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汇编及答案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91667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88 大小:109.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汇编及答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汇编及答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汇编及答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汇编及答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汇编及答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汇编及答案解析.docx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汇编及答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汇编及答案解析.docx(8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汇编及答案解析.docx

考前冲刺全国通用最新高考总复习语文高考二轮复习《文言文》专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文言文阅读复习资料汇编

一、《考试说明》解读:

“文言文阅读”部分:

1.分值比以往少了1分;2.选料不再局限于人物传记类,而是倾向于议论类(如书序类等);3.题型不再是“选择”到底,而是“选择题”加“简要概括题”加“翻译题”。

二、文言文阅读复习建议

  整体感知:

1.  认真阅读全文,圈画疑难点;

  2.边读边勾画作者观点及其依据;

3.  认真阅读题干与选项,从中发现有价值的解释与提示。

  阅读时学会推断:

1 . 运用书本或平时已掌握的知识推及未知;

  2 . 根据造字法特别是形声字、会意字推断;

  3 . 根据上下文语境推断;

  4.  根据词法语法结构句子成分推断;

5. 以今推古,根据今天的词语成语等用法推断古义;

 6.  根据文化常识判断;

  7.  根据“互文”推断;

  8.根据通假字推断。

三、答题方法点拨:

1.选择题:

用带入法进行推断并与排除法结合;

2.简答题:

依据原文组织语言,根据分值确定要点数量;

3.翻译:

遵循6条规则:

(1)尽量直译,辅之以意译;

  

(2)不要遗漏可译的任何信息点;

  (3)注意体现词的特殊用法(包括通假字);

  (4)调整有句式特点的句子;

  (5)人名、地名、官名,称号、帝号、年号,干支纪年等专名,无需翻译;

  (6)为保证译文顺畅而添加出来的信息用小括号。

四、文言文阅读复习再建议

教你另外两种复习方式:

一、“我来命题”:

一个文本,多道命题:

在文中寻找重要实词、重要虚词、有特殊句式和此类活用的句子、提炼作者观点及依据,进行命题。

二“我来阅卷”:

批阅同学试卷,从阅卷人角度,培养得分点意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10题。

李斯论(清)姚鼐

苏子瞻谓李斯以荀卿之学乱天下,是不然。

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当秦之中叶,孝公即位,得商鞅任之。

商鞅教孝公燔《诗》、《书》,明法令,设告坐之过,而禁游宦之民。

因秦国地形便利,用其法,富强数世,兼并诸侯,迄至始皇。

始皇之时,一用商鞅成法而已,虽李斯助之,言其便利,益成秦乱,然使李斯不言其便,始皇固自为之而不厌。

何也?

秦之甘于刻薄而便于严法久矣,其后世所习以为善者也。

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是以尽舍其师荀卿之学,而为商鞅之学;扫去三代先王仁政,而一切取自恣肆以为治,焚《诗》、《书》,禁学士,灭三代法而尚督责,斯非行其学也,趋时而已。

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斯之术将不出于此,非为仁也,亦以趋时而已。

君子之仕也,进不隐贤;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即有学识甚当,见其君国行事,悖谬无义,疾首嚬蹙于私家之居,而矜夸导誉于朝庭之上,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知其将丧国家而为之者,谓当吾身容可以免也。

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固有终身安享

荣乐,祸遗后人,而彼宴然①无与者矣。

嗟乎!

秦未亡而斯先被五刑夷三族也,其天之诛恶人,亦有时而信也邪!

且夫人有为善而受教于人者矣,未闻为恶而必受教于人者也。

荀卿述先王而颂言儒效,虽间有得失,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而苏氏以李斯之害天下罪及于卿,不亦远乎?

行其学而害

秦者,商鞅也;舍其学而害秦者,李斯也。

商君禁游宦,而李斯谏逐客②,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

宋之世,王介甫以平生所学,建熙宁新法,其后章惇、曾布、张商英、蔡京之伦,曷尝学介甫之学耶?

而以介甫之政促亡宋,与李斯事颇相类。

夫世言法术之学足亡人国,固也。

吾谓人臣善探其君之隐,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其为人尤可畏哉!

尤可畏哉!

[注释]①宴然:

安闲的样子。

②谏逐客:

秦始皇曾发布逐客令,驱逐六国来到秦国做官的人,李斯写了著名的《谏逐客书》,提出了反对意见。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中:

符合B.灭三代法而尚督责尚:

崇尚

C.知其不义而劝为之者劝:

鼓励D.而终不以易目前之富贵易:

交换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因秦国地形便利不如因普遇之

B.设所遭值非始皇、二世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

C.且夫小人虽明知世之将乱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不亦远乎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8.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小人之仕也,无论所学识非也

B.而大体得治世之要

C.而以富贵之谋,贻天下之乱

D.一以委曲变化从世好者

9.文章第⑵段和第⑶段分别论述的观点是(用文中的话回答)(2分)

第⑵段论述:

第⑶段论述: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斯逆探始皇、二世之心,非是不足以中侈君张吾之宠。

(4分)

(2)谓天下将谅我之无可奈何于吾君,而不吾罪也。

(3分)

(3)其始之不同术也,而卒出于同者,岂其本志哉。

(3分)

一、《李斯论》答案

6.D7.B8.A

9.

(1)、秦之乱天下之法,无待于李斯

(2)斯亦未尝以其学事秦

10.

(1)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

(逆探、非、中、张各1分)

(2)他认为天下人将会谅解我对于我的国君的无可奈何(或没有办法),而不怪罪我。

(谓、状语后置、宾语前置各1分)

(3)他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

(其、卒、反问语气、句意各1分)

【《李斯论》参考译文】

苏轼认为李斯用荀子的学说扰乱天下,这是不正确的。

秦扰乱天下的方法,不需要等到李斯,李斯也不曾用他的学说侍奉秦国。

在秦国的中期,秦孝公即位,得到商鞅而任用他。

商鞅教秦孝公焚烧《诗》《书》,明确法家治国的理念,设置藏奸不告之罪及连坐之罪,并且禁止他国来游以求仕进的人。

凭借着秦国便利的地形,采用他的治国方法,富强了几代,兼并了诸侯,一直到秦始皇。

始皇的时候,完全采用商鞅已有的法令罢了,虽然李斯协助他,说明使用已有法令的便利,更加促成了秦朝的混乱,然而假使李斯不说已有法令的便利,秦始皇本来就会自己去做而不厌倦。

为什么呢?

秦朝满足于刻薄寡恩并觉得严峻的刑法带来方便已经很久了,这之后世代便习以为常,不知其弊了。

李斯猜测试探秦始皇和秦二世的心,除了这不足以投合那残暴放纵的君主而扩大自己获得的恩宠。

因此他完全舍弃了自己的老师荀子的学说,而实施了商鞅的学说;扫除去掉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先王的仁政,而所有一切都取自恣意妄为来实施统治,焚烧《诗》《书》,坑杀有学问的人,毁灭三代的仁政之治而崇尚督察之法来责罚众人,李斯不是实行他的学说啊,不过时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假若他所经历正好不是秦始皇和秦二世,李斯的治国之法将不会从商鞅之法中出来,这不是因为他要做仁爱之事,也是因为他趋奉现实的主子罢了。

君子做官,升官不遮蔽有才能的人;小人做官,无论他们有没有学问见识,就算学问见识很恰当的,他们看见自己的国君做事,不合常理、不讲正义,在自己的家中痛心不已皱着眉头,却在朝堂之上夸耀、迎合君王以追求声誉,明知他不讲正义却勉励他去做,认为天下人将原谅我对国君这样是无可奈何的,而不会怪罪我;明知他将失去国家而去做的,是认为应该我身或许可以免于惩罚啊。

况且小人虽然明知世道将会出现混乱,然而终究不因此改变眼前的富贵,而因为富贵的考虑,招致天下的混乱,本来就想终身安享富贵欢乐,而将祸患留给后人,他自己却安闲得像没有制造祸患的人一般。

唉!

秦朝还没有灭亡李斯先遭受五刑灭了三族,这是上天要诛杀恶人,也有一定的时候并且是报应可靠的啊!

《易经》上说:

“即使眼睛不好,单是终究能看见,即是腿脚不便但终究能走路。

踩到老虎尾巴上,老虎就会咬人,有灾难。

”只要是能看见且能走路就是幸运的了,但是不得善终,那就是自己的报应了。

况且人有做善事从别人那里接受教诲的,没听说做坏事也一定要从别人那里学来的。

荀子称颂先王并且赞扬儒学治世的功效,虽然其中有所偏失,但大体上还是找到了太平社会的关键。

而苏轼认为李斯为害天下、罪行涉及到公卿,不也太远了吗?

实行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商鞅啊;舍弃他的学说而为害秦朝的,是李斯啊。

商君禁止游学世族的游历,而李斯劝谏秦王不要驱逐客卿,他们开始的时候采用的是不同的治国方略,然而最终做法与商鞅相同,难道那还是他本来的心志吗!

宋代的时候,王安石用平生所学,设置熙宁新法,他之后章敦、曾布、张商英、蔡京这些人,何尝学习的是王安石的学说呢?

因而认为王安石的新政促使了宋朝的灭亡,这和李斯的事情很类似,那世俗的说法法家的学说足以灭到别人的国家,本来也是。

我认为做臣子的善于探察他国君的隐情,一切全部从满足君王的喜好做事的人,这样的人是最可怕的啊!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一10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

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

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

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

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

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

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

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

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

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

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

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

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①,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

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

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

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

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逾远而弥存也弥:

久长

B.不见于言可也言:

著作

C.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荣华:

茂盛

D.稍稍见称于人稍稍:

渐渐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B.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而散亡磨灭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D.亦因以自警焉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8.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修于身者,无所不获:

只要修于身,就能施于事,见于言。

B.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

建立个人功业,往往受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

C.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

行文传世,往往受到个人天赋能力的限制。

D.今之学者,皆可悲也:

以竭尽文辞技艺求不朽,悲哀在于其舍本逐末。

9.本文说理,主要采用了事例论证法(4分)

(1)举《诗》《书》《史记》所传人物,是为了论述__________。

(2)举孔子弟子颜回例是为了论述___________。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6分)

①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②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

二、《送徐无党南归序》答案:

6.C7.A8.A

9.

(1)施于事矣,不见有言可也

(2)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2分)

10.①颜渊能够不朽而永存,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②我想挫减你的锐气,勉励你树立求学之道,因此在你南归之时赠送此文给你。

【附】《送徐无党南归序》参考译文:

  各种草木鸟兽被归类为“物”,而世间众人被归类为“人”,他们生存在世时虽有分别,然而到了死亡时却很相同,全部腐朽、消失罢了。

而圣贤身处世人之中,他们也需要面对这种生死变化,然而却和草木鸟兽及世人有分别。

他们能在精神、功业上永垂千古,时间再久也能够留存。

成为圣贤并且能够长存不朽的缘故,就在于他们建立德行、功业、著作了。

一个人能努力修炼个人操守的话,一定能有所成就;若要建立个人功业,却是受社会情况限制;若要行文传世的话,则被个人天赋所约束。

有些人能建立功业,却未必有著作留下。

看《诗》《书》《史记》等著作所记,当中有多少人是善于著作的呢?

至于有高尚德行的人,更未必能建立功业,又没有著作传世的了。

孔子的弟子中,有能建立功业的,有能著书立说的。

就以颜渊为例,他独居穷宅时挨饥受冷;在与人相处时又整天沉默寡言,旁人也许以为他愚笨无能。

然而在当时孔门中的众多弟子都尊崇颜渊,认为自己比不上他。

就是后世千百年来,也有人能在德行上胜过颜渊。

颜渊能够永存不朽的原因,固然不是凭借他的功业,更不必说是著作吧?

  我曾读《汉书·艺文志》、唐《四库书目》等著作,见当中列举上古至今有著作流传的文人,其作品有的多达百余篇,少的也有三四十篇。

然而文人虽多不胜数,大部分的作品却已随时间而散失消亡,至今只存留百分之一二而已。

我悲叹这些作者,他们的文章虽然华丽,言辞工整,但好像花木被风飘散,鸟兽鸣叫掠过耳边一样,只得短暂停留人间。

他们创作时竭尽心力,这又和世人为生活忙忙碌碌有何分别呢?

而且最后也或早或迟地面对死亡,他们的情况和草木、鸟兽、世人一样,全部归于泯灭消亡,可知道“立言”实在是不能够依靠的。

大概都是这样的。

现今追求学问的人,他们全部羡慕古代圣贤能够名声不朽,可是只懂用一辈子工夫在著述文字方面,那真是可悲的了!

  你(徐无党)从小便跟随我学习,写的文章,已经颇得别人称赞。

学成后,又在礼部应考科举,名列前茅,从此名声显著人前。

你的文章日渐进步,有一种如泉水涌出山间的气势。

不过,我想挫减你的锐气,勉励你思考修身学习的道理,因此在你南归之时,把这些话告诉你。

然而,我本来也相当喜爱写文章,因此也用本文来警示自己一番。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6—10题。

沈贞甫墓志铭归有光

自予初识贞甫,时贞甫年甚少,读书马鞍山浮屠之偏。

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时时过内家相从也。

予尝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共居,日游虎山、西崦上下诸山,观太湖七十二峰之胜。

嘉靖二十年,予卜居安亭。

安亭在吴淞江上,界昆山、嘉定之壤,沈氏世居于此。

贞甫是以益亲善,以文字往来无虚日。

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盖予屏居江海之滨,二十年间,死丧忧患,颠倒狼狈,世人之所嗤笑,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以与之上下。

至于一时富贵翕吓,众所观骇,而贞甫不予易也。

嗟夫!

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

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

贞甫之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

遇事激昂,僵仆无所避。

尤好观古书,必之名山及浮屠、老子之宫。

所至扫地焚香,图书充几。

闻人有书,多方求之,手自抄写,至数百卷。

今世有科举速化之学,皆以通经学古为迂,贞甫独于书知好之如此,盖方进于古而未已也,不幸而病,病已数年,而为书益勤。

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而竟以病死,悲夫!

初,予在安亭,无事,每过其精庐,啜茗论文,或至竟日。

及贞甫没而予复往,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益使人有荒江寂寞之叹矣。

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年四十有二。

可悲也已!

铭曰:

天乎命乎不可知,其志之勤而止于斯!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予之穷于世穷:

贫穷

B.贞甫了不以人之说而有动于心了:

全然

C.而贞甫不予易也易:

轻易

D.予甚畏其志畏:

畏惧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其志之勤而止于斯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B.此贞甫之没,不能不为之恸也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C.予甚畏其志,而忧其力之不继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D.其卒以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日终不以监门困故而受公子财

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及予娶王氏,与贞甫之妻为兄弟

B.以予之穷于世,贞甫独相信

C.为人伉厉,喜自修饰

D.又经兵燹之后,独徘徊无所之

9.文章在表达对沈贞甫英年早逝的痛悼之情时,着重记叙了哪三件事?

(3分)

1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①虽一字之疑,必过予考订,而卒以予之言为然。

(3分)

②士当不遇时,得人一言之善,不能忘于心,予何以得此于贞甫耶?

(4分)

介介自持,非其人未尝假以词色。

(2分)

三、《沈贞甫墓志铭》答案:

6.B(A项,“穷”意思为困厄,仕途不通达;C项,“易”意思为轻视,看不起;D项,“畏”在文中是敬重的意思。

7.C(“其”都是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作“他的”;A项,分别是“在”和“向、对”;B项,分别是取消主谓短语独立性用法和一般结构助词;D项,分别是“在”和“因为”。

8.D(A项,“兄弟”,古代男女通用,文中指“姊妹”,作者与贞甫是连襟关系;B项,“相信”,文中是“信任我”的意思;C项,“修饰”,文中指仪表修饰和品德修养;D项,“兵燹”,古今意思相同。

9.文章在着重回忆沈贞甫的三件事是:

①自己困厄不堪却深受沈贞甫的敬重;

②沈贞甫严谨治学,劳累而死;

③昔日同游同乐,啜茗论文,今日独处寂寞忧伤。

10.①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要来我这里考核订正,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

②士人在潦倒(或不得意)时,听到别人一句好话,也不能忘怀,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样的(恩遇)呢?

他耿直地保持自己的节操,不是自己心目中欣赏的人就不会给他好话好脸色

沈贞甫墓志铭参考译文

自从我初次认识贞甫,那时他很年轻,在马鞍山寺庙旁读书。

到我娶妻子王氏,我的妻子和贞甫的妻子是姊妹,常常跟着我到妻子的娘家。

我曾经进入邓尉山中,贞甫来和我共住,天天游览虎山、西崦周围各个山,观看太湖七十二峰的美景。

嘉靖二十年,我在安亭选地方居住。

安亭在吴淞江边,地处昆山、嘉定的地界之间,沈家世代在这里居住。

贞甫因此更和我亲近友好,通过文字往来,没有空过一天。

当我在世上处境困难的时候,唯独贞甫相信我。

即使是一个字的疑惑,也一定找我考订,并且最终认为我的话是对的。

我独自居住在江海边,二十年中间,经历亲人死亡、家庭忧患、科举失败、处境狼狈,被世人讥笑,(这时候,)贞甫完全不因为别人的说法在心里(对我的评价)有所动摇,以致和那些人一起表示支持或反对。

到了我突然富贵,显赫一时,一般人看见感到吃惊,但贞甫并不改变对我的看法。

唉,读书人在不被赏识的时候,听到别人一句好话,也不能在心里忘记,我凭什么从贞甫那里得到这种赏识啊。

这正是贞甫去世,我不能不为他极度悲伤(的原因)啊。

贞甫为人正直严厉,喜欢讲求自己的仪表修养。

耿直地保持自己的节操,不是自己心目中欣赏的人就不会给他好话好脸色,遇到事情情绪激动,即使受到挫折也不躲避。

尤其喜欢读古书,一定要去游历名山及佛庙道观。

在所到的这些地方扫地焚香,图书摆满了桌子。

听到有书的人家,多方去把书借来,亲手抄写,达到几百卷。

现代时兴科举考试速成的学习方法,都把通晓经书学习古人作为迂腐,贞甫独自对于书像这样了解爱好,这是正进入到古人的学问还没有停止的时候,不幸而病重了,病重已经几年了,但他对读书更勤奋。

我很敬佩他的志向,却担心他的力量不能继续,但他终于因此病故了。

真叫人伤心啊!

当初,我在安亭没有事情的时候,常常去他那精致的房屋,边喝茶边谈论文章,有时达一整天,到贞甫死我又去,又是经过战乱以后,我独自徘徊无处可去。

更使人有江水滔滔荒凉寂寞的感叹。

他在嘉靖三十四年七月某日逝世,时年四十二岁,真该悲痛啊。

铭文是:

天意命运不可预料,勤谨忠恳英年早逝!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

张益州①画像记苏洵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

妖言流闻,京师震惊。

万命择帅,天子曰:

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

外乱不作,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

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

乃推曰:

张公方平其人。

天子曰:

“然。

”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

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

寇来在吾,无尔劳苦。

明年正月朔②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

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

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

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

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

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敧,未坠于地。

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

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

为天子牧小民不倦,

惟尔张公。

尔繄③以生,惟尔父母。

且公尝为我言:

‘民无常性,惟上所待。

人皆曰:

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重足屏息之民,而以砧斧④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

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

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

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

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⑤,吾不忍为也’。

呜呼!

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

皆再拜稽首,曰:

然。

苏洵又曰:

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且公意不欲,如何?

皆曰:

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

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

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

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

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

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

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选自《古文观止》,有删节)

[注]①张益州:

古人往往称官吏,张方平为益州太守,故称“张益州”。

②朔:

农历每月初一日。

③繄:

yi,犹“是”。

④砧斧:

是古代的刑具,这里代指严刑竣法。

⑤齐民:

齐等的民众,指无辜的善良百姓。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威劫齐民劫:

抢劫,掠夺

B.故其思之于心也固固:

长久,久远

C.重足屏息之民息:

气息,出气

D.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绳:

管束,处置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②无恒产而有恒心者

B.①孰为能处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乐也

C.①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D.①又不可以武竟故王之不王②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益州治蜀,反对施行严刑竣法。

他认为,施行严刑竣法只会使百姓沦为与盗贼为伍,酿成大乱;反之,用礼义、法律来教化、差使百姓,那么蜀人是很容易管理的。

B.作者认为,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自己还未曾见过;即使不用画像,张公的恩情也会世世代代记在蜀人的心中。

C.张益州是“为天下牧小民不倦”的封建官吏的形象,他有文治武功之才,采取安抚办法宽政爱民,使之安居乐业,博得人心。

D.张益州在蜀地发生祸乱,“京师震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