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毅 中国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38067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47.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范毅 中国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范毅 中国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范毅 中国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范毅 中国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范毅 中国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范毅 中国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docx

《范毅 中国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范毅 中国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范毅 中国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docx

范毅中国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

范毅中国新型城镇化要以人为本

时间:

2014-02-0113:

04:

31  来源:

  作者:

  浏览:

368次

  范毅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改革中心研究员

  2012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第一次在政府的高层次会议中明确提出了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建设新型城镇化的四大原因

  第一,我国面临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2011年中国的城镇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城市居民已经超过50%,中国开始进入城市社会或者说进入城镇社会。

进入城市社会后我们的社会管理、基层组织没有相应的提高。

从井冈山开始我们的农村管理经验远远高于城市管理经验。

过去我们习惯把城市的矛盾分散到农村解决,当农村人口占多数的时候是非常有效的,但是现在城市人口已经超过农村人口了,如果还是想把矛盾放在农村化解,难度是非常大的。

未来要解决的问题不仅是农村问题,更主要的是城市问题,政府要学会管理城市。

  在城市化达到50%的时候是社会层次、社会风险矛盾突出的时期,比如英国在1850年城市化率是54%,那时英国出现宪章运动,实际上就是社会矛盾增多了。

而美国在1920年城市化率达到了51%,在20世纪初期美国也出现了比较严重的社会运动。

当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地区的城市化率达到50%的时候,这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风险开始凸显。

这里有两方面因素,城市人口占少数时城市的管理任务没有那么突出,这时的矛盾可以在农村化解。

另外如果人口集中就会发生社会问题被放大的效应。

一旦有社会事件马上就能引起非常大的效应,人口分散的时候一些风险引发不了很大的效应。

所以,就现状而言社会结构在变化,社会管理难度在加大,我们必须要学会管理城市。

  第二,城市人口的二元结构现象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快速发展不再是城乡矛盾关系了,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城市人口的二元结构问题。

城市人口二元结构既包括本地人口,也包括外来人口,但是本地人和外地人之间享受的公共服务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带来两个群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城市二元结构的现象使我们城镇化改革的难度加大了,比如北京的八九百万外来人口和1300万北京的城镇居民的矛盾,这时城镇化改革不再是城乡二元的关系,而变为一个区域间的关系。

另外一个潜在的社会风险---非均等公共服务,现在全国农民工有2.6亿,这2.6亿农民工没有享受到均等的服务。

  第三,中国面临的外部和内部约束条件增多,内生增长动力减弱。

回顾改革开放30年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绩最主要的一点就是我们各个方面的成本比较低。

一个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成本,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还是成本,没有基层版光靠高层版是不可持续的。

  中国最主要的两个成本是什么呢?

一是劳动力成本,我们的劳动力成本是非常低的。

二是土地成本,中国各地在搞招商引资的时候拼命压挤土地,有时以零计价甚至是负计价这种倒贴钱的形式来发展。

从国内来讲土地成本无论是对我们的产业还是对城市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过在发展过程中以前不注重环境保护,以牺牲环境来推动发展,现在中央开始越来越重视生态文明,这种依靠牺牲环境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而且也失去了发展的基本空间。

  具体的讲,国家统计局从2008年开始记录农民工的数据,当时农民工月工资平均才1340块钱,到2012年农民工工资涨了1000块钱,虽然现在农民工的收入还比较低,但是这种快速增长的趋势是明显的。

最近到广东和浙江调研,随着农民工工资的上升,一些企业开始转型就是用机器来替代工人,这种趋势开始在显现。

还有重庆在搞户籍制度改革,户改之后让农民工在把档案存下来,这样劳动时间会更长,流动性就变弱了。

重庆当地给举了个例子,没有户改之前每年过完年要正月十五之后企业才能逐渐开工上班。

户改之后,农民工就和城镇居民一样初七、初八就开始复工了。

让农民工在城市里面留下来的好处就是能够延长劳动时间,实际上就是增加劳动力供给。

  土地成本很明显的一个数据,在2008年的时候土地成本占到土地价格的45%,到2011年的时候土地成本已经占到土地价格的60%,这说明靠廉价去征用土地的模式越来越不可持续了。

  从国际角度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消费模式也在改变。

以前我们说老外借钱来花,借钱来消费,现在借钱消费的比例在下降,以前收10块钱就敢花10块钱,现在收10块钱只敢花8块钱了。

另一个是中国和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在增多的。

再一个发展中国家的期待,像越南、孟加拉也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对中国的产业发展实际上是一种期待。

新型城镇化无论从内部还是外部都需要对过去城镇化的发展模式进行一些转变,才能使中国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更强。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现在接近20万亿,一部分是靠土地抵押,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把土地抵押的资金再投入到土地上来,这是一种循环。

这种循环的模式使得现在的金融资产和土地资产挂钩太多,使金融风险越来越大。

现在中央也看到了这个问题,地方政府对这一块也是非常的关注,未来大规模的土地抵押模式或者是贷款的难度会越来越大。

由于积累了这种风险,太多的土地抵押给银行,银行的资产跟土地的资产高度重合,如果哪一天我们的土地市场出现问题,就会对整个金融形成比较大的冲击。

  中国经济发展是后发优势,我们可以把国外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经验直接拿进来,但是城镇化我们实际上是后发劣势。

比如美国、英国,他们的城镇化快速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矛盾比我们今天突出的多。

现在一些社会的精英都出过国,他们到国外去看,看到国外的发展比我们现在更好,所以就要求以国外或者以西方发达国家发展的现状作为参照系,但是事实上国外达到现在这个现状是用了几百年,或者是上百年的时间,我们的快速城镇化只用了三十多年。

所以以发达国家现状作为参照系来要求我们城镇化的发展就会放大发展中的一些矛盾,比如我们的环境问题、社会问题、社会组织问题等。

  其实日本五六十年代的时候,其快速发展带来的污染导致日本海洋里的鱼都没了,现在他们又通过很多的污染治理让海洋重新恢复了生态,实际上是有这样一个过程的,但是我们今天的发展要避免这种先污染后治理的情况。

要发展必然会对自然环境带来影响,这是一定的,但是如何把影响降到最小也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二、以人为本的城镇化

  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就是要实现农村人口向城市和小城镇的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要让现有城市居民能够获得更好的就业、生活、居住条件。

为什么要提出人的城镇化?

我们过去对城镇化的理解有很大的误区,以前把城镇化等同于圈地盖房子,比如生态工程、景观工程、形象工程、高楼大厦等,但对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或者说人文建设、社会建设方面的做法还不多。

所以我们现在明确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人的城镇化。

  在2013年12中旬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上明确了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农民工市民化。

农民工市民化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尊重农民的意愿,而且还要有序分类推进,不要去强迫农民。

现在很多地方搞城镇化的时候就是农民“被上楼”,农民“被城镇化”。

另外有序的放开,把2.3亿农民落户问题全部放开难度确实很大,还是要讲究基本原则。

另外一个就是分类要有先后顺序,一是举家,二是新生代农民工,三是长期在城市里面居住的农民工,这三类人让他们优先先进入城市。

通过农民工市民化能够促进社会的和谐、社会的稳定,另外农民工市民化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能够有效的释放内需。

  农民工的消费是不稳定的,消费倾向比较低,如果在城里稳定下来可能会用更多的钱来消费,对内需扩大是有好处的。

中央一直把扩内需作为城镇化的重要手段。

现在提到城镇化的路线图就是“三个一亿”,第一个一亿是解决进城常驻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

第二个一亿是约一亿人口的城中村改造。

第三个一亿是让中西部人口实现城镇化。

  2012年底做了一个测算得出结论就是北京维持过去的投资,到2020年要到2500万人,也就是外来人口可能有1200万,当然现在严格控制大城市人口规模,但是为什么做这种判断?

有两个依据,第一高收入人口,有钱人来北京是看到北京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比如北京的学校、北京的医院、北京的各种公共服务一定是全国最优质的。

中低收入人口来北京是为了获得一份就业,为了提高收入。

  如果北京想控制住人口,就要看北京的地铁还建不建?

北京的房子还建不建?

只要建地铁,建房子就需要外来人口建,那么这部分人就需要各种相应的生活服务。

但是从中央经济工作会提出来要严格控制大城市的人口的,现在北京也在出台一些措施,比如要迁出一些批发市场,当然从一定方面确实能够起到疏解的作用,但是最后能够真正疏解多少?

其实根源在于北京能不能下定决心将北京的优质公共服务外迁,比如将一些优质的医院。

如果北京舍得把优质资源往外放的话是可以控制住人口的。

  未来随着一些基础设施延伸,如果农村能坐上公交,能享受城镇的医疗服务、卫生服务、保健服务就实现城镇化了,城镇化不是一定要把人搞到楼上去。

北京的小城镇与长三角、珠三角发达的大城市周边去比较的话,就可以看到北京的小城镇绝大多数没有经历过工业化的进程,但是北京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条件要好的多。

  另外就是消费外延,北京主城区接近2000万人,2000万人口的消费对北京市大小城镇是非常大的机遇。

如果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就意味着未来北京城市外延受到限制。

从全国来讲60岁以上的人口是13%,65岁已经接近10%,实际上未来北京两千万人口老年人如果按15%算有会有300万人,其中独生子女家庭太多,未来需要养老产业的发展。

还有就是潜在的优势,北京要控制人口规模,那一定要疏解城市功能,如果真正做到了城市功能疏解,一些优质资源外迁是好机会。

发达国家有钱人都住在郊区,它的城市里面住的是一些低收入人口,美国斯坦福大学所在地实际上是一个镇,这种地方有了这样的学校,有了好的医疗资源,有钱人就愿意过来。

  下面讲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要保护环境、编制规划、做公共服务、加强社会治理,把资源配置交给市场,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

还有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一是中央实行大政方针的确定、规划和战略布局,地方要贯彻落实规划。

二是要创造性的开展建设和管理工作。

发展城镇化还要突出几个亮点:

亮点一是强调生态突出城乡的多元化特色,生态不是大拆大建。

要强调城镇多元化建设,要有地域特色有民族特点,不能的全国城市都一个样。

乡村发展也是要体现多元化,要注意保留村庄的原始风貌,慎砍树、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

现在城不像城,村不像村。

有钱人未来的想法更多的是想到农村来享受农村的田园风光。

  亮点二是把提高城市建设用地的效率作为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守住底线、试点先行”。

现在城镇土地是国家所有,这种制度底线是不能突破的。

第二个底线是耕地底线,必须要有一定的耕地作为基本的保障。

第三个底线是农民利益要得到保障。

这些底线保障的前提要试点先行。

比如在土地上搞创新,可以鼓励建农民自住房,可以借助集体土地。

这些工作还是有要求的,要严格控制增量、盘货存量、优化结构、集中效率。

未来新增建设用地指标越来越少,那么盘活存量有两块,一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存量,二是城镇存量的建设用地,比如以前乡镇企业废弃的一些工矿用地。

  优化结构实际上是未来土地供应的时候,全国和城市要增加居住用地的结构,对一些工业用地要稍微压缩。

确立多元化的融资思路,多元化这里强调三点,一是税收体系。

二是转移支付的时候要和市民化相挂钩,三是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

四是鼓励社会负担参与城市公共设施的投资运营,现在主要的障碍是价格机制还不健全。

  城市管理理念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中国这三十年在城市建设领域已经是处于社会发达水平,特别是东部沿海的一些大城市属于世界发达水平,但是我们的城市管理水平是偏弱的,特别是管理大城市的经验不足。

管理的能力是靠经验的积累,经验积累是要有一个时间。

未来在城市管理要培养一批庄稼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的态度、先进的理念、专业的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

城市规划要保持连续性,未来更重要是要强调规划的延续性,这是突出亮点里的第三个亮点。

  三、建设新型城镇面临的焦点问题

  第一,以形式等级确定落户优先序的思路操作性不高。

第二城市边界划定后城市融资问题怎么解决,土地是建设的主要方面,土地财政对地方财政贡献是一年3万亿。

这么大的规模未来怎么摆脱,2013年北京有1800亿的土地出让收入,划界之后未来融资问题怎么解决?

现在整体宏观背景一个是在减税,我们老百姓、我们的企业、我们的社会对政府希望能减税,在这种背景下怎么去建立地方的主体税种,未来主体税种可能是要从流转税或者是从间接税到直接税的转变,而且直接税的转变是很难的。

  主要内容就介绍这么多,非常感谢大家。

解读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时间:

2013-06-0916:

27:

53  来源:

中国网  作者:

  浏览:

893次

 时间:

2013年6月8日14:

00

嘉宾: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

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志前

简介: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无疑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部署。

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出访亚欧四国时发表署名文章中指出,中国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志前为您做进一步解读。

∙中国网:

“中国访谈·世界对话”,欢迎各位收看。

当前,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城镇化无疑是一个非常重大的战略部署。

预计今年上半年出台的中国城镇化发展规划,至今仍没有明确消息,引发公众对于该规划的高度关注。

“两会”期间,李克强总理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指出“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以及前不久李克强总理出访亚欧四国时发表署名文章时也指出,中国正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

那么,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内涵是什么?

我国的城镇化正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城镇化发展规划推迟出台的原因是什么?

本期节目,我们邀请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魏后凯,以及中国建投投资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志前为您做进一步解读。

欢迎两位嘉宾作客我们的节目。

今天我们要聊一聊城镇化。

首先,在今年的“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在答记者问时说“我们强调的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

”那么为什么强调“以人为核心”呢?

∙魏后凯:

关于城镇化,西方叫做城市化,它的核心就是人口的城镇化,就是变农民为市民、为城镇居民,所以城镇化核心就是人的城镇化,强调人的需求,以人为本,其他的一些变化,比如要素的集聚、地空间扩张,尤其引起社会的变化都是因为人口城镇化引起的。

我认为这是一个根本。

∙张志前:

我觉得新型城镇化强调以人为本,这里的以人为核心就是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

一提到新型城镇化很多人就会想到要建高楼大厦,车水马龙,往往忽视了人。

其实城市建设,可能大家尤其会想到房地产的发展,这其实是表面的城镇化,核心还是人的城镇化。

人进城里了,过上城市的生活,让人有物质生活保障,同时有文化生活的需求。

整个生活、工作、生产方式的变革,是一种人的进步和发展。

这也是我们以人为本发展的理念在城镇化里的一种体现。

∙中国网:

李克强总理在出席中欧城镇化伙伴关系高层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讲话中提到,欧盟是工业化、城镇化走在全球前列的经济体,中国是城镇化快速发展的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那么,欧洲城镇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魏后凯:

城镇化比较早的是起源于英国,后来到了欧洲,到了日本和美国,由于欧洲工业化、城镇化起步比较早,所以它的城镇化起步得很早,到目前他们很多国家的城镇化水平已经很高了,有些已经超过70%以上,达到80%多,有的连90%都有了,甚至更高。

它和我们国家不一样,我们国家的城镇化起步比较晚,到去年我们城镇化在52.57%,刚刚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而2011年世界城市化率是52.1%。

过去的11年,世界城镇化率是平均每年提高0.5%,我们是52.6%左右,中国刚刚达到或接近世界平均水平,我们的城镇化水平还是很低的。

∙魏后凯:

欧洲城镇化和各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是不一样的,德国的城镇化,中小城市比较多,大城市不像法国巴黎、英国伦敦比例那样高。

我们中国必须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这是我们的核心思想,我们一方面想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和传统城镇化相对应的。

可能大家会问,什么叫新型城镇化?

国外也没有一种这样的叫法,这是中国提出来的。

传统的城镇化过去走过一段弯路,我们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这是第一个根本。

第二,是强调集约高效。

城镇化本身就能带来一种集聚经济的效益。

第三,新型城镇化应该走绿色城镇化,绿色治废。

第四,城镇化还要讲究城乡统筹,不能像过去搞城乡二元结构,所以我国的新型城镇化有新的内涵。

但我国的新型城镇化要突出中国特色。

如果美国的一些做法,欧洲的一些做法不适合中国,我们就不能照搬。

我国人口多,发展阶段,水平还比较低,所以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这是一个核心。

国外一些经验教训,该学习的学习,该汲取的汲取,但必须具备中国特色。

∙中国网:

魏所长刚才说中国走新型城镇化道路要讲中国特色,很多网友也去欧洲旅游过,他们到过很多欧洲小城镇,觉得非常美丽,配套设施也非常完善。

张博士,您理解的欧洲城镇化有什么特点?

∙张志前:

世界各国的城镇化道路是不同的,主要是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和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阶段所决定的,也与这个国家的制度是相关的。

大体一般有几种模式,一是欧洲的模式,二是美国的模式,三是拉美、发展中国家、殖民地国家的模式。

这几种模式里,欧洲模式是大家认为比较成功的,它的特点是:

第一,在城镇化过程中强调市场为主导,同时政府在里面发挥一定的作用,就是政府做好规划、统筹。

刚才魏所长讲的,英国伦敦开始最早有城市规划建设,相比较美国就是一种自由市场化式的城镇化,最终它逆城镇化,而且摊子越铺越大,不集约,资源、能源浪费比较严重。

欧洲是市场主导,政府进行调控规划。

第二,欧洲城乡统筹发展做得比较好,你到欧洲之后会发现乡村和小镇里环境和生活质量更高。

它基本上做到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

∙张志前:

第三,欧洲发展到这个阶段,是经历过城市化发展带来很多问题,比如环境污染、城市病、交通拥堵问题,欧洲发现这个问题之后特别重视生态城市的建设,就是绿色城市,环保,在这方面欧洲做得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借鉴。

所以相比较这三种模式来说,欧洲在城市化过程中所走的道路对中国借鉴意义更大一些。

当然,每个国家有每个国家的特点,必须结合我们的国情,经济发展水平和这么多的人口,特别强调二元结构,有的说三元结构、四元结构,在中国还必须走中国特色的新型城市化道路,但欧洲的经验确实值得我们借鉴。

∙魏后凯:

我去过欧洲很多次了,觉得他们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在城市化、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比较高度重视文化的保护,把文化因素引入到城市化,城市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全过程,这点值得我们学习。

∙中国网:

我们观察到欧洲虽然面积不大,但各个城镇很有特色,您能给我们举些例子吗?

∙魏后凯:

到欧洲的法国、比利时、德国等国家,他们有些小镇的建设风格、颜色都是不一样的,而我们城市则是千城一面。

去年有一次我到比利时开会,我沿着小镇走,想看看房子是不是一样的,走了一上午没有发现任何一栋房子是一样的。

∙中国网:

这在中国很难出现。

∙魏后凯:

这点我很佩服。

∙张志前:

欧洲的一栋楼两三百年都还在用,法国巴黎很多楼都在用,只有一个地方有新楼。

他们特别重视文化和古建筑的保护,这也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魏后凯:

实际上中国的文化底蕴很深厚,我们怎么把这种文化挖掘起来,把要素、内涵、精神付诸在我们城市建设中,凸显城市的个性、特色呢?

这能体现我们城市的品质,这是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很重要的方面。

∙中国网: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很多人对于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生活都有更高的要求,尤其现在的城镇化建设,大家也都在期待着。

目前,我国城镇化正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

∙魏后凯:

我国城镇化水平已经达到50%以上。

一般城镇化分为三个阶段:

30%以下是城镇化的初级。

30%—70%是城镇化的中级,这是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

超过70%以上,城镇化进入一个稳定推进的后起阶段。

根据我们的研究,我们的城镇化率有可能在2033年达到70%左右,也就是说未来20年,就是2013—2033年中国还处于城镇化快速推进的中级阶段,2033年以后,中国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阶段就有可能会结束,进入一个比较缓慢的稳定推进阶段。

所以,总体来说现在还处于快速推进的中级阶段。

∙中国网:

魏所长给我们划定了一个大概的发展时间的安排。

张博士,您的观点是什么?

∙张志前:

按阶段划分的话,中国处于全球城镇化的中级阶段,但我们的统计口径和国外有一点点不同,或者按照他的口径,在城市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就统计为城镇化人口,实际上这50%的人口里有百分之十几的人口是没有城镇户籍的,享受不到城市社会保障以及各种公共服务待遇。

他们一年当中在城市工作,到了过年,他的家还在农村,这叫“半城市化人口”,要给它打一定折,这么打折下来我们城镇化水平还是比较低,不仅是绝对水平低,相对水平也比较低。

我们工业化程度比较落后,与土地城镇化相比是落后的,和经济发展水平也是落后的。

有一个统计和模型,当达到人均800美元的时候,城镇化率就应该是50%—60%。

发展中国家,一些拉美国家的城镇化率远远比我们高,但因为我们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比他们还强,但我们城镇化率比较低,所以不仅绝对速度比较落后,相对于工业化的程度也比较落后,所以,今后我们的城镇化会进入国家宏观城镇化规划指引下我们的城镇化率会进入更快速,更高质量的发展阶段。

∙中国网:

您刚才也提到了工业化,其实提到城镇化就很容易让人想起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相关联的事项。

李克强总理在《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也这样写道,“中国有13亿多人口正在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每年有10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居民消费结构逐步升级,产业结构加快调整,这些都能持续释放巨大的内需潜力。

”请问两位嘉宾,城镇化与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

∙魏后凯:

我就前一个问题补充一个观点。

现在社会上有一个误区,认为我国未来城镇化还会进一步加速,但从国际经验,理论上看,城镇化率50%是一个重要的拐点,30%—50%是一个加速的阶段,50%—70%是个减速的阶段。

现在我们城镇化率已经达到52.57%,虽然有些人说有点虚高,我们不谈这个问题。

但我个人认为中国的城镇化是由加速向减速转变的时期,所以未来中国城镇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城镇化要转型,未来我们推进城镇化的重点不是速度要有多高,规模要多大,关键是要提高城镇化的质量。

我认为未来提高城镇化质量是我们的核心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有质量的城镇化,而不是追求没有质量,没有市民化的一种城镇化。

∙魏后凯:

下面再谈“四化”的问题,“四化”同步发展我觉得是对我们过去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一种经验教训提出来的,比如沿海地区的长三角、珠三角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得很快,但耕地没有了,由过去的粮食主产区变为主销区。

农业现代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过去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在某些地区是不协调的,所以我们现在提出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四化”要同步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我个人的理解是,工业化是一种支撑,它为我们的城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一个产业支撑,没有产业城镇化怎么推进呢?

哪来的就业机会呢?

城市就没有吸纳能力。

城镇化为我们提供一个工业载体,我们的工业化要走集中化、园区化、城镇化的道路,产业要向园区集中,不能走分散化的道路。

所以,城镇化是为工业化提供支撑,工业化划到园区、城市里。

信息化为我们提供一种手段,不管是工业化、城镇化还是农业现代化都要建立在信息化的基础上,但农业现代化是个基础和前提条件。

中国是13亿人口,粮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临床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