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28132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中图版必修3.docx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五节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学案中图版必修3

第五节 中国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探索

[学习目标] 1.了解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

2.通过阅读江苏省的人口和建制市分布图及工业结构的变化等,理解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3.学会运用资料说明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

一、工业化和城市化

自主预习

1.工业化

(1)概念:

通常指①机器大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不断发展并达到占主导地位的过程。

(2)本质:

国民经济结构发生了从以农业占主导地位向以②工业占主导地位的转变。

(3)衡量指标

a.③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降到15%以下。

b.④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降到20%以下。

c.⑤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60%。

2.城市化

(1)概念:

指居住在城镇地区的人口占总人口⑥比例增长的过程。

(2)本质:

农业人口向⑦非农业人口转变并在城市集中的过程。

(3)内涵

3.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

城市化。

思考 促进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是什么?

为什么?

答案 城市化和工业化密切相关,工业化是地区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一个地区工业的发展,可以使农业人口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农业人口数量减少,导致城市人口增多;同时城市用地规模也随之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从而促进城市化。

合作交流

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四个国家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统计图。

材料二 中国工业化结构性指标与国际通用标准的比较图(2000年)。

(1)读材料一图,从图中看出,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水平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结合图中信息,分析中国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3)读材料二图,分析中国目前的工业化、城市化水平与国际通用标准在哪些方面存在差异?

要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答案 

(1)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而人均GDP是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二者具有相关性。

从图中看出,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水平较高,城市化水平也较高;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人均GDP水平较低,城市化水平也较低。

(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中国城市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应加快城市化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

(3)与国际通用的工业化指标相比较,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指标为15.4%。

中国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高达50%,远高于20%以下的国际标准;中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6.2%,也没有达到60%以上的国际标准,离实现工业化还很远。

可见要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应扩大第二、三产业就业人数,降低农业就业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比重,同时也要提高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反思归纳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特点及关系

规律

在工业化初期,城市化就已超过工业化,随后就明显地高于工业化水平

发达国家

时间

城市化超前于工业化

发展速度

城市化快于工业化

发展水平

城市化高于工业化,但两者都较高

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互协调发展,较为合理

发展中国家

时间

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发展速度

城市化慢于工业化

发展水平

城市化高于工业化,但两者都较低

城市化与工业化及经济发展不相适应,因而产生严重的“城市病”

练习巩固

工业化率是工业增加值占全部生产总值的比重,城市化率为城镇常住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读“中国和日本工业化率与城市化率比较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上图中表示中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日本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曲线依次是(  )

A.①②③④B.③②①④

C.②③①④D.③④①②

(2)对中、日两国城市化率和工业化率的分析,错误的是(  )

A.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过程而发生的现象

B.中国城市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

C.目前中国工业化水平高于日本

D.中国的城乡发展差别比日本大

答案 

(1)B 

(2)C

解析 与日本相比,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起步晚,目前水平较低。

日本由于经济发展水平高,第三产业发展快,20世纪中叶以后,工业化率开始下降。

故①为日本城市化率,④为日本工业化率。

2002年,中国城镇人口所占比重为36.2%,对应图中③。

二、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过程

自主预习

1.江苏省概况

(1)位置:

位于

长江、淮河下游,黄海之滨。

(2)社会经济特征:

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⑪发达。

2.工业化和城市化现状

(1)工业化:

总体上处于工业化⑫中级阶段,工业化水平较高,进程明显加快。

(2)城市化:

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但城市化水平仍⑬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的平均水平。

思考 江苏省工业化及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 江苏省属我国东部沿海省份,地势平坦,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处改革开放的前沿,加上江苏省南部为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在其带动下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化水平迅速提高。

工业的迅速发展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合作交流

阅读下列有关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改革开放以前,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受严格的户籍制度影响,江苏省城市人口的增长主要来源于自然增长,城乡之间的人口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图1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材料二 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江苏省成为中国经济增长最快、最具活力的省区之一。

20世纪80年代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迅猛发展,被誉为“苏南模式”。

图2表示这一时期江苏省城市化进程。

材料三 20世纪末江苏省小城镇分布示意图。

(1)改革开放以前,江苏省城市化发展的总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改革开放以后,江苏省城市化发展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苏省小城镇空间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南和苏北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差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发展缓慢(或略有下降、停滞等) 发展迅速,城市化水平已超过50%

(2)苏南地区小城镇密度高于苏北;主要交通线沿线小城镇密集

苏南城市化水平高、起步较早(目前速度无法比较,不能答速度快慢)

苏南经济发展水平高于苏北;近代历史上苏南地区工业发展历史长

反思归纳

 框图法理解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工业化与城市化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

练习巩固

下图为“我国某省区三大产业产值比重与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图”,其中①代表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②代表城市人口比重的变化,③代表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④代表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的变化。

读图回答

(1)~(3)题。

(1)分析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判断该省区最可能是(  )

A.江苏省B.河南省

C.四川省D.海南省

(2)图中曲线变化反映出该省区的城市化发展特点是(  )

A.与我国其他省区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

B.城市化发展与当地的经济发展协调一致

C.城市人口增长与第二产业发展同步

D.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

(3)该省区的第一产业比重逐步下降,其主要的原因是(  )

A.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使耕地大大减少

B.农业生产水平落后,产出少

C.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农业经济不发达

D.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日渐恶化

答案 

(1)A 

(2)D (3)A

解析 从图中各曲线的变化特点看,该省区的第二产业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说明该省的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结合其城市人口所占比重较大,可判断为我国的经济发达省份,从而确定为江苏省;从其城市化曲线变化上看,20世纪90年代末城市化速度最快;该省的工农业发达,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使农业产值比重下降。

三、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自主预习

1.存在问题

2.发展前景与主要措施

(1)发展前景

(2)主要措施

a.⑲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b.“⑳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

c.以工业发展促进

小城镇建设。

d.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促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e.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盘活城市

存量土地,将土地推向市场以得到增值。

思考 江苏省建设三大“城市圈”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案 一体规划,整合资源,促进区域城市化进程,增强区域竞争力。

合作交流

阅读下列图文材料,结合教材相关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行政区划调整是江苏省加快城市化最有力度的措施。

近几年,全省撤并了600多个乡镇,乡镇的平均人口由3.1万人增加到4.5万人,镇区面积增加了45%。

同时,小城镇向中心镇集聚,原来222个省重点中心镇调减为120个。

材料二 江苏省城市布局由三个都市圈(南京、苏锡常、徐州)和五条城镇聚合轴(徐连、宁通、沪宁、新宜、连通)构成,如下图所示。

“三圈五轴”以城市为核心、城镇聚合轴为骨架,它将带动和推进全省的城市化,“3小时都市圈”逐渐形成。

(1)图中A是____________都市圈,B是______________都市圈,C是____________城镇聚合轴,D是__________城镇聚合轴。

(2)__________是推动这一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

改革开放初期,该地区主要是通过__________的发展,吸收当地__________,使得城镇人口不断增加,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近些年来,则是通过__________的发展,接纳大量外来人口,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这一地区在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是__________。

(3)行政区划调整是江苏省加快城市化最有力度的措施,区划调整的目的是加大大城市的________和________。

村镇的迁移与合并,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村镇分布现状、经济条件和群众的意愿等,本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原则。

(4)从以上资料可以看出江苏省城市化水平表现出明显的________________,五条城镇聚合轴是沿______________分布的。

(5)“3小时都市圈”逐渐形成将积极地推动区域________和________的进一步改善。

(6)结合上面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回答,为促进该地区城市化的健康发展,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答案 

(1)南京 苏锡常 徐连 宁通

(2)工业化(社会经济发展) 乡镇企业 农村剩余劳动力 外资(民营)企业 环境污染严重

(3)聚集力 辐射力 合理、集中、有效

(4)地区不均衡性 交通干线

(5)综合发展 城镇体系

(6)调整行政区划,合并乡镇;“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的保证等。

反思归纳

 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

问题

原因

措施

对城市化的内涵认识不够全面(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

①把城市化等同于城市建设,把城市化水平等同于单一指标——城市化率,工作重心放在扩大城镇规模和具体项目建设上;②过多强调以经济建设和工业生产为中心,忽视了“以人为本”

①加强学习,全面认识城市化的内涵;②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

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产生了环境问题

①环境污染的治理滞后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②乡镇企业的迅猛发展使污染点增多、面积扩大;③工业和生活排放大量污染物;④工业发展和人口剧增,水污染严重

①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扩大城市绿地,优化人居环境;②改造高耗能、高成本、高污染企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按生态标准建设工业园区

城市化质量有待提高,城乡统筹发展思路有待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

①服务设施效益不佳,基础设施成本很高;②浪费土地,增加道路、给水等基础设施投资;③缺少特大型城市,规模小,经济力量有限,难以治理污染;④城市优势不突出,特色不明显,不利于辐射和带动作用

①“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②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③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练习巩固

江苏省城市众多,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在中国城市化的历史上有过辉煌,但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为此采取了许多措施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江苏省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主要问题有(  )

①对城市化内涵认识不够 ②工业化过程中环境问题突出 ③忽视了“以人为本” ④基础设施成本高,效益差

⑤城市优势显著,城乡差别扩大 ⑥特大城市多,城市经济畸形发展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

C.①②⑤⑥D.①②④⑥

(2)下列不属于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的是(  )

A.吸收大量农村劳动力

B.“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

C.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

D.行政区划调整

答案 

(1)A 

(2)A

解析 第

(1)题,江苏省已初步形成与时代相适应、与现代化进程相匹配、与产业布局相呼应的城镇体系结构,城乡差别缩小。

(2)题,江苏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主要措施有:

调整行政区划,加大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力;“组团式”地发展城市群,建设三大“城市圈”;以工业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进城农民的利益得到体制和政策保证,农村城市化有了稳固的基础。

课堂小结

知识提纲

强化记忆

 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

(1)珠江三角洲模式

(2)浙江温州模式

(3)苏南模式

(4)云南德宏模式

(5)东北模式

课堂检测

2007年珠三角上千企业倒闭,成本上升导致企业外迁。

读“三种工业化、城市化模式图”,回答1~2题。

1.与图中①②③对应的工业区正确的是(  )

A.美国硅谷、辽中南工业区、英国中部

B.班加罗尔、浙江温州、珠江三角洲

C.日本九州岛、意大利的中部、德国鲁尔区

D.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2.珠江三角洲工业成本上升的原因是(  )

①政策优势丧失 ②交通发展缓慢,不能满足运输需要

③工人的工资水平提高 ④能源短缺,能源价格上涨 ⑤加工制造业占有较大的比重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③④⑤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图中①为高新技术产业,②为中小企业集聚的新兴工业,③为传统工业。

辽中南为传统工业区;珠江三角洲并不是建立在资源、能源丰富的基础上的传统工业区;长江三角洲是一个综合性的工业区,既有浙江的乡镇企业,也有上海的高新技术园。

第2题,珠江三角洲工业成本上升的原因主要是劳动力价格上涨,原料、能源价格上涨,工业结构中加工制造业占较大比重,这些多数为原料指向型或者劳动力密集型的工业。

读“我国乡镇企业三种发展模式的源地图”(图1),“四个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示意图”(图2),回答3~5题。

3.在甲地的大城市周围,形成特色相似的农产品基地,其决定性因素是(  )

A.政策B.市场

C.气候D.地形

4.近年来乙、丙两地企业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分别是(  )

A.“民工荒”现象严重 水污染严重

B.企业间过度竞争 经济腹地较小

C.投资过多、产品积压 缺乏政策支持

D.改革开放迟缓 资金严重短缺

5.甲、丙两地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分别对应图2中的(  )

A.①②B.④③C.③①D.②④

答案 3.B 4.B 5.C

解析 甲为长江三角洲,乙为闽南地区,丙为珠江三角洲。

大城市周围发展附加值较高的城郊农业,选择的主导因素是市场需求;福建企业产品类型相似,竞争激烈,而广东由于南岭的天然阻隔,偏居大陆南部,经济腹地较小;长三角地区借助大城市带动,而珠三角依靠对外开放政策使工业化、城市化得到发展。

6.作为经济大省的江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程都比较迅速。

结合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1)结合下图,分析江苏省城市化进程的主要特点。

(2)结合下表,描述江苏不同地区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并分析造成该差异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江苏不同地区城镇人口比重构成比较表

城镇人口比重(%)

2000年

2005年

苏南地区

59.6

67.0

苏中地区

37.7

46.3

苏北地区

31.2

39.5

(3)江苏省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面临资源、环境的双重约束,请分析说明原因。

(4)江苏省从苏南到苏中再到苏北梯度差异比较明显,实现该省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措施,正确的为(多选)(  )

A.苏南、苏中和苏北应加强协作,实现共同发展

B.苏南地区应大力发展农业,稳定国民经济基础

C.苏中地区要加强淮河流域开发

D.苏北地区要积极发展工业

答案 

(1)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

(2)苏南、苏中、苏北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自苏南向苏北城市化水平逐渐降低。

影响因素:

地理位置、交通状况、经济基础、科教水平等。

(3)①水资源问题:

由于污染严重,存在水质型缺水现象;②能源问题:

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能源供需不平衡;③土地资源问题:

人口稠密,人均土地资源少,且工业化与城市化导致耕地大量减少;④环境问题:

工业“三废”的排放量大,治理投入跟不上,环境污染严重。

(4)AC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江苏省城市化的推进过程、工业化与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实现该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江苏省城市化的时间差异,回答时要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与规范性。

(2)题,根据表中数据,可认清江苏省城市化的空间差异,造成该差异的原因要从它们所处的不同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分析。

第(3)题,江苏省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较发达且发展迅速,人口稠密,因而会导致能源的短缺、水资源的污染、土地资源的减少等问题,在其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导致“三废”的大量产生。

第(4)题,苏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基础好,应承接上海等大城市的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促进经济的发展。

苏中借助淮河加强区域开发,而苏北地区应加快工业发展来促进城市化的发展。

40分钟课时作业

[基础过关]

分析下表,回答1~2题。

地区

城市人口(万人)

乡村人口(万人)

地区人口总数(万人)

35

65

100

65

35

100

80

20

100

90

10

100

1.表格中的四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

A.甲B.乙C.丙D.丁

2.具有甲地区城市化状况特征的国家多分布在(  )

A.非洲B.欧洲C.北美洲D.大洋洲

答案 1.D 2.A

解析 第1题,城市化水平最主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通过表格可知各地城市化水平,甲为35%,乙为65%,丙为80%,丁为90%,故丁地城市化水平最高。

第2题,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和特点有显著差异,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甲地城市化水平较低,多位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

读下图,完成3~4题。

3.南京市建国以来三大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势是(  )

A.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变化不显著

B.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先降后升

C.第一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二产业比重先降后升,第三产业比重先升后降

D.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先升后降,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

4.目前,南京市属于(  )

A.轻、重工业都发达的城市

B.工业和服务业并重的重工业城市

C.第三产业为主的中心城市

D.农工贸并重的中心城市

答案 3.B 4.B

解析 第3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图例,观察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

第4题,解题的关键是根据2001年的产业结构情况进行分析判断。

目前,南京市重工业比轻工业发达,工业和服务业并重,农业比重较低。

区域之间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既是对区际商品贸易与区际要素流动的一种替代,又可以促进劳动力、资本与技术在区域间的流动。

读“三地产业投入比重图”,完成5~6题。

5.三地产业都是在产业转移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受产业转移影响的时间先后顺序是(  )

A.③地→②地→①地B.①地→②地→③地

C.③地→①地→②地D.②地→①地→③地

6.我国区域城市化的四种典型模式中,与上述产业转移关系最密切的是(  )

A.对外开放→外资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B.小商品经营→个体私营企业→工业化→城市化

C.大城市扩散→乡镇企业发展→工业化→城市化

D.资源开发→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工业化→城市化

答案 5.A 6.A

解析 第5题,区域产业发展过程,经历了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的转变。

根据三地产业投入比重,即劳动力投入比重降低,而技术投入比重逐渐升高,可判定时间的先后顺序。

第6题,A项又称珠江三角洲模式,该地区侨乡广布,早期吸引了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1990年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入第二阶段,随着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该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逐渐丧失,产业开始升级;之后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渐取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主导产业。

B项又称浙江温州模式,C项又称苏南模式,D项又称东北模式。

图甲是“我国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统计图”,图乙是“世界发达国家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率统计图”。

读图回答7~8题。

7.据图中信息判断(  )

A.第一产业对城市化没有贡献

B.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

C.新中国成立后第二、三产业对我国城市化贡献率差异逐步增大

D.二战后,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8.与发达国家相比,图中信息无法反映我国城市化存在的问题是(  )

A.产业结构不合理B.城市空间分布不合理

C.单位产值耗能高D.城市环境污染较严重

答案 7.D 8.B

解析 第7题,据图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二、三产业对我国城市化的贡献率差距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

而二战后,第三产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第8题,我国第二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大,而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大,说明我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第三产业比重小,产业结构不合理;我国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大,说明单位产值耗能高;对城市化的贡献大,说明城市化是由工业带动的,环境污染较严重。

9.某沿海地区工业化、城镇化过程快速推进,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读图1和图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1 1993~2005年该地区酸雨频率年际变化

图2 该地区污水排放量变化

(1)1998年以后,该地区酸雨出现频率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99年以后,该地区赤潮发生次数明显增多,结合图2分析主要原因有(双选)(  )

A.潮汐与洋流作用加剧B.工业废水大量排放

C.热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