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994 上传时间:2022-10-0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6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初中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初中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初中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初中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人教版.docx

《初中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人教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人教版.docx

初中历史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人教版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政策和方针。

2.掌握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3.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和过程。

4.掌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意义及在其指导下新中国外交取得的成就。

5.掌握“万隆精神”的确切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比较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和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与旧中国的屈辱外交截然不同。

解放了的中国人民在外交舞台上真正站起来了。

2.新中国冲破了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政策,在建国第一年里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稍后又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以坚实的步伐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这五项原则被认为是处理国家间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4.我国参加了万隆国际会议,并且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外交工作的新胜利。

●教学重点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学难点

1.正确分析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及建国初的外交方针所涉及到的国内外复杂形势。

2.对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的正确理解。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本课内容难度较大,故需教师在讲解方面做的多一点。

2.比较法。

引导学生和旧中国的屈辱外交作一比较。

从而正确地理解新中国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影视辅助法。

可以通过放《周恩来外交风云》等纪录片帮助学生了解当时的情况。

4.故事穿插法。

●教具准备

1.投影仪

2.录像带及相关设备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语示例一]同学们请看下面的投影。

[投影显示]

一九五四年四月,朝鲜停战不久,经中、苏、英、美、法五大国同意,谋求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日内瓦会议于四月二十六日召开,美国代表团团长杜勒斯下令,不准同中国代表团任何人握手,以傲慢顽固态度对待出席日内瓦会议的中国人员,成为外交史上的笑料。

美国代表团副团长史密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艾森豪威尔麾下的一名将军,会议开始一个星期后杜勒斯回国,史密斯便担任代理团长。

会议期间,苏联代表团团长莫洛托夫面告周总理,史密斯曾经流露出对美国外交政策不满,认为美国对中国实行敌对政策是不现实的。

周总理对这条信息非常重视。

在某一次会议的休息时间,各国代表都在休息大厅喝咖啡聊天,史密斯主动走到周总理翻译浦寿昌(后任外交部副部长)跟前聊天,夸他英语讲得好,是地道的美国音。

问他在哪儿学的,还说了一些友好的话。

浦寿昌将上述情况汇报给总理。

总理对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很重视,认为不应该拒绝同美国接触,即使是美国代表团也不是铁板一块。

我们不应放弃任何可以做工作的机会。

总理说:

“好啊,既然是史密斯愿意同我们接触,那明天休息时,我找他谈谈。

”第二天,史密斯见总理走上前时,他急中生智,连忙把咖啡杯捧在右手,当周总理向他伸出右手时,他很尴尬地用左手握住周总理的右胳臂晃了几下,避免违反杜勒斯不准与中国人握手的禁令。

周总理对此毫不介意,同他友好地交谈。

日内瓦会议结束时,他主动地在休息厅与周总理交谈,微笑着说,会议即将结束,能够在这里与你相识,感到非常荣幸,中国在这次会议上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我希望朝鲜能够得到和平。

说后招手而去,又一次避开握手。

对此外电纷纷作了报道。

本课所叙述的内容,都离不开这位伟大的外交家。

[导入语示例二]请同学们看一幅照片。

[投影显示]

同学们,照片显示的是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参加日内瓦会议时步入会场的情景。

那么日内瓦会议是一次什么会议?

它的召开对当时的世界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周恩来在这次会议上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这是我们这一节课将要学习到的。

[板书]第15课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确定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前夕,为制定新中国的外交政策,毛泽东主席提出了一些政策思想。

1949年3月召开的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同年9月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对新中国的外交方针政策分别作出了重要的规定,为建国后的外交工作指明了方向。

1949年春、夏之间,毛泽东主席先后提出了“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条方针,这是根据中国的历史和现实以及当时的国际环境作出的重大决策。

其含义是:

对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旧的外交关系一律不予承认,将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只当作普通侨民而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对旧中国同外国签订的一切条约和协定要重新审查处理,不承认国民党时代的一切卖国条约的继续存在,有步骤地彻底摧毁帝国主义在中国的势力和特权,在互相尊重领土主权和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世界各国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一边倒”政策,就是宣布新中国将倒向社会主义一边。

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国际上正在出现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尖锐对立的局面。

美国站在中国人民的对立面,支持国民党打内战。

而且,新中国诞生后,帝国主义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有可能对中国进行武装干涉,而苏联对中国民族民主革命长期给予同情和支持。

上述情况决定了中国同社会主义国家联合的必要性。

1949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共同纲领不但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基本原则,而且规定了新中国外交的一些具体政策,包括把“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和“一边倒”三大决策法律化。

这些基本原则和具体政策,指导了新中国外交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新中国成立的第一年就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下面我们以苏联为例来看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板书]2.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成就

[投影显示]

[教师讲解]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

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

图为毛泽东主席亲笔签署、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副署的中国首任驻苏联大使王稼祥的国书。

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份国书。

1949年12月16日中午12时,毛泽东抵达莫斯科。

6个小时之后,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会见了他,并与他举行正式会谈。

会谈开始不久,斯大林就问:

“你这次远道而来,不能空手回去,咱们要不要搞个什么东西?

”毛泽东爽快地回答:

“恐怕是要经过双方协商搞个什么东西,这个东西应该是既好看,又好吃。

“这个东西”其实指的就是两国之间应该签订一个新的条约。

毛泽东急于到苏联来的目的,也正为了“这个东西”。

经过一段时间的谈判,1950年2月14日,中苏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关于中国长春铁路、旅顺口及大连的协定》以及《关于苏联贷款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协定》等文件。

根据这些协定,苏联同意放弃在中国的特权,将长春铁路的一切权利和财产无偿移交中国政府,苏联军队从旅顺口撤走,大连的行政由中国管辖。

毛泽东在苏联参加了一系列活动,受到了热烈欢迎。

12月21号,为庆贺斯大林七十岁生日,在苏联大剧院举行了隆重的会议。

出席会议的有许多外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在会上致了祝词。

毛泽东的这次访苏之行,使中苏两国关系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根据课本上相关内容,结合自己的观点来理解《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的意义。

[学生回答]在新中国展开积极的外交活动,与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的同时,以大洋对岸的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却对新中国采取了敌视的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不与中国建交,并对中国沿海实行封锁。

因此,《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缔结,对于保障中国的国家安全,推动和加速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师过渡]独立自主,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征,新中国的外交政策的确立,有一个逐步成熟的过程,刚开始主要以“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为主要方针,后来随着形势的变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新中国发展与其他国家友好关系的准则。

那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如何提出来的呢?

它的提出,对于新中国的外交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板书]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看课本上相关内容,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过程。

[学生看书]……

[教师讲解]新中国成立伊始,由于欧美等国对我国实行封锁,使我们不得不采取“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世界大部分国家隔绝。

然而当我国于1954年首次步入国际舞台,就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周恩来总理的外交魅力,征服了世界,为中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已经40周年,万隆会议也过去了39年,但五项原则和万隆精神的生命力是永存的。

在国际关系史上是伟大的创举,在新中国外交史上则是辉煌的一页,对于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指导各国关系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并且仍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954年,中国政府同印度和缅甸政府分别发表联合声明,确定以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从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宣告诞生。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时代要求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毛泽东和周恩来等我国领导人,在新的历史时期首创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中国即将诞生时,毛泽东同志就在一系列文章中反复论述了新中国同各国建交的原则。

50年代初期,毛主席还多次强调,中国愿意同一切国家包括美国和平共处。

从新中国成立到1953年,我国同19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其中7个是邻国。

周恩来总理是新中国外交的参与决策者和直接领导者,遵循毛泽东的上述思想和决策,总结建国后的外交实践和国际关系史经验,1953年底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9、10月间,中印两国总理通过外交途径商定,双方政府代表就解决中国西藏地方同印度的关系问题12月在北京开始谈判。

12月31日下午1时,周总理在中南海西花厅接见以驻华大使赖嘉文为团长的印度政府代表团。

周总理在友好的气氛中恳切地说:

“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好起来。

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

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

”赖嘉文代表印方当即表示完全同意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

[教师强调]中国和印度是亚洲的两个大国,又是近邻。

两国都遭受过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长期侵略和压迫,印中两国人民通过坚持不懈的斗争都取得了独立。

新中国成立后,印度是第一个和中国建交的非社会主义国家。

中印两国取得独立的方式不同。

建国后采取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也不同。

特别是西方殖民主义造成的中印之间一些历史遗留问题阻碍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中国曾多次表示两国间的问题可以在和平共处原则上通过谈判解决。

这一次印度代表团到北京,经过4个月的充分协商,双方于1954年4月29日达成并签订了《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

周总理提出的五项原则写进了该协定的序言,成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一次写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签署的正式文件。

同年6月,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休会期间访问了印度、缅甸。

10月19日至26日,毛主席3次会见来访的尼赫鲁,12月,毛主席两次会见来访的吴努,都阐述了五项原则的宗旨,即互不干涉内政和平等互利。

毛主席反复说明,大小国家应一律平等,自己国家的事,别国不得干涉,等等。

总之,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不是偶然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提出后,经中印缅三国的倡导,逐步为世界大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