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实施修改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89090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5.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实施修改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实施修改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实施修改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实施修改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实施修改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实施修改版.docx

《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实施修改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实施修改版.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实施修改版.docx

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实施修改版

第一篇:

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实施

数学有效教学的策略实施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和发展:

具体表现在:

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

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耶么课堂教学的有效策略有哪些呢?

一、善于激活学习兴趣——有效课堂的“兴奋剂”

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认识倾向,它推动人去探求新的知识,发展新的能力。

老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在课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把每一堂深讲生动,让学生学懂弄通。

二、勤于挖掘探索潜力——有效课堂的“催化剂”

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发展之间不能画等号,两者并不是同步的。

一般来说,知识的积累是渐进的、明显的,能力的发展是潜在的,潜移默化的。

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重要的是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填鸭式的教学,虽然也能使学生学到一些知识,但是,它对智力发展和能力的培养起着抑制的作用。

启发式的教学(它首先是一种教学指导思想)能凋动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地依靠已知去探索和掌握新知中发展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维活动空间,促进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信息交流渠道要畅通,应该体现多层次、多方向,一边增大信息量,挖掘学生的探索能力。

德国教育家第斯惠曾说: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以上生生、师生之间互动的实现和颇具创意的新知形成,关键是教师充分地发挥了“引导者”的作用。

教师有意暴露学生的错误,使之成为生成新知的有效资源,诱发了学生针对错误展开争辩、探究、交流,于精彩之处挑起矛盾.困惑之时给学生留足探究空间,学生主动积极地去观察、思考、分析,比较,从而发现了规律,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不断张扬学生的鲜活个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

总之,数学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的教学应是:

有效的关注学生的学习经验,有效的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有效的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有效的亲身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的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学生有效的获得学习数学的情感体验。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探索和研究,去寻找最有效的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第二篇:

小学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事实有效教学的策略

陕西省神木县第六小学王晓露

摘要:

有效教学就是指:

凡能够有效的促进小学生发展,有效的数学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

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是教学中的效益问题,使学生的认知、技能、能力以及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和提高。

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的教学应做的培养学习兴趣、关注学习基础,精心创设情境,创设认知冲突引导主动探究,开展有价值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等。

关键词:

有效教学兴趣情境探索

有效教学是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教学”就是指凡是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的教学活动。

有效教学要将课堂教学中的分分秒秒都赋予生命的活力,使其涌动智慧的灵性,使学生的认知、技能、能力以及学习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最大限度。

如何在小学教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理念的核心就教学中的效益问题。

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达成有效教学,下面本人就来谈谈自己的肤浅看法。

一、有效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习说的兴趣

孔子曾说过: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多少由一定的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有了动机、兴趣才能去从事各种活动,从而达到一定的目的。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强化剂,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与学习活动中起着巨大的推动内驱作用。

古今往来,许多发吗之所以,能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更是与他们的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有关。

兴趣使人的探究和认识活动染上强烈的、肯定的色彩,从而使这种活动为人所接受和喜爱。

我们要想学生能高效第掌握所学的知识就必须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小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坚持性也较差。

但是如果他们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他们就会积极第投入到学习中去。

现在的教学改革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直观教具走进了课堂。

我们的教师经常带领同学到社会上开展教学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当然我要想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要在每一个细节上下功夫。

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课设计让学生很快翻书找到指定页码的练习;应用题的练习,要尽量设计解决生活实际中遇到的一些具体问题,又如在教学“认识人民币”时,我设计了这一个活动:

在教室里布置了一家超市,里面摆了好多商品,琳琅满目,选一位小朋友扮演售货员,其他小朋友先仔细观察这些商品的价格,一方面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人民币,使课内的数学知识得以巩固。

另一方面也让学生真正认识到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间。

既看得见也摸得着,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

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培养学习兴趣包括好多方面,这里不再展开赘述。

二、有效教学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基础

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当新知识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的关联程度越深,就越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已有的认知经验的激活程度越高,越容易实现对新知的个性化学习。

从这点上来说,有效教学首先就应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尽力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直觉体验、学习积累出发,把他们头脑中旧有的知识激活起来。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自然和谐的课堂。

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课堂教学,不单只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还让学生对课堂的知识产生亲切感,让教师和学生在情感上得到亲密的接近,让教学事半功倍。

如教学《比较分数的大小》时,教师用学生喜欢的“孙悟空和猪八戒分西瓜”的故事引入,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引发认知矛盾,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一步一步深入探究,获取新知的同时,使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信心等方面都得到较好的培养与发展,自然和谐的课堂,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二)从学生的直觉体验出发,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

如教学四年级《整万数的认识》时,通过让学生动手在模拟计算器上拨珠的活动,边说边操作,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进行抽象概括,从而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

教学的有效性得到提高。

(三)从学生的学习积累出发,为学生设计有效性的练习。

练习的设计一定要从教材内容和学生基础这两个方面去考虑,练习的程度和数量也要针对不同学生的需要。

三、有效教学应精心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

”一个号的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身心,让学生主动关注学习的内容;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经验,为学习新知抛砖引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有了新的变化,教师都乐于去创设情境开展教学,这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

然而,有些创设的问题情境复杂、牵强附会,学生不能捕捉有效的信息,致使课堂教学流程舒缓有余而紧凑不足,教学效果不高。

所以,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那么,如何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呢?

(一)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一节课总有一定的教学任务,包括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这就要求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且要做到具体、明确,不能一味笼统地问“你发现了什么?

”一方面,要及时从生活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数学问题,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不能把情境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二)情境内容应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背景中提出。

把问题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不仅有利于学生体验到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情境具有时代性、新颖性。

我们应该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

在当今的社会,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备时代气息上课导入如果是“猜年龄”,学生就会感到“厌”了。

(四)情境的形式要有所变化。

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

情境的创设要符合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变化。

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来说,可以通过将故事、做游戏年模拟扮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当然我们要防止课堂教学的“唯情境论”倾向,正确认识和科学适度地运用情境教学策略。

在公开课、比赛课中有的教师创设了太多太多的教学情境,多媒体课件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人为地降低了思维要求,变成以机器灌入。

有专家建议:

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用情境引入,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可以采用开门见山方式,直接导入新课更有效。

四、有效教学应创设认知冲突,引导主动探索。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学习是从问题开始的。

而在学习的过程中,新旧知识之间也会产生矛盾冲突,这种矛盾冲突是学生产生迫切探索问题的内在需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依据教学内容铺设台阶,通过提疑问、布障碍、设迷局、揭矛盾,创设认知冲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思维碰撞中积极主动的学习,在思维碰撞中精彩生成,在思维碰撞中掌握新知,在思维碰撞中得到发展。

五、有效教学应开展有价值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

学习交往理论认为,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学习交流量打,交流渠道宽,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热烈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们的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师生、生生之间互相补充、互相启发。

互相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的,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也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引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师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影响,互相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六、有效教学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

《标准》指出:

“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

首先评价的原则应该是客观公正。

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才是有价值的评价。

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学生出现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正确的解题思路,然后才能作出相应的评价。

对那些有错误又蕴含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组队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其次,教师应锤炼课堂教学的评价语言。

上述是我对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有效教学的一些肤浅的看法,有效教学是一个古老,又永恒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与实践,让我们的课堂精彩而有效。

第三篇: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关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思考

新课程标准下的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主要包括: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

而“空间与图形”部分在小学阶段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主要包括了“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四个板块的内容。

我们在进行“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时候,必须要以新课标为指导,研读新教材,领会新意图,树立新思维,采取新对策,切实提高“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性,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三、教学中应该采取的基本策略。

(一)、突出生活化和现实性。

新课程倡导数学教育要回归现实生活,追求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统一,尤其倡导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的发展,让学生懂得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北师大版教材将“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目的就是要加强研究现实世界中物体和几何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突出以学生熟悉的居住、生存和活动的现实空间作为学习的背景,引导学生认识图形与物体、建立丰富表象、形成直觉思维,密切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联系,在现实情境中帮助学生顺利地建立空间观念。

1、紧密联系现实原型。

空间观念的形成需要对现实原型的充分感知,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丰富的现实原型的直觉观察。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按照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向学生提供丰富的现实原型,让学生按照一定目的,有顺序、有重点地去观察实物、模型,帮助学生积累几何形体丰富的感性经验,并让他们通过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不同特征,逐步形成空间观念。

比如,教学“角的认识”时,

(1)首先从学生熟悉的实物中抽象出角。

通过学生熟悉的剪刀、红领巾、钟面等现实原型,教师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这些实物,然后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画下大小不同的三种角,在此基础上引出角的概念,实现从实物到相应平面图形的转换。

(2)回到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

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角后,让学生回到生活的现实场景中去找出更多的角,在学生寻找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在新课引入时的实物图中去找角,再到教室里去找出更多的角,寻找的范围应是学生熟悉的,从小到大的。

同时由于教室里看到的都是物体,物体是许多面围成的,而角是存在于某个面上的,因此,应让学生指出角的顶点和两条边,切不可笼统地说桌角是角。

通过这样三维到二维,再从二维到三维的反复转换,使学生不断认识、了解、把握实物与相应平面图形的相互转换关系,空间观念就会不断地生发并逐步形成。

2、创设丰富有效的情境。

《标准》中对“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呈现大都采用直观几何、实验几何的方式,在教学中,设置情境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日常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活动,增加直接经验,启迪思维火花,展示丰富多彩的几何世界,如运用做游戏、模拟表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空间与图形”,鼓励每一位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参与数学的学习过程。

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

例如,《圆的认识》一课,是学生了解曲线图形的开始,与以往的直线平面图形有着本质的区别,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见到圆,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充分利用已有生活经验,利用主题图,让学生联系自己课下的游戏经历,创设哪种方式更公平的情景?

并在小组内与同伴充分交流自己的想法。

在逐步的讨论与交流中,有部分学生就会提出正方形游戏时,站在四个拐角的同学比站在每条边中间的同学到毽子的距离远,这时大家一致认为只有站成圆形才公平。

接着,我们还可以反问:

为什么?

有学生就指出,因为站在圆曲线上的每一个位置到毽子的位置始终都是一样的,学生对于圆的特征认识才会有比较深刻的体会。

又如:

在学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时,可以通过设计墙报的花边等教学情景,让学生体会总结出计算周长的公式。

通过粉刷墙壁,学习面积的计算。

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知识的用途,进而提高学习兴趣。

3、用好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对几何形体的掌握,总是先从它的感性直观开始的,他们首先被具体的几何形体的外部形式所吸引,随即唤起他们的兴趣,当他们把自己的注意力倾注在几何形体的感性形式的特征上时,几何形体的结构及运动规律便在他们的知觉中完形,以形成表象。

根据由德国的库仑发现并命名的“脑映像”之说原理可知,儿童对耳闻目睹过的事情,不仅在事后的即刻,而且在几小时、几天,有时甚至是在几年后仍有清晰的记忆。

学生已有的空间知识和经验,来自于在现实生活中对一些物体的接触与了解,它们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

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将数学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无缝链接,充分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找准发展空间观念的支点,不断帮助学生积累空间观念水平的生长点和着眼点,通过自主探究,让学生逐步认识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并在观察、操作、分析、推理等一系列数学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

例如,三年级在学习《平移和旋转》时,就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初步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首先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是走路来学校的,平时你们是怎么来上学的?

学生回答有走、乘汽车等,老师可以归纳:

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汽车在行驶,我们说它们在运动。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

第二,分类探究:

结合学生的回答,出示一些物体运动时的视频,看看它们是怎样运动的。

可以一边看,一边做动作,然后同桌合作,给这些运动现象分类。

同学们把火车、电梯、缆车的运动现象分为一类,把风扇的叶片、螺旋桨、指针的运动现象分为另一类。

第三,整体感知:

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

像风扇的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这样的运动叫旋转。

教师依次出示一些平移或旋转运动的照片,让学生边模仿动作、边思考这种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

学生边用手势判断平移或旋转现象,边回答。

第四,初步建立概念,会联系生活实例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

实践证明: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谈运动现象引趣——给平移和旋转现象分类——在动作模仿中感知平移和旋转——概念的初步建立这四个活动,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初步引导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发展了空间观念。

(二)、强化过程与体验。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空间观念只有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才能形成与发展。

新课标下的“空间与图形”与以往的“几何”相比,突出了将“过程”作为数学课程内容的一部分,非常注重“让学生在观察、操作活动中获得直观的经验,在丰富多彩的探索活动中经历过程与体验实例”。

同样的知识点,北师大版教材注重让学生感受实际意义,比如,由认识、知道面积单位的硬性规定转变为经历面积单位的产生过程、体验单位统一的重要性,由对面积公式的记忆与单纯计算转变为对面积公式的探索与实际应用,强调了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强调了对数学知识的自主建构。

1、加强操作活动。

小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过程有直观性的特点,一般比较容易理解直观的几何图形与概念,对一些较为抽象的几何概念不能直接理解,要借助直观的演示才能理解。

心理学的观念认为,空间观念的形成不像拍照,要想建立空间观念,必须有动手做的过程。

这个做的过程,不仅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更是尝试、想像、推理、验证、思考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才能逐步把握概念的本质。

所以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实验活动,把动手操作贯穿于教学活动始终,让他们自己去比一比,折一折,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

让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官共同活动,有利于形成和巩固空间观念。

(1)、操作与观察相结合。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顺序、持久的视觉活动,它在“空间与图形”的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

除了利用已有经验外,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可以从观察活动开始,在观察活动中,学生逐步获得有关几何形体的表象。

学生对现实空间中物体的形状、大小及其所处的方位的感知,对物体视图的初步认识,以及对常见的图形的了解,积累丰富的几何事实等,都有需要他们进行观察。

学生通过观察、测量、动手操作,以及交流与讨论,可以了解现实的生活空间和常见的立体与平面图形,理解现实的三维世界,形成良好的空间观念。

如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带来的实物进行摸,滚等操作活动,让学生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又如教学对称图形时,让学生运用折、画、剪等活动,能逐渐悟出什么叫轴对称图形的表象。

(2)、操作与思考相结合。

苏霍姆林斯基说:

“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

操作启动思维,思维服务于操作。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在体验中构建空间模型,感知体与体、面与面、线与线之间的关系。

它们之间的关系就产生了位置、方位与变换,就产生了平行、垂直与角,就有各种不同的拼搭与组合。

对这些关系的把握,学生就能认识图形之间的各种相互关联和依存,把握其中的各种稳定与变化,由此内化成关于空间的若干结构,这就是空间观念。

但这一环节说说容易做起来难。

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公开课中,些学生往往只觉得热闹、好玩,并不能很好地进行“数学思考”。

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中思考。

例如,教学《认识物体》时,教师课前请每个学生搜集一些实物,如:

药盒、八宝粥罐、积木、乒乓球等。

上课时教师就请学生搭,看谁搭得稳,搭得漂亮,然后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思考:

为什么没有把球放在最底层?

把八宝粥罐放在底层要注意怎么放?

四种立体图形有什么不一样?

这样就不再需要老师来一步步地牵引,而看一看、摸一摸、滚一滚都将成为学生自主的学习行为。

(3)、操作与想象相结合。

学生通过想象绘制和比较放在不同位置上的物体或实物模型,逐步形成各种表象,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如教学“观察物体”时,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茶壶,又让学生猜一猜小组内其他同学看到的茶壶是什么样的。

并且在想象完后,走到该同学的位置观察一下,在这个活动中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再如学习“面积单位”,在认识1平方分米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看书自学---观察教具---动手裁剪---闭眼想象”来建立1平方分米的表象。

又如,学习“折叠与展开”,可以从长方体、正方体的“立体图---动手裁剪展开---闭眼想象折叠”这种平面与立体之间的转换,以丰富的表象作为建立空间观念的坚实载体。

2、引导动态想象。

教学心理学认为,动态想象是学生数理逻辑与经验生成的源泉,静态想象只能产生物理经验,而空间观念不仅仅是一种印象,更是一种思考,是一种逻辑,是一种内在的把握,所以说图形的动态是空间观念形成的源泉。

例如在圆的认识教学中,通过研究动态的圆来把握实质,首先让学生用图形纸片研究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并且在同一个圆中所有的半径与直径都相等。

在把圆形纸片反复对折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会折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有些学生想象成有无数条,有些学生进而认为半径的条数应该是直径条数的两倍,可见动态研究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其次是把两个小球分别系在一根绳上和一根橡皮筋上,通过不断加速的转动让学生想象,小球划出的图形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一个是圆,一个不是圆,由此引导学生体验圆的本质特征。

再如在教学平移时,引导学生闭着眼睛想象当金鱼的嘴向前移动一格,这条金鱼也向前移动了一格;嘴再向前移动一格,金鱼也向前移动一格,在这样的想象过程中,使学生把部分与整体在平移运动中融合起来,只有达到这样的认识,由点的移动距离来确立物体的移动距离才能得以内化。

又如在研究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设计一组运动的拼搭游戏,三条线段,两条是分开的,让学生想象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再进行变化,把其中一条缩短,能否围成三角形;再把缩短的一条增长,能否围成三角形,第三种情况两条短边之和正好等于第三边时也不能围成三角形,这时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其中一条短边增长一点点,你很难想象到的一点点,你说这时能否围成三角形,让学生在这样的想象中构筑自己的心理图像,由此进一步理解这一原理。

3、组织有效合作交流。

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一个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学习活动,培养空间观念需要大量的实践活动,学生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观察、测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