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西村的经验和教训对新农村建设有何借鉴意义.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83758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西村的经验和教训对新农村建设有何借鉴意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华西村的经验和教训对新农村建设有何借鉴意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华西村的经验和教训对新农村建设有何借鉴意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华西村的经验和教训对新农村建设有何借鉴意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华西村的经验和教训对新农村建设有何借鉴意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华西村的经验和教训对新农村建设有何借鉴意义.docx

《华西村的经验和教训对新农村建设有何借鉴意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华西村的经验和教训对新农村建设有何借鉴意义.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华西村的经验和教训对新农村建设有何借鉴意义.docx

华西村的经验和教训对新农村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华西村的经验和教训对新农村建设有何借鉴意义

一、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

华西于1961年建村。

四十多年来,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人努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归口,服务分配,实绩到位”的华西精神,建设了一个富裕、文明、幸福、和谐的新农村。

近年来,华西村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殊荣。

并被国内外各界人士赞誉为“天下第一村”!

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呈现以下两个特点:

一是发展道路坎坷曲折。

七十年代初,华西村仅有667人,土地面积845亩,欠债1.5万元。

面对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吴仁宝团结带领华西人,投入了27万个劳动日,搬掉了984条田埂,削平了57座土墩,完成了110多万土方,把原来1200多块七高八低的零星田块,改造成了高产稳产农田,至1972年全村粮食亩产超过一吨粮,成为“全国农业先进单位”。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创办小磨坊,到七十年代创办小五金,吴仁宝又率领华西村人悄然发展起村级工业,至改革开放前,华西村已拥有固定资产100多万元,银行存款100多万元,完成了第一次资本原始积累。

1992年3月,与上钢二厂签下了合作协议,一年后上钢二厂与华西联营的申华线材厂建成投产。

从1994年起,该厂以每月2.5万吨的产量投放市场,成为华西村发展史上第一个10亿元级企业。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吴仁宝大胆上马热轧带钢,并使之一举成为华东地区的龙头老大。

1999年,“中国农村第一股”——华西村股票在深圳上市,筹资2.9亿元,逐步拥有了钢铁、纺织、旅游等多个优势产业群,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项目,成为华西村加快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在强烈的发展意识和科学的发展理念下,华西村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四大步:

“七十年代造田”,成为农业样板村;“八十年代造厂”,实现农村工业化;“九十年代造城”,实现农村城镇化;“二十一世纪腾飞”,实现农村现代化。

从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发展成为了今日富裕、幸福的“天下第一村”;由本村村民的日益富裕,发展成为了现在带动周边16个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的典范。

二是发展成就举世瞩目。

华西村的华西集团继2003年实现销售超100亿、2004年销售超200亿后,2005年又一举突破销售300亿大关,华西集团成功跻身全国1000家大型企业之列,排第94位。

全村有60家企业,有8家上市公司,安排全国4万多人就业。

村级集体资产达30多亿元,人均资产130多万元。

华西人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稳步推进“万亩农林科技示范园”建设,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加快实施三产兴村战略,旅游业比重占全村经济总量的20%以上,平均年接待游客达100万人次。

华西村既无暴发户,也无贫困户,家家都是富裕户,户平存款最少的100多万,最多的不超过1000万。

全村有小车600多辆,每户家庭最少的有1辆,最多的有3辆。

真正实现了“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

华西村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实施“富脑袋”工程,使全村村民实现了思想纯净化、知识科技化;提出了“六爱”教育、“十富赞歌”、“十穷戒词”等,成为全村群众简明易懂的行为标准。

华西村坚持以“五容”(山容、河容、田容、厂容、村容)作为做优环境的着力点,实现了农业园区化、居民社区化、土地利用集约化。

管理民主:

坚持了民主讨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

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的村级管理新思路,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

“一分五统”既体现了共同富裕的发展理念,又开创了超大型村庄民主管理体制建设的先例。

华西村已经形成了“南有钱庄(工业经济区)、中有天堂(村民生活居住区)、北有粮仓(农林科技示范园区)”的现代化新农村格局。

二、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经验

华西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始终高扬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大旗。

发展是华西的最强音,也是华西的主旋律。

老书记吴仁宝给我们介绍说:

“发展最科学,不发展最不科学”。

在老书记吴仁宝的带领下,华西人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咬定目标毫不动摇,做到困难面前,迎难而上;顺境面前,顺势而上;机遇面前,大干快上。

尤其是近几年来,华西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使华西村不但经济强,而且生活富、环境美,“美丽的华西村、幸福的华西人”,已成为华西独特的品牌形象。

我们学习华西村经验,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致力于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发展的成效来奏响我们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二是始终保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的锐气。

华西人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将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因地制宜发展华西高度统一,表现出敢为人先、敢于超越的创新胆识。

依靠创新,华西村积极发展合资、合作、股份和私营经济,走出了一条以集体经济为主,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多元化、混合型经济发展新路子;依靠创新,华西村率先与国内知名企业进行品牌合作,创造了有形资产到无形资产的发展奇迹;依靠创新,华西村积极推行企业合作制、厂长负责制、经理监管制、工代议事制,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和活力;依靠创新,华西村把精神文明作为一种“产业”来开发,推动了“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我们学习华西村经验,就是要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活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解放思想破解难题,以实事求是开辟道路,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创前人没有创过的业。

三是始终树立自强不息、勇攀新高的志向。

自强不息、勇攀新高,是一种志向,是一股锐气,更是一种奋勇争先、敢于超越的境界。

华西村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小村,发展成为面积超过30平方公里、人口超过3万、经济总量超过300亿元的闻名全国的富裕、文明、幸福村,靠的就是锐意进取、追求卓越的远大志向。

面对“十五”发展的辉煌成就和巨大荣誉,华西人没有陶醉,没有停步,而是自我加压,负重奋进,提出“各地学华西,华西怎么办”的思考,确保在未来5年内,实现“五个五”(即2010年实现销售500亿;幸福、富裕5万人;投资5个亿到外省、外市合作建5个旅游景点;建一座50万平方米的物流“商贸城”;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迎接建村50周年)的宏伟目标。

我们学习华西村经验,就是要有这样一种自强不息、勇攀新高的志向,敢于同强的比、向高的攀、与勇的争、跟快的赛,以更强的争先意识、更大的发展步伐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四是始终牢记以人为本、共同富裕的宗旨。

“有福民享,有难官当”是老书记吴仁宝的一句至理名言,也是华西村历届领导班子成员的行为准则。

华西村历届领导班子成员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百姓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倾心尽力为群众办好事、谋利益。

华西村始终把“人才工程”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创造了人尽其才的良好机制和环境。

正是有了一个高素质的人才集群,才撑起了华西集团300亿级规模的巨型大厦,并推动华西向更新、更高的目标攀登。

我们学习华西村经验,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富民优先,善于凝聚人心,集聚民智,促进民富,为加快发展、率先发展营造强大合力。

三、参观华西村后的几点启示

华西村的巨大变化不仅让人惊叹,更让人深思。

其发展经验对我们建设新农村有诸多启示。

——建设新农村必须有一个好的领路人。

如果说华西村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完全是老书记吴仁宝一个人的功劳,可能连吴仁宝自己都不认可,但是,老书记吴仁宝在其中发挥的核心作用,却是无人能够取代的。

没有老书记吴仁宝,华西村固然也能像其它农村一样能得到发展,但是要想取得今天的巨变,恐怕很难。

正是由于有老书记吴仁宝这样的好带头人,华西村才先后实现了“电话村”、“彩电村”、“空调村”、“汽车村“、“别墅村”。

因此,建设新农村必须要有一个无私奉献、信念坚定、能领着群众艰苦创业的好带头人。

——建设新农村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千难万难,实事求是最难。

华西村富就富在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富就富在他们走出了一条符合本村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

当人们“抓革命,促生产”时,华西村却“抓生产,促革命”;当人家割资本主义尾巴时,华西村创办了五金加工厂;当全国农村轰轰烈烈地包田到户时,华西村却决定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全村粮田,绝大多数劳力转移到工业上去;当中央说“抓大放小”时,华西村却“抓大扶小”,甚至要“抓小放大”;当华西村和老书记吴仁宝成了明星,参观游客络绎不绝时,偏偏要收参观者10元钱的讲解费,几年后,这个小小的接待站成为跻身全国20强的旅行社。

这种始终从实际出发,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华西村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光。

建设新农村千头万绪,各村情况千差万别,同样只有从实际出发,找准符合本村实际的发展道路,才能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新农村建设之路。

——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发展经济不动摇。

老书记吴仁宝给我们介绍说:

“我是穷过来的,看到有人穷我就心疼,最大的心愿就是让穷人过好日子,这是我的原动力。

”他还说:

“是共产党的干部就要让人民过好日子!

如果我们这些干部不能让人民过好日子,算什么共产党员!

”四十多年来,在“人民幸福就是社会主义”的思想指引下,华西村兴办了一个又一个企业,并逐渐成为企业集团。

目前江苏华西集团拥有60家企业,8大上市公司,雄居全国2000万个乡镇企业之首,2005年实现销售收入307.8个亿。

因为有这样的经济实力,华西的村民才能过上幸福的日子。

——建设新农村必须壮大集体经济。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让所有的群众都过上好日子,是共产党人的一个理想和奋斗目标。

怎样才能实现这样的理想呢?

华西村的实践证明,只有走集体经济道路,发挥集体的力量,才能在农村集中力量办大事,才能实现共同富裕。

在全国不少地方,农民自觉自愿成立的新型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已经不断涌现。

这些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改变了过去村民一家一户的散乱局面,在生产销售、信息发布、农村弱势群体扶助等方面,已经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这样的组织只要引导得好,完全可以在建设新农村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四、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

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统筹兼顾科学规划,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

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建设新农村的龙头。

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一个镇村建设问题,而且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

在制定规划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与小康指标相衔接。

建设新农村的过程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需要经过几年、几十年的艰苦努力。

在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衔接,应把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创新、农村教育卫生等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充分体现新农村建设的要求。

(二)与经济发展基础相适应。

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要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民收入水平和城市对农村的支持程度。

在实施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针对不同情况、不同条件,形成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做到不急于求成、不一刀切、不齐步走。

尤其是在建设农民集居区的问题上,不能搞强迫命令和形式主义,不能搞形象工程和面子工程,特别要防止以各种名义增加农民负担。

(三)与产业发展布局相协调。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大趋势,依据当地实际,突出产业特色。

可根据我市已形成的啤酒大麦、优质肉羊、无公害蔬菜和制种等特色产业,通过规划进一步优化农业布局,努力建设一批高标准、有特色、上规模的现代农业。

(四)与城镇化进程相结合。

建设新农村,必须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按照“适度集聚、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充分考虑今后城镇化、工业化的长远趋势和镇村布局的长远发展,科学确定镇村居民点的布局和数量,合理设计村庄形态。

(五)与农民群众期盼相呼应。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

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时,应广泛听取农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做好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要求最迫切、爱益最直接的事情。

新农村建设规划,应突出饮水安全、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

第二、着力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

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目的。

(一)发展现代高效农业。

当前,农民增收最大的难点是农业的增收。

应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用抓工业的理念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设施农业,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快推进农业的生产、加工、运输、仓储、营销等现代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

加强农村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加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力度,进一步提高科技贡献率。

(二)鼓励农民自主创业。

近几年,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最大亮点。

因此,农民增收的最大潜力在非农收入上。

应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着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规模企业配套产业和农村服务业,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进一步激发农民自主创业的热情,为农民自主创业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参与投入,把散存资金转化为资本,增加收益。

鼓励外出劳务人员回乡创业,用外出打工带回来的资金、技术和信息发展二、三产业,带动家乡农民增收致富。

应倡导发展家庭手工业,帮助农民兼业创收,让农民在家门口富起来。

(三)提高劳动力转移程度。

应加大对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的力度。

按照市场需求、企业需要和工种要求,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提高培训就业率,有组织有计划地促进劳动力转移。

消除对农民进城务工的歧视性规定和体制性障碍。

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努力达到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要求。

(四)扩大扶贫济困覆盖面。

提高农民群众的整体收入水平,特别关注低收入家庭。

应发动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农村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开展结对帮扶活动,根据不同情况不同对象,采取科技扶持、就业支持、信息引导、项目带动等多种措施,帮助低收入家庭提高自救能力,促进自我发展。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覆盖面,将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当地最低生活保障水平的纳入低保范围,切实做到应保尽保。

积极推进农村敬老院建设,对无依无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的老人实行“五保”供养,共同分享新农村建设的成果。

第三、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增添新农村建设后劲

(一)抓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建设新农村,必须充分发挥村党支部、村委会的作用。

以开展“五好”村党支部活动为契机,加强村级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创新党组织建设的设置形式,积极探索建立跨村域、同行业的联合建制。

尝试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

在党员人数较多、地域较广的村还可以建立党总支,下设党支部、党小组,方便党员开展活动。

(二)培养“双带”型村干部。

广大农村基层干部,是建设新农村的具体组织者和实践者。

一是要抓好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培养和选拔,帮助他们强化“自己不能富,不能当干部;只顾自己富,不是好干部”的意识,努力形成一支带头致富能力强、带民致富能力强的“双带”型村干部队伍。

为调动村级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应提高村干部的报酬。

二是要建立和完善村级后备干部培养的长效机制,注重从外出务工人员、发展民营经济带头人、种植养殖能手、退伍军人以及有志于新农村建设的大专院校毕业生中培养选拔村干部,进一步优化村干部队伍结构。

(三)完善村民“一事一议”制度。

农村税费改革后,“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已成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投入的主要途径。

凡是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事项,应将目的、意义、用途通过村务公开栏或其他形式向村民解释清楚,让大多数村民参与讨论决策,充分体现自觉自愿原则。

筹集的资金应规范运作,做到账目清楚,支出有据,及时公布,让群众心中有数。

第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

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培育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建设新农村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一)发展农村教育卫生事业。

一是要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重点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技能培训。

进一步整合优化城乡职业技术培训资源,加强职业培训基地建设。

完善培训工作制度,分类型、分层次制定培训内容和方法,着重加强科技文化培训、高效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帮助农民增强生产经营和就业创业能力。

二是要增加对农村卫生事业的投入,加快乡镇、村两级卫生服务机构基础建设,进一步扩大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加强农村医疗、药品监管,提高广大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完善重大疾病防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机制。

(二)不断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加强乡镇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实施广播“村村通”工程,充分发挥广播电视作用。

加强文化市场管理,鼓励农民自办各种形式的文化设施,培养一批文化中心户、文化大院,组建一批农民书社,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文化活动,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

(三)倡导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深入开展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

积极推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八荣八耻”教育为入手,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健康文明的新风尚。

对普通农民群众,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各种文明公约和村规民约,创建和谐家庭、和谐村组。

对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加强诚信教育和市场经济知识培训,鼓励他们依靠诚实劳动提高生活质量,反哺家乡。

对发展个体经济、创办民营企业而率先富裕起来的农民,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鼓励他们通过合法经营发家致富,回报社会,在农村逐步形成科学文明的社会风气。

第五、切实强化组织领导,形成新农村建设合力

(一)建立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推进新农村建设,关键在领导。

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出发,把建设新农村作为一件大事,真正列入议事日程。

市、县(区)主要领导应新自抓好调查研究和部署推进工作,分管领导应集中精力抓好综合协调和督查落实工作。

建立市、县(区)领导干部新农村建设工作联系点制度。

市、县(区)应动员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大力支持新农村建设,并切实把支持新农村建设纳入各级和各部门各单位工作考核体系,坚持考核结果与业绩评定相结合,形成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二)严格执行财政支农政策。

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势在必行。

中央和省上出台了一系列支农的政策,关键在于抓好落实。

财政部门应确保实现“三个高于”:

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并做到专款专用。

科技部门每年的科技三项经费用于农业的比重应逐年提高。

(三)创新农村投资融资体制。

金融部门应根据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转变经营观念,创新服务方式,着力在理顺农村金融体制和机制上下功夫。

政策性金融机构应进一步拓宽业务范围,对比较效益低的农业产业化项目,率先投入启动资金,引导社会资金向农业回流。

商业性金融机构应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和农村经济组织的经营特点,建立健全信贷管理体制,增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能力。

农村信用社应完善组织体系,充发发挥农村金融的主力军作用。

引导农户发展资金互助组织。

积极发展多种开式、多种渠道的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参考资料:

大江月夜。

华西村的经验和教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