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一语文园地一 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92087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9.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一语文园地一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一语文园地一 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一语文园地一 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一语文园地一 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一语文园地一 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一语文园地一 人教部编版.docx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一语文园地一 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一语文园地一 人教部编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一语文园地一 人教部编版.docx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一语文园地一人教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课文

(一)语文园地一人教(部编版)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学习与户外活动有关的词语,正确认读8个词语。

喜爱大自然,了解出游安全事项。

  2.通过比一比、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

  3.联系日常生活,运用“有时候……有时候……”和“在……在……在……在……”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4.初步了解左右结构字的间架特点,学会正确的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梅花》,借助插图和时代背景了解诗意,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

  6.学会朗读科普童话《企鹅寄冰》,知道水遇冷变冰的科学常识。

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1.联系生活,正确认读8个词语。

  2.通过比一比、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

  3.联系日常生活,运用“有时候……有时候……”和“在……在……在……在……”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4.初步了解左右结构字的间架特点,学会正确的书写,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梅花》。

  6.学会朗读科普童话《企鹅寄冰》,知道水遇冷变冰的科学常识。

  教学难点:

  1.联系生活,学习与户外活动有关的词语,喜爱大自然,了解出游安全事项。

  2.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得准确、恰当。

  3.联系日常生活,运用“有时候……有时候……”和“在……在……在……在……”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4.借助插图和时代背景了解诗意,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

  5.学会朗读科普童话《企鹅寄冰》,知道水遇冷变冰的科学常识。

感受阅读的快乐。

  课时安排:

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学习与户外活动有关的词语,正确认读8个词语。

  2.通过观察情境,喜爱大自然,了解出游安全事项。

  教学重点:

  联系生活,学习与户外活动有关的词语,正确认读8个词语。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情境,喜爱大自然,了解出游安全事项。

  教学过程:

  一、激趣谈话,引出话题

  1.导语:

去野外观察大自然,你会准备什么?

为什么要准备这些物品?

  进而随机板书,梳理出可以从穿着、用具、食物等方面做好郊游的准备。

  2.游戏导出词语,巩固识记。

  以打开行李箱的游戏请小老师带拼音带读词语。

  手套帽子登山鞋运动裤

  地图水壶帐篷 指南针

  去拼音同桌读词语,有困难互相帮助。

  3.发词语卡片,小老师带读。

  4.词语按类别贴在黑板上。

需要提醒学生的是“帐篷”一词,“篷”在词语中要都轻声。

  二、结合生活,拓展积累

  1.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交流还需准备的物品,分组在课前准备的白卡片上进行补充,不会写的字可以写拼音。

  例如:

雨具类、食物类等。

  2.集体交流,贴词卡的同时说说需要携带的理由。

在这个环节还要引导学生携带必需品,行李不宜过多,还有携带方便的考虑。

  3.拓展去往的多种地点,学生分组进行交流。

  三组去海边、三组去沙漠,各小组在学习单上做计划。

  4.交流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拓展、积累新词。

  集中交流,相同地点的小组互相补充,不断完善带物攻略。

  对于考虑周密的建议予以星级必备方案奖励。

  三、讲讲旅途中趣事、险事,说说是怎么解决的。

  结合前面的准备物品环节勾连,强调必需品的重要性,加强安全意识的教育。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比一比、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

  2.联系日常生活,运用“有时候……有时候……”和“在……在……在……在……”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教学重点:

  通过比一比、演一演的方式,理解动词的意思,感受动词运用的准确、恰当。

  教学难点:

  联系日常生活,运用“有时候……有时候……”和“在……在……在……在……”说一个完整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梳理动词

  1.导语:

同学们,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披着碧绿衣裳,露着雪白肚皮,鼓着大眼睛的青蛙,是甩着长长尾巴的蝌蚪的妈妈;在《我是什么》这篇课文中,知道了水会变,它变成雨从空中落下,变成冰雹打下来,变成雪飘下来;植物妈妈让孩子四海为家的方法可真多,蒲公英妈妈会让孩子乘着风,纷纷出发;苍耳妈妈会让孩子挂住动物的皮毛去田野山洼;豌豆妈妈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地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

随着老师说,动词及图片出现在课件中。

  2.学生再集中带图片读词语:

披着、露着、鼓着、甩着;落、打、飘;乘着、挂住、炸开。

  3.去图片读词语,然后交流发现了什么?

体会出加点的字表示动作。

进而总结出,准确使用动词,会让课文的内容更加生动。

  二、出示书中三组加点字的题目,要求同桌两个同学分别演一演

  1.结合课文插图体会“迎”和“追”。

  2.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披”和“穿”。

  预设:

老师们可以借助图片体会“披”和“穿”,从而感受到“披”是搭在身上,“穿”要伸好袖子,系好扣子。

  鼓励学生自编自演。

如两人一组边说句子边演示:

闹钟一响,我赶紧起床穿衣服;下雨了,我赶紧把雨衣披在身上,这样就不会被雨淋湿了。

  3.创设游戏情境“我说你做”,在活动中体会动词的准确运用。

  预设:

老师以“甩甩头”“摇摇头”为例,先全班做,再指名表演,体会“甩”没有固定的方向,“摇”是左右的或是前后的,补充“点点头”,体会是上下的。

然后请学生发指令,如抬起左腿,踢踢左腿等,大家听到指令做一做。

还可以用“我做你说”的方式,如学生做动作“摆摆手”“拍拍手”,大家说出“摆摆手”“拍拍手”等,最终达到能正确使用动词的目的。

  三、出示书中句式训练题目

  1.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与生活对接,创造句子。

  

(1)1、3、5组开发“有时候……有时候……”句式,注意在行间巡视时,指导前后是不同的内容,“有时候”多于2个时,指的就是情况的不同了。

  预设:

课间休息时,我有时候和同学聊聊天,有时候我自己看看书。

  

(2)2、4、6组开发“在……在……在……在……”的句式,“在”的个数可以大于等于4个,丰富生活的同时积累语言。

  预设:

我在教室里读书,在操场上跑步,在篮球馆打篮球,在游泳馆游泳。

  (3)设定比赛时间,在规定时间内,哪个小组的句子准确而丰富,哪个组就评为“句子创作大王”,对于积极参与的小组活动“句子创作之星”“句子创作新星”奖项以资鼓励。

  2.提升能力。

鼓励学生将两个句式合起来描述学校生活,培养学生喜学校、敬老师、爱同学、促成长。

  预设:

学校生活丰富多彩。

我在教室里有时候读书,有时候写字;我在操场上有时候做操,有时候做游戏;我在专业教室有时候画画,有时候跳舞唱歌;我在图书馆有时候独自阅读,有时候和同学一起分享读书体会。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左右结构字的间架特点,会写2个左宽右窄、2个左窄右宽的字。

养成写前观察、保持正确坐姿和执笔姿势的习惯。

  2.借助插图和时代背景了解诗意,学会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养成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左右结构字的间架特点,会写2个左宽右窄、2个左窄右宽的字。

养成写前观察、保持正确坐姿和执笔姿势的习惯。

  教学难点:

  借助插图和时代背景了解诗意,学会有节奏地朗读并背诵古诗,养成阅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大书法家王羲之在十二岁的时候开始练字,十分刻苦。

据说他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练习写字,日子久了,竟然连衣服都划破了。

王羲之练字非常用功,他临池书写,就池洗砚,时间长了,池水尽墨,人称“墨池”。

王羲之经过勤学苦练,他的字的水平终于达到了顶峰,他也被尊称为“书圣”。

  我么欣赏几幅他的作品。

  二、观察为先,习字交流

  1.请同学们细观察这4个生字,它们有什么共同点?

  引导学生发现“作、法、都、别”都是左右结构的字。

  2.分成两类,引导学生发现“作、法”是左窄右宽,“都”和“别”是左宽右窄。

  3.教师小结:

汉字是世界上最美的文字,左右部分在穿插谦让中更蕴含着一种和谐的美。

  4.学生交流:

在写这几个字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引导学生是用三看法观察并习字。

  一看结构抓特点;二看笔画找位置;三看起笔慢慢写。

  教师小结:

在写左右结构的字的时候要注意:

体型窄,左边窄,横要短,捺要收。

右边宽,要舒展。

笔画穿插不分家,左右谦让才美观。

  5.教师范写,讲解要点。

  作:

左右两个撇长短差不多,右边的撇要穿过竖中线;右边的竖是主笔,要写得舒展,比左边的竖长;三横要均匀

  法:

左低右高,右边的“去”占整个字的三分之二,竖要靠近竖中线,第二横是主笔,靠着横中线写。

  都:

左高右低,“者”字一撇要舒展,包住下边的“日”;“右耳旁”的竖要舒展。

别:

左右基本等高,左边的撇要舒展,右边的“立刀旁”要舒展。

  6.学生仔细观察书中范写,描红。

  7.教师在学生描红的过程中提醒学生要注意坐姿端正,握笔姿势准确。

  8.利用实物投影展示作品,引导学生对每个生字在田字格中的占位及主笔书写的长短进行点评。

  小结:

我们要想把字写得美观,不仅要笔顺正确,同时还要注意各部分的占位、主笔的长短等,这样才能把字写得美观、大方。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

规范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设计本要求。

因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是否正确,学生写意图字的基本技能是否掌握。

从细节之处明确要求、严格要求,才能促进学生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二、诵读古诗,日积月累

  1.学生自由练读古诗,读准字音。

  2.小组交流自读情况,互相纠正字音,反复练读。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放?

  重点指导理解:

凌寒、不是雪。

  4.学生再读,图文结合了解梅花,思考:

这里的梅花是怎样的?

  重点指导理解:

梅花开放的地点是墙角,颜色是白色的,气味是暗香。

  5.小课件播放《梅花》画面:

这就是梅花,你看到了怎样的梅花呢?

学生边欣赏,一边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

  6.教师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7.教师介绍写作背景。

  同学们,这首诗是王安石在自己主张被两次推翻之后所著,他是借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怒放的场景,表达自己要坚守信念,主张正义的强国抱负。

全诗诵读时语气要坚定,要充满希望。

  8.作者在不同的生活背景下,心情也是不一样的,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9.梅花精神还藏在一些诗中,我们再去读一读。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朗读科普童话《企鹅寄冰》,知道水遇冷变冰的科学常识。

  2.初步感知冰波童话的乐趣,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会朗读科普童话《企鹅寄冰》,知道水遇冷变冰的科学常识。

  教学难点:

  初步感知冰波童话的乐趣,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过程:

  一、从题入手,勾连已知,质疑启读

  通过对课题的理解,指导企鹅生活在寒冷的南极,所以最常见的就是冰,引发思考:

给谁寄冰,为什么要寄?

  二、听读课文,了解大意

  老师读故事,解决是给住在非洲的狮寄冰,抛出为什么要寄冰这个问题,引发进一步学习。

  三、自读课文,寻找企鹅为什么要寄冰给狮子?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梳理文章内容:

南极企鹅给非洲的狮子大王寄冰,结果狮子大王没有收到冰,却收到一袋子水。

狮子大王把水寄回给企鹅,企鹅却收到一袋子冰。

  四、学生交流,老师适时板书

  1.查看地图了解地点的特点。

  2.在学生讲清是水还是冰的时候标画箭头,解决疑问。

  五、启发学生思考

  阅读到这里,让你想到了我们学过的哪篇课文,梳理出水遇冷变冰,遇热变水的特征。

揭示谜底的同时,感受童话带给我们的乐趣。

  六、以给狮子大王或企鹅写信的方式,告诉他们原因,再次揭示水会变的自然现象

  七、了解作者

  冰波爷爷是我国著名的儿童文学家,他的童话文字优美,富有童趣,在丰富的想象中,告诉我们一些知识和道理;推荐阅读书目《冰波童话集》,畅游童话世界,打开想象大门。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人教(部编版)

口语交际看图讲故事

活动分析:

幽默诙谐的漫画给我们带来了欢乐。

这次口语交际安排的是一次看图讲故事,内容是选自徳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的漫画集《父与子》中的一个故事。

故事讲的是妈妈让爸爸叫书迷儿子吃饭,儿子到了餐桌旁,爸爸却没有回来,妈妈只得让儿子再去叫爸爸。

漫画由六幅图组成,其中最后一幅图是空白的,要求学生继续想象补充,图意不言而喻——爸爸也被书的内容迷住了,读者看后不由得为童心未泯的爸爸忍俊不禁。

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是“按顺序讲清楚图意。

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教学中可以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先引导学生看图,了解每幅图的内容,借助漫画,清楚完整地讲述故事;通过猜测爸爸去了哪里,推荐最有趣、最合理的故事结局;二是通过合作表演,在故事情境中练习交际,做到吐字清晰、语句连贯。

在相互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

教学目标:

1.能读懂多幅图组成的漫画故事,能想象故事的结尾,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

2.能认真听,知道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3.积极参与表演,能在故事情境中交际,做到吐字清晰、语句连贯。

教学重难点:

1.按顺序讲清楚图意;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2.想象故事的结尾,把故事讲清楚、讲完整。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课件出示《父与子》中的几个漫画故事,简介、欣赏漫画。

导语:

这几个故事出自一本非常有趣的、誉满天下的连环漫画书——德国著名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连环漫画《父与子》。

这本书讲述了发生在一对父子间的一个个小笑话。

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看了它都会开怀大笑。

漫画还充分展现了浓浓的父子之情。

今天老师把这对父子请到了我们的课堂,这节课就请这对父子为我们演绎一段精彩的故事吧!

2.板书本次交际话题:

看图讲故事。

二、欣赏漫画,了解图意

(一)观察

方法指导:

看图要仔细,先整体观察,再一幅一幅地观察,说一说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注意图中人物的动作、表情等,并根据图意展开想象,最后把一幅一幅的图意按顺序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1.观察第一幅图。

多媒体课件出示教材插图,指导学生思考:

现在是什么时候?

家里正准备干什么?

既然是父与子的故事,那儿子怎么不在呢?

儿子去哪里了呢?

妈妈会说什么?

爸爸是怎么做的?

2.观察第二、三幅图。

(1)教师指导学生思考:

爸爸去找儿子时心里会想些什么?

他会在哪里找到儿子?

找到儿子时他看到了什么,说了什么?

(2)词语运用。

教师指名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儿子看书的状态。

(津津有味、废寝忘食。

(3)看图,想象说话:

如果你是这个爸爸,你会对儿子说什么呢?

你要是儿子,你又会怎么做?

最后爸爸发现了什么?

这时候爸爸会是什么表情呢?

3.观察第四幅图。

思考:

第四幅图与第一幅图的场景相似,妈妈会对儿子说什么呢?

4.观察第五幅图。

重点观察妈妈的手势和饭菜的变化,引导学生思考妈妈的心理状态。

(二)讲述

1.小组合作,按顺序一幅一幅交流前五幅图的意思。

要求:

(1)按顺序用完整的话讲清楚每幅图的意思。

(2)小组成员认真听,知道别人讲的是哪幅图的内容。

2.明确每幅图的意思:

(1)第一幅图:

晚餐时间到了,饭桌前不见儿子,妈妈让爸爸去叫儿子。

(2)第二幅图:

爸爸来到儿子的房间,发现儿子正趴在地板上津津有味地看书。

(3)第三幅图:

儿子离开房间去吃饭,爸爸却被书吸引住了。

(4)第四幅图:

儿子和妈妈准备开饭,在饭桌旁等了很久,饭菜都凉了,却不见爸爸回来。

(5)第五幅图:

妈妈又让儿子去叫爸爸来吃饭。

三、展开想象,补充完整

过渡:

漫画的最后一格画面留白,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爸爸可能去了哪里?

他又在干什么呢?

1.学生讨论,在小组内交流想法;然后由小组长综合组员的建议,选择一个最有趣的想法在全班交流,集体评议哪个想法最有趣。

预设:

生1:

我觉得爸爸一定是被那本书吸引住了,也趴在地上看书呢!

生2:

我认为爸爸被书吸引住了,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着。

儿子看着爸爸,也忍不住了,干脆和爸爸一起趴在地上看起书来,他们都忘了吃饭。

2.教师出示漫画原图和题目《一本引人入胜的书》,让学生梳理整个故事。

3.补充细节,形成故事。

过渡:

我们刚才分别了解了每幅图讲的是什么,现在我们要把这几幅图连成一个故事,大家认为怎样才能讲好呢?

(学生交流)

(1)以第二幅图为例,出示不同的句子,学生读一读,然后说说哪一段好,好在哪里。

句①:

爸爸走进房间叫儿子吃饭。

句②:

“儿子!

吃饭啦!

”爸爸一边喊,一边来到儿子的房间,看到儿子正趴在地上津津有味地看书呢!

他看得那么入神,连爸爸的喊声都没听到。

(2)方法指导:

要把故事讲生动、讲具体,除了把几幅图的意思连起来之外,还要丰富画面内容,加上动作、语言、神情的描写,还可以把人物心里想的什么也讲一讲。

比如描述第二幅图时,我们要把儿子趴在地上看书的样子讲出来,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爸爸也产生好奇的心理,想去看那本书。

(3)学生按照这样的方法,想象画面,补充细节,比比谁讲得更精彩,谁的想法更奇妙。

四、多维互动,形成能力

1.学生自由练说讲故事。

2.小组合作交流。

小组内每个人都讲一讲,大家提建议,看看谁说得流畅、完整、准确,并整理出组内最满意的故事。

3.小组汇报成果。

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在全班讲故事,其余的人听后进行评价。

汇报前教师指名说一说汇报的要求,如:

说的同学应该举止大方、语言连贯、吐字清楚;听的同学要专心倾听,不随便打断别人的发言。

4.展示表演。

各小组选派一人扮演“爸爸”,一人扮演“妈妈”,一人扮演“儿子”,进行汇报表演。

每表演完一组,大家评议一组,最后评出“最佳演员”以及“最佳搭档”,进行适当奖励。

五、课后拓展,激发兴趣

1.画一画,创作一个漫画故事。

提示:

《父与子》漫画记录了父亲与儿子之间快乐的点滴,你和爸爸妈妈之间一定也有许多快乐的瞬间,可以试着选取一个生活片段画一画,还可以与爸爸妈妈一起合作画哦!

2.讲一讲,把今天学的漫画讲给父母听。

3.看《父与子》这本漫画集,尝试遮住最后一幅图,猜测接下来故事会怎么样。

◆小组交流漫画结尾(教学重点)

生:

我们组设计的结尾是:

儿子回到房间一看,爸爸正坐在椅子上等着他呢。

儿子奇怪地问:

“爸爸,你怎么不吃饭呀?

”爸爸微笑着说:

“吃饭等人的滋味不好受吧?

师:

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个结尾有趣吗?

生1:

我觉得挺有趣的,爸爸用同样的方法教育了儿子。

生2:

我们组也是这样认为的。

师:

设计得好!

爸爸借这个小插曲教育了儿子。

还有哪组来汇报?

生:

我们组设计的结尾是:

儿子走到房间发现爸爸不在这里,他到处找,终于在书房看到了正在工作的爸爸。

儿子吃惊地说:

“爸爸,您怎么不去吃饭就开始工作了呢?

”爸爸也吃惊地说:

“什么?

我不是吃过饭了吗?

师:

真不错,这个故事里的爸爸工作忘我,比较“健忘”。

谁来评一评?

生1:

我觉得这个故事结尾挺有趣的。

而且这个故事里的爸爸有点儿像牛顿,牛顿请客人吃饭,结果他自己忘了吃。

生2:

我们组设计的结尾是:

儿子走进房间,看见爸爸正趴在他趴过的地方聚精会神地看自己刚才看的书。

因为第三幅图上画着,儿子走出门去,爸爸却弯着腰看起了地上那本书,所以我们觉得爸爸也被书迷住了。

师:

掌声鼓励,你们组能联系前面的漫画内容来想象,真会思考。

赏析:

漫画虽然有结局,但学生的想象应该是开放的。

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设计了推荐“有趣的故事结尾”活动。

学生积极思考,续编的故事结局富有创意,充满了灵性与智慧。

另外,教师利用小组合作交流,促使学生人人参与,积极表达、倾听、应对,使得多种交际能力得到协同发展。

本次口语交际是看图讲故事,既要让学生掌握看图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形成讲述小故事的能力,激发学生口语表达的兴趣。

本次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低年级学生还是形象思维,在活动开展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图片开展教学,因此学生也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我先从观察入手,让学生仔细观察每一幅图,看懂图意,说说每幅图的意思,再把五幅图连起来说一说,让学生通过逐一解决问题的方式,了解故事情节。

学生自己推动了故事的发展,环环相扣的故事情节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2.看图说话不仅要看懂图意,能够有条理地讲述,还要有合理的想象,这样才能使说出来的故事充满灵气。

在这节课中,我引导学生学会想象、推测,想象人物会说什么,会想什么,会有什么动作,使静止的画面尽量动起来,为学生能讲好有趣的故事打好基础,既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又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3.在讲述图意时,我还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能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氛围中进行观察、说话,有助于学生互相倾听、互相指正、互相补充,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倾听、表达的习惯,培养他们合作学习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