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4学年高一文理分科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5017249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2.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34学年高一文理分科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34学年高一文理分科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34学年高一文理分科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34学年高一文理分科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34学年高一文理分科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34学年高一文理分科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134学年高一文理分科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34学年高一文理分科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34学年高一文理分科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docx

134学年高一文理分科测试历史试题附答案

高一文理分科测试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礼记·大传》:

“人道亲亲也。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严,宗庙严故重社稷……。

”这段文字主要是为了论证下列哪一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A.分封制B.宗法制C.嫡长子继承制D.礼乐制

2.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有一天问大臣:

“天下谁人最快活?

”。

有的人回答“金榜题名”,有的人回答“功成名就”,有的人回答“子孙满堂”。

明太祖听了都不以为然,当听到一位叫万钢的大臣说“畏法度者快活”时,却极为赞赏地点点头,随后对其委以重任。

明太祖赞赏万钢并委以重任的主要原因是

A.其他大臣的回答自相矛盾B.万钢的回答强调了对专制统治的服从

C.万钢的回答揭示了快乐的源泉D.其他大臣的回答背离了主题

3.1688年,一群英国贵族说,“改变晚宴规则的时候到了,坐在桌前的人们被换掉了,但不是通过流血的方式。

”按照他们的方式,英国()

A.结束了王权专制B.君权收归议会执掌

C.建立了责任内阁制D.下层人民的权利得以保障

4.“德意志民族曾经号称‘思想家和诗人的民族’,也涌现出了一流的科学家和艺术家……但是,这个伟大的民族也曾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

”其中“在一个狂人的操纵下进行过最骇人听闻的大屠杀”产生的历史根源是

A.德意志民族性格的双重性B.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C.传统的军国主义和专制主义残余的影响D.没有形成一部真正民主的宪法

5.1917年著名盲聋作家海伦·凯勒热情欢呼“在东方,一颗新星冉冉升起!

在痛苦的挣扎中,新秩序从旧的秩序中降生。

看哪!

在东方,一个男婴降生了!

”这个历史事件发生在

A.英国的伦敦B.法国的巴黎C.俄国的彼得格勒D.德国的柏林

6.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歼灭或改编国民党军队共150多万人、基本消灭国民党主力的三大战役是:

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③平津战役④渡江战役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7.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书中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

这种现象说明

A.日本得到了西欧国家的强有力支持B.资本主义世界三足鼎立局面开始形成

C.美国世界霸主地位已经丧失D.日本开始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

8.右边两幅图片反映了

①“一国两制”战略构想在解决香港、澳门问题上得到成功运用

②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④香港与澳门进入了与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时期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9.近年来,国际上悄然吹起了一股温和之风,“伙伴关系”屡见报端。

冷战时期的那种两极对立、剑拔弩张的气氛,正在向一种“碰撞中磨合”、“竞争中协调”的新型国际关系演变。

这种变化

A.表明国际政治多极化新格局已经建立起来B.中国的“和平崛起”理念得到了西方支持

C.国际恐怖主义受到了很大的遏制D.反映出主权国家或集团对外政策的务实调整

10.《沈氏农书》中记载:

“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

”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11.康熙皇帝任命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主持江宁织造局的生产。

根据当时的制度,该局产品

A.全部投放市场,收入归皇室    B.全部供皇室使用,不投放市场

 C.部分用于纳税,部分投放市场  D.部分供皇室使用,部分投放市场

12.下图是某校学生在开展以“明清商业发展”为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收集到的图片资料。

对图中事物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A.它是管理商业贸易的政府机构B.它是行业性活动加强的产物

C.它的出现与明清商帮密切相关D.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13.“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

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

”请问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

A.迪亚士B.哥伦布C.达·迦马D.麦哲伦 

14.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

“18世纪末叶,欧洲人对中国的钦佩开始消逝……欧洲人开始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比对中国的文化更感兴趣。

”欧洲人对中国的态度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  )

A.新航路的开辟B.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

C.工业革命的开展D.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加深

15. 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会上,璀璨耀眼的展览场馆和高耸入云的建筑物成为新亮点。

为此提供物质基础的是

A.电力与蒸汽B.蒸汽与煤炭C.电力与钢铁D.煤炭与钢铁

16.蒋廷黻在《中国近代》中说“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这里的“再进一步”主要体现在

A.创办安庆内军械所B.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C.创办福州船政局D.创办开平煤矿

17.1922年,在庆祝苏联成立的活动中,一个农民兴高采烈地对身边的伙伴说今年的粮食丰收了,他在交纳了粮食税后还剩下了不少的粮食。

按照当时的规定,这些余粮(  )

A.应无偿上缴国家B.只能由政府收购

二、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题12分,第32题16分,第33题12分,共计40分。

31.(12分)

(1)材料一的诗写于哪一年?

日本是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

“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意义。

(4分)

 

(4)对于日本政府2012年的非法购岛行为,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当今的中日关系?

(3分)

 

32.(16分)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

(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民族工业在1912—1919年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

(6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为何把这一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2分)

 

33.(12分)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英美两国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产量变化与农村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4分)

 

C.可以限量交易D.农民完全有权自由支配

18.1958年,如果中国的官员去苏联参观访问,双方就当年的农业建设交流经验教训,中苏双方讨论的主要话题可能是(  )

①中国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 ②苏联的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 ③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 ④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9.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两次重要的会议。

以下选项与这两次会议均无关的是  

A.都提出要实行改革开放B.都明确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

C.都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D.都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成功探索

20.20世纪60年代在天上(太阳),70年代在墙上(挂钟),80年代在手上(手表),90年代在腰上(手机),这是对20世纪我国老百姓看时间方式的生动写照。

这反映了

A.不同年代的人看时间有不同的偏好B.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提高了生活质量

C.中国老百姓一直有很强的时间观念D.我国的科学水平已处于世界前列

21.近代著名诗人黄遵宪在《今别离》一诗中写道“别肠转如轮,一刻既万周;眼见双轮驰,益增心中忧。

……车舟载离别,行止犹自由。

今日舟与车,并力生离愁;……送者未及返,群在天尽头。

”诗中反映的近代社会景象是

A.社会剧变导致人口的大量迁徙  B.追求自由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C.近代以来出国留学热潮的兴起  D.近代交通工具改变人们的生活

22.近代以来,中国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交融碰撞中孕育出了许多富有民族传统特色的新生事物。

以下具有代表性的是()

①旗袍②中山装③京剧④里弄住宅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23.李宇春,因电视选秀节目而产生的偶像明星,2005年登上美国《时代》杂志的封面,成为了一个微妙的符号。

湖南电视台电视节目《超级女生》体现的电视的功能是()

A.传播资讯B.播报新闻C.艺术欣赏D.娱乐

24.创办于清咸丰年间(1861年)的《上海新报》,其本报谨启一文称:

“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各商贾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贵乎信息流通”,“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由此可见,创办该报的主要目的是

A报道国内外大事B.传播商业信息C.娱乐大众D.宣传政治主张

25.下列关于1929~1933年经济危机产生的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打破了战后相对稳定局面B.只有美国实行了对经济的干预

C.各国出现了严重的社会危机D.许多国家卷入到关税大战中

26.下列关于“福利国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福利国家”制度是由政府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B.“福利国家”制度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

C.罗斯福新政是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的一次成功实践

D.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不断扩大福利的规模

27.“我曾修过一条铁路,使它运行,它与时间赛跑;我曾修过一条铁路,如今它已建成。

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

我曾建过一座塔楼,直逼太阳,用了砖瓦、铆钉和石灰;我曾建过一座塔楼,如今它已竣工。

兄弟,能给我一角钱吗?

”这是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非常流行的一首歌。

这首歌流行的背景是

A.工业革命造成贫富两极分化B.摇滚乐作为流行音乐在美国风行

C.自由经济带来美国经济的普遍繁荣D.经济危机造成工人生活贫困 

28.20世纪70年代以后,欧美出现了国有制与私有制并存的某种经济形态,它属于经济体制范畴,是在基本经济制度既定的条件下,为促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而由一系列有机联系并互相制约的机制、制度、组织、决策等方式而形成的复合体。

这种经济是

A.“混合经济”B.计划经济C.市场经济D.“新经济”

29.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

“新殖民主义者”的主要工具是()

A.廉价商品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C.先进制度D.雄厚资本和高新科枝

30.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

“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

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

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

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

”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二、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题12分,第32题16分,第33题12分,共计40分。

31.(12分)近来,钓鱼岛撞船事件影响持续发酵,中日关系出现严重危机,不禁让人回想起历史上的中日关系的曲曲折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材料二争取抗战胜利的中心关键,在使已经发动的抗战发展为全面的全民族抗战。

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的胜利。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材料三“35年前,中日老一辈政治家顺应历史潮流,做出战略决断,两国实现了邦交正常化,从此揭开双边关系的新篇章。

35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战略决断造福了两国和两国人民,也促进了本地区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温家宝出席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

材料四钓鱼岛位于距温州市约356千米、福州市约385千米、基隆市约190千米处。

大陆福建福州长乐国际机场东偏南约385千米(208海里)处。

(1)材料一的诗写于哪一年?

日本是通过哪一不平等条约割占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的?

“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3分)

(2)依据材料二,分析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

(2分)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意义。

(4分)

(4)对于日本政府2012年的非法购岛行为,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处理当今的中日关系?

(3分)

32.(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经济已含有近代商业的很多因素。

公元9世纪中国出现了汇票形式的纸币(飞钱),用于从遥远的外地购买商品。

随后私人金融家开始发行票据,只需付3%的手续费即可兑换成现钞。

1023年政府收购了最有名的一家钱庄,票据首次兑换成由政府担保的纸币。

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需要同样发达的经济组织。

宋朝时的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经纪人,奔走于地方市场与中央市场之问。

宋朝人精通批发和零售的概念,……己经有了专业经理,负责经营与自己非亲非故的人的公司。

宋朝时还有理财专家,负责客户的投资业务。

——(美)查尔斯·默里《文明的解析》

材料二中国民族资本企业产生于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签订以后,中国资本主义工业获得了初步发展,辛亥革命之后有了比较快的发展,1912—1919年出现了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此后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化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极为尖锐复杂的历史环境下艰难地进行。

——朱伟东《近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宋代出现了哪些近代经济因素?

(8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我国民族工业在1912—1919年出现“短暂的春天”的原因。

(6分)史学家费正清教授为何把这一期间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称为“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

(2分)

33.(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这得益于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

……井田制度遭到严重的破坏。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

……围绕着“争霸”战争的需要,春秋以至战国的整个历史阶段内,诸侯国们都在不停地进行着改革。

经过改革,公室宗族逐渐衰亡,卿族甚或平民贵族势力增强,这些都为文化的理性主义和人本思潮的兴起奠定了社会物质基础。

——摘编潘俊杰、魏婧《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材料二18~19世纪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圈地法案,共圈地269万公项,1790年前后英国开始使用打谷机,以后使用许多新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机械,粮食总产量1700年为3.175百万夸特,1845年为18.665百万夸特(夸特:

计量单位)。

——中国英国史研究会编《英国史论文集》

材料三美国的经济在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之间以飞快的速度发展。

大量的粮食和各种原料通过铁路和轮船运到美国东部和欧洲西部那些正在迅速发展的城市中心。

同时,数以百万计的移民为美国实业家和农场主提供了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进一步扩大了国内市场。

——摘编自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四1959~1984年中国粮食产量情况

1959年

1961年

1978年

1984年

3400亿斤

2950亿斤

6000亿斤

8000亿斤

(1)根据材料一归纳出推动社会转型的因素。

(4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英美两国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

(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四中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粮食产量变化与农村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4分)

 

高一年级分班考试历史测试卷

答题卡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本卷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题目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B

A

C

C

A

D

B

D

D

题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A

B

C

C

D

D

B

A

B

题目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D

C

D

B

B

D

D

A

D

D

二、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第31题12分,第32题16分,第33题12分,共计40分。

31.(12分)

(1)时间:

1896年;(1分)

条约:

《马关条约》;(1分)

情怀:

被迫离开祖国的悲愤或爱国之情。

(1分)

(2)主要原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

(2分)

(3)意义:

结束了两国长期敌对的历史,打开了两国睦邻友好的历史新篇章;促进了亚洲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

(4分)

(4)方法:

坚决抵制,捍卫我国领土主权;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国家之间的分歧。

(3分,言之有理即可)

32.(16分)

(1)因素:

出现汇票;政府担保银行票据;专业经纪人;批发和零售的形式;专业经理;理财专家等。

(任意四点得8分)

(2)原因:

①辛亥革命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②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被近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③群众性爱国运动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④中华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⑤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一系列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工业的热情。

(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

“没有前途的经济奇迹“的原因: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2分。

若答“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给1分)

33.(12分)

(1)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工具的改进和技术的进步);生产关系的调整(阶级关系的变化、诸侯国的改革);思想解放(百家争鸣)。

(4分)

(2)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和资本主义农业生产方式的确立,工业革命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农业技术,国内市场的扩大。

(4分)

(3)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粮食产量降低是由于人民公社化运动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是由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