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点词句doc.docx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点词句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点词句doc.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点词句doc
语文版《南州六月荔枝丹》重点词句
1.词语
(1)不了了之:
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2)纵然:
即使。
(3)资料:
用作依据的材料。
(4)钻牛角尖:
陷入无法解决的问题或不值得研究的小问题之中。
(5)粗糙:
不光滑。
(6)术语:
某门科学的专用语。
(7)龟裂:
呈现出许多裂纹。
(8)眼帘:
指眼皮或眼内。
(9)逼真:
极像真的。
(10)绚丽:
灿烂美丽。
(11)绝种:
(某种生物)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逐渐稀少,终于灭绝。
()夸张:
为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像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的修辞手段。
(13)渣滓:
物品提取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14)不耐:
受不住,禁不起。
(15)嘲讽:
嘲笑讽刺。
(16)退化:
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
(17)谚语:
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18)特产:
某地或某国特有的;某地或某国特有的著名产品。
(19)明证:
明显的证据。
(20)进贡:
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
(21)更足珍惜:
更加值得珍重爱惜。
(22)北限:
最往北的限度。
(23)移植:
把播种在苗床或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
(24)迁怒:
受了甲的气而拿乙出气,或自己不如意时,跟别人生气。
(25)极刑:
死刑。
(26)吹嘘:
夸张地宣扬。
(27)造化:
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
(28)当年:
就在本年;同一年。
(29)下文:
比喻事情的发展或结果。
(30)幅员广阔:
领土面积广大宽阔。
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
(31)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
(32)切合:
十分符合。
(33)盛产:
出产非常多。
2.句子
(1)“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
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
这两句一感叹一反问,再加上“实在”“更”,有力地强调其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
疑惑的原因在本段第1句、4句和5句有交代:
小时“没有见过鲜荔枝”“只知道荔枝干”。
后两句的两个“没有”,两个“鲜荔枝”,突出本文说明对象是“鲜荔枝”,目的在于使“没有见过”鲜荔枝的人对荔枝有全面的科学的知识。
(2)“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
”从第1段的设置疑问转到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衔接紧密。
对第1段摘引的白居易的文章有褒也有贬,表明其随时纠正前人错误的态度。
这一句总领2至10段的说明内容,回应第1段的引文“也”,使人体会到白文既有用比喻描写荔枝形态生动形象的对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
“的确”加强“有不足”的语气起强调作用。
“形态”概括了所引白文的要点,也暗示出本文行文重点。
比喻的笔法与本段后4句“用果树学的术语”作的准确细致的解说形成对比,作者的解说显然更准确如实。
后4句主要是对“壳如红缯”一句中“缯”的比喻失当进行批评:
把粗糙的壳面描写得滑润了。
(3)“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修饰限制成分“成熟”“大多数”用语准确,有保留地肯定了“壳如红缯”中“红”的描写。
句中的“或”和本段最后一句的“也有”“又有”补正了“红”表述上的不足。
使人认识到“红”只是成熟期时大多数荔枝果外壳的颜色。
这样写既注意到普遍性,也不忽略特殊性,表述全面,合乎事实,经得起推敲。
“……‘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
”这一句是对作为文章标题的所引古诗句的内容的必要解释:
“六月”是就阴历而言,切勿以习用的阳历视之。
这样就可使粗心的读者避免误解了。
如果说这一句侧重说明的是“六月”当如何理解,那么本段第1句到第3句则说明的是“丹”当怎样体会。
(4)“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
”这一句描绘荔枝的形状,该内容是白文所无、本文特补的。
“通常”“稍”,用语精确,从范围或程度对事物进行了恰如其分的限制或修饰。
最后一句对“龙牙”“珍珠”品种的介绍,就使人们对一般和特殊品种的荔枝的形状都有较深刻的印象了。
下几句对果肩、果顶、缝合线等生物学术语的诠释,用语简洁、准确,也都给人以明白无误的认识。
(5)“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这是用数字说明法具体确切地说明荔枝果实的大小和重量。
“三四厘米”“十多克”都是概数。
当用概数就不能用确数。
概数用得恰当,能更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给人以真实可信、准确、精当的感觉。
下两句举例说明,仍结合了数字说明。
特别是第3句不但仍用概数,而且两说并存,如实引录,不妄作揣测、任意取舍,反映了作者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读了使人感到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
第2句中举例是“调查得知”,第3句中举例是专著记载,数字来源的可靠性是无庸置疑的。
(6)“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
”“所谓”与第1段所引白文回应,又表明了作者对此说的不以为然。
因为膜自身是白色的。
下一句就指出了白文描绘有误在于他观察有误:
“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7)“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完全”加强了这一肯定的语气,但这一肯定是以“大多数”为范围的。
下一句“有的则微带黄色。
”弥补了白文的不足。
对荔枝的肉的颜色的介绍更趋全面后,三四句“从植物学的观点”指出人们习惯(包括白文)称为果肉(或瓤肉)的部分,其实“应称假种皮”;而为人们当作膜的倒是“真正的果肉”。
作者用现代科学知识纠正了前人的谬误,使人们茅塞顿开,这一说明是十分必要的。
“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
”“特别”,强调“薄”的程度,是“不留渣滓”的原因。
“一般”用在“都”前,既肯定了荔枝肉入口不留渣的佳处,又不排除极少数、特殊情况,留有余地而不绝对化。
接下去的三句回应白文“浆液甘酸如醴酪”,肯定了这种说法,肯定了荔枝作为水果,味道之佳。
最后一句写荔枝果“生食”之外还可加工作荔枝干,与开头段遥相呼应。
句中“完全”二字,表现出加工制作的荔枝干与鲜荔枝果外观变化之大,难怪幼年时只见过荔枝干的作者,上小学时不能接受白居易文章的说法。
(8)“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
”作者先肯定了白的说法,再以现在情况与白居易的说明相比,对现代科研成果予以充实肯定。
下一句“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表明作者对科研工作者的期望,也突出了荔枝“不耐”贮藏,要延长其贮藏决非易事。
(9)“荔枝的核就是种子,……少数品种为绿色。
”说明了荔枝核的一些情况,语言简洁,是介绍荔枝必然要涉及的。
“就是”与第7段“假种皮”大有关系。
光说“核”,人们也许会忽略;强调它“就是”种子,人们自然会想起种子的皮,也会联想到“假种皮”。
(10)“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由荔枝果而写到荔枝花,补白文之不足,状荔枝所必需。
这一段前面写到一些荔枝花的“缺点”:
比如“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等等,需“混栽”以“增加授粉机会。
再比如“生花”多,而结实少,“十花一子”,说明荔枝“结实”之可贵。
这最后一句写了荔枝花的“优点”:
花多、花期长,是蜜源。
“重要的”突出了其经济价值。
这是荔枝鲜果能生吃,做荔枝干可食用外另一重要功用:
荔枝花是蜜源,这蜜当然是“荔枝蜜”啰!
(11)“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
”两个“我国”,饱含作者热爱祖国的激情,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一水果佳品的赞美。
这一段紧扣文题的“南州”,把范畴具体到广东、四川、福建、广西、云南等。
第二句中“海南岛和廉江”并列,今日看有些不妥,因为海南已自成省,廉江是广东省的一个地区;作者写此文时海南岛属广东省,这样写是很自然的。
“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
”“就”在这里有“仅”、“只”之意,用在这儿强调我国栽培荔枝历史悠久,至少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
使读者对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产生自豪感。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承上段进一步证明荔枝原产我国。
此处的“书”指专著,不是提到荔枝的就算数的。
“包括蔡襄的在内”把这一段与上一段,紧紧连贯起来。
“现在知道的”决不可少,这样限制一下比较客观,留有余地,不能肯定这是完全的,不排除目前有未被发现、而将来也许会被发现的;既然存在这种可能性,如果去掉这几个字就未免太草率、不严谨,给人以以偏概全,妄下结论之感。
“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
”“不仅……也……”的句式、“最”的修辞,强调说明该书的地位、文献价值和意义引人自豪。
下面三句,不但介绍了此书的内容,还用书中提到的“陈紫”“现在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有老树一株”“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证明了这一点。
(13)“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这一段在指出荔枝的“生产北限”后,举过去的三个例子证明北移之不易。
表达前人因喜爱荔枝而欲使其遍布祖国南北的愿望,引出“现在”应当与过去不同,有所进步,因为“科学发达”了嘛!
这是作者的主观愿望,更是读者的共同心愿。
“不是……不”双重否定表肯定,表现作者愿望之迫切;“也许”,表推测语气,表明“将来”只是可能发生这样的事,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
这既是作者说话留有余地,又表明此事难度之大,能否成为现实目前还很难说,表达恰当、准确,分寸适度,并能激起人们钻研科学,解决难题的热情。
(14)“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这是作者对“盛产”地区的建议,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才“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以此作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是为人民谋福利的,表明他写这篇文艺性说明文的主旨所在,作者以今昔的不同,未来的发展收束全文,深化主题,使立意更高了。
1.词语
(1)不了了之:
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2)纵然:
即使。
(3)资料:
用作依据的材料。
(4)钻牛角尖:
陷入无法解决的问题或不值得研究的小问题之中。
(5)粗糙:
不光滑。
(6)术语:
某门科学的专用语。
(7)龟裂:
呈现出许多裂纹。
(8)眼帘:
指眼皮或眼内。
(9)逼真:
极像真的。
(10)绚丽:
灿烂美丽。
(11)绝种:
(某种生物)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逐渐稀少,终于灭绝。
()夸张:
为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像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的修辞手段。
(13)渣滓:
物品提取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14)不耐:
受不住,禁不起。
(15)嘲讽:
嘲笑讽刺。
(16)退化:
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
(17)谚语:
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18)特产:
某地或某国特有的;某地或某国特有的著名产品。
(19)明证:
明显的证据。
(20)进贡:
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
(21)更足珍惜:
更加值得珍重爱惜。
(22)北限:
最往北的限度。
(23)移植:
把播种在苗床或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
(24)迁怒:
受了甲的气而拿乙出气,或自己不如意时,跟别人生气。
(25)极刑:
死刑。
(26)吹嘘:
夸张地宣扬。
(27)造化:
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
(28)当年:
就在本年;同一年。
(29)下文:
比喻事情的发展或结果。
(30)幅员广阔:
领土面积广大宽阔。
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
(31)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
(32)切合:
十分符合。
(33)盛产:
出产非常多。
2.句子
(1)“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
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
这两句一感叹一反问,再加上“实在”“更”,有力地强调其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
疑惑的原因在本段第1句、4句和5句有交代:
小时“没有见过鲜荔枝”“只知道荔枝干”。
后两句的两个“没有”,两个“鲜荔枝”,突出本文说明对象是“鲜荔枝”,目的在于使“没有见过”鲜荔枝的人对荔枝有全面的科学的知识。
(2)“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
”从第1段的设置疑问转到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衔接紧密。
对第1段摘引的白居易的文章有褒也有贬,表明其随时纠正前人错误的态度。
这一句总领2至10段的说明内容,回应第1段的引文“也”,使人体会到白文既有用比喻描写荔枝形态生动形象的对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
“的确”加强“有不足”的语气起强调作用。
“形态”概括了所引白文的要点,也暗示出本文行文重点。
比喻的笔法与本段后4句“用果树学的术语”作的准确细致的解说形成对比,作者的解说显然更准确如实。
后4句主要是对“壳如红缯”一句中“缯”的比喻失当进行批评:
把粗糙的壳面描写得滑润了。
(3)“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修饰限制成分“成熟”“大多数”用语准确,有保留地肯定了“壳如红缯”中“红”的描写。
句中的“或”和本段最后一句的“也有”“又有”补正了“红”表述上的不足。
使人认识到“红”只是成熟期时大多数荔枝果外壳的颜色。
这样写既注意到普遍性,也不忽略特殊性,表述全面,合乎事实,经得起推敲。
“……‘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
”这一句是对作为文章标题的所引古诗句的内容的必要解释:
“六月”是就阴历而言,切勿以习用的阳历视之。
这样就可使粗心的读者避免误解了。
如果说这一句侧重说明的是“六月”当如何理解,那么本段第1句到第3句则说明的是“丹”当怎样体会。
(4)“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
”这一句描绘荔枝的形状,该内容是白文所无、本文特补的。
“通常”“稍”,用语精确,从范围或程度对事物进行了恰如其分的限制或修饰。
最后一句对“龙牙”“珍珠”品种的介绍,就使人们对一般和特殊品种的荔枝的形状都有较深刻的印象了。
下几句对果肩、果顶、缝合线等生物学术语的诠释,用语简洁、准确,也都给人以明白无误的认识。
(5)“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这是用数字说明法具体确切地说明荔枝果实的大小和重量。
“三四厘米”“十多克”都是概数。
当用概数就不能用确数。
概数用得恰当,能更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给人以真实可信、准确、精当的感觉。
下两句举例说明,仍结合了数字说明。
特别是第3句不但仍用概数,而且两说并存,如实引录,不妄作揣测、任意取舍,反映了作者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读了使人感到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
第2句中举例是“调查得知”,第3句中举例是专著记载,数字来源的可靠性是无庸置疑的。
(6)“所谓‘膜如紫绡’,是指壳内紧贴壳的内壁的白色薄膜。
”“所谓”与第1段所引白文回应,又表明了作者对此说的不以为然。
因为膜自身是白色的。
下一句就指出了白文描绘有误在于他观察有误:
“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
”(7)“荔枝的肉大多数白色半透明,说它‘莹白如冰雪’完全正确。
”“完全”加强了这一肯定的语气,但这一肯定是以“大多数”为范围的。
下一句“有的则微带黄色。
”弥补了白文的不足。
对荔枝的肉的颜色的介绍更趋全面后,三四句“从植物学的观点”指出人们习惯(包括白文)称为果肉(或瓤肉)的部分,其实“应称假种皮”;而为人们当作膜的倒是“真正的果肉”。
作者用现代科学知识纠正了前人的谬误,使人们茅塞顿开,这一说明是十分必要的。
“荔枝肉的细胞壁特别薄,所以入口一般都不留渣滓。
”“特别”,强调“薄”的程度,是“不留渣滓”的原因。
“一般”用在“都”前,既肯定了荔枝肉入口不留渣的佳处,又不排除极少数、特殊情况,留有余地而不绝对化。
接下去的三句回应白文“浆液甘酸如醴酪”,肯定了这种说法,肯定了荔枝作为水果,味道之佳。
最后一句写荔枝果“生食”之外还可加工作荔枝干,与开头段遥相呼应。
句中“完全”二字,表现出加工制作的荔枝干与鲜荔枝果外观变化之大,难怪幼年时只见过荔枝干的作者,上小学时不能接受白居易文章的说法。
(8)“现经研究证实,温度保持在1℃到5℃,可贮藏三十天左右。
”作者先肯定了白的说法,再以现在情况与白居易的说明相比,对现代科研成果予以充实肯定。
下一句“还应进一步设法延长”表明作者对科研工作者的期望,也突出了荔枝“不耐”贮藏,要延长其贮藏决非易事。
(9)“荔枝的核就是种子,……少数品种为绿色。
”说明了荔枝核的一些情况,语言简洁,是介绍荔枝必然要涉及的。
“就是”与第7段“假种皮”大有关系。
光说“核”,人们也许会忽略;强调它“就是”种子,人们自然会想起种子的皮,也会联想到“假种皮”。
(10)“荔枝花多,花期又长,是一种重要的蜜源植物。
”由荔枝果而写到荔枝花,补白文之不足,状荔枝所必需。
这一段前面写到一些荔枝花的“缺点”:
比如“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等等,需“混栽”以“增加授粉机会。
再比如“生花”多,而结实少,“十花一子”,说明荔枝“结实”之可贵。
这最后一句写了荔枝花的“优点”:
花多、花期长,是蜜源。
“重要的”突出了其经济价值。
这是荔枝鲜果能生吃,做荔枝干可食用外另一重要功用:
荔枝花是蜜源,这蜜当然是“荔枝蜜”啰!
(11)“荔枝原产于我国,是我国的特产。
”两个“我国”,饱含作者热爱祖国的激情,也表现了作者对这一水果佳品的赞美。
这一段紧扣文题的“南州”,把范畴具体到广东、四川、福建、广西、云南等。
第二句中“海南岛和廉江”并列,今日看有些不妥,因为海南已自成省,廉江是广东省的一个地区;作者写此文时海南岛属广东省,这样写是很自然的。
“它的栽培历史,就从那个时候算起,也已在二千年以上了。
”“就”在这里有“仅”、“只”之意,用在这儿强调我国栽培荔枝历史悠久,至少已有二千年以上的历史。
使读者对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产生自豪感。
()“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知道的共有十三种,……”承上段进一步证明荔枝原产我国。
此处的“书”指专著,不是提到荔枝的就算数的。
“包括蔡襄的在内”把这一段与上一段,紧紧连贯起来。
“现在知道的”决不可少,这样限制一下比较客观,留有余地,不能肯定这是完全的,不排除目前有未被发现、而将来也许会被发现的;既然存在这种可能性,如果去掉这几个字就未免太草率、不严谨,给人以以偏概全,妄下结论之感。
“蔡谱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的果树志中,著作年代最早的一部。
”“不仅……也……”的句式、“最”的修辞,强调说明该书的地位、文献价值和意义引人自豪。
下面三句,不但介绍了此书的内容,还用书中提到的“陈紫”“现在仍然广为栽培”,“宋公荔枝”“有老树一株”“依然每年开花结实”,证明了这一点。
(13)“现在科学发达,使荔枝北移,将来也许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
”这一段在指出荔枝的“生产北限”后,举过去的三个例子证明北移之不易。
表达前人因喜爱荔枝而欲使其遍布祖国南北的愿望,引出“现在”应当与过去不同,有所进步,因为“科学发达”了嘛!
这是作者的主观愿望,更是读者的共同心愿。
“不是……不”双重否定表肯定,表现作者愿望之迫切;“也许”,表推测语气,表明“将来”只是可能发生这样的事,能不能发生还不一定。
这既是作者说话留有余地,又表明此事难度之大,能否成为现实目前还很难说,表达恰当、准确,分寸适度,并能激起人们钻研科学,解决难题的热情。
(14)“盛产荔枝的地区,应该大力发展荔枝的生产”这是作者对“盛产”地区的建议,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荔枝生产,才“能够逐步满足广大人民的生活需要。
”以此作结,说明社会主义制度是为人民谋福利的,表明他写这篇文艺性说明文的主旨所在,作者以今昔的不同,未来的发展收束全文,深化主题,使立意更高了。
1.词语
(1)不了了之:
该办的事情没有办完,放在一边不去管它,就算完事。
(2)纵然:
即使。
(3)资料:
用作依据的材料。
(4)钻牛角尖:
陷入无法解决的问题或不值得研究的小问题之中。
(5)粗糙:
不光滑。
(6)术语:
某门科学的专用语。
(7)龟裂:
呈现出许多裂纹。
(8)眼帘:
指眼皮或眼内。
(9)逼真:
极像真的。
(10)绚丽:
灿烂美丽。
(11)绝种:
(某种生物)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逐渐稀少,终于灭绝。
()夸张:
为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像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句来形容事物的修辞手段。
(13)渣滓:
物品提取精华后剩下的东西。
(14)不耐:
受不住,禁不起。
(15)嘲讽:
嘲笑讽刺。
(16)退化:
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机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
(17)谚语:
在群众中间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
(18)特产:
某地或某国特有的;某地或某国特有的著名产品。
(19)明证:
明显的证据。
(20)进贡:
封建时代藩属对宗主国或臣民对君主呈献礼品。
(21)更足珍惜:
更加值得珍重爱惜。
(22)北限:
最往北的限度。
(23)移植:
把播种在苗床或秧田里的幼苗拔起,或连土掘起,种在田地里。
(24)迁怒:
受了甲的气而拿乙出气,或自己不如意时,跟别人生气。
(25)极刑:
死刑。
(26)吹嘘:
夸张地宣扬。
(27)造化:
自然界的创造者,也指自然。
(28)当年:
就在本年;同一年。
(29)下文:
比喻事情的发展或结果。
(30)幅员广阔:
领土面积广大宽阔。
地广狭为幅,周围为员。
(31)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规定适宜的方法。
(32)切合:
十分符合。
(33)盛产:
出产非常多。
2.句子
(1)“上了小学,老师讲授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读到“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实在无法理解,荔枝哪里会是红色的!
荔枝肉像冰雪那样洁白,不是更可怪吗?
这两句一感叹一反问,再加上“实在”“更”,有力地强调其百思不得其解的程度。
疑惑的原因在本段第1句、4句和5句有交代:
小时“没有见过鲜荔枝”“只知道荔枝干”。
后两句的两个“没有”,两个“鲜荔枝”,突出本文说明对象是“鲜荔枝”,目的在于使“没有见过”鲜荔枝的人对荔枝有全面的科学的知识。
(2)“白居易用比喻的笔法来描写荔枝的形态,的确也有不足之处。
”从第1段的设置疑问转到介绍有关荔枝的科学知识,衔接紧密。
对第1段摘引的白居易的文章有褒也有贬,表明其随时纠正前人错误的态度。
这一句总领2至10段的说明内容,回应第1段的引文“也”,使人体会到白文既有用比喻描写荔枝形态生动形象的对的一面,也有不足之处。
“的确”加强“有不足”的语气起强调作用。
“形态”概括了所引白文的要点,也暗示出本文行文重点。
比喻的笔法与本段后4句“用果树学的术语”作的准确细致的解说形成对比,作者的解说显然更准确如实。
后4句主要是对“壳如红缯”一句中“缯”的比喻失当进行批评:
把粗糙的壳面描写得滑润了。
(3)“成熟的荔枝,大多数是深红色或紫色。
”修饰限制成分“成熟”“大多数”用语准确,有保留地肯定了“壳如红缯”中“红”的描写。
句中的“或”和本段最后一句的“也有”“又有”补正了“红”表述上的不足。
使人认识到“红”只是成熟期时大多数荔枝果外壳的颜色。
这样写既注意到普遍性,也不忽略特殊性,表述全面,合乎事实,经得起推敲。
“……‘南州六月荔枝丹’指的是阴历六月,正当阳历七月。
”这一句是对作为文章标题的所引古诗句的内容的必要解释:
“六月”是就阴历而言,切勿以习用的阳历视之。
这样就可使粗心的读者避免误解了。
如果说这一句侧重说明的是“六月”当如何理解,那么本段第1句到第3句则说明的是“丹”当怎样体会。
(4)“荔枝呈心脏形、卵圆形或圆形,通常蒂部大,顶端稍小。
”这一句描绘荔枝的形状,该内容是白文所无、本文特补的。
“通常”“稍”,用语精确,从范围或程度对事物进行了恰如其分的限制或修饰。
最后一句对“龙牙”“珍珠”品种的介绍,就使人们对一般和特殊品种的荔枝的形状都有较深刻的印象了。
下几句对果肩、果顶、缝合线等生物学术语的诠释,用语简洁、准确,也都给人以明白无误的认识。
(5)“荔枝大小,通常是直径三四厘米,重十多克到二十多克。
”这是用数字说明法具体确切地说明荔枝果实的大小和重量。
“三四厘米”“十多克”都是概数。
当用概数就不能用确数。
概数用得恰当,能更确切地反映客观事物和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程度,给人以真实可信、准确、精当的感觉。
下两句举例说明,仍结合了数字说明。
特别是第3句不但仍用概数,而且两说并存,如实引录,不妄作揣测、任意取舍,反映了作者严谨审慎、实事求是的态度,读了使人感到更加真实可信,增强了文章的科学性。
第2句中举例是“调查得知”,第3句中举例是专著记载,数字来源的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