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外国文学史》考试复习笔记.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92457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56 大小:69.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研《外国文学史》考试复习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考研《外国文学史》考试复习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考研《外国文学史》考试复习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考研《外国文学史》考试复习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考研《外国文学史》考试复习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研《外国文学史》考试复习笔记.docx

《考研《外国文学史》考试复习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研《外国文学史》考试复习笔记.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研《外国文学史》考试复习笔记.docx

考研《外国文学史》考试复习笔记

2015年考研《外国文学史》考试复习笔记

《浮士德》:

取材于16世纪关于浮士德博士的民间传说。

以诗剧形式写成,以浮士德博士的思想发展为线索写他探索人生要义的一生。

基本情节:

一幕序曲(剧情的正式开端)、两个赌赛、终身追求、五幕悲剧。

五幕悲剧:

知识的追求和知识的悲剧:

否定了脱离实际的追求。

感官的追求和爱情的悲剧:

否定了仅仅迷恋情欲的爱情(玛家蕾特)。

权势的追求和从政的悲剧:

否定了与王朝相妥协的道路(海伦)。

美的追求和寻美的悲剧:

否定了以古典美来改造世界的理想(瓦格纳、欧福良)

事业的追求和事业的悲剧:

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分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歌德创作的诗剧《浮士德》中的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

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

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

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

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

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

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

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

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

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

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意义:

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分析《浮士德》的艺术特色。

歌德创作的《浮士德》在艺术上有它独特的风采:

1、诗剧以幻想为主,将写实和幻想结合(天上地下、现实古代、人类魔鬼)。

使《浮士德》成为即是资产阶级理想的激越颂歌,同时又是当是德国现实生活的深刻概括。

2、在人物塑造上:

辩证的方法。

浮士德灵与肉的对立统一,梅非斯特作恶造善的对立统一,推动了整个剧情的发展,展示了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

用矛盾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群像。

天帝与魔鬼是理性于情欲的对比;浮士德与梅非斯特是人类与魔鬼的对比;浮士德与玛加蕾特是知识者与自然的对比。

比较的手法使各自的性格特征更为鲜明。

3、形式多样化。

诗剧开头用自由韵体,写玛加蕾特用民歌体;写海伦部分则用古希腊悲剧的诗体。

叙事、抒情、议论糅为一体,诗剧大量运用了象征、比喻的手法,如人造人、海伦、魔女之厨都是象征,批评教会则常用暗喻。

歌德的诗剧《浮士德》是一部思想内容很丰富的作品。

1、主要思想价值,是通过浮士德的人生经历,宣传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宣传摆脱中世纪的愚昧状态,克服人类内在和外在的矛盾,创造资产阶级理想王国的启蒙思想。

2、诗剧肯定创造和劳动,要人们“每天每日去开拓生活和自由,然后才能作自由和生活的享受”。

3、诗剧表达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体验——生活就是追求,而追求的过程又是循环前进的。

世界和人类就是在这不断追求、不断幻灭的大循环中矛盾运动、发展进步的。

4、诗剧还表达了一种现代意义,即人始终处于与外界的冲突中,失败和灾难无法避免,但主人公以自身的行动决定自己的本质,从而奠定了现代人格的基础。

第六章19世纪文学

(一)(浪漫主义文学)

浪漫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1、强烈的主观色彩,偏爱表现主观思想,注重抒发个人的感受和体验。

重主观,轻客观和重自我表现,轻客观模仿。

2、喜欢描写和歌颂大自然。

(尤为突出)作者们喜欢将自己的理解人物置身于纯朴宁静的大自然中,衬托现实社会的丑恶及自身理解的美好。

3、重视中世纪民间文学。

想象比较丰富、感情真挚、表达自由、语言朴素自然。

4、注重艺术效果:

异国青岛情调、对比、夸张、人物形象的超凡性。

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状况:

一德国文学

耶拿派:

1、德国最早的一个浪漫主义文学流派。

以施莱格尔兄弟为代表。

2、19世纪他们在耶拿创办的杂志上第一次提出了浪漫主义这个名称,并且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浪漫主义文学主张:

强调想象与情感,强调文学创作的绝对自由,追求宗教的神秘和象征感。

海德堡浪漫派:

1、19世纪一批作家在海德堡创办《隐士报》,形成了海德堡派。

2、功绩:

收集和整理德国民间文学。

阿尔尼姆和布伦塔诺收集编写的民歌集《儿童的奇异号角》,格林兄弟《儿童与家庭童话集》都是对德国民族文学的重要贡献。

主要作家及作品:

霍夫曼和莎米索的创作充满了神秘和怪诞的色彩。

海涅:

在浪漫主义影响下开始走上创作道路。

《论浪漫派》的发表,结束了浪漫主义在德国文学的统治地位。

早期代表作:

《西里西亚纺织工人》。

后期代表作:

《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抒情长诗)抒发了对德国封建制度和停滞的社会现实的仇恨与憎恶。

二英国文学

湖畔派(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诗人)

1、英国最早出现的浪漫主义作家是“湖畔派”三诗人:

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

2、他们远离城市隐居湖区,都喜欢歌颂大自然,描写宗法制农村生活,以此来抵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

华兹华斯(湖畔派中成就最高):

《抒情歌谣集序》称为英国浪漫主义划时代的宣言。

《抒情歌谣》与柯勒律治合作。

柯勒律治:

喜欢描写超自然的人与事。

代表作《古舟子咏》

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雪莱):

雪莱(恩格斯称他为“天才的预言家”):

《麦布女王》(长诗)雪莱的“预言”首先体现。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理解社会”。

自然山水诗《云雀》、《西风颂》名句“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齐慈《夜莺颂》(颂诗)以精巧著称。

司各特:

(以历史小说著称)“威弗利小说”代表作《艾凡赫》。

司各特的去世标志着英国浪漫主义的结束。

简·奥斯丁:

《傲慢与偏见》、《爱玛》

三法国文学

雨果《(克伦威尔)序言》的发表,树起浪漫主义的旗帜,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书。

19世纪法国浪漫主义的先驱:

夏多布里昂:

《基督教的真谛》,包括两部中篇:

《阿达拉》写了一个发生在北美原森林的故事。

是法国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

主人公印第安人夏克塔斯、部落酋长之女阿达拉。

《勒内》写的是一个贵族青年的忏悔。

简述夏多布里昂笔下的“世纪病”形象:

1、19世纪初法国浪漫主义文学先驱夏多布里昂的作品《勒内》中的主人公勒内生性孤僻,忧郁与周围人格格不入,整日在冥思遐想中派遣他的忧郁,在孤独的漂泊中度日。

这是文学史上第一个“世纪病”形象。

2、小说中的主人公是在大革命浪潮的冲击下,丧失了一切的贵族青年。

表现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己的地位那种悲观绝望的精神状态,阴暗的心理和郁郁寡欢的情怀。

史达尔夫人:

主要作品《黛尔菲娜》、《柯丽娜》;理论著作《论文学》、《论德国》

拉马丁:

诗集《沉思集》

缪塞(被称为法国的“莎士比亚”):

《世纪儿的忏悔》(自传体小说),塑造了一个“世纪病”患者“阿克达夫”的形象。

大仲马:

《基督山伯爵》《三个火枪手》

乔治·桑:

《安蒂亚娜》,成名作。

《康素埃洛》、《安吉堡的磨工》,具有空想社会主义倾向的小说。

《魔沼》,田园小说。

小仲马:

《茶花女》通过妓女玛格丽特同阿尔芒斯的爱情悲剧揭露虚伪的社会道德和门第观念。

四俄国文学(19世纪俄国是个沙皇专制的农奴制国家)

对自由的歌颂,对民主的向往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旋律(反专制、争自由)。

茹科夫斯基:

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抒情诗人”。

普希金和雷列耶夫(十二月党人)的创作形成了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高潮。

莱蒙托夫:

(诗歌基本的主题:

对自由的渴望)《恶魔》,代表了莱蒙托夫浪漫主义创作的最高成就。

《当代英雄》,俄国早期小说的杰作,主人公毕巧林是继“奥涅金”之后又一个“多余人”的典型。

主人公的自我剖析和日记形式,被誉为“俄国第一部社会心理小说”。

五美国文学

欧文(美国文学之父):

代表作《见闻札记》

库伯(被称为“美国的华尔特·司各特”):

《水手》被誉为“美国第一部海上冒险小说。

“边疆系列小说”包括:

《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草原》《探路者》等。

爱伦·坡:

美国文学史上具有唯美倾向的作家,被誉为“西方现代派的远祖”。

推理小说:

《毛格街的谋杀案》《失窃的信》。

恐怖小说:

《厄舍古屋的倒塌》《黑猫》。

爱默生:

《散文集》

霍桑:

《红字》(长篇小说)主人公海丝特·白兰、牧师:

丁梅斯代尔。

表现了宗教对人性的摧残,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性,被称为是一部“心理罗曼史。

惠特曼(美国浪漫主义最伟大的诗人):

《草叶集》是美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顶峰的产物。

包括:

《听到美洲在歌唱》、《我歌唱带电的肉体》、《自我之歌》作者摒弃了传统诗歌的格律,创造了“自由诗体”。

其它国家文学:

密茨凯维奇:

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诗人。

代表作:

诗剧《先人祭》、长诗《塔杜施先生》。

裴多菲:

19世纪匈牙利最伟大的诗人。

代表作:

《自由与爱情》

拜伦(英国)

东方叙事诗:

1、1813—1816年拜伦完成了一组以东方故事为题材的故事,称《东方叙事诗》。

2、叙事诗中的主人公被称作“拜伦式英雄”,这些叙事诗又叫“叛逆者叙事诗”。

拜伦式英雄:

1、这些英雄大多出自于拜伦的《东方叙事诗》里。

2、他们个个热情勇敢、意志坚强、骄傲孤独、心怀人间悲哀而不惜同命运抗争,最后还是以失败、死亡告终

第一部诗集:

《懒散的时刻》。

讽刺诗:

《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

《曼弗雷德》表达了拜伦“世界悲哀”的哲学。

主人公曼弗雷德则成为“拜伦式英雄”最成熟的形象。

《该隐》(诗剧):

取材《圣经》主人公该隐是敢于怀疑思考,有自己的欲望与要求的年轻人类的代表。

《唐·璜》(一部未完成的长篇讽刺叙事诗或称诗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唐·璜这位“古代朋友”几乎遍及全欧洲的冒险经历,展示出18世纪至19世纪欧洲广阔的社会现实。

基本结构是由唐·璜的两次旅行构成。

简析《唐·璜》的人物形象及作品的主要艺术成就。

人物形象:

1、英国第二代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创作的长篇讽刺诗《唐·璜》中的主人公在拜伦所有的主人公形象中独一无二,他热情、玩世不恭、但不绝望、忧郁。

2、他随波逐流、听天由命,没有反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消极)。

3、他不为道德教条束缚的自然天性,在曲折恋爱冒险中起着讽刺虚伪道德的重要作用。

艺术成就:

1、最显著的艺术特点是辛辣的讽刺,锋芒指向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广阔的社会人生,成为一部“讽刺百科全书”。

2、插话:

在叙事过程中不时地和大规模地插入议论。

3、题材和风格的无穷变换,以悲壮、诙谐、揶揄、热情等各异的风格杂糅并置。

4、以口语体取得最高成就。

(八行诗体)。

简析《恰尔德·哈罗德游记》(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的主要思想内容。

拜伦带有自传色彩的长篇叙事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主要歌颂了欧洲民族民主解放运动。

(反暴政、反侵略)第一章,主要写主人公在葡萄牙和西班牙的见闻,反映了拿破仑铁蹄下当地人民的苦难,反抗和对自由的渴望。

第二章,主要兴趣忍是景色和冒险。

作者缅怀希腊光荣的过去,哀叹现在的懦弱,希望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摆脱土耳其的统治。

第三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超过并在最后遮住了游历主人公的形象。

凭吊滑铁卢战场,咏叹拿破仑的命运,抨击神圣同盟,追忆启蒙主义者伏尔泰和卢梭。

第四章,他的信心和希望变得最为明朗有力,以高昂的自由信念号召意大利人民起来斗争,争取独立。

雨果(法国浪漫主义的主将和领袖)

美丑对照原则:

一、在《克伦威尔序言》中,雨果提出了著名的“美丑对照原则”。

二、主要内容:

1、大自然中美丑并存。

2、艺术想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应该通过强烈的美丑对照,同时采取艺术的夸张。

3、于是“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

雨果在小说方面的成就十分突出(人道主义为主线):

《海上劳工》歌颂劳动者的高尚品德。

《巴黎圣母院》(第一部长篇小说),代表作。

爱斯梅拉尔达是作者理想中“美”的化身。

伽西莫多是作者理想中“恶”的化身(外表令人恐怖、滑稽)。

作者根据“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优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的美学原则创造的人物形象。

副主教克洛德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

他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

艺术特色:

运用对照方法:

1、人物自身(外表,内心)伽西莫多、克洛德。

2、人物之间:

伽西莫多、克洛德。

3、两个阶级、两种朝廷:

路易十一、平民王国。

《悲惨世界》:

人道主义思想。

主要人物:

冉阿让、芳汀、小柯塞特。

以《悲惨世界》为例,分析雨果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雨果代表作《悲惨世界》,充分体现了作者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

1、对贫苦人民的不幸遭遇表示深切的同情,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如:

冉阿让被监禁19年的罪行“只不过是偷了一块面包”;芳汀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姑娘,被迫害成流落街头,终因贫病交加而死的妓女。

2、以满腔热情歌颂了共和党人的英勇斗争精神,表达了他的人道主义理想。

小说通过米里哀主教和冉阿让宣扬了以“仁爱”、“慈善”为中心的人道主义。

米里哀主教是雨果理想中善的化身,收留冉阿让以仁慈感化他,使一心要报复社会的冉阿让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广施济贫的市长。

3、谴责了资产阶级的法律。

现存法律是低级法律,使罪犯重复犯罪,而人道主义才是高级法律,使罪弃恶从善、终止犯罪。

4、塑造了人道主义最高理想“冉阿让”。

如冉阿让被米里哀主教感化后,也像主教一样以德报怨,终使沙威“人性”复活,最后精神崩溃而投河自杀。

5、人道主义的局限性:

借人道主义感化统治阶级的矛盾,这是不可能的、是腐蚀剂。

论述《悲惨世界》的艺术成就。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有机结合。

现实主义:

冉阿让被迫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滑铁卢战役等。

浪漫主义:

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2、浪漫主义色彩表现在情节的安排上,冉阿让攀上横杆救水手而自己却落入海中;抱着柯塞特被警察追得翻入修道院,碰到的第一个人恰恰是他曾救过的割风爷爷等情节都是离奇的。

3、政论性。

4、语言高昂、激烈、热情、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普希金(俄)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

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出生:

没落贵族的家庭。

简析奥涅金的形象。

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是俄国贵族革命时期开始觉醒又找不到出路的贵族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1、他受到西欧民主思想的启蒙,具有人道主义和民主主义的思想,品格和气质都高于周围的贵族子弟。

2、他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和社会理想,现实社会看不到出路和希望,所以苦闷、彷徨、忧郁、痛苦对生活极端的冷漠。

3、他希望改变现状,但又不可能与社会决裂,所以他不会与社会反抗,对生活态度是消极的逃避。

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典型。

《叶甫盖尼·奥涅金》中达吉亚娜是作者最喜欢的人物,称她为“我可爱的理想”。

此作品是作者“幻想的宠儿”,采用四音步扬格十四行诗节称为“奥涅金诗体”。

多余人(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贵族知识青年的典型):

1、俄国贵族革命时期的产物,封建农奴制社会进步知识分子的典型。

2、他们开始觉醒但又找不到出路,看不惯贵族庸俗的生活,又摆脱不了自身的资产阶级利己思想。

即不愿与贵族同流合污又不能站在农民一边,成了一事无成的“多余人”。

“多余人”的弱点是脱离人民群众。

“多余人”系列形象:

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奥涅金是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多余人”形象。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毕巧林。

赫尔岑《谁之罪》别尔托夫。

屠格涅夫《罗亭》罗亭。

《贵族之家》拉夫列茨基。

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奥勃洛摩夫。

第七章19世纪文学

(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19世纪文学是指法国“七月革命”(1830)到“巴黎公社革命”(1871)。

这一时期文学包括:

浪漫主义文学、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主流)、早期无产阶级文学。

19世纪文学的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它有以下基本特征:

1、客观、真实地描绘现实生活。

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本质、真实、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2、批判性、暴露性、改良性。

特别注重社会底层社会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

对社会现实的强烈批判在客观上表达了广大人民群众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是从改良资本主义制度出发的,他们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3、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文学发展状况:

无产阶级的萌芽,英国宪章派文学和德国工人革命诗歌是最初成就。

宪章派文学:

1、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次出现的无产阶级性质的文学,19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的产物。

主要成就:

诗歌。

2、作品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和强烈的战斗性、广泛的群众性。

3、最有名的宪章派诗人:

琼斯和林顿。

德国工人诗歌(19世纪40年代):

维尔特(最著名的无产阶级诗人):

加入“共产主义同盟”成为了一个出色的无产阶级歌手。

恩格斯称他“德国无产阶级第一个和最重要的诗人”。

批判现实主义:

一、法国文学

代表人物及作品:

福楼拜,19世纪法国一位承前启后的作家。

创作中偏重于客观写实和精雕细刻,以“客观而无动于衷”的美学原则精致的艺术风格为后来的自然主义和唯美主义奠定了基础。

《包法利夫人》中的主人公爱玛是一个在贵族资产阶级社会的腐蚀和逼迫下堕落毁灭的妇女形象。

二、英国文学

代表作家及作品:

被马克思称为“现代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的有:

狄更斯、萨克雷、盖斯凯尔夫人、勃朗特姐妹。

盖斯凯尔夫人(欧洲文学史上最早反映劳资矛盾的作家):

小说《玛丽·巴顿》:

反映了宪章运动中的劳资矛盾。

萨克雷:

维多利亚时代“一位犀利而无情的讽刺家”,长篇小说《名利场》,副标题“没有英雄的小说”。

主人公蓓基·夏泼。

夏绿蒂·勃朗特《简·爱》女性意识和对维多利亚传统的叛逆精神。

爱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唯一的长篇小说。

男主人公“希斯克厉夫”。

小说突出的三点:

1、打破了流行的“奋斗—成功”的模式代之以“复仇—毁灭”的情节。

2、打破了流行的“绅士淑女”型的人物模式,代之狂野不羁的新人物。

3、打破了流行的从容体面的风格,代之以狂热恐怖的歌特式风格。

三俄国文学(19世纪60、70年代)

自然派:

1、19世纪俄罗斯文学中的一个派别(领袖果戈理)。

2、该派以果戈理的创作为楷模,极力忠实于“自然”即现实,抨击反动腐朽的农奴制和专制制度。

3、文学题材上,多以描写“小人物”即小官员、小职员、农民为主。

4、体裁上,多以散文(即小说)为主,后来“自然派”便成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别称。

小人物:

1、19世纪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中,所塑造的一批生活在生活底层的小人物的典型形象。

2、他们在社会中官阶、地位即地下,生活困苦,但又逆来顺受、安分守己、性格懦弱、胆小怕事因此成为“大人物”统治下被侮辱的牺牲者。

3、普希金以其短篇小说《译站长》开了俄国文学中描写“小人物”的先河。

果戈理:

继承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又把它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别林斯基:

俄国现实主义美学理论和文艺批评的奠基人,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先驱。

他肯定了果戈理为代表的自然派。

捍卫了现实主义原则。

他的理论有力地推动了俄国批判现实主义的发展。

代表作《文学的幻想》。

赫尔岑:

第一次使用了“多余人”这一文学批评概念来论述当时俄国文学的民族性。

《谁之罪》(问题小说):

主人公别尔托夫(多余人)。

屠格涅夫:

《罗亭》罗亭是40年代俄国贵族知识分子中“多余人”的典型。

《贵族之家》对正在“崩溃的贵族阶级的一曲挽歌”。

主人公:

拉夫列茨基。

《前夜》俄国姑娘叶琳娜和保加利亚革命者英沙罗夫是性格坚强,具有崇高理想的新人形象(第一部反映新人形象:

平民知识分子的作品)。

《父与子》(代表作):

一部社会心理小说。

车尔尼雪夫斯基:

19世纪后期杰出的思想家、革命家和文学批判家,在哲学、美学和文学方面有很高的建树。

《怎么办》(长篇小说):

典型的“问题小说”主人公:

薇拉、罗普霍夫、吉尔沙诺夫(三角恋爱),最高典型:

拉赫美托夫是俄国文学中第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光辉形象。

杜勃罗留波夫(英年早逝)《黑暗王国的一线光明》,针对《大雷雨》。

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

又一多余人形象

奥斯特洛夫斯基(俄国著名的戏剧大师):

《大雷雨》被称为“生活的戏剧”。

主人公:

卡杰琳娜、鲍里斯。

涅克拉索夫:

《谁在俄罗斯能过上好日子》(长诗)

四美国文学

美国的“废奴文学”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萌芽。

代表作家及作品:

希尔德烈斯《白奴》:

美国第一部反蓄奴制的现实主义小说。

斯托夫人《汤姆叔叔的小屋》:

被认为“世界小说中最令人感动的事件”。

19世纪英、法、俄三国现实主义文学特征的比较。

相同点:

1、19世纪英、法、俄三国文学主流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

2、都注重反映现实生活的整体的、本质的、真实的东西,同时更注重细节描写的真实性。

3、他们都特别注意社会底层生活及“小人物”的悲剧命运的描写;注重表达广大人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满和抗议。

对社会的批判,是从改良主义制度出发的,思想武器是人道主义,政治主张是改良主义。

4、都注意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异同点:

一、法国文学的特征:

1、反映资产阶级与贵族阶级的矛盾。

2、揭露了金钱的罪恶。

3、描写了个人反抗者形象。

二、英国文学的特征:

1、最先描写劳资矛盾题材。

2、善于描写小人物的矛盾。

3、具有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的倾向。

4、女性文学异军突起:

经受过女权主义洗礼的英国妇女开始觉醒,她们用文学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玛丽·雪莉、苏珊·弗里娅、乔治·艾略特、勃朗特姐妹)。

三、俄国文学的特征:

1、文学与人民解放运动紧密相连,以批判沙皇专制制度和农奴制为主要内容。

2、具有悲怆的情调,反映时代的苦难,表达了知识分子忧愤、焦虑及基督教人道主义思想。

3、独特的形象系列:

多余人、小人物形象。

4、有系统的进步理论作指导:

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的美学。

斯丹达尔(原名:

亨利·贝尔,法国)

自称是“人类心灵的观察家”。

19世纪中期法国杰出的实现主义作家,法国和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

1、米兰时期:

《意大利绘画史》最先提出了有关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理论主张。

2、巴黎时期(高峰时期),主要成就:

文艺评论和小说。

《拉辛与莎士比亚》被认为是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第一部理论著作。

1827年发表了第一部小说《阿尔芒斯》,作者通过爱情故事反映政治主题(小说的初步尝试)。

1829年著名的意大利题材的短篇小说《法尼娜·法尼尼》:

通过意大利烧碳党人米西瑞里与罗马贵族小姐法尼娜的爱情故事,反映了19世纪初期意大利政治斗争的一个侧面。

1830年长篇小说《红与黑》的出版,标志着作者创作的高峰。

3、奇维塔维基亚时期:

《吕西安·娄凡》(《红与白》),揭露七月王朝的长篇小说。

《巴马修道院》作者生前惟一获得成功的作品。

《红与黑》(原名《于连》副标题“1830年纪事”):

“红”指拿破仑时期士兵的红军装,代表资产阶级的力量。

“黑”指教职人员的黑教袍,代表封建社会反动力量。

书名象征:

复辟时期两大对立阵营,两种不同思想的斗争,突出了小说的政治意义。

简述《红与黑》的思想内容。

1、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以于连的遭遇为线索,以维立尔市,贝尚松神学院和巴黎木尔侯爵府为活动舞台,形象地展示了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广阔的社会生活和错杂的阶级矛盾。

2、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贵族、教会的黑暗和罪恶。

3、辛辣地嘲讽了资产阶级唯利是图的本质,表现了强烈的政治倾向。

于连的形象分析:

斯丹达尔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法国复辟王朝时期个人奋斗者的典型。

1、于连的阶级地位和所受的教育,决定了他的英雄主义热情和虚荣心。

出生地位低下,于连很早就形成了一种反抗和仇恨贵族大资产阶级的心理。

爱读书身受启蒙思想的影响,培养了他的平民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能建功立业,然而封建等级制使他希望破灭;而后他看到教会盛极一时,他投靠了教会,于连以虚伪为武器、以反抗和投协为手段,开始了个人奋斗式的道路。

2、于连的性格是矛盾的。

受压后就反抗,当个人名利得到满足后就妥协、投降。

在德·瑞拉市长家做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计算机硬件及网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