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衡水市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一调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92151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衡水市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一调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衡水市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一调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衡水市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一调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衡水市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一调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衡水市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一调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衡水市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一调考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衡水市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一调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衡水市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一调考试试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衡水市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一调考试试题.docx

高一语文月考试题带答案衡水市衡水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一调考试试题

河北省衡水市衡水中学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一调考试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

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0分)

一、基础选择(每个2分)

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遒劲(jìn)剑鞘(qiào)忤视(wǔ)百舸争流(gě)

B.颓圮(pǐ)淬火(cuì)浮藻(zǎo)卒起不意(cù)

C.长篙(gāo)箕踞(jī)浸溯(shuò)峥嵘岁月(zhēngróng)

D.寥廓(liáo)巷道(xiàng)瞋目(chēn)失其所与(yǔ)

2.下面词语中字形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彷徨沧桑凄惋迷茫漫江碧透

B.谩骂笙萧中流砥柱图穷匕见

C.冷漠万户候夜缒而出慷慨羽声

D.惆怅拜谒书生意气轻歌曼舞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讲到这件事,可算文学史上一段伤心事,当时何等轰轰烈烈,想把旁行斜出抬举出

来,化为康庄大道,曾几何时,遭逢古典派与普罗阶级的夹击,以致壁垒沉没,队伍哗散,岂不可叹可羞。

B.这人一贯爱占便宜,碰到对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总是当仁不让,所以大伙都不怎么

喜欢他。

C.其实,如果了解当年具体实况,任何疑惑都会涣然冰释了。

D.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受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冰

山一角,藏在水下的更多。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人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

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B.正月十五的晚上,在济宁市区再也看不到过去的那轮珠圆玉润的月亮,天空灰蒙蒙

一片,不远处的节日礼花也只是一团模糊的闪光。

C.我国企业遭遇的知识产权国际纠纷越来越多,但国内能够应对这些诉讼的高级人才

确是百里挑一,极其缺乏。

D.先生在这所大学从事教学和研究工作三十余年,学问炉火纯青,性格外圆内方,所

以既受尊重,又有很多朋友。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诗人非常善于以日常口语和朴实的描绘来绘景写情,生活气息浓厚,具有一种独特

的质朴美。

B.最新消息称,经江西省有关部门检测鉴定,由赣州市日前查获送检的非法加工卤猪

耳朵为假猪耳朵。

主要成分由明胶和油酸钠组成。

C.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人

称“诗哲”“诗圣”并不过分。

D.这几年,随着社会对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的关注以及城管执法中一些事情的发生,

促使大家思考和转变执法理念:

城管队伍形象不仅代表了政府形象,其实也代表单位。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成人歌曲音调较高、音域较宽,经常唱这样曲子的孩子,会对音带造成严重损伤。

此外,迎风唱歌或唱歌后喝冷饮,都会损伤声带。

B.课程标准强调,高中教学内容既要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所有学生的共同基础,又要有

利于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奠定不同基础。

C.在《蜗居》这种现实主义题材小说里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无奈、压抑,会有一种刺

痛感和失落感,而在“穿越小说”中表现的是一种美好情怀。

让人很有自信。

D.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指出,2014年3月全球晶片销售额的三个月平均值

为261.6亿美元,销售表现创下新高的记录。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潇洒表现在文学上是冲淡和性灵两种风格的结合,它们集中地体现在渊明和袁中郎身上。

,;,。

①陶渊明和袁中郎都是当时文艺上的叛徒

②在袁中郎时代,摹古之风盛行

③使文学徒有华丽的躯壳而没有灵魂

④在陶渊明时代,宫廷文学把文学领到一条死路上去

⑤文人作文。

也忘掉了还有个自我存在

⑥因此陶渊明和袁中郎都尽力追求冲淡自然

A.①②⑤④③⑥B.①④③②⑤⑥

C.②④③⑤①⑥D④②③⑤⑥①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虽然习惯是人生的主宰,那就要培养良好的习惯。

,,,,

,,除非像有的人那样,从不固步自封,思想开放,能够不断自新自强,但这种人毕竟太少了。

①在体育方面,年轻人四肢柔软,比老年人更适应各项运动

②犹如学习语言,在表达和发音方面,年轻人的舌头比老年人更灵便

③可见,晚学总不如早学那样从容自如

④这是早期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⑤幼年时养成良好的习惯最为重要

⑥实际上早期教育的重点应该是培养习惯

A.⑤④⑥②①③

B.⑤②①③④⑥

C.⑥②①④⑤③

D.⑥⑤②①④③

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不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C.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今行而无信

D.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曰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曰

10.下列加点词语活用不同类的一项是()

A.顷之未发,太子迟之群臣怪之

B.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函封之

C.使使以闻大王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其人居远未来

11.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遂拔剑以击荆轲,断其左股(大腿)

B.失其所与(结交、亲附)终已不顾(顾惜)

C.持千金之资币物(礼品)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皇帝)

D.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愿大王少假借之(凭借,借助)

二、现代诗歌阅读(每个3分)

“代沟”上握手

过午的阳光照亮林荫里 

灰鸽白鸽跳跃在绿色草坪

我边在诗页上题字 

边听你絮语低声 

我忘记了你是我学生的女儿 

你忘记了我祖父般的年龄 

你谈论你青春的梦想 

我心灵上响起驼铃 

隔代人共同来找生命的支点 

鸿沟能不能就美好地犁平 

(1981年5月在加拿大多伦多市)

12.对这首诗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不仅勾画出交谈时的环境,烘托出一种和谐、温馨的气氛,

而且也为全诗定下了明朗的基调。

B.中间六句接连使用了对比的写法,反差鲜明,既表现了隔代人间的友情,也表现了

他们不同的理想和追求。

C.最后两句提出弥合“代沟”的方法,“生命的支点”可以理解为追求真善美的共同

目标和脚踏实地的人生态度。

D.这首诗语言朴素、自然,节奏急促,激情昂扬的语言同时使读者可以品味到一种宁

静、甜蜜的韵味,受到美好情愫的感染。

一片槐树叶

纪 弦

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

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

而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

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

忘了是在江南、江北

是在哪一个城市,哪一个园子里捡来的了,

被夹在一册古老的诗集里,

多年来,竟没有些微损坏。

13.对诗的第一节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两行落笔见情,赞美之情、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并以三个“最”字叠用,层

层推进,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和浓度。

B.第三行由“而”字急转,情感的流程由赞叹变为伤感,由欣喜变为悲泣。

为了表现

这种乐中之苦、喜极之悲,诗人以两个“最”字重叠加以强化,构成了全诗情感的基调。

C.第四行“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初步展示全诗的中心意象,点明诗

人感情的触发物,并由此引出下一节所要表达的更深情感。

D.这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从外形和意蕴两方面对“一片槐树叶”作了集中的描绘,突

出了全诗的中心意象,加强了感情渲染。

泥土纵然干涸得没有一丝水分

眷恋它的树枯萎了也站在怀里

像婴孩依偎于母亲

落叶是树的眼泪,落满母亲手里

怀念大地给它织春的碧玉针

感激大地塑造它健康的身体

它们是亲密的母女啊

一起美丽,死亡时也抱在一起

14.对这首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民谚有云:

"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正是本诗所要表达的意思之一。

B.本诗中写树和泥土的关系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

C.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有泪水?

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与本诗中"

落叶是树的眼泪,落满母亲手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D.作者的另一句诗"我虔诚的根须,真的决不会对大地背叛"可作为本诗的注脚。

三、文言文阅读(每个3分)

延徽,幽州人,有智略,颇知属文。

刘守光末年衰困,遣参军韩延徽求援于契丹,契丹主怒其不拜,使牧马于野。

述律后言于契丹主曰:

“延徽能守节不屈,此今之贤者,奈何辱以牧圉!

宜礼而用之。

”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延徽始教契丹建牙开府,筑城郭,立市里,以处汉人,使各有配偶,垦艺荒田。

由是汉人各安生业,逃亡者益少。

契丹威服诸国,延徽有助焉。

倾之,延徽逃奔晋阳。

晋王欲置之幕府,掌书记王缄疾之。

延徽不自安,求东归省母,过真定,止于乡人王德明家。

德明问所之,延徽曰:

“今河北皆为晋有,当复诣契丹耳”。

德明曰:

“叛而复往,得无取死乎!

”延徽曰“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

”既省母,遂复入契丹。

契丹主闻其至,大喜,如自天而下,拊其背曰:

“向者何往?

”延徽曰:

“思母,欲告归,恐不听,故私归耳。

”契丹主待之益厚。

及称帝,以延徽为相,累迁至中书令。

晋王遣使至契丹,延徽寓书于晋王,叙所以去北之意,且曰:

“非不恋英主,非不思故乡,所以不留,正惧王缄之谗耳。

”因以老母为托,且曰:

“延徽在此,契丹必不南牧。

”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延徽之力也。

(《资治通鉴·后梁记》)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契丹主怒其不拜拜:

授予官职

B.求东归省母省:

看望、探望

C.契丹必不南牧南:

向南边

D.叙所以北去之意所以:

……的原因

16.下列各句中与“遣参军韩廷徽求援于契丹”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故终同光之世,契丹不深入为寇,廷徽之力也

B.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C.夫晋,何厌之有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17.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廷徽本来是作为后梁使者去契丹搬救兵,结果由于没有当面行大礼而被扣留发配

去放马。

B.述律后的知人和契丹主的善任,使韩廷徽在契丹国逐渐被重用,并发挥作用。

C.韩廷徽本来是带兵岀使,却留在契丹,后虽逃回,却因怕人嫉妒重返契丹,二三其

德贪生辱节。

D.韩廷徽大行不顾细谨,失小节而成大德,在复杂的形势下,灵活地处理了民族间的

关系。

18.文言文翻译(10分)

(1)契丹主召延徽与语,悦之,遂以为谋主,举动访焉。

(5分)

译文:

(2)彼自吾来,如丧手目;今往诣之,彼手目复完,安肯害我!

(5分)

译文:

19.名句填写。

(6分,每题1分)

(1),,谁主沉浮?

(2),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3)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

(4)她默默的远了,远了,,。

(5)寻梦?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6)又前而为歌曰: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四、古代诗歌阅读(22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以下各题。

(11分)

客发苕溪①

叶燮②

客心如水水如愁,容易归帆趁疾流。

忽讶船窗送吴语,故山月已挂船头。

【注】①苕溪是流经诗人家乡吴兴的一条河流。

②叶燮(公元1627-1703年),清代诗论家。

20.“客心如水水如愁”是如何表现“愁”的?

(6分)

答:

21.请结合全诗,简析诗中归客的情感变化。

(5分)

答: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各题。

(11分)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注]。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2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尾联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分)

答:

23.请从“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6分)

答:

五、语言运用(12分)

24.阅读下面这首小诗,根据上下文,把

(1)

(2)(3)三条横线上空缺的句子补齐。

要求想象合理,语言顺畅、连贯。

(4分)

只要青春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1)____________

太阳还可以重新回来

只要生命还在

我就不会悲哀

纵使陷身茫茫沙漠

(2)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

我就不会悲哀

冬雪终会悄悄融化

春雷定将滚滚而来……

25.微写作。

(6分)

有一条关于“幸福”的微博,内容如下:

在一片火红的夕阳下,遥远的小山包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的脸上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头发渲染了时间的颜色,可是他们的手却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互相依靠着,彼此会意的一笑。

你在生活中有类似的见闻和体会吗?

请你也写一条这样的微博。

要求:

(1)字数不得少于100字;

(2)要求有细节;(3)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

六、作文(60分)

26.情以“秋天的怀念”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

不少于800字;写出真情实感;卷面整洁工整。

 

【参考答案】

1.B【解析】遒劲(jìng)漫溯(sù)巷道(hàng)

2.D【解析】凄婉迷茫笙箫万户侯

3.B【解析】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占便宜当然不是应该做的事。

4.D

5.C

6.B

7.B

8.A

9.C【解析】切齿与现代汉语相同。

10.B

11.A

12.D

13.D【解析】只有第四行是白描手法。

14.B【解析】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15.A【解析】跪拜、行礼。

16.B【解析】状语后置(A判断句;C宾语前置;D定语后置)

17.C【解析】韩廷徽滞留契丹不是主动的,逃回中原,又重回契丹是被逼无奈的,况且他在契丹不忘故乡,做了大量好事。

18.

(1)契丹君主召见延徽与他交谈,很高兴,于是就把他作为计划的主人。

一举一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

(“契丹主召延徽与语”“以为”“谋主”“举动”“焉”各1分)

(2)契丹国自从我出走之后,好象丧失了手和眼;如今回去,手眼又完整了,怎么肯加害我!

(“彼”“如”“诣”“复完””安”各1分)

【参考译文】

延徽,是幽州人,有智慧谋略,很善于写文章。

刘守光在末年时国力衰退困苦,派参军延徽向契丹求救,契丹君主因延徽对他不参拜行礼非常生气,扣留他并发配去放牧。

述律后对契丹君主说:

“延徽能秉守节操不屈服,这是当今有贤德的人,怎能用让他到牧场中放牧的方式辱没他呢?

应该以礼相待并任用他。

”契丹君主召见延徽与他交谈,很高兴,于是就把他作为计划的主人。

一举一动都要征求他的意见。

延徽开始告诉契丹主建立官署开放府库,修筑城郭,建在市井里巷,来安置汉人,并使他们各有配偶,开垦荒田。

于是汉人各自相安于生活职业,逃亡者更少。

契丹的威信征服了各诸侯国,延徽是有功劳的。

不久,延徽逃到晋阳,晋王想安置他到幕府,掌书记王缄憎恨他。

延徽自感不安全,请求回家探望母亲,经过真定时,在同乡人王德明家歇脚。

王德明问他到哪里,延徽说:

“如今黄河以北都归晋所有,应当回到契丹去啊。

”王德明说:

“叛逃了再回去,莫非是想找死吗?

”延徽说:

“契丹国自从我出走之后,好象丧失了手和眼;如今回去,手眼又完整了,怎么肯加害我!

”探望了母亲后,延徽又回到契丹。

契丹君主听说(延徽)到了,非常高兴,好象他从天而降,轻轻拍着他的背说:

“之前你去了哪里?

”延徽说:

“想念母亲,想告请回家,又害怕不允许,所以私下回去罢了。

”契丹君主对待他更加优厚,等到称帝时,把他做相,多次升迁,直到中书令。

晋王派使者到契丹,延徽寄信给晋王,讲述自己之所以去北方(契丹)的想法,并且说:

“并不是不留恋英明的君主,并不是不想念故乡,所以不留下的原因,是担心王缄的谗言罢了。

”于是用老母亲作借口,并且说:

“延徽在这里,契丹必定不敢南下放牧。

”所以终极同光之世,契丹没有进入为敌,是延徽的功劳啊。

19.

(1)怅寥廓问苍茫大地

(2)人生易老难老战地黄花分外香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4)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5)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6)风萧萧兮易水寒

20.

(1)(4分)诗句运用比喻、顶针的手法,(2分)将客愁必成源源不断的流水。

(2分)又将客愁与流水相比,突出客愁绵长。

(2分)

21.由愁转喜。

(2分)作者久客异乡,虽已乘上归舟,又是顺水急流,可是思乡的愁绪仍然时时萦怀;忽闻家乡话传进了船窗,抬头见故乡的明月已挂在船头,归家的惊喜之情油然而生。

(3分)

【诗歌赏析】

首句“客心”,指离乡在外的心情,通常说来,免不了一个“愁”字。

然而作者并不直接将“客心”等同于“愁”,而是在“客心”与“愁”之间,阑入“水”的意象,连用两“如”字绾结三者,使“客心”与“愁”产生距离,仿佛两事原本了不相干,只是因为都与水有相类之处,所以经由水偶然牵合在一起似的。

起手故为曲折,用笔摇曳而蕴藉。

但阑入“水”的意象,主要意图还不在此,而在于带出次句。

看到次句,读者方才恍悟,“水”字实有所指,不是虚设的譬喻。

它指运送作者舟行还乡的河流。

河水流速迅疾,使归舟走得很快。

急流是因,在前,归舟容易是果,在后,且“容易”按正常语序,又该放在“归舟”之后,修饰后者。

可是这里却句法倒装,把“容易”置于最前面,突出了作者最强烈的感受。

而这句反过来,对上句也起到了定向的作用。

以水喻愁,古人诗中其例甚多,喻义不止一端:

或以水喻愁绪的深,如唐彦谦《留别》:

“龙潭千尺水,不似别情深”;或以水喻愁绪的长,如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或以水喻愁绪的百转千回,如温庭筠《锦城曲》:

“巴水漾情情不尽,文君织得春机红”,等等。

叶燮的喻义又是什么?

通过次句可以确认,他是用水流之急比拟愁绪之浩荡,并且这愁绪同水一样,均是指向他的家乡。

后两句顺着“容易”而来。

何以见得舟行容易?

即从不知不觉间已近故乡见出。

叶燮乃江苏吴江人,乍闻吴语,自然倍感亲切。

第三句的“忽讶”,点出舟行速度快得出乎意料。

这一句原作“忽讶推篷吴语是”,今本为叶氏门生沈德潜所改。

细细吟味,改句确是胜过原句。

原句推篷而闻吴语,是作者主动行为在先;改句语声送入窗内,作者完全是被动的,意外的味道更其浓厚。

复以声律而论,原句是“平仄平平平仄仄”,正对下句的“仄平仄仄仄平平”;改句变作“平仄平平仄平仄”,第五、六字平仄易位,自拗自救,令人一上口便稍觉惊异,同要表达的意外之感恰相匹配,声、情相得益彰。

这句改动,艺术上是绝对站得住的(“船”字重出,强调所写均系船中所感,不是疏忽)。

叶燮的推篷闻声当为写实,沈德潜的隔窗闻声则为诗人的加工,这就是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分野所在了。

写诗有时候是不可拘泥实情的。

贾岛《题李凝幽居》“僧敲月下门”句,“推”、“敲”两字怎生取舍,迟迟未能定夺。

倘使一切照实交代,何来犹疑?

犹疑是因为这里的一切考量,目的都在构造意境而不在还原事实。

这件事本身大概也属子虚乌有,但久成美谈,则是因为它确乎道出了一些诗艺的真谛。

当然,虚构得有个分寸,它是为表达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服务的,应该锦上添花,不宜喧宾夺主。

若像张枢那样,赋[惜花春]词,“琐窗深”句末字为求声韵优美,改“深”为“幽”,继又改“幽”为“明”(事见张炎《词源》卷下《音谱》),不悟“明”字与他要表达的深幽之境,意义背道而驰,就不免虚构得失去分寸感,未足效法了。

回到叶燮这首诗上来。

末句由听觉拓展至视觉。

此时故山尚未在望,然而作者藉由明月,先点出故乡近了。

月光原是遐迩普照的,照着故山的月光也照着我的船头,这是正常现象,殊不足以证明我离故乡之近。

然而这句诗明明传达出一个讯息:

故乡已经不远。

这不是一个理性的证明,而是一个艺术的证明。

叶燮论诗,尝指出诗与寻常文字不同,可用以表现“不可言之理,不可述之事”,“若以俗儒之眼观之,以言乎理,理于何通?

以言乎事,事于何有?

所谓言语道断,思维路绝。

然其中之理,至虚而实,至渺而近,灼然心目之间,殆如鸢飞鱼跃之昭著也”(《原诗》内篇下)。

这句诗无理而有理,正践行了他自己的观点。

统观全诗,逆推其构思过程,实际上后半所写才是触发灵感的契机。

作者由闻乡音,而觉出舟行之速,于是有了第二句。

为什么舟行如此之速呢?

水流之急是个“真”的解释,由此推进到一个“美”的解释,那就是客心似水,沛然莫之能御,加快了作者的返程速度,于是有了第一句。

诗尽管自客心之愁起笔,但在构思之初,此愁已然因故乡在即而消散,所以作者写愁方能写得如此轻盈,也方有余裕在诗艺上从容打磨。

22.离乡万里,腊夜怀乡,思归之情。

(2分)尾联与首联呼应,点出离家万里,岁暮不归的原因。

(3分)

23.借景抒情(2分)雪落竹林的凄声、回归故里的寒梦、晓角残漏的悲音、掉落灯花的孤灯,渲染凄寒、孤独、悲凉的环境气氛(2分),衬托诗人长夜难眠、孤独悲凉、思乡情怀,艺术效果很强。

【答案解析】这类题在解答时要分两个方面来答,即“写了什么景”和“抒了什么情”。

三四两句前句说醒,后句说睡。

“雪声偏傍竹”,雪飘落在竹林上,借着风传进一阵阵飒飒的声响,在不能成眠的人听来,就特别感到孤方凄清。

这把南寂寒夜的环境气氛渲染得很足。

那个“偏”字,更细致地刻画出愁人对这种声响所特有的心灵感受,似有怨恼而又无可奈何。

“寒梦不离家”,在断断续续的梦中,总是梦到家里的情景。

在“梦”之前冠一“寒”字,不仅说明是寒夜做的梦,而且反映了诗人心理上的“寒”,就使“梦”带上了悄怆的感情色彩。

五六句叙时断时续的梦大醒以后再不能入睡时的情形。

“晓角分残漏”。

写所闻。

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残漏指夜将残尽时的更鼓声。

天亮后号角一响,更鼓声歇,表明长夜过去,清晨来临。

“分”,是以听觉上的不同,反映时间上的划分,透露了诗人梦断以后闻角声以前,一直眼睁睁地躺在床上耳闻更声,其凄苦之情可知。

“孤灯落碎花”写所见,青灯照壁,诗人长时间地望着那盏孤零零的昏暗油灯掉落着断碎的灯花。

“孤”字既表现了诗人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他主观感受上的寂寞。

此联通过一闻一见,把作者的乡思表现得含而不露,情在词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