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传记阅读复习.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48566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82 大小:121.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传记阅读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2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传记阅读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2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传记阅读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2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传记阅读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2页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传记阅读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传记阅读复习.docx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传记阅读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传记阅读复习.docx(8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传记阅读复习.docx

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传记阅读复习

2018年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传记阅读复习

学习目标:

 

1.了解考纲对实用类文本——人物传记的阅读要求。

 

2.归纳人物传记阅读试题的常见类型。

 

3.掌握解答人物传记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点:

1.归纳人物传记阅读试题的常见类型。

 

2.掌握解答人物传记试题的必备技能。

一、考纲要求:

 

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

了解访谈、调查报告、新闻、传记、社科论文等实用类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

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考点考查方向:

人物传记在考试中的常见题型及经常设考的角度。

 

①对传记中的重要词语与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 

②对传记中一些重要信息的筛选能力的考查; 

③对传记传主的形象特征的概括; 

④对传记中作者所表现出的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基本特征和写作技巧的考查; ⑤对作者作传的观点态度的把握; 

⑥对传记中的疑点和难点,文本的深层意蕴及其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高考设题:

客观题:

(1)小题主要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5分) 

主观题:

(2)(3)两小题考查筛选,创作意图,文章结构,写作技巧等。

(6分) 

(4)小题为探究题。

(8分)

考纲

考点

考频

考题示例

考察趋势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

2016课标全国

.12

(2)

考题特点:

1.传记选材以科学家、文学家、文化精英为主,且多以截取人物横断面,通过典型事件再现人物风貌:

或描述人物风采,或凸显人物性格;或褒奖人物精神,或追溯人物成长轨迹,或探究人物背后奥秘;

2.设题侧重筛选整合信息、归纳内容、概括中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探究文本,提出自己的见解等;

3.题型主客观兼顾,难度较小,试题亲和;

4.注重整体阅读,关注文本在时代精神与人生价值方面的推究探源。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概括主要事迹与形象

★★★★★

2016课标全国

.12

(1)

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的表现手法

分析传记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

2015课标全国

.12(3)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评价传记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

2016课标全国

.12(3)

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文本探究

★★★★★

2016课标全国

.12(4)

考题趋向:

1.题型稳重有变,主观题与客观题型比例有变化;

2题量有减少的趋势,更加注重信息筛选整合与文意概括;

3.不排除探究题与其余考点整合的可能。

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与写作意图

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真题再现

1.(2016课标全国Ⅱ)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吴文俊的数学世界

吴文俊小学时成绩平平,也没有显示出独特的数学才华,初中时数学甚至得过零分,高中时最喜欢的是物理而非数学,但他从小就对读书有浓厚兴趣,初中时国文成绩一直不错。

尽管高三时物理得了满分,但教物理的赵贻经老师却看出了他的数学潜力,力荐他入数学系。

正始中学决定,吴文俊必须报考数学系,才能得到每年一百块大洋的奖学金,加之他父母又不放心独子离开上海,吴文俊就进了上海交大数学系。

所谓“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吴文俊向来是以兴趣为先导来读书的。

因为他对物理有兴趣,甚至一度想要转系。

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

1940年,吴文俊从交大毕业,先后在育英中学、培真中学担任数学教员,直到1946年见到了影响他一生的恩师陈省身,他才由一个普通的中学数学老师成为数学研究所的专业研究员。

对于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他的学生高小山总结说:

“吴先生做拓扑研究,一下子就能抓住核心问题,为代数拓扑学的兴起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他从事机器定理证明也是这样,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

使用吴先生的方法,几乎所有数学定理的证明,都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从而让人类把精力放到更加宏观的层面上去思考问题。

对吴文俊来说,虽然最初选择数学是被动的,但综观其一生,数学已逐渐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

从事数学研究,吴文俊特别强调数学思维。

他说:

“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就不能总是跟着人家亦步亦趋,当然开始的时候参考借鉴也是必要的。

牛顿就说过,他之所以获得成功,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看得远。

所以不能忽略学习,可是除了学习之外,还要能够独立思考,这是创新的必要条件。

现在摆在中国面前的是,数学就要靠下一代、下下代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中华民族才可以得到复兴。

”吴文俊自己的经历就是很好的例子。

他在数学上的一系列成就,特别是他运用机械化思想来考察数学,发现了数学的不同侧面,并建立了新的模式,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

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也颇有心得。

我国中学生多次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获奖,被当作我国数学教育成功的证明,但吴文俊更赞同丘成桐的观点:

“奥数应该是一种建立在兴趣之上的研究性、高层次学习,中国的奥数学习过分关注海量题目,直接与考试、竞赛挂钩,对系统学习数学不利。

作为基础学科,应着重引导学习的兴趣,不应当过分追求功利。

”吴文俊同样清醒地认识到:

“竞赛获奖固然可贵,但也不能看得过重。

因为它不能代表学生对数学的深度理解,也不能有效地训练数学思维。

”他认为,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

有人曾揶揄数学家迂腐,吴文俊不但不迂腐,而且兴趣广泛,内心充满童趣。

他说:

“我是个想怎样就怎样的人,想玩就玩,想工作了就会安安静静地工作,从不多想。

”他喜欢看电影、读历史小说,也喜欢看围棋比赛。

老伴说他“贪玩”,他却说:

“读历史书籍、看历史影片,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看围棋比赛,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

吴文俊37岁时就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四十多年后,他再次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

如此长的学术生命,在数学界是非常罕见的。

当记者提出疑问时,吴文俊反问道:

“我为什么不能保持这么长的学术生命?

”在他看来,学术生命是能够终生保持的,很多人做不到,那是他们自己的问题,应该自我反省。

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

他说:

“外国许多数学家,尽管有的我非常佩服,可是我并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

应该根据客观实际具体分析,一切以事实为主。

这是我主要的想法。

”(摘编自柯琳娟《吴文俊传》)

相关链接

①1974年,吴文俊转向中国数学史研究,从中得到启发,开创了具有中国传统数学特点的数学机械化之路。

他提出的“吴方法”,继承和发扬了中国古代数学基于“计算”的传统,与通常基于逻辑的方法根本不同,首次实现了高效的几何定理自动证明。

国际机器证明研究领域的权威人物S.穆尔说:

“在吴文俊之前,机械化的几何定理证明处于黑暗时期,而吴的工作给整个领域带来光明。

”(黄婷、邱德胜《数学大师:

华罗庚、陈省身、吴文俊》)

②一般说来,吴教授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

(陈省身为吴文俊颁发杰出科学家奖时的评语)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在上海交大读书期间,吴文俊因为对数学不感兴趣,曾一度想转到物理系,后来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他才打消了转系念头。

B.吴文俊清楚地看到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提出了用计算机实现数学定理证明的方法,作出了影响深远的贡献。

C.吴文俊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

D.外国不少数学家只靠巧思妙想研究数学,尽管名气很大,吴文俊却并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而是坚持用自己以客观为主的方法研究数学。

E.吴文俊在拓扑学、机器定理证明、数学机械化等领域都取得了很多独创性成果,获得了国际数学界同行的高度认可与评价。

【答案】答E给3分,答B给2分,答A给1分;答C、D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A项,“遇见一位高明的数学老师武崇林”与原文不符,原文是“是大三时教数学的武崇林老师帮助他摆脱了专业上的困惑,使他认识到数学的巨大魅力”,“高明”一说于文无据。

C项,吴文俊谈到“创新”的问题,是因为他“特别强调数学思维”,并非因为“清醒地认识到中国数学研究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期待着未来的中国数学家开拓创新,取得巨大成就”表述也不严密,原文是“在创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

D项,根据原文最后一段,吴文俊“不认同他们靠所谓巧思妙想研究数学的方法”,不是“不认同他们的研究成果”。

B、E两项要根据第2段和相关链接来判断。

2.吴文俊的数学研究为什么能够取得创造性成果?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不蹈袭前人,不盲从权威,能够独辟蹊径;②具有扎实功底、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③学术视野广阔,注重人文修养。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审读题干,确定信息源“创造性成果”,根据传记文学的“叙议结合”的行文特点,据果推因。

可以抓住关键句“极其敏锐地看出了信息时代数学的发展趋势,他的研究受到中国古代数学的启发,汲取了中国传统数学的养分”(第2段)、“要创新,就要独立思考……这全得益于他的独辟蹊径”(第3段)、“同样清醒地认识到……数学教育更重要的是培养数学的思维方式”(第4段)、“……帮助了我的学术研究……更培养了我的全局观念和战略眼光”(第5段)、“他特别强调研究数学要下扎实的功夫”(第6段)、“吴文俊的工作,都是独辟蹊径,不袭前人,富有创造性的”(相关链接),整合句中的重要信息作答。

3.对我国的数学基础教育,吴文俊有哪些心得?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基础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探究的兴趣;②数学教育要有利于系统学习和深入理解数学,而不是海量题目训练和追求竞赛获奖;③现行奥数教学方法太功利,且无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训练数学思维。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这是一道局部文意概括的题目,先锁定答题区间,再提取关键词句,然后分条作答。

本题答题区间为第4段,着重从引用的两段话中提取信息。

4.作为一位杰出的数学家,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等也有广泛的兴趣。

请结合材料,就兴趣广泛与专业研究的关系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吴文俊广泛的阅读面,为日后的专业研究奠定了基础,也有助于科学与人文交融理念的形成;②物理与数学本来就关系密切,吴文俊对物理的兴趣,为他的数学研究提供了便利条件;③吴文俊兴趣广泛,视野开阔,使他的思维活跃,能够融会贯通,富有创造性;④吴文俊富有生活情趣,心胸开阔,能够保持罕见长久的学术生命。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

作答时,要找到文中有关吴文俊对物理学、文学艺术感兴趣的语句,着重分析喜欢物理学和文学艺术对他数学研究的帮助,立足文本,不必向外扩展。

2.(2016课标全国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4题。

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1942年夏,陈忠实出生在陕西农村。

上中学时,陈忠实读赵树理的《三里湾》和柳青的《创业史》,得到滋养,萌发了文学梦。

也许是好事多磨,1962年高中毕业后,他未能如愿上大学读中文系。

这个20岁的青年,常常一个人坐在家乡的灞河边,想着文学,想着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三年之后,陈忠实的散文《夜过流沙沟》在1965年3月8日的《西安晚报》文艺副刊上发表,他的文学生涯由此正式开始。

但直到1979年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他才确立了文学上的自信。

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

是年9月25日,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又一个三年之后,陈忠实40岁,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集《乡村》出版,赢得“小柳青”的名声,工作单位也换成陕西省作家协会。

他终于是一名专业作家了。

随着年岁的增长和时代的变化,陈忠实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

他将这个愿望写进了小说《蓝袍先生》中。

小说写于1985年,一个认知作者的标志性年份。

这年的最后10天,他随中国作家代表团出访泰国。

第一次走出国门的陈忠实特意置办了一套质地不错的西装。

当他第一次穿上西装打上领带站在穿衣镜前的时候,脑海里浮现出刚完成的小说的主人公蓝袍先生。

蓝袍先生多年以来一直穿着蓝色长袍,受到同学讥笑以后才脱下蓝袍,换上“列宁装”。

陈忠实认为那是摆脱封建残余桎梏、获得精神解放的象征。

脱下穿了几十年的中山装、换上西装的那一刻,他切实意识到自己就是蓝袍先生。

1985年的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联想起家乡人自嘲的称呼。

相比那些见多识广的城市人,他们把自己称作“乡棒”。

游逛在曼谷的超市大楼,看着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服装,作家觉得眼花缭乱。

那一刻,他觉得不仅自己是“乡棒”,教他观察服装的北京作家郑万隆也是“乡棒”。

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

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将自己彻底打开,不仅要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在剥离的愿望中,陈忠实认识到必须写一部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

这时,各种新近阅读过的长篇小说萦绕心头,作家备感困惑,又备受启发。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结构像网一样迷幻,王蒙《活动变人形》的结构自然随意,却俨然大手笔,张炜《古船》的结构完全不同,有一种精心设计的刻意……而结构背后似乎还有更深的东西。

陈忠实最终发现,不是作家先别出心裁弄出一个新颖骇俗的结构来,而是先要有对人物的深刻体验。

寻找到能够充分描写人物独特的生活和生命体验的恰当途径,结构方式自然就出现了。

恰巧此时兴起的“文化心理结构”学说给了他决定性的影响。

他相信,人的心理结构主要是由理念支撑的,而结构一旦形成,就会决定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决定一个人性格的内核。

如果心理结构受到社会冲击,人就将遭遇深层的痛苦,乃至毁灭。

陈忠实感到自己终于从信奉多年的“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出来,仿佛悟得天机,茅塞顿开。

多年以后,作家回忆往事,认为自己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争取实现对生活的独特发现和独立表述的。

陈忠实后来寻找到了什么是人所共知的,1992年开始在《当代》杂志连载的长篇小说《白鹿原》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学经典,他在中国当代文坛的位置也随之奠定。

此后,功成名就的作家继续在文学的园地里辛勤耕耘,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

2016年春天,陈忠实走了,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

(摘编自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李清霞《陈忠实年表》等)

相关链接

①陈忠实的《白鹿原》是上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重要收获之一,能够反映那一时期小说艺术所达到的最高水平。

把这部作品放在整个20世纪中国文学的大格局里考量,无论就其思想容量还是就其审美境界而言,都有其独特的、无可取代的地位。

即使与当代世界小说创作中的那些著名作品比,《白鹿原》也应该说是独树一帜的。

(何西来《关于<白鹿原>及其评论》)

②陈忠实常讲,创作到了一定阶段,不一定是拼生活,拼艺术,而是拼人格。

好一个拼人格!

这正是作家自身博大的人格魅力的反映。

这就不难理解他最终被公认为描摹巨大民族悲剧的圣手,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之一。

(李满星《陈忠实:

回首六十五载风雨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赵树理《三里湾》和柳青《创业史》是陈忠实最初的文学营养,使他萌发了文学梦,后来则成为他创作上必须突破的对象。

B.小说《信任》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使陈忠实在文学上确立了自信心。

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

C.陈忠实认为“面对世界,1985年的中国人大都是‘乡棒’”,这与其说是他的一种觉悟,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

D.陈忠实善于学习前人并感知时代,不仅拼生活、拼艺术,而且拼人格,不断地提升思想境界,获得对人和生命的独特理解。

E.从发表第一篇作品到被人称为“小柳青”,再到被人称为“当代中国文学的大家”,陈忠实的整个文学生涯可谓一帆风顺。

【答案】答D给3分,答A给2分,答B给1分,答C、E不给分,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

B项,“这是他从业余作者走向专业作家的重要转折”不当。

原文是“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文学爱好者和业余作者了”,不能判定是“重要转折”。

C项,“不如说是他受刺激后的错误判断”错。

泰国之行让陈忠实深受刺激,“他痛感自己需要从什么地方剥离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说明此时的他觉悟到了自己的(以及整个民族的)思想的局限,他需要突破自己。

E项,根据原文,陈忠实的文学生涯是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剥离”、自我升华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坎坷的甚至是痛苦的,说“一帆风顺”错。

2.为什么说1985年是认知陈忠实的标志性年份?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他意识到要像自己笔下的蓝袍先生一样接受时代的变化,在生活和思想上打开自己;②他认识到必须写出史诗般的长篇小说,才能在文学上确立自己的位置;③他认为自己是在1985年开始重建自我,产生对生活的独特理解和表述。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品内容的能力。

注意从文中梳理1985年陈忠实经历的重大事件(创作《蓝袍先生》、泰国之行),根据相关文段,理解他思想上的重大变化及由此对他的创作造成的影响,分条概括回答。

3.文中认为“属于陈忠实的句子永留人间”,为什么?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他的小说艺术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②他的文学作品的思想容量和审美境界在20世纪中国是无可取代的;③他的作品是当代世界文学中独树一帜的文学经典。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这句话其实是对传主陈忠实的评价。

在作品开头和结尾都提到陈忠实“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由此可见要着重从陈忠实的文学创新和成就分析作答。

【高手悟道】

一是明确重要语句的几重功用,如揭示原因、辐射意义、阐释内涵、体察作用、表现主题等;

二是根据重要语句的位置来回答其原因、作用、影响等;

三是注意答题要求,观点从材料中来,且要分条陈述。

4.陈忠实的“剥离”和“寻找”是什么关系?

有哪些表现?

请结合材料详细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剥离”和“寻找”是辩证关系。

剥离的结果带来寻找的可能,而寻找的冲动激发剥离的愿望。

①从赵树理和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寻找到马尔克斯、王蒙等新的文学营养;②从中山装所代表的时代精神中剥离,寻找到西装所代表的面对世界的契机;③从“典型性格”说中剥离,寻找到“文化心理结构”学说;④从自身已有的文学成就中剥离,寻找到新的文学高度,写出了文学巨著。

【解析】“寻找”是一种追求,一种探索;“剥离”是一种创新,一种升华。

二者的关系是互为表里的。

对原有创作、生活的反思给陈忠实带来从作品到思想的升华,如“越来越觉得要从赵树理、柳青的文学中剥离出来”,“在生活上打开自己,更重要的是要在思想上打开自己”。

具体表现上要抓住陈忠实在文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上的突破与创新。

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

从叙述人角度

自传

作者自己撰写的,如《鲁迅小传》《沈从文自传》

他传

他人撰写,如《“布衣总统”孙中山》《我的父亲邓小平》

表达方式

正传

侧重叙述传主事迹

评传

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

篇幅长短

大传

篇幅长,系统介绍传主生平事迹

小传

一种主要附着于著述之中的简短文字,它粗线条、简要地介绍传主的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