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部编语文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汇编及练习测试题经典.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912535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62 大小:454.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部编语文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汇编及练习测试题经典.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五年级部编语文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汇编及练习测试题经典.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五年级部编语文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汇编及练习测试题经典.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五年级部编语文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汇编及练习测试题经典.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五年级部编语文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汇编及练习测试题经典.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五年级部编语文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汇编及练习测试题经典.docx

《五年级部编语文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汇编及练习测试题经典.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部编语文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汇编及练习测试题经典.docx(6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五年级部编语文 阅读理解基础知识汇编及练习测试题经典.docx

五年级部编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汇编及练习测试题经典

【部编语文】阅读理解基础知识汇编及练习测试题经典

一、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1.

列车上

①前两天我坐火车出差,一路看着窗外荒凉的冬日风景,听着咣当咣当的车轮声,实在是无聊透顶。

我想找个同行的旅客,聊聊天,打发时间。

②首先把目光落在了对面的小伙子身上,年龄相仿,应该有共同语言。

我正在考虑用什么活来开头,只见那小伙子打开随身带的电脑包,取出笔记本,放在腿上开始上网。

于是耳朵里传来了QQ的提示音,原来人家有人聊天。

③左边是个美女,一直侧脸向窗外看着,虽然咱不贪图什么艳遇,但是如果有一个佳人旅途相伴,聊聊天,也是很不错的。

我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清了清嗓子,用尽量绅士一些的语调说:

“你好,是不是没来过这里,见你一直在欣赏外面的景色啊?

”话音落下,美女却丝毫没有反应。

行细一瞧,人家秀发遮掩的耳朵里耷拉下一条黑线来,原来她在静静地听音乐,把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排斥在外。

④我灰头土脸地苦笑一下,扭头看斜对面的那个大爷。

大爷穿着非常朴素,慈祥的面容。

一看就是个实在人,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大爷似乎觉察到我的目光一直盯着他,马上把手提包抱在怀里,把头埋下去,身子向我相反的方向扭了扭。

我颇为尴尬,使劲咽了一口唾沫,站起身来。

⑤我穿过车厢,走到了两节车厢的接头处。

看见一个中年人在那里抽烟。

我凑过去,掏出一支烟来,赔着笑说:

“车厢里禁止抽烟,憋坏了,也过来抽一口。

大哥,借个火。

”中年人犹豫了一下,掏出打火机递过来。

我在火车的晃荡中把烟点着,吸了一口,把打火机还给他,说:

“谢谢啊,大哥这是去哪?

⑥中年人把还剩下一大截的烟掐灭,说了声:

“你接着抽,我回座位了。

⑦我正呆滞在那里,一个八九岁的阳光男孩出现在眼前,“叔叔,请问您,高大笔直的树就是白杨树吗?

1.第④段中画线句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作者选取了不同的人物交流,却均以失败告终,请你概括下不同人物的反应。

3.本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像第⑤⑥两段中加点的词,请你对它们加以赏析。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1.写出了大爷外表的平易近人,与下文对“我”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反映出现在社会人际交往的冷漠。

2.小伙子:

上网聊天;美女:

独自听音乐;大爷:

扭过身子不理我;中年人:

掐灭烟回车厢。

3.“犹豫”写出了中年人对“我”的不信任,内心不是很愿意借“我”打火机,剩下一大截,说明烟还没有吸完,中年人只是不想搭理“我”而熄灭了烟,这样的细节描写进一步深化了主旨。

4.阳光男孩的主动交流与前文其他人的表现形成反差,引发我们对人际交流问题的思考。

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回味与思考的空间。

 

2.

卖面包的小女孩

马海霞

我被护士领着准备去八楼手术。

病房门口,一位小女孩把两大袋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

老公忙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临出门那一刻,他又对同病房的人说:

“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我第二天清醒后,老公见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去公司打理业务去了。

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这次她没有打哑语,而是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

“帮帮我吧。

哎哟,原来她会说话!

那昨天干吗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

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骗人只能骗一次,坚决不再上当。

她没有离开,依旧呆站在原地,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讨厌。

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第二天,我能下地自己走动了,下午病房门被推开,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

“帮帮我吧。

”说完便立在原地,不待够五分钟她是不会离开的,但大家这次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是对她最大的冷遇。

我看不下去了,走到她面前说:

“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做生意最忌讳强行推销的。

”她仿佛没有听见我的话,还呆立在那里。

“好个倔丫头,你越这样样,我们越不买。

”她退出病房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房里的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嘭”的一声把她关在病房门外。

这天,老公一早赶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小女孩的事情,他竟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她的行为不是欺骗,三元一个面包不贵,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跟他在这件事上无休止地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下午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整整一天,病房里都没出现小女孩的身影,第二天,第三天,她一直都没来,我想,是不是我那句话刺激或伤到她了?

我悄悄问护士,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咋没有来?

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冬天天冷风硬,极易引发她的哮喘病发作,医院知道她的情况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

”我怯生生地问。

“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

“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赶紧离开,也好早点回家呀。

“她智商不高,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

老公帮我办完出院手续。

我说:

“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

”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让她转交给小女孩,出了医院,老公问我信里写了啥,我说,什么都没写,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

(选自《读者》2016年第11期,有改动)

1.请结合全文内容。

用简洁的语言把文章情节补充完整。

①老公动员大家买小女孩的面包→②__________________→③老公数落我,我没收他的零花钱→④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先前买了小女孩的面包,后来却不愿再买了,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而“我”最后给小女孩留下钱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请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表达的人物心理。

(1)老公忙掏出二十元钱递给小女孩。

(2)“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

”我怯生生地问。

4.文章用了不少笔墨写“我”的丈夫,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用了这么多笔墨的用意是什么?

请简要分折。

5.在同护士的对话中,得知这个女孩的智商不高,她甚至不懂如何快速卖掉她的面包。

或许“我们”对她的冷遇她根本没感受到,那“我”为什么还要抱有深深的歉意和自责?

1.②大家不再买小女孩的面包④“我”了解到真相

⑤“我”给小女孩留了钱和信(意思对即可)

2.误会小女孩是个心术不正的人“我”知道了小女孩的情况,误会解除

3.

(1)“忙”字写出了丈夫毫不迟疑的情态,表现了他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2)“怯生生”表现了“我”对女孩的关心和歉疚之情,担心伤害到她。

(意思对即可)

4.我的丈夫是一个善良、关爱他人的人。

从情节上看,丈夫的数落为“我”的意识转变作了铺垫,才会有后面的牵挂与询问,最终留钱给小女孩。

从表现中心看,丈夫身上寄寓了作者关爱他人、同情弱者的美好愿望。

(意思对即可)

5.可能小女孩真的感受不到我们的冷遇,但我们会受到良心的谴责。

对待弱者,应该富有最基本的同情心。

(意思对即可)

 

3.

永远都坐前排

20世纪30年代,英国一个不出名的小镇里,有一个叫玛格丽特的小姑娘,自小受到严格的家庭教育。

父亲经常向她灌输这样的观点: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力争一流,永远做在别人前头,而不能落后于人。

“即使是坐公共汽车,你也要永远坐在前排。

”父亲从来不允许她说“我不能”或者“太难了”之类的话。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他的要求可能太高了,但他的教育在以后年代里被证明是非常宝贵的。

正是因为从小就受到父亲的“残酷”教育,才培养了玛格丽特积极向上的决心和信心。

在以后学习、生活或工作中,她时时牢记父亲的教导,总是抱着一往无前的精神和必胜的信念,尽自己最大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做好每一件事情,事事必争一流,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永远坐在前排”。

玛格丽特上大学时,学校要求学五年的拉丁文课程。

她凭着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拼搏精神,硬是在一年内全部学完了。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她的考试成绩竟然名列前茅。

其实,玛格丽特不光是学业上出类拔萃,她在体育、音乐、演讲及学校的其他活动方面也都一直走在前列,是学生中凤毛麟角的佼佼者之一。

当年她所在学校的校长评价她说:

“她无疑是我们建校以来最优秀的学生,她总是雄心勃勃,每件事情都做得很出色。

”正因为如此,四十多年以后,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政坛才出现了一颗耀眼的明星,她就是连续四年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于1979年成为英国第一位女首相,雄居政坛11年之久,被世界政坛誉为“铁娘子”的玛格丽特·撒切尔夫人。

“永远都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在这个世界上,想坐“前排”的人不少,真正能够坐在“前排”的却总是不多。

许多人所以不能坐到“前排”,就是他们把坐到“前排”仅仅当成一种人生理想,而没有采取具体行动。

那些最终坐到“前排”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们不但有理想,更重要的是他们把理想变成了行动。

一位哲人说过:

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给了我们深刻的启示。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灌输:

(2)雄心勃勃:

(3)凤毛麟角:

(4)出类拔萃:

2.文章中多次出现“前排”这个词,“前排”在字典中怎样解释?

在文章中怎样解释?

3.文中举了哪些例子说明撒切尔夫人永远争第一的信念?

4.“无论做什么事情,你的态度决定你的高度。

”句子中的“高度”具体指什么?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5.读了短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1.

(1)渗透、教育。

(2)很有雄心大志。

(3)凤凰的羽毛,麒麟的角。

比喻珍贵而稀少的人或物。

(4)超出同类之上。

多指人的品德才能。

2.前面的座位;时刻处于领先的地位。

3.①一年内学完五年的拉丁文课程且名列前茅。

②体育、音乐、演讲都走在前列。

③四十多年后连续四年当选保守党领袖,并且是英国第一位女首相。

4.高度:

人生的最高目标。

能否取得成功,态度和追求十分重要。

5.“永远都坐前排”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激发你一往无前的勇气和争创一流的精神。

更重要的是把“永远都坐前排”由理想变成行动。

(意思对即可)

 

4.

玉米人

①晚夏时节,玉米成熟了。

街头做烤玉米生意的乡下人多了起来。

②有一天,在离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见了一个卖玉米的人。

他占据着很好的地段,背靠着大超市和工人文化官,在过街天桥下,用一个铁皮箍起的炉子,烤着玉米。

玉米被竹签穿着,一穗穗地横在炭火上。

他似乎害了伤风,不时地抽着鼻子。

他的生意真不错,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买了去,他便剥了新的玉米,接着烤。

在他旁边,摊开着一个大网袋,那里面装着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③我不爱吃烤玉米,想买他几穗生的,回家煮。

我指着他烤着的玉米问:

“多少饯一穗?

④“一块五。

”他转动着竹签,头也不抬地说。

⑤“我想买四穗。

”我说。

⑥他抬起头,问了一句:

“你能吃四穗?

⑦“我要买生的,回家去煮。

”我说。

⑧他抽着鼻子,很干脆地说:

“不卖!

⑨我以为他怕我跟他讲价,于是安慰他说:

“我买生的,也按一块五一穗的钱给你。

⑩“那也不卖!

”他坚决地说。

⑪这让我大惑不解。

我开导他:

“你卖熟的才一块五,而我买生的是一样的价,省了你的炭火,还省了你的力气,你怎么算不过来账?

⑫一听我嘲笑他不会算账,他沉下脸,指着我庄严地说:

“卖给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够吃了怎么办?

⑬天哪,竟然是这理由!

我低声骂着他“蠢货”,掉头而去。

到了下一个路口,我碰到了另一个烤玉米的人。

这次,我以熟玉米的价钱顺利地买了几穗生玉米。

摊主显然明白这买卖划得来,很高兴,他笑着对我说:

“好吃了再来啊。

⑭我提着生玉米走的时候,又遇到了那个不卖给我玉米的人。

我站定了,示威性地晃悠着手中的玉米。

他在招揽生意的时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张大了嘴,很惊恐的样子,好像我提着的,是一颗颗手雷。

他别过身去,连打了几个喷嚏,然后回过头来,接着烤他的玉米,那么的安闲,那么的从容。

⑮夏季过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见了。

有一天路过天桥,在苍茫的蓝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个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黝黑的脸,以及他灵活地转动炭火上的玉米时的知足的神态。

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

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难道不可贵吗?

⑯我想,好的写作者就应该像那个玉米人那样,可以笨一点,可以放弃一点现实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坚持自己的信仰而带来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

我愿意做这样一个玉米人,守着自己的炉子,守着炉子里心灵的炭火,为那些爱我作品的读者(哪怕是少数),精心焙制食粮。

1.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占据——()招揽——()洋溢——()

2.短文主要讲述“我”向一个_________买生玉米遭到________,到别处买到了生玉米后向他__________________的故事。

3.读读第⑭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4.你是如何理解短文第⑮自然段中“我忽然觉得他是一个身上洋溢着神灵之光的人”这句话的?

5.文中的“我”对两个卖烤玉米的人看法有所不同,你读懂“我”内心的感受了吗?

请用简短的话分别表达“我”对他们的评价。

1.占领招徕充满

2.卖烤玉米的人拒绝示威性地晃悠手中的玉米

3.这句话生动传神地反映出他对别人的关爱与担忧,宁愿舍弃眼前小利,也要为他人的需求尽到自己的那份责任。

4.他为了一个信念,或者说是一种责任,拒绝唾手可得的利益,他这种固执,是可贵的,值得“我”学习。

5.第一个卖烤玉米的人为了一种责任,坚守自己的信念。

第二个卖烤玉米的人只顾眼前利益。

 

5.

母亲的味道

钟秀华

①从记事起,母亲的味道便与厨房息息相关。

她常常穿着陈旧的粗布衣服,一日三餐不厌其烦地摆弄着锅碗瓢盆,将油烟味悉数纳入衣服、毛发的每一条缝隙里。

走到哪里,她的身上都散发着招脾般的气味,仿佛永远都脱不了家庭主妇的标签。

于我而言,母亲的味道已是楔入心灵几十年的最温暖的味道了。

②每天清晨,母亲必是第一个起床,拿了一把笤帚扫去灶台上的杂垢,然后开启锅灶。

接着,她挑着一担大木桶,去河边担水,将厨房里的大缸小瓮全都填满了才肯放下扁担。

米饭煮至半热,母亲便把一双儿女喊醒。

她眼疾手快,盛一碗刚捞起来的米饭,左三圈右三圈,三五下就捏成了一个大饭团。

饭团香喷喷的,由于捏挤得紧实,咬在嘴里很有韧劲,那是小时候我和哥哥每天清晨的第一道美味。

偶尔,母亲还会奢侈地给饭团挖一个小窝窝,再放上一小勺白糖,这又增加了我们兄妹的期待。

③父亲喜欢吃本地的特色小吃,诸如红薯叶米粿、饭包肉圆、薯圆、艾米粿等都百吃不厌。

母亲自外地嫁过来,原本对这些小吃的做法一窍不通,但母亲天生有着好学好胜的本领,每当别人家做这些小吃时,母亲经常自告奋勇去打下手。

一来二去,就让她给全盘掌握了。

于是,当红薯叶长势旺盛的季节,母亲的厨房里时常飘散着红薯叶米粿的清香味。

逢年过节,母亲总不忘蒸好一屉一屉的饭包肉圆,父亲常常吃得赞不绝口。

父亲是个放映员,经常走村串户地放电影,百家饭、百家味都尝过,却还是觉得家里的饭最合胃口。

在家的时候,他常常坐在灶堂里帮母亲烧火,一边比对着村里哪个媳妇做的饭如何:

“张家的太咸了,李家的半生不熟,还是老婆做的好吃啊!

”此时的母亲抿嘴一笑,自是满心的得意,对于手上的功夫,又多了几分用心。

④母亲的厨房里,做的永远都是家里人需要的食物。

嫂子娶进门时,很快怀孕了,于是厨房里又长期飘荡着煲汤的香味。

母亲买来新鲜的猪肚,买来活楞楞的小母鸡,一天一天变着花样地做给嫂子吃,直到嫂子诞下一个七八斤重的小男婴。

再后来,母亲又将安排一日三餐的重心转向了孙儿辈。

红枣、莲子、排骨轮番上阵,将侄儿养得白白胖胖的。

最难忘的,还是我患胃病的那几年。

母亲到处打听了偏方,什么猪心煨食盐、猪肚炖胡椒、老母鸡炖仙人掌等等凡是相信有用无害的食物,都让我吃了个遍。

最终我的胃疼病好了,但我却不知到底是吃哪种偏方好的。

这中间母亲付出了多少的辛劳,早已是无法计数了。

⑤直到今天,已经成家的我,还赖在母亲的厨房里蹭饭吃。

母亲总是冲着我们的喜好备菜,可是当我扪心自问,母亲最喜欢吃的是什么时,却发现自己真的没有能力回答。

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

⑥我望着站在厨房里的母亲,她的背已经因为长年的劳碌而佝偻了。

我用力地呼吸着母亲身上的气味,那一缕缕浓重的厨房味,饱浸的全是母亲的爱与付出呵!

(选自《中国艺术报》,略有改动)

1.请根据全文内容,说说题目“母亲的味道”的具体含义。

2.品读第②段和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谈一谈你在其中体会到了什么。

第②段:

第③段:

3.选文第⑤段中,“母亲是天下最好的母亲,而我,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对这句话的深刻理解。

4.作为结尾段,第⑥自然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5.本文中,作者用朴实的文字描绘了朴实的母亲给“我”的踏踏实实的幸福。

相信你也曾经体会过这种平淡生活中的幸福,能写一写你生活中平淡的幸福吗?

1.一语双关,既指母亲为家族成员所做的各种美食的味道,也指母亲对家族成员的关爱与付出的爱的味道。

2.第②段:

动作描写,“盛”“左三圈右三圈”“三五下”“捏”等词语写出了母亲厨艺的娴熟,以及对子女的关爱。

第③段:

语言描写,通过父亲对母亲厨艺的赞美,侧面烘托母亲对家人的关心,以及父母亲之间的恩爱。

3.母亲总是冲着我们的喜好备菜,用一辈子的付出,关爱着家里的每一个成员,所以说是“天下最好的母亲”。

母亲为了家,长年累月付出,而“我”却不知道母亲“最喜欢吃的是什么”,“我”对母亲的关心不够,所以说是“天下最不懂事的女儿”。

作者通过对母亲、母爱的赞美和自我批评,含蓄地呼吁人们多关爱父母、关心老人。

4.内容上:

篇末点题,点明文章中心;结构上:

照应开头,使全文结构严谨。

5.略

 

6.

独腿人生

罗伟章

应朋友之约,去他家议事,这是我第一次上他家去。

朋友住在城南一幢别墅里。

别墅是为有私车的人准备的,因此与世俗的闹市区保持一段距离。

我没有私车,只得坐公交车去,下车之后,要到朋友的别墅,若步行,紧走慢赶,至少也要四十分钟。

眼看约定的时间就快到了,我顺手招了一辆人力三轮车。

朋友体谅我的窘迫事先在电话中告知:

若坐三轮,只需三元。

为保险起见,我上车前还问了价。

“五元。

”车夫说。

我当然不会坐,可四周就只有这辆三轮车。

车夫见我犹豫,开导我说:

“总比坐出租合算吧,出租车起价就是六元呢。

”这个账我当然会算。

可五元再加一元,就是三元的两倍,这个账我同样会算,我举目张望,希望再有一辆三轮车来。

车夫说:

“上来吧,就收你三元。

”这样,我高高兴兴地坐了上去。

车夫一面蹬车,一面以柔和的语气对我说:

“我要五块其实没多收你的。

”我说:

“人家已经告诉我只要三元呢。

”他说,那是因为你下公交车下错了地方,如果在前一个站就只收三元。

随后,他立即补充道:

“就只收三元,已经说好的价,就不会变。

我是说,你以后来这里,就在前一站下车。

”他说得这般诚恳,话语里透着关切,使我情不自禁看了看他。

他穿着这座城市经营人力三轮车的人统一的黄马甲,剪得齐齐整整的头发已经花白了,至少有五十岁以上的年纪。

车行一小段路程,我总觉得有点不大对劲,上好的马路,车身却微微颠簸,不像坐其他人的三轮车那么平稳,而且,车轮不是向前滑行,而是向前一冲,片刻的停顿之后,再向前一冲。

我正觉奇怪,突然发现蹬车的人只有一条腿。

他失去的是右腿。

一截黄黄的裤管,挽一个疙瘩,悬在空中,随车轮向前“冲”和频率前后晃荡着。

他的左腿用力地蹬着踏板,为了让车走得快一些,臀部时时脱离座垫,身子向左倾斜,以便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在左腿上。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

我觉得我很不人道甚至卑鄙。

我刚三十出头,有一百三十多斤的体重,体魄强壮,而他比我大二十多岁,身体精瘦,且只有一条腿,从他左腿并不肥大的裤管随风飘动的情形,我猜想他唯一的好腿一定瘦得可怜。

然而,我却大模大样坐在车上,让他用独腿带我前行。

我的喉咙有些发干,心胸里被一种奇怪的惆怅甚至悲凉的情绪纠缠着,笼罩着。

我想对他说:

“不要再蹬了,我走路去。

“我当然会一分不少地给他钱,可我又生怕被他误解,同时,我也怕自已的做法显得矫情,玷污了一种圣洁的东西。

前面是一带缓坡,我说:

“这里不好骑,我下车,我们把车推过去。

”他急忙制止:

“没关系,没关系,这点坡都骑不上去,我咋个挣生活啊?

”言毕,快乐地笑了两声,身子便弓了起来,加快了蹬踏的频率。

车子遇到坡度,便顽固地不肯向前行,甚至有后退的趋势。

他的独腿顽强地与后退的力量抗争着,车轮发出“吱吱”的尖叫,车身摇摇晃晃,极不情愿地向前扭动。

我甚至觉得这车也是鄙夷我的!

它是在痛恨我不怜惜它的主人,才这般固执的吗?

车夫黝黑的后颈高高绷起一股筋来,头使劲地向前蹿,我想着他的脸一定是紫红的,他被单薄的衣服包裹起来的肋骨,一定根根可数。

他是在跟自己较劲,与命运抗争!

坡总算爬上去了,车夫重浊地喘着气。

不知怎么,我心里的惆怅和悲凉竟然了无影踪。

我在为他高兴,并暗暗受着鼓舞。

在我面前的无疑是一个强者,他把路扔在了后面,把坡扔在了后面,为自己“挣”来了坦荡而快乐的生活。

待他喘息稍定,我说:

“你真不容易呀!

”他自豪地说:

“这算啥呀!

今年初,我一口气蹬过八十多里,而且还带的是两个人。

我问他怎么走那么远?

他说:

“两个韩国人来成都,想坐人力车沿二环路走一趟,看看成都的风景。

别人的车他们不坐,偏坐我的车。

他们一定以为我会半路出丑的,没想到,嘿,我这条独腿为咱们成都人争了气,为中国人争了气!

我不知该说什么好,既心酸,又豪迈,是那种近乎悲壮的情感。

车夫又说:

“下了车,那两个韩国人流了眼泪,说的什么话我不懂,但我想,他们一定不会说我是孬种。

不由自主地,我又看着他的那条断腿。

我很想打听一下他那条腿是怎么失去的,可终于没有问。

事实上,这已经无关紧要了。

他已经断了一条腿,而那条独腿支撑起了他的人生和尊严,这就足够。

我想,如果那条断腿也有在天之灵,它一定会为它的左腿兄弟感到骄傲,一定会为它的主人感到自豪。

离别墅大门百十米远的距离,车夫突然刹了车。

“你下来吧。

”他说。

我下了车,给他五元钱。

他坚决不收。

“讲好的价,怎么能变的呢?

你这叫我以后咋个在世上混啊?

我没勉强,收回了他找我的两元钱。

我正要离开时,他不好意思地说:

“我本来应该把你送拢的,可是一幢高级别墅,往别墅去的人至少应该坐出租啊……我怕被你朋友看见……”

我的眼泪流了下来。

我天生是不太流泪的人。

朋友果然在大门边等我,他望着远去的车夫说:

”你为什么不让他送拢?

那些可恶的家伙总是骗一个是一个!

你太老实了。

议事完,朋友留我吃饭,我坚决拒绝了。

我徒步走过了那段没有公交车的路程。

我从来没有与自己的两条腿这般亲近过,从来没有觉得自己的两条腿这般有力过。

1.本文中“我”在坐独腿车夫的车的过程中,有许多打动“我”的,令“我”的情感发生变化的情节,请你概括一下这些情节及“我”的情感变化。

2.请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我猛然间觉得很不是滋味,眼光直直地瞪着他的断腿,瞪着悬在空中前后摇摆的那截黄黄的裤管。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