13唐诗五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6756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唐诗五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13唐诗五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13唐诗五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13唐诗五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13唐诗五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唐诗五首.docx

《13唐诗五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唐诗五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唐诗五首.docx

13唐诗五首

政通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主备教师郭金莲复备教师总节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野望》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品析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唐代是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巅峰时期,名家辈出,佳作迭现。

今天我们撷取唐诗中的几颗明珠,一睹唐诗的风采,先看第一首《野望》.

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古绛州龙门县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

时天下大乱,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性简傲,嗜酒,能饮五斗,自作《五斗先生传》,撰《酒经》、《酒谱》。

其诗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

律体滥觞于六朝,而成型于隋唐之际,无功实为先声。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

一定要让学生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4.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

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

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带着猎物驰过我的身旁。

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二:

理解诗句,概括内容

1.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明确:

描绘了诗人临近黄昏时徘徊在东皋之上,四处眺望,走走停停,不知止于何处,一副若有所思又若有所待的画面。

2.颔联和颈联运用了何种手法?

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明确:

这两联运用了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写作者举目四望,山、树一片秋色,在夕阳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颈联表现牧歌式的田园气氛,牧人与猎马的出现,使静谧的画面活了起来。

这四句宛如一幅山林秋晚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

在闲逸的基调中,透露出几分忧郁和苦闷。

三:

品味分析,体味感情

1.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明确:

A第一句的“东皋”点明地点,“薄暮”点明时间,“望”字领起中间两联的写景。

第二句呼应尾联,表现出哀伤的情感,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表现了在现实中找不到知音,得不到赏识的苦闷、怅惘的心情。

2.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明确:

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

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

3.作者从田园中找到慰藉了吗?

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流露着怎样的情感?

 

交流、明确:

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了。

全诗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

4.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明确:

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借景抒情,表现了诗人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和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人的落寞心绪。

5.本诗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1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颔联颈联中,诗人用白描手法,由远到近,静动相映,描绘出一幅山林秋景图。

2.借景抒情。

用美丽的秋景和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反衬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1.《野望》一诗中通过描写傍晚景色,表现诗人彷徨寂寞之情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野望》一诗于景物描写中流露出萧瑟恬静,它的颔联“         ;         ”运用了对偶手法写秋色中的山野。

3.王绩《野望》中,写诗人在现实中孤独无依,追古伤怀的句子是:

板书设计

秋野图萧瑟衰败正衬

野望孤独无依

暮归图宁静安祥反衬

教学反思

 

政通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主备教师郭金莲复备教师总节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黄鹤楼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品析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激发兴趣

1.从《唐才子传》中记载的故事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2.说出三大名楼及与之有关的各名文。

  

湖北:

黄鹤楼,崔颢《黄鹤楼》;湖南:

岳阳楼,范仲淹《岳阳楼记》;江西:

滕王阁,王勃《滕王阁序》。

 

3.李白曾登黄鹤楼想题诗纪念,但当他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自认无法超越,就此收手。

只在崔颢的诗下面题写了“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便离去了。

事后对崔颢的这首诗念念不忘,曾两次作诗模仿此诗的格调。

如《登金陵凤凰台》《鹦鹉洲》。

众多古人称崔颢的这首诗是“第一”、“千古之奇”。

这究竟是一首怎样的诗?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崔颢(704—754),唐朝汴州人,公元723年进士。

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

唐朝开科取士,每年也不过一二十人,当年白居易二十七岁的时候中了进士,他写了这样一句诗: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得意之情,溢于言表,而崔颢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是却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

著有《崔颢集》。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

一定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睛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4.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译文:

传说中的仙人早乘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

飞去的黄鹤再也没有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

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长得繁茂浓绿。

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

面对烟波渺渺大江令人发愁!

二:

理解诗句,赏析内容

1.在一个晴好的日子里,诗人崔颢来到了黄鹤楼。

望着巍峨瑰丽的黄鹤楼,他有什么感受呢?

(课件出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学生读。

 

师:

出示关于黄鹤楼来历的传说。

 

  古代武昌蛇山上有一座酒楼,老板姓辛。

此人很慷慨。

某日有道士来饮酒,辛老板不收其酒钱。

道士为了感谢辛老板的盛情,临别时,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仙鹤,谁知这仙鹤在客人来饮酒时,会跳舞劝酒。

从此酒店生意红火,辛老板也因此发了财。

十年后道士重来,歌笛一曲,只见白云朵朵空中来,仙鹤随之起舞,道士也骑鹤而走了。

辛老板为纪念此事,在蛇山上兴工动土,建高楼一幢,取名黄鹤楼。

 

2.诗中借用仙人故事的诗句是?

诗中引用神话传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

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苦闷。

3.哪一句是作者登上黄鹤楼所看到的景致?

请你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一联。

这一联描写繁荣的景致,有什么作用?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 晴日里的原野和汉阳的树木清晰分明,鹦鹉洲的芳草长得繁茂浓绿。

   以繁茂之景反衬凄清之情,烘托孤寂的思乡之情。

 

4.诗人在最后感叹道:

“烟波江上使人愁。

”他为何而愁?

愁什么呢?

明确:

诗人由黄鹤楼的名字由来想到传说中的仙人已乘鹤而去,只留下这座楼和千年不变的悠悠白云;再眺望眼前汉阳城一带,草木茂盛苍翠;继而想起自己的故乡,不禁发出怀旧、思乡的感慨,一股世事苍茫的愁绪涌上心头。

5.第五、六句写看到的繁荣景象,而第七、八两句却写清冷的思乡之情,运用了什么手法?

传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明确:

反衬手法,传达出诗人深重的漂泊感以及对故乡的思念。

《黄鹤楼》究竟美在何处?

一是意中有象、虚实结合的意境美。

诗从楼的命名之由来着笔,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仙人跨鹤,本属虚无,说他一去不复返,就有岁月不再、古人不可见之憾,仙去楼空,唯余天际白云,悠悠千载,正能表达世事芒茫之慨。

诗人这几笔,写出了那个时代登黄鹤楼的人们常有的感受,气概苍莽,感情真挚。

二是气象恢宏、色彩缤纷的绘画美。

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隐含着此楼枕山临江,峥嵘缥缈既形势。

颔联在感叹“黄鹤一去不复返”的抒情中,描绘了黄鹤楼的远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颈联游目骋怀,直接勾勒出黄鹤楼外江上明朗的日景。

尾联徘徊低吟,间接呈现出黄鹤楼下江上朦胧的晚景。

诗篇所展现的整幅画面上,交替出现的有黄鹤楼的近景、远景、日景、晚景,变化奇妙,气象恢宏;相互映衬的则有仙人黄鹤、名楼胜地、蓝天白云、晴川沙洲、绿树芳草、落日暮江,形象鲜明,色彩缤纷。

全诗在诗情之中充满了画意,富于绘画美。

三是声调自然、音节浏亮的音乐美。

双声、叠韵和叠音词多次运用,如“黄鹤”、“复返”等双声词,“此地”,“江上”等叠韵词组,以及“悠悠”、“历历”、“萋萋”等叠音词,造成了此诗声音铿锵,清朗和谐,富于音乐美。

              

(1)崔颢《黄鹤楼》中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2)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3)写神话传说的诗句是:

板书设计

黄鹤楼

虚写人去楼空

实写眼前之景

抒情思乡之愁

教学反思

政通实验学校年级学科教案

主备教师郭金莲复备教师总节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使至塞上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意,体会情感,背诵诗篇。

2.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3.明确写景手法,积累写景手法的专业术语。

重点难点

1.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诵读、品析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老师背诵一首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再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猜猜是谁写的?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生回答:

是王维的诗。

今天我们就再走近王维的诗,看看在他的这首诗中要表达他怎样的情怀。

一.了解常识,疏通文义

1.王维,早年有才名,21岁即中进士,张九龄为相,提任他为右拾遗,后升任监察御史。

不但是杰出的诗人,而且兼有书画音乐之长。

在艺术上熔诗歌、绘画于一炉,构成独特的风格。

《使至塞上》属于边塞诗,诗人是盛唐时期的王维,字摩诘,被称为“诗佛”。

这首诗是王维中年所作,当时他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刚刚打了胜仗的河西副使崔希逸,但实际上他是被排挤出朝廷。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

一定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4.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我轻车简从,要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一直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

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的大雁一般飞入胡人的上空。

只见那浩瀚的沙漠上一股狼烟升起又高又直,滔滔的黄河边远望一轮落日大而浑圆。

在萧关巧遇巡逻侦察的骑兵,告知我都护仍在遥远的燕然前线。

二:

理解诗句,赏析内容

1.①为何要出塞?

②行车地点在哪里?

③为什么是“单车”,而不是很多人簇拥?

④最终结果如何?

结合背景谈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并在河西节度使幕府兼任判官。

实际上是被排挤出朝廷。

正值当时提拔他的张九龄被贬为荆州刺史。

2、再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想象他这是会是什么心情?

(失意)

这种心情在诗中有没有体现?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3、“蓬草”在古代诗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感情?

明确:

“蓬草”飘飞的蓬草,古诗中常用来比喻远行之人。

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天的上空。

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黄沙莽莽,无边无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5.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句。

这一联勾勒出一幅极其雄浑、阔大、壮美的大漠中黄昏落日的典型景色,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

沙漠浩瀚无边,所以用一个“大”字形容。

边塞荒凉,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就显得格外醒目,因此称作“孤烟”。

一个“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紧接着一个“直”字却又突出了它的劲拔、坚毅之美。

一个“长”字写出了诗人对横贯沙漠的黄河的真实感觉。

长河落日本来很平常,这里用一个“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6.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仰

7.尾联用典故流露了向往建:

功立业的心情。

这个典故隐含在哪两个字中?

“燕然”。

本来是地名,即杭爱山,在今蒙古共和国境内,因为东汉将军窦宪大破匈奴,曾在燕然山刻石记功,所以后来以“勒石燕然”作为保卫祖国、立功边疆的代称。

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请赏析“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表现的图画美。

构图美:

近处烽烟、远处夕阳、大漠无边、长河奔流(空间阔大)

线条美:

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

黄沙漫漫、夕辉橘红、白烟一缕、河水闪闪(鲜明优美)

这首诗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幽微难言的内心感情。

(1)诗中写塞外奇特美丽风光的千古名句是:

(2)写出《红楼梦》中香菱所评论的《使至塞上》的两句描写塞上风光的诗是:

(3)以比喻表达诗人惆怅、抑郁心情的语句:

(4)以传神之笔勾画出一幅塞外雄浑景象的名句:

板书设计

使至塞上

教学反思

政通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主备教师郭金莲复备教师总节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渡荆门送别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首诗。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方法

诵读、品析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过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今天我们将学习另外一首送别诗《渡荆门送别》。

一、诵读诗歌,理解诗义。

1.作者(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

李白的诗歌现存九百九十多首,豪迈奔放,别具一格。

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与杜甫并称“李杜”,对后代的诗歌创作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2.背景李白青少年时期是在蜀中度过的,把蜀地当作自己的故乡,所以他有不少诗篇反映出对蜀中生活的怀念之情。

这一次从三峡出蜀,面对江汉平原,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3.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

一定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5.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我驾轻舟一叶,顺流而下,一直远渡到荆门之外,来到楚地游览。

山峦从我的视野中一点点消失,江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

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它不远万里把我送到江汉平原。

二:

理解内容,赏析诗句。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明确: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2.《渡荆门送别》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颔联中的“随”和“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明确:

一个“随”字化静为动(或“以动写静”),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磅礴,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

3.你觉得诗中写景最妙的是哪一句?

说说理由。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由游动的视觉来写景物的变化,景观壮阔,远近景结合,给人空间感和流动感。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两句诗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月亮映入清澈的江水中,像飞下的天镜,皎洁明亮;天边,云霞飘飞,如海市蜃楼变幻多姿,让人陶醉。

5.颈联的描写有何妙处?

明确:

这一联以水中月明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海市蜃楼喻云之奇特,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艺术效果十分强烈。

6.颈联则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

 

  提示:

“月下飞天镜”是月夜俯视所见。

明月本在天上,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

“云生结海楼”是白昼眺望所见。

云多,则天空高远,反衬原野低平、江岸辽阔、两岸平旷的景色,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见到平原时欣喜的感受。

 

7.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

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提示:

“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

8、尾联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中的故乡水是指流经故乡的水,“万里送行舟”指的是故乡水如今怀着深情厚意载我远行。

用拟人的手法,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9.赏析尾联,并思考:

本诗题为《渡荆门送别》,清代诗人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有什么看法?

明确:

诗的尾联的妙处在于:

诗人明明有离乡惜别的情思,而又不直说,反而采用拟人化手法,说“故乡水”对自己怀有深情,不辞劳苦,从四川一直送他到荆门外,即“万里送行舟”。

采用这种拟人化的手法,比直抒胸臆陈述离乡之情显得更曲折含蓄,更有诗味和情趣。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沈德潜认为“送别”二字可删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1.说说你积累的“送别”名句

 2.句子填空

(1)《渡荆门送别》点明出发地、目的地的语句: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2)《渡荆门送别》化静为动,表现诗人过荆门入楚地的壮阔景象,含喜悦开朗心情、朝气蓬勃活力的语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3)《渡荆门送别》反衬江水平静,展现江岸辽阔,天空高远,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的语句: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4)《渡荆门送别》借故乡之水的深情厚谊,表达对故乡思念之情的语句: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5)《渡荆门送别》以一种独特方式抒发作者思乡惜别之情的句子是: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6)李白《渡荆门送别》描写平原广阔景象的诗句: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政通实验学校八年级语文学科教案

主备教师郭金莲复备教师总节授课时间年月日

课题

钱塘湖春行

课型

新授

学习目标

1.  掌握朗读技巧,有感情地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  品味语言,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想象联想感悟诗歌内容。

3.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的热情,培养审美和品鉴能力。

重点难点

朗读并背诵;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情感美;运用联想和想象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方法

诵读、品析

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同学们,苏东坡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是描写哪里的美景呢?

对,西湖。

人们常说: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在美丽的西子湖畔,不仅流传着动人的爱情故事,更有一首首动人的、优美的诗篇。

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美丽景色的《钱塘湖春行》,它的作者是——白居易。

一.诵读诗歌,理解诗义。

1.作者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

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代表作】《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朗读。

教师指导:

一定要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义。

4.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译文: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看上去浮云很低。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二:

感悟全诗,质疑释难

1.通过朗读诗句,你体会到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

从哪里看出来的?

明确:

早春。

从“水面初平”“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乱花”“浅草”看出。

2.诗人是步行还是骑马观赏景致?

通过哪句诗可以看出?

明确:

骑马。

从“浅草才能没马蹄”看出。

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极盛。

3.诗人骑马游西湖,所以诗里提到了游踪,但诗里写游踪跟散文不一样,是用不着做细致交代的,要仔细想,才看得出来,试诵读全诗两遍,然后说说诗人的游踪。

明确:

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一路行来,到最后湖东的白堤。

4.行程找到了,现在我们看看写了什么“春景”?

春景-------水、云、鸟、树、泥、花、草

5.想象诗中优美的意境,投影钱塘湖的春景图

     在一个明丽的春日,我信马来到钱塘湖畔,由孤山寺的北面绕到贾公亭西。

一场春雨刚过。

云气同湖面上的微波连成一片,像贴在水面似的。

而湖水涨得满满的,快要跟岸齐平了。

远处近处都有黄莺婉转的叫声,这些春天的使者们,嬉戏追逐,争着抢着往向阳的枝头飞。

谁家新归的燕子在湖边飞上飞下,它们忙着衔泥筑巢。

沿途繁花东一簇,西一丛,快要让人眼花缭乱了。

而路上的春草刚从土里钻出来,刚够遮住马蹄。

春神把花挂在树上,把草铺在地上,供人们尽情赏玩,而我最迷恋的却是湖东一带,这里绿杨成荫,白堤静静的躺在湖边,安闲,自在,真要让人留连忘返了。

6.在所有的景物中,诗人最喜爱的是什么呢?

(品读末尾两句)

明确:

诗人最爱湖东的白堤,因为这里绿柳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