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诗词名句释义及简析362句.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92232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53 大小:70.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诗词名句释义及简析362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国学经典诗词名句释义及简析362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国学经典诗词名句释义及简析362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国学经典诗词名句释义及简析362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国学经典诗词名句释义及简析362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诗词名句释义及简析362句.docx

《国学经典诗词名句释义及简析362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诗词名句释义及简析362句.docx(5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学经典诗词名句释义及简析362句.docx

国学经典诗词名句释义及简析362句

国学经典诗词名句300句释义及简析

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

事情都有个开头,但很少能到终了。

多用以告诫人们为人做事要善始善终。

2.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

 它山上的石块,可以用来磨玉石。

指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3.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

 人家送我一篮桃子,我便以李子相回报。

寓意是要知恩图报。

也比喻相互赠答,礼尚往来。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诗经·卫风》

 做玉石的要用锯子切,锉子磋,再慢慢雕琢,最后磨光。

喻做学问要像玉一样地切磋琢磨。

5.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诗经·国风》千万朵桃花怒放,鲜艳茂盛。

以桃花的鲜艳茂盛比喻新嫁娘美丽成熟的风韵。

6.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

《诗经·大序》

进言的人没有罪过,听的人足以引起警戒。

即使没有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7.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

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轻轻飘动。

如今回家的途中,雪花纷纷飘落。

战士凄凉思乡之感。

8.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诗经·小雅》

在原野吃着艾蒿的鹿群呦呦欢鸣。

我有许多好的宾客,鼓瑟吹笙邀请他。

热烈而和谐氛围。

9.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国风》

 了解我的人,能说出我心中忧愁;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有什么要求。

知己,贵在懂得。

10.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诗经·邶风》

生死离合,我与你说过的誓言。

与你的双手交相执握,伴着你一起慢慢老去。

这诗句本来

是歌颂战友之情的,现常用来形容生死不渝的爱情。

11.满招损,谦受益。

《尚书》

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谦逊虚心会得到好处。

告诫人们要谦虚不要自满。

12.民可近,不可下。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

《尚书》

对待人民只能亲近,不可怠慢。

人民是国家的根本,人民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宁。

阐述人民的重要性。

13.知之非艰,行之惟艰。

《尚书》

懂得道理并不难,实际做起来就难了。

阐述了知和行的关系,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

14.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尚书》

人如果不学习就像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现用“面墙而立”比喻不学无术。

15.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尚书》

筑九仞高的土山,因只差一筐土因而不能完成。

喻一件事只差最后一步未能完成,含惋惜义。

16.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长叹一声,止不住眼泪流了下来,我是在哀叹那人民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

深切同情人民。

17.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只要合乎我心中美好的理想,纵然死掉九回我也不会懊悔。

表现了诗人对美好理想执着不悔的追求精神。

1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前面的路程遥远而又漫长,我要上天入地到处去寻觅心中的理想。

体现了浪漫主义诗人屈原执着的求索精神。

    

19.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屈原《渔父》

世人都被污染,唯独我一人清净;众人都已醉倒,唯独我一人清醒。

突出自己的清廉正直和孤傲。

20.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楚辞》

尺虽比寸长,但也会有它的短处;寸虽比尺短,但也有它的长处。

比喻各有长处,也各有短处,彼此都有可取之处。

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21.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周易》

仁慈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仁”的一面;智慧的人观察事物,看见的是其“智”的一面。

比喻对同一个问题,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立场或角度看就会有不同的看法。

“知”同“智”。

2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君子应该像天(即自然)一样刚毅坚韧,发奋图强,运行不息,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指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君子接物度量要像气势厚实和顺的大地一样,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一个拥有博大胸襟与高尚品德的人,不断进取,宽厚待人,自然会得到众人的敬佩与支持,进而取得巨大成功。

2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礼记·中庸》

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会成功,否则就会失败。

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事都要事先考虑,计划在前。

如果没有长远计划,做一步算一步,那就会失败。

24.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玉石若不经过雕琢,就不会成为玉器;人若不学习,就不会懂得道理。

只有经过刻苦磨练才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强调后天教育与学习的重要性。

2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礼记·学记》

学习之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教学之后才会知道困惑的地方。

通过教学实践与反馈,不断完善教学方式,可以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26.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礼记·杂记》

治理国家宽严相结合,是文王和武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现用来比喻生活的松紧和工作的劳逸要合理安排。

27.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礼记》

水如果太清就没有鱼,人如果太精明就没有伙伴了。

表示对人或物不可要求太高。

告诫人们指责不要太苛刻,看问题不要过于严厉,否则就容易使大家因害怕而不愿意与之打交道,就像水过于清澈养不住鱼儿一样。

28.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礼记》

要广泛地学习,仔细地询问,审慎地思考,清晰地分辨,忠实地实践。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

29.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道德经》

福祸相依。

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3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老子·道德经》

上善,最完美。

常形容君子为人处世犹如水一般,善于便利万物,不与人纷争不休,有能容天下的胸襟和气度。

上善若水,是最高境界的人的德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

31.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老子》

天道公平,作恶就要受惩罚,它看起来似乎很不周密,但最终不会放过一个坏人。

比喻作恶的人逃脱不了国法的惩处。

3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老子》

真实可信的言词是不美的,美的言词是不真实可信的,即美者不真,真者不美。

这里老子把美与真看成是对立的、不相容的。

3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老子·道德经》

双手搂得过的大树,是从细小的幼苗生长起来的;九层高的楼台,是从一堆土建筑起来的;千里的旅程,是从第一步开始的。

比喻事物的成就都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发展起来的。

步骤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急成。

34.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庄子·齐物论》

讲的是顺应自然,免除物我之别而融于天地万物之间。

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3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

我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无限的。

即感叹有限人生对无限知识的无奈。

“学海无涯”指对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永远没有完结的时候。

36.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庄子》

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清澈(纯洁)不含杂质,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得像甜酒一样。

君子之交虽然平淡,但心意亲近,小人之交虽然过于亲密、甜蜜,但是容易因为利益断交。

37.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

两条鱼仅凭着对方的口水是难以存活下去的,还不如相忘,各自逃命寻找江湖,让自己存活下来。

后来“相濡以沫”被用来比喻在困境中的相依为命和相互救助。

多比喻老年夫妻情感状态。

现“相忘于江湖”则是一种境界或是指坦荡淡泊的心境。

能够忘记,能够放弃,也是一种幸福。

38.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庄子》

下辈子的事情是不能预料的,过去的事情是不能追回来的。

对于未来的事,不可期望等待。

人生如梦,白云苍狗,沧海桑田,最重要的是珍惜现在,活在当下。

39.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

天地有伟大的造化和功德而不言语,春夏秋冬四季有分明的规律而不议论,万物有自然形成的道理而不解说。

办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

40.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庄子》

人生在天地之间,就像透过缝隙看到白马飞驰而过,不过一瞬间罢了。

成语“白驹过隙”出于此。

人生短促,切勿虚度。

41.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庄子》

大鹏鸟要去南海了,翅膀拍击水面激起的波浪有三千里那么高,乘风盘旋而上可以升到九万里的高空。

后人都拿大鹏来比喻志向远大,前途不可限量,比如成语,鹏程万里。

42.人谁无过?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

大意是人都有可能犯错误,犯了猎误,只要改正了仍是好人。

体现了与人为善的宽容精神。

43.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左传》

说话没有文采,就传播不远。

强调了文采对表达效果的重要性。

4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

即追求真理,并能在实践中获得检验、应用与完善,在实践中体现学习的价值,这才是令人开心的事。

这句话主要谈的是关于学习方法的问题,其主旨就是“学以致用”。

4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论语·学而》

有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事吗?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46.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雍也》

知道它的人不如喜好它的人,喜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强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4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知。

要谦虚实在,不要不懂装懂。

4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而无所得。

强调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4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不仅表现了虚心好学的精神,而且也表现了时刻引以为戒、不断反省自己的自觉修养的精神。

成语“择善而从”的出处。

50.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论语·里仁》

见到别人好的道德品质,就应该虚心向他学习、看齐;见到别人不好的品德表现,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若有就改正。

表现出孔子自觉修养,虚心好学的精神。

“见贤思齐”源于此。

5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述而》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

谈论的是关于治学方法和治学态度的问题。

52.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论语·述而》

不到他想弄懂却怎么也弄不懂时不去启发他;不到他想说可怎么也说不清楚时不去引导他。

愤:

想弄懂而还没有弄懂的心理状态,也就是充满求知欲时的精神饱满振奋的状态。

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对后世影响非常深远。

 

5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论语·为政》

我十五岁时,便立志于学习;三十岁时,便能立身处世;四十岁时,可以免于迷惑;五十岁时,已经能够领悟天命;六十岁时,就可以顺从天命;七十岁时,终于能做到随心所欲而行,且所为都符合于规矩的境界了。

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各阶段的总结。

54.其身正,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

作为管理者,如果自身行为端正,不用发布命令,事情也能推行得通;如果本身不端正,就是发布了命令,百姓也不会听从。

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感化人民。

55.言必信,行必果。

《论语·子路》

说了就一定守信用,做事一定办到。

要言行一致。

56.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人要是失去了信用或不讲信用,不知道他还可以做什么。

强调做人要守信用。

57.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论语·颜渊》

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

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

58.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述而》

君子心胸宽广、开阔,神定气安。

小人经常忧愁,斤斤计较,患得患失。

59.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论语·里仁》

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这是古时评判君子、小人德行的标准。

60.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述而》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

  

6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论语·泰伯》

士人不能不宽宏坚毅,因为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

强调要以天下为己任,把弘扬“仁”作为人生的重要使命。

有着强烈的使命担当意识,是历史上志士仁人所共有的优秀品质。

尤其是青年人是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更被视作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当者。

6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到了天气寒冷时,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落的。

用松柏比喻仁人志士,赞扬他们处于恶劣环境中坚强不屈的可贵品格,通俗地说,是指一个人要在艰难困苦的时候才看得到他的品质,而平常并不显现出来。

6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

军队可以被夺去主帅,男子汉却不可被夺去志气。

三军,军队的通称。

这句话,千百年来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在人世间,也成了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的写照。

6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工匠想要使他的工作做好,一定要先让工具锋利。

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6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

知,通“智”。

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

孔子希望学生成为具备这三德的真正君子。

66.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孔子登上东山便觉得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也变小了。

现在,“登泰山而小天下”常用来比喻站得高,看得远,眼界宽广。

6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忧患可以使人谋求生存,而安乐必将导致灭亡。

也就是说,一个人假设常处于安乐的生活之中,不思进取,就没有忧患意识,就会走向灭亡。

6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称得上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69.故天降将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筋骨劳累,体肤饿瘦,身受贫困之苦,用种种行动去阻碍、干扰他的事业。

表明人要生存,要有作为,要有出息,就要敢于直面内忧外患,就要历经一番艰辛困苦的磨难,就要历经一番肉体乃至精神的人生锤炼。

70.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

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辈时,不应忘记其他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我们要在全社会弘扬尊老爱幼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71.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

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得志显达之时就要造福天下百姓。

这是中华民族始终崇尚的品德和胸怀。

72.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人应互爱互敬,更应反躬自省。

7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

是指读书时应该加以分析,不能盲目地迷信书本,不能完全相信书本,应当辨证地去看问题。

74.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没有圆规和直尺,就做不出真正“圆”或“方”的形状来。

“规”是圆规,“矩”是直尺。

比喻做事要遵循一定的法则。

75.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王放在最后。

孟子具有民本主义思想。

从天下国家的立场来看,民是基础,是根本,民比君更加重要。

这是孟子仁政学说的核心。

76.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梁惠王下》

执政者如果以顺应民众的快乐为快乐,民众就会为执政者的快乐而快乐;如果把民众的忧苦当做自己的忧苦,民众也会为执政者的忧苦而忧苦。

77.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孟子》

夫子说的话,我深有感触。

戚戚,感动、触动的样子,指心中产生了共鸣。

78.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不实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得道”即“得人和”,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

79.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荀子·大略》

国家想要振兴,必须尊敬教师,重视传授专长技术的师傅;教师受尊重,国家的法律制度就能得到保存。

国家如果趋于衰败,一定轻视教师,教师不受到尊重,人就会放纵性情,人肆意放纵,国家的法律制度就要受到破坏,所以,尊师重教,事关国家的兴衰存亡。

80.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荀子·大略》

善于学习的人能透辟地认识事物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能把事物中的疑难探究清楚。

强调无论学习还是实践都要深入,不能浅尝辄止。

8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拿刀刻东西,中途停止,腐朽的木头也不能刻断;不停地刻下去,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比喻做事只要持之以恒,再多的困难也能克服。

8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荀子》

青色是从蓝草里提炼出来的,但是比蓝色更深;冰是水变成的,但是比水还要寒冷。

比喻后生晚辈通过学习和积累,学习超过前辈。

83.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荀子》

劣马不停地走十天,也能走很远的距离,它的成功在于不断行走。

比喻先天条件差的,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也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84.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荀子》

不经过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无法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不经过艰难的考验,无法知道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君子。

指一个人不经过严酷的的历练和考验,很难识别出其坚强的君子品质。

85.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荀子·天论》

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86.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劝学》

要想知道山有多高,就必须登上高山去测量;要想知道地有多厚,就必须亲自到深溪去勘测。

喻指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

用来说明学习或实践的重要性。

8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不积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没有办法达到千里之远;不积累细小的流水,就没有办法汇成江河大海。

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才能最终达到目的。

88.君子曰:

学不可以已。

《荀子·劝学》

君子说,学习不可以停止。

强调了学习要持之以恒。

89.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

《管子》

大海不拒绝流向它的大小河流,所以能够变得浩瀚无边;高山不拒绝任何泥土石块,所以才能堆积得高耸入云,使自己变得崇高。

以海不辞水,山不辞土石为喻,推及到人,也就是让人要有广阔的胸怀,能够包容各种各样的人,听取各种意见,博取各种知识,这样可以博采众议。

为政者有了宽阔的胸怀,国家可以兴旺发达;人民有了宽阔的胸怀,人与人之间便可以融洽和睦。

9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秦李斯《谏逐客书》

泰山不拒绝每块泥土,所以能成就它那样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水流,所以能成就它那样的深广。

原喻要广纳人才,才能成就大业。

阐明了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91.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西汉刘向《战国策》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

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

激励人在做事的时候要一鼓作气,不可半途而废。

92.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说苑》

就是说年轻的时候学习犹如早上的朝阳,壮年时期学习犹如正午之时的太阳的光辉,而晚年的时候学习犹如点燃的蜡烛那样的明亮。

这是说明学习是不分年龄的,任何时候学习都不算晚。

9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常用来表示记取过往的经验教训,以作为后来行事的借鉴。

94.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

风声萧萧地吹呵,易水寒气袭人;壮士在此将远去呵,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

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慷慨悲壮的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95.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指在一个陷阱的环境里,不要过于与对手争强好胜,以免忘了更大的、共同的敌人。

96.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战国策》

男人愿意为赏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人而死,女人愿意为欣赏自己、喜欢自己的人精心妆扮。

前一句比喻为了自己重视的人可以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后一句指女子为懂得欣赏自己的人而装扮自己。

9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走失了羊,赶快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比喻失误后及时补救。

98.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西汉司马迁《史记•留侯世家》

好药虽苦却有利于治病,忠诚的话虽不顺耳却对端正人们的行为有帮助。

现在常用来说明应该正确对待别人的意见和批评。

99.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不管多聪明的人,在很多次的考虑中,也一定会出现个别错误。

平凡的人在许多次考虑中,也会有一次是正确的。

说明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聪明之人不可能永远聪明,愚笨的人也有聪明的时候,只要加以学习,就会有所收获。

10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司马迁《史记·李将军列传》

原意是桃树不招引人,但因它有花和果实,人们在它下面走来走去,走成了一条小路。

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也比喻一个人做了好事,不用张扬,人们就会记住他。

101.天下熙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司马迁《史记》

天下人为了利益而蜂拥而至,为了利益各奔东西。

指普天之下芸芸众生都为了各自的利益而奔波。

102.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司马迁《史记》

南方的山上有一种鸟,三年不鸣不飞,但一飞便可冲天,一鸣便能惊人。

比喻有才华的人,平时默默无闻,一旦施展才华,就能做出惊人的业绩。

103.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司马迁《报任安书》

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剜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初中作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