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 风骚惊世俗 笔墨任天真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docx

上传人:b****9 文档编号:24961726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1.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word 风骚惊世俗 笔墨任天真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word 风骚惊世俗 笔墨任天真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word 风骚惊世俗 笔墨任天真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word 风骚惊世俗 笔墨任天真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word 风骚惊世俗 笔墨任天真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word 风骚惊世俗 笔墨任天真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docx

《word 风骚惊世俗 笔墨任天真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rd 风骚惊世俗 笔墨任天真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word 风骚惊世俗 笔墨任天真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docx

word风骚惊世俗笔墨任天真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

风骚惊世俗笔墨任天真——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

蜀巾人物

风骚惊世俗笔墨任天真

上世纪8O年代,在天府之国的

首府成都,曾经有一位造诣精深的

章草大家,诗人,文史专家和文物

鉴赏家,他学养深厚,深诸经史,通

晓禅道,才华横溢而又性情狂狷不

羁.他的才情可与大书法家谢无量

往来酬对,狂骜可以与大藏家陈子

庄”对狂”,”对骂”,评点古今;谈文

论艺,把滔纵情……如人无人之

境.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因其

恃才傲物,故不为时所重.终未能

展才华于国zlz.交流艺事于异

邦,而享誉天下.他的后半生可谓

历经坎坷,然而却矢志不泯.放逸

达观,深怀爱国主义情愫,民族主

义精神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夙愿.只

是也最终未能实现——他就是书

法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

生平

先生,字穰之.号息翁,别署.g-

精进斋主,祖籍四川I省4_-寿县,

19l1年3月生于成都.1927~考入

四川I国学院;1929年,在清末举人

徐子休所办的大成中学就读,旋即

考入四川国学专门学校(即四川大

学中国文学院前身);1930年毕业

时该校遂正式改名为公立四川大

学中国文学院.先生家庭原是个小

商,但其父亲那时已年老多病,生

意遂一蹶不振.加上治病所耗,其

父去世后遂家贫如洗.为了生计和

学业,Yi~”-l=不得不在大学尚未毕业

时即去当家教,达两年之久.1931

年先生又被邀往涪陵县长家,任

教一年.先生教学已小有名气,在

1932~g回成都后,由同学曾义甫介

绍到敬业学院及其中学部教书.成

为一名正式教师.

52巴罾炙志.2005.4.

记章草大家吕洪年先生

口沈弋然

1935年春,因不易找到工作,

先生只好前往南京投靠家族关系

的吕超.吕超当时虽为国民政府的

参军长,但因非蒋派嫡系,不敢变

动蒋派的人,因此当时去的那一批

人名义上除一人系正式秘书#1-,其

余均只被安排为服务员.有的叙有

官阶,有的甚至连官阶都没有.而

先生因文笔功夫佳,被实授委任一

级荐任官.

1937~,吕超惜先生之才,又

不便在手下安排,遂介绍先生前往

安徽凤阳中学教书.先生乃辞职前

往,后又接任校长之职.不想到年

底时,日本鬼子已打到南方,先生

只得带领学生逃难.1938~g旧历正

月,在学校从风阳到六安又转宿松

途中,离乱中的安徽教育部门为使

学子不误读书,又开始组建第三临

时中学.于是先生又投人其中.可

惜战乱动荡,学校无法正.g-教学,

该校遂迁徙洪江.此时.国内文教

机构皆转移至四JII避难,Yell亦于

此时抽身返川.并应在安徽第三临

时中学认得的余尊三校长之聘,到

省立资中中学任教.一学期后,因

校长被换,先生只得离去返回了成

都.1939~g,四JII省图书馆筹备处

成立,先生经孙心磐介绍参与其

事,并随岳良木和曹祖彬先生共同

建立起四川第一个图书馆,成为其

创始人之一.继而又继续在其中工

作,负责编写古书目录,直到1940

年.

1943年春,先生到成都市政府

任秘书长,一直任了四年,专职负

责核改公文之事,并在此间结交了

不少社会贤达.1947~夏,因余中

英和吴景伯的关系,先生被财政厅

长邓汉祥委任为梁山税捐处长,直

到1949~g6月.

新中国建立后,先生经着名

文学家,翻译家,时任成都市副市

长的李劫人的推荐,被作为统战

对象,受到省市政府的重视和善

待.1955年,先生被安排到草堂寺

杜甫纪念馆工作,并负责审定文物

及编写文物资料.其时,组织上安

排与文史馆合编一部《草堂类编》,

而先生专门负责鉴定文物之事,写

有一厚册稿件.而该书主编为省文

史馆馆长刘盂伉先生,先生因与刘

盂伉结识.1956~g,先生之才为刘

盂伉所赏识,在征得先生意愿后,

又与市统战部联系遂调先生至文

史馆.

然而.在一场整风反右运动

中,因上面认为文史馆所举报”右

派”名额不够,而先生只是曾经在

和一位朋友喝酒时,酒后说了一句

“我一直无党派兴趣.”这位”朋友”

大概是为了避免祸及自身,将先生

出卖,而文史馆由此将先生诓骗

“人瓮”.成为补额的”右派”.尽管

后来对先el=明确规定作为人民内

部矛盾处理,但仍使先生蒙冤达二

十余年之久.

文革结束后,先生的沉冤作为

第一批得以昭雪.其时,中国书法

家协会成立,掀起全国的书法热潮

浪高过一浪,四川省亦成立了中

国书协分会,先生由此与余中英

(兴公)等老一辈书法家在天府之国

盛名重彰,而先生尤以章草和诗词

学问之名受到尊崇.然终因先生

“爱骂人”,甚至许多曾经跟他学书

法的学生,因经不起”骂”,也离他

而去.余中英被选为省书协副主

席,而先生则因”得罪”人太多,被

撇之市井.尽管如此,然而历史最

终不能掩盖先生之才艺,之情怀,

之精神.先生晚年,身体不佳,曾经

得过偏瘫,后被着名老中医仲愚先

生治愈,仍能创作书法,耕耘不怠.

卒于I994~F6月,享年84岁.

二,才情——J-r|

先生幼年即好吟咏,据先生在

其《常精进斋诗存》中自述:

”髫龀

之时,唐诗多能上口.”蜀中诗教以

前清大学者王运(湘琦)的”尊经书

院”最具影响.其继承者则为先生

的乡人尹庄伯.其时,先生之才思

甚得尹赞许.而王湘绮的高足宋育

仁(字芸子,清朝进士,入翰林,后

为成都五老之一),因戊戌变法事

败,被放逐还山,在成都修志讲学,

后任成都国学院院长.先生十八岁

时,执贽于宋芸子门下,因期研习

诗词歌赋.然宋芸子觉得先生”谈

言微中,未足以臻大道”,指点先生

“治周官经”.先生”于是沉酣经术,

以湘绮《九经笺注》为依归.”“暇乃

为诗,规摹选体.”后来,四川国学

专门学校(川大中国文学院前身)招

考时,录取名额仅一百二十名,而

报考者达五六百人之众,经三堂会

考,先生以第二名被录取,且为录

取者中年龄最小者之一,可见先生

才气尤为出众.几年的学业,更为

先生打下了深厚的国学基础,并在

此后的生活,学习与社会实践过程

中对文史,典籍,考据,书画鉴赏,

禅学和书法等方面达到了相当高

的造诣.

1934年,先生流落上海数月.

结识了许多当时的贤达学者,包括

后来成为中央文史馆副馆长,着名

书法家,诗人的谢无量先生,和一

代国画巨擘黄宾虹,张大干和大作

家李劫人等,并与黄宾虹结为好

友,与李劫人结为挚友.而他的两

首少年之作的诗——《后湖泛舟依

韵答谢重开》和《书意》当时即得到

杨沧白,谢无量二先生的嘉赏.其

时先生亦慕仰无量先生之才,欲拜

其为师,而无量先生亦赏识先生之

才华,不敢自尊,二人遂结为师友

之谊,莫逆知交.甚至达到有时无

量先生应酬不暇时,亦请先生捉刀

代笔.有时先生与无量先生高谈阔

论,评古论今时,即使在座的比先

生大十多二十岁的时贤,也只有站

着听的份,根本插不上嘴.后来李

劫人撰写《大波》三部曲时,一是专

门请先生为其找了有关资料,二是

成书后又请先生为其核准.可见先

生才之一斑.从先生遗诗看,一生

虽然所作不多,亦甚得古韵.据先

生自述,开始只知郑康成,颜,谢

等,后来结交贤达,文人学士,方知

清诗已”嬗变”,而”万象殊途,何

泥一辙?

”于是”抉择”,才形成了后

来先生诗之面貌.

1956年,谢无量被调赴北京任

人民大学教授之际,先生与他的同

窗彭云生,曾宇康,蒙文通诸学长

为无量先生饯行,席问无量先生吟

诗一首以作为与诸友临别留念之

情,诗曰:

杯酒从容惬素襟,还乡不觉二

毛侵.

余生尚有观周日.远别难为去

4t-?

.

筇竹一枝扶蹇步.秋光千里送

微吟.

山川草木怀新意.他日重逢感

倍深.

以后谢无量又专门将此诗书

写给先生,并署款日:

穰之老弟正

句.可见无量先生对先生的情谊甚

厚.而先生当时于席间亦感而成

韵,即席以《奉和无量先生去蜀赴

京留别原韵》一首相酬,诗日:

莫为分携黯素襟,廿年情事乍

来侵.

已无文学甄玄诣,但有樽

罂济道心.

坐想风微劳引领.若为标格自

沉吟.

他年锦里传耆旧,此日低回意

倍深.

从先生后来在他的《常精进斋

诗存》注释中更可看出此诗的韵

垮排

屿佃彳l.

田瞻俯胃

己毒’蒋’宅地,

渤璐’一

参者悠7陋

_■莴安霉Z1-,p’.r蕹哉

l

愚’◇-,.r

,一.-蒙▲;.)

.1

巴舒史志?

2005?

4?

53

蜀巾人jf易

味:

先生在第二句后注日:

”余与先

生(指谢无量)于解放前相见于上

海,已二十余年矣”;第四句后注

日:

”解放后余贫甚,每相见,先生

必为余置酒”;在第六句后注日:

“余之文行先生知之甚深,故相契

甚笃,非仅师友之谊”;在第七句后

注日:

”饯行之人有彭云生,曾字

康,蒙文通诸老学长,实成都之耆

旧.从中不难看出,先生与谢无量

先生之间的关系,非以诗之酬对不

能表达.也许先生预知与无量先生

此别可能不得再见,而发此感慨.

在历经患难之后,先生所抒发的对

老友惜别的依依情怀,饱含着对这

位师长和老友眷顾,留恋和宽慰的

真情厚意.更令人感佩的是,先生

作为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的文人,对

祖国文化衰落的担忧,对民族文化

精神和人间大道丧失而又无力回

天的叹息,表现出他对祖国文化的

爱恋,坚信与珍视.其忧国忧民之

情,身处逆境而又坦然处世之怀和

自强不息的文人风骨气节,无不在

这短短的八句诗中反映得淋漓尽

致,读之不禁使人泪下.

与余中英先生的交情也是这

样.1943~,先生在成都市政府供

职时,因意气相投,与时任市长的

余中英交厚,以至在以后与余中英

四十余年的交往中,成为挚友.文

革结束后,他们的这种文人相契,

甚至表现在对外文化交流中.他们

常常互相配合,往往有诗酬时,特

别是对海外有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的华侨,余中英总是请先生作诗,

而先生写好诗后,往往又谦让而反

过来请余中英写字,使之珠联璧

合,以此来对外宾展示民族的国粹

艺术.甚至还时有先生为余中英代

笔写诗的情况,这从先生的遗诗中

即可看到.谢无量先生早在1964年

即已辞世,故先生晚年多与余中英

过从,两人彼此相知甚深.他晚年

曾经对我讲起,说:

”余中英最了解

我,所以听到余中英死时,我哭

了.”据先生三子吕春焘说,先生一

生不论遇到任何磨难与困苦都从

巴蜀炙宅.2D.4.

未哭过,而听到余中英的死讯,顿

时号啕大哭.而先生也曾为余中英

写过一首诗,亦写得感人致深,充

满了对老友的真情.

应该说,先生的才情不仅表现

在诗上,而是多方面的.在旧社会,

先生主要是教书育人.解放后,如

前所述,先生先后参与了《草堂类

编》和《四川经济物资资料》的编撰

工作,为祖国的文化建设尽了一份

自己的力量.只是以后被划为”右

派”,再后来又是文革,先生被冷落

在一边.那时,即使有能力,有这份

愿望,也无从为祖国献力了.然而,

即使这样,先生仍没有忘记自己是

个中国人,没有忘记自己这个中

国文人所应有的职责和精神,在长

期被冷落的环境里和他的晚年,先

生凭着自己的国学功底和一生对草

书的研究,先后将古人的《草书千字

文》,《草诀百韵歌》,《章草千字文》,

《校训急就章》和《稿诀》这五部书重

新进行了笺注.其内容有的是在综

合比较的基础上对前人草法的错误

进行了校正,有的进行了批注,有的

则进行了一些深入的阐发和训诂.

从而将古人整个草书之法则,法式

和法度均进行了勘正和规范,可使

后学者较容易地了解和掌握草书的

法则和规律.有时为诠释一字之草

法,先生竞旁批几十甚至上百之文

字.书稿完成时,耗时竟达十年之

巨.为此,余中英,,陈无垢,陈子庄

等人无不为先生树大拇指,均说:

“此等工作非先生莫属,我等不及

也!

”因此由余中英为先生题写了书

名.由此看来,这五部书对于中国未

来草书之发展具有奠基性意义,对

于学习书法尤其是学习草书的学子

当然具有很高的指南性功能,至少

也可说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和价

值.这些均足以证明先生的学养,对

书法特别是草书的深究,严谨的治

学态度和精进的精神.

三,书艺事

可以肯定,先生的书法艺术首

先是建立在深厚的国学基础上的,

这与当今的书法家形成了迥异的

差别.当代老书法家吴丈蜀先生在

评价谢无量先生书法时曾说:

”突

破藩篱迈旧踪,师承汉魏善融通.

成家岂是临摹得,造诣全凭字外

功.”也正如同陆游说”汝若欲学

诗,工夫在诗外”一样.我是]983~

在担任四川人民广播电台”文史节

目”编辑并着手组织”书法知识系

列讲座”的同时,经人介绍拜先生

为师的.那时先生住在成都长顺街

的一间老屋里,我每周去一两次.

先生在我跟他学书法开始时,就对

我强调说:

”书法既是学问,又是艺

术,又是技法,又是功夫.”可见他

是深诸书法的中内三昧的.并且在

先生的教学中也较充分的体现出

来,他教学并不是像教课那么正

规,而是除了看我每次交上的”作

业”和加以评点外,即开始聊天”摆

龙门阵”,”是真传只说家常”嘛!

古往今来,诗词歌赋,掌故佚事,文

竭巾人物

物鉴赏等等样样都”摆”.可见先生

学识之深厚.只是谈话间时不时仍

冒出一两句狂放之语来,令一般人

难以接受.以至于当时许多来向他

学习或请教的学生都被他”骂”跑

了.而他大多时,实际上”骂”得有

其理由的——后生小子不懂装懂,

自然会遭到一顿”臭骂”.先生的学

问开始是从儒家来的,而后来对禅

宗却颇有参究,他曾经就对我谈到

过禅宗的公案,从他的许多遗诗中

也可以充5-J’-的看出,只是当时我尚

未研习佛法,完全不懂这些.今天

看来,他的”骂”,是源于禅宗的”棒

喝”的,当今的青年乃至中青年哪

里懂得,这其实是一种爱,只是常

人哪里能接受这种”爱”.

先生虽然曾被”打成右派”,受

尽磨难,仍未改其秉性,”冥顽不

化”.然而,这正反映出先生为人的

真实与真诚,没有一点虚假的成

5-J’-,这从先生对谢无量,余中英和

其他一些老友的态度,老友对他的

信任与敬重,以及先生诗中所反映

出的情感也均可看出.(哪一年)先

生在挽老同学,着名学者周菊吾先

生诗的”注”中这样写道:

”君(指周

菊吾)殁前月余来吾家,言吾(周菊

吾)病恐不起,思童稚相亲好友,惟

君一人,故来辞行耳.吾(先生)慰籍

之以为戏语耳.”如今虽无法考证

周菊吾临死前对先生说出这番话

的原委,但已足以证明先生的为

人,亦可见先生并非只是一味的

“狂”和”骂人”,而更多的是真诚.

而这个秉性恰好也是作为艺术家

的另一个重要品质,没有这样的品

质,就不可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

我曾在2004年所出的作品集之一

《意象书法》中写道:

”真正的艺术,

它首先是一种真诚,一种心的修

炼,一种人类崇高精神的追求与再

现,一种气格的反映.其次才是艺

术形式的个性化,艺术语言的成

熟.它是摈弃了技法的做作,甚至

达于无技法,而归于本心的创作,

它是用你的真情真意去吐你胸中

的块垒,似归婴儿具之本元,达于

无心又逸气天然,而又突破了固有

的造型模式.然其内涵又须表现其

个性,境界高古,神采生动,方为上

乘.”可见,艺术水平姑且不论,至

少先生的人品,学识与才情乃至对

艺术的真诚足以与谢无量,陈子庄

相媲美的.

先生青年时,曾遍临诸体,篆

隶真行无所不习.清代以来,”朴

学”盛兴,碑风大靡,四川近代大儒

诸如颜楷,赵熙,谢无量等莫不受

其影响,先生亦不免.从我跟他习

书便知:

先生问我选何碑帖?

我选

择了魏碑之”龙门”,先生不但首

肯,且从点横撇捺,起行收转施教,

笔笔到位,句句真经.可见先生对

碑法之谙熟.然丽,大概由于看到

了碑法之不足和自己的偏爱,先生

从四十岁时,即开始将精力全部转

向了对草书特别是章草的研究与

创作.首先是他对历史缺陷的一个

发现:

”草法之不讲久矣,有清一

代,未有专习草者.”其次,则认为,

行楷行草等体”下笔不足以挥洒无

碍”,不足以展示”胸中勃然不可磨

灭之气”(《草书法式五种?

序》),不

能尽展其性情,更不论篆隶了;其

三,则认为草法杂乱,不成体统.几

无常法可循;其四,因而认为,多年

来无人真正懂得张旭,怀索,徐青

藤,祝枝山等之”胜处”及”由来”,

和草书”高逸,超妙,神行,气驶”之

原委.由是,才促使先生决意摆脱

碑派末流之累,丽行革故鼎新之

为,走上专门致力于草书特别是章

草与大草结合之创研道路,欲改有

清以来无专门草书家之状况,而从

此一发不可收拾.由此可见,先生

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意识亦是极

强的.

J,A先生存世之书法作品看,大

多均为章草,大草或章草与大草结

合的一种草体,可见先生最终的变

化和归结处.历史上最具代表的章

草家可推为汉末钟繇,下至三国皇

象,晋索靖.至陆机,已大变.至元

赵孟,康里子山,明宋克又有复

兴,至八大又变为不似之似,而其

风格又各各不同.仅此而已.现当

代之章草大家大概只有先生和上

海的王遽常了.王遽常因上海方面

为其出版了作品集,遂名享全国,

而先生未能出版作品集,又身处内

地,故除老一批中青年外,如今已

少有人知了.王遽常之章草纯系古

法,未脱古人窠臼.丽先生之书,既

可看出源于章草,又非古人之章

草,并未能知晓其出自那家之章

草.有”纯粹”之章草,亦有”非纯

粹”之章草,然而这种非纯粹之章

草亦非今草或狂草(见图),而揉进

了自己的个性特征,情感要素,学

养块垒和情绪变化,将古人化度得

无影无踪,从而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面貌.

观其作品,”纯粹”之章草则笔

笔到位,笔酣墨饱,游丝劲健,使转

畅达,神完气足,如《草诀百韵歌》.

“非纯粹”之章草则纵横交错,欹正

相依,张敛呼应,巯密跳荡,而气贯

神凝,如《书杜甫赠别郑炼诗》,《南

堂静禅师颂临济宗黄檗偈语》.然

而即使这种”非纯粹”,亦往往带上

了较浓厚的章草味,并且不论是

“纯章草”亦或”非纯章草”,亦能写

出众多之面貌,纯任性情之驱使,

洋洋洒洒,挥洒自如.这即是一个

真正书法艺术家之特质和本领.从

先生能撰注的五本书法专着看,自

然是对于草书之法度烂熟于心,且

从小习染,又修炼达数十年之久,

传统功底深厚亦自不待言.故点画

中往往贯穿古法,一招一式从不苟

且.其用笔藏头护尾,方圆兼施,一

波三折,枯润间现,变化较多而又

不温不火,不疾不滞.偶尔突书一

长笔,顿生出几许空间,计白当黑,

又波折起伏,可耐人玩味.其结构,

“纯章草”既有中规中矩者,又有行

错落求变化者.”非纯章草”,则更

掺人了许多今草和大草之法,起伏

跌荡,飞流直下,长幼相携,轻重相

依,故争折往复间常生意趣.而其

章法,则于纵横,欹正,收放,大小,

疏密之间因情生意,以意抒情地自

然流露与宣泄,在一气呵成的律动

m-.,lI~吏志?

2005?

4?

55

蜀巾人物

中,伴随着音乐般的节奏或舒缓或

跳跃,迤俪而行,从而于点画之间

使其精神气质跃然纸上.更加难能

可贵的是,先生之书,有一股朴拙

之气和一种天真烂漫之气,这当然

也是先生耿介,秉直乃至”狂”的性

格所表现出的一种真率所产生的.

这种朴拙之气和天真烂漫之气是

非常难得的,一般的书法家根本达

不到这种境界.我曾经有一首诗

日:

”作书岂可圄篱藩,技道合和是

本原.少有平常无做作,最难反朴

至真元.”真要达此境界,何其难

也.严格意义上说,书法艺术并不

仅仅是点画造型的艺术,她更反映

了一个艺术家的全部内心tU:

界,反

映了学识修养,人格气质,情感情

绪和精神境界等,正如刘熙载《艺

概?

书概》所说:

”书,如也.如其学.

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日如其人而

已.”加之先生对禅道之参悟,故胸

臆之气自然古厚,境界自是高远.

从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不难看

出,历史上任何一位大书法家,一

是无不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

出自我独特的艺术个性风格的;二

是即使是只写一种书体的.如张

旭,怀素等也决没有只有一种面貌

的,均是随性情使然,达于自然之

变化.而先生之作品所表现,足可

谓达之,起码在艺术个性的形成上

如此.刘熙载在《艺概书概》开头

即说:

”与天为徒,与古为徒,皆学

书者所有事也.天,当观于其章;

吉,观子其变.”又说:

”书贵入神,

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入他神者.

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

也.”马叙伦在其《论书绝句》中亦

说:

”古人书法重临摹,得兔忘蹄是

大儒.赝鼎乱真徒费力,入而不出

便成奴.”可见,王遽常乃”入他(古)

神者”,而先生在相当程度上可谓

“入我神者”.不仅如此.且在许多

作品中均可看出,于朴拙外尚潜藏

着一种振拔之气,显示着勃勃生

机,这显然与先生的性格分不开.

从以上意义可以说.先生之书艺无

疑当高于王遽常.

先生晚年,曾在女婿的陪同下

做了一次较长的全国性的游历.到

上海时,邂逅老画师刘伯年.先生

持诗书与刘先生相谈甚契,故刘伯

年又主动为先生引见拜访全国知

名画家王个,谈话间实际上是在

与王过招,结果王不多言语,未敢

接招.

当然,先生之书艺也有不足之

处,即大幅书作往往有松散之感和

滞淤之感.有的笔画和”戈法”在行

笔的途中由于用行笔太快所造成

的力疏之处,特别是晚年这种情况

出现较多,而许多侧锋的用笔亦有

所失当,造成了部分作品艺术效果

的不足,亦造成时人的非议.这与

先生平时与我所讲的书艺法则是

完全相背的,可能为先生年老力衰

之故.

先生与陈子庄亦有交道,因为

先生与陈子庄同是文史馆中的人,

又都熟谙中国文史和中国书画.都

嗜酒,并都在禅修方面有相当高的

造诣,又都是”狂人”.文革刚开始

时.陈子庄怕有人整他.躲在先生

家达半年之久.只是陈子庄后来被

宣传出来,名声大噪,而在国画上

确有创新,从而得入”中国当代国

画大师”十人之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预防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