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版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5077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解析版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解析版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解析版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解析版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解析版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解析版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

《解析版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解析版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解析版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二文综历史试题.docx

解析版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二文综历史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6届高三质量监测

(二)

文综历史试题

一、单选题

24.讼师,指古代中国替打官司的人出主意、写状纸为职业者。

唐宋时期,讼师得以大发展。

《唐律·斗讼》规定:

“诸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不如所告者,笞五十。

”宋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衙门每结案之前,几乎必先办讼师。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古代中国讼师的出现是现代律师制度的雏形

B.唐宋时期讼师的大发展源于商品经济的发达

C.讼师秉承外儒内法精神与当时主流思想相背

D.讼师往往会误导衙门公正断案,常常被处罚

【知识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成熟

【试题解析】现代律师制度的雏形大约开始于奴隶制的罗马共和国时期,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的侧重点是讲述唐宋时期关于讼师的管理制度问题,而不是强调讼师发展的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讼师是否与外儒内法有关的信息,故C项错误;按照材料中“为人作辞蝶,加增其状”这一关键信息,可知讼师可能会编造案情以使衙门作出有利于己的判断,故D项正确。

_

【答案】D

25.汉武帝时设置盐铁官专职管理盐、铁生产销售征税事宜。

宋行引法,商人向政府购引(即取得贩运销售盐专利的凭证)后,即可凭引支盐运往指定区域,独占区内食盐销售。

清政府采取“引岸制”的食盐运销体制,赋予一些商人食盐营销的垄断权,国家只对盐商进行管理和征税。

对这一变化认识正确的是(  )

A.封建政府与民争利的出发点没有改变

B.不放弃专营是为了抑制富商大贾势力

C.政策虽有变化但是指导思想仍为法家的集权思想

D.从长远来看会增加成本,不利于商品的自由流通

【知识点】“重农抑商”政策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的是政府对食盐生产、销售的统一管理,事关国计民生,必然要有一定的管控,“与民争利”的说法不能准确反映题干主旨,故A项错误;同上所述,专营更多的是为了实现经济秩序的稳定和国家管理的必要,故B项错误;虽然不同朝代的具体政策有局部调整,但究其本质,统治者的指导思想都是为了管控经济秩序,安定国计民生,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增加成本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C

26.朱熹曾解释过“存天理,灭人欲”论: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

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

”明代李贽主张“夫私者,人之心也。

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若无私,则无心矣。

”据此可知(  )

A.朱熹和李贽都肯定人正常的私欲   B.李贽的思想是对朱熹思想的否定

C.李贽的思想源于明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D.朱熹和李贽都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

【知识点】宋明理学

【试题解析】朱熹在材料中肯定人的正常需求,否定人的过分需求,李贽认为私欲是人之常情,故A项正确;李贽的思想是认可了朱熹的观点,故B项错误;本题材料没有涉及资本主义萌芽,故C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来反对违反社会规范的人欲的信息,故D项错误。

【答案】A

27.实业家张謇回忆,甲午前清战败后,国威丧削,有识蒙诟,乃知普及教育之不可已。

普及有本,本在师范,乃知师范之设不可以已。

设师范之资,其数非细,他国师范,义由国家或地方建设而扶助之。

当是时,科举未停,民智未启,国家有文告而已,不暇谋也。

地方各保存固有公款之用而已,不肯顾也。

推原理端,乃不得不营实业。

对张謇的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

A.兴办教育是因为甲午战争中国战败B.兴办教育的费用由国家和地方保证

C.普及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开启民智 D.教育救国不可取,只能实业救国

【知识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试题解析】甲午战败只是刺激了张謇认识到国力的衰弱,进而反思中国教育的必要性,可以说甲午战争是催化剂,并不是原因,故A项错误;按材料中“设师范之资,……国家有文告而已,不暇谋也。

地方各保存固有公款之用而已,不肯顾也”这一关键信息,可知清朝中央和地方没有能力或不愿出资,故B项错误;“有识蒙诟,乃知普及教育之不可已”说明张謇认为普及教育就是为了启蒙民智,故C项正确;材料中张謇认为在国家无力、地方不愿出资办师范的情况下,为了解决资金问题,必须通过兴办实业来积累,故D项错误。

【答案】C

28.1934年后,中国经济危机逐渐严重,上海商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提出实行统制工业政策的要求。

自1935年至1937年,南京政府及其官员加强了参加商业、工业、银行业的活动,政府举办的工商业迅猛增长,掌握了工商业和金融业的领导权。

由此可知,南京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

A.导致了官僚资本的产生B.不利于民族资本的发展

C.是罗斯福新政的翻版D.为应对日军侵略威胁

【知识点】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试题解析】1927年左右,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主义诞生,故A项错误;政府及其官员参加活动或掌握领导权,为以公谋私、压榨和排挤民族资本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不利于市场环境的良性形成与发展,故B项正确;罗斯福新政是通过税收杠杆、金融调整等经济政策引导、干预资本运营,而不是政府及其官员直接参加乃至领导企业的发展,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应对日军侵略威胁的信息,故D项错误。

_

【答案】B

29.孙中山说:

“民国十三年来革命不能成功,就是由于平等自由的思想,冲破了政治团体。

”“欧美为平等自由去战争,争得了之后,常常被平等自由引入歧路。

“各人都扩充自己的自由,于是由于自由太过,便发生许多流弊……我们从新革命,便不可再蹈他们的覆辙。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

A.孙中山对民主革命失败原因的分析是实事求是的

B.欧美革命误入歧路,证明中国“政治革命”之必要

C.孙中山对平等自由的解释是受中国共产党革命思想的影响

D.孙中山这种思想是因为对平等、自由的真正含义存在曲解

【知识点】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试题解析】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的原因是资产阶级的局限性和国内外敌人的联合破坏,故A项错误;孙中山认为欧美革命是成功的,成功之后的建设当中出现了问题,而不是革命误入歧途,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信息表明是共产党影响了孙中山的解释,而且当时孙中山与中共合作主要是接受了中共反帝反封建的主张,故C项错误;孙中山之所以认为革命不成功的原因是平等自由思想,是把现实当中政治团体的组织松散、纪律散漫等现象产生的原因错误地归结于自由平等思想了,故D项正确。

【答案】D

30.1956年12月,毛泽东提出:

现在我国的自由市场,基本性质仍是资本主义的。

上海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

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

合作工厂做的衣服裤腿一长一短,扣子没眼,质量差。

最好开私营工厂,同地上的作对,定个协议,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材料说明了(  )

①毛泽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②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③地下工厂的出现是因为社会主义改造步伐太快

④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更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知识点】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试题解析】毛泽东针对当时存在地下工厂和资本主义的事实,没有通过行政或军事手段一刀切,而是采取了承认和实施相应经济政策的方式,故①正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的,故②错误;社会主义改造步伐过快,工作不到位,对民族资本的处理在一些利益环节没能遵循经济规律办事,导致了部分企业采取规避政策的现象发生,故③正确;建国初期,生产力总体水平落后,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是生产力发展的客观需求,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31.公元前5世纪,罗马共和国早期的法律是习惯法,成为贵族为自身谋利益的工具。

后来,经过平民长期的斗争,迫使贵族成立委员会,制定并颁布了成文法,这就是《十二铜表法》,它被认为是真正罗马法的开端。

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说明罗马注重法律产生程序的合法性B.表明贵族与平民矛盾是社会主要矛盾

C.成文法的产生维护了贵族对司法权的垄断D.成文法的产生是罗马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知识点】罗马法

【试题解析】材料反映了罗马法从习惯法到成文法的演变原因、立法机构,并没有体现法律的产生程序,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平民与贵族之间存在矛盾,但不能表明他们的矛盾就是当时罗马社会的主要矛盾,故B项错误;成文法产生之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习惯法时期贵族随心所欲解释法律的情况,故C项错误;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是罗马经济政治发展的组成部分之一,缓和矛盾维系统治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成文法取代习惯法,适度平衡二者利益是当然结果,故D项正确。

【答案】D

32.“就社会规则的整体理性而言,任何时代的规则都是运用于解决那个特定时代具体社会利益矛盾的结果。

”根据此观点,以下论据成立的是(  )

A.工业革命使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大增,英国出现1832年议会改革

B.工业革命后人们对现实社会失望,批判现实主义艺术迅速兴起

C.第二次工业革命后,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兴起,“混合经济”出现

D.20世纪90年代,苏东剧变,邓小平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邓小平理论

【试题解析】工业革命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工业资产阶级要求更多的政治权利,同掌握实权的封建力量或保守的金融资本产生越来越多的矛盾,通过反复斗争,在1832年议会改革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故A项正确;工业革命后人们对现实失望,浪漫主义艺术兴起,故B项错误;“混合经济”出现在20世纪70、80年代,不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故C项错误;1979年,为了解决粉碎“四人帮”后社会思想混乱的局面,邓小平提出了坚持“思想基本原则”,故D项错误。

【答案】A

33.启蒙思想家卢梭认为,人类通过社会契约结合起来,共同协作,“每个结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的集体。

”集体的意志即公意(公共的利益),公意不能违反,“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公意至上放弃个人自由具有专制主义倾向B.个体服从公意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体现

C.卢梭的思想只能实现于小国寡民的国家D.这是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说的鲜明体现

【知识点】启蒙运动

【试题解析】“任何人拒不服从公意的,全体就要迫使他服从公意”这一说法有可能导致一种现象的发生,那就是不论公意正确与否,个人都要服从,事实上违背了启蒙运动的一个基本原则——民主自由,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公意的强制性,不是就公意本身的意思解释,故B项错误;“只能”的说法过于绝对,从理论和现实来说,该观点也可以在其他类型的国家实现,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社会契约论,故D项错误。

_

【答案】A

34.近五百年来,荷兰、英国和美国对市场经济进行了接力棒式的创新和发展。

英国对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  )

A.国家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的经济政策

B.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确立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C.推行自由贸易,逐步确立自由市场经济模式

D.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试题解析】推行重商主义、奖励对外贸易经济政策的是荷兰,故A项错误;创立现代金融制度的也是荷兰人,故B项错误;工业革命增强了工业资产阶级的实力,他们追求自由竞争、自由经营和自由贸易,故C项正确;加强政府干预,开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模式的是美国,故D项错误。

【答案】C

35.1960年,民主德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974美元,联邦德国为1320美元,相差只有1/3多点。

而到了30年后的1990年,民主德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4144美元,而联邦德国为23980美元,联邦德国是民主德国的5.8倍。

对联邦德国与民主德国经济差距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冷战阻断了东西方正常交流,不利于民主德国经济的发展

B.民主德国经济的落后是因为坚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模式

C.联邦德国经济优于民主德国主要得益于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D.联邦德国经济的优越最终使民主德国并入,实现德国统一

【知识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试题解析】冷战阻断了东西方正常交流,对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的影响应该是一样的,而不是如材料所述的那样,故A项错误;民主德国是由苏联扶持建立的,在经济发展方式上照搬了苏联的“斯大林模式”,同样的弊端也制约了后来经济发展的活力,故B项正确;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是原因之一,但是联邦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奉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故C项错误;民主德国由于经济发展的活力丧失,国内改革不成功,加上苏联的影响、西方的和平演变等因素综合影响,最终以并入联邦德国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存在,并不仅仅是因为联邦德国的经济优越,故D项错误。

_

【答案】B

二、材料阅读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1688年光荣革命至19世纪初期,英国地方行政机构始终保持着某种自治的特征。

1835年,《市镇法》颁布,取消200多个老的市镇自治团体,实际上是清除和排挤了教会及地方地主贵族势力,基本上实现了市民的自治。

1888年,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又被称为《郡议会法》。

郡议会每年集会四次,日常工作都是由议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负责处理。

1889年,颁布了《苏格兰地方政府法》,1894年又制定颁布了《区、教区、乡议会法》,把过去教区的一切行政职能均交给民选的议会管理。

各种机构的不断设置,导致地方官员和地方行政开支的大量增长,这需要中央财政支持,增强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依赖性,减少了地方的独立性。

——马啸原《西方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我认为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

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沟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

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地方政府制度演变的特点。

(12分)

(2)根据以上材料,请结合英国与近代中国的有关史实阐述钱穆观点的合理性。

(13分)

【知识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辛亥革命;维新思想

【试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自1688年光荣革命至19世纪初期,英国地方行政机构始终保持着某种自治的特征”归纳为地方政府有长期的自治传统;根据材料一“日常工作都是由议会下设的各个委员会负责处理……过去教区的一切行政职能均交给民选的议会管理“归纳为地方政府通过议会以法律的形式取得或扩大自己职权;根据材料一“英国下院通过了《地方政府法》……需要中央财政支持“归纳为中央以立法和财政手段控制地方;根据材料一“增强了地方政府对中央的依赖性,减少了地方的独立性”归纳为地方的独立性日益减少。

_

(2)按照题目要求,应该首先提炼出钱穆的观点“政治制度须根植于本国国情”;接着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别论述,就英国来说,它的政治制度是典型的传统加创新,把《大宪章》、《权利法案》、《王位继承法》、《市镇法》、《地方政府法》等法律文件在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调整中央与地方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梳理出来,强调它们保证社会安定与促进经济发展的意义;就中国来说,按照钱穆的观点,应先指出传统的专制型,然后指出近代以来,民族资产阶级虽然学习西方,但是由于国情不同,照搬的结果只能是失败。

最后作出小结。

【答案】

(1)特点:

地方政府有长期的自治传统;地主政府通过议会以法律的形式取得或扩大自己职权;中央以立法和财政手段控制地方;地方的独立性日益减少。

(12分)

(2)观点:

政治制度须根植于本国国情。

(1分)

英国政治制度的建立基于国情,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

1688年光荣革命后,继承了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限制王权的传统,于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确立了法在王上的原则,后来又通过了《王位继承法》等法律解决政治矛盾。

1835年,《市镇法》、1888年,《地方政府法》、1894年《区、教区、乡议会法》既保住了地方自治的传统,同时又用立法的形式不断地调整地方与中央的关系,有效地解决了,完善了政治制度,保证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持续繁荣。

(6分)

中国自古以来建立的是专制制度,没有民主的传统。

1840年后,中国也没有出现如西方那样的思想启蒙运动,为专制制度服务的儒家思想仍占据主流地位。

宗法制仍是维持当时中国农村稳定的重要制度。

19世纪中期后,民族资产阶级提出向西方学习,力图建立西方式的民主政治制度。

先后出现了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掀起的戊戌变法运动,希望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力图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但均以失败而告终。

这说明任何国家在学习他国先进政治制度时必须植根于本国国情。

(6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整理自高教社《中国古代史》

在从约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

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来,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

他们拿来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

——摘自《全球通史》

提炼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叙述连贯通顺。

【知识点】全国卷41题

【试题解析】按照题干要求,首先要明确观点,“中国的发达起了使其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

相形之下,西欧人正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乐于并急于学习和适应外界”是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适当调整表达顺序即可;说明按照先分后合的步骤,中国方面,按照表格材料并结合所学,首先指出封建文明前期中国在政治制度、经济成就、文化创造方面的全面领先,然后指出封建文明晚期在政治、经济、外交、文化等方面的落后;欧洲方面,首先指出中世纪大部分时间里,由于天主教会的特权统治,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全面落后,但是在中世纪后期向近代转化的时代里,积极学习中国的文明成就,加速了欧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迅速转型;分别论述完后,结合材料进行小结,突出与时俱进和善于学习的重要性。

_

【答案】观点:

长期领先的民族容易受自身优势的影响,丧失持续领先地位,而落后地区民族反而易于吸收先进地区文明,通过创新成为领先者。

(2分)

说明:

古代的中国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维护了国家长期统一,经济上创造了发达的农耕文明,文化教育发达,传统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无论汉唐,还是宋元时期都是世界中心之一。

然而到明中期以后,随着封建制度走向衰弱,原有的中央集权制极端强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闭关锁国政策下,阻碍了与世界先进文明的交流,逐步落后于世界潮流。

(4分)

反观中世纪的欧洲处在天主教会的控制下,远远落后于亚洲文明,但在宋元时期传入中国印刷术,推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把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迎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引入火药,摧毁了封建堡垒和骑士阶层,这些加速了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到来。

(4分)

总结:

近代欧洲的崛起和中国的衰落,说明一个民族绝不能固步自封,必须与时俱进,在继承自己优秀文化的同时,善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不断创新(2分)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宋太宗至道末年(公元997年),赋税总收入为3559万贯,其中农业两税为2321万贯,约占65%;茶、盐、酒、商等税为1238万贯,约占35%,农业两税收入的占比最大。

真宗天禧末年(公元1021年)赋税总收入为5723万贯,两税为2762万贯,占48%;其他税入为2936万贯,占52%,开始超过两税。

仁宗时期,陕西用兵,财政收支增多。

庆历时商税收入已达1975万贯,酒税已达1710万贯,盐税为715万贯,这三项收入共计4400万贯,超过农业两税收入。

神宗熙丰年间赋税总收入为7070万贯,两税为2162万贯,占30%,其他税入为491

1万贯,占70%。

即财政收入2/3以上来自农业两税以外的赋税。

——孙翊刚《中国赋税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北宋赋税结构所发生的变化。

(6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影响北宋赋税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

(9分)

【知识点】北宋初期改革

【试题解析】

(1)根据材料“宋太宗……农业两税……约占65%;茶、盐、酒、商等税……约占35%,农业两税收入的占比最大”可以归纳为农业两税为主呈现多元化、系统化;根据材料“真宗……两税……占48%;其他税入……占52%,开始超过两税”、“

神宗……两税……占30%,其他税入……占70%”等主要信息可以归纳为茶、盐、酒、商等税逐渐超过农业两税为主体。

_

(2)根据材料“陕西用兵,财政收支增多“可以归纳为府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超经济掠夺;根据材料“庆历时商税收入已达1975万贯,酒税已达1710万贯,盐税为715万贯,这三项收入共计4400万贯,超过农业两税收入”

可以归纳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街市制、海外贸易的兴盛等角度归纳。

【答案】

(1)变化:

农业两税为主呈现多元化、系统化;茶、盐、酒、商等税逐渐超过农业两税为主体。

(6分)

(2)因素:

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较大发展;实行街市制;重视对外贸易;政府对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超经济掠夺。

(9分)

46.(15分)【近代以来的民主思想和实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

新民学会的成立受到梁启超《新民说》的影响,它的宗旨是做“新民”,即做新人。

为此,它要求会员加强道德人格方面的修养。

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在召开年会时,他们提出和讨论了“改造中国”的问题,明确了改造中国的立场。

但在改造中国的方式上,却存在着分歧。

是采取一点一滴的社会改良,还是实行根本解决?

是从教育入手进行和平改造,还是采取激烈的暴力手段从事革命?

是走克普泡特金式的互相合作道路,还是走马克思式的社会革命道路?

从研究改造中国的具体问题出发,新民学会的许多成员从“呼声革命”转到“暴力革命”,走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

选择社会主义作为自己奋斗的长远目标,选择阶级斗争作为改造中国的主要手段。

——摘选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以新民学会为代表的各种针对现实政治的改革主张和方案”提出的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概括新民学会成员思想变化的轨迹。

(7分)

【知识点】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试题解析】

(1)根据材料“新民学会的成立受到梁启超《新民说》的影响”可以归纳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运动的推动;根据材料“

是走克普泡特金式的互相合作道路,还是走马克思式的社会革命道路?

”可以归纳为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社会政治思潮的传播;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中国社会大变革的需要、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等角度归纳。

_

(2)根据材料,按照题目要求的“概括……轨迹”,选择不同阶段的中心词,组成知识链即可,从成立之初的宗旨开始,接着提出更高的目标“改造中国”,接着从理论鼓吹进化为投身实践,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答案】

(1)背景:

中国社会大变革(中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需要;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运动的推动;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社会政治思潮的传播。

(8分)

(2)轨迹:

成立之初受梁启超《新民说》的影响,以做“新民”为宗旨,重视道德人格方面的修养;后来提出“改造中国”的口号,但改造方式存在重大分歧。

从研究改造中国的具体问题出发,从“呼声革命”转到“暴力革命”,走上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道路;最终选择社会主义作为奋斗目标,阶级斗争作为改造中国的主要手段。

(7分)

47.(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德国和它的盟国—奥匈、保加利亚和土耳其,赢得了战争的许多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