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铝和铝的化合物24页96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90413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94铝和铝的化合物24页96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94铝和铝的化合物24页96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94铝和铝的化合物24页96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94铝和铝的化合物24页96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94铝和铝的化合物24页96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94铝和铝的化合物24页96题.docx

《94铝和铝的化合物24页96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94铝和铝的化合物24页96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94铝和铝的化合物24页96题.docx

94铝和铝的化合物24页96题

铝和铝的化合物

A组

.用于飞机制造的重要材料是

AMg-Al合金BCu-Sn合金CAl-Si合金D不锈钢

.用铝热法还原下列物质,制得金属各1mol,消耗铝最少的是

AMnO2BFe2O3CCr2O3DV2O5

.定向爆破建筑物时,应同时定向切断钢筋和炸碎水泥,除要用适宜的火药以外,还需用

A氧炔焰B铝热剂C液氧D电弧

.铝热剂中铝的作用是

A催化剂B氧化剂C还原剂D填充剂

.铝镁合金因坚硬、轻巧、美观、洁净、易于加工而成为新型建筑装潢材料,主要用于制作窗框、卷帘门、防护栏等。

下列与这些用途无关的性质是

A不易生锈B导电性好C密度小D强度高

.近年来,科学家正在探索利用铝粉作燃料的可能性,以期铝能成为一种石油的取代物。

假如铝作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新型能源被开发利用,关于其有利因素的下列说法,你认为哪项是错误的

A铝质轻,便于运输、贮存,且安全

B铝燃烧时放出的热量大,且燃烧后新产物对环境的污染容易得到有效的控制

C在地球上,铝矿资源丰富

D现代电冶铝的工业技术已为铝作为新能源奠定了重要基础

.铝在人体中积累可使人慢性中毒,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将铝“确定为食品污染之一”而加以控制。

铝在下列场合须加以控制的是

①制铝锭②制易拉罐③制电线电缆④制牙膏皮⑤用明矾净水⑥制炊具⑦用明研和小苏打作出食物膨化剂⑧用Al(OH)3制成胃药⑨制防锈油漆

A①②④⑤⑥⑦B②⑤⑥⑦⑧⑨

C②④⑤⑥⑦⑧D③④⑤⑥⑦⑧

.在明矾的检验中,下列操作错误的是

A取少量明矾固体配成稀溶液

B取少量明矾溶液于2支试管中,分别滴加NaOH溶液(至过量)和酸性BaCl2溶液,观察现象

C用铂丝蘸取明矾溶液在酒精灯上灼烧,观察火焰颜色

D取少量明矾固体于干燥试管中加热,观察试管内壁的现象

.下列关于Al(OH)3的性质叙述中错误的是

AAl(OH)3与过量的浓氨水反应生成NH4AlO2

BAl(OH)3是难溶于水的白色胶状物质

CAl(OH)3能凝聚水中的悬浮物,还能吸附色素

DAl(OH)3受热能分解

.下列有关铝及其化合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铝粉与氧化镁共热可制取金属镁

B足量铝分别与含1molHCl、1molNaOH的溶液反应,产生相同量的氢气

C工业上用电解熔融Al2O3的方法冶炼铝

D在浓硝酸中加入等体积的浓硫酸后,立即加入铝片,铝片表面发生钝化

.2005年1月美国科学家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宣布发现了铝的“超级原子”结构—Al13和Al14。

已知这类“超级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40个时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Al13、Al14互为同位素

BAl13超原子中Al原子间通过离子键结合

CAl14最外层电子数之和为42,与第ⅡA族元素原子的性质相似

DAl13和Al14都具有较强的还原性,容易失去电子生成阳离子

.将铝粉与某铁的氧化物FeO·2Fe2O3粉末配制成铝热剂,分成两等份。

一份直接放入足量的烧碱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放出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15.68L;另一份在高温下恰好反应完全,反应后的混合物与足量的盐酸反应后,放出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

A11.20LB15.68LC22.40LD31.36L

.将15.6gNa2O2和5.4gAl同时放入一定量的水中,充分反应后得到200mL溶液,再向该溶液中缓慢通入标准状况下的HCl气体6.72L,若反应过程中溶液的体积保持不变,则

A反应过程中得到6.72L的气体(标准状况)

B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Na+)=c(Cl-)+c(OH-)

C最终得到7.8g的沉淀

D最终得到的溶液中c(NaCl)=1.5mol/L

.科学家预言超级原子的发现将会重建周期表,2005年1月美国科学家在《Science》上发表论文,宣布发现了Al的超原子结构Al13和Al14,并在质谱仪检测到稳定的Al13I—等。

A113、A114的性质很象现行周期表中的某主族元素,已知这类超原子当具有40个价电子时最稳定。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ll4与ⅡA族元素性质相似

BAl13与卤素性质类似

CAl13在气相中与HI反应的方程式可表示为:

A113+HI=HAl13I

DAl13超原子中Al原子间是通过离子键结合的

.氮化铝(AlN)具有耐高温、抗冲击、导热性好等优良性质,被广泛应用于电子工业、陶瓷工业等领域。

在一定条件下,氮化铝可通过如下反应合成:

Al2O3+N2+3C

2AlN+3CO,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在氮化铝的合成反应中,N2是还原剂,Al2O3是氧化剂

B上述反应中每生成2molAlN,N2得到3mol电子

C氮化铝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D氮化铝晶体属于分子晶体

.在下列各组固体混合物中,等质量的分为两份,将其中一份隔绝空气加强热引发反应,然后分别将反应前与反应后的固体加入足量的稀硫酸中,在相同条件下所得气体的体积不相同的是(不考虑生成气体在水中溶解)

AAl和SBMg和SCAl和Fe3O4DAl和FeO

.现代建筑的门窗框架,常用电解加工成古铜色的硬铝制造。

取硬铝样品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锰比铁活动)

由此推知硬铝的组成是

AAl、Mg、Si、ZnBAl、Cu、Mg、Si、Mn

CAl、Fe、C、CuDAl、Si、Zn、Na

.某些化学试剂可用于净水,水处理中使用的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化学式可表示为:

[Al2(OH)nClm·yH2O]x式中m等于

A3-nB6-nC6+nD3+n

.将表面已完全钝化的铝条,插入下列溶液中,不会发生反应的是

A稀硝酸B稀盐酸C硝酸铜D氢氧化钠

.铝分别与足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当两个反应放出的气体在相同状况下体积相等时,反应中消耗的HCl和NaOH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B2︰1C3︰1D1︰3

.两份铝,一份加入强碱液,一份加入盐酸中,要使前后反应收集到的氢气量之比为1︰2,则两份铝质量比为

A1︰2B2︰1C1︰4D1︰1

.下列各组金属混和物的质量相同,它们分别跟足量盐酸反应,在相同的条件下产生的氢气体积也相同,则其中锌的含量最多的是

A锌和铁B锌和铝C锌和镁D锌和钠

.Al和NaOH水溶液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量之比为

A1︰1B2︰1C3︰1D4︰1

.一定量的钠、镁、铝分别与足量盐酸反应,放出的氢气的质量之比为1︰2︰4,则钠、镁、铝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1︰1︰1B4︰2︰1C2︰3︰4D3︰3︰4

.现有一种镁、铝、硅合金,已知等质量的合金与过量的盐酸溶液或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所得的氢气质量相等,则此合金中Mg、Al、Si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A2︰3︰1B2︰1︰1C2︰2︰1D2︰x︰1(x≥0)

.把镁、锌、铝三种金属的混和物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得标准况状下的氢气2.8升,则金属混和物中,三种金属的物质的量之和可能是

A0.10molB0.125molC0.15molD0.20mol

.锌粉、铝粉、铁粉的混和物44g与一定量的浓度为1725%的H2SO4溶液恰好反应,将溶液蒸发结晶得干燥的无水固体盐140g,则放出的气体体积为(标况)

A22.4LB33.6LC6.72LD无法求算

.金属铝与稀盐酸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

从反应类型的角度分析,该反应属于①置换反应②氧化还原反应③离子反应④取代反应⑤放热反应⑥复分解反应中的

A①②③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⑥

.将5g铝、镁、铁三种金属的混和物与足量稀硫酸反应,反应完全时共放出氢气2.8升(标况),则三种金属物质的量之和为

A等于0.125molB可能小于0.125mol,也可能大于0.125mol

C小于0.125molD无法确定

.2.7g铝粉分别与体积均为100mL、浓度均为2mol/L的①硫酸溶液、②烧碱溶液、③盐酸完全反应,放出氢气的体积(相同条件)是

A①=②=③B①=②>③C①>②>③D②>①=③

.有三种不同浓度的稀硫酸,体积比依次为3︰2︰1,它们分别与等物质量的K2CO3、KHCO3、Al刚好完全反应,此三种硫酸的摩尔浓度比为

A1︰1︰1B6︰2︰3C4︰3︰8D2︰1︰3

.把铝粉和氧化亚铁粉配成铝热剂,分成两等份:

一份在高温下恰好完全反应后,再与足量盐酸反应,一份直接放入足量的烧碱溶液中充分反应;前后两种情况下生成的气体质量比是

A1︰1B2︰3C3︰2D28︰9

.将等质量硅和铝分别投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充分反应后,放出氢气的体积比是(相同状况)

A2︰3B28︰27C9︰7D3︰2

.镁铝合金mg和足量盐酸反应后得到的气体在标准状况的体积为1.12升,m的质量可能是

A1.0gB1.10gC1.50gD2.0g

.一定质量的镁和铝的混和物,分成四等份,分别与足量的下列四种物质反应,充分反应后,放出氢气最多的是

A3mol/L盐酸B4mol/L硝酸溶液

C8mol/L烧碱溶液D18.4mol/L硫酸溶液

.在天平两端各放同浓度、同体积的足量盐酸于烧杯中,调整天平后,往左边烧杯中加入3.6g铝粉,为使天平最终达成平衡,应往右端烧杯中加入镁粉的质量是

A3.6gB3.93gC3.49gD3.70g

.托盘天平两盘上各放置一个质量相等的烧杯,烧杯内分别盛有100mL1mol/L的H2SO4溶液,若两只烧杯中分别加入下列各种物质,反应结束后天平仍保持平衡的是

A各0.05mol的镁和锌B各0.1mol的钙和锌

C各10g的镁和铝D各1g的镁和铝

.将amol钠和amol铝一同放入mg水(足量)中,所得溶液的密度为dg/mL,该溶液的质量百分比浓度为

A

B

C

D

.能源问题是人们关心的热点,有人提出用金属铝作燃料,这真是大胆而新颖的想法。

地球上铝矿资源丰富,如果能用铝作燃料,必将缓解能源紧张的局面。

请写出铝作为新能源的主要优点:

资源丰富、。

.金属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相当广泛的应用。

例如:

厨房炊具常用铝作材料,这是利用了铝有较好的导热性这一性质。

请你再举出三例来说明铝的用途和其对应的性质:

用途性质

.把铝放入过量的NaOH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气体,出现的现象是;若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盐酸,看到的现象是。

.某教科书对“铝热反应”实验的现象有这样的描述:

“反应放出大量的热,并发同耀眼的光芒”,“纸漏斗的下部被烧穿,有熔融物落入沙中”。

已知:

Al、Fe的熔点、沸点数据如下:

物质

Al

Fe

熔点(℃)

660

1535

沸点(℃)

2467

2750

(1)某同学猜测,铝热反应所得到的熔融物是铁铝合金。

理由是:

该反应放热能使铁熔化,而铝的熔点比铁低,所以铁和铝能形成合金。

你认为他的解释是否合理?

(填“合理”或“不合理”)。

(2)根据已有知识找出一种验证产物中有Fe的最简单方法:

(3)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方案,证明上述所得的熔融物中含物中含有金属铝。

请填写下列表格:

所用试剂

实验操作及现象

有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如图是测定铜粉(含铝粉)的纯度的实验装置,所用NaOH的浓度为4.5mol·L-1。

不同时间电子天平的读数如下表所示:

时间

(min)

电子天平读数

(g)

烧杯+NaOH溶液

120.011

烧杯+溶液+样品

0

135.610

1

135.132

2

134.765

3

134.410

4

134.410

(1)试计算样品中铜的质量分数。

(保留小数点后两位)

(2)反应后溶液(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的pH。

.粉末状试样A是由KClO3和铝粉组成的混合物。

进行如下实验:

①将A和CuO混合均匀,放在一置于三角架的石棉网上、用酒精灯加强热,可看到混合物迅猛燃烧,白光耀眼。

完全反应后得到混合物B。

②向冷却的混合物B中加入稀盐酸至固体不再溶解,恰好用去含0.6molHCl的盐酸,得到无色溶液C(设溶液体积为1000mL)和固体D。

然后过滤。

③将溶液C加热、蒸干、灼烧得到固体E,且E的质量和A的质量恰好相等。

请填空:

(1)D的化学式;溶液C中溶质的化学式。

(2)写出①中可能的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②中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4)A中KClO3的物质的量为mol;A中铝粉的质量为g;溶液C中c(Cl-)=。

.在常温下,取两片质量相等、外形和组成相同表面经过砂纸打磨(完全除掉了氧化物)的铝片,分别加入到盛有体积相同、c(H+)相同的稀硫酸和稀盐酸溶液的两支试管(相间体积)中,发现铝片在稀盐酸中产生氢气的速率比在稀硫酸中快。

(1)写出以上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你认为出现以上现象的可能原因是:

假设①;

假设②。

(3)请设计实验对以上的假设进行验证:

①;

②。

(4)如果上述假设都成立,要使以上稀硫酸与铝反应产生的氢气速率加快,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①;

②;

③;

④。

.氮化铝(AlN)是一种新型无机材料,广泛应用与集成电路生产领域。

某氮化铝中含有碳或氧化铝杂质,现用图Ⅰ中的一些装置来进行检验,使氮化铝样品和NaOH溶液反应AlN+NaOH+H2O=NaAlO2+NH3↑,根据反应中所生成氨气的体积来测定样品中的氮化铝的质量分数,并根据实验现象来确定杂质的成分(实验中导管体积忽略不计)

(1)实验有关操作为:

a、往锥形瓶中放入适量的AlN样品:

b、从分液漏斗往锥形瓶中加入过量的浓NaOH;c、检验装置的气密性;d、测定收集到水的体积。

正确的操作顺序为。

(2)本试验中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

(3)广口瓶中的试剂X可选用(填选项的标号)。

A汽油B酒精C植物油DCCl4

(4)广口瓶的液体没有装满(上方留有少量空间),实验测得NH3的体积将(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实验结束后,若观察到锥形瓶中还有固体,则样品中含有的杂质是。

(6)若实验中测得样品的质量为wg,氨气的体积为aL(标况下),则样品中AlN的质量分数为(AlN的式量为41)。

(7)有人改用图Ⅱ装置进行同样实验,通过测定烧杯中硫酸的增重来确定样品中AlN的质量分数。

你认为是否可行?

(填入“可行”、“不可行”)。

原因是,改进的方法为。

.现要制备无水AlCl3并保存下来,能选用的仪器或装置如下图所示。

能选用的试剂如下:

A.食盐晶体;B.水;C.饱和食盐水;D.烧碱溶液;E.铝粉;F.二氧化锰;G.浓硫酸;H无水氯化钙;I.磁石灰。

回答下列问题:

(1)从上述仪器中选取若干连接成一个制备并保存无水AlCl3装置,用图中各管目标号按先后可连接为()接(),()接(),()接(),()接()。

(2)填写连接后装置中各仪器里盛放的物质:

仪器标号

试剂标号

.往一金属易拉罐内充满CO2,然后往罐内注入足量的NaOH溶液,立即用胶布封罐口。

经过一段时间后,罐壁内凹而瘪,再过一段时间,瘪了的罐重新鼓了起来。

解释上述变化,写出有关化学方程式。

(1)罐壁内凹而瘪的原因: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罐再鼓起来的原因: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生命起源于原始海洋。

科学家研究认为,由于海洋中Al3+的浓度极低,所以铝元素未成为人体的必需元素,它反倒对人体有害。

铝主要损害脑细胞,是老年性痴呆的病因之一。

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铝列为食品污染源之一。

每日摄入量应控制在4mg以下。

(1)明矾是一种食品膨化剂。

请写出明矾与小苏打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2)炸油条时,1kg面粉需加0.5kg水、4g明矾和10g小苏打、食盐等辅料。

若烹炸过程中质量减少20%,试通过计算说明100g油条中的含铝量是否超过安全摄人量。

(3)请列举(除食品添加剂外)三种日常生活中铝元素进入人体的源头。

.镁、铝合金7.8g跟足量的盐酸反应,放出氢气8.96升(标准状况),则合金中镁和铝的原子数之比为。

.在某铝合金中铜的质量百分含量为4.2%,则此合金中CuAl2的质量百分含量为多少?

.在调整好的天平的左右两盘中各放一只质量相同的烧杯,烧杯中都盛1mol/L的稀H2SO4100mL;然后向只烧杯中入镁,向另一只烧杯中加入铝,充分反应后天平仍保持平衡。

试讨论镁的质量ag,铝的质量bg的取值范围以及a和b之间应满足的关系式。

.在天平两端的烧杯中分别盛有含1molHCl的盐酸和含有1molNaOH的烧碱溶液,天平平衡;若在盐酸中加入ag镁,在烧碱中加入bg铝,天平仍平衡,试讨论a、b之间的关系式。

.等量的铝、镁、钠与等量的盐酸作用生成氢气,产生氢气的体积可出现下列四种情况:

①Na>Mg=Al②Na=Al=Mg③Mg=Al>Na④Al>Mg>Na。

若盐酸中所含的氯化氢均为1mol,求满足上述四种情况时金属的各自质量。

.一未知无机物A发生如下反应:

A为黄白色固体,加热升华,相对分子质量为266,A和水强烈反应,生成溶液B。

在B中加入NH4Cl和NH3·H2O,得白色胶状沉淀,在B中加稀HNO3–AgNO3溶液得到白色凝胶C,再加入稀NH3·H2O,白色沉淀C溶解,加入过量NH3·H2O生成白色胶状沉淀D,过滤得沉淀D,加入过量NaOH得澄清溶液E;在E中通入CO2气体又得沉淀D;D能溶解在乙醚中并保持不变,该溶液和LiH反应生成F。

LiH过量,F转化为G。

回答下列问题:

(1)确定A是何物质

(2)写出各步骤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确定B至G的各物质是什么?

.在NO3-离子浓度为4mol/L的硝酸铜和硝酸银的混合液100mL中,加入一定量的铝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将滤纸上的沉淀干燥后称重为24.8g,将此沉淀置于盐酸中无气体放出。

向滤液中滴入氯化钡溶液无现象,后加入过量稀氢氧化钠溶液得到沉淀,过滤后,将沉淀加热、干燥得黑色化合物4g。

(1)写出反应中的离子方程式

(2)求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

.取XgNa-Al合金加入水后,产生0.04mol氢气,溶液澄清。

当滴加1.00mol/L盐酸到40.0mL时,溶液开始出现浑浊。

试计算:

(1)合金中Na与Al的物质的量之比;

(2)求X的值。

.向100mL水中加入钾和铝共15g,充分反应后发现剩余金属1.8g

(1)计算放出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2)滤去剩余金属后,所得溶液的质量分数是多少?

.2005年国家质检总局铝合金抽检合格率约为90%。

已知国家行业标准中铸造铝合金的各成分的质量分数为:

Si-4.5%~5.5%,Cu-1.0%~1.5%,Mg-0.4%~0.6%,其余为Al。

现对某品牌的铸造铝合金中所含的四种成分作如下的实验检测:

①称取18.0g铸造铝合金样品,分成等质量的A、B两份。

向A份加入足量NaOH溶液,B份加入足量的稀盐酸。

(已知:

Si+2NaOH+H2O=Na2SiO3+2H2↑)

②待两份反应物都充分反应之后,称得滤渣质量相差0.512g,收集得到的两份气体的体积相差851.2mL(标准状况下)。

试回答下列问题:

(1)样品中Si和Mg的物质的量分别是多少。

(2)通过计算判断该品牌的铸造铝合金是否为合格产品。

.把表面被氧化的A、B两个铝条分别放入甲、乙两种不同的溶液里。

①把含有10.2g氧化铝的A铝条放入1升1.5mol/L热的氢氧化钾溶液甲中,过一段时间取出A铝条,甲溶液增重12.6g。

②把一定量的B铝条放入1升0.9mol/L的硫酸溶液中乙中,过一会儿取出B铝条,其减少了25.8g,溶液乙的质量增加了25.2g。

设反应后溶液的体积仍为1升,求:

(1)反应后甲溶液中的溶质及其物质的量的浓度?

(2)反应后乙溶液中的溶质及其物质的量的浓度?

(3)如将反应后的两溶液相互混和,要求使用的溶液的量最少,而产生的沉淀量又最多,它们在混和时的次序应该如何?

产生沉淀的最大质量是多少?

.现有一包铝热剂是铝粉和氧化铁粉末的混合物,在高温下使之充分反应,将反应后的固体分为两等份,进行如下实验(计算pH时假定溶液体积没有变化):

①向其中一份固体中加入100mL2.0mol·L—1的NaOH溶液,加热使其充分反应后过滤,测得滤液的pH=14;

②向另一份固体中加入140mL4.0mol·L—1的HCl溶液,使固体全部溶解,测得反应后所得溶液中只有H+、Fe2+和Al3+三种阳离子且pH=0。

(1)计算这包铝热剂中铝的质量和氧化铁的质量。

(2)计算实验②产生气体的体积(标准状况)。

.为确定某铝热剂(含氧化铁和铝)的组成,分别进行下列实验。

(1)若取ag样品,向其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测得生成的气体(标准状况,下同)体积为bL。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样品中铝的质量是g

(2)若取ag样品将其点燃,恰好完全反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氧化铁与铝的质量比是。

(3)待

(2)中反应产物冷却后,加入足量盐酸,测得生成的气体体积为cL,该气体与

(1)中所得气体的体积比c︰b=。

.超细氮化铝粉末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等领域。

其制取原理为:

Al2O3+N2+3C

2AlN+3CO由于反应不完全,氮化铝产品中往往含有炭和氧化铝杂质。

为测定该产品中有关成分的含量,进行了以下两个实验:

(1)称取10.00g样品,将其加入过量的NaOH浓溶液中共热并蒸干,AlN跟NaOH溶液反应生成NaAlO2,并放出氨气3.36L(标准状况)。

①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该样品中的A1N的质量分数为。

(2)另取10.00g样品置于反应器中,通入2.016L(标准状况)O2,在高温下充分反应后测得气体的密度为1.34g·L-1(已折算成标准状况,AIN不跟O2反应)。

该样品中含杂质炭g。

.在标准状况下进行甲、乙、丙三组实验:

三组各取30mL同浓度的盐酸溶液,加入同一种镁铝合金粉未,产生气体,有关数据列表如下:

实验序号

合金质量(毫g)

255

385

459

生成气体体积(mL)

280

336

336

(1)甲组实验中,盐酸(填“过量”、“适量”或“不足量”,下同),理由是;乙组实验中,盐酸,理由是。

要算出盐酸物质的量浓度,题中可作计算依据的数据是,求得盐酸的物质量浓度为。

(2)求合金中Mg、Al的物质的量之比,题中可作计算依据的数据是,求得的Mg、Al物质的量之比为。

(3)在丙组实验之后,向容器中加入1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能使合金中的铝恰好溶解,不形成含铝的沉淀,并使Mg2+刚好沉淀完全,再过滤出不溶固体,求滤液中各溶质的物质的量和所加入的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写计算过程)。

.某化学兴趣小组按照下列方案进行“由含铁废铝制备硫酸铝晶体”的实验:

步骤1:

取一定量含铁废铝,加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完全后过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