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与朱元思书获奖导学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4654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与朱元思书获奖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1与朱元思书获奖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1与朱元思书获奖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1与朱元思书获奖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1与朱元思书获奖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与朱元思书获奖导学案.docx

《11与朱元思书获奖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与朱元思书获奖导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与朱元思书获奖导学案.docx

11与朱元思书获奖导学案

第三单元

11 与朱元思书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作品常识,初步感受富春江美景。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3.逐层解析课文,初步感受作者情感。

学习过程

【整体理解】

1.反复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要求:

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

(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2.注意重读音。

(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3.读完此文后,你认为这篇文章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什么文体?

从文章内容上看,又属于什么文体?

从语言特点看,是什么文体?

4.解释第1段加点字词并口头翻译本段。

概括第1段大意。

风烟:

 

俱净:

 

共色:

 

从流飘荡:

 

东西:

 

许:

 

独绝:

 

本段大意:

 

5.解释第2段加点字词并口头翻译本段。

概括第2段大意。

缥碧:

 

碍:

 

急湍:

 

若奔: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本段大意:

 

6.解释第3段加点字词并口头翻译本段。

概括第3段大意。

竞上:

 

轩邈:

 

不穷:

 

无绝:

 

横柯上蔽:

 

戾天:

 

息心:

 

经纶世务:

 

千转不穷:

 

窥谷忘反 

本段大意:

 

  7.翻译重点句子。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8.熟读并速背本段。

【合作探究】

1.第1段用哪八个字概括富春江山水的特点?

2.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

第1段总写      之美,概括为“        ,        ”八个字;第2段承“异水”二字,抓住“        ”和“        ”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

 

3.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若奔”一句是写水流势湍急,《三峡》一文中哪句话与它有异曲同工之妙?

 

4.文章第1、2段中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意境相同的句子是什么?

 

5.文章突出水清的句子是什么?

 

6.文章突出表现水急的句子?

 

7.“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8.富春江的山水之奇异作者是通过视觉与听觉两方面来描绘的,请同学们分别找出写视觉和听觉的句子,加以品析。

 

9.“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0.第3段写“奇山”,以     、     、     、     、     字,将崇山峻岭化静为动,再以     、     、     、     四种声音从听觉写出山间的勃勃生机。

 

11.“鸢飞戾天者”与“经纶世务者”分别指什么人?

12.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巩固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    )

(2)泉水激石,泠泠作响。

(    )

(3)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    )

(4)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

2.指出下列各组中的加点词的不同用法。

(1)蝉则千转不穷。

(   )

欲穷其林。

(   )

(2)猿则百叫无绝(   )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   )

果如鹤唳云端。

(   )

  3.《与朱元思书》的作者    ,是    (朝代)文学家。

字    ,吴兴故鄣人。

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       ”。

 

阅读语段,回答文后问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指出下列各句中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B.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C.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D.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5.下列句子不是骈句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B.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C.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6.指出下列句中画线词的活用特点。

①风烟俱净:

 

②横柯上蔽:

 

7.从听觉上看,富春江有哪些迷人景色?

找出具体语句来。

 

8.用原文填空。

(1)总领全文的句子是:

        ,        。

 

(2)从侧面表现水清澈的句子是:

       ,      。

 

(3)表达作者对富春江奇山异水的赞美留恋以及鄙弃功名、淡泊人生的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

 

(4)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

 

 

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风烟俱净(  )  一百许(  )里

猛浪若奔(  )  蝉则千转(  )不穷

窥谷忘反(  )  横柯(  )上蔽

经纶(  )世务者鸢飞戾(  )天者

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参考答案

  【整体理解】

3.从应用范围及标题形式看,它属于书信。

从文章的内容看,它属于游记(散文)。

从语言特点上看,它属于骈体文。

4.词义略

本段大意:

总写富春江从富阳至桐庐间的“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5.词义略

本段大意:

写异水,以水“清”和流“急”的特点突出其“异”。

6.词义略

本段大意:

写奇山,从山之形、之声、之色的角度写山之“奇”。

7.略

【合作探究】

1.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2.山水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水清 流急

3.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5.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6.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7.闲适随意,悠然,心情舒畅。

8.视觉方面:

①“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一派天朗气清、明快秀丽的景色,而且将富春江放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来描写,就勾勒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境界。

②“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既写出富春江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

③“夹岸高山,皆生寒树”,一个“寒”字,暗示了深秋的时令特征,也写出了人的主观感受。

④“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江的两岸崇山峻岭、高耸入云的雄奇景色;“竞争”二字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听觉方面: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使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9.两句话表现出作者对山水之美的赞叹,对大自然美好景色的热爱,含蓄地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厌倦官场政务,向往宁静闲适生活的人生态度。

10.负 竞 轩邈 争 直 泉声 鸟声 蝉声 猿声

11.分别指追逐名利的人和热衷于官场的人。

12.表达了作者对山水的热爱和鄙弃名利的思想感情。

【巩固检测】

1.略

2.

(1)尽,完,停止 走完 

(2)停止 消失 (3)至 叫

3.吴均 南朝 叔庠 吴均体

4.C 5.B

6.①形容词作动词,消失 ②名词作状语,在上面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8.

(1)略 

(2)游鱼细石 直视无碍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9.略 10.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导学案

一、预习案

(一)学习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二)学习重点

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三)预习导学

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内容________、报道________、语言________。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作者简介:

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反复朗读这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粗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

绥靖()()阻遏()管辖()逃窜()芜湖()

二、探究案

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

时间:

地点:

事件发生的原因:

经过和结果:

2.资料补充

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3.研讨:

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

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

 

4.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提示:

注意从词语含义的差异上体会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提示:

注意比较语句的感情色彩。

 

三、达标检测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②(  )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  )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  ),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  )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A、不料剩下顽固消灭B、不料余部顽强歼灭

C、不想剩下顽强打败D、不巧余部顽固击退

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

 

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

 

四、方法总结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文章情感。

2.利用工具书及网络等完成

(1)生字关

(2)词义关(3)朗读关(4)文本关

五、拓展交流

通过学习这则新闻,让我们了解新闻的相关的知识,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参考答案

【预习导学】

1.①消息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③鲜明真实及时简明准确

2.略。

3.yùkuìruìwújiānsàisuíèxiácuàn

【合作探究】

1.人物: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

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

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

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2.其导语是开头两句: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即渡江区域)、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

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

“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3.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4.第一小题,第2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

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第2句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达标检测】

1.我东路军顺利突破敌军防线,渡过南岸。

2.B

3.不能。

因为“击溃”是打垮、打散的意思,而“击退”是打退的意思,两个词表达的程度不同。

用“击退”不能突出我军的英勇善战,势不可挡。

4.不能。

因为两词含义不同,“占领”是“取得”这地方,而“控制”不仅有“取得”之意,而且有“已在我军掌握之中”之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化宗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