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近代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6162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1.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明清近代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明清近代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明清近代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明清近代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明清近代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明清近代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

《明清近代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明清近代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明清近代古代文学复习资料.docx

明清近代古代文学复习资料

填空:

【四大奇书】《三国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

【三言二拍】“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作者冯梦龙。

“二拍”则《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作者凌蒙初。

【晚清四大词人】况周颐、王鹏运、朱祖谋、郑文焯

【明中三大传奇】《浣纱记》、《鸣凤记》、《宝剑记》

【临川四梦】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

【四大谴责小说】李宝嘉(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四声猿】《狂鼓吏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

【一人永占】李玉《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问答:

●清章学诚对《三国志演义》的评价

“七分事实,三分虚构”(《丙辰札记》)。

(一)虚实结合方面的成功,主要是在对小说与历史的“质”的差异上有较清醒的认识和恰当的处理:

按照一定政治道德观念重塑历史的同时,也根据一定的美学理想来进行艺术的创造,使实服从于虚。

(二)主要人物形象已非本来面目,情节故事也多经张冠李戴、移花接木、添枝生叶等艺术处理,不是真实的历史,而是借史实基干和框架,另塑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三国志演义》战争描写与《左传》比较

1.描写战争时间之长、次数之多、形式之多样、规模之宏大,世界文学史中罕见。

2.全书共写四十多次战役、上百个战斗场面,包容这一历史时期所有重大战役,各有个性,绝少雷同:

或鸟瞰全局,或特写片断……表现各异,显示战争多样性和复杂性。

3.突出智斗,特别在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重大战役时,将政治斗争、外交斗争等交织,重写统帅战略决策以及战术运用。

4.战争多数不惨烈可怕,而在激扬高昂的格调中,洋溢诗情画意:

常在激烈战争中穿插轻松场面,有张有弛,富节奏感;不仅歌颂力,更赞美智,传递美。

●《水浒传》的“忠义”

最能体现这一主旨,忠义的化身—宋江。

1.性格在既矛盾又统一的忠和义的主导下曲折地发展。

2.在“替天行道”、“忠义双全”旗号下,带领兄弟惩恶除暴,救困扶危,是一个“忠义之烈”

(二)深刻揭露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

1.如写高俅,有“乱自上作”的意味;同时与下层官吏、土豪恶霸,导致民不聊生。

2.第一次如此广泛而深刻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并揭示“奸逼民反”的道理。

3.强调这样一个悲剧:

“替天行道”的好汉改变不了悖谬现实,最后被“不忠不义”的社会吞噬;在以“忠义”为武器批判无道天下时,对传统道德无力扭转这个颠倒的乾坤感到极大痛苦和悲哀,以至对“忠义”这一批判武器自身也表现出深沉的迷惘。

(三)“忠”“义”。

1.“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但在“忠”字中也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尽贪官”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

2.对“义”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传统农业社会重“孝”→商人等“三教九流”重“义”。

讴歌“仗义疏财,济危扶困”,反映下层群众为维护自身利益而“戮力相助”,更反映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3.“忠义”的内涵:

以儒家伦理道德为基础,但也融合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的愿望和意志。

●《水浒传》的影响

(一)小说作为新文体的地位确立,开始逐步改变以诗文为正宗的文坛面貌。

(二)创作角度:

和《三国志演义》奠定我国古代长篇小说的民族形式和民族风格,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心理和鉴赏习惯。

(三)比之《三国》更贴近生活,开始把目光投向市井社会、日常琐事和平凡人物,注重刻画人物性格的层次性、流动性,纯熟使用白话,推进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发展。

●八股取士

一.《明史·选举二》:

“科目者,沿唐、宋之旧,而稍变其试士之法,专取四子书及《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命题试士,盖太祖与刘基所定。

其文略仿宋经义,然代古人语气为之,体用排偶,谓之八股,通谓之制义。

(一)明八股文的重要体裁特征:

对偶性。

对偶句式的沿革:

作为修辞手段先秦诗文已应用→南北朝时期形成以偶句为主特征的骈文→唐宋时,骈文句式更趋严整。

(二)明成化前,八股文句式基本是“或对或散,初无定式”,较自由。

(三)成化后,句式趋于严格化,八股对偶结构越来越明显。

如《乐天者保天下》、《责难于君谓之恭》,程式要求都已充分强调对偶性。

(四)洪武至成化、弘治间,八股文逐渐趋于成熟,名家如王鏊、钱福等;名篇如王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邦有道危言危行》等,破题简洁明了,议论平缓不迫,层层展开,结构紧凑,对偶工整,较典型地体现出八股文的一些基本特点。

(五)正德、嘉靖后,八股文兴盛,名家如归有光、唐顺之、胡友信、茅坤、瞿景淳。

归、唐、茅等崇唐宋文风,称“唐家派”,时或将古文作法融入八股文中,给八股文创作带来某些新特点。

如归有光《有安社稷臣者》。

(六)明后期,八股文创作经历新变化,“包络载籍,刻雕物情,凡胸中所欲言者,皆借题以发之”(方苞《钦定四书文凡例》),代表人物汤显祖、陈子龙、黄淳耀等,往往借题议论时政,悲时悯俗,抒发个人胸襟,手法灵活多变,不一味地刻求成式。

二.内容上要求贯穿“代圣人立说”的宗旨,刻板地阐述所谓圣贤的僵化说教,形式上有严格限制,以官方规范文体的面目出现,造成委靡不振的创作风气。

●宋濂

1.主张:

承韩愈、欧阳修等唐宋古文学家“文以明道”观点,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要“文”贯穿“圣贤之道”的内核。

实质上将表现作家生活个性化体验和独特文采的文学创作排斥在体道之“文”外,卫道气息浓烈。

2.刻画人物与记事写景作品注意生活基础与艺术技巧,富文学性,如《秦士录》。

3.其他传记作品成功塑造不同人物形象,如《王冕传》《记李歌》《竹溪逸民传》。

4.记叙散文简朴清雅,有些局部描绘颇具艺术欣赏价值,如《环翠亭记》。

●唐宋派。

(一)嘉靖间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复古流派。

(二)理论主张。

1.将李梦阳、何景明等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反拨对象,倡唐宋文风。

2.总体上主要推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等唐宋古文名家,但各人趣味不同。

3.创作主张。

(1)重文以明道的做法,王慎中《答廖东雩提学》“文与道非二也”,作文应“浸涵六经之言,以博其旨趣”,使文章贯六经、趋“圣贤之道”内核,明道色彩较浓厚。

(2)唐顺之《答茅鹿门知县二》论及文章“本色”,认为“但直据胸臆,信手写出,如写家书,虽或疏卤,然绝无烟火酸馅习气,便是宇宙间一样绝好文字”。

①虽也强调“开阖首尾、经纬错综”等文章之“法”,但又倡导重在表现作家胸臆。

②“本色”论也包含文以明道的精神实质,“直据胸臆,信手写出”的前提是“洗涤心源”,即指正心弭欲,加强自身道德涵养,体味圣贤之道,遵循儒家修身养德、端正人心的道德完善原则。

③讲究先道德后文章、将道德涵养融贯到文风中,以写“字字发明古圣贤之蕴”(《与王尧衢书》)的文章。

●归有光。

1.散文方面,既崇司马迁《史记》,“得其神理”,又尊尚唐宋诸家,择取学古对象上更显宽泛;对后七子复古活动不满,对“琢句为工”的模拟风气难以容忍。

2.归散文长处在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平凡琐事及普通人物,状情摹态,细心刻画,寄寓生活感受,富有感情色彩,使人真切生动,回味无穷。

如《先妣事略》、《见村楼记》、《寒花葬志》、《项脊轩志》等。

●明代中后期杂剧的转型

杂剧特点。

(一)发展线索。

明前期杂剧,以王九思、康海为代表的杂剧发生新转机,万历前后出现以徐渭为代表的杂剧创作高潮期,优秀作品多。

(二)创作倾向。

明代中后期杂剧打破风花雪月、伦理教化和神仙道化的偏狭局面,题材拓宽,思想深化,张扬个性、愤世嫉俗的社会批判剧与伦理反思剧增大。

(三)艺术体式。

嘉靖后杂剧大都南北合套或纯为南杂剧,北杂剧的纯北曲体式终结;出现大量优秀剧作。

●王九思。

(一)杂剧《杜甫游春》借老杜之酒杯,感个人之不遇。

(二)杂剧《中山狼》开辟明单折短剧的体制。

●康海《中山狼》。

(一)共4折,取材于马中锡《中山狼传》,据说影射李梦阳负恩。

(二)语言生动,结构首尾连贯,对品行大坏的上流社会现状予以艺术概括和讽刺。

(三)陈与郊《中山狼》杂剧,汪廷讷《中山救狼》杂剧,无名氏《中山狼白猿》传奇,形成中山狼题材创作热;以此为发端,徐渭为主将,以社会伦理批判等讽刺性杂剧为重要内容,使杂剧成为极富战斗力的文体。

●徐渭及其讽世杂剧

《四声猿》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玉禅师翠乡一梦》、《雌木兰替父从军》、《女状元辞凰得凤》4本短戏。

《狂鼓史》、《玉禅师》抨击黑暗政权和虚伪神权。

《狂鼓吏》为《四声猿》之冠,《玉禅师》袒示封建政权与神权的虚伪。

《雌木兰》、《女状元》对女性赞歌,也是对人才遭埋没的惋惜。

●徐渭杂剧。

(一)活泼畅快、汪洋恣肆,呈现出陈规尽扫、独备一格的气度。

(二)反映出有价值的世俗观念和相对进步的市民精神,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

(三)对正统权威勇于揭露讥刺,谑而有理,开辟讽刺杂剧的新路。

(四)精通声律:

《女状元》杂剧全用南曲,具开创意义。

(五)徐渭是明杂剧代表作家,汤显祖是明传奇代表作家。

●沈汤之争

1.沈璟、吕玉绳将《牡丹亭》改编成《同梦记》,“沈汤之争”由此而生。

2.沈璟:

江苏昆曲音律;汤显祖:

江西受到海盐腔影响的宜黄腔音律。

3.沈剧思想倾向偏于保守,封建伦理道德气息浓厚:

这是其曲论主张的基本出发点。

4.“本色论”,强调语言通俗自然。

然除《义侠记》等外,本人没真正做到本色化。

5.“声律论”是沈曲论中影响最大的方面,也是其一贯主张:

强调声律,不惜因律害意,连自己也难做到字字妥帖。

●《西游记》成书过程

(一)不一致:

《三国》《水浒》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生发虚构,是“实”与“虚”的结合而以“真”的假象问世;

(二)《西游记》将历史的真实不断地神化、幻化,最终以“幻”的形态定型:

1.唐玄奘取经的真实历史事件→门徒辨机辑录玄奘口述所见所闻成《大唐西域记》尽管“皆存实录,匪敢雕华”,由于宗教家心理,难免染上神异色彩→其弟子慧立、彦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赞颂师父,弘扬佛法中,不时用夸张神化笔调穿插离奇的故事→唐末笔记如《独异志》《大唐新语》等记录玄奘取经的神奇故事。

2.成书于北宋间《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3.师徒四人取经故事在元渐趋定型。

猪八戒首次出现在元末明初杨景贤杂剧《西游记》中;剧中深沙神改称沙和尚。

4.元末明初,有故事较完整的《西游记》问世,残文“梦斩泾河龙”内容相当于世德堂本《西游记》第九回;主人物、情节结构大体定型,有关孙悟空的描写已与百回本《西游记》基本一致。

●《西游记》人物形象塑造

(一)物性、神性与人性的统一。

1.“物性”:

作为某一动植物的精灵,保持其原有的形貌和习性;

2.动物、植物一旦成妖成怪,就有神奇本领,具“神性”,从“真”转为“幻”;

3.赋七情六欲,将妖魔鬼怪人化,将“幻”与更深层次的“真”融合,具“人性”。

(二)把人物置于日常平民社会中,多色调地刻画复杂性格。

1.孙悟空也有诸多凡人的弱点,如言谈中时见市井粗话、江湖术语和商人行话,弱点一般是气质性的;但主要作为理想化、传奇性的英雄,超越凡人感官欲望。

2.猪八戒更像普通人,更具人情味。

●《金瓶梅》世情小说

一.以“极摹人情世态之歧,备写悲欢离合之致”(笑花主人《今古奇观序》)为主要特点的小说。

二.小说涉及世情,可溯源到魏晋以前→但晚明“世情书”概念主要指宋元以后内容世俗化、语言通俗化的一类小说从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起,一般用世情小说(或称人情小说)专指描写世俗人情的长篇。

三.《金瓶梅》常被看作是世情小说的开山之作。

四.明清世情小说内容或着重写情爱婚姻,或主要叙家庭纠纷,或广阔地描绘社会生活,或专注于讥刺儒林、官场、青楼。

●《金瓶梅》版本

(一)最初以抄本流传;今见最早刊本是万历丁已(1617)年刊《新刻金瓶梅词话》,人称“词活本”或“万历本”,最接近原作。

(二)崇祯间有《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人称“崇祯本”。

一般认为此本是词话本的评改本,即将词话本回目、正文稍作删改、修饰后再加评点和图像刊行。

(三)清康熙间,张竹坡以崇祯本为底本,将正文的个别文字修改后另作详细评点,以《张竹坡批评金瓶梅第一奇书》之名行世,人称“第一奇书本”或“张评本”。

(四)民国15年(1926)有存宝斋排印《真本金瓶梅》(改称《古本金瓶梅》),将张评本秽笔全部删改,第一次以“洁本”面貌问世。

●“三言”“二拍”

一.“三言”“二拍”中不少借历史故事,阐发善恶伦理观念,但主要篇幅和精彩部分是写世俗人情百态,商人成为时代宠儿。

二.歌颂婚恋自主,张扬男女平等。

三.尊重女性的意识,流露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四.“三言”、“二拍”中有不少作品揭露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

五.时代新思潮的影响下出现的新内容。

●公安派

主要人物:

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兄弟,袁宏道是公安派首要人物。

因是湖北公安人,所以称公安派。

主张和艺术特色:

(一)“性灵说”:

袁宏道《叙小修诗》“独并性灵,不拘格套”。

1.即从创作角度强调真实表现作者个性化思想情感的重要性,反对约束及“粉饰蹈袭”,这样即使作品有“疵处”也值得赞赏。

2.抒发“性灵”还要摆脱道理闻识束缚;这受李贽“童心说”影响:

从反道学角度,把“道理闻见”看成是“童心”(或“真心”)失却的根本原因。

袁宏道在此基础上,将“无闻无识”与“真声”创作作因果联系,肯定“性灵”中蕴含个人情感与生活意欲的合理性,将表现个体自由情性和欲望看作文学创作的重要内容。

3.“任性而发”,“信心而出,信口而谈”(《致张幼于》)。

(二)反对拟古蹈袭。

1.针对前后七子流弊,如袁宗道《论文》提出学古贵“学达”,即“学其意,不必泥其字句也”。

2.并不简单地反对复古,而反对复古限于“剿袭”,仅在形式上求与古人相似。

(三)重有感而发、直写胸臆。

如袁宏道《戏题斋壁》袁中道《感怀诗五十八首》。

(四)不喜欢在作品中铺陈道理,刻意雕琢,往往根据生活体验与个人志趣爱好,抒情写景,赋事状物,追求清新洒脱、轻逸自如、意趣横生的效果。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

“其诗文变板重为轻巧,变粉饰为本色,致天下耳目于一新”。

如袁宏道《初至绍兴》袁中道《听泉》。

(五)随意轻巧的风格有时使作品过于率直浅俗,至于“戏谑嘲笑,间杂俚语”,不恰当地插入大量俚语俗语,破坏作品艺术美感。

如袁宏道《人日自笑》《渐渐诗戏题壁上》。

●竟陵派

(一)竟陵派:

代表:

锺惺、谭元春为;锺、谭均为湖北竟陵人,因得名。

(二)受公安派影响,重“真诗”,重“性灵”。

锺惺:

“求古人真诗所在,真诗者,精神所为也”(《诗归序》);谭元春:

“夫真有性灵之言,常浮出纸上,决不与众言伍。

”《诗归序》重视作家个人情性流露。

(三)与公安派的差异。

1.公安派虽不反对复古,不满仿古蹈袭,但主要着眼于作家自己的创造,以为“古何必高,今何必卑”(袁宏道《与丘长孺》);竟陵派重学古人,锺、谭二人曾合编《诗归》提倡“引古人之精神,以接后人之心目”《诗归序》,达到“灵”而“厚”的境界。

2.公安派不免有浅俗率直的弊病;对此提出以“察其幽情单绪,孤行静寄予喧杂之中,而乃以其虚怀定力,独往冥游于寥廓之外”的创作要求,反对“极肤、极狭、极熟,便于口手”,追求幽深奇僻、孤往独来的文学审美情趣。

(四)幽深奇僻的艺术境界。

1.竟陵派提倡学古要学古人精神,以开导今人心窍,积储文学底蕴,客观上对纠正明中期复古派拟古流弊起一定积极作用。

2.敏锐地看到公安派末流俚俗肤浅的创作弊病,企图另辟蹊径,但未找准路子,将“幽情单绪”、“孤行静寄”的境界当作文学的内蕴,将创作引上奇僻险怪、孤峭幽寒。

●梅村体

一.吴伟业字骏公,号梅村。

二.感慨兴亡和悲叹失节是其吟咏的主要内容。

(一)围绕黍离之痛,以明末清初历史现实为题材,反映社会变故,描写动荡岁月的人生,志在以诗存史。

1.以宫廷为中心,写帝王嫔妃戚畹的恩宠悲欢,引出改朝换代的沧桑巨变

2.以明清战争和农民起义斗争为中心,通过重大事件记述,揭示明朝走向灭亡的趋势

3.以歌伎艺人为中心,从见证者的角度,叙述南明福王小朝廷的衰败覆灭

4.以平民百姓为中心,揭露清初统治者横征暴敛的恶政和下层民众的痛苦

5.此外还有感愤国事,长歌当哭的作品,以“诗史”自勉,“指事传词,兴亡具备”,形象地反映社会历史真实。

(二)悲吟痛失名节的主题:

以清顺治10年出仕为标志,堕入失节的痛苦深渊,忏悔自赎,表现理想与现实、感情与理智的困扰与冲突里挣扎的人生悲剧。

三.艺术性。

(一)以唐诗为宗,五七言律绝具声律妍秀、华艳动人的风格特色。

(二)最大贡献—七言歌行,在继承元、白诗歌基础上,自成“梅村体”。

1.吸取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和元稹《连昌宫词》等歌行写法,重叙事;辅以初唐四杰采藻缤纷;温庭筠、李商隐风情韵味;融合明传奇曲折变化的戏剧性。

2.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故国怆怀和身世荣辱为主,“可备一代诗史”;又突出叙事写人;多情节的传奇化:

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

3.“梅村体”叙事诗约百首,如《永和宫词》《萧史青门曲》《鸳湖曲》《圆圆曲》《听女道士卞玉京弹琴歌》等,把古代叙事诗推到新的峰。

4.“梅村体”代表作—长篇歌行《圆圆曲》。

(1)以吴三桂、陈圆圆的悲欢离合为线索,以委婉笔调,讥刺吴为私情叛明降清。

(2)全诗规模宏大,个人身世与国家命运交织,史实和人物形象辉映。

(3)运用追叙、插叙、夹叙和其它结构手法,打破时空限制,重新组合历史事件,使情节波澜曲折,富传奇色彩。

(4)细腻刻画心理,委婉抒发感情,运用比喻、联珠,化用历史典故与前人诗句,增强诗歌表现力。

(5)重转韵,每一转韵即进入新的层次。

(6)画龙点睛般的议论穿插于叙事中,批判力量蓄于华丽辞藻中。

●京华三绝

清初词坛代表:

以陈维崧为首的阳羡词派;朱彝尊为首的浙西词派;纳兰性德;“京华三绝”。

(一)阳羡词宗陈维崧字其年,号迦陵。

1.学苏、辛,所作1800馀首,居古今词人之冠。

2.尊词体,以词并肩“经”“史”,摈弃“小道”和“词为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和白“新乐府”精神,拈大题目,写大意义,反映明末清初国事—“词史”。

3.其风格源于辛弃疾,但比辛词抑郁悲哀更重;也学苏轼逸怀浩气,却无苏词洒脱旷达;以悲愤苦涩笔调抒感伤故国之情,如《夏初临·本意》。

4.《醉落魄·咏鹰》咏物言志,抒发壮志难酬的悲壮襟怀。

 

(二)随着清朝统一鼎盛,阳羡派悲慨健举、萧骚凄怨之声渐成异响,以朱彝尊等为代表的浙西词派顺应太平,以醇正高雅的盛世之音,绵亘康、雍、乾三朝。

朱彝尊字锡鬯,号竹,晚号小长芦钓鱼师。

1.《江湖载酒集》等词集4种,开创浙西词派,与李良年、李符、沈日、沈岸登、龚翔麟号为“浙西六家”,和陈维崧并称“朱陈”。

2.尊词体,尚醇雅,宗法南宋,以姜、张为圭臬;与汪森辑《词综》,推衍词学宗趣和主张;在清朝步入盛世时,提出词的功能“宜于宴嬉逸乐,以歌咏太平”,投合文人安于逸乐的心态,也适应统治者歌颂升平的需要。

3.多“宴嬉逸乐”的欢愉之辞:

有《静志居琴趣》写男女爱情,《茶烟阁体物集》和《蕃锦集》的咏物集句。

4.情词

5.因身逢易代,也提出词中十之一“言愁苦者”,要“假闺房儿女之言,通之于《离骚》、变雅之义”,织进时代悲哀与亡国感慨,将磊落不平之气和吊古伤今之情,化为歌儿檀板。

所以《江湖载酒集》词作,时见愤激,哀婉沉郁,如《长亭怨慢·雁》、《风蝶令·石城怀古》、《百字令·度居庸关》、《金明池·燕台怀古和申随叔翰林》等。

6.重在字句声律上用功夫,限制创造,给浙西派带来堆填弄巧的风气。

(三)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因避讳改名性德,字容若。

1.厌倦随驾扈从的仕宦生涯,产生“临履之忧”的恐惧和志向难酬的苦闷,再目睹官场的腐败,借词宣泄失望烦恼,如《蝶恋花·出塞》哀郁凄婉的情调贯穿全部词作。

2.论词主情,崇尚入微有致。

爱情词低回悠渺,执著缠绵,是其词作的重要题材,如《相见欢》(落花如梦凄迷)《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等。

3.为妻卢氏早逝写的悼亡词,如《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蝶恋花》(辛苦最怜天上月)等,极哀怨之致,也显示了纯正的情操;标出悼亡的有七阕,未标题目而近追恋亡妇、怀念旧情的有三四十首。

4.纳兰词真挚自然,婉丽清新,善用白描,不事雕琢,纯任感情倾泻;他还吸收李清照、秦观婉约特色,铸造出个人的独特风格。

5.《惠风词话》况周颐:

“国初第一词人”。

●李渔

(一)风情趣剧在明末已成为一种类型,戏曲史家把它看作是临川派和吴江派合流的结果,代表是阮大铖和吴炳。

(二)李渔字笠翁,别署笠道人,作小说署觉世稗官。

1.自负才情,沾染晚明士人放诞自适遗风,不讳言享乐和饮食男女,但缺乏非儒薄经的勇气,有意避开政治和社会深层问题,作戏曲小说用来娱乐人心。

2.作剧10种,总题《笠翁十种曲》。

(1)几乎全是婚恋故事,反映其戏剧观念:

十部传奇九相思。

(2)反映出晚明以来尚情思想,赞成爱情婚姻自主,反对包办婚事,特别欣赏对情的执著。

如由其小说《谭楚玉戏曲传情,刘藐姑曲终死节》改编的《比目鱼》,但娱乐主义却渗入其中,抹去应有的悲剧意蕴;《玉搔头》。

(3)《风筝误》是李渔代表作。

(三)李渔及其先行者和后继者的剧作大都是在男女风情范围内变化翻新,格调不高,表现出媚俗倾向;但作为明清间一种戏曲流派,代表以娱乐为宗旨的文学倾向;剧作中运用多种喜剧手法,如误会、巧合、错认、弄巧成拙、弄假成真等,为喜剧创作和喜剧理论发展提供经验材料。

●《长生殿》

一.康熙剧坛最成功的作品—洪昇《长生殿》和孔尚任《桃花扇》。

二.洪昇,字思,号稗畦。

三.杂剧《四蝉娟》:

折分写晋谢道韫、卫夫人、宋李清照、元管仲姬四才女故事,寄托婚姻美满的情怀。

四.《长生殿》演唐明皇与杨贵妇故事,习称天宝遗事。

(一)唐明皇和杨贵妃离合之情与安史之乱紧密联系,有深邃的历史内蕴。

(二)《长》基本继承白诗和白朴剧的内容和意蕴,而有所改变。

(三)剧中许多人物、情节大都有根据。

1.上半部写实,尊史重真,是爱情悲剧。

剧作重在表现二人“钗合情缘”(《长生殿·例言》),却做如实描写,写出帝王与妃子的真实关系情况。

2.后半部写幻,鼓吹真情。

重新弘扬晚明尚情的思想。

3.前后部分互相依存:

没有前半现实悲剧,后半鼓吹至真之情便无从生发;没有后半的忏悔、重圆,则成了《梧桐雨》式的悲剧,构成《长》思想特色:

写李杨情事,并不限于言二人之情,而是含而不露地拓宽“情”的内涵,与清初启蒙思潮息息相通。

(四)艺术性:

1.情节结构。

2.曲文揉合唐诗、元曲特点,形成清丽流畅的风格。

(1)叙事简洁,在基本格调范围里随人物身份、性情、情感不同而有所变化。

(2)曲文较多化用唐诗元曲名句,《惊变》《雨梦》等曲词,基本由《梧》脱化。

(3)浓厚的抒情性,能够声情兼备地表达出人物内心感情及心理活动。

如《献发》杨因感君心无定而忧苦、欲献发传情以感动君心的复杂心理。

●《桃花扇》

孔尚任字聘之,号东塘。

在淮扬写600多首诗,收入《湖海集》。

(一)演近世历史的历史剧,演南明弘光小朝廷兴亡始末,《桃花扇小引》说其命意:

“不独令观者感慨零涕,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

(二)下层人物形象。

1.妓女李香君艺人柳敬亭、苏昆生,最高尚。

2.《桃》前演忠奸斗争的戏曲中市井细民正面形象多义仆,

3.这反映晚明部分妓女风雅化以至附庸政治的现象,不只表明孔突破封建等级观念,也含有对尊贵者不尊贵,卑贱者不卑贱的现实的愤激情绪,及对此的思索。

4.尽管对人物褒贬还用传统道德术语,但其褒贬标准扩大“忠”的内涵,由以朝廷皇帝为本变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