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24949386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城市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城市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城市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城市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城市文化.docx

《城市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文化.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文化.docx

城市文化

警钟长鸣!

外来建筑鳞次栉比,中国思维路在何方?

历史总是记录盛事,中国随着申奥成功在历史上画出了辉煌的一笔。

于是,中国成了世人瞩目的焦点,中国的一举一动也呈现在世人面前。

中国为了迎接奥运地到来,积极的做着准备工作,现在最主要的就是修建奥运场馆。

说到奥运场馆,人们耳熟能详的就是鸟巢建筑和水立方了,这两个建筑方案从全球征集的十个参赛方案中脱颖而出,得到专家和评委的一致好评,它们均是由外国设计师构思设计出来的,设计新颖,造型独特,因此有人把鸟巢称为是“第四代体育馆”的伟大建筑作品,见证的不仅仅是人类21世纪在建筑与人居环境领域的不懈追求,也是中国这个东方文明古国不断走向开放的历史进程的见证。

在种种的称誉背后笔者看到,世界潮流正在引导中国的发展,这自然是一件好事,毕竟每一个城市都是需要发展的,尤其是我们的首都北京,她不仅是奥运会的举办城市,更是我们中华神韵之所在,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

但透过这层荣誉的纸,有些东西却是让人高兴不起来的,那就是中国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一直都走在世界潮流的后面。

记得在北京申奥成功以后,申奥第一功臣何振梁先生在几次重要的场合说过一句同样的话,他说:

“北京举办奥运,我不担心硬件,我担心的是软件”。

这就是何老先生婉转的告诫,可是有几个人能听出何老先生的话外音呢?

果然,在申奥成功后的奥运建筑招标中,中国只有两个竞标方案被采用,但仅仅是奥运建筑的附建筑。

中国是个泱泱大国,并不乏优秀的人才,可是中国始终没有可以拿的出手的现代建筑。

如果说鸟巢建筑是中国人骄傲的资本,那英国媒体又在提醒我们什么呢?

“这一带有阳刚气息的建筑设计灵感据说来自于中国传统的菱花隔断和冰花纹瓷器。

但是,任何人见了这个建筑,都会认为它是一个巨大的‘鸟巢’。

这种建筑灵感来自于亚洲,但建筑设计师却是西方人。

”由此可见,鸟巢虽然是建在中国,但获得最终荣耀的还应该是他的设计者,中国只不过是充当了一个修建者而已,如果说鸟巢给中国带来了荣誉,那也只是归属于中国那一点而已。

写到这里突然觉得很可悲,中国努力了很久才申请下了奥运主办权,但却没有设计出主体建筑的实力,说到底,还是中国的建筑设计思维跟不上国际的发展,世界的潮流。

这无一不印证着何老先生的担忧,我们缺少的是视野的开拓,缺少的是思维的创新!

在这种缺憾下,中国的建筑方向似乎正在走一段弯路,抛开了中国的传统元素,盲目的去追求新颖,追求现代化,并且这种追求似乎变得无所顾忌,甚至与“大跃进”有的一拼。

从倍受争议的国家大剧院开始,一直到奥运主会场“鸟巢”、水立方和央视新楼CCTV,无一不标新立异的矗在那里展示着所谓的现代化,而忘了自己的本国特色。

这里所说的“本国特色”并不是指走不出历史圈子的传统东西,而是说融合了传统建筑的闪光点,具有中国个性并与世界接轨的时尚建筑。

意大利的建筑师在竞标北京大剧院落榜之后,就曾经评价过:

“我以为,为北京这样有历史的古城设计剧院,常识告诉我,这新建筑一定要和古城的历史氛围相和谐,中国传统的元素一定要融进新建筑里去。

没想到,得标的是这样一个东西,简直就像从火星掉下来了。

我才知道,原来,中国人其实是希望和自己的传统一刀两断的。

我完全想错了。

”意大利建筑师清楚地点出了我们在建筑设计上思维的混乱,已经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只想抛弃传统,去追求最新、最独特的东西。

于是,各国设计师开始在中国为所欲为,就像“大师级”建筑师库哈斯所设计的中央电视台:

那是钢铁和玻璃挑战极限的作品,建筑体以反抗逻辑的姿态扭转向上,以自身的特异做现代的宣示。

但是和库哈斯一样来自荷兰现居美国的知名评论家卜若马(IanBuruma)却对库哈斯有着严厉的批评。

卜若马说,“这么走极端个人主义的设计,完全无视于环境的历史和当地居民的传统美学的设计,库哈斯应该完全清楚,没有任何一个西方小区会容许他这么做。

”但中国为了摆脱传统,用自己追求“现代”的审美眼光接受了库哈斯的作品。

有人评价说,这是库哈斯在给自己找一块建筑试验田。

仅仅是这样吗?

笔者认为更主要的是中国人迫切想融入世界的心理。

在这种心理下,似乎一切都变得肆无忌惮,导致全球的建筑师,都涌到中国来了,中国似乎成了世界建筑界的试验场。

一个纽约建筑师说,他在中国,短短两年内所设计的摩天大厦栋数,是他在美国一辈子加起来也不可能有的。

“中国的摩天大楼,”他说,“简直像野草,满地长。

”在外国建筑充斥着中国市场的同时,中国为了追求那些所谓的现代建筑,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更主要的是财力,例如国家大剧院将花费3.24亿美元,鸟巢已经花了31亿,央视新楼CCTV投资约为50亿……可以看看这些用钱垒起来的建筑,人们只是盲目的追随它所谓的与传统有别的“现代”外表,却把他们的实用性和安全性抛到了一边:

“鸟巢”在经历了16天的奥运后会拿来做什么?

可以拿来做什么?

央视新楼现在处于安全隐患中,如果要保证安全,投入的资金可能还要翻倍!

清华大学建筑与城市研究所所长吴良镛院士就这个问题尖锐地指出:

“一个建筑并不是不考虑美观,但花多大的代价得到什么样的美观,以及是不是只有唯一的途径才能得到美观,我们对此表示怀疑。

建一幢房子就得50亿元甚至还要追加投资,50亿元是个多么了不得的数字,中国现在并没有富得不在乎这50亿。

”这就是我们追求所谓的现代建筑要付出的代价么?

同样是在北京,这些“钢铁时尚”和我们的长城,故宫相比,是多么的昂贵而又弱不禁风!

不得不说,我们的思维出现了弊端。

不仅是没有好的思维构思,而且不明白一个成功建筑物的真正境界是什么。

笔者认同这样一段话:

“好的建筑应该和城市的历史、环境、居民和社会追求的文化息息相关,与人的生活经验、审美体验产生共鸣,它是生活和交流的地方,应该激发人们交流、交换的愿望,而不是一堆钢筋水泥的丛林,不是为了给外人看。

尊重传统不是一句空话,它要求我们保留对过去生活的敬畏,因为时间的流逝或许增加了我们的知识,却不一定增加我们的智慧。

”现在,再用这段话来参照我们的北京,以前不论走到哪,说起北京,世界人都认为那是一个具有神韵,古老,极具特色的城市。

但是,现在的她已经变成了一个钢铁建筑的城市,真可谓时尚、个性、现代,似乎也与世界接上了轨,但是北京古老神秘的特色哪去了?

中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风貌哪去了?

中国令世界人向往的宁静祥和哪去了?

这不得不说是一大败笔!

中国就是中国,她不是瑞士,不是法国,更不是全世界,没有必要为了追随所谓的时尚,而变成世界的模样。

所以我们现在面对的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抓着世界潮流的尾巴狂奔,而是应该停下来,好好的想一想,怎样去改造自己的城市,建设自己的国家,因为一个城市也好,一个国家也罢,它最迷人的地方,恐怕不是外在的建筑,而是弥漫于城市或国家中的文化气息和特有的生活方式。

越是民族的,越是国际的!

所以,怎样提高我们的思维创造能力,怎样设计出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时尚建筑是我们首先要面对的问题。

德•波诺先生1987年在上海曾谈到:

“人不能在将要淹死的时候才学习游泳,也不仅仅是为了避免被淹死而学习游泳,人们同时为了娱乐而学习游泳。

思维也是如此……。

”我们不能等到中国充满了世界思维建筑的时候才想起来当初古老庄严的底韵,那时候即时有再好的思维,也挽不回北京古香古韵的氛围了。

希望有一天,我们中国人用自己的思维创造,可以把中国的文化神韵重新弘扬起来!

专家讨论中国建筑存在的问题

--------------------------------------------------------------------------------

1999年6月15日10:

23经济参考报

  在迎接“建筑界的奥林匹克”--国际建筑师大会来临之际,应《当代中国建筑艺术展》组委会之邀,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就目前我国建筑艺术中存在的问题,予以了尖锐批评。

他们认为中国当代建筑之所以难创辉煌,是因为中国建筑师太缺乏敢说“不”的精神。

中国要出立得住的建筑,要出建筑大师,就应敢于对不合理的设计方案提出批评,不能迁就业主不科学、反艺术的瞎指挥。

  专家们一致表示,不赞赏以小亭子大屋顶为特征的仿古建筑,对从西方及香港传来的尖顶绿帽子建筑也应节制建造,对许多部委比较热衷的“大圆肚子”建筑,认为其臃肿、好大喜功的样子不应是国家政府部门的形象标志……他们就当前建筑艺术如何更好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谈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西客站设计是大败笔

  专家、学者一致的看法是,在中国当代建筑中北京西客站的设计是个大败笔。

  吴冠中(画家)认为,中国古代的建筑,包括宫殿、庙宇多是伏在地上,表现了很厚重的劲,与泥土的关系始终没有分开。

因此这些建筑搞得很美,造型很完整,就是塔要高一点,看上去像一棵笋,但也是长在泥土里的。

中国建筑都有这样一种敦厚、趴着的感觉。

而在西客站那么高的顶上,趴了一个中国建筑,我觉得特别别扭。

一个很敦厚的建筑应该是在地上,结果在空中,让人在视觉上很不舒服。

  张开济(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指出,建筑师要学会说“不”。

过去,中国建筑师太听话。

西客站的亭子这么大(多),因为有的建筑师投领导之所好,你要三个亭子,我给你六个。

我觉得西客站主要的问题是它的设计方向完全错了。

一个交通建筑最重要的是旅客进去后,怎样以最短的距离、最快的速度,登机上车。

而西客站整个是反其道而行之,规模很大,效率却很低,让人从形式到内容上看都是一个“古代”的东西。

  他分析说,近几年来我国建筑工程数量在当今世界肯定是第一位的,但在质量方面,我觉得总的来讲不太高,其中主要原因:

一是与我们的建筑设计水平低有关系,遇到问题难以应付;另一方面,和甲方参与指挥关系很大。

所以在这方面,我们的建筑师首先要有责任心,要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如果一味地去迎合领导的意思,迎合甲方的意思,中国建筑师的地位是提不高的。

  建筑师应有创造性和超越意识

  吴良镛(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工程院院士)提出,目前全球经济化了,建筑也不例外。

我们应该从发达国家那里学些什么?

前一阵子我到剑桥,人家在研究城市的肌理,房子应该怎么建,它的排列会对小气候产生什么影响,如何加强空气的对流等,涉及到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建筑与技术等很多新课题,而我们还未对此引起重视。

比如很简单一个例子,去年上半年我在协和医院住院,眼看着东方广场一点点高起来。

我住在六层时时感到气闷,因为空气不流通。

这就引出了新建筑对老建筑空气对流将产生什么影响的问题,我们应该去发现、去研究、去解决。

  叶庭芳(文艺评论家)说,中国的建筑师往往缺乏两种意识:

独立创造的意识和超越的意识。

国外的艺术家和建筑师,他们敢于超越,独立创作的意识很强。

我们中国的习惯是喜欢纵向看齐,往前人看,缺乏超越和创造意识。

我国和欧洲有同样大小的地域,可在建筑的艺术方面大大不如人家丰富。

他们的建筑风格更新换代很快,从古希腊、古罗马,到文艺复兴,一直到现代主义,风靡世界。

  社会应尊重建筑师的劳动

  彭一刚(天津大学教授)认为,目前建筑创作还不是建筑师一厢情愿的事,不像是画画或者写文章比较自由;建筑相对来讲,受制约较多,要花钱,要有技术,还有领导的干预、民族文化的素养及审美取向等。

比如,贝聿铭先生设计的香山饭店应该说是很高雅的东西,既有传统又很现代。

但是人家说到了里面像是进了灵堂,就因为他用了黑和白两种颜色,这首先就接受不了。

所以我觉得在这样的前提下,你说一定要建筑师拿出世界一流的作品来,几乎是不可能的。

  李先逵(建设部科技司司长、重庆建筑大学教授)撰文指出,建筑师理应受到人们的尊重,享有一定的社会地位。

英国皇家学会金奖、日本文化大奖的得主往往都是建筑艺术家;苏联的列宁文化金奖,每年颁发三枚,其中一枚规定颁发给建筑师;美国里根总统在1986年美国国庆节时为贝聿铭授勋,法国也曾为柯比西耶举行了国葬,巴西首都有一条以建筑师尼迈耶的名字命名的街道。

80年代以来,甚至于中国建筑师在国外都获得了将近100块奖牌。

  但相对来说,在中国,自古以来由于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建筑艺术和建筑艺术家却远未得到过如此的重视。

有谁能知道和记得创造过紫禁城、天坛、颐和园这些世界性建筑杰作的建筑艺术家的名字呢!

他们被称为“工匠”,地位低下,视同官奴。

直到现在,这种影响也还是存在。

建筑师的劳动常常不被尊重,业主可以横加干预,甚至随意改动,以致建筑师常常不愿意承认这件作品是自己的创作。

一座建筑落城,剪彩的大都是官员,建筑师却被遗诸脑后。

这种不谐调,往往引起建筑师们的困惑,影响他们才智的发挥。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建筑师的个人名望与地位倒还在其次,关键的是怎样在21世纪创造出无愧于古人也无愧于时代,可以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艺术之林的建筑艺术作品。

因此公众的关注、理解、品评和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前提。

(君言)

排名以建筑美学,影响力,知名度,城市代表性,规模,作用等为标准,

1。

故宫——北京,这类排名很难将首都排除在外,即使逊如华盛顿,也有不少好建筑,故宫作为世界最大的古典

宫殿建筑群,以其传统的明清风格享誉海内外,最最标准的北京标志,即使日后北京如同纽约,也不能改变故

宫的地位,几乎可以算是中国的代表建筑。

不过,它并非是中国最出色的,如果西安的阿房宫,古长安城还在

的话,那我一定会选后者,恢弘大气不逊故宫,汉唐之风无疑比明清更有说服力和震撼力。

2。

外滩——上海,相对应北京的明清代表,上海是中国近代文明的代表城市,拥有大批历史优秀建筑.相比浦东的

现代建筑群,外滩建筑群无疑更体现的上海的精神气质,这里集中了数十幢欧陆风情的经典之作,但又融合了

中国的传统文化。

比如:

在廊柱上刻有中国的牡丹。

是海纳百川的实验精品。

虽然艺术价值不逊给故宫,不过

因为不能很完整的体现中国特色,这上面输了一筹。

3。

城墙——西安,漏掉西安明显是不象话的,虽然没有了古长安而被北京上海夺去冠亚,但数前年的沉淀不容小

视,兵马俑名声在外但不是建筑,其他的寺庙宝塔又似乎规模不够,中国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城墙,规模宏大

古朴大气,北京的城墙和它一比稚嫩多了,但艺术美观度不够,当之无愧老三

4。

布达拉宫——拉萨,建筑历史比故宫更久远,风格鲜明,在国内乃至世界几乎独一无二,这一点甚至胜过了故宫

明显的民族特色,当然,鉴于拉萨本身的影响力有限,排第四

5。

苏州园林——苏州,其实园林以景观为主,建筑不多,上选牵强一点,不过由于它的特殊地位,不仅是世界文

化遗产,更是江南甚至中国园林建筑的代表和经典,苏州独一无二的名片,规模有限,胜在精致典雅

6,夫子庙——南京,在夫子庙和中山陵间忧郁半天后,还是选择前者,因为它更能反映南京的历史和气质,灯红

酒绿,纸醉金迷,风花雪月,让人对秦淮两岸平添了诸多向往,中国四大庙会之一,北京上海既然已有入选,

这个就归南京吧,经典的明清建筑群,当然,知名度,影响力还要加强

7。

人民大会堂——重庆,有抄袭北京的天坛之嫌,不过无碍它的艺术之美,恢弘大气,算得上上乘之作,比起北

京的人民大会堂,它看上去似乎比北京还北京,如果不是因为升为直辖市后媒体的大力宣传,知道的人应该不

是非常多,重庆本身的优秀建筑不太多,所以人民大会堂很能代表重庆,但是重庆的特色毕竟还是没出来

8。

中国银行大厦——香港,得给现代建筑留一席之地,上海已有入选,中华第一高楼金茂就不予考虑,中银大厦

贝秉铭的杰作,艺术价值甚至在金茂之上,作为香港遍地皆是,毫不稀罕的高楼,它可算是风格前卫,造型独

特,香港的标志。

中国城市的十大败笔虽然中国最具竞争力的城市排行榜又出来了,但我却一点也不关心。

虽然我们的城市与以前相比已经日新月异,虽然我们还没有足够的钱把它建设得更好,但这并不能成为面对无处不在的城市败笔保持沉默的借口。

让我们从下面列举的十大败笔中引起深思。

  

  1.强暴旧城

  

  在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牺牲的往往是前者,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年。

旧城的破坏业已成为上个世纪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城市行为。

  

  典型:

苏州古城因穿城而过的高速破坏了古城风貌,致使无法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只有苏州园林入选,扼腕而叹!

  

  2.疯狂克隆

  

  只要留意就会发现中国城市越来越相像了:

一样标识风格的连锁快餐店、银行网点、星级酒店,一样的马赛克、玻璃幕墙,一样的把所有高楼和商业街都挤在市中心,一样的模式中不中、洋不洋、今不今、古不古……

  

  典型:

世界著名建筑师说,长安街是很丑陋的,没有中国古都特色,风格不统一,如果不看天安门,不知这是哪个城市的街道!

  

  3.胡乱“标志”

  

  以最新最高最现代的建筑作为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是目前中国城市标志性建筑的一大误区。

可惜绝大多数都不能成为其历史文化的载体。

或者说它把城市固有的文化消灭之后以新建筑取而代之。

新建筑之后还有更新的、规模更大、楼层更高、造价更贵的,因而标志性建筑也总在易帜。

  

  典型:

东方明珠电视塔远不如上海老火车站有代表性,并为世界所知,可惜,让一个无任何文化底蕴的电视塔做上海的广告,可惜呀!

  

  4.攀高比傻

  

  高楼大厦成了中国城市现代化的代名词。

建筑师对工程小面积少的“小东西”看不上眼,他们只对上万平方米、造价上千万元的大建筑感兴趣,因为回扣高、所得丰厚。

像凯旋门、纪念碑、纪功柱、柱头、华表、牌坊之类精致的东西他们做不来,帕提农神庙、王维的辋川别业、赖特的流水山庄之类'螺丝壳里做道场也不擅长。

他们只要高大、宏伟、气派,无论设计是如何的粗糙。

  

  典型:

北京东方广场突兀于长安街,一片玻璃幕墙,与旁边的建筑很是不和谐。

  

  5.盲目国际化

  

  建筑大师张开济以“标新立异、矫揉造作、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来形容时下流行的盲目国际化的建筑风格。

据统计,全国已有近百家城市喊出建立国际大都市的口号,其实国际大都市并不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典型:

北京,城市越来越大,从东到西象出了趟远门,上班要2小时,一天浪费在路上的时间无法统计,痛苦万分!

  

  6.窒息环境

  

  专家指出,景观建筑学在中国建筑界缺席。

除台湾省外,中国的“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硕士和“风景园林”本科专业已于1997年被全部取消。

其实,景观建筑学与建筑学、城市规划在建筑界的地位是缺一不可,城市人居环境中将技术(资源发展、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等)与艺术(大众行为、环境形象、精神文明等)融为一体的工作就由它来完成。

  

  典型:

水泥森林立,综合设计水平太差,整体规划施工尚且做不到,更别说园林化设计了,好像建筑设计专业就清华有,悲哀。

  

  7.乱抢风头

  

  美从来就是一种整体的和谐。

今天中国的建筑却只考虑个体如何出奇制胜,只管自己,不管别人,更不谈后来人。

构成城市形体的建筑像时装表演,各显神通,有的甚至赤身裸体,张牙舞爪。

一个地域的多个建筑很难做到协调和谐。

  

  典型:

还有那些城市广场和城市雕塑,哪个能代表城市的风格?

又有几个能确立自己城市独特的性格?

  

  8.永远塞车

  

  在城市中心区道路被建筑挤压而变窄,加上人多车多,铺路赶不上汽车上路以及城市功能区划不清的现状下,不考虑城市远郊发展,只一味在市中心周围规划建设,结果必然是:

我们要风雨无阻地忍受永远塞车。

  

  典型:

北京去年一个大雪夜,交通居然瘫痪了近十个小时!

  

  9.“假古董”当道

  

  近年来全国弥漫着一股人造景观热,各地仿古建筑大兴土木,不惜以破坏城市生态为代价,这是一种“假古董”盛行的恶习。

有的“假古董”单项投资就超亿元,而国家每年下拨给750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专项补助经费”总共只有13亿元。

  

  典型:

九寨沟风景区腹地就有这样一座大庙。

清山绿水间格格不入!

  

  10.跟人较劲

  

  开发商们建造了混凝土森林的“都市广场”,没有花园的“花园别墅”。

种草不种树这种短平快的“面子工程”,却是各地政要乐此不疲的事,因为政绩易见,有时建筑师也推波助澜,大手大脚地花钱堆砌。

  

  看上去面光光、住进去心慌慌,这就是没有亲和力的城市和建筑所能带给我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典型:

更有甚者,居然用塑料的树来代替绿化!

呜呼!

中国城市设计十大败笔来源:

考试大2009/6/30【考试大:

中国教育考试第一门户】模拟考场视频课程字号:

TT  虽然我们的城市与若干年前相比已经日新月异,虽然我们还没有足够的钱把我们的城市建设得更好,但这并不能成为面对无处不在的城市败笔保持沉默的借口。

今天,那些打着各种幌子对城市的无知和不负责任的破坏、摧残已经发展到了令人难以容忍的程度;对城市的破坏,肯定已成为我们社会生活中最大的腐败之一。

  事实上,与这种行为以及与好大喜功的官员、利欲薰心的开发商和弱智的设计师的斗争,半个世纪以来几乎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即便收效甚微也难以遏止人们对高品质城市生活要求的坚定捍卫和出于良知和责任感对城市建设中所存在问题义正辞严的批评。

  这绝不仅仅是一个专业问题。

对城市的挑剔和批判体现的是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追求,同时更是每一个公民的权利。

尽管这会激怒一些人,但如果我们对那些既浪费了金钱,又糟蹋了环境的城币败笔熟视无睹,那么这种沉默就是可耻的,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坚定的立场和鲜明的观点是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丽的前提。

  强暴旧城

  一哄而起的旧城改造其收获却是对古城和古建筑永难修复的破坏,英国文物建筑学会指出,70年代发展的旧区改造所破坏的具有文物性质的建筑竟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炮火摧毁的还要多,我国文物保护界也有类似说法即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的破坏超过了以往100年。

1982年始,我国先后公布了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但在古建筑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牺牲的往往是前者。

  1992年7月1日,矗立了80多年的济南标志性建筑—一具有典型日耳曼风格、可与近代欧洲火车站媲美的济南老火车站被拆除,起因是其官员说“它是殖民主义的象征,看到它就想起中国人民受欺压的岁月那钟楼的绿顶子(穹隆顶)像是希特勒军队的钢盔有什么好看的?

”照此逻辑,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上海外滩建筑群理应夷为平地!

  1999年11月11日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一夜惨遭摧毁,郑孝业、罗哲文等专家称之为20世纪末恶劣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事件。

之前,还有福州三坊七巷的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和浙江舟山市定海的老街区被拆。

  2000年2月,北京美术馆后街22号院的命运引人关注,类似这样的明清四合院维系着城市文明的起承转合但主事者并不认为这栋拥有私人产权的旧民居会比一间豪华厕所更有价值。

北京这座“世界都市规划的无比杰作”(梁思成语)被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强暴”得差不多了,知识界希望北京不要再一次丢脸。

  旧城改造的另一问题是房地产开发的狂热。

官员的“三拍”(拍脑袋、拍胸脯、拍屁股)和开发商的算盘,其作用远大于建筑师的专业蓝图。

“拆”成了使用频率极高的公共语汇出现在建筑物的身上,像一个个惊心触目的靶心标记。

  在仍有使用价值和文物价值的房屋被过早拆除的同时,大量的危房和棚户却长期保留了下来。

保税区和开发区的建设使宁波的历史人文资源损失了80%。

另外为了解决多年来违法建筑的恶性肿瘤,“拆”又成了城市发展所要付出的巨额代价。

如广州2000年将清拆违法建筑480多方平方米,是该市历史上拆房面积最大的一年。

  旧城的破坏业已成为上个世纪中国城市建设者们最短见的城市行为。

历史的载体不是在教科书中、而是在有质感、有形体、有生命痕迹的城市里。

口说是无凭的,只有古道巷陌和文物才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视频讲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