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错题散文阅读.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5577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3.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易错题散文阅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易错题散文阅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易错题散文阅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易错题散文阅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易错题散文阅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易错题散文阅读.docx

《易错题散文阅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易错题散文阅读.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易错题散文阅读.docx

易错题散文阅读

易错题:

散文阅读

案头清供

张中行

名为书生的,室内都要有个书桌,也有人称为书案。

如果略去多占地方这个缺点,书案以宽大为好,语云,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之义也。

书案宽大,面上可以放各种用物,写写画画,以及钻研经典,攻乎异端等等;其下还有抽屉多个,不宜于摆在面上的,可以韫椟而藏。

藏了,以不说为是;单说面上的,放什么,如何放,似乎也有学问,至少是习惯。

记得多年以前,大学同学卢君以懒散著名,书案上的东西一贯是多而杂。

有一次,我在场,他想吸烟,找烟斗和烟包,到堆满半尺高杂物的书案面上摸,费半天力,以为摸到烟包了,拉出来一看,原来是一只袜子。

这是放物多的一个极端。

还有放物少的极端,是已作古的友人曹君,书案面上一贯是空空如也,他说图看着清爽。

我是中间派,实用和看着兼顾。

都放了什么呢?

写小文不同于填登记簿,决定躲开那些估计不能引人入胜的,只说我认为值得说说的一些。

名为清供,清的意义是没花钱,供的意义是我很喜欢,甚至想套用乾隆年间陈坤维女士的一句诗——珍重寒斋(原为“闺”)伴我时。

清供三件,先说第一件,是个黄色的大老玉米。

这是北京通用的称呼,其他地方,如东北称为包谷,我们京东称为棒子,正名或是玉蜀黍吧。

名者,实之宾也,关系不大,还是说来源。

是去年秋天,老伴接受她的表妹之约,到容城县乡下去住几天。

我,依义要陪着前往,依情也愿意前往,于是只是半天就到了鸡犬之声相闻的乡下。

坐吃,游观,都是例行之事,可按下不表;只说我最感兴趣的,是年成好,所养驴、鹅、鸭、鸡、鸽等都肥壮,我可短时期偿与鸟兽同群的夙愿。

人,古今一样,虽是逝者如斯夫,却愿意留些驻景。

古人办法少,即如李杜,也不过写几首诗。

今人同样可以写诗,只是因为不会或愿意更真切,一般是用照相法,个别的用录像法。

我用照相法,请驴来,我紧贴在它身旁,照,成功。

请鹅来,它摇头扭身,坚决不干,只好说声遗憾,作罢。

活物不成,只好降级,院里黄色老玉米堆成小丘,坐在顶上也可以洋洋然,于是照一张,胜利结束。

几天很快过去,离开之前,又想到老玉米,于是挑一个大而直且完整的,带回来。

这东西在乡下不算什么,进我的斗室就成为稀罕物,常言道,物以稀为贵,所以它就有权高踞案头。

清供的第三件是个葫芦,不是常见的两节、上小下大的,是两节、上下一样粗的,据说这是专为制养蝈蝈的葫芦而种的,比较少见。

也由来源说起,这回是由远在异县移到近在眼前。

是同一单位的张君在单位院内种的,夏天我看见过,没注意。

秋天,霜降以后,一次我从他的门前过,看见北墙高处挂着一排葫芦,也许因为少见,觉得很好看。

我也未能免爱就想得到之俗,敲敲门走进屋。

他热情招待,指点看他的鸟笼和鸟,已经制好的蝈蝈葫芦。

我问他今年结了多少,有不成形的,可否送我一个,摆着。

不想他竟这样慷慨,未加思索就说:

“摆就得要好的,我给您找一个。

”说着就上墙,摘个最大最匀称的给了我。

我拿回屋,放在案头,使它与老玉米和看瓜鼎足而三。

鼎足而三了,我当然会常看。

是不是也常想,或曾想,这有什么意思?

如果追得太深,也许竟是没有意思。

所以为了不至落得没有意思,最好还是不追得太深。

或者哲理与常情分而治之:

坐蒲团时思索哲理,起身走出禅堂或讲堂时还是依常情行事。

我是常人,因而也就如其他常人一样,有想望,也有寂寞。

怎么处理呢?

其中一种可行的是如清代词人项莲生所说:

“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

”其实,这意思还可以说得积极一些,即如我这些案头清供,有时面对它,映入目中,我就会想到乡里,想到秋天,而也常常,我的思路和情丝就会忽然一跳,无理由地感到,我们的周围确是不少温暖,所以人生终归是值得珍重的。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第段由书生的书案谈起,谈及书案上的物品,对比了朋友们的案头布置,最后才引出自家的案头格局,引出叙述中心——案头清供。

B.本文的案头清供指的是没花钱的而让“我”很喜欢的摆在案头的三样东西:

大老玉米、看瓜、葫芦。

它们既普通又特别,成为作者记忆的纽带。

C.本文第段引用项莲生的“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表明清供本是“无益”的,只不过是用来打发时光的,流露出作者的消极情绪。

D.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结构,开头表达了对案头清供的喜爱,中间三段分述三件清供的来源,结尾处则借物抒情。

全文叙议结合,意蕴丰富。

5.本文第段在语言运用上极具特色,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6.结合全文,说说文末作者产生“所以人生终归是值得珍重的”这样的感悟的缘由。

(6分)

答案:

4.C(“流露出作者的消极情绪”的表述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应是不仅可以打发时光,还可以从中感受到温暖,这种情绪是积极的。

5.作者善用文言词语,如“名者,实之宾也”“依义”“依情”“驻景”“洋洋然”等,古朴典雅,意蕴丰富。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我用照相法,请驴来……只好说声遗憾,作罢”,既写出乡野生活的情趣,又生动幽默地表现作者情绪的变化。

多用短句,如“坐吃,游观,都是例行之事,可按下不表”,语言简练而富于节奏感。

语言风格既古朴典雅、含蓄简练又明快风趣,富有情味。

(要求能从词语的使用、修辞、句式、语言风格等角度进行分析,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三点给满分。

6.作者抒发“人生终归是值得珍重的”的感想,是由三件“案头清供”得来的:

案头清供作为书案上清雅的物品,是消遣时光的佳品,可以引发“我”思考人生,思索哲理。

面对案头清供,“我”想起它们来自秋天,来自乡土,感受大自然的馈赠,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

面对案头清供,“我”想起它们来自亲朋好友的盛情赠予,感受到周围人情的温暖,表达对生命、对生活的热爱。

(每点2分,共6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英雄的背后

                                                       章东磬

(1)船东家的后山上,就有一座当年抗敌将士的墓园,宜昌的朋友告诉我们,那座墓很大。

但已经许多年没有去过了。

船东十二岁的女儿很可爱,她自告奋勇为我们带路。

(2)这山本来就很美,再加上长江的映衬。

几个人走走停停,用各种词汇对这美景赞叹不已,快到山顶,小姑娘指指一栋教室模样的房子,“就在那儿,到了。

”我问她:

“墓地在学校的院子里吗?

”“不是,学校就在墓地上。

”我惊愕地听着她的话,小姑娘又告诉我:

“刚建校的时候,伙房里烧的都是挖出来的棺木。

(3)我望着那可爱的小姑娘,她纯真地笑着,带着期待看着我。

她刚刚把那么新奇刺激的事情告诉了我这个外地人,我怎么不如她预期的那样笑呢?

(4)我怎么会笑呢?

孩子,难道老师们从来没有告诉过你们,那被剖开的墓地里埋的是什么人吗?

(5)一万五千多士兵就阵亡在这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的土地上,其中还有刚刚十六七岁的少年。

那时候,中国农民家的孩子营养普遍不好,十六七岁的小兵,大多还没有上了刺刀的步枪高。

他们就端着比自己还长的枪上阵拼命。

如果他们活着,都已是七八十岁的老人了。

他们也会在自家的桔园里小口地啜着香茶,悠闲地看着儿孙温暖地颐养天年。

可他们为了别的中国人能有这一切,死掉了。

(6)天认得我们,就在此刻,下起了极细极细的雨,那雨珠细小得像眼泪,只有飘到脸上你才觉得到,暖暖的,在脸上缓缓的流。

(7)我熟悉这种雨。

1999年和2002年,我曾两次拜祭滇西腾冲的国殇墓园,那是抗战后期国军强渡怒江、克复腾冲的烈士墓。

那两次分别是五月初和十月初,都是滇西气候最好的日子,都是风和日丽的中午,但当我们踏上坟山石阶的时候,天就变了。

两次一模一样,都在那一刻下起了绵绵的小雨,天会哭。

(8)此刻,在几千里外的湖北,悲凉的苍天再一次伴着我,笼罩住这长江西陵峡边的莽莽群山。

(9)从今天的小学校能看得出来,这片墓地曾经很有规模。

过去墓地扩大的石台,变成了整个校园的石基,石头阶梯正前方几十米外的杂草中,有一座干涸的水泡,丈余见方,用巨石和水泥垒砌而成,池壁上,刻着“浴血池”三个字。

这是战死的将士们在告别人世、将被埋葬之前,最后一次沐浴更衣的地方。

那时的三峡尚没有电,水抽不到这么高的地方来。

为了让逝者干干净净地走,生者们把江水一挑一挑运到山顶上,在这池子里为他们拭去遍身的血迹和泥土,为他们换上洗净的军衣。

(10)临近春节,正放寒假,学校里都很清冷。

场前有一根旗杆,怎么看都觉得那底座与校舍风格相去很远,基座特别高大,还刻出一圈圈有棱有角的饰边,一座乡村小学不会在旗杆上下这么大功夫。

猛然想到,这基座本是纪念碑的。

周边的装饰,正是四十年代的风格。

只是那本应高大庄严的石碑不知去向了。

(11)这山里并不缺地,也不知是哪位德政的官员将学校建在这片本应永世得到尊重的墓地上。

其实坟头推平了,教室就修在上面未尝不可,让那些远离故乡的死者可以倾听到孩子们琅琅的书声。

可你为什么要挖坟,为什么要烧棺木,为什么要毁弃那记载了上万人忠勇拼搏、为守卫脚下这块土地而捐躯的石碑呢?

死无葬身之地,这本是中国人最恶毒的诅咒,竟应验在这些以身死国的士兵身上。

(12)我们看到了那块蒙羞的石碑,它仰面朝天地躺在石阶脚下,就像中弹的士兵。

它无奈地仰望长天,裸露着胸膛上的碑文。

每天都有无数的孩子在它身上跳跃嬉闹,几乎磨平了那用血肉刻写下的碑文。

碑上积满了尘埃,片片斑驳。

我们取出随身携带的饮水,小心地、一个字一个字地洗净了它。

(13)读着上面记录一万多士兵一步一个血脚印而终至献身的碑文,心如刀绞。

未死者将牺牲战友的忠骨埋在了他们用血守卫的土地上,他们深信:

从此忠骸有寄了,从此魂梦有托了,从此归家有路了。

可结果呢?

(14)天色渐晚,我们不得不回去。

寂静的山里已有耐不住的孩子们早放起过年的鞭炮,远地一阵紧似一阵,就好像从几十年前一直留到今天的枪声。

每年的春节和清明,还会有人来这给他们放鞭炮吗?

我很后悔没有带几瓶白酒上来,不能在春节之前,在他们捐躯六十年的时候陪他们多坐一会儿,陪他们一起守岁,陪他们说说话。

这么黑的夜,不会孤独么?

(15)天渐渐地暗下来,两岸的峭壁冲到云里,看不到顶。

一只焦黑如墨的苍鹰在阴雾中盘旋于我们头顶,久久不肯离去。

那一刻,我知道了,无论墓地在还是不在,那上万忠勇的灵魂永不会离开。

我们都抬起头,注视着那只鹰,它优雅地滑翔在冰冷的天际,沉默而高贵。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小姑娘告诉我“学校就在墓地上”时,我已然“惊愕”,然而当她天真地把烧棺材当做新奇刺激的事情告诉我,还期待着我的笑时,我对小姑娘的冷漠麻木感到痛心和失望。

B.文中提到了三次祭拜墓地时天空都下起绵绵细雨,营造了悲伤的气氛,烘托了祭拜者沉重的心情,也凸显了将士精神的感天动地。

C.文章语言风格突出,抒情性强,综合运用整句与散句结合,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以及比喻、拟人、借代等多种修辞手法来加强感情色彩。

D.作者以象征的手法收束全篇,将滑翔于天际的雄鹰作为将士精魂的寄托,给读者留下了思考回味的空间,引人深思。

5.第九自然段讲述“浴血池”的来历,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作者在文中抒发了哪些思想情感?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A   (A项,“我对小姑娘的冷漠麻木感到痛心和失望”分析错误)

5.结构上的特点:

插叙

作用:

(1)补充埋葬将士的情节,使内容更充实。

(2)表现人物心理,“我”充满情感地回忆英雄们埋葬时的情景,表达了我对英雄的离去的沉痛又崇敬的心情。

(3)侧面烘托人物形象,通过生者不辞辛苦挑水并郑重为将士们清洗更衣,烘托出将士们高大英勇的人物形象,体现了人民对他们的敬重。

(4)对比,将以前人们对将士遗体的尊重与现在对他们墓地的破坏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出当前人们对英雄的淡漠,体现了作者的痛心与反思。

   

6.

(1)对战士们慷慨赴难、忠勇精神长存的崇仰。

(2)对后世淡忘英雄事迹、淡漠英雄精神的痛心。

(3)对自己未能带酒祭拜亡灵、陪他们守岁的自责。

(4)对英烈们忠魂永存,灵魂永远高贵的坚信。

【解析】

【4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

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A项,“我对小姑娘的冷漠麻木感到痛心和失望”分析错误。

小女孩并不是麻木冷漠,而是天真无知;我也不是对她感到痛心,而是对人们已然忘记了这些英雄,已经不再给后代人讲英雄的故事,传承英雄的精神感到失望和痛心。

故选A。

【5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此类题目的答题思路是,分析语句所运用的手法(可以从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的角度思考,一定要选择最主要、最鲜明的),接着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注意语句内容、语言表达方面的特点等),最后分析蕴含的作者情感。

本文主要讲述了参观一座当年抗敌将士墓园的事情,而第九段主要是对“浴血池”来历的解说,所以从结构上来说,第九段属于插叙的内容。

插叙的作用有:

有助于情节的展开,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对主要情节补充衬托等。

回答第二问就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分析。

首先第九段对“浴血池”来历的解说是对本文主要情节的补充说明,可以使结构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其次第九段重点描写了战死的将士们在告别人世、将被埋葬之前,生者将要对他们进行最后一次沐浴更衣,使逝者可以干干净净地走。

可见以前人们对将士遗体的尊重,对将士们的敬重。

这样写是为了与现在的人们对他们墓地的破坏形成对比,从而反衬出当前人们对英雄的淡漠,也体现了作者的痛心与反思。

还可以从使文章结构避免平铺直叙的角度分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作者的情感分析。

一般可从以下几方面:

作者创作背景、人物特征、情节发展、语言情感色彩、整体倾向等。

结合文本内容分析,结合文本(5)——(7)节内容分析,“他们就端着比自己还长的枪上阵拼命……可他们为了别的中国人能有这一切,死掉了。

……天认得我们,就在此刻,下起了极细极细的雨,那雨珠细小得像眼泪,只有飘到脸上你才觉得到,暖暖的,在脸上缓缓的流”,表达了对战士们慷慨赴难、忠勇精神的崇仰;结合(9)——(13)节内容分析,“可你为什么要挖坟,为什么要烧棺木,为什么要毁弃那记载了上万人忠勇拼搏、为守卫脚下这块土地而捐躯的石碑呢?

死无葬身之地,这本是中国人最恶毒的诅咒,竟应验在这些以身死国的士兵身上”,表达了对英雄事迹教育缺失的痛惜;“读着上面记录一万多士兵一步一个血脚印而终至献身的碑文……从此魂梦有托了,从此归家有路了。

可结果呢”,对后世淡忘英雄事迹、淡漠英雄精神的痛心;“我很后悔没有带几瓶白洒上来,不能在春节之前,在他们捐躯六十年的时候陪他们多坐一会儿,陪他们一起守岁,陪他们说说话。

这么黑的夜,不会孤独么”,对自己未能带酒祭拜手亡灵、陪他们守岁的自责;“无论墓地在还是不在,那上万忠勇的灵魂永不会离开”,对英烈们忠魂永存,灵魂永远高贵的坚信。

【点睛】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开展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

主要作用有:

(1)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插叙一些与主要情节有关的内容,然后再叙述原来的事情。

插入的内容对主要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用。

(2)有时会起到解释说明的作用。

(3)使文章脉络清晰。

(4)结构紧凑。

好处有:

帮助展开情节,刻画人物性格,补充背景材料,使人物形象生动完整,突出其某个特点,或交代细节,从而深化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小题。

母亲的中药铺

甘典江

  

那时候,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一是新华书店,一是母亲的中药铺。

前者,是因为我爱看爱买连环画;后者,是因为我喜欢嗅闻那些中药的味道,特别是咀嚼几片苦甜苦甜的甘草。

  

母亲当过赤脚医生。

八十年代初,母亲参加医疗培训后,加入了城关镇合作医疗站。

  

医疗站在我读书的中学附近,临街两间旧木房。

一间开处方和打针,另一间,是药铺。

和母亲一起在守药铺的,还有三个阿姨。

一天到晚,她们就做三件事:

抓药,打针,织毛衣。

除此之外,便是无休无止的聊天。

我注意到,她们抓药非常麻利,瞟一眼处方,就可以找到相应的抽屉。

仅凭手抓,就基本准确,最后还是放进小秤称一称,添点或减点。

然后,把药倒入毛边纸或废报纸,包好扎紧,写几个字交待几句,递给别人。

  

只要一走进药铺,我就被一股浓重的药香包裹得严严实实,有点喘不过气来,但一习惯就好了。

我望着那些神秘莫测的抽屉,瞅着那些贴着标签的药名,兴奋不已:

什么“半夏,黄精”,什么“益母草、白芨”,都是曼妙的植物。

当然,也有的是矿物和其他异类,比如“朱砂、雄黄、海马”,不由得使我产生了相关的联想:

这朱砂,肯定就是国画中传统的红色颜料吧?

李可染曾用顶级朱砂绘过四张毛主席诗意图《万山红遍》,已成画史上的经典。

至于雄黄,不就是许仙意气用事的东西吗?

所谓的海马,只是相当于一条小鱼而已。

  

其中,我最喜欢的药草,是甘草。

首先,是因为它的名字,甘草,望文生义,不就是“甘甜之草”吗?

昔时,神农氏遍尝百草,解毒靠的就是这宝贝。

再加上,我自己就姓“甘”,与这甘草,是家门,五百劫前,应是同根而生之族。

最早,是母亲教我嚼的甘草,一是因为它的药理,二是可以变相地替代水果糖,八十年代,任何甜味都是奢侈品。

就这样,我嚼着甘草成长着,自以为嚼出了甘草的本真之味,破解了甘草的一切密码。

  

母亲还爱用党参来炖乌骨鸡和猪肚,补血。

她营养不足,严重贫血。

人参太贵,吃不起。

还有金银花和枸杞,母亲他们都用来泡茶喝。

自然,我也跟着全部享受到了。

  

在自家的院子墙角,母亲还栽了几株三七。

蔓延的藤叶牵上墙,覆盖成了一面翠绿的毯子,像青绿山水画的设色,极其养眼。

可惜,后来拆迁,毁于一旦,使我失去了这一片翠绿。

母亲只好把三七块茎挖出,收藏好。

她说,三七可以治妇科恶疾,以及跌打损伤。

  

九十年代的某一天,这个合作医疗站被撤销了。

回到家,母亲专职做她的家庭主妇。

赚钱的任务,彻底由父亲负责。

那个中药铺,被别人买去,改作了服装店。

从此,街上流行的药店,大多是连琐的西药店。

在我的印象中,传统的中药是文化,望闻问切的中医大夫,近似于等同于诗人。

相反,我害怕西药西医,因为这些东西是实验室配制合成出来的化学组织,成分复杂而可疑,至少没有一个在阳光之下生长的过程,没有温度、湿度,更无个性与灵魂。

我实在难以想象,“阿莫西林”比母亲的“金银花”会更让我亲近与信赖。

甚至,当我感冒受寒,母亲亲手煎熬的一罐红糖姜开水,也会比最昂贵的感冒灵帮我发热而痊愈,至少,我心已暖。

  

现在,父亲走了,去了天国。

母亲一个人守着我们,在空旷的屋顶上栽花种菜。

母亲身子瘦弱,时有病痛,我很是担忧,同时,我又安慰自己:

生病不正常吗?

不正证明了人在活着?

何况,这世上,还有那么多栩栩如生的药在陪护呢。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甚至,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

母亲多年与草木为伴,沉浸于无边无际的药香之中。

于我而言,母亲就是我人生一味无价的中药,为我清热解毒,可以抵御这世间的种种伤害。

(本文有删节)

1.对文章的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三段运用细描手法,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人物娴熟的抓药技艺、细致的工作态度。

B:

本文用较多的笔墨写甘草,“我”嚼着甘草长大,对甘草有特殊的感情,“我”的姓氏关联着甘草,与甘草有渊源。

C:

如同中药的药理,母亲的爱与美德,慰藉“我”的心灵,成为“我”无价的精神财富。

D:

甘草具有甜味,是处于那个年代的“我”充实、幸福的写照,作者在对中药铺的回忆中表达了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

3.第四段中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有何用意?

(6分)

答案

1.A

正确率:

0%

2.用“灵芝”设喻,化平淡为生动,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

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升华为不可或缺的依存关系。

运用排比修辞,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感情表达强烈,增强语言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世间万物皆可入药,丰富了“中药”的含义,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3.点明药名与传统文化的联系,表现“我”对中药的好奇心与亲近感,丰富文章内容。

引出下文对甘草的介绍,使文章前后照应,结构严密、紧凑,过渡自然。

解析

1.细描:

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也称为工笔。

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白描:

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A项,“第三段运用细描手法”错误。

结合原文第③段内容分析,通过“瞟”“抓”“称”“添”“减”“包”“扎”等一系列动作,表现了她们娴熟的抓药技艺与细致、耐心的工作态度。

用质朴的语言真实地再现人物及相关场景,应该是使用了白描手法。

选项分析不恰当。

B、C、D项分析恰当。

本题要求选择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综上,本题答案为A项。

2.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能力。

解答时,在通读文章的基础上,联系上下文,从修辞、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选取角度分析即可。

“一根草是药,一撇叶是药,一线阳光,一滴水,也都是”运用排比,增强气势,使作者的情感表达更为充沛;“一个人可以是另一个人的灵芝”运用比喻,将“人”比作“灵芝”,生动巧妙地表现出了人与人之间的依存关系,引发读者思考;此句扩大了“药”的内涵和外延,有利于文章主旨的表达。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

解答时,把握整体文章内容及其中心思想,结合上下文,从内容、结构等角度切入来解答。

从内容上看,作者写由药名引发的联想,将“甘草”与传统国画、古代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突出了“甘草”与传统文化的联系,也就是表明了“中药”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中药”的情感,而作者喜欢“中药”又与“母亲”有着一定的关系,对文章内容起到了一定的补充作用;从结构上看,作者对中药的广泛联想引出了下文对甘草的详细介绍,完善了文章结构,使文章上下过渡自然。

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司法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