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案.docx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教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一轮复习人教版第23讲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教案
第23讲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考试说明
考查角度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1.(2017·课标全国Ⅱ,41)“一五”计划期间的矿业政策
2.(2016·课标全国Ⅱ,31)“一五”计划的主要目的
3.(2015·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工业化)
4.(2014·课标全国Ⅰ,31)“一五”计划与计划经济体制
5.(2014·课标全国Ⅱ,41)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6.(2014·大纲全国,19)人民公社化运动中的浮夸风
考点一 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教材补充
『历史概念』统购统销
指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全部由国家供应,农民的口粮和种子也得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凭粮本供应粮食,国家严格禁止粮食自由买卖,是国家控制粮食资源的计划经济政策。
它严重牺牲了农民利益,为工业建设提供原始积累。
『史论观点』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20世纪5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计划经济体制形成时期。
这个时期,由于朝鲜战争的爆发,中国的国家安全受到威胁,而国内落后的工业和众多的人口,使得建立独立工业体系和提高积累率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重要因素。
在这种背景下,强大的政府自然要选择政府主导型的发展模式,而这种要求与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目标相结合,就使中国走上了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道路。
——武力《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考点二 探索与失误
教材补充
『史论观点』对“大跃进”运动的认识
“大跃进”运动是党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一次悲剧性探索。
这次探索从理性的认识出发,最终滑向非理性的歧途。
其中的复杂原因和深刻教训包括:
工作重点的转移受到了“政治统帅经济”的干扰;“以苏为鉴”误入回归革命经验的歧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为唯意志论所扭曲;赶超战略走向极端等。
——李付安《“大跃进”运动悲剧命运探源》
[巧学妙用]
【漫画解史】“一五”计划的迫切性
★漫画形象的揭示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急需进行工业化建设。
【数据证史】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一五”计划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图
★体现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策,奠定了国家工业化基础,农、轻、重投资比例失调。
【图解历史】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漫画解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该漫画意在揭示“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规律,必将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后患。
【构图解史】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自主学习答案]
考点一 ①1952 ②1953~1957 ③重工业 ④社会主义工业化 ⑤资本主义工商业 ⑥公私合营 ⑦1956
考点二 ①主要矛盾 ②工业国 ③成功探索 ④八大二次会议 ⑤经济落后
⑥公社 ⑦经济困难 ⑧“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⑨1962 ⑩经济领域
⑪1973 ⑫全面整顿
考法1 史料主旨类——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考题1】(2015·课标全国Ⅰ,31)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答案 A
『方法突破』
★明立意 从“一五”计划的成就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一个表象:
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超过英美国家,实质是中国工业基数小的缘故。
★清误区 本题属于柱状数据类选择题,难度较大。
考生单纯根据图中数据得出中国重工业急促冒进,忽略了“一五”计划的时间限定条件,1958年我国工业建设才出现急促冒进倾向。
『史论链接』新中国初期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原因
(1)历史原因:
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2)现实需要:
我国处于帝国主义包围之中,优先发展重工业有助于增强综合国力。
(3)苏联影响:
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经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4)重要地位:
重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发展的基础,重工业的发展有助于推动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考法2 史论阐述类——“统购统销”政策与计划经济体制的形成
【考题2】(2014·课标全国Ⅱ,31)1953年10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
粮食的统购统销( )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答案 C
『史论链接』
★明立意 从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目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
★抓关键 计划体制的特征与“计划收购”“由国家严格控制”相符。
★清误区 本题属于分析评价型选择题,难度较大。
考生对中央政府实施粮食统购统销的历史背景理解不到位,1953年10月,农村经济已恢复和发展,为解决工业粮食短缺问题为实施国家计划管控。
『史论链接』“统购统销”政策实施的原因和评价
(1)实施原因:
由中共领导人的经济指导思想和新中国成立后的客观经济形势决定。
(2)作用:
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筹措了资金;有利于维持市场、物价、供给的稳定。
(3)存在问题
①严重违背了价值规律对农业生产的调节作用,造成以牺牲农村经济和农民利益为代价发展经济的现状。
②割断了农民和市场的联系,极大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整个农业经济纳入计划经济轨道,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在落后中徘徊。
考法3 史料主题类——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
史料一 1958年8月13日《人民日报》头条
史料二 1952~1965年国民生产总值指数图(1952年=100)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
《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读史用史』
(1)按照史料产生的时期和出处来划分,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第二手史料。
史料一属于哪一类史料?
如何看待这一类史料?
(12分)
提示 史料:
史料一是报纸的新闻报道,属第一手史料。
看待:
一方面,即时采访及记录,具有很强可信度。
另一方面,报道也会有欠准确客观的地方,使用时须注意是否附带价值判断或观察角度偏窄的情况。
(2)根据史料二,概括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分别分析其主要原因。
(13分)
提示 变化:
总体上是增长的。
50年代持续增长;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60年代中期恢复。
主要原因: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一五”计划完成等;“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自然灾害等;制定并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方法突破』一般将史料分为第一手史料以及第二手史料。
前者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后者是指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
如史料一中新闻报道的图片属第一手史料,可信度较高。
“五六十年代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变化”可根据图示分为三个阶段,并分别分析其中原因即可。
『史论链接』1956~1976年社会主义探索中的核心问题、失误原因及经验教训
(1)核心问题
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模、速度与比例问题,即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针问题。
②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级斗争问题,也就是如何认识社会主义制度建成后国内的主要矛盾问题。
(2)失误的原因
①历史传统的影响。
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人们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②急于求成心理。
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③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
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地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④国际环境的影响。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3)经验教训
①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可照搬别国模式。
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实际的关系,反对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③生产关系的变革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不可以超越生产力发展的实际阶段。
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和国家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必须认清国内社会主要矛盾,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妥善处理好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之间的关系。
考法4 开放探究类——新中国的“一五”计划
史料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图一
图二
『读史用史』
两幅历史地图反映了我国不同时期的工业化建设。
比较图一、图二,请提取两项有关中国工业化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12分)
提示 示例一 信息:
洋务运动工业化布局集中在沿海沿江,尤其通商口岸地区为最;新中国工业布局扩展至内地,尤其东北为最。
说明:
近代中国沿海沿江最先受到外来侵略,西方工业文明影响较早且程度较深。
新中国建立,注重整体工业布局。
(从国内外形势分析亦可)
示例二 信息:
洋务运动工业基础薄弱,尤其重工业基础薄弱。
新中国优先集中发展重工业。
说明:
近代中国工业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过程中,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分布不平衡。
新中国致力于奠定国家工业化的基础,在苏联帮助下大力发展重工业。
示例三 信息:
洋务运动交通运输业基础薄弱;新中国交通运输业成就显著,铁路公路发展尤其迅速,交通干线不断向边疆伸展。
说明:
洋务运动交通运输业受到帝国主义列强的控制,新中国加强对交通运输业建设、发展。
『方法突破』
☆某重点中学考生答题示例
解答历史地图类题型一看文字(尤其标题),二看时间,三看变化或趋势(社会转型)。
关注小图所提供的特殊信息。
(1)看清图中文字:
天津机器局,汉阳铁厂等洋务企业;第一汽车制造厂,无缝钢管厂等新中国企业。
(2)掌握所涉时间:
洋务运动时期;新中国初期。
(3)提取变化角度:
如考生从地域分布和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来提取,信息明确,便于说明。
如从工业结构方面提取亦可。
『史论链接』“一五”计划的背景、内容、特点和实质
(1)背景:
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2)内容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
(3)特点
①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
②工业化建设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并举。
③优先发展重工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关系。
④渐进性和长期性。
⑤一体(主体:
工业化)两翼(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相辅相成。
(4)实质:
既是我国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起步,又是国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开始。
(时间:
45分钟 分值:
85分)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7·山东青岛模拟)英国剑桥大学教授彼得·诺兰评述新中国经济建设说:
“……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下列史实可以证明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的是( )
A.土地改革、“一五”计划
B.稳定物价、公私合营
C.土地改革、稳定物价
D.公私合营、“一五”计划
解析 本题考查公私合营、“一五”计划。
“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是指,五十年代早期中国确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七十年代后半期中国逐步走上改革开放道路。
计划经济体制的确立,是新中国初期的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的结果。
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018·广东惠州调研)1955年8月25日,国务院全体会议第17次会议通过《市镇粮食定量供应凭证印制暂行办法》,从此,中国经济史上出现了一个新的名词——粮票。
粮票出现的重要原因是( )
A.计划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B.大规模工业化导致粮食短缺
C.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发展
D.“左”倾错误导致经济衰退
解析 粮票的出现说明我国粮食供应短缺,这是由于“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城市人口增加,农业发展水平低,粮食供应不足,故选B项。
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初步建立是50年代初期,故A项错误;1952年国民经济基本得到恢复,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开展是正确的选择,不是“左”倾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 B
3.(2017·河北沧州联考)“一五”计划期间,分配给钢铁等原材料工业、燃料工业、机械工业等部门的投资分别为64.9亿元、67.9亿元和69.3亿元,占整个工业基建投资的比重分别为24.4%、25.5%和26%,三项合计为202.1亿元,所占比重高达75.9%。
这些投入合计占到我国“一五”时期财政总收入的19.1%。
政府此举( )
A.助长了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
B.利于改变我国不合理的产业结构
C.忽视了其他非国有经济的作用
D.导致我国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衡
解析 据题干材料可知,“一五”计划以重工业为核心,有利于改变不合理的产业结构,故选B项。
答案 B
4.(2018·山西名校联考)下表为1949~1956年国民收入构成表(单位:
%)。
据下表可知( )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运输业
商业
1949
68.4
12.6
0.3
3.3
15.4
1952
57.7
19.5
3.6
4.3
14.9
1956
49.8
24
6.2
4.2
15.8
A.中国的工业化拉开序幕
B.国民经济结构渐趋合理
C.人们物质生活逐步改善
D.各经济部门比重渐趋平衡
解析 据题干表格中从1949、1952、1956年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的比例渐趋合理,故选B项。
表格呈现的是国民收入的构成,并未提到物质生活改善,故C项错误;根据题目中表格农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的比例,渐趋平衡是不符合题意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5.(2017·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回顾》一书中写道: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疏导社会游资,平稳市场物价,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先后成立。
但是到了1952年7月和8月,天津、北京证券交易所相继宣布关闭。
造成证券市场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证券交易不利于经济发展
B.实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C.政府强化计划经济的结果
D.“左”倾错误已严重泛滥
解析 证券交易是一种市场经济的手段。
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日益好转,新中国受苏联“斯大林模式”影响,开始逐步强化对经济的计划控制,故选C项。
答案 C
6.(2018·山东济宁模拟)1957年全国工业工程技术人员达到175万人,比1952年增加两倍。
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达到1019万人,比1952年增长66%。
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
A.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B.文化教育事业长足发展
C.农业调整解放大批劳动者
D.党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
解析 据题干可以判断,1957年“一五”计划的完成,使工业工程技术人员、工业和基本建设部门的职工大幅度增加,故选A项。
文化教育事业有发展,但不是主要原因,故B项错误;1956年对农业改造的完成,并没有解放大批劳动者,故C项错误;“一五”计划取得巨大成功,不是党犯了急躁冒进的错误,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8·安徽师大附中模拟)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67.8%;其中,农业总产值537亿元,增长24.8%,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56.9%下降为43.3%;工业总产值704亿元,增长128.6%,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43.1%上升到56.7%。
这种状况表明( )
A.工业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
B.工业生产与技术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C.农村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
D.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的局面初步改变
解析 据题干材料“农业总产值537亿元,增长24.8%,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56.9%下降为43.3%”“工业总产值704亿元,增长128.6%,所占比重由1952年的43.1%上升到56.7%”,表明工业总产值低于农业的局面初步改变,故选D项。
答案 D
8.(2018·山东潍坊模拟)下图反映的是1953~195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
A.实施了“一五”计划
B.开展“大跃进”运动
C.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D.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解析 1953~1957年是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一五”计划推动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相应地促进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故A项正确。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在1958年发动的,“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于1960年提出,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9.(2018·山西太原模拟)1960年底,中央提出“三级所有,队为基础,是现阶段人民公社的根本制度”,并宣布恢复农村集市。
这项政策( )
A.改变了土地所有制B.根除了“左”的错误
C.旨在加快工业化进程D.意在纠正“一大二公”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1960年”、“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结合所学,1960年提出八字方针,该政策意在调整、纠正1958年以来,人民公社中“一大二公”现象,故选D项。
答案 D
10.(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联考)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
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
造成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政府调整工农业生产恢复经济
B.经济建设上的“左”倾错误
C.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计划完成
D.“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开始
解析 据题干材料“1957年到1960年,中国城市化从15.5%增长到19.7%”,结合史实可知此时期受大跃进运动的影响,城市化发展过快,导致出现三年经济困难。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及时进行国民经济的调整,调整工农业生产比例,所以出现了题干中“1961年,政府又从城市动员了约一千多万人下乡”的变化,故选A项。
答案 A
11.(2017·山东淄博摸底)1960年中共中央发出《十二条》,肯定了农村集市在活跃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作用。
1962年中共中央发出《农业六十条》等指示,允许和鼓励社员种自留地和发展家庭副业。
这表明( )
A.人民公社体制逐步被放弃
B.农村改革有历史渊源
C.私有制逐步得到中央认可
D.农村获得经营自主权
解析 1960年,农村改革已经出现,而在1978年后在改革开放的引导下,推行改革,故选B项。
人民公社被废除是在1983年,故A项错误;中国农村坚持的是集体所有制,故C项错误;农村获得经营自主权是在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出现的,故D项错误。
答案 B
12.(2018·四川成都模拟)下表为1956~1961年中国粮食进出口量的统计数据(单位:
1000公吨)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年份
出口量
进口量
净出口量
1957
2092.6
166.8
1925.8
1958
2883.4
223.5
2659.9
1959
4157.5
2.0
4155.5
1960
2720.4
66.3
2654.1
1961
1355.0
5809.7
-4454.7
A.表中数据与该时段的粮食生产状况不符,明显失真
B.1957~1959年粮食出口持续增加,表明农业政策效果显著
C.该时段粮食出口量过高,说明“一五”计划成效有限
D.1961年粮食进口量激增,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
解析 1961年由于受自然灾害和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中国经济出现严重困难,粮食需要大量进口,因此一改1958~1960年“左”倾错误的影响,导致数据失真的现象,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当时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故D项正确。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018·河南洛阳模拟)(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俄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都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列宁在深刻反思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经验教训之后,认识到在小农国家里是不可能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引导到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上去)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从这种认识出发,列宁领导制定并实施了旨在利用国家资本主义来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新经济政策”。
……在工业方面,实行租让制,将国家暂时难以经营的森林、石油、采矿和电气化事业等,按照一定条件租让给外国资本家经营,但基本条件是要维护苏维埃国家在经济上和政治上的独立;保护租让企业中苏俄公民的劳动。
租赁制是另一种国家资本主义形式,它是将某些国有中小企业租给国内的私人、合作社和其他联合组织。
列宁说,新经济政策是一种用“改良主义的办法”来解决苏维埃国家过渡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任务的长期性政策。
但是,随着1926年社会主义国家工业化的开展,对私人经济和资产阶级又展开了全面进攻。
——摘编自卢文璞主编《世界现代史》
材料二 从党的七大到七届二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正确地汲取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曾多次论及利用和发展资本主义的问题。
他主张:
要在民主革命胜利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定要使那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工业获得适当的发展,以利于国民经济的向前发展。
1950年春夏之际,政府在没收官僚资本和接管外国企业的同时开始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到1952年底结束,主要包括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和产销关系。
调整公私关系方面,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1)扩大私营工业的加工订货和产品的收购、包销;
(2)对私营工业进一步发放贷款;(3)调整税收,对部分工业产品减税,裁减税种,提高所得税起征点。
调整劳资关系方面,资方要确认工人的民主权利,积极改善经营管理;劳方为维持市场,可暂时降低工资福利,轮流歇工,共度难关。
调整产销关系,逐步克服生产中的无政府状态,根据统筹兼顾的方针,通过调整,实现产销平衡。
——摘编自靳德行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和新中国在向社会主义过渡期间对待资本主义工业的政策有何异同。
(1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业的历史背景并简析其历史意义。
(11分)
答案
(1)相同:
都把发展资本主义工业作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都一定程度上恢复发展资本主义工业;都注意调整劳资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的时间都较短。
(6分)
不同:
苏俄经过了先全部国有化,后适当利用发展,再全部转化为国有的过程;而新中国先是进行合理调整,再经过社会主义改造转化为公有制经济。
(4分)
苏俄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包括了引进外国资本和发展国内私人资本;而新中国发展国家资本主义主要侧重于对国内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调整。
(4分)
(2)背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全面崩溃,人民政府面临恢复发展经济的紧迫任务;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建立;中国共产党经过长期的探索与思考,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与政策逐渐形成;苏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影响。
(8分)
意义:
通过合理调整民族资本主义工业,使有利于国计民生的企业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积累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中国的基本建立奠定了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