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LNG电厂热电联产扩建工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5044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惠州LNG电厂热电联产扩建工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广东惠州LNG电厂热电联产扩建工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广东惠州LNG电厂热电联产扩建工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广东惠州LNG电厂热电联产扩建工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广东惠州LNG电厂热电联产扩建工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惠州LNG电厂热电联产扩建工程.docx

《广东惠州LNG电厂热电联产扩建工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惠州LNG电厂热电联产扩建工程.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惠州LNG电厂热电联产扩建工程.docx

广东惠州LNG电厂热电联产扩建工程

广东惠州LNG电厂热电联产扩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简本)

 

建设单位:

广东惠州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

评价单位:

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北电力设计院工程有限公司

[环境影响评价资格证书:

国环评证甲字第1018号]

2011年11月北京

 

目 录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1

二、工程概况2

三、环境质量现状与环境保护目标4

3.1环境空气质量4

3.2地下水环境质量4

3.3声环境质量5

3.4海域环境质量5

3.5海域生态环境质量6

3.6环境保护目标9

四、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9

4.1烟气污染防治措施9

4.2水污染防治措施10

4.3噪声防治对策10

五、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10

5.1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符合性10

5.2与规划的符合性11

5.3清洁生产水平12

5.4达标排放情况12

5.5总量控制13

5.6环境影响主要预测结果13

一、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适应广东省电力需求的增长,尤其是满足惠州市电力需求快速增长的需要

由全省电力平衡结果可知,在考虑外区送入、省内小火电退役及省内已明确电源全部按计划建成投产的情况下,“十二五”期间广东电网存在较大的电力缺口,“十二五”期间全省有较大的电源发展空间,约为7400MW。

随着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海壳牌南海石化和中海油炼油两大石化项目的投产,惠州电力负荷迅猛增长,2010年惠州市全社会用电最高负荷为3850MW。

根据负荷预测的结果,“十二五”及“十三五”期间惠州市全社会用电最高负荷年均增长率分别达到14.0%和7.0%,2015年和2020年惠州市全社会用电最高负荷分别为7400MW和10400MW。

电源方面,惠州电网的小火电主要集中在“十一五”期间退役,而规划接入220kV及以下电网机组容量较少。

从惠州市全网电力平衡的结果可以看出,惠州220kV及以下电网“十二五”期间负荷和电源出力不能平衡,需依靠500kV电网大量降压供电。

即使考虑本工程机组电力且不考虑备用的情况下,2014年、2015年及2020年惠州220kV及以下电网电力缺口最大将分别达到2903MW、3653MW和6653MW。

为了适应广东尤其是惠州负荷的发展,满足电力需求,建设惠州液化天然气电厂二期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2)符合国家发展热电联产的政策,适应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生产的需要

国家发展热电联产的政策指出:

在热负荷比较集中,或热负荷发展潜力较大的大中型城市,应根据电力和城市热力规划,结合交通运输和城市污水处理厂布局等因素,争取采用单机容量300MW以上的环保、高效发电机组,建设大型发电供热两用电站。

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中海壳牌石化以及中海油炼油两大项目目前已投产,中海油二期项目规划“十二五”末期投产,其上、下游产业群体的生产需用大量蒸汽(至2014年约2600t/h,至2020年约5500t/h),本厂建成后,可为石化工业园区提供大量的蒸汽(约700t/h),适应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生产的需要。

本项目建设符合国家能源政策,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节约能源,是实现能源与环境协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确保政府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实现的重要保证措施。

(3)促进广东电源布局合理化,提高惠州电网电源支撑能力

随着惠州市负荷的快速增长,惠州电网依靠省网供应的电力也将逐渐增加,惠州市骨干电源相对缺乏,一旦省网供电故障,供电能力将严重不足。

本期工程3×460MW机组作为惠州电网的骨干电源之一,就地平衡惠州市电力需求,提高供电可靠性,使广东电源布局更加合理,提高惠州电网电源支撑能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惠州电网的抗灾保障能力。

(4)提高清洁能源比重,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要求

液化天然气电厂与燃煤电厂相比,在环境排放上具有如下优点:

无SO2、无烟尘、无灰渣排放,NOX排放量约为相同容量燃煤电厂的6.4%,单位发电CO2排放量约为燃煤电厂的50%。

惠州液化天然气电厂二期扩建工程3×460MW机组投产后,可提高清洁能源的比重,适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

二、工程概况

惠州LNG电厂厂址位于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内,本期工程在现有厂内建设,不新征土地。

本期工程建设3×460MW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计划于2013年5月、8月、11月各投产一台。

采用低NOX燃烧技术,每座余热锅炉配一座高度为80m烟囱。

燃用天然气,建设单位已与中海石油气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贸易分公司签订了天然气供应协议。

本期工程生产用淡水水源采用风田水库水,原水补充用水量在额定供热工况时为953m3/h(0.265m3/s),最大发电工况时为86m3/h(0.024m3/s)。

循环水系统水源取自大亚湾海区的海水,采用扩大单元制直流冷却供水方式。

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经一期相应处理系统处理后回用,剩余部分经石化区排污管网排至惠州大亚湾清源环保有限公司。

建设单位已与大亚湾惠州中水水务发展有限公司(风田水库管理公司)签定了供水协议。

本期工程主要向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和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惠州石化公司的有热负荷需求的项目供热。

年供热量15.3578×106GJ,年发电量72.9385×108千瓦时;年供热利用小时数6900小时,年均热效率76.54%,年均热电比58.49%。

项目组成见表1。

表1项目基本构成表

项目名称

广东惠州LNG电厂二期扩建工程

建设单位

广东惠州天然气发电有限公司

规模(MW)

项目

单机容量及台数

总容量

现有电厂

(一期工程)

3390MW

1170MW

本期工程

3460MW

1380MW

全厂(本期建成后)

3390MW+3460MW

2550MW

装机方案

本期工程建设3×460MW(9F级)双轴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

每套机组一台300MW等级燃气轮机带一台150MW等级蒸汽轮机;安装3台三压再热卧式自然循环、不补燃型余热锅炉。

每炉设一座高80m、内径7m的钢制烟囱。

气源及输气管线

本期工程所用天然气来源于深圳大鹏液化天然气销售公司、中国石油西气东输二线项目、广东省天然气管网公司,首选利用现有一期管道,使用深圳大鹏液化天然气销售公司的气源。

建设一期供气管道时已将二期天然气用量考虑进去,该供气管道直径Φ406.4mm,起于深圳坪山分输站,终于惠州LNG电厂末站,管线水平长度33.408km。

在供气末站中完成燃料计量、初步的过滤、调压、气液分离等工艺,然后引至电厂内的调压计量站,经过调压等处理至满足燃机要求。

输气管线一期已建成,并考虑了本期工程供气,本期不需新建。

水源及供水管线

本期工程水源包括淡水水源和机组冷却水水源。

本期工程采用风田水库作为淡水水源,厂区外原水管道由当地供水公司负责敷设至电厂净化站。

生活、消防用水采用大亚湾石化区的自来水供水管网,补充水系统及净化站一期已建成,本期不需新建。

本期工程采用采用一次直流供水系统,冷却水为海水。

循环水取水头部、引水箱涵管、进水前池及排水虹吸井、排水箱涵管和排水口一期已建成,本期仅需扩建循环水泵房及安装相应设备、施工厂区供排水管及主厂房至虹吸井段的排水箱涵管。

接入系统

本期工程采用220kV一级电压接入系统,新增220kV出线3回,即新建电厂~惠州站2回220kV线路(部分线路利用原惠州~大亚湾双回线路走廊);新建电厂至千帆站1回220kV线路。

接入系统方案单独立项审查,不在本报告书评价范围之内。

供热工程

本期工程主要向中海壳牌石油化工有限公司、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和中海油能源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惠州石化公司的有热负荷需求的项目供热,供热半径3km。

近期(2015年)最大热负荷900t/h,远期(2020年)最大热负荷2374t/h。

年均热效率76.54%,年均热电比58.49%。

热网工程

东线从热电厂出发,利用大亚湾石化区的现有热网,向东延伸至L地区,再向南北延伸供热给L3、L4地区的用热企业,利用大亚湾石化区的现有热网供热给K2地区的用热企业。

西线从热电厂出发,向西延伸至中海石油炼化有限责任公司惠州炼油分公司中海炼化项目一期的自备电厂原有的供热管网,利用大亚湾石化区的现有热网供汽至H1和I2地区的用热企业。

环保工程

本期工程3台燃气轮机设置干式低氮燃烧器,正常运行情况下,NOX排放浓度不超过50mg/m3。

3台余热锅炉均按规定设置烟气自动连续监测装置。

污水排放实行清污分流,即雨水、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循环冷却水排水完全分流。

一期工程已建工业废水处理站处理能力为2×40m3/h,本期工程不再新建。

一期工程已建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能力为2×5m3/h,本期工程不再新建。

依托工程

利用一期工程的输气管线、海水取水设施。

利用一期工程制氯车间、制氢站、集中油处理室、化验室。

利用一期工程净水站、生活污水处理站、工业废水处理站。

三、环境质量现状与环境保护目标

3.1环境空气质量

厂址地区8个监测点SO2最大1小时平均浓度为0.019mg/m3,占国家二级标准的3.8%;NO2最大1小时平均浓度为0.037mg/m3,占国家二级标准的15.4%。

厂址地区8个监测点SO2最大日均浓度为0.013mg/m3,占国家二级标准的8%;NO2最大日均浓度为0.015mg/m3,占国家二级标准的12.5%;TSP最大日均浓度为0.117mg/m3,占国家二级标准的39%;PM10最大日均浓度为0.093mg/m3,占国家二级标准的62%。

综上所述,厂址地区的SO2、NO2小时平均浓度值、SO2、NO2、SP、PM10日平均浓度值均低于国家二级标准限值,满足国家二级标准要求。

3.2地下水环境质量

厂址地区地下水监测指标中,总大肠菌群有超标现象,最大超标倍数2.3倍,其余指标均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要求,总大肠菌群超标主要因为采样井为浅井所致。

厂址周边地下水主要用于清洁,当地居民饮用水水源为城市自来水。

3.3声环境质量

厂界噪声现状监测昼间值为57.7~59.7dB(A),夜间值为45.0~49.7dB(A),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昼间65dB(A)、夜间55dB(A)的要求。

3.4海域环境质量

(1)海水质量现状

2011年7~8月份丰水期布设23个调查站位,主要分布在大亚湾北部近岸海域,根据《关于对惠州市局部调整大亚湾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意见的函》(粤环函[2007]2号),Z1~Z4、Z7站位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第三类海水水质标准,其他站位执行第二类标准。

监测结果表明,该次水质监测结果表明:

pH、DO、CODMn、挥发酚、Cu、Pb、Zn、Cd、Hg、As均能满足《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相应标准要求;石油类在执行第二类标准的2个测站出现超标,最大超标倍数0.36;活性磷酸盐在执行三类标准的两个测站出现超标,最大超标倍数4.04;无机氮在执行二类标准的8个测站、在执行三类标准的4个测站出现超标,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0.48、7.2。

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最大测值均出现在执行三类标准的Z7号站位,该站位位于淡澳河汇入的白寿湾。

2009年4~5月平水期布设20个调查站位,分布在大亚湾湾内水域,S3、S4、S5、S15、S16、S17站位执行第三类标准,S8、S9、S10、S11、S12、18站位执行二类标准,S1、S2、S6、S7、S13、S14、S19、S20站位执行一类标准。

调查结果显示,pH、DO、BOD5、CODMn、硫化物、无机氮、镍等各测站测值均符合相应的评价标准限值要求;活性磷酸盐在执行一类标准的3个测站出现超标,最大超标倍数0.27;Zn在执行一类标准的7个测站出现超标,最大超标倍数0.88;Cu在执行一类标准的1个测站出现超标,最大超标倍数0.16;Hg在执行一类标准的3个测站出现超标,最大超标倍数1.0。

以上两次调查,2011年丰水期调查站位位于大亚湾北部海域,2009年平水期调查站位位于整个大亚湾海域。

在2011年丰水期实施的水质现状调查中,超标因子主要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出现超标的站位主要分布在大亚湾西北部近岸海域,这可能与大亚湾西北部的养殖活动和内河污染源汇入有关。

2009年平水期实施的水质现状调查中,出现超标的站位主要分布在一类功能区,主要超标因子为活性磷酸盐、Cu、Hg和Zn,在执行一类标准的海区有部分重金属超标的现象,在广东沿海海区普遍存在,这与华南地区地质背景有关。

(2)沉积物质量现状

2011年7月份丰水期布设12个调查站位,主要分布在大亚湾北部近岸海域,调查海域执行一类或二类沉积物质量标准。

该次水质监测结果表明:

各测站测值测值均符合相应评价标准限值要求。

2009年4月份平水期布设10个调查站位,分布在大亚湾湾内水域,调查海域执行一类或二类沉积物质量标准。

该次调查结果显示,Cu、Pb、Hg、As、Cr、有机碳、硫化物、石油类全部测值均符合相应的评价标准限值要求;Zn部分测值超过一类标准限值要求,但均符合二类标准限值要求,对比根据《中国海湾志》(第九分册),大亚湾Zn本底含量较高,可见两个测站超一类标准是由该海域的地质背景导致本底含量较高所致。

(3)生物体质量现状

2011年7月份调查结果,贝类生物体以二类标准进行评价时,胀毛蚶的Cu出现超标。

鱼类和甲壳类采集分析的生物体各检测因子均符合相应的评价标准限值要求。

2009年4~5月调查结果,贝类和螺类样品以一类标准评价,Hg、Pb含量均超标。

鱼类、头足类和甲壳类样品铜、铬、铅、锌、镉、汞、砷和石油烃含量均未超过《全国海岸和海涂资源综合调查简明规程》中规定的生物质量标准。

3.5海域生态环境质量

(1)叶绿素与初级生产力

2009年(春季航次),调查海域表层叶绿素a的含量范围为0.78~7.72mg/m3,平均含量2.67mg/m3;表层初级生产力范围为108~848mgC/mg2.d,平均为373mgC/(mg2.d)。

2011年(夏季航次),调查海域叶绿素a的含量范围为1.15~7.30㎎/m3,平均含量2.69mg/m3。

初级生产力范围为240~1518mgC/mg2.d,平均为517mgC/(mg2.d)。

就叶绿素a平均含量而言,夏季>春季;就初级生产力而言,夏季>春季。

参考用藻类叶绿素a含量来评价水体营养类型的一般标准:

叶绿素a含量在1~10μgChla/L范围为中营养类型;大于10μgChla/L为富营养类型;小于1μgChla/L属贫营养类型。

根据上述标准判断,调查海域水质总体处于中营养水平。

(2)浮游植物

2009年(春季航次),调查海域内出现浮游植物共99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以硅藻类为主;密度范围值为18×104~3803×104,平均密度为680×104cells/m3。

优势种主要为劳氏角毛藻、尖刺伪菱形藻、扁面角毛藻、海毛藻、扭链角毛藻、梭角藻、紧挤角毛藻等;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范围值为2.30~4.66,平均为3.81;种类均匀度范围值为0.48~0.87,平均为0.72,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属较高水平。

2011年(夏季航次),调查海域内出现浮游植物共85种,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以硅藻类为主;密度范围值为213.68×104~883.00×104,平均密度为370.96×104cells/m3。

优势种主要为旋链角毛藻、翼根管藻、掌状冠盖藻和窄隙角毛藻;调查期间该海域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范围值为2.85~3.90,平均为3.32;种类均匀度范围值为0.61~0.75,平均为0.68,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属较高水平。

就浮游植物数量而言,春季浮游植物密度>夏季;就多样性指数水平而言,春季>夏季,三季的多样性指数均处于较高水平;就均匀度而言,春季>夏季。

两次调查结果显示,大亚湾浮游植物的密度属较高水平,浮游植物种类较丰富,种类组成也与历次调查的情况相类似,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较高。

以《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评价指标,调查春季和夏季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值大于3.0,表示生境质量等级为“优良”。

(3)浮游动物

2009年(春季航次),调查鉴定有8大类46种,以桡足类的种类最多。

调查海域谜底范围值为181.8~11893.8ind/m3,平均密度为4639.21ind/m3;生物量范围值为43.6~2889.1mg/m3,平均生物量为1171.44mg/m3。

生物多样性指数范围值为0.26~0.69,平均为0.46;种类均匀度范围值为0.08~0.81,平均匀为0.17。

主要优势种是鸟喙尖头溞。

2011年(夏季航次),调查鉴定有12大类65种,以桡足类的种类最多。

调查海域密度范围值为5576.0~36641ind/m3,平均密度为18665ind/m3;生物量范围值为118.89~1365.0mg/m3,平均生物量为619.54mg/m3。

生物多样性指数范围值为1.72~3.20,平均为2.38;种类均匀度范围值为0.34~0.68,平均匀为0.49。

主要优势种是鸟喙尖头溞、肥胖三角溞、异体住囊虫和小拟哲水蚤。

就生物量而言,春季>夏季;就栖息密度而言,夏季>春季;就多样性指数水平而言,夏季>春季;就均匀度而言,夏季>春季。

调查海域出现的浮游动物均以热带种、暧水种、广盐性种类为主;浮游动物种类分布较为广泛。

以《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评价指标,调查海域春季多样性指数<1,表示生境质量处于“极差”状态,夏季多样性指数水平处于2~3之间,表示生境质量等级处于“一般水平”。

(4)底栖生物

2009年(春季航次),调查鉴定底栖生物5门47种,以多毛类种类最多。

底栖生物的生物量范围值为0.6~62.7g/m2,平均为13.48g/m2;栖息密度范围值为30~770Ind./m2,平均为240.83尾/m2。

优势种主要为软体动物鳞片帝汶蛤和波纹巴非蛤。

多样性指数范围值为0.77~2.85,平均为1.86,均匀度范围值为0.26~1,平均值为0.75。

2011年(夏季航次),调查鉴定底栖生物8门121种,以甲壳动物种类最多。

底栖生物的生物量范围值为53.34~591.68g/m2,平均为312.97g/m2;栖息密度范围值为183.70~650.13Ind./m2,平均为330.71尾/m2。

优势种主要为红带片蚓虫、角海蛹、锥唇吻沙蚕、棒锥螺、鳞片帝纹蛤、爪哇窦螺、波纹巴非蛤、泡状薄壳鸟蛤、假奈拟塔螺、宽突赤虾、伪装关公蟹、威迪梭子蟹、口虾蛄、模糊新短眼蟹、棘刺锚参、芮氏刻肋海胆、光滑倍棘蛇尾、斑鰶、黄斑鲾、二长棘鲷和黄斑蓝子鱼。

多样性指数范围值为1.93~3.16,平均为2.64,均匀度范围值为0.67~0.96,平均为0.87。

就生物量而言,夏季>春季;就栖息密度而言,夏季>春季;就多样性指数水平而言,夏季>春季;就均匀度而言,夏季>春季。

该海域分布的底栖生物均为近岸海域常见种,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基本正常。

以《近岸海域环境监测规范》(HJ442-2008)生物多样性指数的评价指标,调查海域春季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值处于1~2之间,表示生境质量等级为“差”,夏季多样性指数水平处于2~3之间,表示生境质量等级处于“一般水平”。

(5)鱼卵仔鱼

2009年(春季航次),采获鱼卵和仔稚鱼样品经鉴定隶属于21个种类。

鱼卵平均密度为0.039枚/m3,仔稚鱼平均密度为0.001尾/m3。

2011年(夏季航次),夏季采获鱼卵和仔稚鱼样品经鉴定隶属于15个种类。

鱼卵平均密度为0.278枚/m3,仔稚鱼平均密度为0.095尾/m3。

就鱼卵而言,夏季>春季;就仔鱼而言,春季>夏季。

(6)潮间带生物

2011年(夏季航次),采获样品经鉴定隶属于6大门类共计30科38种,以软体动物的种类最多,其次为甲壳类动物,种类组成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亚热带海湾群落区系特征;

海区潮间带生物平均生物量为324.57g/m2,平均栖息密度为162.00Ind/m2;

生物量和栖息密度均以硬相沉积物的断面高于软相沉积物的断面,而生物量的垂直分布表现为低潮区>中潮区>高潮区,栖息密度则表现为中潮区>低潮区>低潮区;

2个潮间带断面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39和3.87,均匀度指数分别为0.75和0.80,指数值均属较高水平,说明潮间带生态环境良好。

3.6环境保护目标

本期工程厂址位于大亚湾石化工业区,厂址区域的主要环境保护对象有环境空气、海洋环境以及地下水。

环境空气:

厂址周围居民区

海洋环境:

保护区、增养殖区、旅游区

地下水:

厂区地下水

环境噪声:

厂址位于工业区,无噪声敏感目标。

四、采取的主要环境保护措施

4.1烟气污染防治措施

(1)本期工程采用清洁燃料——天然气,几乎没有烟尘排放。

天然气成分中硫含量未检出,一期工程运行过程中SO2排放浓度未检出,显著低于广东省地方标准《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DB44/612-2009)第Ⅲ时段20mg/m3的要求,不会对环境空气产生不良影响。

(2)采用干式低氮燃烧器,NOX排放浓度不超过50mg/m3,满足《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13223-2011)50mg/m3的要求。

(3)采用80m高烟囱排放烟气,每台余热锅炉配一座。

(4)安装烟气连续排放监测系统(CEMS),以监控SO2、NOX等污染物的排放,为运行管理和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4.2水污染防治措施

厂区排水采用完全分流制,分三个系统:

工业废水排水、生活污水排水、雨水排水系统。

工业废水排至一期工业废水处理站处理后回用,剩余部分经石化区排污管网排至惠州大亚湾清源环保有限公司。

生活污水排至一期生活污水处理站处理后回用于厂区绿化。

4.3噪声防治对策

首先从设备招标环节入手,向制造厂家提出对设备限制噪声的要求,选用低噪声设备。

如燃气轮机、汽轮机、发电机的设备噪声水平控制在90dB(A)以内;循环水泵的噪声水平不超过85dB(A)。

其次从传播途径上采取噪声措施,如燃气轮机、汽轮机、发电机、水平烟道、综合水泵、空压机、各类泵等主要设备安装在主厂房内。

主厂房采用隔声结构,内部装修选用吸声材料,要求主厂房隔声量不少于15dB(A)。

五、项目建设的环境可行性

5.1与国家产业政策的符合性

本期工程设计中,始终贯穿了可持续发展和清洁生产的思想,从使用洁净能源——天然气入手,选择发电效率高的燃气联合循环发电机组。

同时,由于选用了热电联产工艺,使得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的热效率得到显著提高。

本期工程与相关产业政策以及环保政策的相符情况分析见表2。

由表可见,本期工程建设符合国家有关的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

表2本期工程与相关政策要求的符合性分析

文件名称

文件内容

本期工程情况

符合性

《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

鼓励“采用30万千瓦及以上集中供热机组的热电联产”

惠州LNG热电联产扩建工程建设3台460MW(9F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机组。

符合

鼓励“燃气蒸汽联合循环发电”

计基础〔2000〕1268号《关于发展热电联产的规定》

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系统应符合下列指标:

1、总热效率年平均大于55%。

2、各容量等级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热电联产的热电比年平均应大于30%。

本期工程全年供热量15.3578×106GJ/a,全年平均热效率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