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67178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48.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docx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docx

专题三理解必备知识掌握关键能力核心突破二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讲义

核心突破二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性情神态善体悟,实实在在学虚词

文言虚词是区别于文言实词的一个相对概念。

这里的“相对”可以从两方面理解,一是相对于文言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范畴,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二是具体到某一个词,会有虚词的义项,也会有实词的义项,所以不能说哪一个词一定是虚词,它在特定语境中也会作实词的。

一、18个虚词

《考试说明》规定的常见文言虚词有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因为这18个虚词是考试的重点,所以必须逐个掌握。

掌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依据位置处理好用法和意义的关系。

虚词学习的重点是意义,难点是用法。

考生复习时不应忽视“用法”。

所谓“用法”主要指词性,尤其是在句中所起的作用。

“用法”决定“意义”,“用法”不同,则“意义”也不同。

而决定“用法”和“意义”的往往是该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例如“焉”“与”两词,放在句首、句中、句尾,其用法和意义是不大同的。

因此,位置是判断虚词词性和用法的最重要的依据。

2.重点掌握6个高频虚词。

所谓高频虚词,就是指在高考试卷中反复考到的虚词。

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虚词主要指:

以、而、其、之、于、为。

1.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因为”

②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鸿门宴》)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以便”“用来”

③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可译为“按照”

④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五人墓碑记》)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可译为“用(凭)……身份”

⑤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指南录后序》)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⑥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⑦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苏武传》)介词,表示“在……时候”

⑧欲以客往赴秦军(《魏公子列传》)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

⑨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

⑩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连词,表结果,可译为“以至”

⑪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由于”

⑫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同“已”,副词,“已经”

2.说出下列句中加点“而”的意义和用法。

①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连词,表并列关系,可不译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连词,表承接关系,可不译

③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刺客列传》)连词,表修饰关系,可不译

④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连词,表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并且”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鸿门宴》)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可是”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3.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之”的意义和用法。

①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指李蟠

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③石之铿然有声者(《石钟山记》)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④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寡人之于国也》)助词,无实在意义的衬字

⑤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⑥夫晋,何厌之有?

(《烛之武退秦师》)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⑦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⑧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⑨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结构助词,“的”

⑩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动词,“到”“往”

4.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其”的意义和用法。

①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②虽九死其犹未悔(《离骚》)语气助词,无义

③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语气副词,表揣度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⑤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于”的意义和用法。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介词,“从”

②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张衡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对”

③州司临门,急于星火(《陈情表》)介词,表比较,“比”

④而耻学于师(《师说》)介词,“向”

⑤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介词,“对”“对于”

⑥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寡人之于国也》)介词,“到”

⑦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⑧至激于义理者不然(《报任安书》)介词,表被动,“被”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慎勿为妇死(《孔雀东南飞》)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③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介词,“被”

④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报任安书》)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

⑤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屈原列传》)助词,放在疑问句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3.注意“常见”与“特殊”。

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都是“常见”的,没有触及字词典中列举的冷僻而特殊的用法。

因此,应着力于常见虚词的“常见”用法,不可眉毛胡子一把抓。

4.注重联系课本,系统积累。

虚词题是高考与课本联系最直接、最明显的部分。

可以把每一个虚词的不同词性及其不同意义附上课文中的例句,熟记于心。

尤其要积累高频课文中的虚词。

所谓高频课文,就是指高考试题从课本中的文言文选例句频率较高的课文。

根据近五年的统计,高频课文主要有《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师说》《赤壁赋》《劝学》《烛之武退秦师》《逍遥游》等。

另外,对于文言虚词的学习,尤其是词性的分类,不能钻牛角尖,只要了解常见的用法义项就可以了。

二、常见副词

《考试说明》规定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一般会单独设题考查(当然也会在翻译中考查),但是,单靠掌握这18个虚词无法满足阅读的需要,更无法满足翻译虚词的需要。

因此,有必要适当扩大一下虚词的学习范围,尤其是常见副词的积累,以满足翻译需要。

主要的常见副词有:

(1)表程度:

少、稍、略,愈、益、弥、更,最、极、甚、残、太、至、尤、良、大、绝、特、颇。

(2)表范围:

悉、皆、咸、俱、举、毕、凡,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

(3)表共同:

共、同、并、相。

(4)表时间:

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常、素、雅、恒,方、正、适、会,俄、旋、寻、臾、未几、无何、斯须、既而,急、遽、猝、立、即,将、且、行将,终、卒、竟。

(5)表语气:

必、诚、信、固、果,不、弗、未、非、靡、亡、否、勿、毋、莫、无,殆、盖、庶、其、得无、无乃、庶几,岂、宁、庸、其。

(6)表频率:

屡、数、辄、每、频、累,复、更、再、又、亟。

(7)表敬谦:

窃、辱、伏惟,幸、敢、请、敬、谨。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死而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

(2)且相如素贱人:

本来,向来

(3)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姑且

(4)仆诚以著此书:

确实

(5)仆以口语遇遭此祸,重为乡党所笑:

更加

(6)而卒莫消长也:

最终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最终,终于

边练边悟

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并特别注意虚词的翻译。

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引祠部侍郎阮卓为记室,辟贞(指传主谢贞)为主簿。

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与卓自疏于叔陵,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

叔陵雅钦重之,弗之罪也。

(选自《陈书·列传第二十六》)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谢贞猜度叔陵会有叛逆之心,就与阮卓自动疏远叔陵,每当有宴饮游乐,总是称病推辞,不曾参与。

叔陵一向(或:

非常)钦敬他,不怪罪他。

解析 度:

猜度。

因:

就。

辄:

总是。

雅:

一向(或非常)。

“弗之罪”为宾语前置句。

三、复音虚词

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常常两两结合在一起用,其中一部分结合得相当稳固,因此人们又把两个结合得稳固的虚词称为“固定结构”。

这类结合稳固与非稳固的虚词统称为“复音虚词”。

复音虚词的意义一般都是固定的,必须牢牢掌握。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且夫:

句首助词,引出下文议论,况且、再说

B.沛公曰: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奈何:

怎么办

C.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以为:

认为

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然而:

这样却

答案 C

解析 以为:

以之为,把……作为。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所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圣人之所以为圣

B.所以遣将守关者

C.所以游目骋怀

D.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答案 C

解析 C项表示“用来……的”“……的凭借”,其他三项均表示“……的原因”。

10.对下列句子中复音虚词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既而:

不久

②无乃尔是过与

无乃:

难道

③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何其:

多么

④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是以:

因此

⑤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无以:

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⑥我之谓也

之谓:

……的称谓

⑦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孰与:

跟……比较,哪一个……

⑧游于是乎始

于是:

同今天的“于是”

A.①②④⑤⑥⑦B.①③④⑤⑦

C.②③④⑤⑦⑧D.①③④⑤⑦⑧

答案 B

解析 ②无乃:

大概,莫非。

⑥之谓:

说的就是……。

⑧于是:

从此。

文言兼词

所谓文言兼词是指古代汉语中某一类词兼有互相结合的两个字的意义和用法,这种词的读音有的是它代表的两个字的声音的拼合,例如“诸”是“之”与“于”(“于”古音wū)的合音。

但不是所有的兼词都是合音词。

兼词虽数量不多,但遍贯古籍,长盛不衰。

常见的有:

焉(“于之”或“于是”的合音)、诸(“之于”或“之乎”的合音)、盍(“何不”的合音)、曷(同“盍”,“何不”的合音)、叵(“不可”的合音)、旃(音zhān,“之焉”的合音)。

一、“而”字用法准确辨析

1.并列、承接、递进关系的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并列 B.承接

C.递进

①蟹六跪而二螯(  )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

④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

答案 ①A ②C ③B ④B

①意义辨析

“而”表示并列、承接、递进关系时各有特点,有明显区别。

区别是看前后连接部分的“地位”是否平等,位置可否颠倒。

“地位”平等且位置可以颠倒,是并列关系;“地位”平等但位置不可颠倒,是承接关系;“地位”不平等且位置不可颠倒,后面的部分比前面的部分又进了一层,则是递进关系。

②代入辨析

并列关系可译作“又”“和”,承接关系可译作“接着”“然后”“就”,递进关系可译作“而且”“并且”。

可以把表这三种关系的意义项代入原句,检查一下句意是否通顺,是否合乎语境。

2.修饰与承接关系的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修饰 B.承接

①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头而函之(  )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

④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

⑤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

⑥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

⑦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

⑧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答案 ①B ②B ③A ④A ⑤A ⑥A ⑦B ⑧B

①意义辨析

“而”连接的两部分大多是动词或动词性短语。

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同时出现,前一个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修饰关系;如果两个动作行为出现有先有后,前一个不表示后一动作行为出现的手段、方式,不说明后一个“怎么样”,这时“而”表示承接关系。

②代入辨析

将表示修饰关系的“地”“着”与表示承接关系的“接着”“然后”“就”代入原句,看是否通顺、合理。

哪个通顺、合理,就属哪种关系。

3.因果与目的关系的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而”表示的是哪一种关系:

A.因果 B.目的

①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

③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

④而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

⑤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

⑥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

答案 ①A ②B ③B ④A ⑤B ⑥A

①意义辨析

表示因果关系的“而”前后的短语表示的都是既成事实;表示目的关系的“而”的后一短语未必是事实,只是前一短语的目标或愿望。

②代入辨析

表示因果关系可以用“因而”“所以”等词代入原句,表示目的关系可以用“来”“用来”“为的是”等词代入原句。

二、“以”字连词、介词用法准确辨析

1.说出下列句中“以”的意义和用法

①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连词,来

②不赂者以赂者丧:

介词,因为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连词,因为

④秦亦不以城予赵:

介词,把

⑤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介词,因为

2.判断下列各组句子中“以”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不同。

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

②不同。

前“以”是介词,后“以”是连词。

①替换法

除去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凡是能用“而”替换的就是连词,否则就是介词。

②搭配法

表原因、译为“因为”的“以”,若后面是分句,它就是连词;若后面是名词、代词、名词短语,它就是介词。

如上面第2题第①组前者“以”后是“险衅”,它是一个词,作“以”的宾语,故是介词;“以”后是个句子,如第①组后者,“以”后跟的是“其无礼于晋”这个句子,故是连词。

三、“其”字用法准确辨析

1.“其”用作人称代词时主语与定语用法的区别

判断下列各组句子中“其”的用法是否相同。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相同。

都作主语,前者译为“它”,后者译为“他”。

②不同。

前“其”是代词,作主语,可译为“他”;后“其”是代词,作定语,可译为“它的”。

判断“其”是作主语还是定语,有两个方法。

一是看它后面跟的是什么词,如是动词,则作主语;如是名词,则作定语。

二是看它在句中的意义,可译为“他”“他们”,作主语;译为“他的”“他们的”,作定语。

2.“其”的语气用法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其”所表示的具体语气。

①奔车朽索,其可忽乎:

表反问

②其李将军之谓也:

表推测

③吾其还也:

表委婉

④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表反问

⑤周公入贺武王曰:

“王其无害。

”表委婉

“其”作语气副词,其辨析是个难点。

如何辨析它是表推测、反问、委婉、期望中的哪种语气呢?

主要是看位置和语境。

看位置,“其”表推测、反问语气,一般放在句首;同为句首,到底是表推测还是反问,又要结合语境。

“其”表委婉、期望语气,一般放在主谓之间;至于是表委婉还是期望,再结合语境进行判断。

四、“焉”字用法准确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焉”的意义和用法。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语气副词,表反诘,哪里,怎么

②有鱼焉,其广数千里:

助词,不译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兼词,于之

④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助词,不译

⑤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兼词,于之

⑥置杯焉则胶:

兼词,于之

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代词,之

⑧不阙秦,将焉取之:

疑问代词,哪里

⑨始速祸焉:

助词,不译

⑩犹且从师而问焉:

代词,之

掌握“焉”的用法,主要看它在句中的位置。

放在句首,一般作疑问代词或语气副词;放在句尾,一般作语气助词。

放在不及物动词后,一般作兼词;放在及物动词后,一般作代词。

放在名词后,一般作助词。

当然,也有例外,如上面第⑥句。

这时,要结合语境辨析。

另外,同是用在句首,同是用在疑问句中,同是作“哪里”讲,却有语气副词与疑问代词的区别。

如上面第①句与第⑧句。

我们可以比照“安”字来判断。

“安”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作语气副词,相当于“哪里”“怎么”,而在“沛公安在”中作疑问代词,“哪里”。

遇到实际例子,需要注意利用语境,借助翻译。

五、“与”字连词、介词用法准确辨析

判断下列句中“与”是哪一种用法:

A.连词 B.介词

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

②竖子不足与谋(  )

③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

④彼与彼年相若也(  )

⑤欲呼张良与俱去(  )

⑥谷与鱼鳖不可胜食(  )

答案 ①A ②B ③A ④A ⑤B ⑥A

“与”作介词,可译为“和”“同”;作连词,也可译为“和”“同”。

面对这意义相同、用法不同的“与”,该如何辨析呢?

连词“与”,表示并列关系,可以删去,也可颠倒前后位置,均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反之,则是介词。

六、“其”“之”作人称代词的区别

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②其曲中规:

人称代词,它的

③项王曰:

“赐之彘肩!

”:

人称代词,他

④吾属今为之虏矣:

人称代词,他

“其”“之”作人称代词时,均是第三人称,有时活用为第一、二人称代词,但在用法上稍有不同。

“其”可作主语,译为“他(们)”“它(们)”,也可作定语,译为“他(们)的”“它(们)的”;“之”只能作宾语,译为“他(们)”“它(们)”,不能译为“他(们)的”“它(们)的”。

像上面第④句中的“之”就是作“为”的宾语,不可作定语,译为“他”。

七、“者”字用法准确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者”的意义和用法。

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表指代,可译为“……的地方”

②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表指代,可译为“……的人”

③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表停顿,与“也”字构成判断

④曩者辱赐书:

表时间,有补充音节作用,可不译

⑤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表倒装,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⑥农、商、官三者,国之常官也:

表数量,跟在数词后,类似于今天的“个”“样”

⑦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用在否定词后,表假设,可译为“……的话”

“者”,看似简单实则复杂,仅其词性,就有多种说法。

应如何区别呢?

1.不去强调其词性,而用“指代者”等称谓说明其用法。

请看下表:

用法

例句

说明

指代者

杀人者,打虎武松也。

跟在动词或动词短语后,将它们转化为名词性短语,“者”相当于“的人”。

停顿者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出现在句中,尤其是判断句主语后,表示停顿,不译。

倒装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跟在后置定语后,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数量者

此三者,吾遗恨也。

跟在数词后,功能类似于“个”“样”,量词。

时间者

昔者/今者/曩者/古者

多出现在单音节时间名词后,用法类似于音节助词“之”,不译。

状貌者

貌若甚戚者。

跟在表示状貌的词语后,相当于“的样子”,可不译。

2.“者”的用法中,“指代者”与“停顿者”易混,可以用删减法:

能删去而意义不变的,则为“停顿者”;反之,则为“指代者”。

八、“乃”字表承接关系与条件关系的用法准确辨析

说出下列句中“乃”的意义和用法。

①良乃入,具告沛公:

副词,于是,就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副词,于是,就

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副词,才

④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副词,才

⑤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副词,才

⑥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副词,于是,就

“乃”字用法并不复杂,复杂的是同作副词,表承接关系与表条件关系的用法有时辨析不清。

具体来说,辨析的办法有二:

一是从意义上辨析,表承接关系的“乃”,表示的是时间、动作的承接衔接,即便有时表示前后的条件,那也是充分条件;表条件关系的“乃”,条件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

二是用代入法检验,把表承接的词语“于是”“就”与表条件的词语“才”“这才”分别代入句中,看哪一组词语更符合文意与逻辑。

做虚词组对辨析选择题课内课外结合型两法)

这种题型考查四个虚词,把课本例句与文本例句两两编成一对共四组进行辨析,要求选出意义和用法相同(或不同)的一组,它是高考考查虚词最主要的题型。

答题最主要的方法是代入筛选法。

答题时先判断两句中自己最熟悉、最有把握的那一句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将其代入另一句,看看代入后文意是否通顺、恰当。

如通畅,则相同;反之,则不同。

当然,也可用位置判定法。

主要是根据这个虚词在各自句中不同的位置来判断,如“其”字,如放在句首往往为疑问副词,处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往往为语气副词;又如“焉”字,放在及物动词后往往为代词,放在不及物动词后往往为兼词。

现学现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陆子治室于所居堂之北。

朝晡食饮,丰约惟其力,少饱则止,不必尽器。

间与人论说古事,或共杯酒,倦则亟舍而起。

足迹不至城市者率累年。

少不治生事,旧食奉祠之禄以自给,秩满,因不复敢请,缩衣节食而已。

(选自陆游《居室记》,有删改)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答案 C

解析 C项都是连词,表承接,就。

A项介词,在/介词,被。

B项代词,自己的/指示代词,那。

D项连词,表目的,来/连词,表修饰,而。

参考译文

陆先生在居住的厅堂北边修建了一所房屋。

平日饮食,或多或少,量力而行,稍饱就不再吃了,(食物)不一定吃完。

有时和人谈古论今,偶尔一起喝点酒,疲倦了就马上起来离开。

大概好些年都没有去过城里和集市了。

年轻的时候不管如何生计,老了以奉祠的俸禄来自给,任期满后,由于不敢再申请,只好节衣缩食罢了。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南屏石,无出奔云右者。

奔云得其情,未得其理。

石如滇茶一朵,风雨落之,半入泥土,三四层摺。

人走其中,如蝶入花心。

黄寓庸先生读书其中,四方弟子千余人,门如市。

余幼从大父访先生。

先生面黧黑,多髭须,毛颊,河目海口,眉棱鼻梁,张口多笑。

交际酬酢,八面应之。

耳聆客言,目睹来牍,手书回札,口嘱傒奴,杂沓于前,未尝少错。

客至,无贵贱,便肉、便饭食之,夜即与同榻。

余一书记往,颇秽恶,先生寝食之不异也,余深服之。

(选自张岱《陶庵梦忆》)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经济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