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一叹》读书心得10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92322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10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10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10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10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10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10篇.docx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10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千年一叹》读书心得10篇.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10篇.docx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10篇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10篇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1

  静静的夜里,一盏灯,一杯茶,最适合安静的读一本书。

余秋雨的作品总有一种沧桑感,能够带你去往遥远的过去。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是满满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繁华的景象,如余秋雨先生在书中所写:

执笔于最恐怖地区,问道于数万里荒原,反思于尼泊尔山麓,惊悚于古文明遗言。

跋涉四万公里,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约旦、伊拉克、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和尼泊尔,一路走过;跨越千年时光,”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探寻中东古文明。

  余秋雨先生在书中展示了一个广阔的天地,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引导着我们进入往昔时空,观看一个个曾经辉煌的文明不同程度衰落,反思着我们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缘由:

“与贫困和混乱相比,我们一定会拥有富裕和秩序,但更重要的,是美丽的安适,也就是哲人们向往的“诗意地居息”。

”“把文明和自然一起放在面前,我们只选自然。

世人都在熙熙攘攘地比赛什么?

要讲文明之道.惟一的道就是自然。

这就是说,中国文化在层面上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我想,生活也应是如此:

简单、自然,而能快乐。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2

  在这本书中,作者以厚重、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希腊、埃及、以色列、巴基斯坦等地的文明的衰落,探讨了造成这些文化衰落的根本原因,并且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我们甘愿在毫无保护中保护机制的险境中去面对这一切,就像脱去手套抚摸它们的伤痕。

”这是这本书自序中的一句话,它富含了哲理,是我们的一个真实的写照。

在作者这次“千禧之旅”中,所走过的地方并不是什么高科技、现代化的城市,而是一些让我们感觉都很古老的地方。

正是作者对这些“古老的地方”的“拜访”,使他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想法。

  读完了余秋雨的这本《千年一叹》,我不禁感叹道,这些古文明是多么神秘,多么宝贵啊!

可惜的是,这些文明就要衰落了,等到我们的下一代去欣赏这些文明时,也许它已无影无踪,完全消失了。

  而作为这些古文明的后代,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

在以色列和巴基斯坦,战火一遍又一遍地摧残着那些已经残剩无几的建筑;在埃及,凯撒的焚书和罗马教皇的禁异教使得那些能够揭开金字塔奥秘的古文字无人能读;在伊拉克,“复原”的巴比伦古城已毫无原有的沧桑……

  我们至今还可以学习几千年前的历史,这要归功于秦始皇统一了文字,要归功于那些撰写史书的文人,归功于我们的祖先,把中华文化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

但是,中华文化也受到了许许多多的破坏。

盗墓者的层次不穷,每到一个名胜古迹千年一叹读后感都会留下“到此一游”,古建筑、古文化成了人们发财的工具……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要尽己所能去学习、去保护那些古老的文明,然后去教给我们的后辈,去告诉他们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

我们都是中华文明的传承者,我们有保护中华文明的责任!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3

  千年一叹,看了这本书的前言就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想到了许多以前没有想到的问题。

余秋雨与凤凰卫视合作走完了一条比红军长征还艰难地路。

老人可以因为走这条文化之路而放弃自己的工作、事业、家庭。

所以我觉得这里一定有老人一直所探究的文化奥秘。

  就这样,我帮着追随老人笔迹的心理开始读这本《千年一叹》。

前言中所提到的他们穿越了一条十分危险的路,但是在书中的文字丝毫没有表现的恐惧,也许这就是一位作家应该具备的心理素质吧。

他们一路经过了许多文化的发源地,虽然如今已是一堆废墟或是不复存在,但是这里的文化却永远不会消失这里发展出来的文化一直沿用至今。

他们的车轮碾压过了希腊这样的文化发源地,也有以色列、巴基斯坦、约旦、伊拉克人们为了自己的信仰或利益而发动战争的战地区,还有尼泊尔这种十分注重礼仪的小国,当然也有印度、中国这样的文明古国。

以前这里是多么辉煌的文明圣地,而现在却成了战争频发的危险地带。

这真是令人感叹啊!

!

  虽然我没去过这些国家,对他们的习俗与生活不是很了解,但是看完余秋雨老师这本书以后,我真的惊呆了。

我的惊叹不仅是因为余老师的写作让我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更是因为他描写的很是真实,以至于让我不敢相信他们的邋遢,与相对过慢的生活节奏。

他们不用向我们一样每天工作x小时,也不用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只是散漫的活着。

这让我感想颇多:

究竟是放弃功名利禄每天自由的活着,还是应该每天忙碌的像个机器一样拼了命的去工作。

其实不管怎么着对我而言这都只是一个心态的问题。

  想到文化发源地,我想到了自己伟大的祖国——中国。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如今一个还存在的文明古国。

中国的文化是十分多元化的。

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中国的文化思想就开始向世界蔓延。

例如:

孔子的儒家文化,如今世界闻名;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韩非子向秦始皇推荐的法家;以及有墨子创建的严密的学术团体——墨家等等,等等。

这些文化大多还沿用至今,让外国人叹为观止。

这也使中国变成一个多元化的综合大国扬名于世界。

  这一路走来,让我对外国的文化有了很多了解,也对一些以前的国家表示极度的惋惜。

不过至少中华文明还存在,并且会继续发展壮大。

这让我觉得很自豪,这本书能教会我们善待自己的祖国,不要随随便便的酒吧她否认了,毕竟她是养育了我们五千年的祖国。

  老人能够准确的预估经济危机和恐怖组织发源地,在我看来也是和这次旅行有关的。

最开始看前言的时候我还不太相信,但是读完这书以后我就明白了,这条文化之路早已预知了人类后来所发生的一切。

  但是我相信,这条文化之路所包含的信息远远不止这些,只有真正亲身经历过这次旅行的人才会明白这条文化之路里究竟蕴含着多么深奥的秘密。

这也一定是余老师想知道的。

  看完余老师的介绍,我开始崇拜起这位文学艺术的大师,羡慕他的思维方式。

毕竟没有多少人能够完成这条文化之路,而余老师也能为了文化献身(因为敢不带任何武器的情况下穿梭战争多发地)所以才能够完成这条传奇般的旅途,虽然本书没有华丽的语言修辞但是其中的知识和文化修养要比华丽的语言好的多。

  所以我十分喜爱这本书,喜爱写作风格、喜爱故事内容、更喜爱其中的文化,以及我所敬佩的余秋雨老师。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4

  知道余秋雨的名字,是在多年前,还是一个“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中学生。

学习之余,最爱看《散文》杂志。

就是在《散文》这本杂志上看到了余老师的《一个王朝的背影》的连载。

后来在高三那年,又看到他的《文化苦旅》。

又在其他地方陆续看到了他不少的文章。

余秋雨的每一篇文章可以说都是凝聚了血的,他真的称得上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为了探寻历史的踪迹,亲自到历史发生的地方感受历史,千山万水都无法阻挡他探寻世界、探寻历史、探寻奥秘的脚步。

比如《千年一叹》。

真所谓千年一叹,一叹千年呀!

  我之所以喜欢《千年一叹》,我想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些古国的悠久历史与悠久历史所带来的历史沧桑感,还有最重要的就是余秋雨踏遍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布满荆棘、坎坷和危险的。

亚非欧这片土地在历是文明的辉煌,而如今无论是沦陷还是战争,它们也一直都是热点话题,加之它的历史性,于是战争变得更加惨烈。

  就像余秋雨说的“我们是去寻找人类古代文明的路基,却发现竟然有那么多路段荒草迷离、战壕密布、盗匪出没。

吉普车的车轮紧贴着地面一公里、一公里地碾过去,完全不知道下一公里会遇到什么,所知道的只是一串串真实的恐怖故事:

这里,宗教极端主义分子在几分钟内射杀了数十名外国旅行者;那里,近两个月就有三批外国人质被反政府武装绑架;再往前,三十几名警察刚刚被贩毒集团杀害……”

  那里布满了危险,可以说他是在冒着生命危险来写这本书。

《千年一叹》不同与往常的那些散文,它是日记,更加的真实,也更加地能流露出真情。

就像余秋雨说的,他这一路太过辛苦,所以他没有改动这些日记,因为任何语言都代替不了当时当刻的感受,所以他保留了这最淳朴、最真实的文字,于是我看到了最真实、最感动的千年古城,以及最真实的余秋雨,最真实的旅程。

  余秋雨之前的文章无论是写作的手法和语言都比《千年一叹》要好很多,可我还是觉得《千年一叹》才是我手写我心,才是字字看来都是血,才是真正的经典。

语言平实,不哗众取宠,却仍是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心,而文章最重要的便是这种真情实感。

  “以前我在实地考察中国现存原始文化、写作《文化苦旅》和《山居笔记》的时候,也曾一次次地投入过肢体历险和精神历险,但与这次相比,那时总还能转弯抹角地找到帮助和保护”,这一次的旅行注定了艰险。

  “不仅仅是荒原。

荒原深处有断壁废堡、幢幢黑影、闪闪目光。

”那种内心的恐怖感不是三言两语就能道尽的,他们一路上都是官兵举枪把守,就好像是在看着犯人一样,照片上的景色也只是清一色的沙漠,沙尘滚滚、满面风霜,条件艰苦的难以忍受令人难以想象。

  可是,我想余秋雨这一路也是值的吧!

踏过千年的土地,在最近的地方触摸千年的灵魂,感受文化的美丽,有开心,有辛酸,有感叹……可那都是最珍贵的经历。

  他最开始去的是希腊,他说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始祖,可是现在却令人难过的落后了,尤其是奥林匹克100周年纪念的那场运动会,希腊在经济落后的同时也失掉了尊严,美国的经济强权终究还是胜过了千年的文明,可口可乐终究还是代替了希腊神话,于是全场哭声一片,全国哭声一片。

那时痛苦的不只是希腊人,还有千千万万个热爱希腊的人,可惜在资本主义强国的“统治”下,再深厚的文明也无法阻挡它的强势。

  而后是埃及。

法老、金字塔、沙漠、咒语……埃及总是与神秘相伴,金字塔就是一个奇迹,一个至今都无法创造的奇迹,一个至今都无法解开的迷。

还有它的历史,上下埃及,拉美西斯二世……埃及之行对于秋雨而言还是不错的,尤其半路上碰到了很多热心的埃及人,虽然他们有点热心的过头了,可是还是很让人感动。

现在的埃及繁花落尽却依然美丽,美丽在人心,他们知足常乐,热情好客……有很多不可多得的好品格。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5

  余秋雨的作品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和沧桑感,一种浩然而衮毫不矫情的雍容与大气,一种俯仰天地古今的内在冲动与感悟,一种涌动着激情与灵性的智慧与思考。

  《千年一叹》记录了余秋雨在前年之交随香港凤凰卫视“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的经历。

“千禧之旅”的目的实际上是环游世界的文明古国,领略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感受异国的风土人情。

所以他们选择了希腊为此次旅行的第一站。

路径除中国外的三大文明古国,埃及、印度、古巴比伦。

  翻开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我沉浸在眼前落寞的苍凉,没有鲜明的色彩,没有繁华的景象,只有曾鼎盛一时如今却衰落得如此彻底的古文明。

《千年一叹》让我的思绪跟随着它横贯了几乎整个亚欧大陆,跨越了几千年的时光。

听着李白的歌,寻着屈原的梦,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顾问名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哀乐。

  《千年一叹》,正如歌词中所写:

“千年走一回,山高水又长,车轮滚滚尘飞扬,祖先托我来拜访。

我是昆仑的云,我是黄河的浪,我是涅槃的凤凰再飞翔。

”饮着屈原的梦,李白的歌,探寻着中东古文明的辉煌,抚慰着西亚古文化的伤痛,感受着南亚历史的喜怒忧伤。

  而到达希腊时他们所见到的只是狭小、陈旧、道路拥挤和人民闲散。

只有从被风化的古代遗址中看到一点文明古国的影子。

照我看莱希腊人闲散的升华方式有许多缺点,社会失去了精气神,一部分闲散变成了精神贫穷。

可见衰落了的古代文明难以与现代结合,最后只能被现代文明遗落。

希腊给人的感觉是蓝色的,无论是美丽的爱琴海或是作为希腊象征的巴特农神殿。

但这只是最初的感受,到于那些大思想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他们滞留在千百年前对人生的思考已无法用现代的词藻形容。

余教授在《哀希腊》一文中提到在爱琴海边的石柱上找到了英国大诗人拜伦的刻字,令人吃惊的是:

这些刻字在石柱的底部,而且是恭恭敬敬用小写字母刻上去的,较之后来那些张扬地用大写围绕在他四周的跟随者,拜伦的敬畏之心不更令人敬佩吗?

希腊的文明的健康的、闲散的,当读到希腊人的快餐也要一小时后才能上桌时,我想这种文明衰落了,因为它过于闲散,过于与世无争。

  埃及的土地绝大多数是沙漠,所以它应该是金色的。

埃及给人的感觉是神秘的,无论是金字塔、狮身人面像或是木乃伊。

仿佛埃及法老们一生所做的便是固守在高高的位子上,让无数人膜拜,神秘而古老。

事实上,他们的确做到了让后代保有这份神秘,但这种自负的神秘也切断了自己得以延续的可能,失去了外界的理解。

如果说希腊的街道还有一丝古今相融的惬意的话,那埃及就完全没有让人闲逛的兴致,仿佛除了数千年前留下的几座建筑便什么都没有了。

  接下来的同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遗址。

古巴不必四大文明古国中最神秘的,人民只有听着空中花园的故事想象城市、街道中繁荣的景象。

因为留下的实物遗址已被无情的岁月和贪婪的“黑手”糟蹋得不堪入目,也失去了往日的风光。

看着残破不堪的“墙壁”,不禁有一丝感伤。

  相信现在提到印度的话,大家的第一反应会使狭窄的街道中密密麻麻的人头和印度人对时间概念的缺乏。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国家,无节制的生育和升华条天的不断改善是导致人口暴涨的原因。

此外,在印度大多数人的手上是没有手表的,因为手表对他们来说没有太大用处。

电话中说再十分钟后,转身就进了巷口的咖啡馆里喝咖啡调侃了,在连三个小时是不稀奇的,连政府官员也是如此。

真是不可理喻呀!

印度给我的印象根本就是从天堂坠入了地狱。

泰姬陵那白色的优雅的圆顶竟成了印度惟一美丽的风景。

我们常说中国人多,但印度人口的增长速度更快!

当读到“三成摆摊,一成乞讨,六成闲站着”这样的描述时,该做何感想?

一个国家贫穷落后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她的民众一个个无所事事目光呆滞,每天所做的便是等日出等日落,最后等死!

这种无序的生活状态怎么不令人不寒而栗呢?

最触目惊心的是所谓的“恒河晨浴”,印象中那圣洁高尚富有诗意的画面竟被肮脏恶臭与愚昧代替。

作为母亲河,恒河曾经哺育了多少两岸的子民,可如今,这些子民又是怎样对待她的呢?

  以绿色的尼泊尔结束征途显然是明智之举,自然的魅力原来是大于人类自身创造的。

  当我随着余教授望见那万仞银亮的喜马拉雅时,不禁也跟着他一同叹一声:

回家,真好!

  “法老的陵墓,巴比伦的墙,希腊海滨夜潮起,耶路撒冷秋风凉。

我是废墟的泪,我是隔代的伤,恒河边的梵钟在何方?

”它引导着我们踏进那个往昔的时空,去品位和享受其中的快乐,而同时也承受着这些辉煌文明不同程度的衰落的震撼。

看完了各大文明古国,我有许多的感想。

对,他们的确辉煌过,不过是在过去,但是在“同伴”衰落的同时,我们中国却奇迹般的存活了下来,并且比较完整的保留了我们的文明。

造成他们现状的原因是他们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发生冲突时没有及时采取好的应对措施。

  而中国早几个世纪之后存活了下来,跟上了现代的节拍,很好地融入了国际。

思索着我们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的风风雨雨而生生不息的缘由,因为中国文化是一种做减法的文化,是一种向往简单和自然的文化。

正是这个本质,使它节省了很多靡费,保存了生命。

这个以世界屋脊作门槛,以千年冰雪作门楣的泱泱大国,正以磅礴的气势矗立着,展示着它博大的精深的文化和悠悠五千年的历史。

它深邃古老却又充满活力,在新的时代的浪潮中,它正以中华雄狮的英姿,震惊着全世界。

  合上书页,觉得身心一同接受了一次洗礼,好似涅槃后的重生。

读一遍《千年一叹》,仿佛连我的“千年”也厚重与感慨起来。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6

  《千年一叹》是余秋雨在十年走遍神州大地,探访中华文化,著成《文化苦旅》、《山居笔记》之后,将眼光转向世界,不顾困难与巨大危险,随香港凤凰卫视的”千禧之旅”越野车队跋涉四万公里,“考察全人类最重要的文化遗址”时写下的日记随笔集。

每篇不过两三页,因为“对这种特殊的‘写作状态’分外珍惜,舍不得多加改动”,所以“写法过于质朴,完全不讲究文采”。

  但当你在深夜灯光下独自揣摩,就会发现质朴文字中无声的呐喊与感叹。

作者几乎没有对那些一路追随的遗址进行描写,而是从记录日记般琐碎的小事细节写起,折射出文化的过去与当今。

它记录了伊斯兰文明、两河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希伯来文明等文明的衰落,并探讨了衰落的根本原因,在对比中又逐渐找到了中华文明之所以延续的原因。

  回想起来,整书只写了两个词——“文明”和“文化”。

  随着粮食的种植,对野兽的驯化,火的使用,部分人类定居下来,在一片固定的土地上生存繁衍,有了文明。

  随着生产力发展,人类从无休止的寻找食物中解脱出来,有了片刻的闲暇,有了思考的时间,有了高于生存意义的活动,有了特殊的习惯,有了文化。

  文明是文化的前提,文化促进文明发展。

可到头来,又好像是文化摧毁了文明。

而文化自己也随着石柱的倒下被埋葬在历史长河中。

  作者去寻找、探访的是“全世界的废墟”——是文明遗址。

可文明遗址,和文字一样,是文化的载体,是时代的象征。

倒下的城门诉说着昔日的尊严,未倒下的神庙展示着历史的虔诚。

千万年间,有多少文明缓慢地起步,由蠕动到爬行,由爬行到行走再到奔跑,极尽显示自己藏不住的辉煌。

可近乎无一例外的突然被绊倒,从此再也站不起来。

形态各样的骨骸就这样在阳光下、土地上躺了千万年。

幸好,我此时能够用的例外——中华文化遗传下来的文字书写,见证仍在奔跑的中华文明的今天。

  文明的毁灭各自有因,中国似乎巧妙地避开了每一个致命因素。

文化令人们向往远方,促使他们发现其他文明,而文明间的战争与冲突,一定是两败俱伤;当本可以稳固社会的宗教文化变得极端,文明便容易在内耗中艰难喘息。

  但这本书的目的,或者说作者此行的感悟,绝不止于过去的历史。

  遗迹上又孕育了新的文明,产生了新的文化。

可眼下,这些新的东西,又让人忍不住发出叹息。

子弹代替了长矛,在承载了太多历史的古老土地的上空飞过;恐惧的气息代替了弥漫了千年的硝烟,钻入呼吸道,让人长久地窒息而不能解脱。

在路上,不再是因万马奔腾而尘土飞扬,而是因山丘后黑影幢幢让人倍感危险。

这是寒冷的,是因为恐惧而发自内心的寒冷,冻住了人心。

恐惧战争,恐惧混乱,恐惧无所作为,恐惧自以为是,更恐惧缺乏思考。

作者出发时在寻找各文明间的异同、联系,当他走过了这几万里行程,见识了无数文明现场之后,他找到答案了,了解过去了,得出结论了,可以站在世界角度看中华文化了,可他仍然感到疑惑。

疑惑文明的未来在哪里。

  他也看到了希望,那些优秀的虽然不在了,可支持者还在,正义的声音还在,有许多人还在进行着思考。

同样的,这本书也为我们的中华文明敲响了警钟,发出了警告。

  对于作者,我向来是不去主动了解的,正如觉得鸡蛋好吃,无须去寻找下蛋的母鸡。

只静静地吃着鸡蛋,品它的味道、口感,以揣测作者的思想、性格。

对于本书又有些区别。

《千年一叹》是散文集,也是日记集;是作者记录探访途中感悟的,也是记录万里行程中每一天生活的。

所以读本书就是在直接跟随作者旅行,直接倾听作者发声。

  老实讲,凭着零星的了解和他人评价,我不大喜欢余秋雨。

他的某些做法,不像是一个文人的。

他是青年学生最喜爱的当代作家,名列第一;他也可能是受到质疑、被攻击最多的当代作家,名列第一。

他在《行者无疆》自序里则表示,对于看似精致的囚禁文艺精英的象牙塔,除了叛逃别无所择,要投身考察旅行。

而塔里的囚禁者们看到有人离开象牙塔,就会暂时一致对外,对付叛逃者。

我想,余秋雨的性格如何,为人怎样,都无关紧要,何况我们对此了解甚少。

重要的是他在走,走《文化苦旅》;他在思考,在《千年一叹》。

他走过每一个对人类发生过重大影响文明的遗迹,见证了每一种文化的兴衰,思考背后的原因,忧心忡忡地对比现今;他思考文化与文学,文坛与大众;他敢于发声,把自己的思考转化为文字,传播出去。

无论怎样,我钦佩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为一体”,并以此指导自己。

  本书书名为《千年一叹》,当我反复品味,惊觉这名字是如此的恰当。

字里行间,处处是“叹”。

赞叹古遗址所折射出的那一个个无比辉煌的时代;哀叹一个个无比辉煌的文明的衰落;叹息古今无数的侵略战争所造成的文字难以描述的,对人民、对生活、对文化、对文明的伤害;感叹中国居然跳出了“盛极必衰”的怪圈,延续发展至今……

  “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我以为读这本书的方式,便是独坐在像鱼尾山屋那样一间安静的小屋里,伴随着轻抖跳跃的炉火和烛光,在历史长河中轻轻发出不只是哀叹的叹息。

  《千年一叹》读书心得7

  这是一本日记,记录了作者随香港凤凰卫视亲身越野数万公里考察人类各大文明遗迹的经历。

十个国家一一走过来,他的震惊伤感表露无遗:

“人类文明的巨构崩坍得如此凄凉!

”“衰草瓦砾,承载着一个从古到今的灾难,一切摧残都是具体的,一切委屈都是难以表述的!

”在抚摸文明遗迹累累的伤痕后,作者回头苦思:

作为我们的生命基座,中华文明也伤痕累累,却如何避免了整体性的崩坍?

这种避免付出了多大的代价?

哪些代价是正面的,哪些代价是负面的?

过去的避免能否担保今后?

更重要的是,现在世界上生龙活虎的年轻文明,过多少时间,会不会重复多数古代文明的兴亡宿命?

作者忧心叩问,是啊,“思亘古如斯又倏忽闪现,谁的惊愕能深究它?

”。

  由希腊而入,忧伤的情怀已起幕。

远古的爱琴海依旧在,公园前5世纪的遗迹——石柱只剩下后来者的铭刻,迈锡尼的海伦早已随战争而消逝,空留一个三千三百年前的王城遗址,可惜曾经的千古气势已成追忆,幸而,还有一个奥林匹亚,宙斯神殿和希拉神殿依然有圣火的气息……

  埃及,尼罗河、法老、金字塔、太阳神庙……埃及文明是疑问最多的文明,是最难以解读的文明,因为难以解读,所以便难以传承。

埃及人对能追溯他们历史的许多古碑、古籍依然没有其文字的解读能力,因而,文明的神秘便无处不在了。

所以,作者说“当法老们把自己的遗体做成木乃伊的时候,埃及的历史也成了木乃伊”,庆幸,中国有个秦始皇,他让中国的历史活了下来。

  以色列——怨气聚集的国家。

曾经辉煌的所罗门王朝丝毫没能让坚强的犹太民族得以安逸地喘息,命运对其尤为不公,那么多的灾难接二连三地降落在他们头上,驱逐、杀戮、奴役,怎么也摆脱不了,但这个民族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就是:

“为了民族的解放不惜一次次大迁移。

而只要落脚,就能迅速创造出一个优于别人的生态。

如果这种生态中有被奴役的成分,那么他们宁肯放弃,选择流浪”。

是啊,多舛的命运已造就了他们坚强的的生存文化,但无论多么坚强,集合了三大宗教(犹太教、伊斯兰教)精神重心的耶路撒冷永远都是他们内心的痛,一面哭墙见证了他们多难的历史。

  巴勒斯坦,有一座世界上最古老的的城市——杰里科古城遗址,一万年前的骄傲现在只剩下破败和不安全,唯有几丛遗落的花,悄悄鲜艳了一万年。

  约旦,美丽神奇的佩特拉山谷中,玫瑰红宫殿和罗马竞技场还完好无损地存在着,却只能与清风明月为伴,因为缺少文字所以其寂寞的辉煌显现的是隐性的文明形态,对它的了解只能靠猜测与想象。

  伊拉克——敏感的国家,因为有了全人类文明的母亲河——底格里斯河而令人向往,虽然铁丝网重重。

原想由此探寻巴比伦文明的痕迹,比如早熟的《汉谟拉比》法典,比如残暴的统治,比如奇异的建筑,比如,天文学、数学、医药学……然而,在巴格达博物馆里,作者只看见了一屋的空缺,一屋的悲怆,一屋的遗忘,连巴比伦遗迹也被糟践成一个低劣的现代模型。

  伊朗,历的伊朗被征服的次数很多,所以历史的遗迹在征服的过程中被破坏得很彻底,米底王国(伊朗人建立的第一个王国)的首都和居鲁士成为作者了解伊朗史的开端。

伊朗因萨珊王朝而奠定了现代伊朗文化的基础,此后,伊朗不断地遭遇到侵略,但是,最后居然在重重的灾难中成了伊斯兰文化的一个重镇,以独特而缓慢的步伐,走进了现代。

现在的伊朗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一种淡然漠然,有点苍凉,有点神秘,有点世俗。

  巴基斯坦,没有石柱的断残、城堡的倒塌、古都的湮灭,但是“赤脚密如森林”,这个国家呈现在作者面前的是不可掩饰的惊人的整体性贫困。

这是另一个意义上的文明沦落。

欣慰的是作者在其首都伊斯兰堡的塔克西拉寻找到了犍陀罗艺术,在那儿,法显和玄奘曾经的足迹让他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