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陋室铭》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93049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66 大小:81.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陋室铭》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陋室铭》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陋室铭》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陋室铭》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陋室铭》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陋室铭》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陋室铭》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陋室铭》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陋室铭》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docx

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陋室铭》精选五套中考模拟卷

2019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

《陋室铭》

2019年中考已经进入倒计时了,一些必背的文言文是考试中的重点。

下面是有关2019中考语文必背文言文:

《陋室铭》的内容,供大家参考。

【原文】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翻译】

作者:

刘禹锡

山不一定要高,有了仙人就著名了。

水不一定要深,有了龙就灵异了。

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的品德美好(就不感到简陋了)。

青苔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子中。

与我谈笑的是博学的人,往来的没有不懂学问的人。

可以弹奏朴素的古琴,阅读珍贵的佛经。

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两耳,没有官府公文劳累身心。

它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茅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

孔子说:

有什么简陋的呢?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重点字词】

此:

这。

惟:

只。

馨:

这里指品德高尚。

在:

在于。

名:

动词,出名。

灵:

灵验,神奇。

斯:

指示代词,

上:

长到,蔓到。

鸿儒:

知识渊博的大学者。

鸿,通洪,大。

白丁:

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往来:

偏义复词,词义偏重在来上。

调:

弹奏。

素琴:

不加装饰的琴。

金经:

用泥金书写的佛经。

劳:

使劳累。

形:

形体,身体。

丝竹: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

官府的公文。

之:

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同步练习题】

一.

1.本文是托物言志的名文,你知道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吗?

2.本文用什么比喻陋室,又用什么类比陋室?

二.默读,探究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有龙则灵()2.斯是陋室()3.惟吾德馨()

4.草色入帘青()5.鸿儒()6.白丁()

7.无丝竹之乱耳()()8.调素琴()

9.无案牍之劳形()()10.阅金经()

三.反复朗读并背诵,充分感受作者宁静致远的情怀。

1.本文从几个层面来展现陋室主人品德的高尚的?

2.作者在文章首尾分别运用了比喻和类比手法,其意图是为了强调什么?

3.默写苔痕上阶绿至无案牍之劳形。

一.基础知识填空。

1.《陋室铭》的作者是,字,是朝人。

2.铭是一种文体,最初是古代刻在器物、碑碣上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的文体,用来记述事实、功德的文字,述公记行、有时也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体,这种文体有的特点。

3.《陋室铭》大量使用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样的句子,句式整齐,音韵和谐,使用的是的修辞方法。

二.翻译句子。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2.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4.何陋之有?

5、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6、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三.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分别是

之的用法:

A、助词的B、代词C、动词,往,到D、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E、宾语提前的标志

A.何陋之有?

()B.忘路之远近()C.渔人甚异之()D.具答之()E.牡丹,花之富贵者也()F.君之病在肌肤()G.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四.阅读文章,回答问题。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给画线句加上标点。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3.A.山不/在高,有仙/则名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4.C.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D.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3.找出表明中心的句子。

4.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明了自己的愿望和

的生活情趣。

这这篇短文采用了的写法

5.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龙和仙是比喻道德高尚的人。

B.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渲染了居室恬静的气氛。

C.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表现了作者对知识分子的歌颂,对无学问之人的鄙薄。

D.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反映了室主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弃。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7.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

品千古美文下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

1.本文写了几种花?

主要写哪种?

2.哪些句子是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

3.反复诵读描写与赞美莲花的语句,说说作者可能意在赞美怎样的品质?

二.默读,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的意思。

1.可爱者甚蕃()2.出淤泥而不染()3.香远益清()

4.亭亭净植()5.濯清涟而不妖()()6.不可亵玩焉()

7.陶后鲜有闻()8.同予者何人?

()9.宜乎众矣()

三.反复诵读,体会句义。

1.填入句中省略的词。

先用文言词,再在句后横线上解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指出下列句中名词活用成动词的词。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说出下列语句的通常语序。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背诵,感受作者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情操以及对庸俗世态的感叹。

1.快速工整地默写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的文字。

2.根据课文,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应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质?

3.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讽刺当时怎样的世态?

一、默写

1、《爱莲说》一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爱莲说》一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6、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的句子是

二、填空

1、本文的作者是,代道州人,家.

2、本文运用写法,作者所托物是指,所言的的志是

3、作者写莲的过程中,又写了菊、牡丹等花,这种写法叫,这样写的作用是,本文写莲的品质,用作正面映衬,用作反面映衬。

4、陶后鲜有闻中的陶是指我们学过他的一首诗是

一篇文是

5、写出你喜欢的一种花,并说明喜欢的原因。

花名是:

喜欢的原因是: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陶后鲜有闻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四.课文阅读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自李唐来()②不蔓不枝()③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④可爱者甚蕃()⑤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⑥宜乎众矣()

2.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

A.何:

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可: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可以调素琴

C.独:

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之:

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

3.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不可能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请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

4.简答。

①比喻君子不同流合污的句子是:

②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5.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6.这篇文章在写法上一个突出特点是:

答案:

第一部分:

一.略二.1.多2.不被沾染3.更加清芬4.洁净地立着5.洗涤妖艳6.玩弄7.少8.我9.应当,当然。

三.1.于于从在2.蔓:

生出枝蔓;枝:

长出枝节3.爱菊爱莲爱牡丹四.1.略2.只要结合莲的特点,言之有理就可,不求统一答案。

如高洁自重、谦虚正直不趋炎附势等3.鄙视追名逐利、趋炎附势之风。

第二部分:

一.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3.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5.莲,花之君子者也6.莲,花之君子者也二.1.周敦颐北宋哲学家2.托物言志莲既不消极避世,又决不同流合污,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3.衬托突出莲的高洁品质菊花牡丹四.1、从②枝蔓③亲近而不庄重④多⑤认为⑥应当2.D3.C4.①出淤泥而不染②香远益清5.莲,花之君子者也6.托物言志

答案:

第一部分一.1.陋室2.有仙人居住的山,有龙潜藏的水;诸葛庐子云亭二.1.灵异2.这3.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4.映入5.博学的人6.本文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7.指嘈杂的音乐;扰乱(或使受到扰乱)8.调弄,弹奏9.官府的公文;使劳累10.佛经三.1.就不感到简陋了。

2.

(1)苔痕绿上阶,草色青入帘。

(2)有何陋?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四.1.三个方面,分别为环境幽雅、往来者渊博、兴趣高雅。

2.强调作者的品德高尚,志趣高远。

第二部分:

一.1.刘禹锡,梦得,唐朝人2.用韵3.对偶二.1.山不一定高,有仙人居住就能天下闻名。

2.谈笑往来有渊博的学者,没有粗俗的人。

3.没有嘈杂的管乐之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公文劳累身心。

4.有什么简陋的呢?

三.EABBAAA四.1.,。

,。

,。

2.D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保持高尚节操;安贫乐道;借物抒情5.C6.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7.略

中考语文模拟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2分)

(1)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______________。

(温庭筠《望江南》)

(2)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3)浊酒一杯家万里,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4)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5)塞下秋来风景异,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____________________,载不动许多愁。

(李清照《武陵春》)

(7)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_。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8)_______________,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

壮词以寄之》)

(9)《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运用典故,表达作者渴望得到重用的句子是:

“_________,。

(10)《沁园春·雪》中表达毛泽东雄心壮志和伟大抱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文学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陈涉世家》节选自《史记》,《史记》是司马迁用毕生精力著成的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词又称“散曲”“曲子词”,也叫“绝句”“长短句”等。

C、《傅雷家书》的作者傅雷,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D、《敬业与乐业》是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学者梁启超写的一篇抒情性散文。

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答。

(6分)

这是睿智的微笑。

这微笑,我再说一遍.就是伏尔泰。

这微笑有时变成甲(A、莞尔一笑 B、放声大笑),但是,其中蕴hán①(A、涵B、含)有哲理的忧伤。

对于强者,他是嘲笑者;对于弱者,他是安抚者。

他使压迫者不安,使被压迫者安心。

以嘲笑对付权贵:

以怜悯②(A、mǐng B、mǐn)乙(A、安抚 B、安慰)百姓。

啊!

我们应把这微笑感动。

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1)根据①处拼音选择正确的汉字,为文中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2分)

①__________ ②__________

(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2分)

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2分)

原句:

我们应把这微笑感动。

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修改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70分)

(一)阅读范仲淹《渔家傲  秋思》,完成4-5题。

(5分)

塞下秋来风景异,。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4.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词的上片重在写景,主

要描写了塞下秋景之异;词的下片集中

抒情,主要抒发了征人思乡爱国之情。

B.词的上片中“长烟落日孤城闭”,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相似。

C.词的下片“羌管悠悠霜满地”,以如霜的月光为背景,烘托了征人凄婉的愁思。

D.这首词的意境悲凉、壮阔,形象鲜明、生动,语言质朴、凝练,是宋词中的精品。

5.“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写了什么景物?

(3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

(16分)

【甲】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

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

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

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吴广以为然。

乃行卜。

卜者知其指意,曰:

“足下事皆成,有功。

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胜、吴广喜,念鬼,曰:

“此教我先威众耳。

”乃丹书帛曰:

“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卒皆夜惊恐。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节选自《陈涉世家》)

【乙】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

其九月,会稽守通谓梁曰:

“江西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

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将。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梁曰:

“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

”梁乃出,诫籍持剑居外待。

梁复入,与守坐,曰:

“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

”守曰:

“诺。

”梁召籍入。

须臾,梁眴(shùn)籍曰:

“可行矣!

”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

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shòu)①。

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

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梁乃召故所知豪吏,谕以所为起大事,遂举吴中兵。

使人收下县,得精兵八千人。

(节选自《项羽本纪》)

【注】①籍:

项籍。

项籍字羽,所以又称项羽。

②诫:

嘱咐的意思。

③眴(shùn):

使眼色。

④印绶:

指印。

绶是系在印纽上的丝绳。

6.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

(1)失期,法皆斩:

__________

(2)扶苏以数谏故:

__________

(3)会稽守通谓梁曰:

__________ (4)一府中皆慑伏,莫敢起:

__________

7.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会天/大雨,道/不通B、此教/我/先威众耳C、诫/籍持剑/居外待D、一府/中皆/慑伏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2分)

(2)是时桓楚亡在泽中。

(2分)

9.两段文字写的是陈胜、项梁起义的经过,但两次起义在策略上有所不同,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5分)

(三)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4题。

(22分)

第一声喝彩

①我家附近有户带院子的普通住家,女主人拖儿带女,有点早衰。

她家的院子里种满了花,有时女主人就采些花插在一个水桶里在门口出售。

我曾在那儿买过大红的康乃馨、黄色的玫瑰,她把花束递过来时,我能看见她那双粗糙的手。

②有一天黄昏,我路过那儿,看见院子里有两株玫瑰开得实在灿烂。

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点燃的火焰,我指着他们说想要。

女主人摇摇头,说每年最好的两朵玫瑰她都要采摘下来,寄给远方的两个女儿。

女主人的丈夫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他絮絮叨叨地埋怨妻子太落伍,认为还不如卖掉实惠,寄一包玫瑰花瓣给女儿毫无意思。

可女主人执拗地摇摇头,眼里闪过与她年龄不相称的羞怯。

③翌日清早,我路过那个鲜花盛开的院子,女主人正守着那两枝出挑的红玫瑰,一脸的慈爱。

那种真情流露有一种晶莹剔透的美丽。

我忍不住告诉她:

我被感动了,我正在心里为她喝彩。

女主人很吃惊,______。

尔后,她再见到我时,眼里充满亲切的神情,一定要送我一束黄玫瑰,说:

“从来没人这么说过。

”我回家把玫瑰数了数,一共十朵,我把其中的一朵送给楼下的漂亮女孩,把另外九朵插入花瓶。

那九朵玫瑰代表着我内心的祈求:

让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地久天长的喝彩声。

因为我深知,第一声喝彩对一个人意味着什么。

④在生活的长河徜徉,谁都会有拿不准的时候,感觉自己没分量,快被命运冲走,若是此时传来一个震奋的声音,也许这个人

就会成为一座大山。

也有人将人生比作球赛,若两旁没有真诚的喝彩,这场球赛如何能精彩得了!

记得我在念初中时有过一个同桌,她牙齿长歪了,说话爱像男生那么骂骂咧咧,打蚊子像拍手鼓掌一样噼啪作响。

我不喜欢她的粗鲁,我们两个有过相互肩碰肩坐着却一连半个月没开口说话的纪录。

⑤在一次作文评比中,我的一篇精心之作没评上奖,名落孙山,我为此心灰意冷,带着一种挫折感把那篇作文撕成碎片。

这时,我那位假小子同桌忽然发出愤怒的声音:

“谁撕它谁是有眼无珠!

⑥她其实是在表示对我的喝彩。

那是我写作生涯中第一位喝彩者,那一声叫好等于是拉了我一把,记得当时我流出了泪水。

以后我又继续写作,参加各类作文竞赛了……

⑦那位同桌后来仍然常常带着好战的脾气,我俩也时常有口角,相互挑战,耿耿于怀。

然而我至今难忘这个人,因为她的第一声喝彩就像一瓢生命之水,使我心中差点枯萎的理想种子重新发芽、开花、结果。

而且,当我回首往事时,都会遗憾当时为何不待她更温和一些,因为她是我生活中的一道明媚的阳光。

⑧也时常有人跑来谢我,说是我的某一句肯定的话,使他眼前豁亮了。

其实,我早忘了曾为他喝过彩。

不过,那也无妨,当我们看到别人生命中的亮色,不妨就大声喝彩。

这样不仅使对方变得完美,生活充满爱,也使我们的心灵变得博大。

因为只有诚实而有热忱的人,才会由衷地为别人喝彩。

 

10.第②段画线句“它们的花瓣红得像点燃的火焰”运用的修辞方法是,其表达效果是。

(3分)

11.第⑤段画线句“谁撕它谁是有眼无珠!

”在文中的作用是。

(3分)

12.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表。

(6分)

比较点

具体内容

事件一:

+网]

事件二[

(1)

“同桌”为“我”喝彩

被喝彩者当时的反应

吃惊

(2)

被喝彩者事后的反应

(3)

继续写作,参加各类作文竞赛

喝彩的价值

(4)(用原文语句回答)

13.对本文写作意图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4分)

A.诠释“为别人喝彩,就能得到回报”的道理。

B.祈求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别人地久天长的喝彩。

C.提倡要由衷地为“别人生命中的亮色”喝彩。

D.揭示“第一声喝彩”对被喝彩者的重要意义。

14.结合上下文,合理想象,从肖像、动作、语言描写中任选两种方法,补写第③段“女主人很吃惊”的情景。

(6分)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7题。

(12分)

读网,更要读书

①这是一个网络时代,读网已经成了很多人的习惯。

网络固然给生活带来种种方便与趣味,然而,如果将大量的时间倾注在虚拟空间,内心反而容易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②与眼花缭乱的社交网络相比,读书不仅能够使人远离纷扰的环境,保持内一心的沉静,而且可以使人感受世界,体悟人生,获得启迪。

③因此,读网,更要读书。

④一谈起读书,我们总是抱怨太忙没时间,

但偏偏又能挤出时间刷微博、看视频。

读网是轻松的,可以一目十行,脑子里过一遍,不一定留下痕迹;读书是深沉的,要用心用脑去理解、体会、感悟。

所以,不是时间不够用,而是我们不愿意把时间用在“费脑子”的事情上。

⑤拒绝喧嚣的社交网络,腾出更多的时间读书,是需要勇气的。

去年,“网红”埃森娜在YouTube上发布了最后一条视频《为什么我要放弃社交媒体》,并彻底删除了自己的账号以及275万个订阅者。

为什么这么做?

埃森娜认为,社交媒体是不真实的,制作出的形象、编辑过的生活,虽然能获得关注,但也丧失了真正的自我

⑥我们生活在这个被屏幕统治的时代,时空被网络割裂,“碎片化”成为生活常态。

诚然,从网络获取信息很重要,彻底逃离网络几乎不可能。

但是,面对网络,我们可以做出有益的选择。

让我们放弃那些八卦消息和无聊视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读书吧!

15.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读网能给生活带来种种方便与趣味,但也容易让人浮躁不安,难以沉静。

B、读书能使人远离纷扰,内心沉静,也可使人感受世界,获得人生启迪。

C、由于时间不够用和读书“费脑子”,很多人不愿意把更多时间留给读书。

D、生活在这个被屏幕统治的“碎片化”时代,我们不可能彻底逃离网络。

16.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选文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中心论点的?

(3分)

17.请概述本文的论证思路。

(6分)

(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8-20题。

(10分)

材料一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

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收入国家实验课程”。

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课,每周1课时。

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办了400多所孔子学院。

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18.从材料二中,你获得哪些信息?

(3分)

19.在中

小学开设国学教育课,有人肯定但也有人反对,你持什么观点?

请简述理由。

(3分)

20.南平三中开展学经典活动,要求每个学生至少要有一部国学经典著作,请你从《论语》《唐诗三百首》《水浒》《西游记》等四部作品中任选一部,拟写一句推荐语。

(4分)

示例:

《水浒》——从传奇的故事中感受栩栩如生、个性鲜明的英雄群像。

(六)名著阅读(5分)

21. 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3分)

(1)“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地解脱。

”这是傅雷在信中劝慰孩子傅聪不要过分悲伤、消沉的一段话。

  (   )

(2)及时雨宋江,怒杀了阎婆惜后,怕官兵追捕,火急为燎雪夜奔向梁山。

  (   )

(3)《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塑造了100个英雄好汉的形象。

  (   )

22.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2分)

鲁提辖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粗重都弃了;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

到底发生了什么事,让鲁提辖急切的跑走?

请简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不闯红灯,是对规则的承诺;走进经典,是对阅读的承诺;追求卓越,是对人生的承诺;关爱他人,是对社会的承诺……承诺是一份责任,也是一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