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村村东山底畈垦造耕地项目规划设计报告.docx
《下村村东山底畈垦造耕地项目规划设计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村村东山底畈垦造耕地项目规划设计报告.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村村东山底畈垦造耕地项目规划设计报告
石梁镇下村村东山底畈垦造耕地项目
规划设计报告
预算书
项目委托单位:
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人民政府
规划设计单位:
浙江兴农土地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编制日期:
二〇一三年三月
石梁镇下村村东山底畈垦造耕地项目
规划设计报告
项目委托单位:
衢州市柯城区石梁镇人民政府
负责人:
姜益峰
联系人:
郭大远
规划设计单位:
浙江兴农土地勘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负责人:
复核人:
编制人:
编制日期:
二〇一三年三月
1综合说明1
2项目概况2
2.1项目区基本情况2
2.2土地利用现状4
2.3基础设施状况4
3项目建设条件分析6
3.1土地利用限制因素6
3.2新增耕地来源分析6
3.3公众参与分析7
4工程规划8
4.1工程规划目标8
4.2规划标准8
4.3工程规划设计依据10
4.4工程规划13
4.5优化方案比选说明14
5工程设计15
5.1土地平整工程15
5.2农田水利工程18
5.3田间道路工程22
5.4水土保持工程23
5.5土壤改良工程24
6施工组织设计26
6.1施工条件26
6.2施工总布置和施工方法27
6.3工程管理35
7实施措施与工程管理38
7.1实施措施38
7.2工程管理40
1综合说明
该项目属于土地开发项目,项目区属低山缓坡地区。
项目申报总开发面积为11.6090公顷,图上实际量算面积为11.6090公顷,规划设计以图上量算面积为依据,实际开发面积以验收测量面积为准。
因此,项目规划总建设规模为11.6090公顷,预计新增耕地面积11.3770公顷,新增耕地率为98.00%。
项目特性表
名称
单位
数值
备注
一、项目概况
1、建设规模
公顷
11.609
2、总投资
元
5695436.18
3、工程施工费
元
1982332.07
4、亩均工程投资
元/亩
11616.02
5、新增耕地面积
公顷
11.377
水田
6、新增耕地系数
%
98
7、项目性质
土地开发
8、地形地貌
低山缓坡
9、建设期限
3个月
二、建设内容
(1)土地平整
1、表土剥离
m3
17066
2、表土回复
m3
17066
3、土地翻耕
公顷
11.377
(2)农田水利工程
1、灌排渠
米
1056
新增
2、路涵
处
8
新增
3、挡土墙
米
846
新增
4、河道护岸
米
580
新增
(3)道路
1、4米田间道
米
1080
新增
2、2米生产路
米
776
新增
2项目概况
2.1项目区基本情况
2.1.1位置与范围
柯城区石梁镇位于衢州市区西北部,镇政府驻石梁村前山。
东南距城10.5公里,辖区东界九华乡、万田乡,南连姜家山乡、航埠镇,西邻常山县,北靠七里乡。
石梁镇是柯城区面积最大的乡镇,总面积121.6平方公里,辖石梁、塘公、麻蓬、过溪、杨家源、九田、上静岩、荞麦坞、下静岩、中央方、柘川(原名:
柘溪)、祝家山、蒋家、梅村、李家、后塘、柴家坊、流塘、白岭、珊塘、两头塘、大埂、里前坞、坎底(旧名:
秀俱)、童前、半源、大俱源、下村、黄茶、派溪头(旧名:
破溪头)、新溏底、大源山、寺桥、张西(原名:
西坑)34个行政村,126个自然村,271个村民小组,8871户,30985人。
其中畲族、壮族等少数民族213人,余皆汉族。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数255人。
石梁镇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山地约占总面积70%以上,属千里岗山脉延伸部分。
海拔千米以上山峰20座,最高峰为西北边境的白菊花尖,海拔1395米,西坑岭海拔1348米,石门山、安山、翁家山、黄山分布于西部边境。
青龙山、蜜峰尖、大源山、大考山、九龙山、坞石岗分布于北部和东部边境。
白云山、衢门山独立于中部田野。
境内山谷遍布,山谷低部形成部分山间盆地和小平原。
石梁镇境内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年降雨量1700—2000毫米,平均气温16℃,无霜期250天左右。
本次土地开发项目区块位于柯城区石梁镇下村村,东经118°27′36″~118°46′26″,北纬29°19′48″~29°2′17″,主要为低效园地开发。
2.1.2自然条件
1)气候及自然灾害
柯城区具典型的盆地特征,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日照充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常年平均气温在16.3-17.3℃,3月平均气温4.5-5.3℃,3月平均气温27.6-29.2℃。
无霜期251-261天。
年日照总时数沿江平原地区在 1900小时以上,山区不足1600小时,太阳年辐射量4566.2兆焦耳。
项目区东临东海,海洋对陆地气候影响很大,每年4~9月多东或东南风,湿热多雨。
6月前后为梅雨期,7~9月为台风期。
冬季多北或西北风。
降水在时空分布上不均匀,多年平均1550mm。
年降水日数145~170天,5、6月份最多,3、4月份次之,11月至次年1月较少。
本区湿度较大,平均相对湿度82%,即使在相对干旱的7、8月间也在80%以上。
多年平均水面蒸发894.4mm,陆面蒸发600~800mm,以7、8月份最大,1、2月份最小。
2)地形地貌
项目区属低山丘陵区,地势起伏不定,地貌类型多样。
地形上总体呈现北高南低。
3)土壤
项目区地层土壤以黄壤为主,土壤剖面发育好、土层深厚、养分含量高,阳离子交换量也达到一般水平,保肥性好。
质地重壤土,含适量的砂和粘粒,水气协调,供肥性较强,表土较疏松,物理机械性和耕作适宜,质地皆轻粘土,土壤肥沃,适宜于种植多种农业作物。
4)工程地质
项目区处于大地构造单元为华南褶皱系,浙东南褶皱带的新昌—定海断隆区。
浙江东部的华夏系构造是本区古构造的重要基础,构成了本的主要构造格架。
附近的主要断裂有温州—镇海大断裂及昌化—普陀大断裂。
5)天然建筑材料
碎石及砂均可从当地市场上购买,可以满足本项目建设使用;衢州市柯城区当地有专业建材市场,可提供所需的水泥和各种钢材及其它的建筑材料等。
当地现代灌溉已有成功的经验,专业施工单位较多,在施工单位选择上应以专业施工单位为主,辅助土方工程可采用民工。
2.2土地利用现状
2.2.1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柯城区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项目区内主要为低效园地,因此新增耕地来源主要为园地开发。
土地利用现状见表2.1。
表2.1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表
单位:
公顷
地类
耕地
园地
林地
水域
居民点
交通用地
未利用地
总计
面积
/
11.6090
/
/
/
/
/
11.6090
2.3基础设施状况
2.3.1农田水利设施现状
经现场踏勘,项目区内有一条较大渠道,可用于农田浇灌,其余没有可用灌溉水源。
项目区渠道多在0.5米左右,部分为土质渠道。
田间灌溉系统有待完善,灌溉保证率较低。
项目区排水系统较差,缺少配套的农田水利设施。
本次规划综合考虑灌溉水源、地形条件以及工程总体布局等因素,通过土地平整、灌溉排水等工程的建设,保证项目区旱能灌涝能排。
2.3.2交通状况
项目区内道路建设状况较差。
还未形成一个干路、支道、田间道、生产路相互连接贯通、布局均匀、合理的道路体系。
项目区西侧有一条道路与外界相通,主干交通基本能够满足通行,项目区中间有一条生产路,但路表面破损严重,交通条件较差,不能满足农业生产通行要求。
3项目建设条件分析
3.1土地利用限制因素
a)限制因素
本项目区土地利用主要限制因素:
一是项目区主要为低效园地,遇暴雨易发生水土流失;二是当地政府和农民经济实力有限,资金短缺。
b)改善措施
通过土地开发项目的实施,一是将项目区翻耕改良开发为水田,种植农作物,预防水土流失,提高土地质量,增加产出率,稳定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改善基础设施,完善交通网络;三是通过对项目区进行资金投入,解决地方资金不足问题,改善当地农业生产环境。
通过上述措施,进一步改善项目区土地利用的限制因素,加快当地农业发展。
3.2新增耕地来源分析
按照项目区土地开发优化设计方案,新增耕地潜力主要来源于对项目区内园地的开发,预计新增耕地面积11.3770公顷。
项目新增耕地潜力分析见表3.1。
表3.1项目区新增耕地潜力分析表
单位:
公顷
地类
开发前
开发后
增减
耕地
0.0000
11.3770
4.3386
园地
11.6090
0.0000
-4.5346
林地
水域
居民点
交通用地
0.0000
0.2320
0.2320
未利用地
总计
11.6090
11.6090
0.0000
3.3公众参与分析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石梁镇始终遵循公众广泛参与的原则。
为确定开发整理类型和范围,广泛征求专家和相关部门的意见,根据衢州区社会经济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确保政策和决策的科学性。
深入宣传土地整理政策,增进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动员、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土地开发整理,充分发挥广大群众的创新能力,创建土地整理公众参与的形式,奠定土地整理工作得以顺利落实的群众基础。
4工程规划
4.1工程规划目标
1)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科学利用土地,提高耕地质量,改善耕作条件。
通过土地开发,使项目区内的林地和废弃园地得到有效利用,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新增耕地面积11.3770公顷。
2)通过土地开发,合理配置灌排系统,增强农田水利设施的功能,防止水土流失,使农业生产稳定持续发展。
完善项目区内的水利设施,防治旱、涝灾害,使得项目区农作物保持稳产。
3)通过土地开发,完善田间道路系统,提高农作物种植的规模化程度,为项目区的生产生活创造条件,使之适于现代化农业耕作、农产品运输以及居民生活的要求,显著提高居民生产生活的效率。
4)通过土地开发,在项目区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技术措施,开展多种生产经营,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统一。
4.2规划标准
4.2.1土地平整工程
通过项目区调查研究,依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土地整理标准》、《浙江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结合有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管理规定和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实际情况,提出该项目规划建设标准。
项目规划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梯田(地)布局应根据地形地貌条件和排灌条件,结合沟渠和道路布局,以道路和沟渠为骨架划分耕作区,耕作区形状宜为矩形或正方形,四面或三面通路,路旁与渠道、农田防护林网结合,对少数地形有波状起伏的耕作区,应顺总的地势呈扇形。
在耕作区内布置梯田(地),梯田(地)田块沿等高线布局,即长方向顺等高线布置;梯田(地)田面长度主要根据地形地貌条件而定,大弯就势,小弯取直,以便利耕作,对少数地形有波状起伏的扇形耕作区,梯田(地)坎线亦随之略有弧度,不要求一律成直线。
2)梯地布置标准。
结合项目区实际状况,梯地地块控制原则:
陡坡区(10°~25°)耕作地块沿等高线布设,地块长度不小于100m,地块宽度不小于3m,梯地地块间的高差在3.0m左右耕地块土地平整内部高差在±3cm,梯地地块间的高差在2.0m以内;新增耕地必须保证土层厚度在60cm以上,其中耕地表层有30cm以上的耕作层或熟土层,熟土利用率为100%;耕作层中的碎石和树根必须清除完毕;高度一米以上梯田外侧砌坎与梯田齐平,基础必须挖至实土,不得在浮土上砌筑;耕作层平整度在10厘米以内,内低外高,并且内侧设田块灌排渠以利排水和水土保持,田块灌排渠具体布置详见示意图。
土地平整对合理灌排、节约用水、改良土壤、保水保肥、科学种田,以及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作业效率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总体上讲,土地平整应满足项目区田块自流灌溉、自流排水的要求。
从细部上看,土地平整应符合作物生长的要求。
4.2.2农田水利工程
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标准。
排涝标准为10年一遇1日暴雨1日排至作物耐淹深度,防洪标准为二十年一遇。
本项目区开发为水田,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项目区主要涉及到排水问题。
采用路-灌排渠相结合和山凹处布置。
规划设计时主要考虑当地地形条件,并结合土地开发整理政策和有关灌排工程设计的规范要求,灌排渠布置在道路一侧,这样可以有效地节约土地,方便管理,并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
灌排渠布置紧密结合地块形状及地形条件,将灌排渠布置在山凹处,使水流尽量平顺,减小起伏和转折点,防止水土流失,并力求做到长度最短,最大程度减少投资。
为充分发挥主要灌排渠的排涝作用,并与排水河流相连,尽量使每一区域成为独立的排水体系,按照十年一遇的暴雨标准设计,达到一日暴雨一日排出至农作物允淹深度的排涝要求。
4.2.3田间道路工程
为了方便农业生产与管理,有利于机械化耕作,同时考虑当地耕作习惯,在项目区内规划田间路网。
田间道路与灌排渠交叉处布设涵管。
田间道路分为田间道和生产路。
田间道路工程建设标准。
根据地形地貌、原有道路及当地生产方式,因地制宜进行布置,做到少占耕地,不损坏环境,方便农业生产与生活,有利于机械化耕作,改善项目区内的交通条件。
本项目区域规划主要道路标准如下:
项目区新建4米田间道1080m,采用泥结碎石路面,厚0.10米,路面高出田面0.30m。
项目区新建2米生产路776m,采用泥结碎石路面,厚0.10米,路面高出田面0.30m。
4.3工程规划设计依据
4.3.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6)《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7)《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办法》;
(8)《基本农田、基本草牧场保护办法》。
4.3.2有关政策
(1)《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国发[2004]28号
(2)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5]29号文件);
(3)《关于适应新形势切实搞好土地开发整理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6〕217号
(4)《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垦造耕地项目管理的通知》浙土资发〔2007〕37号
(5)《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工作的通知》浙政办发[2008]84号;
(6)《关于切实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质量管理的通知》浙土资发〔2009〕25号;
(7)《关于进一步规范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立项验收申报材料的通知》浙土资办〔2009〕87号;
(8)《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和改进垦造耕地工作的通知》浙政发〔2011〕67号
4.3.3相关资料及规划
(1)《衢州区志》;
(2)《衢州区土壤志》;
(3)《衢州区土地志》;
(4)《衢州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5)《衢州区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6)《衢州区石梁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7)《衢州区统计年鉴》(2010年);
(8)其它与项目有关的实地调查统计资料;
(9)项目区地块勘测定界图(1:
1000);
(10)《衢州工程造价信息》(2013年1月)。
4.3.4行业技术标准
(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4)《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
(5)《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GB/T16453-1996);
(6)《浙江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试行);
(7)《水利技术标准汇编》灌溉排水卷-节水灌溉;
(8)《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GB50164—92);
(9)《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
(10)《水利水电工程制图标准》(SL73—1995);
4.3.5相关基础资料
项目设计所采用的自然条件原始数据等取自当地及邻近有关观测站的历年统计资料及本工程项目的前期成果,社会经济条件及有关指标取自衢州区统计年鉴,以及石梁镇国民经济统计年报。
4.4工程规划
4.4.1土地利用布局
根据土地适宜性分析和评价,结合项目区的实际,规划土地利用布局如下:
项目区规划为农业区,耕地以种植旱作物为主。
在规划布局上重点是增加耕地面积,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垦殖率,减少水土流失。
4.4.2工程布局
a)田块布置
项目区为低山缓坡地形,坡度在25°以下,根据地形、地面坡度、土层厚度并考虑防冲设施修筑梯田,沿等高线、横坡耕作。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上,结合道路工程和农田水利工程合理布置田块。
b)农田水利
1)水源
本项目建成后均为水田,项目区利用原有和新建的灌排渠实现灌溉和排水。
2)排水布局
排水工程布局:
开发后主要考虑水土保持和排水问题,通过在山凹和道路旁布置灌排渠,另外在梯田间设导渗沟,降大雨时,通过田间导渗沟将水排入灌排渠然后排到附近的坑塘,或直接排到周边的原有的溪坑中或原有的路沟。
经过开发,使整个项目区形成纵横交错、灌排通畅的灌排体系
3)道路工程
项目区的机耕路和生产路要结合现有道路情况,因地制宜进行布置。
机耕路与项目区周边乡村公路相连,形成项目主干道路网络;生产路主要连接地块与田间道,便于下田生产与管理。
4.5优化方案比选说明
对主要工程方案比选:
一)土地平整方案比选
土地平整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即完全平整和局部平整,其中局部平整是以耕作田块为平整单元的局部平整。
完全平整是将整个项目区(或项目片)作为一个平整单元,按某一设计高程进行土地平整。
这种方案的优点是:
能够最大限度地挖掘土地利用潜力,增加耕地面积,便于布置各单项工程,方便农业生产;其缺点是:
填挖方工程量大,投资量大,对表土造成较大的破坏。
局部平整是以耕作田块,根据地形地势特点,在每个平整单元内部,保持挖填方基本平衡,不需要从区外大量取土或将土大量运往区外,最终的地面高程是在挖填方平衡高程的基础上,根据所布置的灌排渠的水流方向来确定,各单元之间允许有一定的高差。
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结合当地的耕作要求,根据地形、地面坡度、土层厚度并考虑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的原因,本设计采用局部平整方案。
(二)沟(渠)、路布局方案选择
沟(渠)、路布置有三种布置方式。
一是沟(渠)路相邻布置,沟排一侧田面的水,灌水排水都方便,但沟(渠)占地多;二是沟(渠)路相邻布置,沟排两侧田面的水,节省耕地但涵管多;三是沟(渠)、路相间分布,灌排渠布置在耕作田块中间,排两侧田面的水,路布置在田块一侧,有利排水,但占地多。
项目区结合地形和原有布局,因地制宜的选择沟路相邻布置的布置形式。
5工程设计
5.1土地平整工程
5.1.1田块布置
依据地块内部道路灌排渠的布局和走向划分为若干田块。
平整后原则上要求田块标准,结合项目区实际状况,梯地地块控制原则:
梯田面坡度不大于3度,耕地耕作层厚度不小于30cm,耕作地块沿等高线布设。
陡坡区(10°~25°)地块宽度≥2.5m;缓坡区(0°~10°)耕作地块宽度≥10m。
陡坡区的耕作地块宽度根据实际地形可以做适当的调整。
梯田田面长度主要根据地形地貌条件而定,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田面长度宜为25m~100m,以便耕作,局部地形复杂的地区,田面长度可视地形情况而定。
部分田块规格结合地块形状综合确定,田块长度的设计应有助于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合理地组织田间生产过程和土地平整的要求。
田块宽度应满足生产耕作、灌溉排水等方面的要求。
由于地块形状不规则,局部梯田长度随地形条件有所变化。
本项目规划设计结合实际情况,对部分原有比较完整的田坎进行修复,同时拟新建挡土墙846m(其中1米高挡墙703米,0.5米高挡墙143米)。
5.1.2土地平整分区
根据项目区地形实际各片土坡相对独立的状况,结合道路、沟建设,首先将项目区划分为若干个地块,以各对立土坡为平整单元进行平整。
单元内考虑合理分配、挖填就近平衡,尽量减少工程量,使地块内挖填土方平衡。
平整后的地块应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便于经营管理。
5.1.3田块平整
根据地形纵向变化情况土地平整方法可分为平面法、斜面法、修改局部地形面法;根据平整的精度分大平、粗平、细平;根据平整方式可以分为结合耕作平整、大平大整、放淤平整、机械平整。
根据本项目区地形及土壤特点,采用局部平整的方案。
平整后的地块应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有利于水土保持,满足灌溉排水要求,便于经营管理。
首先推开表层耕植层置于一边,将土方均衡地填埋于项目区内,平整后在把肥土复原整平,开发后的新增耕地必须保证一定厚度的有效土层,耕作层中的树根、碎石等杂物必须清洗完毕。
本设计土层厚度为40cm以上,其中耕作地表层有30cm以上的耕作层或熟土层。
局部地块根据实际情况可略作调整。
5.1.4土方计算
土地平整计算方法有方格网法、散点法、截面法。
其适用条件方格网法:
适用于地面坡度变化均匀,能够找到挖填分界线的地块。
散点法:
适用于非均匀变化的凹凸不平地面,挖填分界不明显的地段。
截面法:
适于地形起伏变化较大和挖填深度较大又不规则的地区采用。
本工程采用截面法进行计算。
a)田块土方量计算
根据地形地势特点及已建工程经验,本项目采取以梯田田块为平整单元的局部平整方案进行土地平整,梯田内侧需要开挖一条小导渗沟,梯田外侧田坎顶部设砼压顶。
梯田土地开发示意图如下:
图5-1梯田土地开发示意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原地面坡度θ,田坎外侧坡度α,梯田田面净宽B,田坎高H,田坎占地Bn,田面毛宽Bm,原地面斜宽B1,可推算出各要素间关系式:
经过计算,项目涉及土方开挖0.26万m3,表土剥离、回填0.91万m3,土地翻耕11.3770公顷。
b)施工中和今后管理应注意的问题
1)合理分配土方,就近挖、填平衡,使平整工程量最小,劳动生产率最高。
2)挡土墙后的填方,表土层(30cm)应用细颗粒土回填夯实,以防水分和肥料流失,下部层(30cm左右)以下部分宜用粗颗粒回填夯实,便于墙后排水,减轻挡墙压力有利稳定。
3)加强平整后的田间管理,促进土壤熟化,保证作物当年增产。
具体做法是:
平整后及时灌水,这不仅可以塌实土壤、促进熟化,而且可以蓄足底墒,为适时播种保全苗创造条件。
5.2农田水利工程
5.2.1灌排渠设计
灌排渠设计主要是设计灌排渠的断面形状、结构及空间位置。
结合当地现有排水设施使用状况,并征求水利、农业等部门以及地方群众意见,本次灌排渠设计采用矩形结构砼现浇,纵向断面根据地面坡降、汇水面积、设计流量等进行水力要素设计计算。
(1)设计要求
①流量足。
过水能力满足作物需水要求;
②水位够。
满足灌溉对水位的要求;
③流速适当。
满足不冲不淤要求;
④边坡稳定。
不塌、不滑、不发生冻胀破坏;
⑤渗漏损失小、渠系水利用系数高;
⑥适当考虑综合利用;
⑦工程量小,总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