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文字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9190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0.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文字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文字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文字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文字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文字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文字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文字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文字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文字素材1人民版必修3.docx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文字素材1人民版必修3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文献资料

1.原始资料

没有一个人从自然得到了支配别人的权利。

自由是天赐的东西,每一个同类的个体,只要享有理性,就有享受自由的权利。

如果说自然树立了某种权威,那就是父权;可是父权有它的限度,在自然状态中,只要儿女一能自立,父权即行结束。

其他任何权威,全都来自一种异于自然的来源。

只要仔细考察,总归会给任何一种权威追溯到两个来源之一:

或是出于垄断权威的人的实力和暴力,或者是由于服从权威的人们根据他们与被他们授予权威的人之间所订立或假定的一种契约,表示同意。

──狄德罗《百科全书》“政治权威”

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

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

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

思维着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

那时,如黑格尔所说的,是世界用头立地的时代,最初,这句话的意思是:

人的头脑以及通过它的思维发现的原理,要求成为一切人类活动和社会结合的基础;后来这句话又有了更广泛的含义:

和这些原理矛盾的现实,实际上被上下颠倒了。

以往的一切社会形式和国家形式、一切传统观念,都被当做不合理的东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到现在为止,世界所遵循的只是一些成见;过去的一切只值得怜悯和鄙视。

只是现在阳光才照射出来,理性的王国才开始出现。

从今以后,迷信、偏私、特权和压迫,必将为永恒的真理,为永恒的正义,为基于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剥夺的人权所排挤。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十八世纪的伟大思想家们,也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所给予他们的限制。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现在我们知道,这个理性的王国不过是资产阶级的理想化的王国;永恒的正义在资产阶级的司法中得到实现;平等归结为法律面前的资产阶级的平等;被宣布为最主要的人权之一的是资产阶级的所有权;而理性的国家、卢梭的社会契约在实践中表现为,而且也只能表现为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

18世纪伟大的思想家们,也同他们的一切先驱者一样,没有能够超出他们自己的时代使他们受到的限制。

──恩格斯《反杜林论》

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

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

如果司法权同立法权合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

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而为一,法官便将握有压迫者的力量。

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

──《论法的精神》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自以为是其他一切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

这种变化是怎样形成的?

我不清楚。

是什么才能使这种变化成为合法的?

人自信能够解答这个问题。

如果我仅仅考虑强力,以及强力所得出的效果,我就要说:

当人民被迫服从而服从时,他们做得对;但是一旦人民可以摆脱自己身上的桎梏而摆脱它时,他们就做得更对。

因为人民既是根据别人剥夺他的自由所根据的那种同样的权利来恢复自己的自由,所以人民有理由重新获得自由的,否则别人当初夺去他的自由就不毫无根据的了。

社会秩序乃是为其他一切权利提供了基础的一项神圣权利。

然而这项权利决不是出诸自然的,而是建立在约定之上的。

……

因而,如果我们撇开社会公约中的一切非本质的东西,我们就会发现社会公约可以简化为如下的词句:

“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而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组成共同体的成员数目就等于大会中的票数,并且共同体就以这一行为而获得它的统一性,它的公共的大我,它的生命和它的意志。

……

──《社会契约论》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

当其原因不在于缺乏理智,而在于不经别人的引导就缺乏勇气与决心去加以运用时,那么这种不成熟状态就是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了。

Sapereaude!

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这就是启蒙运动的口号。

──康德《答复这个问题:

“什么是启蒙运动”》

2、“太阳王”路易十四

路易十四(1638—1715)法国国王(1643—1715)。

路易十三之子。

1638年9月5日生于圣日耳曼昂莱。

即位初母安娜摄政,首相马萨林掌握实权。

1661年亲政后,加强专制统治(宣称“朕即国家”)强化中央集权,集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大权于一身,人称“太阳王”。

路易十四把法国绝对君主制度推到顶峰。

1665年起用柯尔培尔。

推行重商主义政策。

1667—1668年同尼德兰进行战争。

1701—1713年参加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晚年国库空虚,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法国封建专制制度开始走向没落。

1715年9月5日卒于凡尔赛。

3、启蒙运动的发生

17、18世纪,西欧的资本主义已经有了较大发展,新兴资产阶级的力量日益壮大,他们掌握了越来越雄厚的经济力量,但是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推翻旧制度,为此需要制造舆论。

同时,在这一时期,科学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新的自然科学理论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许多优秀的自然科学家提倡科学实验,提倡研究自然界的客观事物。

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人类是可以征服自然的,人类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越来越多的人不再被经院哲学所束缚,他们相信社会是不断进步的。

在此基础之上出现了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的发源地是资本主义最为发达的英国,霍布斯和洛克是英国最早的启蒙思想家。

霍布斯的代表作是《利维坦》,洛克的主要著作有《人类悟性论》,两人都提出了社会契约的思想。

但是,启蒙运动是在法国达到高潮的。

18世纪上半期,法国的专制制度达到顶峰,贵族和僧侣两大特权阶级的压迫和剥削日益加深,拥有经济实力的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仍处于被压制地位,广大劳动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社会矛盾激化,因此,法国的启蒙运动兴起。

法国的启蒙思想家们进一步完善了启蒙思想,促成了启蒙运动的形成,推动了欧美的思想解放运动,并对全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它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及其精神支柱天主教会,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思想上、理论上的准备,从而在世界近代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霍布斯

霍布斯(1588—1679)是17世纪英国卓越的思想家,17、18世纪机械唯物论的创始人之一,出生于英国的维斯堡镇一个穷苦牧师家庭,自幼天资聪明,15岁入牛津大学学习,19岁毕业后任教,讲授逻辑学。

一年后,应聘到一个大贵族家任家庭教师。

他随主人到过欧洲许多国家包括法国、意大利和德意志等。

他还当过弗兰西斯·培根的秘书,很受培根的器重,成为培根唯物主义的继承者。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期间,他为躲避战乱,在巴黎住了11年,革命后回到英国。

1651年发表《利维坦或物质、形式和教会的、世俗的国家权力》(简称《利维坦》,利维坦是《圣经》里一种强大而凶恶的怪兽名)一书。

1655年和1658年,他又先后发表了《论物体》和《论人》两部著作。

以上三部著作构成了他的机械唯物论的完整体系。

他认为,国家不是神所给予的,而是由人们建立起来的,国家是人的意志的产物。

在国家产生之前,人类处于所谓的“自然状态”,没有任何约束,由于人的本性是自私自利的,所以在“自然状态”中,人的生命和生存都没有保障。

于是,人们自愿订立一种“社会契约”,把原有的“自然状态”授予契约的掌握者──君主,人由此进入“社会状态”,产生了国家。

人们要绝对服从君主。

这种理论实际上迎合了当时英国社会的需要,当时,克伦威尔当上了护国公,实行独裁;克伦威尔死后,英国政局混乱,人们需要稳定,斯图亚特王朝也正密谋复辟。

但是,霍布斯所主张的绝对君主制,实际上是要用君主制的形式来实行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专政。

形式虽是旧的,但内容却是新的。

就哲学体系来说,霍布斯是一位机械唯物论者。

他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宇宙只有一个实体,那就是不依赖人的意志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体,除了有广延性、有形体的物体之外,世界上不存在任何其他的东西,那些非形体的神、天使、灵魂是根本不存在的。

他说:

“我们既没有神的观念,也没有灵魂的观念。

”他猛烈地抨击了教会的腐败堕落、假仁假义,斥责教皇和教士无异于魔王和恶鬼。

他指出,无论国家和教会,其权力都不是来源于上帝,教会没有理由掌握独立于国家之外、甚至凌驾于国家之上的权力,教会只能依附于国家。

这些思想对于反对当时流行的宗教唯心主义,有着进步意义。

但是,霍布斯又认为,一切物质都是独立的、互不联系的,他企图用普遍的机械运动来解释世界上的一切现象,而且一切运动都是物体在空间的位置移动。

他特别强调数学方法,甚至把数学方法生搬硬套地应用于政治现象中。

5、洛克

洛克(1632—1704)是17世纪著名的哲学家和政治思想家,以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闻名。

他出生于英国一个清教徒商人家庭,自幼受到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熏陶。

1646年,进入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学校。

1652年,进入牛津大学基督教会学院,大部分时间用于攻读经验科学,曾与牛顿、波义耳等著名科学家交往,1666年,他结识了大政治家沙夫茨伯里勋爵,参与政治活动。

后来,一度因政治斗争逃亡国外。

1689年,他回到英国,建立家庭,潜心著书立说,接连发表了《论宽容异教的通讯》(1689年)、《政府论两篇》(1689年)、《人类理智论》(1690年)等著作。

1696年起曾任英国政府的商业监督官。

洛克总结了弗兰西斯·培根和霍布斯的思想。

他站在唯物主义立场上,系统地表述和论证了经验主义认识论的主要原理,集中批判了天赋观念论,论证了知识起源于经验这一命题。

他认为人的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是后天才有的,是从经验中得来的,人的头脑中并没有天赋原则。

但是,他在一些问题上又有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成分,存在着明显的不彻底性。

在政治思想方面,洛克批判“君权神授”和“王位世袭”等鼓吹封建专制的论调,为君主立宪制辩护。

他认为,既没有自然法则,也没有上帝的明文法则确定《圣经》上说的人类祖先亚当就享有对世界的统辖权,而且,究竟谁是亚当的嫡系子孙,谁也说不清楚,因此即便亚当有统治权,也无法确定他的继承人。

他不同意霍布斯说的由于人的自私自利,在“自然状态”下,就一定是一切人反对一切人,乱成一团,而认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和平、善意和互相帮助”的关系。

他也不同意霍布斯所讲的人们在订立契约以后就把自然权利转让给君主的说法,他认为,君主只不过是订约的一方,他必须受契约的约束,有履行契约的义务,必须按照“大多数”的意志行事,承认生命、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是人们不可转让的权利,任何人不得侵犯。

君主如果破坏这种社会契约,人们就有权推翻他的统治。

他赞成君主立宪制。

他认为国家应该分权治理,这是保障自由、平等和私有财产,防止专制压迫的最好办法。

他把国家的权力分成立法权、行政权和处理外交事务的权力(即联盟权),它们分别由议会和君主掌握。

在宗教政策上,他主张信仰自由和宽容异教,反对教会专横和政教合一,提倡教会和国家分离。

6、伏尔泰

伏尔泰(1694—1778)原名佛兰苏阿—玛利·阿鲁埃,伏尔泰是其笔名。

他出生于巴黎。

自幼受到良好教育,表现了聪明才智。

他从小就喜爱文学,立志当文学家,中学毕业后就成为一名无职业的文人。

18世纪,伏尔泰成了启蒙运动的旗手。

1717年,伏尔泰因为写讽刺作品攻击宫廷的淫乱生活,被投进巴士底狱,关了11个月。

1718年,他发表了悲剧《奥狄浦斯王》,并在巴黎上演,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一举成名,从此用伏尔泰笔名。

后来,伏尔泰因得罪一个贵族而被驱逐出法国,动身去英国。

在英国期间,他研究了牛顿的科学成就和洛克的哲学著作。

1729年,他回到法国,创作了历史剧《布鲁杜斯》和悲剧《采儿》,获得成功;同时,经营商业,获利不小,使他可以过上优裕的生活。

1734年,伏尔泰出版了《英国通讯集》,以书信体裁介绍了英国的政治、宗教、科学和哲学,对法国的宗教教派斗争进行了抨击,并表达了自己的哲学和宗教观点。

这本书遭到当局的禁止,被当众焚毁。

此后,伏尔泰在洛兰省边境一个幽静的城堡中住了14年,在此期间,他写了大量著作,用不同的笔名发表,从各个方面攻击教会和封建制度的反动统治。

伏尔泰的名气越来越大,许多达官贵人为了沽名钓誉,纷纷同他交往,如普鲁士王储腓特烈(即后来的腓特烈二世);法国还于1746年让他进入法兰西科学院。

但是,后来他发现包括腓特烈二世在内的封建统治者并不是真正赞同他的观点,他决心不再与任何君主往来。

1755年,他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佛尔纳定居下来。

此后,他继续写作,发表了哲学小说《老实人》、《天真汉》等不朽名著。

他还为一位被法国法院残害致死的新教徒卡拉鸣不平,并最终迫使法国政府为卡拉平反。

伏尔泰的坚决斗争唤醒了越来越多的法国民众,摧毁了教会的威信,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铺平了道路。

由于伏尔泰的威信越来越高,封建统治者为了迎合民众的需要,不得不作出一些让步。

1778年,伏尔泰被巴黎人民作为伟人迎进了巴黎。

当时巴黎全城轰动,巴黎剧院首演他新写的悲剧《伊兰纳》,演员们在舞台上抬出了他的大理石半身像,并为之举行了加桂冠仪式。

这一年5月底,他在佛尔纳逝世。

伏尔泰死后,先是葬于香槟省一个小礼拜堂内;1791年法国大革命期间,人民把他的遗骸运到巴黎著名的先贤祠重新安葬,当时他的灵车上写着这样的句子──“他教导我们走向自由”。

伏尔泰写了许多著作,他反对封建专制、反对宗教迷信,宣扬自由和平等的原则,主张人们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7、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1689—1755)出生于法国波尔多市附近的拉勃烈德城堡一个达官显贵之家。

自幼受过良好教育。

19岁时获法学学士学位,出任律师。

1814年开始担任波尔多法院顾问。

1716年,继承了波尔多法院院长(他的祖父、伯父一直占有这个职务)职务,并获男爵封号。

孟德斯鸠博学多才,对法学、史学、哲学和自然科学都有很深的造诣,曾经撰写过许多有关论文。

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彼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

这部书通过两个波斯人漫游法国的故事,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

书中还表达了对路易十四的憎恨,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

这部书受到了普遍欢迎。

1726年,他出卖了世袭的波尔多法院院长职务,迁居巴黎,专心于写作和研究。

他漫游了欧洲许多国家,特别是在英国呆了两年多,考察了英国的政治制度,认真学习了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还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

1731年回到法国后,潜心著述。

1734年发表《罗马盛衰原因论》,利用古罗马的历史资料来阐明自己的政治主张。

1748年,他最重要的著作《论法的精神》发表。

这部书受到极大的欢迎,两年中就印行了22次。

孟德斯鸠反对神学,提倡科学,但又不是一个无神论者和唯物主义者,他是一名自然神论者。

他最重要的贡献是对资产阶级的国家和法的学说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在洛克分权思想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他特别强调法的功能,他认为法律是理性的体现,法又分为自然法和人为法两类,自然法是人类社会建立以前就存在的规律,那时候人类处于平等状态;人为法又有政治法和民法等。

孟德斯鸠提倡资产阶级的自由和平等,但同时又强调自由的实现要受法律的制约,政治自由并不是愿意做什么就做什么。

他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

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

”1755年,他在旅途中染病,去世。

8、卢梭

卢梭(1712—1778)出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但通过自学掌握了丰富知识。

做过仆人、学徒兼杂役。

后来,在华伦夫人的帮助下,来到都灵,此后,生活无着,当过雕刻匠、仆役、音乐教师。

18世纪30年代,与华伦夫人同居期间,生活才稍稍稳定,安心读书、思考问题、写作。

18世纪40年代,卢梭在社会和生活的道路上艰难地踯躅,尝遍人间的辛酸。

1749年,他在一篇名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淳化风俗?

》的征文中获一等奖,并一举成名。

但他决心放弃对财产和声誉的奢望,永远保持贫困和独立。

1752年,他的歌剧《乡村魔术师》在枫丹白露王室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他拒绝接受路易十五给予的年金。

1754年,回到日内瓦,受到热烈欢迎,成为日内瓦公民。

次年,发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并完成《论政治经济学》。

1758年,由于同狄德罗在宗教等观点上的不同,与百科全书派决裂。

1761年,小说《新哀洛绮丝》发表,这部小说猛烈地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给卢梭带来了巨大声誉。

1762年,《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出版,这两部书既引起了百科全书派的尖锐批评,更激起了新旧教会的极大愤怒和政府当局的谴责。

当时,法院下了通缉令,教会也发出声讨书,两本书在许多地方被教会当众焚烧。

瑞士当局下令逮捕他,他只好逃往普鲁士管辖下的讷沙泰尔,宣布放弃日内瓦的公民身份。

但是,此时卢梭的名声已经传播到欧洲各地。

卢梭同伏尔泰之间的矛盾也已经加剧。

卢梭一度到英国居住,不久又回到法国。

晚年时最有名的著作是《忏悔录》。

1778年去世。

卢梭是一位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他的思想精华和基本原则是“人民主权”思想。

他坚持自然神论,反对无神论,唯心主义是他的哲学思想的主要倾向。

9、狄德罗和百科全书派

狄德罗出生于法国的朗格尔,童年时曾在耶稣会学校受过教育。

19岁时获得巴黎大学文学硕士学位。

因为他不愿按照父亲的要求学医或学法律,父亲停止了对他的资助,他只好自谋生路。

在此期间,他广泛接触社会,磨炼了自己的斗志。

1743年,他认识了卢梭。

1745年,他应出版商之请,开始主持编纂《百科全书》(全称为《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和工艺详解词典》。

在此期间,他写了许多杰出的哲学著作,如《哲学思想录》、《怀疑论者的散步》、《论盲人书简》等,宣传了无神论思想,触怒了统治阶级,结果被关了3个月。

出狱后,他决心通过对《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来改变人们的思想方法,掀起一场人类精神上的革命。

他集中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士,通过传播知识,向反动的宗教和社会势力发动了猛烈的进攻。

从此,以《百科全书》的编写和出版为中心,形成了法国启蒙运动的高潮。

参加《百科全书》编写的人士在历史上被称为百科全书派。

百科全书派的核心是以狄德罗为首的一批唯物主义者,他们的基本政治倾向是反对封建特权制度和天主教会,向往合理的社会,他们的中心寓意是人的本性是美好的,世界也可以被建成为称心如意的居住之地;世界上的罪恶都是教育和有害的制度造成的。

他们认为迷信、成见和愚昧无知是人类的大敌,主张一切制度和观点要在理性的审判庭上受到批判和衡量。

推崇机械工艺,重视体力劳动,孕育了资产阶级务实谋利的精神。

1751~1772年,《百科全书》共出版28卷,1776~1780年又增补了7卷。

《百科全书》为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

狄德罗还是法国18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小说《修女》、《宿命论者雅克》、《拉摩的侄儿》等都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同时,在戏剧艺术、文艺批评和美学思想等许多方面都作出了出色的成绩。

1784年7月底,他在家中的桌边突然逝世,他女儿听到他讲的最后一句话是:

“怀疑是向哲学迈出的第一步”。

10、《鲁滨逊漂流记》

笛福是英国十八世纪著名的四大小说家之首,对英国小说的发展起过很大作用。

他出身于清教徒的小商人家庭,自己也是一个商人。

在经商的同时,他从事政治活动,表达了不少有关政治、经济、宗教的政论文,曾因讽刺当政的托利党的宗教政策而被捕入狱,导致破产。

他五十岁以后开始写小说,五十九岁时出版了著名的小说《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是根据真人真事加以改编创作的。

1704年9月,一个名叫亚历山大·塞尔柯克的苏格兰水手被船长遗弃在南美洲大西洋中的安·菲南德岛上,在这个荒无人烟的海岛上度过了四年零四个月。

当他被发现时已成了一个野人,甚至忘记了人类的语言。

塞尔柯克的传奇经历引起公众的关注,报纸上也刊登了一些关于塞尔柯克在荒岛上的孤独生活的情况。

笛福以塞尔柯克的传奇故事为蓝本,把自己多年来的海上经历和体验倾注在人物身上,并充分运用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文学加工,创作了这部妙趣横生、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传记体小说,为自己博得了“英国和欧洲小说之父”的美誉。

《鲁滨逊漂流记》是用第一人称所写的长篇小说,叙述了鲁滨逊在一个小岛上单独生活了二十八年的经历。

鲁滨逊不安于平庸的小康生活,私自从家出走,到海外经商,被摩尔人俘虏,做了几年奴隶。

后来他逃往巴西,成了种植园主。

由于缺乏劳动力,他到非洲购买奴隶,途中船只遇难,独自一人漂流到南美附近一个无人的荒岛,开始过孤独的生活。

他依靠从破船上搬下来的枪械和工具,猎取食物,种植谷物,独自生活了许多年,表现出百折不挠的精神。

他曾遇见一些土人到荒岛上来举行人肉宴,便开枪打死一些人,将其他的土人吓跑,救出一个将要被杀的人,给他取名“星期五”,使他成为自己的奴隶。

此后,鲁滨逊又征服了一些野人,在岛上以总督自居。

过了一些时候,一艘英国船来到岸边,鲁滨逊帮助船长制服了叛变的水手,剩这艘船返回到英国。

巴西种植园和荒岛使他成为巨富,后来他又派人到荒岛上继续垦殖。

鲁滨逊这个形象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小资产阶级的英雄的化身,他坚信自己的力量,具有实干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斗争意志,作品通过鲁滨逊热情歌颂了新兴资产阶级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同时肯定了资产阶级向外扩张的殖民主义政策。

11、《波斯人信札》

1721年孟德斯鸠化名“波尔·马多”发表了名著《波斯人信札》。

全书既无具体完整的故事情节,也无典型的人物形象,主体由160封长短不一的书信组成。

作者假托两个波斯贵族人士到法国游历,用波斯人口吻,写成冷嘲热讽、嘻笑怒骂的绝妙文章。

他们从局外人的角度观察法国社会。

发现法国人熟视无睹的许多荒唐腐败的现象。

通过这种方式,作者揭露和抨击了封建社会的罪恶,用讽刺的笔调,勾画出法国上流社会中形形色色人物的嘴脸,如荒淫无耻的教士、夸夸其谈的沙龙绅士、傲慢无知的名门权贵、在政治舞台上穿针引线的荡妇等。

1708年到1714年,孟德斯鸠专门研究法律,常去巴黎居住,目睹了“太阳王”路易十四晚年朝政混乱、纪纲不振的衰败现象。

之后,年仅五岁的路易十五接位,由母后摄政(1715~1723年),这也没有减轻法国社会动荡不安的景况。

基于上述认识,作者还表达了对路易十四的憎恨,批判了法国的专制制度,说法国比东方更专制。

《波斯人信札》受到了普遍欢迎。

这部书不但思想内容在当时有进步意义,它的清新明快的散文风格,对法国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2、康德与《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是18世纪著名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撰写的一部认识论巨著。

康德是一位有着苏格兰血统的皮匠的儿子,1724年,出生于东普鲁士柯尼斯堡一个虔诚的教徒家庭,并在这个天光阴暗,单调乏味的滨海小镇度过了他漫长的一生。

康德16—22岁时就读于柯尼斯堡大学,在温文尔雅的学校气氛和平静如水的环境中学习牛顿的物理学和沃尔夫哲学,这使他对生活的态度更加严肃。

他完成大学学业并获博士学位后成为母校的一位低级教师。

此后他潜心自然科学研究,教学著书,声望日隆,1755年发表《自然通史和天体论》,提出不同于牛顿的太阳系起源的星云学说,在自然科学界引起轰动。

1770年后,他转向哲学研究。

浓郁的宗教家庭气氛和严肃的生活态度成为他哲学的重要背景之一,使他热切地感到有必要巩固基督教信仰的基础。

而随着统治德意志的神圣罗马帝国的四分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