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检测题.docx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检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检测题.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检测题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七年级生物上册第一单元探索生命的奥秘检测题
姓名:
________班级:
________成绩:
________
一、单选题
1.海洋中,浅水处生活绿藻,稍深处生活褐藻,再深处生活红藻,海洋植物的这种分布主要受哪一种因素的影响()
A.阳光
B.海水的温度
C.水中的气体含量
D.海水的盐含量
2.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你已经能区分生物与非生物,请你选择下列物体中属于生物的是()
①阳光②松树③空气④细菌⑤金鱼⑥水⑦病毒⑧土壤⑨珊瑚虫⑩藻类
A.①③⑤⑦⑨
B.②④⑤⑦⑨⑩
C.②④⑥⑧
D.①③⑥⑧
3.下列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北极熊皮下脂肪很厚
B.大树底下好乘凉
C.仙人掌的根系非常发达
D.青蛙冬眠
4.在研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中,科学家提出了“鼠妇怕光”的看法。
这应属于实验探究中的哪个步骤()
A.提出问题
B.作出假设
C.收集相关信息
D.分析实验现象
5.某同学用显微镜做“观察花粉粒”实验时,下列操作正确的是()
A.发现目镜上有污点,用干净的餐巾纸进行擦拭
B.为看清物像,先调节细准焦螺旋再调节粗准焦螺旋
C.观察物像,先用低倍物镜观察,再用高倍物镜观察
D.显微镜视野内光线暗,换用凹面镜后一定会变亮
6.呼吸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之一。
下列动物与其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对应不正确的是
A.蚯蚓——体壁
B.蝗虫——气管
C.龟——肺
D.鸟——气囊
7.以下生物学研究案例中,主要运用调查方法的是()
A.探究光对鼠妇分布的影响
B.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C.清査校园中植物的种类和数量
D.用望远镜观察珍稀鸟类
8.当光线太强时,为了获得较好的观察效果,应调节显微镜的
A.大光圈与平面镜
B.大光圈与凹面镜
C.小光圈与凹面镜
D.小光圈与平面镜
9.如果不动显微镜的其他部分,只是转动转换器,将物镜由45×换成10×。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视野变暗
B.视野变亮
C.视野无变化
D.视野变化无规律
10.关于生物和环境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生物只能适应环境,不能影响环境
B.生物生存与环境无关
C.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不仅受环境的影响,反过来也会影响和改变环境
D.环境以对生物几乎没有影响
11.噬菌体是()
A.细菌病毒
B.动物病毒
C.植物病毒
D.细菌
12.在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当转动粗准焦螺旋,让镜筒缓缓下降时,使用显微镜的同学,眼睛应关注的部位是()
A.目镜内
B.物镜
C.反光镜
D.转换器
13.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时,要用生理盐水,其作用是()
A.分离口腔上皮细胞
B.增加细胞的活力
C.保持细胞的形态
D.杀死细胞,便于观察
14.蚯蚓与蜜蜂共有的特征是()
A.都由许多体节构成
B.都经过变态发育
C.都无脊髓
D.运动器官是分节的
15.下列哪一项说明了生物影响环境()
A.大树底下好乘凉
B.仙人掌的叶退化成刺状
C.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16.用一台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装片,第一次使用的目镜和物镜都是10X,第二次使用的目镜5X、物镜10X,第二次看到的细胞与第一次相比()
A.大小是原来的1/2,数目减少
B.大小是原来的1/2,数目增多
C.大小是原来的2倍,数目增多
D.大小是原来的2倍,数目减少
17.手触到含羞草时,它的小叶会立刻合拢,说明它在()
A.呼吸
B.害羞
C.怕光
D.对刺激作出反应
18.在“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实验中,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镜筒下降时,眼睛应注视上镜内的物像
B.由低倍镜换高倍镜后,视野变亮
C.玻片移动的方向与视野中物像移动的相反
D.只能观察到细胞膜、细胞核、液泡三种细胞结构
19.下列各项中,能够体现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A.蚯蚓可以使土壤疏松肥力增强
B.森林能够净化空气
C.沙膜植物种类稀少
D.竹节虫体型与树枝相似,并会模拟树枝状态,以此方式免遭捕食
20.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就“不同水质对蛙卵孵化的影响”进行了探究,其实验记录如下表:
该实验设计不妥之处是()
项目组别
水质
水量
蛙卵数
孵出的蝌蚪数
A组
河水
200毫升
30个
28只
B组
蒸馏水
500毫升
30个
9只
A.未设置对照组
B.蛙卵数太少
C.不符合单一变量原则
D.水中没有水草
21.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的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生理盐水的作用是()
A.为细胞提供营养
B.为细胞提供能量
C.保持细胞形态
D.方便细胞染色
22.生物环保小组自制了“蚯蚓垃圾处理箱”,利用蚯蚓处理果皮、菜叶等厨余垃圾。
观察中发现,冬季,十几条蚯蚓将50g的垃圾完全分解,需要15天的时间。
春季,这些蚯蚓分解相同重量的垃圾,只需要2~3天。
混有蚓粪的土壤,更适宜养花。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温度可以影响蚯蚓的生命活动
B.空气不影响蚯蚓的生命活动
C.蚯蚓以厨余垃圾中的有机物为食
D.蚯蚓的活动可以改变土壤环境
23.用显微镜观察到标本偏向于视野的右下方,若要移到视野的中央,应将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到()
A.右下方
B.左上方
C.右上方
D.左下方
24.白色桦尺蠖生活在地衣覆盖的树干上不易被发现,是适应者,而生活在黑褐色树干上却是不适应者,这说明决定生物是否是适应者的是()
A.生物自身
B.生活环境
C.人类
D.周围的其他生物
25.下列是显微镜观察时的四个视野,其中表示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的是
A.
B.
C.
D.
二、判断题
26.生石花、机器人、钟乳石、珊瑚都属于生物(____)
27.杂草属于影响小麦生长的非生物因素。
(____)
28.自然界中的一切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____)
29.在炎热的夏天,人会大量的排汗,汗液会带走体内的一部分废物。
(______)
30.生物与非生物的主要区别是能否运动。
(______)
三、综合题
31.这个学期的许多实验使用了显微镜,检验你对显微镜及其操作了解多少。
(1)用显微镜观察时,视野很暗,应用 面镜调节亮度。
(2)某显微镜目镜有10×和20×,物镜有8×和45×,用这台显微镜观察,最大放大倍数是 倍。
要在显微镜下观察最多的细胞,应该选择的放大倍数是 。
(3)小明观察到物像在显微镜视野的左上角,如果要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应该把玻片向什么方向移动?
。
32.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红杏出墙”是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故“红杏出墙”属于生物的______。
(2)“红杏出墙”是为了争取阳光,以利于自身的生命活动;同时也为墙外平添亮丽的风景,这反映了生物_____________特性。
(3)“红杏出墙”是红杏世代相传的性状,这表明生物具有___________的特征。
(4)红杏伸出墙外,开花结果,这表明生物具有________________的特征。
33.0.1毫米是人类肉眼分辨的极限,如果想看得更小、更清,需要借力探微神器——显微镜。
下图为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到的不同物像,请据图回答:
(1)使用显微镜观察,镜筒下降时眼睛要注视图中的[___]_____;从视野①变为视野②,应调节显微镜的_____(填字母)。
(2)若视野②是使用目镜5×和物镜10×的组合来观察,则该物像被放大_____倍。
从视野③变为视野④,应将装片向_____方移动。
(3)图中①~④是该同学在观察过程中看到的图像,请根据图像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排序:
____。
(4)细胞中被染成深色的结构是_____,是_____储存的场所。
四、实验探究题
34.某生物课外小组的同学发现鼠妇更愿意生活在湿润的地方,于是他们想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的分布是否有影响?
”这个问题,并进行了如下实验:
①在遮光盒中一半撒上干土,另一半撒上等体积的湿土;②将20只鼠妇放入遮光盒中;③静置2分钟后,在保证环境相对安静的情况下,每隔1分钟观察干土和湿土中鼠妇的个数,并记录在如下表格中
观察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干土中鼠妇个数
8
5
3
6
5
2
1
1
2
1
湿土中鼠妇个数
12
15
17
14
15
18
19
19
18
19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本实验中的单一变量是______________。
(2)实验操作中使用20只鼠妇而不是2只的原因是_________。
(3)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可以看出鼠妇喜欢生活在_____________的环境中。
(4)如果第一次实验后发现实验结果与假设不一致,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________)
A.否定原来的假设,直接得出与假设相反的结论
B.按照原来的实验方案重复多次,检测实验结果是否一致
C.反思实验过程,实验操作中是否存在失误
D.检查实验装置是否符合实验方案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综合题
1、
2、
3、
四、实验探究题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