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用化石做证据表格式教案苏教版新科学六年级上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15419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60.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0用化石做证据表格式教案苏教版新科学六年级上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10用化石做证据表格式教案苏教版新科学六年级上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10用化石做证据表格式教案苏教版新科学六年级上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10用化石做证据表格式教案苏教版新科学六年级上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10用化石做证据表格式教案苏教版新科学六年级上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0用化石做证据表格式教案苏教版新科学六年级上册.docx

《10用化石做证据表格式教案苏教版新科学六年级上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用化石做证据表格式教案苏教版新科学六年级上册.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0用化石做证据表格式教案苏教版新科学六年级上册.docx

10用化石做证据表格式教案苏教版新科学六年级上册

10用化石做证据(表格式教案)苏教版新科学六年级上册

【课标落实】

(1)本单元通过一系列动手、动脑活动,落实《课程标准》高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了解生物的生存条件和生物的多样性。

科学探究: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从事物的结构、功能、变化及相互关系等角度提出有针对性的假设并能说明假设的依据。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论,判断结论与假设是否一致。

能基于所学的知识,采用不同的表述方式,如科学小论文、调查报告等方式,呈现探究的过程与结论;能基于证据质疑并评价别人的探究报告。

科学态度:

在尊重证据的前提下,坚持正确的观点;当多人观察、实验结果出现不一致时,不急于下结论,而是分析原因,再次观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利用新的材料,完成探究、设计与制作,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认识到人类、动植物、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依存关系,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2)本单元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生命科学领域”的高年段要求。

11.4有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现在已不复存在,而有些现今存活的生物与它们具有相似之处。

根据化石资料举例描述已灭绝的生物,如恐龙、猛犸象等。

描述和比较灭绝生物和当今某些生物的相似之处。

【教材分析】

《消失的恐龙》是苏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3单元《化石的奥秘》的第一课时。

化石不仅为生物进化的研究提供了直接证据,也为研究地球和地球上所有生物的历史提供了证据,还为思考地球及人类的未来提供了历史的借鉴。

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呈现了三则用化石作证据的科学研究资料——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引导学生发现化石除了在古生物领域的研究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外,还有着广泛的科学价值。

第二部分,生命演化史不仅是生物进化史,实际上它也是整个自然界的历史,是地球演化史。

它是一个真实、漫长、仍未终止的历史过程。

基于化石的研究,人类不断丰富和完善着对生命演化史的研究。

引导学生将目光聚焦到漫长的生命演化史上,从宏观的角度思考与生命有关的话题。

第三部分,撰写一篇有关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祖论”提供证据的短文是一个较为开放的活动,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本单元学习的知识和科学研究的方法。

引导学生将化石证据运用到对科学假说的研究中,体会到科学研究是建立在科学证据的基础之上的。

【学情分析】

学习本节课内容的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

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初步建立了动物和植物的概念,知道了动物和植物要经历的生命历程,认识了繁殖、遗传和变异等生命现象,通过本单元前两节课的学习也初步认识了化石、了解化石的形成过程以及通过化石来了解生物物种的相关科学知识准备。

另外作为六年级下册的学生,他们也具备了一定的课外知识储备、阅读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迁移能力等。

因此本节课在此基础上,将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兴趣的生物博物馆为情境,带领学生通过观赏化石展品、分析比较、推理想象、阅读资料、提炼总结、撰写短文等方法,建立以化石作为证据,认识和描述一些已经灭绝的生物,建立这些灭绝的生物与当今生物之间的联系,证实科学假说,从时间维度纵向了解地球上生命的发展历程。

本节课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生物博物馆中的化石,是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生物,所以探究技能培养的重点与生命科学领域的其他单元相比也有所改变,重点培养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查、案例分析等方式获取事物的信息的能力、分析推理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渗透科学探究具有严谨性、长期性、困难性等特点,进一步感受科学家的坚韧品质和伟大精神。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用化石作证据的各种科学假说的资料,更加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

2•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宏观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

3•运用化石证据,证明“人猿同祖论”。

【教学重点】

更加全面地认识化石的科学价值。

【教学难点】

通过分析有关生命演化史的信息,从整体的角度认识生命世界。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

课件、南美洲和非洲的模型。

学生材料:

阅读资料。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探究活动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探究意图

一、情境导入新课

1•介绍:

同学们,今天的科学课祭老帅带大豕一起来参观一个生物博物馆。

[设计意图:

设计游览生物博物馆的情境契合本节课研究化石价值的环境需要,也更具有神秘性和趣味性。

二、探究化石的价值之一:

用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

1•出示第一件展品。

介绍:

首先,大家看到的第一件展品是一具兽脚类恐龙化石。

同学们对兽脚类恐龙有什么认识?

知道哪些兽脚类恐龙吗?

2.学生汇报。

(暴龙、美颌龙、棘龙)

3.出示第二件展品。

介绍:

接下来,介绍第二件展品,你能看出它是谁吗?

(鸵鸟)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比较这两件展

品,你有什么大胆的想法吗?

4.学生汇报。

(鸟类是由

1.学生对比发现兽脚类恐龙化石和鸵鸟的相似之处。

2.学生通过观察其它恐龙的化石证明鸟类起源于恐龙。

[设计意图:

总结复杂且细致的考古复原过程,体会科学的论证有时是需要几百年的时间,感受考古学家的坚持和不易,领会化石的科学价值。

恐龙演化而来的)

5•谈话: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

你们完全具有伟大科学家的潜力。

因为在1870年,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赫胥黎就提出了跟你们一样的假说。

但是同学们,假说是需要有证据才能成为定论的。

你们的证据呢?

或者你们希望看到什么证据?

6.学生回答。

7•出示第三件展品。

介绍:

好,同学们都很有想法。

接下来我们起在看看第三件展品。

这件展品是1996年在我国辽西热河生物群中发现的,这是一具兽脚类恐龙化石,身体像鸡一般大,尾巴很长。

科学家给它取名――中华龙鸟。

仔细观察这具恐龙化石,你能发现什么与鸟类有关的信息吗?

8.学生观察,汇报。

9.播放视频。

10.展示第4、5、6件展品。

介绍:

同学们,90年代在我国的辽西热河生物群中,还发现一系列带羽毛的恐龙化石。

例如:

中国鸟龙、孔子鸟、始祖鸟

11.思考:

同学们,看到这几件展品,你觉得化石有什么科学价值?

12.学生汇报。

(为鸟类起源于恐龙提供了证据。

13.小结:

用化石证明了鸟类起源于恐龙。

三、探究化石的科学价值之二:

用化石证明大陆漂移说

1.谈话:

接下来我们不急着看展品,蔡老师先给大家介绍一位伟大的科学家。

你们认识他吗?

魏格纳,德国气象学家。

同学们了解这位科学家吗?

2.学生介绍。

(大陆漂移说)

3.谈话:

是的。

魏格纳在1912年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

他认为起初全世界的大陆是连在一起的。

那么同学们,假设这个假说是成立的话,那么我们将有

1.学生思考论证大陆漂移说的方法。

2.学生利用南美洲和非洲模型,结合科学家在这些地方发现的动植物化石,论证大陆漂移假说。

[设计意图:

通过科学家的故事,了解伟大科学假说的提出过程,通过思考、讨论和拼图活动,体会科学的论证的严谨性、长期性,感受科学家在探究过程中的坚持和坚韧,领会化石的科学价值。

可能在两块相连的大陆上发现什么?

4•学生汇报。

(相似的物种、相似的岩层结构)

5•出示7号展品。

介绍:

嗯,大家的想法都很不错。

接下来蔡老师将为大家展示今天的7号展品。

这是一具中龙化石。

有没有同学能介绍一下关于中龙的知识。

6•学生汇报。

(中龙是最早下水的爬行动物,它是一种淡水爬行动)

7•教师补充:

中龙的化石仅在非洲南部和南美洲的巴西被发现。

8•引发思考:

同学们,你们思考一下,中龙化石的发现对魏格纳的大陆漂移说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9•学生汇报。

(证明南美洲和非洲原来是合在一起的)

10.出示89、10号展品。

介绍:

除了中龙之外,科学家们还在横贯南部个大陆中发现了犬齿兽化石、水龙兽化石以及舌羊齿化石。

11.提问:

所以同学们,参观完7、&9、10号化石,你觉得化石又具有什么科学价值呢?

12.小结:

用化石证明了大陆漂移说。

三、探究化石的科学价值三:

用化石证明生物进化论

1.谈话:

接下来,我们先来聊聊一本伟大的巨著《物种起源》,它是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当时震惊了整个学术界。

同学们知道《物种起源》的核心内容主要讲了些什么吗?

2.学生汇报。

3.介绍:

达尔文提出了生物进化论。

4.思考:

同学们,你们觉得化石能对生物进化论的成立又提供了哪些证据呢?

5.学生阅读资料,小组讨

1.学生通过回忆和分享,进一步认识生物的进化论。

2.学生阅读教师提供的资料,通过做笔记、小组讨论交流、个人分享等方式,总结化石对生物进化论的论证价值。

[设计意图:

通过资料阅读,认识化石在不同年代的地质层中作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信息的能力、总结概括能力以及表达交流的能力。

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领会化石的科学价值也为下一环节认识地球生命的演化史做好铺垫。

论。

6.学生汇报。

7.小结:

用化石证明了生物进化论。

四、感受生命的演化史

1.出示生命演化示意图。

谈话:

科学家们通过生物化石推断了地球生命的演化史。

同学们看看这张生命的演化示意图,你能从中获得什么信息或者感想?

2.学生分组讨论。

3.学生汇报。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交流汇报,认识地球生命的演化过程。

[设计意图:

观察地球生命的演化史,了解地球生命的演化信息,培养学生信息提炼的能力、分析对比能力、展示表达冃匕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生命的神奇和伟大,感悟对地球上其他牛命的敬畏和尊重。

五、作业布置

查阅资料,撰写一篇有关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祖论”提供证据的短文。

撰写一篇有关化石是如何为“人猿同祖论”提供证据的短文。

[设计意图:

学会通过搜集资料、查找证据并通过文字表述的方式论证科学假说。

【板书设计】

10.用化石作证据

”证明了鸟类起源于恐龙

化石证明了大陆漂移说

证明了生物进化论

一、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

1.如图所示,两根相同的铁钉,一根放在空气中,一根放置在潮湿的纸巾上,这两根铁钉生锈的速度相

 

比,()°

A.放置在空气中的铁钉生锈的速度更快

B.放置在潮湿的纸巾上的铁钉生锈的速度更快

C.一样快

2.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可遗传的是()。

 

A.

头脑中的知识B.眼皮的单双

3.汽水中含有的气体是()气体。

A.水蒸气B.二氧化碳C.氧气D.氮气

4.

成语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下列成语中,没有产生新物质变化的是()。

 

5.

厨房里也有许多科学道理。

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6.

锈。

彳一~'A

 

12.

铁钉在盐水中的生锈速度和清水中的生锈速度相比,(

 

13.一天朱明跟爸爸到工厂玩耍,看到仓库的铁门生锈了(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铁锈也是铁一样的物质;铁生锈是物理变化

B.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是物理变化

C.铁锈也是铁一样的物质;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D.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是化学变化

14.

汽水中的气体是通过()的方法溶解的。

 

15.

为了探究铁钉生锈的原因,进行下图所示的实验,经过一周后观察,能明显看到铁钉生锈的是(

 

C.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

17.我国著名水稻专家是

 

23.

下列科学家中,()通过杂交育种的方式培育出了杂交水稻,大幅提高了水稻的产量。

24.

 

 

27.

()有利于生物的生存和发展。

 

 

29.对于生物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和进化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遗传B.变异C.自然选择D.人工选择

30.下面关于铁锈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更容易生锈

B.铁锈易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来,颜色是红褐色

C.用涂油漆、电镀、制成不锈钢、保持干燥等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

D.铁生锈没有生成新物质

31.非洲黑猩猩手臂的骨骼与()排列基本相同。

A.霸王龙的前肢

B.大熊猫的前肢

C.海豚的鳍状肢

32.

下列生物被称为“

活化石”的是(

)。

A.

恐龙

B.长颈鹿

C.熊猫

D.马

33.

有关马的进化过程排列正确的是(

)。

①现代马

②中新马

③始祖马

④渐新马

A.

③④②①

B.③④①②

C.③②④①

D.④③②①

34.生活在内蒙古等地草原上的一种羚羊,四肢细长有力、跑极快,这一特征的形成,按达尔文的学说,

列解释正确的是()。

A.偶然形成

B.在长期避敌的生存斗争中,经过漫长的自然选择的结果

C.由空间的变异产生,跑不快的被淘汰

D.为逃避敌害常跑的结果

35.第一块恐龙化石是在()被发现的。

A.1822年B.1859年C.1884年D.1852年

36.有关长颈鹿的长颈形成的原因正确的解释是()。

A.古代的长颈鹿因为经常吃高处的树叶,因而颈部不断地变长,这种特征就遗传给了后代

B.古代的长颈鹿的有的颈长,有的颈短,颈长的可以吃到高处的树叶,就存活下来了,并一代代地繁殖

37.

霸王龙的特点是()

38.

B.神舟7号是宇宙飞船

C.长征2号是运载火箭

A.加加林B.阿姆斯特朗C.杨利伟D.万户

41.下列动植物中,()被称为“活化石”。

①大熊猫②渡渡鸟③金丝猴④银杏树⑤褐马鸡⑥扬子鳄

47.为了更好地(),北极熊的耳和尾都变得很小。

 

50.由于白色的羊毛好卖,牧民多选择白羊饲养,而少选择黑羊饲养,从而导致白羊数量增多,黑羊数量

减少。

这属于()。

 

51.

下列都是活化石的一组是()。

10月使用至今已发现数百颗脉冲星,其数量远远超过欧美。

 

55.()的描述是错误的。

 

 

60.()的化石出现在最早的地层中。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末复习

1.B

【详解】

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放置在潮湿的纸巾上的铁钉生锈的条件更加充分,所以生锈的速度更快。

2.A

【详解】

一个物体的个体产生同一物种后代,每一物种的个体都继承上代的各种特征,概括的说父母通过生育过程把遗传物质传递给子女,使后代表现出和亲代相似的特征,如体貌、体态、气质、音容等。

眼皮的单双、先天性近视都是基因造成的,属于可以遗传的,头脑中的知识是后天学习的,属于不可遗传的。

3.B

详解】略

4.C

【详解】物质的变化各不相同,有快有慢,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不同于原来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称为化学变化。

钻木取火、蜡炬成灰属于产生新物质的变化,木已成舟的过程没有产生新物质。

5.B

【详解】指示剂是化学试剂中的一类。

在一定介质条件下,其颜色能发生变化、能产生浑浊或沉淀,以及有荧光现象等。

常用它检验溶液的酸碱性;滴定分析中用来指示滴定终点;环境检测中检验有害物。

紫甘蓝汁遇酸碱性溶液变色,能做酸碱指示剂,A正确;菜刀表面的锈斑是氧化铁,要想除去可以选择酸性物质,食盐

水呈中性,所以不能成功,B错误;白酒有特殊的香味,白醋有酸味,味道不同,可以通过闻气味的方法区分,C正确。

6.B

【详解】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通过实验发现,铁在潮湿有水、有空气以及酸、碱、盐的环境下容易生锈。

干燥不是铁生锈的条件。

7.A

【详解】铁在有空气和水的条件下会生锈,但生锈的速度很慢;在有水、有空气、有盐或酸的条件下很容易生锈。

根据铁生锈的条件,铁受潮与生锈有关。

8.B

【详解】金属的特性:

坚硬、有光泽、有延展性、易传热、能导电、吸水性差、容易生锈等。

铜、铁都是金属,在条件适宜的情况下会生锈。

塑料制品不会生锈。

9.D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详解】

铁钉生锈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蜡烛熔化、木材做家具、铁块变铁水都是物质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10.B

【详解】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氧在

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11.C

【详解】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判断哪个试管中的铁钉最容易生锈,就要看哪个生锈条件最充分。

通过比较可知,选项C铁钉一部分放入蒸馏水中,能够与水、空气充分接触,最容易生锈。

其他选项中通过瓶塞、植物油等方法有效隔绝空气与铁钉的接触,生锈条件不充分,不容易生锈。

12.A

【详解】

铁生锈的原因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

氧在有水的环境中与铁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铁,就是铁锈。

铁在有酸碱盐的环境里,生锈速度更快。

,因为酸碱盐会加速生锈的过程,所以铁钉在盐水中生锈的速度

更快。

13.D

【详解】铁生锈是因为在潮湿的空气中与氧气和水产生的反应,如果两者同时具备,那就容易生锈。

铁生锈是化学反应,产生了新物质一一锈,锈是红褐色的,磁铁不会吸引铁锈,铁锈不属于金属,也不具导电性。

D铁

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铁生锈是化学变化,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14.B

【详解】

15.B

【详解】

16.C

【详解】

伽利略(1564年-1642年),意大利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哲学家,近代实验科学的先驱者。

1564年2月

15日生于意大利西北部的比萨城,伽利略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对音乐、诗歌、绘画以及机械兴趣极浓,也像他父亲一样,不迷信权威。

1609年8月21日,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展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架按照科学原理制造出来的望远镜。

17.A

【详解】

袁隆平是我国著名水稻专家,他经过多年选育培育杂交水稻新品种,2001年2月,他荣获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被国际上誉为:

“杂交水稻之父”。

18.C

如:

【详解】子代与父代之间,同一物种之间一般都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不同的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变异。

用人工的方法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比如用X射线照射种子。

科研人员利用人工变异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无籽西瓜、新型草莓、太空椒、瘦肉型猪。

四叶草属于自然变异。

19.B

【详解】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不断地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

生物的子代与亲代之间总是保持着一些相似的特征,不仅指形态结构,还包括生理特点、行为方式等方面,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20.A

【详解】

亲子之间以及子代个体之间性状存在相似性,表明性状可以从亲代传递给子代,这种现象称为遗传。

给出

的人体特征中属于能够遗传的是双眼皮、胖瘦、身高。

A选项符合题意。

21.C

【详解】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不断地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

高产倒伏小麦与低产抗倒伏小麦(高产、抗倒伏为显性)杂交产生了高产抗倒伏小麦。

22.C

【详解】

用人工的方法可以使遗传物质发生变异,比如用X射线照射种子。

科研人员利用人工变异培育出许多优良

品种,如:

无籽西瓜、新型草莓、太空椒、瘦肉型猪。

鲫鱼不是人工变异培育出的。

23.B

【详解】

袁隆平致力于杂交水稻研究,截至2017年,杂交水稻在我国已累计推广超90亿亩,共增产稻谷6000多亿公斤。

多次赴印度、越南等国,传授杂交水稻技术以帮助克服粮食短缺和饥饿问题。

为确保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卓越贡献。

24.A

【详解】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籼型杂交水稻,这种杂交水稻亩产可达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产

20%以上,被称为“东方魔稻”,袁隆平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5.C

【详解】

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原理是:

植物存在着遗传与变异现象。

C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睛】

遗传与变异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中,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

26.C

【详解】孟德尔其通过豌豆实验建立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成为遗传学研究的基础,被人们称为现代遗传学之父。

C选项符合题意。

故选:

C

27.C

【详解】

对于某种生物来说,有的变异有利于它的生存,叫做有利变异。

例如小麦中出现矮秆、抗倒伏的变异,是有利变异。

28.B

【详解】

遗传与变异,是生物界不断地普遍发生的现象,也是物种形成和生物进化的基础。

变异是指生物体子代与亲代之间的差异,子代个体之间的差异的现象。

生物有机体的属性之一,小明的父母都是双眼皮,东东是单眼皮,这是变异现象。

29.D

【详解】

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而不适应者则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

生物正是通过遗

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种类由少到多地发展着,进化着。

D选项符合题意。

30.C

【详解】

A.铁在干燥的空气中更不容易生锈,错误;B.铁锈颜色是红褐色,不易导电,不能被磁铁吸起来,错误;

C.用涂油漆、电镀、制成不锈钢、保持干燥等方法可以防止铁生锈,正确;D.铁生锈会生成新物质,铁

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空气、水等物质相互作用,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变化,错误;所以C符合

题意。

【点睛】

本题考查铁锈,要求学生掌握铁锈的特征。

31.C

【详解】

32.C

【详解】

我国现在还存在的银杏、苏铁、大熊猫、白鳍豚、中华鲟等,这些生物几千万年甚至亿年后还是老样子,与原来的生物很相似,变化不大,被称为活化石。

33.A

【详解】

现在的马是由始祖马进化而来的。

始祖马出现在6500万年前,马的进化经过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由始祖马(5000万年前)进化到渐新马(3500万年前),到中新马(1500万年前),到现代马。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通过问题分析,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始祖马进化到现代马的过程,运用所学,具体分析作答。

34.B

【详解】

生物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现象。

叫做“自然选择”。

自然选择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自然环境通过优胜劣汰,对生物种群组合进行的改变,使剩下的群体更能适应环境,如藏羚羊在长期的避敌生存斗争中,经漫长的年代自然选择,四肢细长有力、跑极快。

35.A

【详解】

第一块恐龙化石是1822年被人们发现的,这是以往从未发现过的巨大无比的爬行动物,一位科学家将它命名为“恐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