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4 近代中国政治练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764475.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56119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98.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4 近代中国政治练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76447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04 近代中国政治练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76447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04 近代中国政治练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76447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04 近代中国政治练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76447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04 近代中国政治练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76447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04 近代中国政治练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764475.docx

《专题04 近代中国政治练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76447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04 近代中国政治练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764475.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04 近代中国政治练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764475.docx

专题04近代中国政治练高考二轮复习历史附解析764475

专题04近代中国政治(练)

-2017年高考二轮复习历史

1.练高考

1.(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20)右表中的内容摘自中国近代的一部论著,它应该是()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梁启超的《瓜分危言》

D.孙中山的《建国方略》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中华民族的觉醒与抗争·甲午战争与《马关条约》·《时务报》与《天演论》

【名师点睛】中国在近代真正产生民族危机感是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之后,这之前的中国人没有意识到中国同西方的差距,但是当被自己的邻国日本打败之后受到了深深的刺激。

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思想和运动,最有名的就是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救亡图存的一次伟大尝试,其中不仅包括梁启超、康有为这样的政治家,还有像严复这样的科学思想家。

2.(2016年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30)图4是1932年出产的一款火柴上的图案。

据此可知,当时中国

图4

A.民族火柴工业举步维艰B.新的营销方式得到采用

C.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D.全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答案】D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

【名师点睛】本题命题意图是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和读图理解能力。

本题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热点,以民族火柴工业为切入点,正体现了新课标以多种载体考查考生能力的命题思路。

做此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关键时间点“1932年”和主旨“抗敌”等信息,再联系教材内容,答案就呼之欲出了。

这启示我们平时复习备考时加强对历史基本史实的掌握,特别是加强对考生的解题能力的训练,一定要掌握给出“时间”类试题的解法,必须要从这些时间中联系到相关历史事件。

这类试题在高考选择题中比重很大,最能考出考生的历史学科基本功。

3.(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20)1942年,中共中央规定:

“一切尚未实行减租的地区,其租额照抗战前租额减低百分之二十五”“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比二五减租还少一点,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

”这一规定旨在

A打击封建地主经济B加强各阶层的抗日大联台

C.削弱国民党在敌后的势力D纠正王明“左”倾路线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材料信息体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减租减息运动,其目的是为了团结各阶层人民抗日,不是为了打击封建地主经济,所以本题答案为B项,排除A项和C项;王明“左倾”错误被纠正是在整风运动上,故D项错误。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抗日战争•中共土地政策

【名师点睛】本题以1942年中共中央的某项规定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在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逻辑推理能力。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实施了“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团结了各阶层共同抗战。

“抗日战争”作为长效热点和教材主干知识,一直是全国和各地方高考试卷的高频考点,我们在复习备考时不得不重视。

4.(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35)右侧漫画表达的主旨应是()

A.日本军国主义野心勃勃,妄图控制中国

B.英美等国态度暖昧,按兵不动

C.中国奋起反抗,站在反法西斯斗争的前沿

D.中日战争一触即发

【答案】C项3分,A、B项1分,D项0分

【解析】

【考点定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名师点睛】中国抗战胜利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统一战线的形成。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在1931年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使中国大片土地沦失,华北危机、中华民族危机之际,1936年经过双十二事变(西安事变)国共第二次合作,初步形成。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参加统一战线的不仅有农民、工人、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

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5.(2016年江苏卷历史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

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D.“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天朝田亩制度》主张体现以平均地产为核心的平均主义思想,故A项“有影响”,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吸取基督教的思想,故B项“有影响”,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中“拜上帝教”是吸收儒家大同思想,故C项“有影响”,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洋务派思想主张,故D项“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符合题意。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运动•《天朝田亩制度》

【名师点睛】本题从《天朝田亩制度》角度考查太平天国的思想。

以洪秀全为教主的拜上帝会的创立,其主要思想理论来源是梁阿发编写的通俗布道书《劝世良言》。

它并没有全面、系统地介绍基督教教义,而又不时援引中国传统观点来印证《圣经》。

拜上帝教的思想来源于三个部分:

1.中国儒教教义。

2.中国农民的大同思想。

3.西方基督教教义。

6.(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6)1898年6月11日,清廷颁布《明定国是诏》,其中“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说明戊戌变法

A.侧重提倡务实之风B兼具改良与革命的色彩

C.试图通过妥协减少变革阻力D.与洋务运动的宗旨并无不同

【答案】C

【考点定位】中国民主革命•戊戌变法•定国是诏

【名师点睛】本题以《明定国是诏》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说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

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圣贤义理之学”是根本,“博采西学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这实质上说明维新派为了推行变法采用了妥协的手段。

“说明”类的选择题在新课标高考中比例比较高,老师一定指导学生多做训练。

7.(2016年海南卷单科历史17)1903年,《大公报》刊文称:

“江南之新学国民及留学生多剪去辫发,以为不如此则形式上有缺点也。

乃今年乡试而伊等又复假装辫发,依然入场乡试。

然伊等称自由讲民权者,实不敌其功名心也。

”这表明

A.科举制度仍有较强的生命力

B.新式教育与科举已融为一体

C.发式成为区别新旧学的标志

D旧制度制约社会观念的变革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由材料时间信息可知,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新式教育与科举融为一体,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可以排除;材料反映的现象科举制度影响的结果,所以本题答案为D项。

【考点定位】中国民主革命•清末新政•科举制的废除

【名师点睛】本题以《大公报》的刊文为切入点,考查考生对晚清教育制度的理解和认识,意在考查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透过现象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

“表明类”的选择题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现象——本质”的逻辑关系,关键是弄清逻辑关系。

本题材料反映的现象是“剪辫的新国民和留学生,为参加科举考试仍然要戴上假辫子”,这实质上说明科举制度对社会观念转变的迟滞作用。

本题契合社会转型和创新意识,是一道非常不错的好题。

8.(2016年上海卷单科历史24)“国体初建,民权未张,是以野心家竞欲覆民政而复帝制……所幸革命之元气未消,新旧两派皆争相反对帝制自为者,而民国乃得中兴。

”这段文字写于()

A.19世纪中期B.19世纪末期  C.20世纪初期D.20世纪中期

【答案】C

【解析】

【考点定位】中国民主革命的转折·民国初年的社会与政局·二次革命与护国运动

【名师点睛】材料中这段文字是来源于孙中山的《民权初步》,是孙中山针对当时的张勋复辟而写的一篇呼吁性的文章。

在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孙中山又领导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一系列民主事业的运动。

后期又提出了新三民主义,与共产党合作开展了北伐运动。

孙中山先生一生都为革命事业奔走呼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9.(2016年新课标3卷文综历史4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2分)

材料近代以来,在列强的压力下,中国被迫开放了一系列通商口岸。

自1898年至1910年,清政府又主动开设了30余个商埠。

图9清末自开商埠分布示意图

——据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编》等

从材料中提取一个有关自开商埠的信息,并加以简要分析。

评分要求:

所提取信息明确清晰,必须源自材料;(3分)论据准确,史实引用合理,围绕所提取的信息;(6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3分)

示例:

集中于沿海地区。

沿海地区已有众多被迫开设的通商口岸,交通相对便利、经济相对发展;自开商埠,可分洋人之利,且可利用便利条件,促进地区发展,并抵御外侵。

【考点定位】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潮流.甲午中日战争·通商口岸

【名师点睛】本题是本套试卷中的最大亮点,类似于2013年高考新课标1卷41题。

以自开商埠为切入点,深入考查到了考生阅读和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等多种能力,典型的体现出新课标高考改革的理念。

本题的命制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近代化史观为指导,以教材知识为依托,较好的考查了考生的综合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注意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

本题启示:

41题每年都会变,所以复习备考时,不要刻意追求押题,对广大师生来说首先要有新课程的理念;其次要尽量的多做开放性试题,既可培养考生应变的能力,又可以培养各种题型的基本的解题技巧及格式。

 

2.练模拟

1.(2017届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一中高三上期中文综历史试卷)1875年11月15日,香港《北京新闻公报》公布了一则有关外国人在华旅行的法令:

外国人在华各省旅行须出示盖有特殊官印的护照,外国人如有非法行为就近递交该国领事馆处理。

这主要说明清政府

A.司法主权开始遭到破坏

B.独立主权意识有所增强

C.外交开始出现制度化

D.已认识到传媒的作用

【答案】B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鸦片战争·外交的影响

2.(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一中高三上期中文综历史试卷)1860年前后,“江浙两省绅商士庶丛集沪城”,上海人口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加。

据统计,1866年上海人口达到70万人,其中英美法租界人口就净增10万人以上。

导致上述状况出现的原因是

A.上海成为通商口岸

B.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

C.民族工商业的兴起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察的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1860年前后”可知,A项错误,上海是1842年被开放为通商口岸;B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是1856年爆发的;材料“其中英美法租界人口就净增10万人以上”可知,导致这种状况出现的原因是1851年-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故D项正确;C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D。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太平天国运动

3.(2017届福建省福州市八县一中高三上期中联考历史试卷)吾国则一经庚申圆明园之变,再经甲申马江之变(中法战争),而十八省之民犹不知痛痒,未尝稍改其顽固嚣张之习,直待台湾既割,二百兆之款既输,而酣睡之声乃渐惊起。

”梁启超这段话认为

A.中国的国民素质亟待提高

B.甲午战争促进了民族觉醒

C.经济发展是民族意识提升的关键

D.发动民众进行变革迫在眉睫

【答案】B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甲午中日战争

4.(2017届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一中高三上期中文综历史试卷)“中国人民惟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的政府。

而过去数年间之经验,已证明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

……本党为实现中国人民之唯一的需要……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

”这一宣言

A.成为国共首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B.推动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到来

C.表明中共吸取了大革命失败教训

D.激发了根据地民众投身土地革命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这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而非“这一宣言”,故A项错误;国共合作后,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1926年,国民政府决定北伐,消灭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吴佩孚、孙传芳和张作霖三派势力,与材料中“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为革命势力之仇敌……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相符,故B项正确;中国共产党从国民革命失败的惨痛教训里,认识到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决定发动起义,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与材料中“帝国主义者及卖国军阀实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不能不出师以剿除卖国军阀之势力”不符,故C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开展红色武装割据,在革命根据地,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开展土地革命,与材料中“中国人民惟一的需要,在建设一人民的统一的政府……为和平统一之障碍”不符,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中国近代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国民大革命

5.(2017届江西省赣州市十四校高三上期期中联考历史试卷)观察下面的1934年10月江西部分地区农户土地占有状况调查表(%),表中农户的土地占有状况反映了江西

地区

安远、寻乌、信丰3县

莲花琴亭村193户

龙州等17村393户

5亩以下

70

74.6

72.77

5—10亩

20

19.2

11.45

10—20亩

5

3.6

3.56

20亩以上

2

无田

3

2.6

12.22

A.土地革命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B.中共土地政策取得了一定效果

C.无地群众对社会稳定不具威胁

D.地主依旧占有绝大部分的土地

【答案】B

【解析】

3.练原创

1.有学者这样描述近代中国的一种社会现象:

“上层的知识界自1840年以后不断涌现出关心国家大事的开明人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勇于实践;下层则是广大农民,他们永远怀恋着土地,只关心乡村生活和传统。

这两个世界间没有了解、没有交往、没有宽恕。

”据此,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国民革命运动能够充分证明该观点的正确性

B.该现象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未成功的重要原因

C.该现象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得到改变

D.作者正确地揭示了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革命的特点

【答案】B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

2.在中国共产党的某次会议上提出:

“我们无产阶级有我们自己阶级的利益,民主主义革命成功了,无产阶级不过得着一些自由与权利,还是不能完全解放。

而且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

因此无产阶级便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

如果无产阶级的组织力和战斗力强固,这第二步奋斗是能跟着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即刻成功的。

”对上述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指出了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

B.体现了马列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

C.分清了民主主义革命与资产阶级革命的界限

D.提出了无产阶级应当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问题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据材料提到,民主主义成功,幼稚的资产阶级便会迅速发展,与无产阶级处于对抗地位。

因此无产阶级便须对付资产阶级,实行‘与贫苦农民联合的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二步奋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的是中共二大上提出的革命分两步走的思想,这一思想体现了体现了马列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的结合,故B正确。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本质区别在于领导阶级和指导思想,材料无法体现,故A排除。

民主主义革命本身属于资产阶级革命,故C排除。

无产阶级应当掌握民主革命领导权的问题,在国民革命时期,故D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中共二大

3.辛亥革命前夕,同盟会在讨论对外问题时,决定“姑且含垢忍辱”,而打倒列强的任务“只有等待笫二步去办了”。

据此推断,同盟会认为当务之急应是

A.实现国家富强

B.建立民主共和

C.解决土地问题

D.推翻清朝统治

【答案】D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4.2016年10月21日上午,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

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造的英雄壮举,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下列关于红军长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长征证明了人类有能力实现所有的愿望

B.红军长征的直接原因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C.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D.英勇、牺牲和忍耐精神是长征的主旋律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红军长征的史实。

红军长征是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直接造成的,故B项正确,不符题意;长征的胜利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面貌,长征精神激励着后人,故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A项说法错误,错在“人类有能力实现所有的愿望”,符合题意。

所以答案选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长征

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11-1928年间的这段历史是国人寻求宪政救国而归于失败的历史,袁世凯及北洋系在其中无疑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把这段历史称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则明显是用一个集团来代替整个时代,而且,这段历史在国民党看来就是北洋军阀扰乱宪政,分裂割据的历史。

在我们传统注重“大一统”历史观的民众看来,国民党无疑把这段历史的混乱责任简单地推给了北洋军阀。

今日如果抛开党派的偏见来看待这段历史就会发现:

民初宪政失败,最终归于分裂和政局动荡,并非全然是北洋系的责任,即使是北洋系上台的民初总统和政治治理也并非乏善可陈。

——摘编自丁中江《北洋军阀史话》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民国初年宪政失败的观点。

(要求:

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一:

我认同民国初年宪政失败并不全是北洋军阀的责任这一观点。

理由:

民国初年宪政失败是多种原因造成的。

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同盟会力量涣散,革命党脱离广大人民群众,旧三民主义号召力不足;帝国主义威胁革命党,先扶植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扶植军阀混战;封建势力强大,反对和破坏宪政;袁世凯窃权后实行专制统治,破坏《临时约法》和国会等。

示例二:

作者认为民国初年宪政失败并不全是北洋军阀的责任,我不认同这一观点。

理由:

我认为北洋军阀统治是造成民国初年宪政失败的主要原因。

这是因为袁世凯代表的封建势力强大,造成宪政阻力大;袁世凯复辟帝制;北洋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破坏《临时约法》和国会;北洋军阀镇压“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北洋军阀镇压五四运动和国民大革命;军阀割掘混战不断,使宪政缺乏社会环境。

【解析】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民国初年宪政失败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