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373673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66.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docx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docx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届高三质量监测三文综历史试题

吉林省长春市普通高中2015届高三质量监测(三)

文综历史试题

2015.4

一、选择题

24.有学者认为,分封制是人口的再编组,每一个封君受封的不仅是土地,更重要的是分领了不同的人群。

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

这种族群关系的重新组合(  )

A.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B.不利于原族群的进一步发展

C.彻底地瓦解了原有的血缘关系D.完成了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

【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

【解析】根据“它的实行从内部和外部对原族群的血缘关系进行了大规模的变革。

那些姬姓以外的氏族人群,在周人对其亲族子弟及同盟者的分封中被包围、分解、隔绝、控制了”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代的附属国是聚族而居,以血缘关系为纽带,西周新兴封国已开始打破商代附属国的血缘界限,人口结构复杂,由周人、土著居民、外迁殷人以及其它附属国的部族混合而成,这样可以相互学习、借鉴,有利于文明和文化的共同创造,故A项正确;西周分封制打破商代的附属国的血缘界限,是时代的进步,也有利于各个群体,包括原族群(姬姓)的发展,故B项错误;在西周分封制下,只是打破原来的血缘界限,没有彻底瓦解原来的血缘关系,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实行并没有“完成”华夏民族的形成过程,故D项错误。

【答案】A

25.汉初儒生叔孙通曾向刘邦建议:

“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

故夏、殷、周礼所因损益可知者,谓不相复也。

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由此可知其(  )

A.支持郡国并行B.建议恢复周礼

C.倡导独尊儒术D.主张儒法融合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汉初礼乐制度

【解析】题干中没有涉及郡国并行制,故A项错误;根据“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可知他并不是想要恢复周礼,故B项错误;根据“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可知他要学习秦朝的礼仪,要糅合法家的思想,并不是独尊儒术,故C项错误;根据“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可知,他在制定汉初的礼乐制度时是要参照周朝和秦朝的礼仪,结合汉初的实际情况,制定汉代的朝仪,要糅合儒家和法家的思想,故D项正确。

【答案】D

26.《史记·货殖列传》中指出,对于农、工、商、虞(从事山林水泽行业的人),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

”材料表明司马迁(  )

A.认为政府应平等对待农工商虞B.主张运用法律手段来限制商业行为

C.主张国家应该对经济适度干预D.肯定了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司马迁经济主张

【解析】根据“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可知,司马迁主张政府有区别的对待这些人,不是

平等对待,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用法律手段限制商业行为”,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张“政府应“善者因之,其次利导之,其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以达到“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的目的,说明他主张国家对待从事这些行业的人,根据他们的品行进行区别对待,进行“利导”、“教诲”、“整齐”“争”,即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追求财富是人类的自然本性,故D项错误。

【答案】C

27.1895年4月以后,《申报》有关中日战争的报道中对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这反映了(  )

A.政府放宽对舆论的管控B.国人对洋务运动的反思

C.民众开始关注日本文化D.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

【考点】1840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中体西用思想

【解析】在维新时代是报纸杂志等中国新媒体的产生初期,清政府还没有来得及制定管理规则,直至1898年政治变革加速,清政府开始考虑创办纯粹为政府发声的官报,准备设立管理全国报刊的官报局,甚至准备为报刊立法树规,所以在1895年清政府还没有对报纸这种舆论加以管控,故A项错误;在1895年4月以后,之所以“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正面报道开始增加”是因为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战争的失败标着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这引发了国人对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思考,开始意识到不能只学习技术,更要学习制度,故B项正确;《申报》报道的是“日本国内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说明国人不是关注日本的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只涉及《申报》一种媒体,不能说明“报刊等传媒业迅猛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B

28.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

这种现象的出现表明(  )

A.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B.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

C.他们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D.先进知识分子的作用巨大

【考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解析】材料中提到在中国宣传的有各种社会思潮,没有提到中国当时已经选择马克思主义,没有强调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故A项错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中国的有识之士积极向外寻求各种救国方针,各种思潮的传入正是反映了中国亟需改造社会的药方,故B项正确;根据“外国传教士、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无政府主义者都在积极宣传各种社会主义思潮,包括马克思主义”,说明他们在宣传各种思潮不是都信仰马克思主义,故C项错误;材料只提到了先进的知识分子宣传各种思潮,不能说明他们作用巨大,故D项错误。

【答案】B

29.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目睹了1937年9月到1938年2月间侵华日军的暴行,并用日记记录了下来,这就是著名的《拉贝日记》。

同时,拉贝还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

《拉贝日记》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史料的主要理由是(  )

A.日记内容的丰富性B.作者身份的特殊性

C.日记时间的一致性D.作者经历的真实性

【考点】侵华日军的罪行——南京大屠杀;史学理论——史料使用

【解析】《拉贝日记》记录了侵华日军的暴行,并保存了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的说明,内容是很丰富,但不是它可以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拉贝是德国人,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他身份特殊,但是把《拉贝日记》作为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他的身份特殊,故B项错误;日记的时间一致也不是日记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之所以把《拉贝日记》作为研究南京大屠杀的史料是因为它是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是“作为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主席的德国人约翰·拉贝,亲眼目睹”、有“80多张现场拍摄的照片和详实说明”,日记的内容丰富,作者的身份特殊、日记的时间与南京大屠杀的时间一致,是一手史料,具有极强的真实性,故D项正确。

【答案】D

30.1978年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在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前12条都是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改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本末倒置的做法。

但宪法在增加公民的权利与自由的同时,也规定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

这反映了(  )

A.民主集中制原则还需要恢复B.依法治国方略得到正式确立

C.民主法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D.思

想路线拨乱反正全面展开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解析】在题干中只涉及“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一章”没有涉及民主集中制原则需要恢复,故A项错误;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是在199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根据“前12条都是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改

变了以往先规定公民义务,再规定公民权利本末倒置的做法”说明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有很大的进步,但是“也规定公民有“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的权利”说明这一时期民主法制建设也存在一些问题,所以民主法治建设在曲折中前进,故C项正确,材料只谈到宪法中对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没有涉及到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故D项错误。

【答案】C

31.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党内不少同志产生忧虑,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

同时在城市,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对国家经济生活有很大影响。

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  )

A.制定了过渡时期总路线B.出台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C.提出调整的“八字方针”D.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考点】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过渡时期总路线

【解析】根据“土地改革以后,少数农户上升为富裕中农,个别的已成为新富农,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担心农民自发走向资本主义……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时伏时起”可知由于土地改革后中国农村是处于新民主主义社会、政策环境中,所以才出现“新富农”、“国营经济和资产阶级的斗争”,为此毛泽东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指明了中国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任务、途径和步骤,它的实质是改变生产关系,解决生产资料的所有制问题,为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条件,故A项正确;社会主义建设的总路线是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1956年)后,故B项错误;八字方针是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提出的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的方针,即“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故C项错误;人民公社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在五十年代后期全面开展的,故D项错误。

【答案】A

32.法国学者莱昂·罗斑指出:

“智者派的运动,是代表着想用类似的方法满足同样需要的各种独立的努力的总和。

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

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

”材料表明(  )

A.雅典的公民政治促成了智者学派的产生

B.智者学派激发了雅典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C.只有依靠雄辩的言辞才能取得政治地位

D.公民参与城邦事务是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

【解析】根据材料“这些需要,是这样一个时代和这样一个国度的需要:

在这个国度中,一切公民对于他这城邦的事务的处理或领导都有一份,并且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可知智者的出现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智者是公元前5~前4世纪希腊的一批收徒取酬的职业教师的统称,他们专门教人雄辩术和修辞学,因为在古代雅典城邦中,公民珍视自己的政治权利,在公民大会上发言、在陪审法庭上都要自己辩护,所以就使教授人们修辞学和雄辩术的职业成为需求,故A项正确;雅典人有极高的参与政治的热情不是智者运动刺激的,故B项错误;雅典城邦实行民主政治,公民享有政治权利,“只要靠言辞来取得个人的优越地位”不是说政治权利是依靠雄辩术才获得,只是说有了雄辩术会有“优越地位”,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需求”产生“智者”,不是在强调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故D项错误。

【答案】A

33.历史学家马克·汤普森指出,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

材料表明该法案(  )

A.是英国首部成文宪法B.未解决王权的限制问题

C.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D.阻碍英国的民主化进程

【考点】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权利法案》

【解析】迄今为止,英国都没有一部成文的宪法,最早具有宪法性的文件是《大宪章》,故A项错误;根据“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结合所学知识,《权利法案》剥夺了国王的立法权、军事权、财政权等,对王权进行了

限制,故B项错误;根据“除了决定王位继承人,《权利法案》只是陈述了已经存在的法律条款,仅仅维护了英国人民已经合法取得的权利”可知材料在强调《权利法案》除了在王位继承方面有创新以外,只是将原有法律进行汇编,具有浓厚的保守色彩,故C项正确;《权利法案》在法律上确定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推动了英国民主化进程,故D项错误。

【答案】C

34.1933年5月27日,美国通过了证券法。

该法仿照英国公司法,授权联邦贸易委员会监督新证券的发行,要求每次发行新证券时必须附有有关财务信息的说明书,并规定公司的董事们在提供假信息时负民事和刑事上的责任。

其主要作用是(  )

A.约束金融大亨的权力B.保证金融交易的秩序

C.抑制证券投机的行为D.保护中小企业的利益

【考点】罗斯福新政——整顿金融

【解析】材料中没有涉及约束大亨,故A项错误;美国1933年的证券法诞生于大萧条的时代背景中,在1929年的股灾以及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发生后,美国国会就考虑对金融市场进行合理地监管,以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根据“美国通过了证券法……授权联邦贸易委员会监督新证券的发行,要求每次发行新证券时必须附有有关财务信息的说明书,并规定公司的董事们在提供假信息时负民事和刑事上的责任”可知证券法的通过是要保证金融交易秩序,故B项正确;材料主要强调要规范交易秩序,没有涉及对投机行为的抑制,故C项错误;证券法主要涉及金融领域,是要保护投资者利益,不是保护中小企业,故D项错误。

【答案】B

35.1990年莫斯科的第一家麦当劳开业,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

一位公民回忆道:

“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这对我来说不是问题,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

”这反映了(  )

A.快餐业开始改变苏联人的饮食习惯B.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

C.苏联民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D.苏联经济结构失调的局面没有改变

【考点】戈尔巴乔夫改革——经济结构失调

【解析】材料中没有说苏联人的饮食习惯,也没有说除了麦当劳之外没有其他快餐,故A项错误;不能仅仅凭借第一家麦当劳的开业就说“苏联政府开始大规模引进国外资本”,故B项错误;吃麦当劳还要排8小时的队,说明苏联人民生活水平没得到显著提高,故C项错误;根据“数千人排着长队等待就餐……我们在烈日下等了8个小时……因为为了获得配给的糖和茶叶,我们经常要站上几天”说明买麦当劳、茶叶、糖等生活用品仍然很困难,说明经过改革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重工业发达,农业和轻工业停滞的局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故D项正确。

【答案】D二、非选择题

40.(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一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整个社会经历着巨大的变革。

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一方面为监察制度的萌芽创造了条件,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

自春秋以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官之失德,宠赂章(彰)也。

”墨子认为“上之为政,得下之情则治,不得下之情则乱。

”法家则明确提出“以法治吏”,主张打破“刑不上大夫”的旧观念,实行不别亲疏、不殊贵贱的“事断于法”原则。

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

——摘编自曹春华《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述论》

材料二清政府1908年

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性文件。

虽然它仍然规定“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

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

在传统的监督体制中,监察机构独立承担着整饬吏治的职责。

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

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

几千年的封建文化专制出现了松动,人们第一次可以合法地指陈时政,议论国事。

同时“党禁”的解除使得政党政治第一次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

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

 ——摘编自刘双舟《简析我国法律监督体制的近代化》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监察制度萌芽的背景。

(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监察制度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原因。

(1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5分)

【考点】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战国时期的监察制度

(2)近代中国的监察制度

(3)中国监察制度建立和发展的积极作用

【解析】

(1)根据材料一“政治方面,各国普遍推行郡县制,郡县长官由国君任免,各国实行‘见功而与赏,因能而受官’”得出背景之一是各国通过变法,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或郡县制逐渐推行,官吏的选拔任用逐渐取代贵族世卿世禄制);根据“但另一方面变革也在政治上滋长了严重的不法行为和腐败现象,检举和纠察官僚已十分迫切和必要”得出背景之二是当时官场开始滋生腐败使监察制度的创立十分必要;根据“诸子百家的治国治官理论,从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阐明了惩官治吏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得出诸子百家提出了治国治官的理论也是促使监察制度萌芽的条件。

(2)第一小问变化,根据材料二“但它首先要求‘上自朝廷,下至臣庶,均守钦宪法,以期永远率循,罔有逾越’;其次规定不经议院议决,君主就不能颁布法律,‘已定之法律,非交议院协赞’,君主也无权‘以命令更改废止’。

这种一切权力都是法律监督对象的宪政观念的诞生、传播和逐步被接受是法律监督近代化的最大成就”得出变化之一是一切权力包括君权都要受到法律监督和限制

;根据“近代逐步确立了集立法、行政、司法和审计监督等各种法律监督于一体的综合监督体制和分权制衡的法律监督原则”得出变化之二是监察机构不再独立承担法律监督职责,形成综合监督体制;根据“随着报纸、电台等新式传媒工具的出现和‘庶政公诸舆论’等立宪指导思想的公布,‘庶人不议’的禁令解除了……这些新生事物为中国法律监督体制注入了新的活力”得出变化之三是出现了舆论监督和政党监督等全新的监督方式;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个方面回答,得出变化的原因有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统治危机加深;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推动。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监察制度的建立有利于防止官员的贪污腐败,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有利于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

(1)背景:

各国通过变法,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或郡县制逐渐推行,官吏的选拔任用逐渐取代贵族世卿世禄制);(2分)当时官场开始滋生腐败;(2分)诸子百家提出了治国治官的理论。

(2分)

(2)变化:

一切权力包括君权都要受到法律监督和限制;(2分)监察机构不再独立承担法律监督职责,形成综合监督体制;(2分)出现了舆论监督和政党监督等全新的监督方式。

(2分)

原因:

列强侵略,民族危机严重,统治危机加深;(2分)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2分)西方民主、法制思想的传播;(2分)中国近代民主化进程的推动。

(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作用:

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高效;(1分)维护社会稳定;(2分)有利于近代民主政治的发展。

(2分)(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41.(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表3美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表

时间

行业

1950年

1960年

1970年

1980年

1990年

2000年

交通通讯

7.23

6.43

6.18

6.15

5.61

6.03

批发零售

17.5

16.7

16.61

15.82

15.23

15.88

金融保险

2.73

3.71

4.04

4.65

5.94

8.31

房地产

7.82

9.62

9.63

10.24

11.47

11.31

社会服务

8.21

9.78

11.63

13.55

18.46

21.92

政府服务

11.35

13.08

15.95

14.97

14.43

11.0

——魏作磊《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演变规律》

从表格中提取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本主义的新变化——美国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变化

【解析】结合时间,从表格中提取信息,可以分别从每一行业提炼信息,也可以从总体上提炼信息。

进行说明时要结合所学知识,从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两方面,结合美国国内的政治、经济政策和国际方面的形势进行说明。

【答案】

(1)提取信息准确,每个信息2分,共4分。

示例:

信息一:

1950—1970年,政府服务占GDP中的比重逐渐上升,1970—2000年比重逐渐下降。

信息二:

20世纪50年代以来,第三产业占整个GDP的比重超过半数并呈不断上升趋势。

其它示例信息略。

(2)关于“说明”的评分说明:

一等:

说明合理,表述准确,每个信息说明得4分,共8分。

二等:

说明比较合理,表述基本准确,每个信息说明得2—3分,共4—6分。

三等:

说明不太合理,表述不太准确,每个信息说明得0—1分,共0—2分。

示例:

信息一说明:

1950—1970年,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经济理论,政府对经济进行大规模干预。

70年代,美国经济出现滞涨,政府又逐渐放松干预。

信息二说明: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政府对经济结构的调整;社会需求的不断增加;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等。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洪武十四年,明朝建立基层管理组织里甲制度。

每110户为1里(城中称坊,近城称厢),推丁粮多者10户为里长,其余100户分为10甲,每甲又以一户为甲首。

甲长、甲首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状况。

在里甲的基础上编造黄册,每里一册,登载该里的户籍情况,每10年重新核实更造,以便合理征发赋役。

黄册逐级上报,最后汇总于户部,上报者皆以黄纸为面,故称黄册。

——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元明清卷》

材料二明代根据身份主要是职业固定户类,包括宗室户、官绅户、民户、军户、匠户、灶户、商户等。

各种户类严禁私自脱籍或更换,“凡军、民、驿、灶、匠、工、乐诸色人户,并以籍为定。

”“不得妄行变乱,违者治罪,仍从原籍。

”譬如匠户,是被限制专门从事某项手工业的人户,凡籍为匠户,须世代承袭,不得脱籍,不能入仕。

不同的户类之间等级森严,其中宗室户包括皇室和宗藩人户,官绅户是贵族缙绅地主的一个户口类别。

这两种人户在社会上等级地位最高,拥有各种特权。

为了遏制流民,明禁止农民随意离开里甲。

当时明确规定:

“甲下或有他郡流徙者,即时送县官,给行粮,押赴原籍州县复业”。

——摘编自高飞《明朝户籍制度中的身份法与迁徙法》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朝建立黄册制度的主要目的。

(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明代的户籍制度进行简要评价。

(9分)

【考点】明代户籍制度改革

【解析】

(1)根据材料一“甲长、甲首要负责管束所属人户,统计其丁、产变化状况。

在里甲的基础上编造黄册,每里一册,登载该里的户

籍情况”得出编定黄册的目的之一是准确掌握全国户籍情况;根据“每10年重新核实更造,以便合理征发赋役”得出目的之二是合理征派赋役,恢复发展经济;黄册是在“明朝建立基层管理组织里甲制度”的基础上编造的,由此得出目的之三是加强对地方的管理,稳定社会秩序。

(2)对明代户籍制度的改革的评价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进行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职高对口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