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一线同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练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单元 第一节.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1481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32.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一线同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练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单元 第一节.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学年一线同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练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单元 第一节.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学年一线同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练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单元 第一节.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学年一线同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练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单元 第一节.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学年一线同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练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单元 第一节.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一线同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练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单元 第一节.docx

《学年一线同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练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单元 第一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一线同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练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单元 第一节.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一线同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练第三单元 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单元 第一节.docx

学年一线同步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精练第三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三单元第一节

第一节 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以黄土高原为例

课程标准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学习目标

1.通过相关的图文资料,明确黄土高原的范围,了解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危害。

2.分析说明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3.掌握黄土高原地区治理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一、水土流失及其危害

1.黄土高原概况

(1)范围:

A太行山脉以西、日月山以东、长城以南、B秦岭以北。

(2)地貌特征:

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沟谷发育,地表破碎(流水侵蚀)。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概述:

造成当地生态环境恶化,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

(2)主要表现

①耕地土层变薄,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②生态环境恶化,诱发和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

③大量泥沙汇入黄河,使下游河床抬升,成为“地上悬河”。

二、水土流失的成因

1.自然原因

(1)地理位置的过渡性:

处于从平原向山地高原、从湿润区向干旱区、从森林向草原、从农业区向牧业区过渡的地区,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错,生态环境比较脆弱。

(2)土壤质地的特殊性:

黄土土质比较疏松,黄土层极易受到流水的侵蚀。

(3)降水的不均匀性: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多集中于夏季,且多暴雨。

(4)地质灾害的多发性:

地质灾害频繁,滑坡、塌陷、泥石流加剧了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1)根本原因: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人均耕地不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2)直接原因

三、水土流失的治理

1.基本理论

(1)从合理利用土地着手

(2)以水土保持为中心

2.具体措施

(1)工程措施

固沟

工程

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营造防护林——拦泥蓄水,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护坡

工程

在缓坡地段,实施封坡育林育草与修筑水平梯田相结合——拦截、涵蓄坡面径流,发展林果业生产

保塬

工程

在塬面上,平整土地、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水土,提高劳动生产率

2农业技术措施耕作区

思考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具体措施主要有哪几种?

哪种见效快?

哪种是关键措施?

答案 具体措施主要有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

其中,工程措施见效最快,农业技术措施是关键,生物措施是根本。

探究点一 水土流失的成因

黄土高原以丰富的能源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尖锐的人地矛盾著称于全国。

根据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

1.填写图表,说明黄土高原的过渡性特征(指出各序号所代表的含义)。

答案 ①低 ②高 ③黄淮海 ④内蒙古 ⑤多 ⑥少 ⑦湿润 ⑧内陆 ⑨草原

2.黄土高原上的典型民居是窑洞,这与黄土质地有何关系?

这种土质对水土流失有何影响?

答案 黄土直立性较强,适宜建窑洞,但是黄土极易受到流水侵蚀,导致水土流失。

3.热带雨林地区有一种传统的生产方式——热带迁移农业,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的耕作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指出这两种农业生产方式在成因、特点和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相似之处。

答案 轮荒耕作制度

成因:

生产力水平低,导致耕作方式落后。

特点:

采取轮荒制的粗放耕作方式,广种薄收。

对环境的影响:

林草植被遭到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4.以图表的形式,总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答案 见下表。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析

水土流失是自然现象,其形成与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地质构造等自然因素密切相关。

人类不合理的生产建设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会诱发或加剧水土流失。

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原因

因素

具体影响

地形

坡度影响地表径流速度→流水冲刷能力强弱

土质

抵抗流水侵蚀能力的强弱

气象、气候

降水强度影响对地表冲刷力的大小

植被覆盖率

水土保持能力

地质灾害

加剧水土流失

(2)人为原因

人类活动

具体影响

过度开垦

为解决粮食问题进行陡坡开荒,使地表变得疏松,增加水土流失的物源机制

过度放牧

破坏植被,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毁坏林木和樵采

破坏森林资源,使地表失去保护,易遭侵蚀

露天开矿

开矿破坏植被,使矿区土壤抗侵蚀能力降低,并形成水土流失新的物源和触发机制

水土流失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自然景观的主要原因,每年流失的土壤约16亿吨。

据此回答1~2题。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主要人为原因是(  )

A.长期以来的毁林开荒

B.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

C.土壤疏松,降水变率大

D.干旱和大风现象

2.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根本原因在于(  )

A.矿产资源开采过多B.工业污染日益加重

C.产业结构不合理D.人口过多、增长过快

答案 1.A 2.D

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地区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人地矛盾尖锐,为解决粮食问题,长期进行毁林开荒(轮荒),使植被遭到破坏,加剧水土流失。

第2题,黄土高原人地矛盾尖锐,其根本原因是人口增长快、人口过多,对土地压力增大。

探究点二 水土流失的治理

读“黄土高原某小流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形成图中所示景观的人为原因是什么?

答案 人多地少,毁林(草)开荒。

2.读图分别说出甲、乙、丙、丁四处合理利用和治理的措施。

答案 甲处为黄土塬,通常为常用耕地,在塬面上,坚持平整土地,大力营造护林网,合理利用土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乙处为缓坡,因地制宜修筑水平梯田发展林果业生产,减少水土流失。

丙处为陡坡实施封坡育林育草,拦截、涵蓄坡面径流,保持水土。

丁处为沟谷,在沟谷修建淤地坝、小水库和营造防护林等,既拦泥蓄水,又防止沟谷继续扩展。

3.把下列选项填入图中对应空格中。

①平整土地 ②修基本农田 ③蓄水保土 ④发展多种经营 ⑤贮水拦沙 ⑥改善生产条件

答案 A—①;B—②;C—⑤;D—⑥;E—③;F—④(①②可互换,③④可互换,⑤⑥可互换)。

4.为什么在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治理中必须着眼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答案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地表破碎,小流域指坳沟和河沟等河道流域,是水土流失的主要发生地。

这种沟道遍布于黄土高原地区,因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必须着眼于小流域的综合治理。

黄土高原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

[拓展延伸] 我国其他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治理措施

地区

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治理措施

东北

地区

黑土侵蚀、湿地萎缩、森林破坏

黑土被开垦后,自然平衡遭到破坏,引起土壤冲刷;沼泽开垦导致湿地萎缩;林木超采、毁林开荒、居民烧柴等导致森林资源减少

对坡面、沟壑的治理,植树造林,土壤培肥;停止对沼泽地的开垦;合理采伐,营造人工林,木材综合利用,建设自然保护区

黄淮

海平

土地盐碱(渍)化

春季干旱且蒸发旺盛;地势低洼处地下水位距地表近;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调节、控制水盐运动

南方

丘陵

山区

水土流失

能源短缺,农村薪柴匮乏,乱砍滥伐

发展立体农业;发展沼气、节能炉灶,营造薪炭林,推广生活用煤,解决生活用能问题

西北

地区

土地荒漠化

气候干旱;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导致植被破坏

规定合理的载畜量;调整农、牧业用地之间的关系;合理分配水资源;合理利用水资源

黄土塬又称黄土平台、黄土桌状高地,塬是中国西北地区群众对顶面平坦宽阔、周边为沟谷切割的黄土堆积高地的俗称。

读图回答3~4题。

3.为合理利用土地、保持水土,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①甲处打坝淤地 ②乙处整修梯田 ③丙处修建水库 ④丁处平整土地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4.如果不施加人为影响,若干年后塬面边界有可能变为(  )

A.aB.b

C.1020米等高线D.1010米等高线

答案 3.A 4.B

解析 第3题,图中甲处是沟谷,可以打坝淤地;乙处为缓坡,可以整修梯田;丙处为塬地,应平整土地;丁处为陡坡,应栽种植被护坡。

第4题,若不施加人为影响,若干年后,随着水土流失加剧,塬面很可能会后退。

b与原有的塬面边界形状大致相同,所以塬面边界会变为b。

图表特征:

土地利用图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图。

土地利用类型一般分为非农业用地和农业用地。

非农业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工程用地等;农业用地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

它反映了土地利用的类型,各类土地的面积或比重大小等。

下面图1和图2分别是我国西部内陆某河流流域的区域划分及其土地类型面积较长时期的变化统计资料。

读图回答问题。

图1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图1中Ⅰ区域土地类型的变化,正确的是(  )

A.高草地减少,旱地增加

B.灌木林增加,旱地减少

C.高草地增加,旱地增加

D.灌木林减少,旱地减少

根据图名可知,图2为三个区域土地类型面积的变化资料。

从图中找到横、纵坐标的含义:

横坐标表示五种用地类型;纵坐标反映各类土地类型面积的变化幅度。

注意图例,找出区域Ⅰ的图例。

Ⅰ区域的灌木林、高草地、农居地都减少,旱地增多,水浇地无变化。

A

下表为我国某区域1999年主要土地覆被类型的面积。

下图示意该区域1999~2007年土地覆被类型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增长,负值表示减少。

该区域生态环境已呈退化趋势。

据此完成

(1)~

(2)题。

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万hm2

沙地

468.7

草地

58.8

盐碱地

32.1

耕地

16.6

沼泽地

10.7

建设用地

1.4

(1)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首先应(  )

A.治理盐碱地B.退耕还草

C.保护沼泽地D.植树造林

(2)该区域可能位于(  )

A.云贵高原东部B.松嫩平原中部

C.黄土高原中部D.内蒙古高原西部

答案 

(1)B 

(2)D

解析 

(1)由图可知,该区域耕地增加,草地减少,且草地下降最快,生态环境呈退化趋势,退耕还草是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的首要选择。

(2)由表格可知,该区域草地面积大,但沙地面积更大,沼泽湿地面积较小,与内蒙古西部接近。

下图是“水土流失过程中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序号按“地表起伏大、植被条件差、地表侵蚀”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③②①B.②①③

C.①②③D.②③①

2.水土流失会对内河航运造成一定的影响,因为水土流失会导致(  )

A.地表起伏增大B.河流含沙量增大

C.土壤质地变差D.植被条件变差

答案 1.D 2.B

解析 第1题,水土流失造成地表侵蚀,故①为地表侵蚀;土壤退化后会使植被条件变差,故③为植被条件差;而地表侵蚀会影响地表起伏,故②为地表起伏大。

第2题,水土流失会造成河流含沙量增大,从而影响内河航运。

(2018·湖北重点高中期末)据报道,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

据此回答3~4题。

3.“红色荒漠”形成的自然原因主要是(  )

A.风化作用B.风蚀作用

C.水蚀作用D.沉积作用

4.“红色荒漠”形成的人为原因主要是(  )

A.滥伐森林B.过度放牧

C.环境污染D.退耕还林

答案 3.C 4.A

解析 第3题,“红色荒漠”现象和酸性红壤、水土流失、土地退化关系密切。

江西丘陵多为有较薄红壤覆盖的石质山地,坡度大,降水多且集中,流水侵蚀强烈,表层土壤一旦被侵蚀掉,石质裸露,就会出现“红色荒漠”。

第4题,“红色荒漠”形成的主要人为原因是滥伐森林,破坏植被。

5.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对黄土高原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应在a、b、c、d四处采取不同措施。

与下列治理措施相适应的地点分别是:

打坝建库______________;种草放牧______________;平整土地________;修筑梯田________。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对该区域治理的一项措施。

(2)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3)梯田的修筑,最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B.土壤类型

C.坡向D.物质组成

(4)图中甲、乙、丙三地,最适宜建窑洞的是_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图中④处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d b a c 

(2)B (3)A (4)丙处 丙处与甲处相比,位于向阳坡,采光条件好;位于冬季风背风坡,防寒条件好。

丙处与乙处相比,位于山脊(远离沟谷底部),不易积水

(5)草场退化、湖泊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荒漠化

解析 

(1)从等高线图上看出,a地较开阔平坦,b地为陡坡,c为缓坡地带,d为沟谷;不同的地区,综合治理的方向不同,开阔平坦地带,须平整土地,沟谷可以打坝建库,缓坡上可以修建梯田,陡坡上种草护坡。

(2)在修建梯田时,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一致。

(3)梯田的修建,改变了坡面的形态,能够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4)窑洞的修建要向阳,且要注意地形。

(5)④处位于黄河源头,降水较少,由于不合理的放牧及开垦,导致水源不足、草场退化及土地荒漠化。

读“我国某地区地貌类型比例表”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图”,回答1~2题。

地貌类型比例表

地貌类型

占土地面积比例

海拔

粮食作物

平原

20%

<200m

水稻

丘陵

60%

200~500m

水稻、冬小麦

中、低山

15%

500~3000m

春小麦、马铃薯

高山

5%

>3000m

1.该地平原面积小,但耕地比重高的主要原因是(  )

①开垦历史悠久 ②地形平坦,便于开垦 ③人多地少,过度垦殖 ④自然土壤肥沃,便于农耕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2.该地区耕地比重过高,容易造成的环境问题是(  )

A.土地沙漠化B.酸雨

C.全球气候变暖D.水土流失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该地平原比重小、丘陵面积大,不便于开垦。

种植水稻、冬小麦,说明是我国南方地区,自然土壤不肥沃。

中、低山也种植春小麦和马铃薯,说明开垦历史悠久,人多地少,过度垦殖,导致耕地比重高,选C。

第2题,该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属于我国南方地区,降水多,过度开垦容易造成水土流失,选D。

下图是“沿32°N~37°N、109°E的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完成3~4题。

3.A处深厚的黄土主要来源于(  )

A.风力侵蚀作用B.风力沉积作用

C.流水侵蚀作用D.流水沉积作用

4.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人为原因是(  )

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 ②破坏植被 ③降水集中且多暴雨 ④黄土土质疏松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3.B 4.A

解析 第3题,黄土高原是风力沉积的结果。

强劲的西北风从遥远的蒙古高原搬运来沙尘,经过上百万年形成深厚的黄土分布区。

第4题,造成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及植被破坏。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源地之一。

读表及图,完成5~6题。

年份

石羊河年均径流量(108m3)

流入民勤年均径流量(108m3)

1957

13.31

4.64

2000

13.03

0.98

5.民勤绿洲水资源最充沛的季节是(  )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6.导致上述时期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根源在于(  )

A.全球变暖,石羊河水量明显减少

B.流域内用水量增加,上游来水减少

C.大量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

D.草原破坏使地表径流减少

答案 5.B 6.B

解析 第5题,由图可知,石羊河为内流河,其河流补给主要是来自祁连山的冰川融水,故水源最充沛的季节应在夏季。

第6题,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石羊河年均径流量从1957年到2000年并无明显变化,因此导致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原因应主要是流域内用水量增加,上游来水减少。

(2018·全国文综Ⅱ)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

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常增多。

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况。

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

据此完成7~9题。

降水序号

降水历时(天)

降水量/mm

汾川河洪峰情况

1

2

53.0

无明显洪峰

2

4

80.3

无明显洪峰

3

5

100.1

无明显洪峰

4

2

73.2

无明显洪峰

5

2

90.7

洪峰流量346m3/s

6

2

54.4

洪峰流量1750m3/s

7.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  )

A.减小降水变率B.减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D.加大河流径流量

8.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原因是此次降水(  )

①历时长 ②强度大 ③下渗少 ④植被截流少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  )

A.河床B.沟谷

C.裸露坡面D.植被覆盖坡面

答案 7.B 8.B 9.D

解析 第7题,B对、D错: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因此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会减小河流径流量和河水含沙量。

A、C错:

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对减小降水变率和增加降水量影响不大。

第8题,②③对:

由于该月降水异常增多,因此到第5次降水时,土壤含水量达到饱和,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大,从而产生洪峰;由表可知,第5次降水时间短,降水量多,即降水强度大。

①错:

由表可知,第5次降水历时只有2天,相对于第2次和第3次降水来说,历时较短。

④错:

由于当月该地植被覆盖率没有发生变化,因此植被截流差异不明显。

第9题,D对:

由表中信息可知,第6次和第5次降水过程的影响相比,河流洪峰流量明显增加,且洪水含沙量极高,说明河流水位上升,淹没部分植被覆盖的坡面,造成水土流失严重,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多。

A、B错:

第5次和第6次降水过程,都为同一流域的河床和沟谷,因此水土流失变化不可能相差太大。

C错:

第5次降水的强度更大,对裸露坡面泥沙的冲刷作用更明显,但河流泥沙含量较低,说明裸露坡面不是主要的泥沙来源。

水土流失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生态问题之一,对水土流失形成机制和综合治理的研究已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

读图,完成10~12题。

10.关于坡度与侵蚀强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坡度20°时,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B.坡度在20°~4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增加得最快

C.坡度在40°左右,坡面侵蚀强度最大

D.坡度越大,坡面侵蚀强度越大

11.坡度在40°~90°,坡面侵蚀强度随坡度的增加而减小,其原因是(  )

A.植被破坏的程度较轻

B.降水量少,且强度小

C.坡面径流流速小

D.受雨面积减小,使坡面径流量减小

12.鱼鳞坑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止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图中适宜植树的地点为(  )

A.①B.②C.③D.④

答案 10.C 11.D 12.B

解析 第10题,图中曲线显示,侵蚀强度与坡度的关系是0~40°,随坡度的加大,侵蚀强度加大;40°~90°,随坡度加大,侵蚀强度减弱。

第11题,坡面上侵蚀强度受坡度、径流量、流速、地表植被覆盖程度等多方面的影响,坡度大,受雨面积小,虽然流速大,但径流量很小,因而侵蚀强度低。

第12题,图中的鱼鳞坑由于地势低洼,可以拦截径流,起水土保持作用,在上方植树,成活率高。

1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黄土高原年降水量等值线图(图1)。

材料二 下图为延安燕儿沟流域土壤侵蚀模数与降水量动态图(图2)。

侵蚀模数指表层土壤在自然营力(水力、风力、重力及冻融等)和人为活动等的综合作用下,单位面积和单位时间内被剥蚀并发生位移的土壤侵蚀量。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描述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时空分布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导致图示侵蚀模数变化的原因及其影响。

答案 

(1)降水空间分布不均,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山地降水多。

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集中在夏季等。

(2)自然原因:

2004年以前,降水量减少。

人为原因:

工程建设,如坡面防蚀工程;生物措施,如植树造林;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结构调整,如退耕还林等。

影响:

缓解水土流失;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植被;降低河流含沙量;减轻水旱灾害等。

解析 

(1)由图1可以看出黄土高原地区的降水由东南向西北地区递减;黄土高原属于温带季风气候,气候大陆性较强,降水一般集中在夏季。

(2)由图2可以看出,2004年之前由于降水量减少,侵蚀模数也在逐渐减少,2004年之后,侵蚀模数的减少则是因为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

侵蚀模数的减少能够缓解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减少河流的含沙量,减轻水旱灾害等。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红色荒漠”是指我国南方湿润红土地区的土地荒漠化。

这些地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植被覆盖率在30%以下。

材料二 “红色荒漠”形成结构示意图。

(1)完成“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

上图中字母表示水土流失、人口增加、滥伐森林、高温多雨,请写出各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

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

(2)南方地区“红色荒漠”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地区,它的形成造成的不利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地区。

简要说明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土地荒漠化防治的不同措施。

答案 

(1)人口增加 高温多雨 滥伐森林 水土流失

(2)江南丘陵 表层土壤流失,土地生产力下降,粮食减产;当地地表变得崎岖不平;下游易淤积河道和湖泊

(3)干旱和半干旱 北方:

植树造林,退耕还牧,防止过度放牧等。

南方:

控制人口增长,积极开发新型能源,退耕还林等。

解析 

(1)读“红色荒漠”结构示意图可知,A应该为人口增加,导致“人均耕地减少和需要燃料增加”,从而产生C滥伐森林;同理B应该为高温多雨,D应该为水土流失。

(2)在我国主要丘陵中,江南丘陵以红壤为主,是红色荒漠化主要发生地区。

该区域红色荒漠化主要是由于水土流失造成的,所以导致地表土壤流失,土壤肥力下降,土地生产能力下降,粮食产量减少;由于地表土流失,土地变得崎岖不平;流失的土壤沉积在河流中下游地区,还会造成河道淤积。

(3)我国北方的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内蒙古、新疆等干旱、半干旱地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交规考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