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利堰水环境整治可研报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2242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民利堰水环境整治可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民利堰水环境整治可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民利堰水环境整治可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民利堰水环境整治可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民利堰水环境整治可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民利堰水环境整治可研报告.docx

《民利堰水环境整治可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民利堰水环境整治可研报告.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民利堰水环境整治可研报告.docx

民利堰水环境整治可研报告

z

 

三台县民利堰

灾后重建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建设单位:

三台县规划和建设局

编制单位:

四川涪圣工程设计工程

编制日期:

二○○九年十月

 

项目建设单位:

三台县规划和建设局

法定代表人:

编制单位:

四川涪圣工程设计工程

 

项目负责人:

陈代理

批准:

校对:

编写:

唐林邹居博岳良云

舒清华张远敬春艳

1总论

1.1项目概述

1.1.1项目名称

本项目名称为:

三台县城区民利堰灾后重建项目。

1.1.2项目类型及投资性质

本项目为三台县“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程,使用灾后重建基金和自筹资金进行建设。

1.1.3项目建设主管单位:

本项目建设主管单位为:

三台县规划和建设局。

1.1.4项目建设业主单位:

本项目建设业主单位为:

三台县规划和建设局,

法定代表人:

1.1.5建设项目负责人:

1.1.6项目建设地址:

本项目建设地址:

三台县北坝镇、潼川镇。

1.1.7项目总投资:

本项目计划总投资为1500万元(灾后重建基金1000万元,自筹资金500万元)。

其中:

工程建设投资万元,工程费用万元

1.1.8建设规模:

项目总长4600米,其中:

1、北坝镇米;

2、潼川镇米。

1.2编制依据和原则

1.2.1相关政策文件

1、《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国务院第526号令,2008年6月8日发布);

2、《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与地震灾区的省级人民政府共同组织编制);

3、属于《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1+9)中的《生产力布局和产业调整规划》中的相关专项规划;

4、《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5、《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国发[2008]21号);

6、《关于做好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国发[2008]22号);

7、《关于认真落实抗震救灾及灾后重建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财税[2008]62号);

8、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见》(川府发[2008]20号);

9、四川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支持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实施意见》(川办发[2008]30号);

10、四川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发布〈四川灾后恢复重建投资指南(2008-2009)〉的通知》(川发改投资[2008]717号);

11、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灾后恢复重建就业和社会保险政策的实施意见》(绵府办发[2008]29号);

12、国家震后恢复重建有关金融税收政策;

13、国家有关宏观调控政策;

14、绵阳市、三台县等地方在地震期间与灾后重建有关的文件和资料。

1.2.2其它依据性文件

1、《三台县城市总体规划》;

2、《北坝控制性详细规划》;

3、《三台县城市拆迁管理条例》;

4、自行搜集整理的其他相关资料。

 

2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2.1.1区域概况

2.1.1.1三台县基本情况

三台县位于四川盆地中部偏北,绵阳市东南部,东与盐亭、梓潼交界,南与射洪、蓬溪县相邻,西与中江县接壤,北与游仙、涪城区相连,距绵阳市中区57公里,距成都市153公里,境域南北长81.1公里,东西宽56.2公里,状若艾叶。

境内沿江平川、浅丘绵延、气候宜人、环境优美。

三台历史悠久,自西汉高祖6年(公元前201年)设广汉郡郪县始,隋唐为梓州,宋、元、明为潼川府,清置三台县,至今已历2200多年,历为州、郡、府、路、治所,既是交通“襟喉之地”,又是川西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唐宋时就与成都齐名,为蜀地第二大城市,被誉为“西南大都”,享有“川北重镇、剑南名都”之美誉。

三台是四川19个百万人口丘陵大县之一,为四川百万以上人口的农业大县,幅员面积2661平方公里,辖63个镇乡(其中镇41个、乡22个)、936个村、94个社区、8233个村民小组。

全县总人口148万,其中城镇人口25万,农业人口123万,居全省第三位,占绵阳市总人口的28.3%。

人口密度553人/平方公里,有汉、回、藏、羌、彝、满、白、土、维吾儿、蒙古、苗等11个民族。

耕地面积124.5万亩,居绵阳市第四位。

县城位于潼川、北坝两镇,城区规划面积20.44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11平方公里,城区城镇人口10.2万。

三台资源丰富,农业生态环境优越。

粮食、蚕茧、油料、生猪、水果、水产、药材等主要农产品总产量名列全省前茅,瘦肉型猪、麦冬、蚕茧、油橄榄、棉花皆为全国商品生产基地。

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有膨润土、盐井、石灰石、沙金、石英石、石油、天然气等,极具规模开采价值。

三台工业体系完备。

现已形成以电力、茧丝绸、五金机械、轻化工、食品加工为骨干的门类众多的工业生产格局,有30多万种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工业正逐步成为富民强县的主体。

1992三台被评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城,使其成为川西北旅游胜地。

县南的郪江流域为古郪国所在地;金钟山汉墓群为全国四大汉墓群之一;云台观有清帝敕赐,乃四川第二大道观;县城保留有两道古城楼和千余米城墙;“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鲁班水库、团结水库;融古典建筑和现代园林于一体的牛头山杜甫草堂、风景秀丽、素有“小西湖”之称的“翠湖”;有省级凤凰山森林公园和东山公园、蟠龙山大佛宝刹、灵峰寺古刹,都是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三台现已争创“全国体育先进地区”、“全国群众文化先进县”、“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综合治理模范县”,是四川省的“足球之乡”,县城被评为“全国文明卫生小城镇示范点”、“全国金融生态县”、“全国粮食生产标兵县”,是四川的省级文明县城、省级卫生县城和省级双拥模范县。

2007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GDP)实现80.25亿元,增速为11%;完成财政总收入3.31亿元,同比增长30.47%。

2.1.1.2自然条件

三台县位于北纬30度至32度之间,东经104至105度。

海拔高度307米至672米。

北临中国科技城绵阳58公里,西离省会成都130公里,东距重庆300多公里。

属川中丘陵地区,地势北高南低。

三台县地处四川盆地中西北部,大地构造分区为扬子准台之四川中台拗、川中台拱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四川盆地川中褶皱带旋扭构造。

境内地质构造简单,全部由褶皱构造组成。

土地承载能力在2.5—2.8kg/cm之间,无地质断层。

根据土壤内部水、热、气、肥与作物生长的协调程度,三台可划分为五个地貌类型区:

东部高丘中窄谷区、中部中丘中宽谷区、西部底丘宽谷区、沿江陡壁宽谷台地区。

其中沿江平坝河谷区,分布于涪江、凯江、梓江、郪江两岸,包括现代河漫滩在内的Ⅰ、Ⅱ级阶地,呈宽窄不一的条带状冲积坝。

试验示范区属于径流缓慢,径流系数0.22,排水容易,年冲刷土壤量120683.6吨,流失氮、磷、钾养分10.59吨/年,土壤沙至中壤,土壤母质来源广,成分复杂,光、热、水条件优越,生产水平较高。

2.1.1.3基础设施状况

三台城市功能完备,商贸繁荣,名胜古迹众多。

市政设施配套完善,县城新老街道宽敞整洁,空气质量优良,城市绿化率达27%,人居环境优越,城区常住人口逾10余万。

各类商贸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武昌馆、凤凰山、西门、北门大型批发市场和各镇乡集市,形成了开放式新型物流体系。

梓州国际酒店,三台大酒店等众多星级酒店遍布县城,正在兴建的滨江半岛假日酒店将是全县档次最高,设施最全,服务最优的大酒店

三台是川西北交通枢纽,构成了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络。

已通车的三(台)大(英)路、三(台)绵(阳)路、三(台)射(洪)路、三(台)中(江)路、三(台)盐(亭)路均为一、二级公路,并与成(都)绵(阳)、绵(阳)广(元)高速公路相连,绵(阳)重(庆)高速公路将于近期开工建设,并从县城通过,镇乡公路四通八达。

信息通道已开通国际程控电话、图文传真、无线寻呼、移动电话、国际互联网与计算机局域网。

水、电、气供给充裕。

省级四川三台工业经济开发区、民营经济发展区已具规模。

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各类服务日趋都市化。

投资软、硬环境优越,具有良好的投资开发前景。

成绵高速公路的贯通,绵阳南郊机场、铁路口岸的启用,更为三台对外开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2.1.2三台县“十一五”规划发展目标及总体要求

根据三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拟订的发展目标及总体要求,该县拟以打造“平安三台”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线,以丘区经济发展试点为平台,坚持“实干化解困难,落实推进发展”,大力推进“工业强县,产业富民”发展战略和“三个30万”农村人口转移工程,努力提升三台综合实力和在区域经济格局中的地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建设“开放、文明、诚信、平安、和谐”的新三台,开创“产业互动、城乡共融”的新局面,努力把三台建设成为全省丘陵地区经济强县,将县城建设成为30万人口的现代中等城市,实现三台由农业大县向经济强县的新跨越。

经济发展目标:

国民经济以较快的速度发展,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7%,到2010年GDP达到120亿元,财政收入达到4亿元,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以上,初步迈入小康的门槛。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

到2010年,三次产业的比重调整为31:

34:

35,工业对国民经济贡献率大幅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25亿元,年均增长37.5%,力争用五年或更长的时间,把三台建设成为四川省丘区强县,西南重要的纺织、食品、新能源工业基地,争取成为国家级循环经济(3)试点县。

社会发展目标: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到2010年,全县人口控制在148万人左右,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以内。

科技、教育、文化、广播电视、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就业矛盾初步缓解,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4500元。

努力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环境继续得到改善,森林覆盖率达32%以上。

在“十一五”规划目标中,特别对提升县城城市品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等进行了详细的规划,要合理调整城市形态布局和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好县城四大出口,打造城西景观大道,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整体服务功能。

力争到“十一五”末,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达20万人。

2.1.3“5.12”汶川大地震受灾情况

三台作为“5.12”汶川大地震的受灾地区之一,尽管不是极重灾区,但也是三台有记录以来人员伤亡最多、经济损失最重的一次自然灾害。

“5.12”特大地震给全县造成了严重损失:

一是受灾面广,灾情总量大。

全县城区和63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

经市上初步认定,全县受灾人口达142.7万人,其中死亡43人,受伤887人,直接经济损失295.35亿元。

二是住房等基础设施破坏严重。

全县民房共损毁23.17万户,2868.79万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235.5亿元。

其中:

农房全部倒塌53586户,830.58万平方米;城镇居民房屋全部倒塌573户,15.29万平方米。

全县有329.48公里公路,150座桥梁,5个汽车客运站、3座电站、44座水库、3.65公里堤防、415公里供水工程管道、1401.7公里灌溉渠道、620口蓄水池受损,城市供排水、供电、供气等设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

三是社会事业损失严重。

学校受损307所,受损房屋86.29万平方米,需重建的教学用房28.33万平方米。

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共受损620个,业务用房25.02万平方米;损毁设备、设施1201台(套)。

63个镇乡文化站、广电站,45所社会福利机构均遭受不同程度破坏。

四是产业发展受到较大影响,325户企业损毁。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6户,共损毁厂房22.21万平方米;损毁设备设施2700余台(套),直接经济损失达2.48亿元。

商贸、餐饮、金融、粮油仓储及旅游业等直接经济损失9.73亿元,农业因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75亿元。

2.1.4本项目建设背景

民力堰前期整治因资金等原因,采取了突出重点的原则,基本保证了通水、排洪要求,但堰系取水口水位低,枯水期或清理河道等原因无法取水,堰系长期缺水干涸逾明显,加之沿途生产生活污水至今未彻底根治直接向民力堰排放,部分居民及农户随意抛生活、生产垃圾,因此淤积沉淀严重,水质越来越恶化,因“5.12”地震,部分堰系及沉沙池垮塌深陷,加之部分堰系尚未硬化,尤其在雨季汛期洪水直接入渠,堰埂易坍塌、堵塞、翻水,对沿堰系单位和群众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群众对民力堰的功能要求也不仅满足于排洪和灌溉功能,绿化、美化堰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通过实地调查目前民力堰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民力堰水位较低、取水口无法自然取水,且无专用取水设施。

2、自04年以后堰系未进行全程集中清淤,仅靠管理单位日常对拦污栅处垃圾进行

清淤、维修。

3、沿堰单位居民向堰内倾倒乱扔生产、生活垃圾,污水直接向堰内排放的现象仍然存在。

4、民力堰堰系周边绿化景观、市政公用设施缺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需求。

5、部分堰系尚未硬化,过水断面不够,不仅影响了过水流量,而且在雨季容易造成翻水和决堰。

6、人为设置障碍影响水的畅通,建筑物挤占了渠道,在渠道上面盖板,给维护管理带来困难,增加了维修成本。

7、沉沙池沉陷、垮塌,易造成山洪直接入渠、沙石直接进入堰系,影响水的畅通。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项目建设是加快灾后重建步伐,促进建立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该项目地处三台县城西北边缘,“5.12”汶川大地震对周边环境、房屋、基础设施等造成严重的破坏,大量堰曲需加宽或加固,加之沿途生产生活污水至今未彻底根治直接向民力堰排放,部分居民及农户随意抛生活、生产垃圾,因此淤积沉淀严重,水质越来越恶化,因“5.12”地震,部分堰系及沉沙池垮塌深陷,加之部分堰系尚未硬化,尤其在雨季汛期洪水直接入渠,堰埂易坍塌、堵塞、翻水,对沿堰系单位和群众的生命财产构成严重威胁。

为提升三台县总体环境建设,提高堰曲周边居民生活环境,加快和谐社会的建设步伐。

2.2.2项目建设是三台县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三台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拟订的发展目标及总体要求,特别是对提升县城城市品味,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等进行的规划,要合理调整城市形态布局和产业布局,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市整体服务功能。

力争到“十一五”末,城市建成区面积扩大到18平方公里,城市常住人口达20万人。

其中三台县旧城改造就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环节,本项目位于县城西北边缘,因年久失修,建筑物压占渠道,水流不畅,输水能力降低,景观绿化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根本未实施,随着三台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按照三台县城的详规修编,民力堰已不适应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已纳入三台环境改造规划之中。

故本项目的实施将促进三台环境改造规划目标的实现,将对三台县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和加快的经济腾飞打下良好基础。

 

3项目需求分析及现状

3.1项目需求分析

因民力堰坝垮塌淤积严重,无法向下游输水,造成城区水质恶化,堰内臭气熏天,群众反映强烈。

县委、县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发动县级各部门和沿渠群众于2003年、2006年对民力堰进行了一、二期整治。

对渠沟内进行了清淤,上段硬化渠道长2380米,下段改造渠道560米,拆压占堰埂建筑物60处,建筑面积3860m²,改造桥梁7座,新增放水洞闸9处,溢流堰2处。

同时,还对污染水源进行了治理,通过整治,民力堰正常引水流量达到了0.8m³/s左右,使下游水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加快,群众对民力堰的功能要求也不仅满足于排洪和灌溉功能,绿化、美化堰系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民力堰的绿化景观基本没有建设,已经不符合三台县景观改造规划要求,为提升城市文化品味,改善周边生活环境,民力堰水环境整治迫在眉睫。

4建设方案

4.1指导思想和方案设计特点

4.1.1指导思想

响应《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要求: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

优先恢复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条件和公共服务设施,尽快恢复生产条件,合理调整城乡村、基础设施和成产里的布局,恢复生态环境。

坚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以灾区各级政府为主导、广大干部群众为主体,在国家、个地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精心规划、精心组织、精心实施,又好又快的重建家园。

以《三台县总体规划》为蓝本,在充分考虑灾后重建现状的基础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行本可研项目的编制。

4.1.2方案设计特点

本可研研究的项目为三台县民力堰水环境整治,因该项目为水环境整治,还应兼顾周围绿环环境的兼容,因此本可研工程方案设计有如下特点:

1、整治应尽量利用现状,并与现实有机的结合。

2、重建项目应兼顾多数老百姓的利益。

3、对于灾后工程,应该标准,严要求。

4.2建设内容

本可研研究的项目为三台县民力堰水环境整治,主要研究内容为:

堰曲疏通、堰曲加宽加固、污水改排、进水口调整、雨水排流和环境整治。

4.2.1堰曲疏通工程

对民力堰全程4600米清淤,硬化堰渠约2000米采用毛条石或浆砌卵石砌筑,1:

2水泥砂浆勾缝,建成标准式沟渠。

沟墙、沟底、表面扁光。

整修、清掏沉砂池6处,浆砌条(卵)石6000m²。

渠道清淤建议采取属地管理原则,每年应清淤一次,保证渠系畅通。

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县级相关部门实行分段包干负责制,涉及在民力堰两旁的企业、居民小区、北坝镇、潼川镇在各自分段负责的区域内包清淤、包排洪、包硬化、绿化、包维修。

将责任落实到各段,树立责任牌,纳入县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考核范围。

4.2.2堰曲加宽加固工程

对年久失修的堰段进行加固,对水流不畅、输水能力低,无法满足雨季排洪的堰段进行加宽。

4.2.3污水改排工程

污水截流干管整治。

从新进水口新渡口处沿山边埋污水截流管D800钢筋混泥土管2200米、检查井44座至马望桥,通过做跨堰导洪管排入城市污水管网。

堰东因房屋拆迁,主要排污进堰的砖瓦房大多拆迁,拆迁后基本没有污水排入堰曲,因此不再埋污水截流管,其余没有拆迁且排污进堰的房屋,改埋污水管进入城市污水管网。

4.2.4进水口调整工程

1、建设专用取水设施泵站,对进水口进行维修、整治,调整取水口水位。

确保民力堰进水量,使民力堰的死水变为活水。

确保民力堰正常引水流量达到了0.8m³/s左右。

4.2.5雨水排流工程

全堰建设雨水排流口,保证雨季洪水排流,不再发生翻水和决堰。

4.2.6环境整治工程

沿堰景观和市政设施建设。

从进水口开始,直到酪香路,建设人行休闲道路和休闲景观,在宽阔的地点挖深水潭,提高整体景观效果,围绕水潭建设休闲娱乐场所,以供群众散步、休闲、垂钓。

方案一:

堰系上口两边各按2米控制红线建设,景观和市政、道路各占一侧,征地20亩,拆迁建筑物1000m²,铺设青石板13600m,安置路灯100柱,垃圾桶70个,行道树400棵,投资估算774万元。

方案二:

堰系上口两边各按6米控制红线建设。

在堰系两侧各设置宽0.5米、高0.3米花台,栽植绿化带景观,并在道路允许地段安装座椅,行道树间距拉大。

征地40亩,拆除建筑4000m²,铺设青石板40000m,安装路灯100柱,垃圾桶70个,座椅40个,行道树400棵,投资估算1797万元。

方案一:

工程造价投资估算2137万元。

方案二:

工程造价投资估算3160万元。

因第一方案堰曲周边规划过于狭窄,景观打造不成规模,无法满足环境规划需要,因此本可研定案为方案二。

 

5工程管理

5.1工程项目管理

5.1.1项目的管理机构

本项目的实施将严格按照国家基本建设项目的建设和审批程序执行。

为了做好项目建设管理工作,由三台县规划和建设局组建项目管理办公室,项目工程严格实行项目业主制、工程招标制和项目监督制,明确责、权、利关系,保证工程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项目办全面负责工程设计、施工管理工作。

5.1.2施工管理

总体要求

施工单位的选择必须有相应的资质,并具有相应的施工经验的人员、设备保证。

施工单位的确定应通过招标途径,以好中选优,保证进度与质量,节省造价。

业主应要求施工单位提出完善的组织网络与进度计划,并保证进度计划、质量要求与安全操作的措施。

提出节省造价的方案、措施。

5.2项目实施过程管理

5.2.1工程设计管理

规划和工程设计是项目建设的蓝图,实施验收的依据,直接决定着工程建设的实施效果。

坚持因地制宜,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对当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状况和道路建设经验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分析,对建设项目进行科学论证,认真听取市民和专家的意见,按照城市道路建设规范和标准,编制工程建设规划和工程设计文件,确保工程建设顺利完成。

5.2.2工程质量控制

管理施工单位建立以总工程师为核心的三级质量管理机构(质检员,工程师,总工),对工程中的材料、设备、加工件、承制件、施工工艺、方法、操作人员等各工序质量,进行分类管理、跟踪检查。

加强预控措施的控制,完善验收质量手段,确保优质工程。

5.2.3工程进度控制

督促施工单位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进度管理机构(施工员、生产进度控制经理、项目经理)对工程中的进度计划、劳动力配套、机械调配、材料计划、网络计划及月计划、季度计划及工程总进度计划进行分解,按权限范围分解管理、跟踪检查、建立目标工期考核,以确保工程按期完工。

本项目在震前已开始筹备,因“5.12”大地震而延缓实施,故本项目实施进度暂定1年,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阶段:

图纸设计、申请立项、办理相关建设文件、资金筹措(2010年4月—2010年7月)。

第二阶段:

地勘、招标工作(2010年7月—2010年8月)。

第三阶段:

工程施工阶段(2010年9月—2011年9月中旬)。

第四阶段:

竣工验收阶段(2011年10月)。

5.2.4项目资金管理

5.2.4.1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

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和国家财务管理体制对工程资金进行管理,切实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坚决制止挪作它用,确保项目资金准确用于项目建设。

项目业主要按照健全的会计惯例,保持足以反映实施本项目各个部分的有关业务、资金和开支情况的各种记录、帐目和凭征,以备各级管理部门的检查,审计部门审计。

强化资金计划预算程序。

以总体规划概算的项目为基础,按进行调整,使资金的连续供应得到保证,严格执行资金使用计划,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5.2.4.2严格控制工程成本

建立项目法人为核心的三级成本管理机构,总工程师负责。

重点控制设计成本,合理选择结构类型;控制砼钢含量的主要成本。

水电设计的控制、通风、消防等专业的设计成本的有效控制是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环节。

工程准备工作的控制是预测管理的重要手段。

通过预测及市场调研,判断最高风险成本,按时间、市场、分类计划成本,达到规避风险或减少风险的目的。

工程施工中的成本控制,主要是过程控制、计划、实施、检查、反馈、调整,建立计划成本控制考核制度,以确保工程在达到质量标准的前提下,不超计划成本或略微节约。

5.2.5劳动安全管理

(1)施工安全措施

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把安全生产放在重要议事日程上,作为头等大事来抓。

建立健全安全专职机构,加强安全部门领导,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制度。

做好洪水和灾害气象的预报工作,确保人员和财产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