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论文.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9966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工程地质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工程地质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工程地质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工程地质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程地质论文.docx

《工程地质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地质论文.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工程地质论文.docx

一般来说,工程地质是调查、研究、解决与人类活动及各类工程建筑有关的

地质问题的科学。

工程地质研究的主要内容有:

确定岩土组分、组织结构(微观结构)、物理、化学与力学性质(特别是强度及应变)及其对建筑工程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岩土工程地质分类,提出改良岩土的建筑性能的方法;研究由于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而破坏的自然环境的平衡,以及自然发生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及地震等物理地质作用对工程建筑的危害及其预测、评价和防治措施;研究解决各类工程建筑中的地基稳定性,如边坡、路基、坝基、桥墩、硐室,以及黄土的湿陷、岩石的裂隙的破坏等,制定一套科学的勘察程序、方法和手段,直接为各类工程的设计、施工提供地质依据;研究建筑场区地下水运动规律及其对工程建筑的影响,制定必要的利用和防护方案;研究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特征,预报人类工程活动对其影响而产生的变化,作出区域稳定性评价,进行工程地质分区和编图。

为了更好的学习工程地质,老师在课余时间组织了一次野外实习,主要是游览徐州的各处名山。

徐州市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东西长约210公里,南北宽约140公里,总面积11258平方公里,占江苏省总面积的11%。

域内除中部和东部存在少数丘岗外,大部皆为平原。

丘陵海拨一般在00-200米左右。

丘陵山地分两大群,一群分布于市域中部,山体高低不一.平原总地势由西北向东南降低,海拨一般在30-50米之间。

徐州市地处古淮河的支流沂、沭、泗诸水的下游,以黄河故道为分水岭,形成北部的沂、沭、泗水系和南部的濉、安河水系。

境内河流纵横交错,湖沼、水库星罗棋布.徐州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是:

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雨热同期。

徐州地处南北相交之处,湖光山色,刚柔相济,自然风光兼有北方的豁然大气和南方的钟灵秀丽。

这里依山带水,岗岭四合,山围着城,城环着山,山水特色十分明显。

故向来被誉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素称“五省通衢”。

1、相关概念

(1)节理:

节理是当岩层、岩体发生破裂,而破裂面两侧岩块没有发生显著位移时的断裂构造。

它是野外常见的构造现象,一般成群、成族出现。

(2)

断层:

是岩体发生较明显位移的破裂带或破裂面。

断层是地壳中广泛存在的地质构造,形态各异,规模不一。

断层深度可达数千米,断层延伸最长可达数百甚至上千千米。

(3)地震是地壳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地壳又是地震的母体,要想了解和掌握地壳运动的规律,就要尽量收集到更多的来自地壳深处的信息。

(4)

含水层是指能够给出并透过相当数量水的岩体。

这类含水的岩体大都呈层状,所以称为含水层,如砂层、砾石层等。

含水层不但储存水,而且水在其中可以运移。

(5)隔水层是指那些既不能给出又不能透过水的岩层,或者它给出或透过的水量都极少。

2、地质构造。

组成地壳的岩层所具有的一定特征或形态的组构称地质构造。

其中在沉积物堆积或熔融物结晶时形成的构造称原生构造,岩层受力发生变位、变形形成的构造称为次生构造。

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有四类:

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和断裂构造。

(1)水平构造:

岩层产状近于水平,这种构造出现在构造运动影响较轻微的地区或大范围内均匀抬升或下降的地区,岩层未发生明显变形。

水平构造中较新的岩层总是位于较老的岩层之上。

不同地点同高程上,出露同一地层;同一地点,老地层在低洼处,新地层在较高的位置。

(2)倾斜构造:

指岩层层面与水平面有一定的夹角。

倾斜构造带常常是褶曲的一翼或断层的一盘,也可以是大区域内的不均匀抬升或下降造成的。

此时岩层仍保持下老上新的层序。

(3)褶皱构造:

褶皱是岩层弯曲形成的构造。

在地壳岩石中褶皱弯曲的规模差别很大,从显微构造直到巨大的构造盆地和地槽带均属褶皱构造。

在松散的沉积物,沉积岩,各类变质岩,甚至某些火成岩中的原生流动构造,都有褶皱发育,这说明褶皱可由多种压力环境下形成,其形态多种多样。

褶皱构造的基本类型主要有两种:

背斜和向斜。

背斜的特征是岩层向上弯曲,中心核部较老,两侧岩层依次变新;向斜则相反,岩层向下弯曲,核部较新,两侧依次变老。

如岩层未经剥蚀,则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地表仅见到最新地层。

若岩层受剥蚀,则地表可出现不同时代的地层露头。

(4)断裂构造:

断裂构造是由于岩层受力发生脆性破裂而产生的构造。

根据相邻岩块沿破裂面的位移量,又可分为节理和断层。

而徐州的山上多是断层和滑坡。

1、断层:

岩体受力作用断裂后,两侧岩块沿断裂面发生了显著位移的断裂构造,称为断层。

在断层分布密集的断层带内,岩层一般都受到强烈破坏,产状紊乱,岩体裂隙增多、岩层破碎、风化严重、地下水多,从而降低了岩石的强度和稳定性;

同时,沟谷斜坡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

断层的基本类型:

根据断层两盘相对位移的情况,可分为下面三种。

正断层:

指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正断层一般是由于岩体受到水平张应力及重力作用,使上盘沿断层面向下错动而成。

一般规模不大,断层线比较平直,断层面倾角较陡,常大于45°。

逆断层:

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逆断层一般是由于岩体受到水平方向强烈挤压力的作用,使上盘沿断面向上错动而成。

断层线的方向常和岩层走向或褶皱轴的方向近于一致,和压应力作用的方向垂直;按倾角大小可分为冲断层、逆掩断层及辗掩断层。

平推断层:

由于岩体受水平扭应力作用,使两盘沿断层面发生相对水平位移的断层,其倾角很大,断层面近于直立,断层线比较平直。

实际上,由于岩体的受力性质和所处的边界条件十分复杂,使断层构造非常复杂。

2、滑坡:

滑坡是指斜坡上的土体或者岩体,受河流冲刷、地下水活动、地震及人工切坡等因素影响,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软弱面或者软弱带,整体地或者分散地顺坡向下滑动的自然现象。

俗称“走山”、“垮山”、“地滑”、“土溜”等。

滑坡是斜坡岩土体沿着惯通的剪切破坏面所发生的滑移现象。

滑坡的机制是某一滑移面上剪应力超过了该面的抗剪强度所致。

根据滑坡体体积,将滑坡分为4个等级:

 ①小型滑坡:

滑坡体积小于10×104立方米;②中型滑坡;滑坡体积为10×104-100×104立方米;③大型滑坡:

滑坡体积为100×104-1000×104立方米;④特大型滑坡(巨型滑坡):

滑坡体体积大于1000×104立方米。

根据滑坡的滑动速度,将滑坡分为4类:

 ①蠕动型滑坡,人们作凭肉眼难以看见其运动,只能通过仪器观测才能发现的滑坡;②慢速滑坡:

每天滑动数厘米至数十厘米,人们凭肉眼可直接观察到滑坡的活动;③中速滑坡:

每小时滑动数十厘米至数米的滑坡;④高速滑坡:

每秒滑动数米至数十米的滑坡。

滑坡的产生原因一是地质条件与地貌条件;二是内外营力(动力)和人为作用的影响。

第一个条件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

(1)岩土类型:

岩土体是产生滑坡的物质基础。

一般说,各类岩、土都有可能构成滑坡体,其中结构松散,抗剪强度和抗风化能力较低,在水的作用下其性质能发生变化的岩、土,如松散覆盖层、黄土、红粘土、页岩、泥岩、煤系地层、凝灰岩、片岩、板岩、千枚岩等及软硬相间的岩层所构成的斜坡易发生滑坡。

(2)地质构造条件:

组成斜坡的岩、土体只有被各种构造面切割分离成不连续状态时,才有可能向下滑动的条件。

同时、构造面又为降雨等水流进入斜坡提供了通道。

故各种节理、裂隙、层面、断层发育的斜坡、特别是当平行和垂直斜坡的陡倾角构造面及顺坡缓倾的构造面发育时,最易发生滑坡。

(3)地形地貌条件:

只有处于一定的地貌部位,具备一定坡度的斜坡,才可能发生滑坡。

一般江、河、湖(水库)、海、沟的斜坡,前缘开阔的山坡、铁路、公路和工程建筑物的边坡等都是易发生滑坡的地貌部位。

坡度大于10度,小于45度,下陡中缓上陡、上部成环状的坡形是产生滑坡的有利地形。

(4)水文地质条件:

地下水活动,在滑坡形成中起着主要作用。

它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软化岩、土,降低岩、土体的强度,产生动水压力和孔隙水压力,潜蚀岩、土,增大岩、土容重,对透水岩层产生浮托力等。

尤其是对滑面(带)的软化作用和降低强度的作用最突出。

短短野外实习很快结束了,不过我们从中实在学到了不少东西,在实习过程中能把所学的知识灵活的运用。

增加我们对工程地质学这门课程新的认识。

实际观察到各种地质年代的。

本次实习令我们加深了对地质地貌学的了解,更深刻认识到了学习地质地貌学的意义,巩固了学习成果,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

知识从感性认识升华到了理性认识,从抽象变得具体起来,我学习到了很多书上没有的东西,了解了工程地质对实际工程建设的重要性。

在这里深深的感谢老师在的认真指导。

在实习中学会了一定的考察地质地貌的方法要领和细节。

例如,出外实习要对考察对象做一定的了解,合理安排考察路程和考察内容,注意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的使用,一些考察的细节,充分认识到地质地貌考察的必要性和艰苦性,激发了我们自己考察家乡和各地的典型地质地貌的兴趣。

同时,懂得和小组成员合作的重要性。

这些都将对我们日后的学习乃至工作起到积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