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灾减灾日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设计.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4976646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灾减灾日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防灾减灾日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防灾减灾日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防灾减灾日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防灾减灾日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防灾减灾日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设计.docx

《防灾减灾日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灾减灾日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设计.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防灾减灾日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设计.docx

防灾减灾日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设计

防灾减灾日安全教育主题班会优秀教案设计

一、目标:

通过学习,让学生对能够了解一些基本常识,结合“全国防灾减灾日”开展活动,进一步强化学校安全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知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

二、内容简介

1、“防灾减灾日”意义。

对我国影响较大的几种自然灾害。

2、常见灾害及预防自救、自护常识。

三、活动过程

Ⅰ、活动背景

1、出示搜集到的有关地震知识。

学生1:

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引起一定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结构有关。

在地壳中有断层,而且断层又具有一定活动性的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

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学生2: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

通常,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成为微震;5级以上地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成为破坏性地震。

学生3:

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

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唐山的7。

8级大地震,使这个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倾刻成为一片废墟。

这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学生4:

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濒发,震级高。

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节分明,暴雨集中。

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这次四川发生了8。

0级的地震,震后到目前为止,还发生了四次6级以上的余震,以唐山大地震的破坏性更大。

④、初步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各种地质灾害既具有各自形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各灾害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因素之间又有一定的关联性。

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例如,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有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因毁坏生产和生活设施而成灾,同时造成地裂,并引发火灾,又由于人员伤亡和医疗设施的破坏,可能会引起疫病曼延等。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可以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

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学生8:

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Ⅲ、对我国影响最大的几种自然灾害

地质灾害:

种类有:

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下沉、地震。

洪涝及其它灾害:

雨涝灾害、洪水灾害、凌汛灾害、地震灾害。

大风灾害:

风力达到足以危害人们的生产活动、经济建设和日常生活的风,成为大风。

危害性大风主要指台风、寒潮大风、雷暴大风、龙卷风。

热带气旋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受热带气旋严重影响的国家之一。

冰雹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雹灾较多的国家之一。

海洋灾害:

风暴潮、灾害性海浪、海啸、赤潮。

Ⅳ、常见严重灾害的防护

(一)、地震时该怎样办

1、躲在桌子等坚固家具的下面

大的地震晃动时间约为1分钟左右。

首先,在重心较低、且结实牢固的桌子下面躲避,并紧紧抓牢桌子腿。

在没有桌子等可供藏身的场合,无论如何,也要用坐垫等物保护好头部。

2、不要慌张地向户外跑

地震发生后,慌慌张张地向外跑,碎玻璃、屋顶上的砖瓦、广告牌等掉下来砸在身上,是很危险的。

此外,水泥预制板墙、自动售货机等也有倒塌的危险,不要靠近这些物体。

3、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等,由于地震的`晃动会造成门窗错位,打不开门,曾经发生有人被封闭在屋子里的事例。

请将门打开,确保出口。

4、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避开危险之处

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

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在楼区时,根据情况,进入建筑物中躲避比较安全。

5、地震发生后应当采取哪些自救措施?

大地震中被倒塌建筑物压埋的人,只要神志清醒,身体没有重大创伤,都应该坚定获救的信心,妥善保护好自己,积极实施自救。

a。

要尽量用湿毛巾、衣物或其他布料捂住口、鼻和头部,防止灰尘呛闷发生窒息,也可以避免建筑物进一步倒塌造成的伤害。

b。

尽量活动手、脚,清除脸上的灰土和压在身上的物件。

c。

用周围可以挪动的物品支撑身体上方的重物,避免进一步塌落;扩大活动空间,保持足够的空气。

d。

几个人同时被压埋时,要互相鼓励,共同计划,团结配合,必要时采取脱险行动。

e。

寻找和开避通道,设法逃离险境,朝着有光亮更安全宽敞的地方移动。

f。

一时无法脱险,要尽量节省气力。

如能找到代用品和水,要计划着节约使用,尽量延长生存时间,等待获救。

g。

保存体力,不要盲目大声呼救。

在周围十分安静,或听到上面(外面)有人活动时,用砖、铁管等物敲打墙壁,向外界传递消息。

当确定不远处的有人时,再呼救。

(二)、火灾逃生小常识

一般来说,在高层建筑中遭遇火灾时,首先应该防止窒息和中毒,从消防通道及时逃生。

如果火势太大,可以选择卫生间等地方躲避,等待救援。

千万不要惊慌失措,贸然跳楼。

1。

卫生间是个避难所

如果房间内起火,且门已被火封锁,室内人员不能顺利疏散时,可另寻其他通道。

如通过阳台或走廊转移到相邻未起火的房间,再利用这个房间的通道疏散。

发生火灾时,实在无路可逃时,可利用卫生间进行避难。

因为卫生间湿度大,温度低,可用水泼在门上、地上进行降温。

2。

如果房间外面起火,且火势较大,可将门缝用毛巾、棉被等封死,不断往上浇水进行冷却,防止外部火焰及烟气侵入。

如果是晚上听到报警,首先要用手背去接触房门,如果是热的,门不能打开,否则烟和火就会冲进卧室。

如果房门不热,火势可能还不大,通过正常的途径逃离房间是可能的。

如在楼梯间或过道上遇到浓烟时要马上停下来,千万不要试图从烟火里冲出。

3。

湿毛巾捂嘴匍匐前进

在疏散过程中,应采用湿毛巾或手帕捂住嘴和鼻,防止吸入毒气。

由于着火时烟气太多聚集在上部空间,因此在逃生时,不要直立行走,应弯腰或匍匐前进,但石油液化气或城市煤气火灾时,不应采用匍匐前进方式。

因为火灾现场温度很高,可以用浸湿的棉被、毛毯等遮盖在身上,确定逃生路线后,以最快的速度直接冲出火场,到达安全地点。

4。

千万注意,不能乘普通电梯逃生。

高楼起火后容易断电,这时候乘普通电梯就有“卡壳”的可能,使疏散失效,反而处于更危险的境地,而且人员在电梯里随时会被浓烟毒气熏呛而窒息。

5。

迫不得已不要跳楼

如果多层楼着火,楼梯的烟气火势特别猛烈时,可利用绳索、消防水带,或者用床单撕成条连接起来,一端紧拴在牢固的门窗上,再顺着绳索滑下。

如无条件采取上述自救办法,而时间又十分紧迫,烟火即将威胁生命时,较低楼层(如二楼)可以选择跳楼逃生。

但是一定要先向地面上抛下棉被、沙发垫子等物品,以增加缓冲,然后手扶窗台往下滑,以缩小跳楼高度,并保证双脚首先落地。

Ⅴ、特别提示

每个家庭应当准备一个应急包并放在离门口较近的位置。

家庭应急包中的必备品包括:

可供3天的不易变坏的食物和水、电池供电的收音机、手电筒、多用刀具、卫生纸、雨具、口哨、地图、绳子、药品和亲友通讯录。

一、教学设计说明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主开展组内实践体验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感悟生命的脆弱,提高对珍爱生命、学会自我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2、通过引导学生对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各类危险的关注,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形成正确的安全防范、自救意识。

3、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日常生活中一些基本的自救、自护知识和技术,学会保护自己,为自己的建康成长奠定基础。

三、教学过程

1、地球的构造(播放视频课件)

地球的内部好比一个煮熟的鸡蛋,最外层相当于蛋壳的部分叫做地壳,平均厚度为35。

4千米,由各种岩石和土壤层组成。

地球的中间层相当于蛋青,叫做地幔,厚度约为2900千米,由成分复杂的岩浆物组成,温度高达1000—2000℃。

地球最内部相当于蛋黄的部分叫做地核,半径约为3470千米,由铁、镍等很“重”的物质构成,温度可达5000℃,压力高达几百万帕斯卡。

多数构造地震发生在地壳的岩石层内,也有的发生在地幔的上部。

2、地震(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地震,就是平常人们所说的地动。

它像刮风、下雨一样,是一种经常发生的自然现象。

是由于地球内部缓慢积累的能量突然释放或人为因素引起地球表层的快速颤动叫地震。

所以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现代地壳运动和地球运动的一种表现。

3、地震时刻都在发生(学生汇报交流各自收集的材料)

全球每年平均要发生1500万次地震,每2秒就有1次地震发生。

这些地震绝大多数都很小,只能用灵敏的仪器才能观测到。

能够形成灾害的地震,全球每年只有1000次左右,其中能造成重大灾害的大地震,平均每年只有十几次。

4、几个常用的地震科学名词(播放视频课件)

震源:

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叫震源。

震中:

地面上与震源相对的地方,叫震中。

震中距:

地面上任一地点到震中的距离。

震中区:

震中及其附近的地方称为震中区,也称极震区。

震源深度:

从震中到震源的距离,或者说震源到地面的距离,叫震源深度。

我们把地震发生在60公里以内的称为浅源地震;60-300公里为中源地震;300公里以上为深源地震。

目前有记录的最深震源达720公里。

地震波:

地震时,在地球内部出现的弹性波叫作地震波。

这就像把石子投入水中,水波会向四周一圈一圈地扩散一样。

地震波主要包含纵波和横波。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一致的波为纵波(P波)。

来自地下的纵波引起地面上下颠簸振动。

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为横波(S波)。

来自地下的横波能引起地面的水平晃动。

横波是地震时造成建筑物破坏的主要原因。

由于纵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大于横波,所以地震时,纵波总是先到达地表,而横波总落后一步。

这样,发生较大的近震时,一般人们先感到上下颠簸,过数秒到十几秒后才感到有很强的水平晃动。

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纵波给我们一个警告,告诉我们造成建筑物破坏的横波马上要到了,快点作出防备。

5、地震的大小分哪些?

(学生汇报)

大地震:

震级M≥7级的地震强震:

6≤M<7级的地震

中强震:

4。

5<M<6有感地震:

3≤M≤4。

5

弱震:

3<M级的地震

6、地震震级和地震烈度(课件展示)

震级反映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因此一次地震,震级只有一个。

烈度表示地面受到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因而烈度在地面不同的地点各不相同。

烈度不仅跟震级有关,还与震源深度、震中距以及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等多种因素有关。

四、教学总结:

启发学生思考:

通过本节课,在课前准备和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你的收获和感想是什么?

活动目标:

经过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灾害的成因分布、危害及防御措施。

初步了解地震、各种灾害之间的关联性。

活动准备:

收集有关地震的相关材料;排练节目;课件制作等。

活动过程:

同学们,这次日本大地震,给日本人民带来巨大的伤痛及损失,谁能来说一说你了解到地震的哪些知识?

(学生回答)同学们了解还真不少,这次活动我们一齐来了解地震是怎样产生的,遇到地震应当如何预防伤害。

二、活动过程

1、各小队相互交流,了解地震的成因。

2、播放地震成因影片。

3、学生出示搜集到的有关地震知识。

学生1:

地震是指岩石圈在内力作用(安全教育教案)下突然发生破裂,地球内能以地震波的形式释放出来,从而引起必须范围内地面震动的现象。

大部分地震的发生与地质结构有关。

在地壳中有断层,并且断层又具有必须活动性的地带,地震最容易发生。

世界上有两大地震带:

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

学生2:

地震的大小通常用里氏震级来表示。

地震释放出来的能量越大,震级越高。

震级每增加1级,能量约增加30倍。

通常,3级以下的地震,人无感觉,成为微震;5级以上地震,会造成不一样程度的破坏,成为破坏性地震。

学生3:

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最大的地质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大部分省区都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

1976年7月28日发生在x的7。

8级大地震,使这个百万人口的工业重镇,倾刻成为一片废墟。

这是20世纪全球破坏性最大的一次地震灾害。

学生4:

我国川、滇、黔接壤地带,该地带现代地壳活动强烈,地震濒发,震级高。

由于地壳活动强烈,山体中断裂发育,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加上干湿季节分明,暴雨集中。

促使滑坡、泥石流灾害突发。

这次日本发生了9。

0级的地震,震后到目前为止,还发生了五次6级以上的余震,以x大地震的破坏性更大。

4、初步了解各种地质灾害的关联性。

各种地质灾害既具有各自构成、发展、致灾的规律,各灾害之间以及它们与其他因素之间又有必须的关联性。

一个地域内的地质灾害可能有若干种,它们在成因上是有关联的。

例如,在一次灾害发生过程中,往往有一种原发性的主灾诱发其他灾害,例如,地震因毁坏生产和生活设施而成灾,同时造成地裂,并引发火灾,又由于人员伤亡和医疗设施的破坏,可能会引起疫病曼延等。

人类活动及其对自然环境施加的影响,能够间接或直接诱发地质灾害。

例如,人类对植被的破坏,使地表径流的水量和速度加大,是泥石流日趋频繁的重要原因。

人类大规模的工程活动,造成滑坡等灾害的事件时有发生。

5、地质灾害的防御

当今世界,由于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密集发展,加之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日益严重,地质灾害发生的频度和成灾的强度不断提高。

这已引起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关注。

学生5:

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报系统。

学生6:

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学生7:

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例如,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实施护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

除采取工程措施外,还可进行植树造林等综合治理措施,如经过恢复地表植被,改善生态环境,治理水土流失,以减少泥石流或滑坡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学生8:

进取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能够更有效地开展和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6、地震防护演习。

三、班会小结。

为了进一步加强安全教育工作,我校按照上级要求,于XX年3月25日—3月29日开展了“安全教育周”活动。

我校紧紧围绕“普及安全知识,珍惜生命安全”这一主题,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积极组织开展好XX年安全教育周系列活动,达到精密安排、活动经常、形势多样、教育性强的目标,为创建安全的教育教学环境,强化学生的安全意识奠定良好的基础。

现就活动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成立工作领导小组,重视安全教育

为了更好地开展好“安全教育周”活动,加强和改进工作,我校成立了安全教育领导小组,有许月燕老师任安全领导小组组长,并制定了详细的、符合学校实际的安全教育周活动方案,指导全校开展安全教育系列活动。

二、开展丰富多彩活动,强化安全教育。

1、举行一次启动仪式。

开展第十八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启动仪式,让学生了解今年的安全教育日的主题是“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以及开展活动的意义。

2、进行一次国旗下讲话。

利用周一国旗下讲话向全体师生作了关于《安全教育永记心中》,将安全扎根到每一个学生心中。

3、3月25日—3月29日,利用学校led显示屏显示安全教育标语。

4、利用校讯通短信平台向家长发一条安全教育短信。

5、利用学校红领巾广播站,以及各班级出好一期安全知识专刊的板报内容有自我防范与自救教育、交通安全、饮食卫生、消防安全和预防溺水安全教育等形式,营造安全教育氛围,使学生耳濡目染,时刻提醒学生把交通安全放在第一位。

6、布置一份安全隐患排查作业。

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学校安全隐患我发现,家庭安全隐患我排查”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安全工作与自身息息相关,把安全意识融入到学生思想行动之中。

学校并对学生提交的安全隐患排查结果进行认真排查并及时加以整改。

7、3月26—28日,各班级举行安全教育主题班会,学习安全常识和观看安全教育录像,强调交通安全、公共安全、饮食安全、外出安全、消防安全、用电安全等的重要性。

8、学校加强进出校门及门卫的管理制度,严格规范人员和车辆的进出制度,做好学校外来人员来访登记的情况。

三、取得效果

1、学生安全知识面更广了,安全意识更强了,对注意安全的理解更深了。

2、学生法制观念增强了,学生能够做到知法守法,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也提高了。

3、学生讲卫生意识更高了,个人自理能力更强了。

4、教学秩序更好了,学生学习行为文明了,活动更加安全了。

5、管理机制更加完善了,教育责任到人,落实到位了。

6、创建了安全的教学环境,形成了“安全工作,重于泰山”的良好氛围。

四、问题与思考

由于安全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有很多意外防不胜防,学校安全工作也不见得做到了天衣无缝,有很多不安全的隐患也可能随时出现,所以我校不仅要在“安全教育周”内对安全教育重点抓,在平时的常规教育中,我校也将把安全教育放在第一位,力求做到安全第一。

相信在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体师生的紧密配合中,在安全领导小组的大力工作下,我校的安全教育工作,定能上一个新台阶。

总之,在学校的领导下,各位教师都积极行动起来,开展各项安全教育活动,成效显着,极大提高了全体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安全防范能力。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同学们深刻认识到“普及安全知识,提高避险能力”的重要性,共同努力,共同创建安全、文明的校园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中国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