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docx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docx(3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及解析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划线的词
①太丘舍去________
②尊君在不________
③下车引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一起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 陈元方小的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 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 “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答案】
(1)舍弃;通“否”;牵,拉
(2)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C
【解析】【分析】
(1)①句意为:
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
去:
离开。
②句意为:
你的父亲在吗?
不:
通“否”。
③句意为:
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
引:
拉。
(2)①句中的重点词有:
期行,相约同行。
期,约定。
日中,正午时分。
句子翻译为: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句中的重点词有:
日中,正午;信,信用。
句子翻译为:
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3)A项,不是陈太丘不守信用,过了约定的时间,陈太丘才走的。
B项,陈元方并不是傲慢无礼,还是比较有礼貌的称呼他“君”。
D项,“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因为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故选C。
故答案为:
⑴舍弃;通“否”;牵,拉
⑵①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相约同行,约好正午(见面)。
②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别人的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对选项逐项审读,仔细辨析,判断正误。
【附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的眼神
①一个背景,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生悚然汗下。
②那是我上高中时,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
但是数理化的成绩却出奇地差。
在这样的情况下,自已估计高考肯定无望,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后,我彻底失望,决定回家务农。
③因自觉惭愧,回家后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赶到田里帮忙。
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混混”的。
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上学了,反正学不好,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因为母亲去世较早,这些年来他节衣缩食,对我寄予了很大希望,他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不想我走他的老路。
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到我讲的话。
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
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不住地渗出来,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样好意思停下来。
⑤中午,回家吃饭,父亲仍然没有对我辍学的事发表意见。
让我说什么好?
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
这即将燃烧的沉默,真让我忐忑不安。
⑥这时父亲对我说:
“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今年就没有收成了。
”我爽快地拿起锄头就走。
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⑦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了,汗水把我迷糊得睁不开眼睛。
要在学校,正是午睡的时候,而现在,我早已呵欠连天了。
看看我的老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了。
⑧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
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的鼓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
⑨“娃儿,种庄稼也像做学问,如果你不上心,啥子事情都有干不好。
你在地头睡觉,庄稼也会在田里‘睡觉’……”
⑩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汗流下来,不是热汗,是冷汗。
⑪当天睌上,回到家里,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
摸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⑫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轻轻把我叫醒。
一睁眼,除了看见他瘦弱的躺体、苍老的面容外,又是那特有的眼神。
想到父亲近70岁了,身体多病,为供我读书,每天仍在田间地头躬亲劳作,毫无怨言……这时,我突然坐起来,大声地喊了一句:
“我爱你要上学!
”
⑬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
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
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了一名记者。
⑭尽管远离了家乡,远离了父亲。
但那熟悉的确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
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已汹涌的感情。
走到院子外,望着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
“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
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今天的我,我永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
(1)填空。
①文段是运用第________人称来叙述的。
③-⑫段是按________顺序来记叙。
②第⑥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人物描写方法。
(2)第⑭段中画线的句子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简要概括文段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4)文段中哪些内容是略写?
哪门子些内容是详写?
为什么?
【答案】
(1)一;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2)抒情;议论;描写。
(3)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
(4)“我”辍学回家的原因是略写,返校复学后的事是略写,怀念父亲的眼神也是略写,在家务农一段则是详写。
【解析】【分析】
(1)①选文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的事。
运用第一人称更利于情感的抒发。
③④两节写“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帮父亲到田里拔草,⑤—⑩段中分别有“中午、午后、晚上”等表时间的词语,由此可推知:
③一⑩段是按照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的顺序来记叙的。
②句中的“拿”“走”属于人物的动作描写;“我就不信,父亲能干,自己就不行!
”,属于人物的心理活动,因此段⑥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心理活动描写。
(2)“深邃的苍穹和满天的繁星”属于景物描写;“山一样沉默的父亲啊,你的期盼,你的鞭策,你的激励,终于成就了我的今天,我水远也忘不了你的眼神!
”直接抒发了对父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
所以段⑬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描写和抒情的表达方式。
(3)做题时先读完全文,回想一下故事的来龙去脉,然后用简洁的语言将故事情节的几要素概括清楚即可,其中最为主要的是人物、事件、结果。
要让别人看到答案即能知道故事的大概情节。
如:
本文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
(4)选文详写“在家务农”这个情节,因为这个情节让我明白了父亲劳动的艰辛,更重要的是在这一情节中“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悲哀、绝望,更有期盼和激励,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读不出的内容……”,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而“我”辍学回家的原因,返校复学后的事以及怀念父亲的眼神,与文章的中心,没有多大的关系,所以略写。
故答案为:
⑴一;时间(事情发展的先后);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⑵抒情;议论;描写。
⑶记叙了“我”因学业不顺,辍学回家务农并屡屡受挫,经父亲的教育和鞭策后,幡然醒悟,又返校复学,直至走向成功这件事。
⑷“我”辍学回家的原因是略写,返校复学后的事是略写,怀念父亲的眼神也是略写,在家务农一段则是详写。
【点评】⑴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叙述人才、写作顺序及描写方法的能力。
文章运用第几人称叙述非常简单,分清叙述者是“你”“我”“他”即可。
文章的写作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在梳理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即可正确辨析写作的顺序。
人物的描写方法有:
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
外貌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语句分析语句使用的描写方法。
⑵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表达方式的能力。
文章的表达方式有:
记叙、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五种,平时学习时要掌握这五种表达方式的特点,答题时要根据具体内容分析所使用的表达方式。
⑶本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
概括文章内容,可以先迅速浏览,获得整体印象,同时,可边读边用笔划出文段中的过渡句、提纲挈领的句子、文章或文段的中心句、总结性的句子。
找到事件的几个要素: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然后按照人物+事件的模式进行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分析材料安排详略的能力。
所谓详写,是指对能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主要材料加以具体的叙述和描写,放开笔墨,写得比较充分;所谓略写是指对虽与表现中心意思有关但不是直接表现中心意思的材料,少用笔墨,进行概括式的叙述。
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尊君在不?
________ ②下车引之。
________
③元方入门不顾。
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叙写了元方妙答友人的故事,表现元方聪明机智,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说明做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的道理.
B. 本文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元方聪明机智、不卑不亢的形象跃然纸上。
C. 本文剪裁得体,详略得当,语言十分自然,不加任何雕饰。
D. 本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旨在告诉我们做人要讲信用的道理。
【答案】
(1)同“否”;拉、牵拉;回头看
(2)①真不是人啊!
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3)B
【解析】【分析】
(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
“不”通假字,通“否”;“引”,拉、牵拉。
(2)重点字词:
“期”约定;“委”,丢下;“至”,到达;“信”,诚信。
(3)B项错误。
结合文中元方和友人的对话分析,本文主要采用的是语言描写,故“心理描写”错误。
故答案为:
⑴①同“否”;②拉、牵拉;③回头看
⑵①真不是人啊!
跟人相约一起走,却丢下他人而离开。
②(你)到中午还不到,这是不守信;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这是无礼貌。
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
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
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
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把握,注意通读全文,把握文意,揣摩选项正误。
4.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
(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日:
“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日:
“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魏于是乎始强。
(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
【注释】①虞(yú)人:
侍卫。
②焉之:
到哪里。
(1)解释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期日中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是日________
④岂可不一会期哉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②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3)(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
联系文章和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答案】
(1)约定;舍弃;这;难道
(2)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3)主题:
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
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
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解析】【分析】
(1)①句意:
约定的时间在中午。
期:
约定。
②句意:
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委:
舍弃。
③句意:
这天。
是:
这。
④句意:
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岂:
难道。
(2)①重点词语:
惭:
感到惭愧。
引:
拉。
顾:
回头看。
句意为:
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重点词语:
雨:
动词,下雨。
焉之:
到什么地方去,宾语前置句。
之:
动词,至。
焉:
疑问代词,哪里。
句意为:
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3)《陈太丘与友期》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
《资治通鉴•魏文侯书》讲的是战国时期的魏国的魏文侯冒雨守信赴约的故事,它告诉我们人要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一定要做到。
(甲)(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
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谈感受能围绕诚信谈感想并言之有理、语言通顺即可。
故答案为:
⑴约定;舍弃;这;难道
⑵①朋友对此感到惭愧,下车想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家门。
②今天喝酒这么开心,天又下雨,您将到哪里去啊?
⑶主题:
为人一定要讲诚信。
感受:
读完两文后我最大的感受是:
诚信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至关重要,不能失信于人,诚信是做人的根本。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注意对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
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的掌握。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考生要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文章的重点语句进行分析概括。
【参考译文】
(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
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
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
“你的父亲在吗?
”元方回答道:
“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
”友人便生气地说道:
“真不是人啊!
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
”元方说:
“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魏文侯同掌管山泽的官约定去打猎。
这天,魏文侯与百官饮酒非常的高兴,天下起雨来。
文侯要出去赴约,随从的侍臣说:
“今天饮酒这么快乐,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里呢?
”魏文侯说:
“我与别人约好了去打猎,虽然在这里很快乐,但是怎么能不去赴约呢?
”于是自己前往约定地点,亲自取消了打酒宴。
魏国从此变得强大。
5.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
(乙)孙叔敖疾,将死,戒其子曰:
“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
为我死,王则封汝,必无受利地。
楚、越之间有寝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禨①。
可长有者,其为此也。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请寝之丘,故至今不失。
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知以人之所恶为已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异乎俗也。
——《孙叔敖戒子》
【注释】①禨:
(jī):
迷信鬼神,向鬼神求福。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数封我矣 多次,屡次
B. 必无受利地 一定
C. 知以人之所恶 恶劣
D. 孙叔敖之知 通“智”智慧
(2)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两处)
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翻译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孙叔敖之知,知不以利为利矣。
(4)这两篇文章同为劝解儿子的书信,但是目的不同。
甲文诸葛亮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________ 乙文孙叔敖写信的目的是劝诫儿子________。
【答案】
(1)C
(2)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3)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4)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解析】【分析】
(1)C项“恶”意思是“厌恶”。
(2)这句话意思是: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
根据句子意思划分节奏即可。
(3)本题翻译需注意,非:
不是;致:
到达;第一个“知”:
通“智”,智慧;第二个“知”,明白。
(4)《诫子书》的中心内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即文章的开头的第一句话;乙文的中心句句是文章的最后一句话“知以人之所恶为己之所喜”。
据此分析提炼或概括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C;
⑵孙叔敖死/王果以美地封其子/而子辞;
⑶①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②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明白不拿眼前利益作利益;
⑷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自己的话来说也对);不要去接受王给的肥沃的封地,而是要选择贫瘠而又名声差的封地。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的句读。
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
句读时要注意古汉语的语法和句式,句读不能出现“破句”的现象;
⑶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⑷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找出相关的语句即可。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文章大意,然后锁定目标句既可作答。
【参考译文】
【甲】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
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
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
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乙】孙叔敖病了,临死的时候告诫他的儿子说:
“大王多次赐给我土地,我都没有接受。
如果我死了,大王就会赐给你土地,你一定不要接受肥沃富饶的土地。
楚国和越国之间有个寝丘,这个地方土地贫瘠,而且地名很不吉利。
楚人畏惧鬼,而越人迷信鬼神和灾祥。
所以,能够长久占有的封地,恐怕只有这块土地了。
”孙叔敖死后,楚王果然把肥美的土地赐给他的儿子,但是孙叔敖的儿子谢绝了,请求赐给寝丘,所以这块土地至今没有被他人占有。
孙叔敖的智慧在于懂得不把世俗心目中的利益看作利益。
知道把别人所厌恶的东西当作自己所喜爱的东西,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6.阅读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①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故人曰:
“诺,期返而食。
”起曰:
“待公而食。
”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明日早,令人求故人。
故人来,方与之食。
起之不食以俟②者,恐其自食其言也。
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③?
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
战国时著名的军事家。
②俟:
等待。
③欤yú:
句末语气词。
(1)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________
________
尊君在不?
诺,期返而食
(2)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词。
①陈太丘与友期行________
②相委而去________
③故人来,方与之食________
④恐其自食其言也________
(3)根据语句意思,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 期日/中
B. 对/子骂父
C. 下车/引之
D. 故人至/暮不来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
(5)读了【甲】段和【乙】段之后,你一定对“守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你对“守信”的看法。
【答案】
(1)fǒu;shí
(2)约定;丢下,舍弃;才;害怕,担心
(3)C
(4)①正午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