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方法浅析.doc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7020 上传时间:2022-10-3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质性研究方法浅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质性研究方法浅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质性研究方法浅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质性研究方法浅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质性研究方法浅析.doc

《质性研究方法浅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质性研究方法浅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质性研究方法浅析.doc

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教育研究工具——“质的研究”方法浅析

现行的教育环境下要求广大的教师做研究型教师,可是,说说容易,做起来难啊。

据笔者调查,现如今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真正潜心做研究的可谓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有二:

一来是教师队伍特别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水平偏低,对于专业的研究理论和技术基本一无所知,多数人对于“研究”还是敬而远之的态度;二来,教师基本的教学工作任务过于繁重。

备课、上课,各种读书笔记、业务积累,每学期还要准备常规检查的材料,如此种种已经让老师们应接不暇,哪还有心思潜心研究?

如此反复的工作量,只会让老师们产生职业倦怠感。

如何让老师们从繁琐又反复的工作中解脱出来走上充满乐趣而又幸福的研究道路上呢?

我认为,还是先消除老师们对于做研究的误解与迷茫,然后再让其了解一些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最为重要。

说起做研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而作为教师的教育研究,也是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讲,教育研究可以看成是教育工作者对待教育的一种态度,是教师在走上讲台之前,了解学生,对已有的教学内容经过恰当的筛选和加工,然后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的一个过程。

狭义的教育研究隶属于规范研究,是基于一定的观念、方法和途径对教育问题的一种探究、研讨过程。

对于广大的中小学教师而言,由于直接面对教育实践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研究主要以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主,表现为行动研究或实践研究,其目的是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近几年来,我国有不少学者提出了一种新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即“质的研究”。

对于质的研究国外学者这样定义:

西方学者伯格(Berg)指出:

所谓“质”,是指一件事物是什么(what)、如何(how)、何时(when)、和何地(where)等意义,其本质是非常暧昧不清的;邓津(Denzin)与林肯(Lincoln)也指出“质的”一词,隐含着“过程”与“意义”双重意涵;斯特劳斯(Strauss)指出:

质性研究的目的不在于验证或推论,而是在于探索深奥、抽象的经验世界之意义,所以研究过程非常重视研究对象的参与及其观点之融入;同时,质的研究对于研究结果不重视数学与统计的分析程序,而是强调藉由各种资料收集方式,完整且全面地收集相关资料,并对研究结果做深入的诠释。

陈向明(2000)是中国大陆质性研究的代表人物,她的定义是:

质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陈向明(2008)认为:

质性研究(qualitativeresearch),也被译为“质的研究”、“质化研究”。

在我国人类学界通常被称为“文化人类学方法”,在社会学界通常被称为“定性研究”。

质性研究的操作定义如下:

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主要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笔者在完成硕士论文的时候就采用了质的研究方法,查阅了不少的文献资料,对这种研究方法了解的也较为透彻了。

其实,质的研究方法还包含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具体如下:

1.扎根理论是一种质的研究方法,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格拉斯(B.Glaser)和斯特劳斯两人在一所医院里对医务人员处理即将去世的病人的一项实地观察,在《扎根理论的发现》(TheDiscoveryofGroundedTheory)一书中提出了“扎根理论”。

其形成过程受到了美国符号互动理论、实用主义思想、科学的逻辑、工作社会学的影响。

扎根理论在研究方法产生、发展和逐步成熟的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一些特点,主要体现如下:

1)在资料中建构理论。

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应着重资料的分析与实质理论的建构。

斯特劳斯和科宾认为,扎根理论强调理论的发展,而且该理论植根于所收集的现实材料,以及资料与分析的持续互动。

扎根理论的研究者在建构理论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在不断提问与发现经验材料中,直接从原始资料中提炼概念、建构理论;强调研究材料的经验性与生活性;强调理论建构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强调扎根性的发展概念与范畴。

2)不断进行比较。

比较是扎根理论的主要分析思路之一,在资料和理论之间不断进行对比,然后归纳出类属(category)及其属性。

扎根理论是一个不断比较、思考、分析、转化资料成概念以建立理论的过程。

其涵义包括:

比较不同的人(比如他们的观点、情境、行动、话语和经历等);比较相同个体在不同时间的资料;事件的比较;数据资料与类别的比较;一个类别和另一个类别的比较。

3)适度运用文献。

扎根理论注重对实证材料的进行归纳、建立概念、并建构理论的特点,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即扎根理论可能不太重视文献资料。

实际上,文献分析也是扎根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因为一定的文献分析有助于研究者对比原有理论的优缺点,从中发现可能的理论创新之处及研究方向,另外扎根理论的成果也可用来与原有理论进行对比。

当然也有研究者认为过多使用原有理论会束缚研究者的思路,前人的思想可能会束缚我们的思路,使我们有意无意地将别人的理论往自己的资料上套,或者换句话说,把自己的资料往别人的理论里套,也就是人们所说的“削足适履”,而不是“量体裁衣”。

但也不可否认文献分析的价值,适度而又灵活地使用文献资料能够让我们的研究更具方向性。

4)对理论保持敏感。

扎根理论特别强调研究者应对理论保持警觉。

在研究的过程中,扎根理论特别注意将经验材料与理论建构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保持理论敏感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在收集资料时有一定的焦点和方向,而且在分析资料时注意寻找那些比较集中、浓缩地表达资料内容的概念,特别是当资料内容比较松散时。

5)研究过程的系统化与程序化。

是指发现问题、收集资料、编码、转译、摘记和报告撰写等一系列步骤。

在研究方法上,扎根理论主要采用观察法、访谈法、文献法等。

同时,在收集与分析资料过程中,不断采用归纳、演绎、提问、对比、验证等方法。

6)强调理解式研究。

一方面,研究者尽量采用“当事人”立场收集、分析资料,理解当事人行动的意义,并且在建构概念过程中也尽量考虑用当事人的原话。

另一方面,扎根理论认为研究者的个人解释在研究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者可以利用自身的经验性去理解资料。

这样,原始资料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立场之间不断得到互动性的辨析与提炼。

通过扎根法建构的理论,实际上是研究者将个人解释与理解资料本来涵义两者完美结合的产物。

2.访谈法

由于社会科学研究设计到人的理念、意义建构和语言表达,因此“访谈”便成为社会科学研究中一个十分有用的研究方法。

质性研究的访谈法在执行过程中实际上应该是一种充满情感的对话之旅,而在分析过程中却应该积极秉承价值中立的基本原则。

3.参与观察法

参与观察法一般运用于个案研究当中,以求对某种现象或一系列现象进行深度的描述和分析。

对于问题的学术定义通常为单独的个案研究提供了逻辑合理性。

参与观察法要求研究者作为所要研究领域的一员直接参与其中,参与者的角色使之能够从局内人或成员的角度接触所要探索的“小世界”的自然状态。

参与是一种策略,否则研究者便无法接近所要研究和探索的某些领域,直接观察和体验是收集资料的主要方法和形式,但同时研究者可以运用访谈、查找文献和其他方法收集资料。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亲爱的老师们,如果您理解了质的研究,那么我坚信,您很快就成为名副其实的研究型教师了。

与此同时,也会越发感到充实、快乐、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