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三专题复习诗分类答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906996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90.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三专题复习诗分类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高三专题复习诗分类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高三专题复习诗分类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高三专题复习诗分类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高三专题复习诗分类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三专题复习诗分类答案.docx

《届高三专题复习诗分类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三专题复习诗分类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三专题复习诗分类答案.docx

届高三专题复习诗分类答案

夜泊牛渚①怀古

李 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②。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

(1)清代王士祯评价这首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对颔联的一个“空”字极为赞赏,认为其意蕴丰富,请简析。

(6分)

【思维导图】

审要求

释含义

找手法

描景象

析作用(感情)

鉴赏关键字及理解诗歌内容

“空”的本义和语境义

展开联想,把“空”放入诗歌描写的景象中,体会妙处

“空”抒发了诗人-------的感慨

请你组织答案:

空:

白白的,徒然。

(1分)诗人登舟望月吟诗,联想到袁宏乘月泛舟咏诗遇知音,受到谢尚的赏识,名声大著。

(1分)而自身空负袁宏之才,谢尚却不复可遇。

(2分)“空”字抒发了诗人知音难觅,怀才不遇的感慨。

(2分)

(2)结合全诗,谈谈尾联是如何表达作者无尽情思的。

(5分)

【思维导图】

审·要求→要求鉴赏尾联的表达技巧以及思想感情

点·手法→根据尾联点明使用的手法

描·景象→诗歌的尾联想象明朝挂帆离去的情景

悟·感情→抒发了因不遇知音而引起的寂寞凄清情怀

请你组织答案:

最后两句运用了虚实结合、想象、寓情于景和以景结情的手法。

(答出两种2分,一种1分),想象明天秋风萧瑟,枫叶飘落,自己挂帆远去的情景,(1分)以寂寥、凄清的环境氛围,烘托诗人因不遇知音而产生的孤寂、凄苦之情。

(2分)

 

汴京纪事二十首(其五)

刘子翚①

联翩漕舸入神州,梁主②经营授宋休。

一自胡儿来饮马,春波唯见断冰流。

【注】①刘子翚(huī):

历经北宋末期和南宋初期的诗人,其父奉命出使金营,拒绝金人诱降,自缢而死。

②梁主:

梁太祖朱温。

朱温定都汴京后,大兴土木,苦心经营,使汴京日趋繁华。

(1)第二句中的“休”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绪?

请简要分析。

(4分)

“休”字写出了朱温苦心经营的汴京传留给宋朝后好景不再的状况,(2分)流露出作者的感伤情绪,(1分)蕴含了作者对断送祖宗基业的统治者的愤慨和对金国的憎恨。

(2分)

(2)全诗是怎样表现汴河景象的?

诗人这样写用意何在?

请简要分析。

(4分)

全诗通过昔日汴河船只联翩而来的繁华(1分)与今日汴河春水裹挟着断冰无语流过的破败(1分)形成对比(1分),融情于景(1分),写出了北宋由盛而亡的历史,揭示了国事沧桑的主题。

(2分)

 

[商调黄莺儿·赠燕

【清】张潮

花落意难堪,向泥中,着意衔,携归画栋修花口。

珠帘半缄,乌衣半掺,最难消王谢堂前憾。

语呢喃,千般诉说,只有老僧谙。

【注】花口:

指初开的花,因花开时成口张状,故称。

1.作者描写燕子,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3分)

 

这是一首散曲,前四句写燕子在泥中衔回落花修补画栋上残破的彩绘花朵,燕子都不忍花朵残破,有拟人意味;中间四句写燕子在半开半掩的珠帘内,半掺着羽翼,感伤眼前破败“堂前王谢”,既有拟人手法,又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暗含用典。

作者实写眼前的衰败,化用典故,让人联想到旧时的王谢堂,虚实结合。

拟人 用典 虚实结合

2.散曲中的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作者这样写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4分)

 

燕子为何不衔泥而衔花是因为燕子觉得“花落意难堪”,表达了惜花伤春之情,结合后文燕子呢喃,千般诉说,只有住在这里的老僧才能听懂。

这里表明王谢堂早已经变身寺庙。

昔盛今衰的感慨溢于言表。

最难消:

最难承受。

谙:

谙熟。

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

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凭韦少府班觅松树子栽

落落出群非榉柳,青青不朽岂杨梅。

欲存老盖千年意,为觅霜根数寸栽。

大夫①名价古今闻,盘屈孤贞更出群。

将谓岭头闲得了,夕阳犹挂数枝云。

注:

①相传秦始皇登泰山避雨于这株松树下,后来封此树为“五大夫”。

(1)这两首诗都以“松树”为吟咏对象,简析两首诗中的“松树”有何不同?

(4分)

不同点:

杜诗中的松树是一棵青翠挺拔、超凡脱俗、卓而不群的松树苗;(2分)成诗中的松树是一棵枝虬干曲、孤傲坚贞、声名显赫的古松。

(2分)

(2)这两首诗各自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4分)

杜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1分)表达了作者对松树的喜爱之情以及要成就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的人生感悟。

(1分)

成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表达了诗人不为虚浮的名利所累,清闲自在,保持本真自我的人格理想。

(1分)

 

月  圆①

[唐]杜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

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4分)

【思维导图】

 

请你组织答案

 孤月当空,清辉满楼;月映寒江,影动柴扉;

月洒江波,浮光跃金;月照绮席,光彩交融;

月挂空山,万籁俱静;月明中天,疏星寥落。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4分)

【思维导图】

 

请你组织答案:

______________

遥想故园桂花开放,是虚写;眼前清辉,是实写。

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

虚实结合,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寄托了诗人渴盼万家团圆的美好愿望。

 

望 江 怨

送 别

[清]万树

春江渺,断送扁舟过林杪①。

愁云青未了,布帆遥比沙鸥小。

恨残照,犹有一竿红,怪人催去早。

【注】①杪:

树梢。

(1)这首词的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送别场景?

(3分)

【思维导图】

请你组织答案:

 

一幅缠绵婉恻又悲凉寂寥的送别场景:

词人伫立江边,春天江水渺茫,友人的扁舟渐行渐远直至被树梢遮蔽,浮云沉如愁绪无穷无尽,最后惟见比沙鸥还小的点点白帆。

先抓住主要景物,如“春江”“扁舟”“愁云”“布帆”等,展开联想和想象,结合着修饰景物的关键词,描绘画面,语言力求优美。

然后再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及运用的表现手法。

如缠绵婉恻、孤寂冷清等。

由“缈”可得出江水渺茫的意境;由“断送”可得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未了”表现了词人的缠绵婉恻;“小”烘托了词人内心的怨恨情绪。

综合起来可得出离别时难舍难分的缠绵婉恻的场景

(2)怎样理解“怪人催去早”?

请结合全词分析。

(4分)

【思维导图】

请你组织答案:

词人在友人离开后,仍立在江头痴痴望远,夕阳将落,有人催词人回家,词人却以“还有一竿高”为由而“责怪”“埋怨”那人这么“早”就催他回去,一个“怪”字将依依不舍之情推向顶峰。

全词情景交融,含蓄淡雅,不言离别,而离伤溢于言表。

残阳即将落去,责怨人们催促的太早。

该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斜阳不愿离去而责怨人催促的情绪,词人以残阳来暗喻自己,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的缠绵之情。

全词虽没有一句言离别,却以景衬情的手法、以含蓄蕴藉的语言将景和情表达的韵味十足。

词人目送友人扁舟渐行渐远,不忍离开;天边愁云片片,帆船越行越远,比沙鸥还要小。

而此时夕阳还有“一竿红”,词人不禁心中生恨,怪催促者催着要早早离开,使自己不能和友人多聚片刻。

全词没一句言离别,一“怪”已使诗人的离别之情渲染到了极致,反常心理正好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烈的不舍和留恋,足见两人友情之深。

 

塞路初晴

雍 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

出行的人。

(1)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描绘了一幅怎样的边塞风景?

(4分)

答:

诗歌在颔联中用了拟人的手法(1分)用“侵”和“傍”字,将“新水”“残烟”人格化,形象生动地描绘了雨后黄昏时,积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自由地向低洼处流淌,袅袅的炊烟还盘旋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的情景,(1分)展示了一幅雨后塞外草原(1分)的壮观(1分)图景。

(2)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答:

作者借描绘傍晚塞外雨后人们听说边疆无战事之后,悠然欣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的草原上游猎的悠闲图景(1分)以及义正辞严地告诫企图犯边的胡人,唐朝军队严阵以待,守护边疆(1分),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1分)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1分)。

 

以《塞路初晴》为题,这当然是一首边塞诗。

而一般的边塞诗,总是着重写激烈的战斗,充斥着烟尘烽火和刀光剑影,给人以苍凉、悲壮甚至恐惧之感。

这首诗却迥然而异,它以满腔热情,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良好愿望。

前四句以简练的笔墨和秾丽的色彩,写作者在塞路上行进时的所见,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饶有边塞情趣的美好画图。

在草原上,傍晚时分,大雨刚过,斜日反照,一道绚烂的彩虹横跨天空,山岭、川原在水汽迷蒙中,还残留着大雨的痕迹。

雨后新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到处乱流,袅袅炊烟正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盘绕不去,显得依恋不舍。

这一切,是无比动人的景象。

作者是成都人,他以南方人的新奇的眼光,来审视这塞北的美景,字里行间充溢着欢悦、愉快的感情。

这四句诗,第一、二句正面点题,时间、地都十分明确,特别是重点突出了初晴,具有统摄全诗的作用。

第一句"晚虹斜日塞天昏",乍看来,在点明时间上似乎叠床架屋,有些犯复,但仔细咀嚼,却寄寓着作者深刻的用心。

"晚虹",亦即傍晚的彩虹,是作者在草原上行进时,最先映入眼帘的景物,这当空舞动的七色彩练,将作者的视线不由自主地引入广阔的空间。

一个"晚"字,点明了时间。

在广阔的天空中,与"晚虹"相对,正是那发射着光辉的"斜日",唯其斜挂天际,才能与天边彩虹遥相呼应,使得画面极为开阔,表现出边塞雄浑的特色。

这里,"斜日"不是用来点明时间,而是用来描写实有景象。

"塞天昏"的"昏"字,也不是用以表明时近黄昏,而是用以形容草原上大雨刚歇,经强烈阳光的照射,水汽上升而形成的略带迷蒙的景象,这是草原初晴时的显著特征。

这一句与下句"一半山川带雨痕",组成了一幅壮阔的图景,是从远处落笔。

第三、四句由远而近,写诗人脚下之路,然后又稍稍推开去,写附近散布在草原上的村庄。

天上地下,远处近处,景物富于变化,很有层次。

同时,作者摄入诗中的景物,在颜色的搭配上,也很有特点。

"晚虹"、"斜日"、"青草"、"残烟"、"绿杨",组合在一起,色彩异常艳丽,但秾丽中又有清新之感;风光宛如旖旎江南,但旖旎中又有北国的雄浑。

颜色上的搭配,与空间位置上的变化结合在一起,从而将草原风光形象准确地传达给了读者,使人如身临其境。

第五、六句是作者在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是全诗的主干。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贾谊《过秦论》:

"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北方游牧民族常向南扩展势力,故"南牧"实含有侵略的意味。

"汉将"即指唐将,此是唐诗中的惯用法。

"北门",即北方门户,《旧唐书·郭子仪传》:

"朔方,国之北门。

"这两句是警戒北方游牧民族,休得南下侵略,因为强大的唐军正驻守在北方,是卫国的长城。

诗句显得义正辞严,有凛然不可侵犯之概。

为了加强气势,作者使用因果倒装法,将"胡人羊马休南牧"的警告语前置,放在主导地位上,以逆笔取势,显得更为有力。

这两句初读时似觉与前四句有些脱节,但细味诗意,不难看出,它是承上"新水乱侵青草路"而来,由于雨水充裕,草原上青草长势茂盛,因而想到羊马南牧。

从内在联系上看,非常自然,非常紧密,在突然的跳跃中,隐含着细针密线的连缀。

最后两句:

"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前一句是紧承第三联。

如果说上一联中还隐含着作者对战争的戒备心理的话,那么,经过打听,证实此时确乎停止战争了,作者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

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了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

于是,他悠然地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往来驰逐,心情轻松愉快。

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

"秋原"二字,又将读者的想象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后初晴的美景,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并且,在前四句静景的描写上,又增加了动态的游骑。

动静结合,使整个草原更富有生气,把景色装点得更加美好。

于是,那明丽清爽的画图,愈益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那悠然绵邈的韵味情致,也令人回味无穷。

这首诗前四句平平叙起,在节奏上舒缓平稳。

第三联异峰突起,在内在旋律的起伏上,猛然形成高潮,给读者以强烈印象,也使得全诗有了刚健挺拔的气势。

然后,到尾联又逐渐平稳,并且回复到前四句去。

这样,在起伏跌宕之中,显出显著的变化,在回环往复的结构上,浑然天成,表现了很高的艺术技巧。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4分)

【思维导图】

 

请你组织答案:

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位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思路点拨】根据标题“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可概括出朋友新居落成;根据“长爱街西风景闲”可概括出自己心情闲适;根据颔联可概括出周围景色优美;根据颈联可概括出主人品位高雅;根据“认得诗人在此间”可概括出宾主志同道合(都喜欢诗歌,都喜欢闲适)。

(2)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分)

【思维导图】

 

请你组织答案:

 

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思路点拨】根据“诗人在此间”(原来诗人在此间),可以表现出诗人对窦员外的恭维之意;根据“在此间”,可以表现出诗人的向往之情;诗人和窦员外都喜欢诗歌,诗人和窦员外都喜欢闲适,可以表现出他们志趣相同。

刘禹锡,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

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

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

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

   这首律诗可分三层。

首联为第一层,是说诗人长久喜爱街西悠闲的风景,来到窦员外居处突然“开颜”(露出微笑);中间两联为第二层,是说窦员外居处无论院外还是院内景物都非常秀丽幽静;尾联为第三层,是说诗人和窦员外志趣相同。

整首诗语言清新隽秀,景色秀丽幽静,表现出诗人积极乐观的心态。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道出了不少文人的心声,为我们透露的是诗人对“闲”的生活和情态的欣赏与向往。

刘禹锡性格刚毅,饶有豪猛之气。

在忧患相仍的谪居年月里,确实感到了沉重的心理苦闷,这首诗中也能听出作者吟出了一曲曲孤臣的哀唱。

满江红①

柳永

暮雨初收,长川②静,征帆夜落。

临岛屿,蓼烟疏淡,苇风萧索。

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

遣行客、当此念回程,伤漂泊。

桐江好,烟漠漠。

波似染,山如削。

绕严陵滩畔,鹭飞鱼跃。

游宦区区成底事③?

平生况有云泉约④。

归去来,一曲仲宣⑤吟,从军乐。

【注】①此词为因游宦泊船桐江所作。

②长川:

词下片中的桐江。

③成底事:

一事无成。

④云泉约:

指退隐山水之间的约定。

⑤仲宣:

建安七子之一王粲的字,王粲有《从军行五首》。

(1)这首词的上片写景很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3分)

 

答:

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的特色。

(1分)词人先写了一系列的静景:

傍晚雨停,桐江波静,夜幕来临,舟船帆落;蓼草疏淡如烟,芦苇萧索。

然后写了动景:

江上渔船飞快的行进,闪烁着灯火回归村落,做到了动静结合。

(1分)“飞短艇”,“载”“归村落”,这些动景更加衬托出环境的静寂。

(1分)

(2)这首词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词人形象?

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5分)

答:

表达了词人厌倦仕途,渴望归隐之情。

(2分)上片通过写雨后秋夜的疏淡、萧索之景烘托作者凄凉的心情;渔人急于归家,反衬出作者漂泊的孤独和凄苦,表达出作者渴望结束漂泊,怀乡思归的心情。

(2分)下片写桐江雾浓波染,两岸峰峦如削,这样的自然美景和“区区成底事”的宦途形成了强烈地对比,继而借王粲的诗,表达出自己对游宦生活的厌倦和向往自然的归隐心理。

(1分)

傍晚的落雨刚刚停止,桐江一片寂静,远征的航船在夜幕中靠岸停泊。

对面的岛屿上,水蓼稀疏雾霭寒凉,秋风吹拂芦苇萧索作响。

多少渔人行驶着小船,却只见船上的灯火飞快地回归村落。

对此令我思念起回归的路程,对漂泊生活产生了厌倦而忧伤的情绪。

桐江景色美丽,雾霭漠漠密布,好似浸入了水波之中,山峰如刀削一般,白鹭和鱼儿围绕严陵濑飞翔和跳跃。

游宦生涯跋涉辛苦一事无成,何况早就有归隐云山泉石的心愿。

回归吧,羡慕渊明的躬耕田园,厌倦仲宣的从军艰苦。

注释

⑴满江红:

词牌名,唐人小说《冥音录》载曲名为《上江虹》,后改今名。

柳永始填此调,有仄韵、平韵两体,此词为仄韵,为正体。

《乐章集》注“仙吕调”,高栻词注“南吕调”。

格调沉郁激昂,前人用以发抒怀抱,佳作颇多。

双调九十三字,上片八句四仄韵,下片十句五仄韵。

⑵长川静:

长河一片平静。

川,指江河。

征帆:

远行船上之帆。

⑶蓼烟:

笼罩着蓼草的烟雾。

蓼,水蓼,一种生长在水边的植物。

⑷苇风:

吹拂芦苇的风。

萧索:

象声词,形容风声。

元稹《酬乐天雪中见寄》:

“知君夜听风萧索,晓望林亭雪半糊。

⑸几许:

有几个。

短艇:

轻快的小艇。

⑹遣:

使,令。

行客:

词人自谓。

回程:

回家的路程。

⑺桐江:

在今浙江桐庐县北,即钱塘江中游自严州至桐庐一段的别称。

又名富春江。

⑻漠漠:

弥漫的样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⑼严陵滩:

又名严滩、严陵濑。

在桐江畔。

⑽游宦:

春秋战国时期,士人离开本国至他国谋求官职,谓之游宦,后泛指为当官而到处飘荡。

底事:

何事,为了什么事呢?

⑾云泉约:

与美丽的景色相约,引申为归隐山林之意。

云泉,泛指美丽的景色。

⑿归去来:

赶紧回去吧。

陶潜著《归去来兮辞》以抒归隐之志,故后用“归去来”为归隐之典。

仲宣:

三国时王粲的字,王粲初依荆州刘表,未被重用,作《登楼赋》,以抒归土怀乡之情。

后为曹操所重,从曹操西征张鲁。

⒀从军乐:

即《从军行》。

王粲曾作《从军行》五首,主要抒发行役之苦和思妇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家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