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之一其他人种.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29844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9.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之一其他人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之一其他人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之一其他人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之一其他人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之一其他人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之一其他人种.docx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之一其他人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之一其他人种.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之一其他人种.docx

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之一其他人种

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之一其他人種

舊石器時代的古人類之一其他人種

金牛山人

金牛山人︰(約公元前28萬年)金牛山位於遼寧省營口縣田屯村附近,發現的金牛山人化石有較完整的頭骨、脊椎骨、肋骨等共50餘件,屬於一男性個體。

如此完整而全面的古人類化石骨架出土,十分難得。

據測定,金牛山人生活在距今約28萬年前,有些學者將他判定為直立人,也有些認為金牛山人當屬早期智人。

1984年發現於遼寧營口金牛山。

化石為一個頭骨、五個脊椎骨、二根肋骨以及其他部位的骨頭,全部屬於一個成年女性個體,年齡為三十歲至四十歲之間,腦量為1390毫升。

金牛山發現的這批化石資料之完整,在我國尚屬首次。

同時還發現了一些灰堆,裡面有燒土、炭屑和燒骨,可能是金牛山人燒食之處。

在灰堆旁邊分佈著大量的動物碎骨,其中有的骨頭還可以看到人工敲砸的痕跡。

金牛山人使用的石器有刮削器和尖狀器。

除石器、骨器外,金牛山文化遺存中較重要的是發現大量燒土、燒骨和灰燼層等用火遺跡,說明當時的人類不僅會用火而且懂得控制火。

燒骨中多兔類、鼠類和鹿類的肢骨,這些動物是當時人們狩獵的主要對象。

同時期生存的動物有劍齒虎、變種狼、中國貉、三門馬和梅氏犀等。

大洞人

大洞人︰(約公元前30萬年)大洞遺址位於貴州省盤縣,距今30萬年至數萬年。

大洞遺址規模很大,內涵豐富,保存完好,地層堆積處最厚約20米,延伸達200多米,分布面積近8000平方米。

目前,已發現的石製品有2000多件,動物化石近萬件,還有數枚人牙化石。

遺址中包括古人類的生活居址、石器加工場和獵物屠宰場等不同活動遺址,同時也發現用火遺跡。

石製品以燧石、玄武岩為主要原料,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鑽具、手斧等。

大洞遺址具有較完整的早中晚期舊石器文化堆積,十分難得。

大荔人

大荔人︰(約公元前20萬年)大荔人化石發現於陝西省大荔縣解放村附近,是一個青年男性的頭骨(缺下頜骨),具有直立人的原始特徵,但面部扁平,腦容量為1120毫升,是邁向智人的進化標誌。

屬於早期智人中較早的類型,時間約在公元前20萬年。

大荔人是中國舊石器時代從猿人到古人過渡時期的一個代表,對研究中國古人類的演化有重要價值。

同時期發現的動物化石有鯉、鯰、鴕鳥、河狸、石菱齒象、馬、犀、腫骨鹿、斑鹿、水牛、豬、老鼠等14種之多。

1958年,聞名中外的馬壩人頭蓋骨在廣東省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山被發現,這是迄今為止廣東唯一的一處古人類化石遺址。

馬壩人

馬壩人︰(約公元前20萬-10萬年)距今12.95萬年至13.5萬年,是介於中國猿人和現代人之間的一種古人類型,屬早期智人,是直立人轉變為早期智人的重要代表。

是迄今為止廣東省唯一的古人類。

中國東南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的人類化石。

屬早期智人。

1958年發現於廣東省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山石灰岩溶洞中。

伴生的脊椎動物化石有鬣狗、大熊貓、貘、劍齒象等19種,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之末或晚更新世之初。

1958年大躍進時期,曲江縣馬壩鄉農民在獅子巖附近燒製土磷肥時,在溶洞中的一條山石裂縫中發現馬壩人的頭骨化石,石為一頭骨的顱頂部分,屬一中年男性個體。

馬壩人化石為一頭骨的顱頂部分,包括額骨和部分頂骨,還保存了右眼眶和鼻骨的大部分,屬一中年男性個體。

馬壩人眉脊粗厚,眶後部位明顯收縮,額骨比頂骨長,表現出和直立人類似的原始性質。

但它的顱骨骨壁較薄,顱穹窿較為隆起,腦量可能較大(估計超過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進步性質。

因而分類上可歸於早期智人,代表直立人轉變為早期智人的重要環節。

馬壩人遺址未發現有文化遺物。

馬壩人眉脊粗厚,眶後部位明顯收縮,額骨比頂骨長,表現出和直立人類似的原始性質。

但它的顱骨骨壁較薄,顱穹窿較為隆起,腦量可能較大(估計超過北京人),又具有智人的進步性質。

雖然比生活在五十萬年前的北京猿人已有了很大的變化,但仍保留猿人的特徵:

眉骨前緣向前突出,頭頂蓋低平,前額部向後傾斜,口吻部闊平尖出。

馬壩人遺址為兩座石灰岩孤峰,山中溶洞交錯,上下相通,底層終年積水。

中國東南地區舊石器時代中期人類化石發現地,位於中國南部廣東省的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山石灰岩溶洞中。

遺址風景區是一個山、水、洞、石兼收並蓄,集考古與旅遊、知識性與娛樂性融為一體的廣東省著名的大型考古旅遊勝地。

該景區分為前山和後山,前山主洞是「馬壩人」化石出土地點。

後山有禪宗六祖慧能大師曾居住過的招隱寺和大型的石灰岩溶洞,洞內有千姿百態的石鐘乳令人驚歎大自然的藝術創造力。

馬壩人遺址所在地——曲江縣馬壩鄉獅子巖獅子巖,位於曲江縣城西南1.5公里處,距韶關市區18公里,距京珠高速公路曲江出口2千米。

由外形貌似獅子的南北並立的一高一矮兩座玲瓏秀麗的石灰岩孤峰構成,似金鼎玉壺由北遙望如臥獅酣睡,由南遠眺則如雄獅起舞,因而得名獅子巖,巖內洞穴縱橫,洞中套洞,穴中有穴,遍佈形態各異的鐘乳石、石筍、石柱等。

獅子巖以出土。

馬壩人「頭蓋骨」遺址而蜚聲中外。

景區內還建有一座大型的馬壩人博物館和張九齡紀念館。

目前,獅子巖已經成為一個具有科學普及性和娛樂性的旅遊區。

1958年在其溶洞內發現「馬壩人」頭骨化石和共存的劍齒虎、劍齒象、歷狗、犀牛,大熊貓等19種動物化石,地質時代為中更新世之末或晚更新世之初。

在與馬壩人同期的洞穴沉積層中,還發現有大量第四紀動物化石,包括虎、大熊貓、熊、狗、獾、中國犀、貘、東方劍齒象、鬣狗、野豬、鹿、羊、猴等幾十種。

1984年在洞內又出土兩件礫石打製的砍砸器。

馬壩人遺址未發現有文化遺物。

丁村人

丁村人︰(約公元前12萬年),中國北方的早期智人化石之一。

包括1954年發現的3枚小孩牙齒和1976年發現的一塊小孩頂骨殘片。

丁村遺跡在山西省襄汾縣南約5公里的丁村南的同蒲鐵路兩側。

1954年進行大規模發掘時在汾河東岸共發現十個石器地點﹐1976年又在汾河西岸發現了新的石器地點。

 

丁村人化石都發現於汾河東岸的54100地點的砂礫層中﹐這層砂礫位於有古土壤條帶的黃土內。

3枚人類牙齒屬於約12﹑13歲的小孩。

右上內側門齒齒冠舌側中部低陷﹐兩側增厚並向內卷﹐使舌側呈鏟狀﹐特稱鏟形門齒。

舌側接近齒根的部分有明顯的舌側隆突﹐由此延向切緣有兩條指狀突。

右上外側門齒也呈鏟形﹐並有不明顯分離的舌側隆突。

鏟形門齒是黃種人和中國其他人類化石都具有的特徵﹐與白種人顯然不同。

舌狀隆突和指狀突的發達程度則介於北京猿人與現代黃種人之間。

齒根缺乏縱行淺溝﹐且較細小是與現代人相近的性質。

右下第二臼齒﹐可能與兩個門齒屬於同一個體。

齒尖分佈為十字型。

其相對高度比北京猿人大﹐咬合面的紋理不如北京猿人複雜。

齒根尚未充分形成﹐但估計也較細弱。

總之三枚牙齒的形態都介於北京猿人與現代人之間。

頂骨屬於大約兩歲的幼兒﹐後上角有缺刻﹐可能意味著這個小孩具有印加骨﹐這是與北京猿人相近的特徵。

丁村人的石器分佈在汾河兩岸﹐主要用角頁岩製成。

一般石片角都較大﹐打擊點不集中﹐半錐體很大﹐且常雙生﹐也有小而長的石片。

石器中第二步加工的不多﹐加工方法用碰砧法或用錘擊法。

石器一般都較大﹐代表性石器為大稜角尖狀器和石球。

大稜尖狀器有3面和3緣﹐橫斷面近似等邊三角形﹐可能作挖掘植物根莖之用。

石球製作頗為粗糙﹐被認為可能供投擲之用。

在遺址內同一地層中還發現不少動物化石﹐有古菱齒象﹑納瑪象﹑披毛犀﹑野馬﹑野驢﹑斑鹿﹑羚羊﹑野豬﹑水牛﹑原始牛﹑熊﹑獾﹑狼﹑狐﹑貉﹑河狸﹑短耳兔﹑鯉魚﹑青魚﹑鯇魚﹑厚殼蚌等。

綜合各方面的資料判斷﹐丁村人的時代為晚更新世早期﹐舊石器時代中期﹐一般估計距今約5~10萬年。

丁村人屬早期智人,距今大約12萬年,使用的石器以砍斫器、三棱大尖狀器、小尖狀器、刮削器、石斧等石片石器為主,器具用途已有明顯的分工。

與丁村人同時生存的哺乳動物有梅氏犀、披毛犀、野馬、納馬象、斑鹿、方氏鼠、原始牛等,還有魚類和軟體動物。

柳江人

柳江人︰(:

約公元前5萬年),中國新人化石。

1958年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柳江縣通天巖洞穴中發現,故名。

地質年代屬更新世晚期。

所發現的化石有一完整頭骨及部分體骨和肢骨。

頭骨屬中頭型,面部和鼻部短而寬』眶部低寬,門齒舌面呈鏟形,但其眉脊很顯著,額骨和頂骨較現代人扁平;具有原始蒙古人種的特徵。

同時期生存的動物有大熊貓、東方劍齒象等。

柳江人使用以礫石製造的石器,出土的石器有尖器、刮削器、石錘、石片等。

柳江人、麒麟山人等是廣西以壯族為主的遠古祖先,他們所創造的文化被認為是廣西文明史的源頭。

柳江的全部人骨化石可能屬於同一個中年男性個體。

生物分類上歸於晚期智人。

柳江人是中國以至整個東亞迄今"所發現的最早的晚期智人。

一般認為其生存年代在距今3—5萬年間。

柳江人所在的區域,恰好是壯族先民的活動地域,也是今天壯族的聚居地區。

基於此,壯族是這些古人類的後裔之—。

最下的四個胸椎和全部五個腰椎,形態頗為原始,被認為是形成中的早期類型蒙古人種。

河套人

河套人︰(約公元前5-前3.7萬年),中國新人化石。

1922年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烏審旗薩拉烏蘇河河岸砂層中發現。

地質年代屬更新世晚期,所發現的化石有左上側門齒一枚。

齒的大小與現代人相似,齒冠結構具有原始特徵。

1956年在該區域又發現頂骨化石一塊和股骨一段。

「河套人」的體質特徵接近於現代人,在人類的進化階段屬晚期智人。

到目前為止,「河套人」文化遺址共發現人類化石、石器380多件,還有大量的更新世晚期的哺乳動物化石及鳥類化石。

「河套人」遺址,在中國乃至世界是考古學、體質人類學等領域均具有較大影響的一處舊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遺址,對研究人類的進化過程和晚期智人的體質特徵及舊石器晚期文化類型特徵等有著十分重要的價值。

它是中國境內最早發現的舊石器時代遺存。

在未發現「河套人」以前,中國究竟有無舊石器時代遺存,一直是一個未解之謎。

「河套人」的發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考古的空白,掀開了中國古人類研究的帷幕。

同時,「河套人」作為具有豐厚積澱鄂爾多斯文化的人文始祖,對於研究歷史悠久的鄂爾多斯文化的發展沿革有了追本溯源的科學依據,為進一步弘揚鄂爾多斯地區的民族文化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河套人」文化遺址位於鄂爾多斯高原最南端的薩拉烏素河流域(今烏審旗河南鄉境內)。

從上世紀20年代初以來,在薩拉烏素河流域烏審旗大溝灣一帶,發現了古人類的額骨、頂骨、枕骨、單個門齒、下頜骨、椎骨等化石。

經古人類學家的研究,得出了這是三萬五千年以前生活在鄂爾多斯的古人類化石的科學結論。

河套人使用的石器只經過簡單的捶擊法加工,體積極小,主要為刮削器、鑽具、尖狀器和雕刻器。

同時期生存的動物有野馬、普氏羚羊、原始牛等45種,現時多數已絕種。

下川人

下川人:

(約公元前3.6萬-前1.3萬年)下川是山西沁水縣的一個小鎮,這裡是中條山東端的一個山間小盆地。

發現的細石器文化遺物分布於盆地周邊的二級階地上,同時也發現了一些粗大石器。

細石器遺存則分布較廣,出現了典型細石核、石葉、圓頭刮削器、楔型器、雕刻器和石鋸等。

下川文化年代距今約3.6-1.3萬年之間,屬舊石器時代晚期。

下川文化遺存顯示,中國舊石器時代晚期華北地區的細石器工藝已臻成熟。

此外,考古發現與研究亦同時證實,遠東與環太平洋區域的細石器文化以華北為淵藪,而下川文化更是遠東細石器的淵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