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上.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5010751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8.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古代汉语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上.docx

《古代汉语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上.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古代汉语上.docx

古代汉语上

《古代汉语1》第一阶段知识要点及复习要求一览表

序号

基础知识点

/基本专业能力

所属课本板块

要点总结

要求

推荐参考书

备注

1

汉字“形音义分析法”

通论

(二):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汉字是一种字形、字音、字义相统一的表意文字(注:

“表意文字”概念参看黄廖本《现代汉语(增订六版,上册)》138页第二章“文字”三、汉字的特点),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系统。

分析汉字应当全面地对汉字的语音(古音演变,尤其是上古音到中古音)、字形(汉字形体演变)、字义(由本义到引申义、假借义、比喻义)等方面的发展现象和发展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以系统掌握汉字发展的规律。

熟练运用

2

重要汉语辞书

的使用

通论

(一):

怎样查字典辞书

一、字典辞书的编排方式

1.按部首和笔画编排:

《说文解字》《康熙字典》《汉语大词典》《汉语大字典》

2.按音序排列:

《新华字典》

3.按照号码编排:

《四角号码新词典》

熟练使用《说文解字》《汉语大字典》《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主要工具书

3

“六书”

通论

(二):

汉字的结构和发展

(教材72-76页)

1.象形:

“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即:

用文字的线条或笔画,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

属于“独体造字法”。

2.指事:

“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即:

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方法。

属于“独体造字法”。

3.会意:

“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㧑(huī),武、信是也。

即:

会意字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形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

属于“合体造字法”。

4.形声:

“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即:

形声字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

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则表示读音类别。

例如,“樱”字,形旁是“木”,表示它是一种树木,声符是“婴”,表示它的发音与“婴”字一样。

“篮”字形符是“竹”,表示它是竹制物品,声符是“监”,表示它的韵母与“监”字一样(古音及部分方言)。

“齿”字的下方是形符,画出了牙齿的形状,上方的“止”是声符,表示两字韵母相同(或相近)。

5.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此条只需识记概念)

6.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此条只需识记概念)

1.熟练默写概念

2.解释概念今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3.会分析教材P72-76页所列举古文字形六书分类

4

“反切”

通论

(一):

怎样查字典辞书PPT

一、反切:

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

在字书中一般称“某某反(或‘翻’)”、“某某切”。

如《广韵·麻韵》:

“誇,苦瓜切。

二、反切的基本原理:

用两字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例如《广韵·麻韵》:

“誇,苦瓜切。

”可分析为:

誇(kuā)==苦(k-)+瓜(-uā)

5

汉字形体演变的七大阶段、“隶变”的特点

教材78-79页

1.汉字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的发展阶段。

2.隶变:

在甲骨文金文中,汉字的字形还带有不少绘画的性质,到了秦代的篆书,形体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篆书笔画圆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还保存着象形的意味,但符号性大大加强。

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重要的转折点,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岭。

隶书把小篆不规则的曲线或匀圆的线条变成了方折的笔画,使字形变得平直方正,并改变了少数偏旁的形体(如“萅”变为春)。

这是一次汉字发展中重要的简化,汉字发展到隶书,象形的意味大部分丧失了。

(详见课本79页)

6

文选《夸父逐日》:

重点字词形音义分析、重要语法现象

《夸父逐日》:

一、基础汉字:

1.夸:

夸(《说文解字》)。

《说文·大部》:

“夸,奢也。

从大,于声。

”基本义是“大”。

篆书为形声字。

【本义】(吹竽时)乐声张大高扬

2.逐:

从辵,从豚,豚省形。

会意字。

篆书:

本义:

追赶(野兽)。

3.走:

会意字。

篆书:

走【本义】奔跑。

4.棄:

会意字。

《说文》:

“弃,捐也。

”【本义】抛弃、扔掉(刚刚出生的逆产的孩子)。

二、词类特殊用法

(1)渴,欲得饮,饮于河、渭。

饮,yǐn,用作名词。

喝的水。

(2)未至,道渴而死。

道,路上。

名词用作状语。

7

文选《女娲补天》:

重点字词形音义分析及重要语法现象

教材P7+课件

一、基础汉字:

1.極(极):

極,形声字。

篆书

【本义】房屋的中栋,正梁。

2.列:

形声字,从刀,歺声。

篆书

【本义】分解,分开。

3.息:

会意字。

篆书

【本义】喘气,呼吸。

4.虫huǐ:

虫(虺),象形字。

篆书

【本义】一种毒蛇。

二、古今字

(1)四极废,九州裂

州:

象形字。

甲骨文作

,像河水中有小岛或小块陆地之形。

金文作

,篆文字形变成三个小岛州。

《说文·川部》:

“州,水中可居曰州。

周绕其旁,从重川。

【本义】水中的小块陆地

 

《古代汉语1》(2020-2021第一学期)第二阶段知识要点及复习要求一览表(整理于2020.10.18,18:

08)

序号

基础知识点

/基本专业能力

所属课本板块

要点总结

要求

推荐参考书

备注

1

古今词义的异同

通论(三):

古今词义的异同

(教材84-90页)

一、古今词义的异同,概况起来有三种情况:

(一)古今意义基本未变。

如:

马牛羊山水日月人手。

这些词多数为汉语的基本词汇。

★作用及影响:

正是由于这些词的意义在长时间的历史过程中基本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它们同发展缓慢的语法结构一起,保证了汉语的稳定性,也体现了古今汉语之间的继承关系(见教材P84)。

(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

如:

綢(古义“缠绕”—今义“绸缎”)、該(古义“完备”—今义“应当”)(见教材P84),搶(古义“碰,撞”—今义“抢劫”。

见課件)。

特点:

这些词,从形体上看,古今一致;从意义上看,迥然不同。

(三)古今词义同中有异(既有联系又有差别)。

如:

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泛指一切荤菜素菜。

睡,古义指坐着打瞌睡、打盹。

今义泛指睡眠。

1.理解并牢记古今词义的异同的三种情况。

2.能熟练举出至少2个例字,并能分析出其古义、今义

各班班委、组长副组长督促完成笔记誊录。

笔记整理于10月16日(周五)上课前完成,随堂携带检查

2

“古今词义同中

有异”的两种类型

通论(三):

古今词义的异同

(教材85-90页)

古今词义同中有异的词,可以分为两类:

1.词义范围的差异。

2.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1.词义范围的差异:

(1)词义扩大。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

特点:

今义(范围)大于古义(范围),古义包含于今义范围之中。

如:

◎菜,古义专指蔬菜,今义泛指一切荤菜素菜。

◎睡,古义指坐着打瞌睡、打盹。

今义泛指睡眠。

(补充:

“脸”)

(2)词义缩小。

即:

古义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范围比古义缩小了。

如:

◎宫,上古泛指房屋。

秦汉以后指封建帝王的殿堂、住房(如阿房宫、未央宫),今义指某些文化娱乐场所(如文化宫、少年宫)。

◎瓦,古义泛指陶器,包括纺锤、瓦盆、瓦罐等,今义指盖房子用的一种建筑材料。

(补充:

“臭(xiù):

泛指一切气味——臭(chòu):

臭味”)

(3)词义转移。

即:

词义范围由甲范围转移到乙范围。

主要特点:

一般情况下,新义产生后,旧义就不存在了,但新旧词义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如:

◎暂,经历了由古义“突然,一下子”——中古时期:

“不久,短暂”——现在:

“暂时的”的发展阶段。

◎汤,古义“热水,煮开的水”(成语:

如汤沃雪),今义为一种带汁的食物(菜汤、米汤、肉汤)。

◎兵,古代指兵器、武器。

今义指士兵。

◎粪,古义为“扫除(污秽之物)”,动词。

今义为“粪便”,名词。

◎穷,古义“终了,完结,空间上走到尽头”,今义“贫穷,财物匮乏”,与古之“贫”字意义相近。

●词义转移后,今义和古本义的关系不易看出来,很容易产生误解,需要我们特别注意加以辨别。

2.词义感情色彩的差异:

(1)褒贬不同。

古义褒今义贬:

复辟——古:

恢复君位。

今:

开历史的倒车。

       爪牙——古:

勇猛得力的助手。

今:

帮凶,走狗。

古义贬今义褒:

锻炼——古:

玩弄法律进行诬陷。

今:

经过实践使之提高或变好。

古义中性今义贬:

谤——古:

(多指背后)批评、议论。

今:

诽谤。

 

(2)轻重不同。

古义轻今义重:

诛——古:

责备。

成语“口诛笔伐”。

今:

诛杀。

恨——古:

遗憾,不满。

今:

愤恨,仇恨。

古义重今义轻:

感激——古:

愤激。

 今:

感谢。

       饿——古:

比“饥”重。

危及健康或生命。

今:

与“饥”同。

       病——古:

比“疾”重。

重病。

今:

与“疾”同。

1.理解并牢记古今词义同中有异的两大类型及其子类型。

2.能熟练举出至少2个例字,并能分析出其古义、今义之变化和差别

各班班委、组长副组长督促完成笔记誊录。

笔记整理于10月16日(周五)上课前完成,随堂携带检查

3

辨析古今词义异同的方法

通论(三):

古今词义的异同

(教材90页+课件)

辨析古今词义异同的三种方法:

1.从字形上分析。

汉字构造中表义的部分常常可以提示字义。

如:

◎勸,从力,古义为“劝勉、勉励”,与行为有关。

◎劣,从少(小),从力,古义为“力量弱小”。

2.从语境上分析。

如:

◎“睡”,在古代指坐着打瞌睡。

《秋声赋》: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

”《秦策》:

“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后泛指一切睡眠。

◎“再”,在古代指两次或第二次。

《左传·僖公五年》:

“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左传·庄公十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从成对的反义词、同义词上分析。

如:

◎“穷”和“达”。

《孟子·尽心下》: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穷,事业上不得志,不显贵。

◎“贵”与“贱”。

《论衡·变动》:

“故谷价低昂,一贵一贱。

1.理解并熟练掌握此三种方法。

2.熟练识记所举的例字,能运用这三种方法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各班班委、组长副组长督促完成笔记誊录。

笔记整理于10月16日(周五)上课前完成,随堂携带检查

4

宾语前置

(三种类型及其

语法条件)

通论(六)

古代汉语的词序

(教材287-295页+课件)

漢語的基本詞序:

熟练掌握,会熟练区分和划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句子成分

各班班委、组长副组长督促完成笔记誊录各班班委、组长副组长督促完成笔记誊录

5

宾语前置的三种情况及其语法条件: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這種句式的條件有二:

其一必須是疑問句,其二賓語必須是疑問代詞,二者缺一不可。

這種句式的規則比較嚴格,例外很少。

例如:

●臣實不才,又誰敢怨?

《左傳·成公三年》敢怨谁

●衛君待子而爲政,子將奚先?

《論語·子路》先奚(把什么东西放在前面?

●既富矣,又何加焉?

《論語·子路》加何焉(又添加什么东西?

●責zhài畢收,以何市而反?

《戰國策·齊策四》市何反(把债务都收了,买什么东西而返还/回来?

●或問儒者曰:

“方此時也,堯安在?

”《韓非子·難一》堯在哪里?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這種句式的條件也有二:

其一是否定句,其二是代詞作賓語。

所謂否定句是指含有否定副詞“不、未、毋(無)wu2”或無定指代詞“莫”的句子。

例如:

●文王將死,與之璧,使行,曰:

“……我死,女rǔ必速行,無適小國,將不女rǔ容焉。

”《左傳·僖公七年》不容女(我死了之后,你一定要赶快逃跑,但是不要到小的国家去,这些小国将容不下你。

●諫而不入,則莫之繼也。

《左傳·宣公二年》莫继之(如果您去进谏而不被采纳,那么没有人再继续进谏。

●盟曰:

“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左傳·宣公十五年》無詐爾、無虞我(我不欺诈你,你也不要戒备我。

●今鄭人貪賴其田,而不我與。

我若求之,其與我乎?

《左傳·昭公十二年》不与我(他们会给我吗?

),前一个“不我與”有否定词,因此代词宾语“我”前置,后一个分句“與我”没有否定词,因此“我”放在“與”的后面

●事若克,季子雖至,不吾廢也。

《左傳·昭公三十年》不廢吾

●我未見力不足者,蓋gài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論語·里仁》未見之。

(可能有,但是我没有见过他们)

●孔子曰:

“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之逮(赶上)也,而有志焉。

《禮記·禮運》未逮之(我孔丘没有赶上那个时代,但是我有志向。

 

【补充1】如果動詞前有能願動詞,代詞賓語也應放在能願動詞之前。

能愿动词:

“或(可能)、肯、敢”等

例如:

●雖使五尺之童適市,莫之或欺。

《孟子·滕文公上》莫或欺之(即使派五尺高的童子到市场上去买东西,也没有人会欺骗他。

●三歲貫女ru3,莫我肯顧。

《詩經·魏風·碩鼠》莫肯顧我

●晉君之惠也,未之敢忘。

《國語·晉語》未敢忘之

【补充2】如果賓語不是代詞,即使是否定句,賓語也不前置。

例如:

●遂寘姜氏於城潁,而誓之曰:

“不及黃泉,無相見也。

”《左傳·隱公元年》(于是就把姜氏安放到了程颖这个地方,并且对他发誓说:

不到黄泉无相见也)“不及黄泉”是否定句,但这里的“黄泉“是名词,不是代词,因此宾语不前置,它是动宾结构。

●君子不重chóng傷(再次杀伤已经受伤的敌人),不禽(俘虏、捕获)二毛(老年士兵,黑白两种头发)。

《左傳·僖公二年》“二毛”是名词。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禮記·學記》“器、道”都是名词。

3.賓語在代詞複指的條件下前置。

爲了强調賓語,將賓語置於動詞謂語之前,在賓語之後用“之”、“是”等代詞進行複指。

表達方式:

賓語+是(之)+謂語動詞。

例如: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guó之謂也?

《左傳·僖公五年》

●將虢是滅,何愛於虞?

《左傳·僖公五年》將滅虢

●吾以子爲異之問,曾由與求之問。

《論語·先進》问异、问由与求(仲由与冉求)。

●豈不穀是爲?

先君之好是繼。

《左傳·僖公四年》

●愎諫,違卜,固敗是求,又何逃焉?

《左傳·僖公十五年》

這種前置賓語常常在其前加上副詞“唯(惟)”,構成“唯……是……”、“唯……之……”的格式,用以强調動作的單一性和排它性。

例如:

●率師以來,唯敵是求。

《左傳·宣公十二年》

●余雖與晉出入,余唯利是視。

《左傳·成公十三年》(我虽然何晋国有交往,但我只看重利益)

●去我三十里,唯命是聽。

《左傳·宣公十五年》

●雞鳴而駕,塞井夷竃zào,唯余馬首是瞻。

《左傳·襄公十四年》(只看我的马头就可以了。

●當臣持竿臨河時,心無雜慮,惟魚之念。

《列子·湯問》

【补充1】如果賓語本身是“是”,則直接置於動詞謂語前而不再用代詞複指。

例如:

●維葉莫莫,是刈是濩。

《詩經·周南·葛覃》

●爾貢苞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左傳·僖公四年》

●有令名矣,而終之以恥,午也是懼。

《左傳·昭公元年》

【补充2】除了以上三種情況外,古代漢語中在强調介詞“以”的賓語時,也常把其賓語放在介詞“以”的前面。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論語·爲政》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楚軍喊殺聲震天,諸侯軍無不人人惴恐。

《史記·項羽本紀》

●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雖衆無所用之。

《左傳·僖公四年》

●秋陽以暴之,江漢以濯之。

《孟子·滕文公上》

●其有不合者,仰而思之,夜以繼日。

《孟子·離婁上》

●是以太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李斯《諫逐客书》

各班班委、组长副组长督促完成笔记誊录

 

各班班委、组长副组长督促完成笔记誊录

 

各班班委、组长副组长督促完成笔记誊录

 

各班班委、组长副组长督促完成笔记誊录

6

定語後置

二、定語後置

定語後置的情況比較簡單,主要有以下幾種格式:

(1)中心詞+之+形容詞

(2)中心詞+“者”字結構(3)中心詞+數詞。

1.中心詞+之+形容詞

這種格式中的形容詞不能換成名詞或代詞等。

例如:

帶長鋏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

《楚辭·涉江》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楚辭·漁父》

2.中心詞+“者”字結構

這種格式中的“者”字結構可分爲帶“有”和不帶“有”兩種。

例如: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

《戰國策·齊策四》

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

《列子·湯問》

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

《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中心詞+數詞

這種格式中的後置定語可以單用數詞,也可以帶上量詞。

例如:

吏二縛一人詣王。

《晏子春秋·内篇雜下》

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

《左傳·隱公元年》

各班班委、组长副组长督促完成笔记誊录

7

蝜蝂传

课本第9页

重点字词、语法:

1.負(负):

篆书

从人,从贝。

會意字。

古文

和篆文

皆上从人,下从贝(表示财物),会“人有了财物就有了依靠”之意。

义为凭仗,仗恃。

【本义】仗恃,依仗

2.首:

篆书

,象形字。

【本义】头

3病:

篆书

从疒(nè),丙声。

形声字。

古代视病情程度而称,重者曰“病”(危及生命),轻者曰“疾”。

《论语·子罕》:

“(孔)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

”(臣:

给人治丧的人)后泛指一切疾病(词义范围扩大)。

【本义】重病

4.仆pū:

从人,卜声。

形声字。

《论衡·儒增》:

“当门仆头碎首而死。

【本义】“仆倒(以头触地倒下)”

5.使动用法、通假字

(1)今世之嗜取者,遇货不避,以厚其室,不知为己累也。

厚:

用作使动,加厚,充实。

以厚其室:

用财物充实自己的财力。

(2)及其怠而踬也,黜弃之,迁徙之,亦以病矣。

以:

通假字,通“已”,已经,已然。

亦以病矣:

(到这时)也已经困苦不堪了。

各班班委、组长副组长督促完成笔记誊录

8

桃花源记

课本第11页

重点字词、语法:

1.魚、漁(注:

在古代是意义和词性都不相同的两个字)

魚:

篆書

象形字。

名詞。

漁:

篆書

会意字(或兼形聲)。

2.行(xíng):

篆書

从彳(chì),从亍(chù)。

象形字。

古文中,从彳、从亍的字,大都和行走有关。

【本义】道路(十字路口)

3舍(shè)、捨(shě)

舍:

篆书

从亼(jí。

象房屋)、屮(chè,草也)。

象形字。

【本义】客馆,客房

后被假借为“舍弃”义,加“手”旁作“捨”。

4.從(从):

篆书

会意字。

【本义】跟随,相随

5.去:

篆书

会意字。

【本义】离开

★★★【重点辨析】去,往。

上古时,“去”和“往”的意义不同:

上古时,“去”是指“离开(某地)”,不指“前往(某地)”。

《孟子·公孙丑》:

“孟子去齐。

”(孟子离开了齐国)《战国策·赵策三》:

“遂辞平原君而去。

”(于是,辞别了平原君而离去)“去”的反义词是“留”。

“去”往往后面带宾语。

而“往”则是指“前往(某地)”,目标明确。

“往”的反义词是“来”。

“往”后面常常不带宾语。

《庄子·逍遥游》:

“往而不返。

各班班委、组长副组长督促完成笔记誊录

9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课本第90-97页)

一、(词的)本义:

就是词的本来意义,但不一定都是原始意义。

(教材P90)

二、探究本义的作用(课件+教材P91):

1.使我们解释字义有依据,可以精确地掌握词义。

2.便于理出词义发展的头绪,了解词义演变的规律。

3.可以帮助我们更透彻地理解词义。

三、探究本义的基本方法:

结合语言文字材料(如古籍文献),通过分析汉字的字形探求本义(如运用“六书”之法,尤其是利用象形字之象形特征推求本义、通过形声字之形符(义符)推求本义)。

(详参教材P91-92)

注意:

“探求词的本义时,不仅要分析字形,还必须要有语言资料来加以证实,这是检验本义是否可靠的重要依据。

离开语言资料,作单纯的形体分析,很容易流于主观臆测。

”(详见教材P93)

四、引申义(概念、分类)

1.概念:

引申义就是从本义中引申出来的意义,包括直接引申和间接引申两类。

引申义是造成一词多义现象的根本原因。

(教材P93)

2.分类:

从引申义与本义的(远近)关系看,可以分为两类:

(1)直接引申:

从本义直接派生出来的意义。

如:

月,本义月亮——直接引申出时间单位的“月”。

城,本义“城墙”——直接引申泛指整个城市。

(详见教材P93)

(2)间接引申:

由直接引申而再引申出的意义,即所谓的“辗转为他训”(即:

词义不断演变发展出的意义)。

★注意:

“在许多情况下,本义和引申义的关系不是直接关系(即本义与直接引申的关系),而是间接关系(即:

本义与间接引申的关系)。

”也就是说,我们现在看到的很多词的主要意义,都是词的间接引申义。

如:

朝zhāo,本义“早晨”——直接引申为朝cháo拜——间接引申为“朝廷”——再间接引申为“朝代”。

(详见教材P93)

五、本义发展为各种引申义的基本方式(一般规律)

由具体到抽象,由个别到一般。

(例字详见教材P96)

理解并牢固记忆

《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张归璧等,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第1版)

 

各班班委、组长副组长督促完成笔记誊录

10

考察词的本义与引申义关系时的注意点

通论(四)

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课件+课本第97页)

一、树立正确的语言的发展观:

语言文字是动态发展的,要注意语音、字形的变化,这种变化容易掩盖本义与引申义的关系。

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一)语音(字音)方面的改变(主要是声调和词性方面的变化)

如:

朝zhāo,本义“早晨”,名词,后来直接引申出“朝cháo拜”义,语音发生了变化,词性也变成了动词。

又如:

骑qí,本义“骑马”(《说文解字》:

“骑,跨马也。

”)后来引申出“骑兵”、“骑马之人”等意义,读作jì。

《史记·鸿门宴》:

“从百余骑(jì)来见项王。

”(例字详见教材P97)

(二)字形(字体)方面的改变。

又分为两类:

1.代表本义的字形发生了改变。

如:

何hè,本义“儋(担)”,即“肩负”,后被假借为疑问代词(读作hé,属“本无其字”之假借),其本义“儋(担)”之意义则借“荷(荷花之荷hé)”承担,读作hè。

发展脉络如下:

荷(hè)(假借荷承担本义)何(hè)(被假借为疑问代词)何(hé)

2.代表引申义的字形发生了改变。

如:

解(xiè),本义“分解,解散”,后引申出“懈怠”义。

但由于这个引申义已经距离本义时代久远,为了区别起见,就另造一个字“懈”(形声字)来代表“解”的这个引申义“懈怠”。

(例字详见教材P97)

 

理解并牢固记忆

《古汉语知识详解辞典》(马文熙、张归璧等,中华书局,1996年10月第1版)

 

各班班委、组长副组长督促完成笔记誊录

 

《古代汉语1》(2020-2021第一学期)第三阶段知识要点及复习要求一览表(整理于2020.12.4)

序号

基础知识点

/基本专业能力

所属课本板块

要点总结

要求

推荐参考书

备注

1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通论7古代汉语的判断句

一、定义判斷句是根據謂語的性質給句子分類而得出的一種句型。

表明謂語對主語的屬性做出判斷。

即判斷主語是什麽,或不是什麽;屬於某一屬性,或不屬於某一屬性。

謂語一般是名詞、代詞或名詞性詞組。

二、与现代汉语判断句在形式上的区别:

現代漢語中的判斷句一般有係詞(判斷詞)“是”連接主、謂語,表示否定則在判断词“是”前加否定副詞“不”,不用係詞的判斷句則較少,例如:

“今天星期一。

”古漢語判斷句和現代有較大差别,一般不用判斷係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