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造血干细胞的移植.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92981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造血干细胞的移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浅谈造血干细胞的移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浅谈造血干细胞的移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浅谈造血干细胞的移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浅谈造血干细胞的移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造血干细胞的移植.docx

《浅谈造血干细胞的移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造血干细胞的移植.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造血干细胞的移植.docx

浅谈造血干细胞的移植

浅谈造血干细胞的移植

第一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概念及历史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概念

*造血干细胞

血液系统由血液与造血器官组成。

血液由血浆及悬浮其中的血细胞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组成。

造血干细胞是各种血细胞与免疫细胞的起源细胞,可以增殖分化成为各种淋巴细胞、红细胞、血小板及白细胞等。

在胚胎时期,胎肝是主要的造血器官。

出生后4周,骨髓成为主要造血器官。

婴幼儿时期骨髓腔中充满红骨髓,大约5岁以后,长骨骨干的骨髓腔内出现黄骨髓,逐渐替代红骨髓,至成年人仅肱骨的上1/3和股骨的上1/3、颅骶骨、胸骨、

肋骨、肩胛骨、脊柱及髂骨仍为红骨髓。

红骨髓中富含造血干细胞。

外周血中含少量的造血干细胞。

脐带血、胎盘血中含有较多的造血干细胞。

造血干细胞具有不断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增殖的能力。

造血干细胞在体内形成造血干细胞池,其自我更新与多向分化之间保持动态平衡,因此造血干细胞数量是稳定的。

造血干细胞数量不足引起血液系统的再生障碍。

一旦造血干细胞受到致病因素如放射线、化学药物、病毒、细菌等的作用形成损害时,造血系统就会发生严重的疾病。

动物或人受到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后出现骨髓衰竭症。

*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和脐带血移植。

1.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是应用健康或基本健康的骨髓重建已被各种原因摧毁的骨髓或原已衰竭的骨髓。

也就是说用超大剂量的化学药物和放射照射,彻底摧毁白血病、淋巴瘤等病人的骨髓,使它创造血细胞的能力等于零,然后输入其他人的健康骨髓,重建造血的过程。

2.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应用健康或基本健康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重建患者已被各种原因摧毁的骨髓或原已衰竭的骨髓。

也就是说用超大剂量的化学药物和放射照射,彻底摧毁白血病、淋巴瘤等患者的骨髓,使它创造血细胞的能力等于零,然后输入其他健康人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重建造血的过程。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因供者容易接受,目前在各移植中心移植病人当中占大部分。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原理是这样的,人体造血在胚胎时期先是在卵黄囊,然后转移到肝脾,并逐渐过渡到骨髓;出生后,骨髓成为主要的造血组织。

血细胞的生成经历一个比较长的细胞增殖、分化、成熟和释放的过程。

血细胞的发育是连续的,由造血干细胞发育成为具有特定功能的终末细胞,即白细胞、红细胞和血小板。

因此骨髓移植时,也就是重建骨髓时,造血干细胞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并植入成功,即供者的造血干细胞在受者体内生长发育,才能够保证骨髓移植成功。

20世纪60年代初期,有人发现人的外周循环血液中也存在造血干细胞,其特点与骨髓造血干细胞一样,也有增殖、分化能力。

但在正常生理条件下数量很少,而且容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起伏升降,变化很大,表现较强的机动性。

因此使用药物可把循环血中的干细胞动员起来,达到一定数量后分离、移植。

3.脐带血移植

脐血或称脐带血是婴儿娩出断脐后残留在脐带和胎盘血管内的血液。

研究表明,脐血中含有较丰富的造血干细胞,由于其来源丰富,脐血可作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又一重要来源。

脐带血移植是小儿出生时把母亲和胎儿连接的脐带中的血液保存到脐带血库,如果该小儿患血液病,给予大剂量的放化疗后,再输给此保存的脐带血。

保存的脐带血也可以给其他的病人使用。

*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历史

骨髓移植研究迄今已有近70年的历史。

早在1937—1939年Schretenmeyer及()sgood等医生首先将骨髓移植用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治疗。

系统的研究开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核反应事件。

南斯拉夫核事件,美国新墨西哥州Alamogoi‘do事件及1945年在日本广岛和长畸原子弹爆发。

核事件受害者中出现了大量骨髓衰竭症的病人,骨髓不能够造血,病人出现贫血、出血及严重感染、高热,危及生命。

当时的医生想到抽取少量健康人的骨髓,口服给这些病人,骨髓移植便代表着一种救援或补充治疗。

但结果通常是令人失望的,大量的病人无助地死去。

随后医务工作者们开始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

用致死量的伽马射线照射小鼠,小鼠死亡,若脾区(小鼠造血器官)给予遮掩,或者将其他小鼠脾脏或骨髓细胞在行伽马射线照射后输注时,小鼠得以生存。

当骨髓细胞取自同系小鼠(在遗传上完全相同)时,所需的细胞数量较少;但若细胞取自不同系小鼠(在遗传上不完全相同)骨髓时,所需的细胞数量很多。

此外,在给予小鼠遗传上不相同的骨髓时,通常发生皮肤变化、毛发脱落、腹泻及肝功能异常。

从这个实验,医生们从动物身上认识了骨髓移植

和排斥反应。

人类骨髓移植的最初尝试开始于1957年,但几乎完全失败,仅有1例患者移植后出现短暂的存活。

但此次尝试的成功之处在于,证实了大容量的骨髓液经过适当的抗凝和骨髓颗粒滤过处理后,进行静脉回输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1959年E.D.Tboreas和JosephFerrebee对2例难治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了骨髓移植,患儿均有同卵孪生供者(即有双胞胎兄弟姐妹),具备同基因移植条件。

患儿经全身照射后,输入孪生兄弟姐妹的骨髓,临床经过顺利,2周内血象恢复,4周出院,表明输入骨髓能够恢复致死剂量辐射造成的骨髓造血功能障碍。

可惜这2例患儿在移植后仅几个月内白血病复发,说明全身照射不足以杀灭白血病细胞。

同年报道了同种异基因(不是同卵孪生兄弟,是亲兄弟的)骨髓输注治疗1例事故性放射线照射引起的放射病病人,重建造血。

1963年Mathe首次为1名患难治性白血病的青年男子进行了骨髓移植,获得成功,可惜该患者因排斥反应于移植术后20个月死亡。

1964年我国陆道培用同基因骨髓移植1例女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获得成功,供髓者是正在孕期的孪生胞妹。

20世纪60年代骨髓移植成功率低的原因首先是移植的病人多属晚期垂危患者,临床情况差,往往输入的骨髓尚未成活,受者早已死亡;第二,对移植过程中出现的受体排斥移植物反应和移植物抗宿主认识不足;第三,对组织配型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尚缺乏系统的认识,做不了配型;第四,免疫抑制剂及输血等支持治疗跟不上。

据统计,在1968年以前全世界384例骨髓移植中,移植成功者仅占89例(23%),生存期短,多在1~2个月内死亡,仅个别病例存活1年以上。

此后,骨髓移植的l临床应用曾一度处于停滞状态。

法国免疫学家JearlI)ausset首次发现了人类移植抗原后,在肾移植等相关研究的推动下,免疫学得到空前的发展,免疫学家每年都发现新的人类白细胞抗原位点,并且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配型技术应用在器官移植上,大大提高了骨髓移植的成功率及生存期。

1968年,RoberGood及其同事对免疫缺陷的婴儿进行了HI。

A相合弟弟供者的异基因骨髓移植,获得成功,移植后婴儿获

得免疫重建。

1969年E.D.7rhomas首次对1例急变期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男子,以其HLA相合妹妹的骨髓为供者进行异基因骨髓移植获得长期生存。

此后,骨髓移植在全世界得以广泛的开展。

欧洲及美国给大量的白血病、淋巴瘤、再生障碍性贫血、免疫缺陷病患者进行了骨髓移植。

1981年9月,我国成功地施行了国内第1例HLA相合同胞异基因骨髓移植并获长期的无病生存。

从此我国各大城市医院的血液科,对不少的白血病患者作了骨髓移植。

除移植例数逐渐增多以外,供者选择范围也从兄弟姐妹间相合向其他有血缘关系的亲属相合如父母,乃至无血缘者相合或部分相合发展。

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有个案报道,由于正常生理状态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数量很少,不够病人使用,80年代后期发现使用化学药物和细胞因子可将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动员至循环血中。

1989年以后,发明并临床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从外周血中可获得数量较多的造血干细胞。

同时,外周血细胞单采技术设备的更新改良,使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得以开发和应用。

最初10年间,一直观察粒细胞刺激因子动员是否对健康供者造成不良影响,直至1995年日内瓦第一届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学术研讨会上,确认了粒细胞刺激因子无论是临床还是实验研究均未出现对供者的长远毒副作用以后,粒细胞刺激因子方得以常规应用于成年和儿童及正常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

从此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迅猛发展,各地移植中心将其运用于大量的病人。

我国1995年底首先作了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并获得成功。

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比起骨髓移植来,具有采集方便、供者容易接受、造血恢复快等优点,因此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在各个移植中心移植病例中占很大的比例。

骨髓移植刚开始时在同卵孪生兄弟姐妹之间移植,病例数很少,很难广泛开展起来。

能做HLA配型检查后,作了大量兄弟姐妹之间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但随着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成熟及白血病病人的增多,尤其我国计划生育工作深人开展,独生子女增多,兄弟姐妹之间的移植远远满足不了需求,因此在逐渐开展了无血缘关系供者的造血于细胞移植的同时,各地建立了造血干细胞供者登记资料库(即骨髓库)。

1973年美国纽约市Mem01。

ial

Sloan_Kettering癌症中心首先作了无血缘关系的骨髓移植,受者为5岁的严重免疫缺陷综合征病人,供者为通过血库寻找的丹麦人。

受者多次接受了供者的骨髓,第7次输注后成功,血象恢复。

1986年7月,美国授权建立国家骨髓供者登记处(NMI:

)P),美国国家骨髓供者登记处包括106个供者中心和57个移植中心。

到2005年8月为止NMI)P已有550万志愿者,有4万份脐带血,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骨髓库,NM[)P的网络遍布世界30多个国家,供者中心、移植中心和注册志愿者中心互相合作,平均每个月能够完成160例左右造血干细胞移植。

我国也于1992年经卫生部批准建立了“中国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供者资料检索库”,简称“中华骨髓库”。

建立骨髓库后开展了无血缘关系的造血干细胞移植。

截至2005年7月底,全国建立了30个省级分库,可用于为患者服务的HLA分型资料29万多人份,共提供检索服务6000多人次,2000多位患者配型成功,280位志愿者为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脐带血或胎盘血中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可以代替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1989年Gluckman在世界上第1次为儿童范康尼贫血病人作了脐血移植,并获得成功。

脐血移植是将原本丢弃的脐血进行废物利用,经过采集、冷冻、配型后通过静脉输给白血病或恶性血液病患者,重建免疫功能和造血功能的治疗方法,是继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发展起来的又一根治血液病的移植技术。

骨髓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实体瘤和某些遗传性疾病已获得极大的成功,但这类移植要求供者与受体间人类白细胞抗原5~6个位点必须相合,而实际上,这种相合率很低,即使在同胞兄弟姐妹中也只有25%相合的可能性,在无血缘关系的人群中寻找相合者的几率仅有万分之一或十万分之一,因此给造血干细胞移植带来危机。

相比之下,脐血不仅来源广泛,而且所含的免疫细胞尚未发育成熟,作为移植物其免疫原性低,诱发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程度轻,即使白细胞抗原配型有o~3个位点不相合的脐血移植也相对安全得多。

加之脐血的供者无须遭受痛苦,脐血容易采集,易于冻存,脐血库为实体库,查询手续简单,一旦白细胞抗原相合,就可立即取用。

近年来,脐血移植的供者已从白细胞抗原相合的同胞供者过渡到白细胞抗原不相合的无关供者,移植的对象也由最初的低体NJL童过渡到高体重儿童。

目前,世界各地已相继建立了许多脐血库。

1993年,美国纽约血液中心建立了第一家脐血库。

我国也于1996年起相继在北京、天津、广州、山东等地建立了脐血库。

每个脐血库都存放很多的脐血,这对白血病或恶性血液病患者无疑是一大福音。

单份脐血血量有限,造血干细胞数量有限,因此脐血移植目前主要用于儿童患者。

第二章造血干细胞移植分类

根据造血干细胞来源不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分为骨髓移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根据供者与受者的关系,也就是根据供者不同,造血干细胞移植分为3种:

(1)同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供者与受者为同卵孪生兄弟或姐妹,即双胞胎之间的移植。

这种移植无移植物抗宿主病、排斥率低、并发症少、成功率高,但机会极少。

在白血病治疗中,由于没有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复发率高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遗传病不能应用此方法。

(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供者为非同卵孪生兄弟或姐妹,或父母,或其他非亲属人员。

造血干细胞来自于正常供者,具有良好的造血重建功能,供受者HI。

A相合程度直接影响移植效果,同胞兄弟姐妹HI。

A相合移植效果最好。

但患者能在同胞兄弟姐妹中找到HI。

A相配的几率为25%,大部分没有相应的合适的亲缘关系骨髓。

没有兄弟姐妹合适的骨髓,可从骨髓库中寻找供者。

这种移植移植物抗宿主病、排斥发生率高,并发症多;但由于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复发率低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3)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或淋巴瘤患者经化疗缓解后,采集患者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冷冻保存;待该患者接受超大剂量的化疗及放射治疗后,再回输此骨髓或外周血干细胞以重建自身造血。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于1985年始用于临床。

移植的

造血干细胞来源于患者自身,不受HIA相匹配的供者限制。

由于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无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移植相关死亡率低,高龄患者也能接受治疗,故扩大了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范围。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缺点是,由于移植物中含有肿瘤细胞,并且缺乏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移植后复发率较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高。

因此,清除移植物中污染的肿瘤细胞成为其研究热点。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据干细胞来源、部位不同,又分为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异体骨髓移植。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根据干细胞来源、部位不同,又分为自体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自体骨髓移植。

脐血移植根据脐血来源的不同,又分为自体脐血移植、血缘供者脐血移植和非血缘供者脐血移植3种。

自体脐血移植是将正常胎儿出生后的脐血收集处理后,预冻存在液氮罐中,当婴儿发育成长过程中不幸患血液病,需要进行干细胞移植时,就可调出自体脐血进行移植。

这种方法可形象地比喻为“自助血银行”,目前国内已开展这项服务。

血缘供者脐血移植亦称同胞姐妹间的脐血移植。

当患白血病时,可将患儿父母第二胎胎儿出生后的脐血用于移植,但需进行白细胞抗原配型,第二胎与其同胞兄姐之间的相合率为25%。

非血缘脐血移植亦称无关供者脐血移植,需要在多家脐血库中寻找与患者白细胞抗原各位点相合的脐血用于移植。

通过脐血库寻找适宜患者的脐血进行于细胞移植,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脐血移植的主要途径。

自体遣血干细胞移植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自体骨髓移植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白血病患者经化疗缓解后,采集患者循环血干细胞悬液,在体外实验室冰箱中冷冻保存,待该患者接受超大剂量的化疗及放射治疗后,再回输此干细胞悬液以重建自身造血。

这种治疗主要用于对化疗和放疗尚敏感但普通剂量不能治愈的血液恶性肿瘤。

如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瘤、乳腺癌、神经母细胞瘤、睾丸癌、卵巢癌、脑瘤等。

白体骨髓移植是白血病患者经化疗缓解后,采集患者骨髓,在体外实验室冰箱中冷冻保存,待该患者接受超大剂量的化疗及放射治疗后,再回输此骨髓以重建自身造血。

与异体骨髓移植、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相比,自体骨髓移植、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不需要供者,无移植物排斥反应,移植相关死亡率很低,对患者年龄要求也较异体移植宽;另外,随着计划生育工作的落实,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供髓者来源日益困难,因此此项技术广泛应用于I临床。

好多患者一定要问:

“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和外周血里有白血病细胞,把自己的骨髓再移回去,那是不是很容易复发啊?

”自体骨髓移植或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采集骨髓和外周血时,患者处于缓解状态,这时外周血中已找不到白血病细胞,骨髓中自血病细胞小于5%,故缓解状态时残存的白血病细胞数量很少;另外,采集以后在体外进行净化,就是利用白血病细胞和正常造血干细胞的生物学差异,设法选择性地清除白血病细胞,同时保留足够供移植的造血干细胞。

尽管使用各种方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最大缺点是复发率较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高。

但它具有移植费用比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低、无排斥的并发症、不需做配型等优点。

另外,实体瘤如乳腺癌、神经母细胞瘤等肿瘤患者没有骨髓浸润前,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也很好。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与自体骨髓移植的区别在于,自体骨髓移植时患者在麻醉状态下,多部位行骨髓穿刺,抽取骨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注射几天粒细胞刺激因子后,左右胳膊像输液一样,一个胳膊抽血,另一个回血,血液经过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出100~200毫升的干细胞悬液即可。

*自饰脐带血移植

自体脐血移植是将正常胎儿出生后的脐血收集处理后,预冻存在液氮罐中,当婴儿发育成长过程中不幸患血液病需要进行干细胞移植时,就可调出自体脐血进行移植。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和异饰骨髓移植

异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指白血病患者接受超大剂量的化学药物和放射照射,彻底摧毁患者骨髓,使它创造血细胞(即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的能力等于零,然后给患者输其兄弟姐妹或非血缘关系者的健康外周血干细胞,重建造血的过程。

异体骨髓移植是指白血病患者接受超大剂量的化学药物和放射照射,彻底摧毁患者骨髓,然后给患者输其兄弟姐妹或非血缘关系者的健康骨髓,重建造血的过程。

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必须有合适的供者,供者首先从亲兄弟姐妹中寻找,然后是无血缘关系的其他人。

另外,供者和受者必须做组织配型检查,并基因位点配对。

在移植过程中有移植物排斥反应,因此所需医疗费用也较高,但复发率较低。

目前人们对提供造血干细胞有非常大的顾虑。

骨髓移植与肝移植、肾移植等器官移植不一样,器官移植对供者的损伤很大,而骨髓移植则不然,任何健康的人均能提供骨髓,对供者的损伤很小,与献血一样。

人体骨髓的再生能力很强,抽取一定量的造血干细胞后人体很快通过自身的再生,补偿已采取的造血干细胞。

采造血干细胞时,骨髓移植对供者有一定的痛苦,供者在麻醉状态下,多部位行骨髓穿刺,抽取骨髓。

外周血移植无需麻醉,注射几

天药物后分离即可。

*异俯脐带血移植

血缘供者脐血移植也称同胞兄弟姐妹间的脐血移植。

当患白血病时,可将患儿父母第二胎胎儿出生后的脐血用于移植,但需进行白细胞抗原配型,第二胎与其同胞兄弟姐妹姐之间的相合率为25%。

非血缘脐血移植也称无关供者脐血移植,需要在多家脐血库中寻找与患者白细胞抗原各位点相合的脐血用于移植。

*脐带血移植的优点

1.查到HLA相合脐血到应用于移植时间较短,且脐血保存于液氮中,获取简单、快捷。

从脐血查询到临床应用约15天。

因此,脐血特别适用于需紧急造血干细胞移植者。

2.与成人外周血、骨髓相比,脐血含有丰富的造血干细胞。

3.脐带血移植的排斥发生率和严重程度较骨髓低。

可进行HLAl~3个位点不同的移植。

4.脐血来源丰富、采集方便,容易获得,对产妇及胎儿无任何痛苦,也不会造成伤害。

5.病毒感染机会少。

*脐带血移植的不足

1.脐血采集量有一定限制,含细胞数量有限。

有核细胞数是造血干细胞植入和存活的重要因素。

因此,脐血的细胞数是脐带rⅡ移植的限制因素,特别是对成人及大体重患者。

2.造血功能恢复时间长,移植后出血和感染机会增加。

3.具有潜在遗传性疾病的可能性。

4.如果移植失败,无备用骨髓或外周血。

浅谈造血干细胞移植--第三章

捐献遣血干细胞对供者身体的影响

人体内的造血干细胞具有很强的再生能力。

正常情况下,人体各种细胞每天都在不断地新陈代谢,进行着生成、衰老、死亡的循环往复,失血或捐献造血干细胞后,可刺激骨髓加速造血,1~2周内,血液中的各种血细胞恢复到原来水平,因此,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影响健康。

至今没有因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引起对捐献者伤害的报道。

在采集完成后,一些轻微疼痛感和不适将会消失,所用的器材都经严格消毒并一次性使用,确保捐献者安全。

捐献者大约需采10克的造血干细胞。

在采集造血干细胞前,捐献者使用造血干细胞动员剂药物。

在正常生理条件下,外周血的造血干细胞数量极少,不能满足移植的需要,药物动员之后,加速骨髓造血干细胞的生成并释放到外周血中,可使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增加

20,30倍,以满足移植需要。

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和国际上目前的报道,药物动员剂对人体健康没有副作用。

2000年12月荷兰骨髓库为庆祝建库10周年,观察了127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其中3位捐献者为不同病人捐献2次。

捐献者的平均年龄37岁(其中女性42个,男性82个),接受者的平均年龄30岁(女性42个,男性82个),从报名到捐献骨髓的时间为13-695天(平均113天)。

除两个捐献者以外,所有捐献者接受了全麻25~120分钟,(平均60分钟),住院时间24小时,大部分的捐献者采血处轻微疼痛3~5天,9位捐献者(7%)疼痛2~3周,除2位捐献者以外所有捐献者(98%)愿意为同一病人再次捐献,119位捐献者(96%)愿意继续留在骨髓库。

脐带血库

目20世纪70年代以来,异基因骨髓移植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在血液病、实体瘤、遗传性疾病方面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由于异基因骨髓移植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要求供受者之间HLA必须相合,而这种相合率即使在同胞间也仅为25%,非血缘供受者之间HLA相合的几率极低,因此许多国家建立骨髓库,以解决这一难题。

但是,从无血缘关系的人群中寻找HI。

A配型相合的供者,其成功率仅为万分之一左右,而且从开始寻找供者到采集骨髓或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整个过程平均耗时半年左右,使许多患者因此失去移植的最佳时机。

以上种种原因限制了异基因骨髓移植和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的应用,因此人们开始寻找一种可以替代骨髓和外周血的其他来源的造血干细胞。

10余年来大量基础研究和临床移植的结果显示,脐血中含有比骨髓造血干细胞更丰富、更原始、更具有扩增能力的造血干细胞。

其具有适应证广、移植物抗宿主病等并发症少等优点,因此建立了脐带血库,临床上

开展了脐带血移植。

1988年,Cluekman等人成功地对一名5岁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进行了世界首例脐血移植,供者是HI。

A相合的同胞,此后,法、美、澳等相继对几例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进行了移植,绝大部分获得成功。

1993年美国纽约血液中心以Rubin—stein等为首率先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脐血库,同年分别对两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进行了HIA相合的非血缘性和HI。

A不相合的同胞间脐血移植,均获成功,从而进一步证实了脐血移植的应用价值。

随后,法、英、澳、德、日等国也相继建立了脐血库。

1997年由德国、意大利、西班牙三国参照ISO9002国际质控标准,建立了一整套较为完善的脐血库标准,以规范脐血的采集、分离、冷冻、检测、功能鉴定、HIA分型及脐血库的科学管理与质控方法,并由此成立了EurOCOI‘d(脐血库协调网络)组织,实现了全世界脐血库的资源共享。

据统计,迄今为止全世界建立起的规模化的脐血库已超过100个,所收集的可利用的脐血标本数已超过3万份,并且以每月近千份的速度增加,已提供临床脐血移植超过

1500份。

我国目前有近10家脐血库,比较大的有北京、天津、上海、四川、山东、广州等地的脐血库。

下面简单介绍其中几个。

*山东脐血造血干细胞中心

山东脐血造血干细胞中心坐落于景色宜人的济南南外环山东电力研究院内,建筑面积2500平方米。

中心是山东电力集团投资,与山东医科大学合作创办的,集脐血造血干细胞科研、生产、教学于一体,是目前国内保存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设施最完备、脐血采存速度最快的现代化脐血造血干细胞中心。

中心拥有一支以教授和博士、硕士为骨干的专业技术队伍,从脐血采集至冻存和临床移植过程,建立了一套合格的操作程序和质控标准。

*广州脐血库

在广州市政府、市卫生局的大力支持下,1995年开始脐血库的筹建工作,“脐血干细胞库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课题1996年获得省科委、市科委、市卫生局九五重点攻关立项及省卫生厅“五个一工程”立项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