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一 昆虫形态学观察.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9721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一 昆虫形态学观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实验一 昆虫形态学观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实验一 昆虫形态学观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实验一 昆虫形态学观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实验一 昆虫形态学观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一 昆虫形态学观察.docx

《实验一 昆虫形态学观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一 昆虫形态学观察.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实验一 昆虫形态学观察.docx

实验一昆虫形态学观察

实验一昆虫形态学观察

实验一昆虫形态学观察实验

(一)昆虫体躯的基本构造及头部的构造实验一昆虫形态学观察实验

(一)昆虫体躯的基本构造及头部的构造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体躯的分节现象,以及附肢着生的部位;2、观察昆虫头部的基本构造;3、了解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及类型。

二、内容及方法:

(一)昆虫体躯基本构造的观察:

取飞蝗一头,使其头朝左,侧放在蜡盘内,用大头针自后胸插入,固定在蜡盘上,将盖在体背的复翅和褶叠的后翅拉开,分别用大头针固定在蜡盘上使两翅向上伸展而不遮盖体躯。

观察:

蝗虫的体躯表面坚硬的表皮为外骨骼,它们的体躯和附肢都是分节的,体躯由18或20个原始的体节组成,各体节按其功能的不同又趋向于分段集中,因而构成了头、胸、腹三个体段。

头部:

是由4或6个体节愈合而成的,头壳上已找不到分节的界限、头部着生有取食用的口器和感觉器官眼和触角,所以头部是取食和感觉的中心。

胸部:

由三个体节组成,分节明显,分别称前胸、中胸、和后胸。

这三个体节虽然不愈合,但彼此紧密结合,不能自由活动。

中、后胸的背侧各着生有一对翅,分别称为前翅和后翅,各节侧腹面各着生一对足,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在中、后胸的两侧各着生一对气门,胸部是运动的中心。

腹部:

由8-11节组成,分节明显,节与节之间,以节间膜连接;用镊子轻轻拉其腹末,可以伸缩,在腹部末端着生有附肢演化来的尾须和外生殖器。

在1-8腹节的两侧各着生有一对气门;气管系统通过气门与外界沟通。

腹部是消化、呼吸及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观察蝗虫后,再观察其它节肢动物,并注意进行比较。

(二)观察昆虫头部的构造:

昆虫的头部是一完整的体壁高度骨化的坚硬颅壳,没有分节的痕迹,但是有一些与分节无关的后生的沟,沟内有相应的内脊和内突形成头部的内骨骼。

由于头壳上后生沟的存在,把头壳分成若干区。

观察蝗虫标本:

1、额唇基沟:

又叫口上沟,位于两个上颚前关节之间,是额与唇基的分界限。

额和唇基统称额唇基区。

沟上面部分为额区,沟下面部分为唇基。

近沟的两端有两个陷口,称前幕骨陷。

2、额颊沟:

由上颚前关节向上伸至复眼下的沟,为额和颊的分界线。

两沟中间的区域为额区,沟的外侧部分为颊。

此沟在高等昆虫中已消失。

3、后头沟:

由两上颚的后关节向上环绕头孔的第二条马蹄形的沟。

沟后的狭条骨片称后头,其颊后的部分称后颊。

4、次后头沟:

是环绕头孔的第一条马蹄形沟,在近沟两侧下端的两个陷口称后幕骨陷,沟后的骨片称次后头,次后头与颈膜相连,因此,必须将头拉出来才能观察到,并能看到侧面有一两个后头突,是颈部侧颈片的支接点。

5、颊下沟:

是由额唇基沟至次头沟间的一条横沟,沟下的部分称颊下区。

6、蜕裂线:

是头顶中央的一条倒Y字形线,常为额的上界。

此线在不同的昆虫中变异很大。

此外,头壳的上面部分为顶,和颊合称为颅侧区,前面以额颊沟,后面以后头沟为界。

(三)观察昆虫的头式:

昆虫的头式常以口器在头部着生的位置而分成三类:

1、下口式:

口器向下,与身体的纵轴垂直。

如蝗虫、粘虫等。

2、前口式:

口器向前,与身体纵轴平行。

如步行虫、草蛉幼虫等。

3、后口式:

口器向后斜伸。

与身体纵轴成一锐角,不用时常弯贴在身体腹面。

如蝽象、蝉、蚜虫等。

(四)昆虫触角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昆虫的触角是一对分节的构造,一般着生在额区,具有感觉、臭觉和听觉等功能,形状变化很大,但基本构造相同,都是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

以蝗虫的触角为例,观察以下各部分:

1、柄节:

是触角基部的一节,短而粗大,着生于触角窝内,四周有膜相连。

2、梗节:

是触角的第二节,较柄节小。

3、鞭节:

是触角的端节,又由许多亚节组成,一般昆虫触角的变化是在梗节和鞭节上。

观察各种类型的触角标本,并注意柄节、梗节、鞭节的变化及昆虫因雌雄不同,触角发生的变化。

作业:

1、绘蝗虫头部正面图,注明沟与区的名称。

2、绘一触角构造图,并注明各节名称。

实验

(二)昆虫的口器及其类型一、目的要求:

1、解剖观察咀嚼式口器的基本构造;2、解剖观察刺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3、观察嚼吸式口器、舐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的构造,并了解口器的变异情况和取食方法;4、观察几种幼虫口器的类型。

二、内容及用具:

蝗虫、蝉、蝽象、蜜蜂、家蝇、天蛾、家蚕幼虫、蝇蛆等。

解剖镜、扩大镜、镊子、蜡盘、解剖针、玻片等。

三、内容及方法:

(一)咀嚼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取蝗虫头一个,仔细观察,在唇基和两颊下面是取食器官──口器。

昆虫因食物和取食方式的不同,口器也有相应的变化,但都是由一个最基本的和原始的咀嚼式口器演化而来的。

蝗虫的口器是典型的咀嚼式口器。

蝗虫的口器是由一个上唇、一对上颚、一对下颚、下唇和舌五部分组成的。

先用镊子拉动其各部分,注意它们的活动方向,然后进行解剖。

首先用镊子取下悬在唇基下面的一片上唇,再按左右方向取下上颚,将头部反转沿后头孔上下方向将下颚取下,注意不要把基部拉断,最后将下唇和舌取下。

将取下的各部分依次排列在玻片上,分别观察其形态特征:

1、上唇:

衔接于唇基前缘的一个双层薄片,前缘中央凹入,外壁骨化,内壁膜质而有密毛和感觉器官,称内唇。

2、上颚:

由头部第一对附肢演化而来。

是一对坚硬的、中空的锥状构造,其基部具有磨碎食物的粗糙面称为臼齿叶,端部具齿,用以切碎食物的称切齿叶。

3、下颚:

由头部第二对附肢演化而来,位于上颚之后,分为轴节、茎节、内颚叶、外颚叶和下颚须五部分。

4、下唇:

由头部第三对附肢演变而来,分为后颏、前颏、侧唇舌、中唇舌和下唇须五部分。

5、舌:

是由形成头部的几个体节的腹板突出而成,蝗虫的舌为一袋状构造,位于下唇的前方。

(二)刺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以蝉为例,上唇为一三角形小片,上、下颚延长成一细长的口针,下唇延长为喙,其背面中央有一细纵沟,用以包藏口针,一般有三节。

用解剖针从基部将口针轻轻从沟内挑出,可分为四根,先分开的两根为一对上颚,余下不易分开的两根为一对下颚,一对上颚口针包在一对下颚口针的外面两侧,一对下颚口针的里面有由二条槽形成的粗细两管,即吸收液体的食物管和分泌唾液的唾管。

舌位于口前腔内,其背壁与唇基形成食窦唧筒,其两侧即舌侧叶并入头壳,位于后唇基两侧。

(三)嚼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以蜜蜂为例,上唇为一横条状,上颚发达用以咀嚼花粉和筑巢,下颚、下唇合并为一个取食的主要器官,成为吮吸花粉和水分的喙。

观察蜜蜂口器的上唇、上颚、下唇、下颚、轴节、亚颏等找出它们的位置。

(四)虹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虹吸式口器为鳞翅目成虫蛾蝶所特有,以天蛾为例进行观察,上唇仅有一狭条骨片,下颚的外颚叶极度延长,卷曲为"钟表发条"似的喙,内侧凹陷成槽,当两下颚嵌合在一起,便构成一个封闭的、管状的取食的食物道。

下唇须一般均甚发达。

(五)舐吸式口器的基本构造:

是双翅目蝇类具有的口器。

将家蝇标本放在解剖镜下观察,头部腹面突出一个粗大的喙,是由下唇形成的,喙的前端有两个椭圆形的瓣,叫做唇瓣,在喙的基部(基喙)两侧有一对不分节的下颚须,喙的前壁凹成唇槽,上唇为一尖削的长片盖在唇槽的上面。

用细针将上唇挑起,一个尖削的舌在唇槽中央,在唇瓣上有许多环沟,液体食物顺环沟流到前口,进入食物道。

(六)观察几种幼虫口器类型:

1、蝇类幼虫的口器:

蝇类幼虫(蝇蛆)的口器为刮吸式口器,蛆的头部不发达,缩入胸内,口器仅是一对口钩,口钩能上下活动,用以刮碎食物,然后借食窦唧筒的抽取作用,将液体食物吸入消化道。

2、家蚕幼虫的口器:

家蚕幼虫的口器为咀嚼口器,上唇及上颚正常,下唇、下颚和舌合并成为一个复合体,两侧为下颚,中央为下唇和舌,尖端具有突出的吐丝器。

作业:

1、绘咀嚼式口器构造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列表比较咀嚼式、刺吸式、虹吸式、嚼吸式口器的异同。

实验(三)昆虫胸部的构造及胸足的类型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胸部的构造特点;2、了解昆虫胸足的基本构造及胸足类型。

二、材料及用具:

蝗虫、蜜蜂、螳螂、龙虱(雄)、蝼蛄等液浸标本及玻片标本。

解剖镜、解剖针、扩大镜、镊子、蜡盘等。

三、内容及方法:

(一)昆虫胸部的构造:

取蝗虫一头,观察前、中、后胸连接的情况:

前胸与生翅胸节分离,中后胸之间薄膜消失,紧密联结,每个胸节的侧腹面各着生一对翅。

然后将头部轻轻拉出,露出头部与胸部连接的颈膜,在膜的两侧各有两块侧颈片。

1、前胸的构造:

蝗虫的前胸发达,呈马鞍形延伸至两侧。

将前胸背板连前足取下,仔细观察背板、侧板和腹板并区分之。

前胸背板构造简单,常因昆虫种类不同而异,如螳螂的前胸背板呈长杆状,菱蝗的前胸背板延伸至腹部末端,角蝉的前胸背板前端延伸呈角状。

2、具翅胸节的构造:

昆虫的中后胸背侧方各着生一对翅,故称具翅胸节,在构造上也发生了变化,背板、侧板和腹板都较发达,而且紧密连接形成一块。

将蝗虫的中后胸取下,从侧面剪开成背面和腹面两部分,然后将背面部分固定在蜡盘上(背面向上)再把这一块的前后翅展开,用针固定,以便观察背翅突。

注意观察飞蝗的前脊沟和前盾沟在中央一段重合,所以前盾片不是一整条而是两边各一片。

后胸背板在观察中注意腹部的端背片向前与后胸小盾片接合紧密,形成后胸背板最后的一部分,称后背片(或小盾片)。

在观察侧板时,将另一胸部由背中线和腹中线(可以略偏右方,以保留背和腹中线的构造)前开成两半,将左半置于蜡盘中(外面向上用大头针固定)再将翅拉开固定。

以观察上侧片等构造。

每节侧板中央有一条侧沟,将侧板分为前侧片和后侧片,侧沟上端连接侧翅突,下端连接侧基突。

侧翅突与翅的腋片相接,侧基突与胸足的基节窝相接。

胸部有两对气门,中胸气门在前侧片前面的节间膜上,后胸气门在中后胸之间。

具翅胸节的背板常被前胸背板或翅复盖,将翅伸展后才能见到,半翅目、鞘翅目昆虫的中胸和后胸背板也被复盖,仅中胸的小盾片露出在翅基部之间,为一小三角形骨片。

观察金龟甲、赤条蝽的中胸小盾片。

在观察腹板时,将已剪下的腹面部分固定在蜡盘上(腹面向上),注意蝗虫的间腹片(即具刺腹片)已失去其原始地位,向前伸在中胸腹脊沟中央。

中后胸的大小与翅的发达程度有关。

(二)观察生翅胸节的内骨骼:

1、悬骨:

是背板前脊沟内陷的前内脊发展成的一对片状构造,以供强大的背纵肌着生。

注意飞蝗的胸部有几对悬骨,各处何体节。

2、侧内突:

是由侧板内陷而来的侧内脊向内延伸成的臂状骨。

3、腹内突:

是由腹板内陷而成的一对突起,伸向侧内突,并与侧内突接在一起,外面留一条腹脊沟。

4、内刺突:

是具刺腹片内陷的突起,以供部分腹纵肌着生,在前胸中特别发达。

(三)、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1、胸足的基本构造:

胸足是胸部的附肢、前胸、中胸和后胸各有一对,分别称为前足、中足和后足,着生在胸部侧腹面。

足的变化很大,同一种昆虫的三对足因功能不同,形状也不同,但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

观察蝗虫的中足,由六节组成。

从基部向端部依次称为基节、转节、腿节、胫节、跗节和前跗节,除前跗节外,各节大都呈管状,节间有膜相连,可以活动。

基部着生在基节窝内,以膜与胸部相连接。

跗节又可分为2-5个亚节,同种昆虫有时三对足的跗节数目也不同,是分类上常用的特征之一。

前跗节变化甚大,注意观察飞蝗前跗节的两个侧爪及爪间的中垫。

跗节下面的垫状构造则称为附垫,在虻和蝇类等昆虫中,爪间常有刺或爪下有垫物,称做爪间突和爪垫。

2、足的类型:

昆虫的足绝大多数都用于支持身体和行动,但由于生活环境及习性的不同,有些昆虫的前足或后足变化成各种不同形状和功能的器官。

观察步行虫、蝗虫后足、蝼蛄前足、螳螂前足、蜜蜂后足等各属何种类型?

作业:

1、分别绘蝗虫中、后胸背板、侧板和腹板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绘足的构造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实验(四)昆虫的翅一、目的要求:

1、了解翅的基本构造;2、观察翅的褶叠机构、连锁器、平衡棒和翅的类型;3、掌握脉序的基本情况及其名称,以及它们的变异。

二、材料及用具:

蝉、蜜蜂、石蛾、蝶类、蝗虫、金龟甲、蝽象、蓟马玻片、蝇类、蜻蜓、草蛉、天蛾等。

解剖针、扩大镜、镊子、蜡盘等。

三、内容和方法:

(一)翅的基本构造和分区:

昆虫的翅一般都呈三角形,因此有三边和三角,分别称做前缘、外缘、和后缘;肩角、顶角和臀角。

取蝗虫一头,观察后翅的形状,区分翅面的分区。

翅与胸部的连接是靠腋区内的薄膜和腋片,翅的褶叠是靠膜中的第三腋片上着生的翅褶肌的收缩所引起的。

将蝗虫的翅展开,用大头针固定在蜡盘内(或软木片上),观察翅基的腋片,腋片位于翅基与胸部背板间的腋区内,仔细观察腋片与中片之间以及与背板、侧板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后翅观察)。

1、第一腋片里面和背翅突交接,外面和第二腋片相接,前端的突起与亚前缘脉基部相交接。

2、第二腋片大至呈三角形,里面和第一个腋片相接,外面和中片相接,径脉基部交接在第二腋片的前端。

注意第二腋片的下面正顶在侧板的侧翅突上,成为一个活动枢纽。

3、第三腋片一般为一长形骨片,基部与第四腋片相接(在无第四腋片的昆虫中,则于背板的后背翅突相接)外端与臀脉基部相接。

第三腋片前缘中部有一前凸的突起,突起的外面与基部的一片中片紧接,另一片中片就接在基部中片的外缘,二者之间可以扭动。

中片与中脉及肘脉基部相接。

4、蝗虫的腋片除第一、第二、第三腋片之外,还有第四腋片,这可能是由后背翅突分离出来的。

所以后背翅突不甚明显,第四腋片是一很小的骨片,位于第三腋片和后背翅突之间。

(二)翅的类型:

昆虫由于种类和翅的功能不同,因此翅的质地、大小、形状等也不同,同一种昆虫的前后翅也可以不同。

1、按翅的质地可分为四种:

(1)蝗虫的前翅,质地坚韧,半透明,皮革质,复在后翅上面称革翅。

(2)金龟子的前翅。

质地坚硬,角质,不透明,用来保护后翅称鞘翅。

(3)蝽象的前翅,基半部为角质,端半部为膜质,称为半鞘翅。

(4)蜜蜂的前后翅,质地一致,膜质,透明,翅脉明显可见,称膜翅。

2、翅的质地均为膜质而翅面的外长物不同,据此,可分为三种:

(1)蛾蝶的前后翅翅面复盖有鳞片称鳞翅。

(2)毛翅目(石蛾)的前后翅翅面有毛称毛翅。

(3)蓟马的前后翅翅缘有长毛似缨叫缨翅。

3、由于翅的功能不同而产生的变异:

(1)平衡棒:

如蚊、蝇等的后翅。

(2)伪平衡棒:

如拈翅目雄虫的前翅。

(三)脉序及其变异;观察石蛾脉序。

石蛾(毛翅目)前翅脉序近似假想脉序,只是C合并于前缘Cu2不甚明显,A合并仅基部分开,与假想脉序图作对比,辨认它的脉序。

翅脉的变异很大,有的增多,有的减少(合并或消失),翅脉的增多主要有两类:

(1)在原有的纵脉上分成较多的支这种分支称付脉。

仔细观察草蛉翅脉,Sc长而直,其前方(即Sc与C脉之间)有许多小脉称缘付脉。

(2)在两纵脉之间加插一条纵脉,这种纵脉不是由原有的纵脉分出,因此不与纵脉直接相连接,而是与横脉连接,这类脉称闰脉或加插脉。

如食蚜蝇翅脉在径脉和中脉之间有一闰脉。

翅脉的减少也不外乎两种:

(1)观察天蛾的翅脉,后翅中Sc和R合并成一条脉,Rs不分支。

(2)继续观察天蛾的翅脉,中脉仅三条,基部消失,R与Cu主干和一些横脉形成中室。

另外观察蝇、小蜂、姬蜂、盲蝽、蜻蜓等的翅脉,注意翅脉的变化及翅痣、翅室等。

(四)翅的连锁器:

昆虫的前后翅能一致行动是由于翅的连锁器的作用。

(1)观察蝉的前后翅如何连锁?

(2)观察蜜蜂的前后翅如何连锁?

注意后翅前缘的翅钩列。

(3)观察天蛾后翅前缘基部的翅缰和前翅下面的翅缰钩,注意如何连锁。

作业:

1、绘石蛾前翅脉序,注明各脉的名称。

2、试述翅脉的形成及其功能。

实验(五)昆虫腹部的构造及外生殖器一、目的要求:

1、了解昆虫腹部的构造及变化;2、了解昆虫腹部的附肢和外生殖器──产卵器、交配器的一般构造。

二、材料及用具:

蜉游、蜻蜓、飞蝗、蟋蟀、螽斯、蝉、姬蜂、雄蛾等液浸标本;粘虫幼虫及小麦叶蜂幼虫液浸标本。

解剖镜、扩大镜、镊子、蜡盘、解剖针、大头针等。

三、内容和方法:

(一)昆虫腹部的一般构造:

昆虫腹部一般为9-11节,每节分背板与腹板,侧板则不发达。

节与节之间由节间膜相连,后节前缘套入前节后缘内。

比较低等的昆虫腹部一般由11节构成,比较高等的昆虫腹部没有11节,有的愈合,有的消失,除了原始的一些昆虫和幼虫期外,腹部都没有行动的附肢,但末端数节的附肢则形成外生殖器和尾须。

腹部的节数和形状的变化很大,观察蝗虫的腹部构造:

蝗虫腹部共11节,第1-8节比较简单,第9-10两节较小,背板与腹板之间以膜相连,腹部第一节两侧各有一个听器,腹部1-8节各有一个气门,肛门位于腹节的末端,开口于肛上板之下,两肛侧板之间(肛上板是第11节背板,肛侧板是第11节腹板)。

在两肛侧板上还着生一对尾须,是第11节的附肢,外生殖器也是附肢。

(二)昆虫腹部的附肢──无翅亚纲成虫和有翅亚纲昆虫幼虫期腹部的附肢:

取石炳观察腹部第2-9节上各有一对附肢,它包括位于基腹面的两块肢基片和它前端的可动的刺突和泡。

取跳虫玻片放在显微镜下观察腹部的3对附肢;第一腹节上有一个粘管,末端分成两叶的一个泡,这是第一对附肢,在第三和第五节上有握弹器和弹器,也是该节附肢特化而成。

观察粘虫腹部的5对腹足,小麦叶蜂腹部的7对腹足,它们都是腹节上的附肢。

(三)腹部的外生殖器:

1、雌性外生殖器──产卵器;以蝗虫为例进行观察:

自腹部第8节腹板生出一对钻头状的产卵瓣,称为第一产卵瓣,自腹部第9节上生出一对称为第三产卵瓣,二者组成产卵器,产卵孔即开口于其内基部。

第二产卵瓣着生于第9腹节的腹板上,很小,无甚作用,在第一对产卵瓣之间,产卵孔下方还有一个小三角形薄片,称导卵器。

没有特化的产卵器的昆虫如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等,它们的腹部末端若干节细长而套叠,产卵时可以伸长,观察菜粉蝶或夜蛾科雌虫腹部末端的伪产卵器。

产卵器的有无、形状和构造的不同,反应了昆虫的产卵方式和生活习性,具有产卵器的昆虫,产卵在植物组织内或土里,如蝗虫、叶蜂等。

无特化的产卵器的昆虫,只能将卵产在寄主表面。

2、雄性外生殖器──交配器:

(1)观察蝗虫雄虫,用镊子轻轻拉下下生殖板,可见其阳具呈钩状,无抱握器。

(2)观察粘虫雄蛾,腹末有一对大形抱握器,可见到内部的阳具。

(3)取飞虱一头,将腹末端朝上,观察其构造.(常用抱握器的构造来区分飞虱的种类)。

作业:

1、绘雌性蝗虫腹部末端侧面图,并注明各部分名称。

2、蝗虫雌雄性外生殖器着生在哪些腹节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