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高分攻略教育知识与能力.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32521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8.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高分攻略教育知识与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高分攻略教育知识与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高分攻略教育知识与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高分攻略教育知识与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高分攻略教育知识与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高分攻略教育知识与能力.docx

《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高分攻略教育知识与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高分攻略教育知识与能力.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高分攻略教育知识与能力.docx

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高分攻略教育知识与能力

2017下半年全国教师资格笔试高分攻略

(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部分考情分析

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作答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如下图:

2017年上半年题型题量【与2016下半年相同】

总分值:

150分总时限:

120分钟

一、单选(共21题,每题2分,共42分)

二、辨析(共4题,每题8分,共32分)

三、简答(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四、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18分,共36分)

其中中学科目二考试模块包含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中学课程、中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德育、中学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共八个模块。

八个模块中,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在考试中的比重有逐年下降的趋势,最近三次考试的分值比重分别为25.33%、14.67%和12%,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简答题和辨析题,单选题一般为5道左右,主要是涉及到育学家的观点与著作、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等方面,在简答题上连续三次考了相关知识的简答,但是17年突然考察了辨析题,题目较常规,难度并不大。

中学课程这一章由于知识容量较小,在历次考试中所占份额并不大,但是一直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从最近三次考试来看,所占分值比重是2.67%、8%、9.3%,本模块的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简答题,其中单选题每年会出2道题目左右,其中常考的知识点有:

课程的类型、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及核心观点等方面。

简答题连续两次考试均出现,需要加强本部分的相关识记。

中学教学这一章的内容变化也是相对比较大的,往年都是重点考察部分,但是由于17年上没有出现材料题,导致分值大为下降,从前面两次的20%到17年上的8%,本模块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单选题方面每年会出2道题目左右,其中常考的知识点有:

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评价。

辨析题方面2016年和2017年(上),三次考试均出现一道辨析题,应重点备考。

简答题中该模块在2015年两次考试均出现过简答题,在2016年和2017年(上)三次考试中均未出现简答题,但是该部分内容依然是简答题频繁出题之处。

模块中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是材料分析的高频考点。

学习心理一直是考试重点,分值变化也相对稳定,分别17.33%、20%、16%,也值得我们继续重视。

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单选题每年会出4道题目左右,其中常考的知识点有:

认知过程、学习心理、学习理论等。

辨析题上从2015年至2017(上),每次考试都会涉及到一道辨析题比如学习的概念、遗忘规律等。

简答题从2015年至2016(上)年连续三次考试均在模块中出过简答题,2017(上)再一次出现了简答题,所以考生在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有效学习、防止遗忘的方法等知识要注意记忆。

中学生的发展心理除了16下较少涉及以外,16年上和17年都较为重视这块内容,这三次考试分别是21.33%、9.33%、13.4%。

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单选题每年会出2道题目左右,其中常考的知识点有: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辨析题中2015年(上)出现过一次辨析题,2016年和2017年(上)未出现辨析题。

简答题:

2015年(上)、2016年均在模块5中出过简答题,材料分析题则是连续三次考试出现过材料分析题。

中学生的心理辅导这块知识波动较大,从1.33%、17.33%到9.3%、但是整体上考察的难度并不大,基本以单选题形式考察,单选题每年会出1道题目左右,其中常考的知识点有: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辅导的方法等方面。

中学德育的比重值得我们额外重视,从前两次的9.3%到最近考试上升到了21.3%,考查方式一般为单选题、辨析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

单选题每年会出3道题目左右,其中常考的知识点有:

道德发展理论、德育原则等。

辨析题2016年(上)出现过,2016(下)未出现,2017年(上)又出现了一道辨析题。

注意品德的心理结构、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等基本知识。

简答题2016年(下)出过简答题,考察频率并不高。

材料分析题:

2017年(上)这部分考察了案例分析题,预测2017年(下)在此部分出案例分析题的概率不大。

中学班级管理和教师心理一般不作为考查的重点,但是比重上升,从2.67%到最近的10.7%,基本都是单选题,每年会出2-3道题目左右,其中常考的知识点有:

班集体发展的过程、班集体形成标志、课堂纪律的类型、班主任的常规工作等,题目都非常常规,难度并不大。

第二部分经典例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17年上】在教育史上,重视实科教育,主张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强调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家是()。

A.夸美纽斯B.赫尔巴特C.斯宾塞D.杜威

【答案】C。

解析:

斯宾塞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同时,他认为,教育应该从古典主义的传统束缚中解放出来,适应生活、生产的需要。

因此,答案选择C。

【知识点】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教育学的发展历程——教育学的创立阶段——斯宾塞

2.【2017年上】.儿童身心发展存在高速发展期,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

这一现象体现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一特性()。

A.顺序性B.阶段性C.个别差异性D.不平衡性

【答案】D。

解析:

儿童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指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即某一时期某一方面的发展特别迅速而在其他阶段相对平稳。

二是指个体内部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因此,答案选择D。

3.小马上课时害怕回答问题,他发现自己坐在教室后排时可减少被老师提问的次数。

于是,他总坐在教室后排。

下列哪种强化方式导致了小马愿意坐在教室的后排()。

A.正强化B.负强化C.延迟强化D.替代强化

【答案】B。

解析:

负强化是摆脱一个厌恶刺激,从而增强个体行为出现的概率。

回答问题对小马来说是一种厌恶刺激,老师减少对小马的提问次数就是撤销了小马的厌恶刺激,从而导致小马往教师后排坐的行为发生次数增加。

这是一种典型的负强化。

【知识点】中学生学习心理——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强化分类——负强化

二、辨析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2017年上】教育具有自身的发展规律,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

【参考答案】该说法是错误的。

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有质的规定性,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完全独立于社会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会在到一定程度上制约教育发展的水平、速度和规模,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完全独立发展的教育是不存在的。

所以,教育不受社会发展的制约的说法是错误的。

【知识点】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教育的属性——教育的社会属性

2.【2017年上】知识越多,能力越强。

【参考答案】该说法是错误的。

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有赖于知识的掌握,知识为智力提供了广阔的领域。

但是,知识不等于能力,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并不完全表明其智力的高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也不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只有引导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发展他们的智力和能力,才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

所以,该说法是错误的。

三、简答题

1.【2016年下】简述贯彻长善救失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

【参考答案】贯彻长善救失德育原则的基本要求为:

(1)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2)教育者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3)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2.【2017年上】简述短时记忆的特点。

【参考答案】

(1)短时记忆的信息在头脑中储存的时间比瞬时记忆长一些,但一般不会超过1分钟。

(2)一般认为短时记忆的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

(3)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主要是听觉编码,还有视觉编码。

(4)影响短时记忆的因素主要有个体的觉醒状态、组块及对材料的加工深度等。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2017年上】材料:

周老师总是认真给学生写评语,把它作为教育学生的途径。

他给班上一名淘气的学生写了一首打油诗:

“小赵同学有头脑,就是不爱用正道;上课爱做小动作,插话接舌瞎胡闹;学习态度不太好,学习成绩不大妙;你若聪明应知道,有才不用是草包,劝你来期赶紧改,否则成绩更糟糕。

”小赵阅后哈哈大笑,也回老师一打油诗:

“老师写得好,老师写的妙;小赵一定改,决不当草包;不做小动作,头脑用正道;若是做不好,随你老师敲!

小张迷恋电脑游戏,周老师用心良苦,巧妙地把他比喻为电脑,给他的评语是:

“该主机硬盘超过80G,内存2G,运行绝大多数游戏非常流畅、反应灵敏;显卡强大、画面质量甚高;整体配置非常优良。

但该机音效卡设定不良,常常该出声时没声音,要安静时却发出杂音;另屏幕保护时间设定过短,老师一分钟没动作,就进入休眠模式。

修理修理,还是好用的。

”后来,小张改掉了迷恋游戏的毛病,对电脑硬件也产生了兴趣。

小黄语文水平高,但有些浮躁,周老师给他写了如下评语:

“汝生于书香门第,通达明理,开朗乐观,时有非常之事,亦曾处之泰然,好学善守。

然汝时有蹉跎之意,散惰顽甚。

若不熟读圣贤之书,以致学识浅薄,泯然众人,岂不哀哉,痛哉!

”小黄阅后,心服口服,决心踏下心来,坚持勤奋读书。

问题:

(1)周老师给学生写的评语体现了哪些德育原则?

(9分)

(2)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

(9分)

30.【参考答案】

(1)周老师给学生写的评语体现了因材施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2)第一,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育者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个性差异以及思想品德发展的实际现状,加强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材料中,周老师针对三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出发,分别给予针对性的评语,有的放矢,符合学生的心理,能够起到良好的教育作用。

第二,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是指德育工作中,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发扬学生自身的积极因素,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克服消极因素。

材料中,周老师从小赵同学聪明这一积极因素出发,引导其认识到学习态度不好这一缺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之所在。

小张对电脑有强烈的兴趣,周老师从电脑运行相关原理出发,教育小张改变自己的错误认识。

小黄语文水平高,周老师用文言评语引导其踏实学习。

第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是指教育者既要尊重、信任、热爱学生,又要对学生提出严格的要求,把严和爱有机结合起来,促使教育者的合理要求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材料中,周老师面对学生的问题,并不是简单粗暴加以批评指责,而是能够尊重其学生的人格,采取趣味性的评语既照顾了学生的个性和尊严,还在评语中对学生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使学生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

第三部分高频考点

考点·教育构成要素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

考点·教育的本质属性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2)教育具有历史性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考点·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1.教育学的萌芽阶段的代表人物和代表著作

●《学记》:

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孔子:

《论语》

●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柏拉图的《理想国》

●亚里士多德,提倡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古罗马的昆体良。

他的《论演说家教育》(又称《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著作。

2.教育学的创立阶段的代表人物

人物

著作

教育观点

培根

(科学归纳法第一人)

《新工具》——号召采用实验调查法

《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1623)一文中首次指出应该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从学科分类中提出来。

夸美纽斯

(教育学之父)

《大教学论》(1632)——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①教学原则:

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②教学制度:

系统论述班级授课制方法和实施内容;

③教学思想:

“泛智教育”——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的人;

④教学内容:

规定了百科全书式的课程;

⑤教学方法:

首次提出并论证了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和自觉性等一系列教学方法。

康德

《康德论教育》

(又称为《教育论》)

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的任务根本在于充分发展人的自然禀赋,使人人都成为自身、成为本来的自我并得到自我完善。

(康德最早在大学里讲授教育学这门课程,他于1776年在德国的柯尼斯堡大学的哲学讲座中讲授教育学。

卢梭

《爱弥儿》

提倡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认为教育的任务应该使儿童“归于自然”。

洛克

《教育漫话》

①提出“白板说”;

②倡导“绅士教育”。

裴斯泰洛齐

(慈爱的儿童之父)

《林哈德与葛笃德》

①主张教育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

②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主张;

③提倡情感教育,爱的教育;

④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一思想付诸实践的教育家。

赫尔巴特

(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代表人)

《普通教育学》(1806)——标志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

①将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②强调教师的权威作用,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③提出“四阶段教学”理论。

将教学过程分为清楚、联想、系统和方法四个阶段。

后由他的学生齐勒修改为预备、提示、比较、总括、应用五段,称“五段教学法”;

④教育性教学原则:

“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

⑤教育的目的:

培养良好的社会公民。

杜威

(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现代教育代表人物)

《民主主义

与教育》

①三中心论:

“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②教育的本质: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是其教育思想的基础与核心);

③学校即社会;

④从做中学;

⑤五步教学法:

创设疑难情景;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哪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

斯宾塞

《教育论》

①对传统的古典主义教育的批判。

②教育预备说。

③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④制定以科学知识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⑤主张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在于教导每一个人怎样去过“完美”的生活

3.马克思主义教育学

(1)苏联教育家的代表著作和主要思想

①马卡连柯主要从事对流浪儿和少年违法者的教育改造工作,他的《教育诗》就是在高尔基工学团真实而形象的实践记录。

集体主义教育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方面,“通过集体、在集体中、和为了集体”的教育,是集体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

②克鲁普斯卡娅的《国民教育与民主制度》,“她是最早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探讨教育问题的教育家。

③凯洛夫的《教育学》,被公认为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对我国建国后乃至现在的教育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2)我国教育家及主要思想

我国教育家杨贤江(化名李浩吾)是中国最早用马克思主义论述教育问题的教育家,他写的《新教育大纲》则是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教育学著作。

4.现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条教学原则,即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

布鲁纳的《教学过程》强调学科结构,提出了结构主义教学理论,倡导发现式学习。

瓦根舍因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范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选择真正基础的本质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通过“范例”内容的讲授,使学生达到举一反三掌握同一类知识的规律的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也称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帕夫雷什中学》等著作中,系统论述了他的全面和谐教育思想。

他的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

布鲁姆著有《教学目标分类学》等著作,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提出了掌握学习理论。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学理论和方法。

考点·教育和文化的关系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从广义上说,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受到文化中其他因素的影响,同时它也对整个文化起着保存、传承、改造、创新的作用。

任何文化特性或形态,如果没有教育就难以延续。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第二,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第三,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第二,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

第三,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第四,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

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1)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2)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1)具体表现

个体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2)教学启示

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1)具体表现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2)教学启示

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1)具体表现

一是:

个体内部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二是:

个体内部不同方面“所达到的某种发展水平或成熟的时期是不同的”。

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2)教学启示

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1)具体表现

互补性反映出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一方面是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另一方面,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2)教学启示

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注重发现学生的自身优势,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1)具体表现

个别差异性是指个体发展在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每一个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都可能会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这种差异性,来源于个体遗传素质和生活环境的差别。

(2)教学启示

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考点·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的认识世界;

2.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的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

3.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考点·测验的指标

衡量测验题目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

1.信度:

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施测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它既包括在时间上的一致性,也包括内容和不同评分者之间的一致性。

2.效度:

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效度考虑的问题是:

测验测量什么?

测验对测量目标的

测量精确性和真实性有多大?

就一个测验的优劣而言,效度是一个比信度更为重要的指标。

3.难度:

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测出学生的真实成绩,所以,一张卷总的来说,它的试题既要有较难的题,又要有较易的题,做到难易适中。

4.区分度:

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区分度与难度有关,只有在试卷中包含有不同难度的试题,才能提高区分度,拉开考生得分的差距。

考点·想象的分类

按照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地产生的想象。

它是人们的意识减弱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的过程。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按一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

根据想象的内容和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1)再造想象

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或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

(2)创造想象

创造想象是在创造活动中,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在人脑中独立地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3)幻想

幻想是指向未来,并与个人愿望相联系的想象,是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

幻想不立即体现在人们的实际生活中,而带有向往的性质,是人们寄托的东西。

当人们依据事物发生的客观规律来想象时,这种想象叫理想。

当人们不以客观规律为依据,甚至违背事物发展的客观进程,因而是不能实现的想象,这种想象是空想。

考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是20世纪50年代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创始人,他提出了需要层次论。

他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由需要引起,而需要系统又包括五种由低级到高级的不同层次的需要: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也有将需要系统分为七个等级的说法,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理解需要、审美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这里主要介绍前者。

1.生理需要

这是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的方面的要求。

2.安全需要

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职位保障、家庭安全、社会安定和国际和平。

3.归属和爱的需要

也称为社交需要,包括被人爱与热爱他人、希望交友融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被团体接纳的归属感等。

4.尊重的需要

表现为自尊和受到别人尊重,具体表现为认可自己的实力和成就、自信、独立、渴望赏识与评价、重视威望和名誉等。

5.自我实现的需要

所谓自我实现是指追求自我理想的实现,是充分发挥个人潜能和才能的心理需要,也是创造力和自我价值得到体现的需要。

需要的五个层次关系:

(1)其中最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的需要,中间层有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最高层次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

(2)五种需要的划分:

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两种类型:

“匮乏性需要”和“成长性需要”。

所谓“匮乏性需要”,也叫缺失性需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指人在满足这些需要的时候,完全依赖于外界。

所谓“成长性需要”,包括自我实现的需要(七种层次理论还包括认知理解需要和审美需要)。

是指不回避挑战,甚至刻意追求挑战;不回避紧张状态,甚至刻意保持适度的紧张状态。

成长性需要被自我实现的趋向所激发。

马斯洛认为,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按层次逐级递升,一般情况下,当某种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就会像高层次的需要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政史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