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
《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沈阳二中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学习成果
阶段验收高三(14届)历史试题
说明:
1.测试时间:
90分钟总分:
100分
2.客观题涂在答题纸上,主观题答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
第Ⅰ卷客观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许倬云先生在其《西周史》中所说,“商周的封建,事实上是基层地方社群政治权力的延续”。
周初“封建”的实施主要基于
A.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B.王权无力伸至诸侯所治理的共同体内部
C.周王室众星捧月般政治格局的形成
D.该制度可从根本上消除中央和地方的对立
2.管仲说:
“利出一孔者,其国无敌;出二孔者,其兵半屈;出三孔者,不可以举兵;出四孔者,其国必亡。
”这实际上反映了春秋时期
A.深刻反思了西周灭亡的根本原因B.认识到统一军事指挥权的重要性
C.国家要掌握全国的财政大权D.意识到建立中央集权制的重要性
3.唐太宗时,全国分为十个道,每个道包括若干个州,以便于皇帝派官员视察各州的行政工作。
与“道”职能相当的是
A.秦朝的郡B.西汉的州C.宋朝的谏院D.元朝的中书省
4.有学者说:
“满族自己内部,原本实行的是八旗旗主共议的氏族民主,而不是汉文化的绝对君主制,后来才废除了这种氏族民主形式,实现了君主的专制体制。
”这种变化达到顶峰是在
A.顺治时期B.康熙时期C.雍正时期D.乾隆时期
5.“周亚夫,汉文、景名将。
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
文帝后元六年(公元前158年),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
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出征驻屯细柳,因治军严谨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
景帝时,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七国之乱,五年后,被景帝迁为丞相。
”材料反映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发展趋势是
A.君主专制在不断加强B.皇帝选官重视军功
C.重血统向重才能转化D.君权相权不断协调
6.宋代,典卖土地、房屋的现象十分普遍,所谓“典卖”,是指将土地、房屋等不动产出典给他人,收取一定的典价,在约定期限内原价赎回。
典卖者大多数是贫困农民。
据宋代朱晦庵等人编的《宋本名公书判清明集》记载,当时“豪民图谋小民田产”,出典人要求回赎典物时,“则迁延月日,百端推脱”,辗转数月,已经到了赎典截止的期限,使得出典人终无赎回之日。
而宋律规定只有典契证验显然者,才允许业主收赎。
这说明
A.豪强利用典卖规则漏洞抢夺农民利权
B.典卖实际上是把财产的所有权实行转让
C.典卖是当时豪强掠夺农民的主要方式
D.通过典卖,强化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人身依附关系
7.中国是纸币的故乡,产生于北宋时期(1023年)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比欧洲早600多年。
然而,当1840年英国的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的时候,英格兰银行的纸币已经通行于世界,而中国却仍然用白银和铜钱作为货币。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府缺乏纸币流通的监督制约机制
②政府滥发无信用纸币,造成纸币信用崩溃
③海外贸易长期顺差,白银大量流入,原料易得
④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⑤海外贸易繁盛,白银相较纸币更具流通优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③④⑤D.①②③④⑤
8.晚明时期姚旅才提出了“二十四民”之说。
所谓的二十四民,就是在士、农、工、商、兵、僧之外,新添了“十八民”,如道士、医者、卜者、星命、相面、相地、奕师、驵侩、修脚等。
这新增的十八民,全都是“不稼不穑”之民。
从传统的“四民”或“六民”向“二十四民”转化反映了
A.工商皆本思想产生,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B.重农抑商政策松弛,自然经济解体
C.商品经济发展,明清时期社会流动频繁
D.政府的赋税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9.晋商和徽商是明清时期叱咤在商场上的两大赫赫商帮,他们凭借高人一筹的生意手腕、运筹帷幄的权略谋术获得了生意场上的巨大成功,取得了富比王侯的财富,使之在商界风光无限。
但有学者却对其作了如下评价:
(他们)虽然对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些条件,但遗憾的是却无法走向资本主义,他们就像生长于牛粪之上的幼苗,不管长势如何诱人,当滔天的洪水奔袭而来时,必然随着牛粪一起消失在历史的洪波之中。
这主要是由于古代商帮
A.发展规模受到限制B.活动得不到官府支持
C.商业经营观念落后D.没有根植于生产领域
10.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著述各异。
墨子主张国家应“节用”,不要浪费。
孟子强调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
商鞅主张“废井田,开阡陌”。
对于以上三位学者的主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三者立论相同,都站在维护统治者利益的立场上
B.三者立论相同,都维护了农民阶级的利益
C.三者立论互异,但都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D.三者立论互异,且不是以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为考虑点
11.日本汉学家内藤湖南在分析中国某一时期文化特征时曾这样概括:
文学则文章由重形式改为重自由表达;艺术方面……则采用表现自己意志的自由方法;音乐方面……通俗艺术较盛,品味较古的音乐下降,变得单纯以低级的平民趣味为依归。
该时期是
A.汉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12.王阳明曾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总结了自己的终生学问。
对这四句话解读正确的是
A.格物致知是心学的认识论B.良知就是人性
C.心学注重对内心的阐发D.区分善恶是心学的根本标准
13.法国学者加奈隆说:
“民众支配雅典,演说支配民众。
”这不能反映出
A.古雅典民主的人民主权原则B.古雅典民主的广泛性
C.演说是古雅典民众参与政务的重要手段D.作者对古雅典民主制的肯定
14.在西方,有人称他为“雅典的乔治·华盛顿”。
这里的“他”是指
A.梭伦B.苏格拉底C.伯利克里D.亚里士多德
15.古罗马的《民法大全》规定“宁可漏网一千,不可枉屈一人”,这反映了罗马法
A.调解所有人的矛盾以维护统治B.主张重罪轻罚
C.塑造了西方的宽容精神D.包含理性、证据、自由等自然法的精神
16.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写道:
“夫成绩者,今所现之果也,然必有昔之成绩以为因;而今之成绩又自为因,以孕产将来之果;因果相续,如环无端,必寻出因果关系,然后活动之继续性可得而悬解也。
”下列没有因果关系的历史现象是
A.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
B.明清资本主义萌芽——近代民族工业产生
C.资本主义发展——近代西方代议制建立
D.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新文化运动
17.1895年5月台湾士绅提出了台湾独立的主张,并于当月25日拥原台湾巡抚唐景崧为总统,改年号为“永清”,正式宣告台湾民主国成立。
对“台湾民主国”认识比较正确的是
A.是台湾士绅脱离祖国而独立的分裂行为
B.是非常情况下采取的一种保卫祖国领土完整的特殊措施
C.是借清朝割让台湾之机的政治投机,但有效地抵抗了日本对台湾的侵略
D.“永清”的含义是台湾永远是清朝的,因此是维护清朝统治的爱国行为
18.当甲午中日战争正在进行时,恩格斯就预言:
“中日战争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
”其中,“革命化”是指
A.将发生推翻清王朝统治的革命
B.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D.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把中国经济进一步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9.经济史专家认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曾出现三次热潮:
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这“三次热潮”的相同作用是
A.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生产方式和政治制度
B.促进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广泛传播
C.一定程度上分解了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
D.为辛亥革命到来奠定了物质和阶级基础
20.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
1600-2000,中国的奋斗》一书中指出:
“革命与民国并未带来预期的和平与秩序,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
”这表明
A.相较于推翻旧制而言,建立新制更难
B.辛亥革命没有带来社会进步
C.革命比建国更重要
D.民国时期的社会重建没有任何成效
21.“在先进的国家,革命引起观念;在落后的国家,观念引起革命”,罗素的这一观点在中国近代开始出现在
A.鸦片战争后B.辛亥革命后C.新文化运动后D.五四运动后
22.历史学家余英时在研究中国近代历史的过程中提出了“转石效应”——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经发动,便如危崖转石,非达于平地不止,经济体制改革初见成效之后,浪潮就会冲击到法律和政治领域。
依据上述观点,在中国近代史上引发“转石效应”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
23.有学者认为,外国商品输入造成中国自然经济逐步瓦解……可以作为该观点直接证据的是
A.19世纪末镇江海关报告称“从前如江北内地各州县,均用洋布,近则用土布者渐多”
B.20世纪初有人指出“商市展扩所及,建筑盛则农田少,耕者织妇弃其本业而趋工场,必然之势也。
”
C.1853年的《顺德县志》载:
“女布(指土布)遍于县市,自外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
D.1850年,美国驻厦门领事说:
“这里对棉织品的需要,和在广州上海一样,长期受到限制……”
24.顺口溜是民间流行的一种口头韵文,承载着时代脉动的气息。
以下某地曾流传的顺口溜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踢的好,砸的对,一村一个革委会”
②“深翻二尺五,麦秸能打鼓,深翻三尺三,麦秸做扁担”
③“吃有油,穿有绸,住有楼,还有余钱去旅游”
④“骑着摩托满街跑,乐坏王庄小大嫂,联产计酬发了家,多卖粮食买手表”
A.①②③④B.②①④③C.④①②③D.②①③④
25.据新华社2017-2018年12月1日报,今天上午9时51分,高铁G420次从天津西站缓缓始发,开往秦皇岛,津秦高铁宣告正式通车。
其正式通车,意味着东北高铁网正式联入全国高铁网,将大幅缩短旅客往来华南、华东与东北间的旅行时间。
作为新型交通工具的火车在19世纪末传入中国,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
B.带来了一些城镇的兴衰
C.便利了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经济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26.《海国图志》中记载:
“(某国)都城有公会所,内分两所,一曰爵房,一曰乡绅房。
爵房者,有爵位贵人及耶稣教师处之;乡绅房者,由庶民推举有才识学术者处于。
国有大事,王谕相,相告之爵房,聚众公议,参以条例,决其可否,辗转告乡绅房,必乡绅大众允诺而后行,否则寝其事勿论。
”这段文字描述的制度最有可能的是
A.英国的议会制B.法国的共和制
C.美国的三权分立制D.德国的二元制君主制
27.《独立宣言》写道:
“代表权对人民来说具有无可估量的意义,而对暴君来说是可怕的。
”这句话体现在美国1787年宪法中就是
A.美国总统和国会议员都由选举产生
B.美国实行联邦制
C.美国最高法院的大法官通过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
D.美国政府采取三权分立的办法实现制约和平衡
28.“苏俄绝大多数老近卫军、干部和党员是因投身革命而走到领导岗位的,心中充满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观念。
有些领导干部一再说,新经济政策实行后,在苏联经济中已没有留下什么社会主义因素了”。
此材料表明了新经济政策在二十年代末终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A.历史传统力量影响至深
B.缺乏政治体制改革的相应配合
C.急于加快发展的赶超心理
D.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29.1913年,泰戈尔凭借其著名长诗《吉檀迦利》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得奖评语这样写道:
“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该评语体现出泰戈尔的作品
A.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精神B.代表了东方文学的最高水平
C.体现了东西文化的融合D.反映了民族独立的迫切要求
30.房龙《人类的故事》一书中写道:
“此时人们仍是教会母亲的儿子……但是,人们的人生观已经改变,他们开始穿与以前不同的服装,不再把全部思想与精力集中于在天堂、等待幸福的永生,他们试图在今生、在地球上建立他们的天堂。
”这样的改变始于
A.中古黑暗时代B.文艺复兴C.宗教改革D.启蒙运动
31.晋冀鲁豫解放军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后,国民党方面“对于解放军下一步究竟是东越运河、直接策应华东野战军打破国民党军的重点进攻,还是南进截断陇海路直趋徐州、粉碎蒋介石的作战计划,捉摸不定。
”解放军的“下一步”军事行动及其真实意图是
A.跃进大别山,开始战略反攻
B.夺取徐州,准备战略决战
C.破坏陇海路,支援淮海战役
D.强渡长江,迅速解放南京
32.进入1949年,国民党政权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中,随时有覆灭的可能,由政府信用支撑的金圆券自然急速贬值。
机关职员领工资拿到金圆券后,马上就换成银元、美钞或黄金,如果稍有延迟,即要蒙受贬值损失。
之所以要换成美元主要原因是
A.《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发表B.《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的签订
C.《布雷顿森林协议》的签订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签订
33.新中国成立后,“对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成普通侨民看待,不当作外交代表看待”。
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
A.“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B.“一边倒”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另起炉灶”
34.中国共产党一直重视农民的土地问题。
下列对中共土地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土地改革后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
B.过渡时期采取土地全民所有制
C.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实行土地公有制
D.改革开放后土地所有权归农民
35.我国于198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禁止非法搜查或者非法侵入公民的住宅”。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宪法强调保护公民的财产及人身权利
B.村民自治制度可以保障人民当家作主
C.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历经曲折
D.我国公民的法治意识明显增强
36.“北欧平衡”是指冷战时期的北欧地区以执行武装中立的瑞典为中轴,分别存在受苏联影响和支配的芬兰(保持主权独立且不与西方结盟),及加入北约的挪威、丹麦和冰岛(三国承诺不会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
北欧平衡局面一直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
对“北欧平衡”理解正确的是
A.是美苏冷战政策的恶果B.有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
C.是苏联国力衰弱的表现D.客观上推动了冷战升级
37.据中新网报道:
美国总统奥巴马重申他的“经济振兴”计划:
大规模改造联邦政府办公室,使之更加节能;大力投资公路和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升级学校硬件设施,安装节能系统,创造“21世纪的学校”;在美国各地普及网络宽带,让“每个孩子都有机会上网”;改进医院设施,确保这些地方能够运用“前沿科技”。
该计划与罗斯福新政相比有哪些新特点
①重视发展教育与科技;②加大政府干预经济的力度;
③注意环保和节能;④加大政府的公共投资,创造就业机会。
A.①③B.②④C.①②③D.①②③④
38.有学者指出,当前的世界已经不是“国家组成的世界”,而是一个“世界社会”,或者说世界已碎化为所谓的文明集团,并逐渐建立一个全球公民社会。
该学者的这一观点主要强调全球化
A.弱化了各国国家主权B.消除了国家之间差别
C.缩小了世界贫富差距D.化解了国家之间矛盾
39.新经济是指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信息技术革命以及由信息技术革命带动的、以高新科技产业为龙头的经济。
“新经济”一词最早出现于美国《商业周刊》1996年12月30日发表的一组文章中。
新经济带来的影响有
①经济持续增长②就业人数不断增加
③物价增幅保持在较高水平④进口贸易增长势头强劲
A.①②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0.从2007年开始,每年9月份在中国大连与天津交替举办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为“全球成长型公司”创造了一个与成熟企业共同讨论、分享经验的平台,这能说明
A.世界经济一体化已经形成B.区域集团化突破了地域限制
C.新兴经济体引起世界关注D.平等的贸易伙伴关系已建立
第Ⅱ卷主观题(共40分)
4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
“宰”的意思是主宰,商朝时为管理家务和奴隶之官;周朝有执掌国政的太宰,也有掌贵族家务的家宰、掌管一邑的邑宰,实已为官的通称。
相,本为相礼之人,字义有辅佐之意。
“宰相”连称始于战国。
……当时的所谓宰、相或宰相,地位均相当于丞相。
……“宰相”一般只是一个习惯用语,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材料二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材料三元朝开始,宰相制度便进入衰亡期。
元朝开始是一省多相制,后改为两省多相制,又以中书省取代尚书省。
明朝从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使中国传统社会的中央官制发生了最重要的变革。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先秦时期的“宰相”与秦朝的丞相有何不同。
(2分)
(2)结合材料二,说明唐代“三省体制”运作方式在当时所产生的主要意义。
(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元朝以后宰相制度进入衰亡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分)
42.(20分)国家实力有两种,一种是硬实力,指国家的经济、军事等实力;另一种是软实力,指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实力。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日本学者认为,隋唐时期,日本从中国学习了几个文化要素,使得日本的历史完成了一个飞跃,这几个文化要素就是汉字、儒学、官制和大乘佛教。
——孟宪实《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二中国的传统文化自汉以来,是以儒学为中心的文化架构,一直被我们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文化,但是到了晚清出现千年未有之文化危机……从晚清开始,中国社会就是一个不断重建文化自信心的过程,这种文化自信心的建设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精神层面。
——廖保平《铁屋里的大国突围》
材料三公民社会是独立于政府之外的力量。
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认为,当今美国的软实力主要依靠的是公民社会而不是政府,中国则倾向于依靠政府政策和公共外交手段来影响中国软实力。
——约瑟夫·奈著《权力的未来》
(1)结合唐宋的相关史实,概括古代中国软实力的表现。
(4分)
(2)近代中国是如何从物质、制度和精神等方面“重建文化自信心的”。
(6分)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在政府主导下为提升国家软实力所作的努力有哪些?
(6分)
(4)有人认为,美国开国元勋奠定了美国发展软实力的基础,请说明这一观点。
(4分)
43.(14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新型农用机械的引进和汽车的问世,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最终导致严重的荒漠化和“黑风暴”事件。
20世纪30年代中期,罗斯福政府开始综合治理。
决策层认为导致尘暴重灾区出现的深层次根源是一系列错误信念,如征服自然、自然资源永不枯竭、市场可以无限扩大、个人有权任意支配自己的财产、市场竞争能够自主调节生产等;国会通过《泰勒放牧法》,将未被占用的8000万英亩草地交给联邦政府管理,永远禁止拓殖。
——摘自高国荣《美国大平原的荒漠化:
缘起及其治理》
材料二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严重的环境问题。
有报告显示,在部分人口密集的重工业区和采矿区,其环境退化成无法恢复的“严重受害区”。
苏联《生态灭绝》杂志说:
“当历史学家最终剖析苏联和苏维埃共产主义时,他们也许会因为生态灭绝而做出死亡判决。
”20世纪80年代,环境主义运动演变成了反苏堆埃统治的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成了这个判决的执行者。
——摘自包茂宏《苏联的环境破坏和环境主义运动》
材料三1984年12月3日凌晨,印度博帕尔市的美国联合碳化物(印度)有限公司设于贫民区附近的一所农药厂发生氰化物泄漏,引发了严重的后果,造成了2.5万人直接致死,55万人间接致死,另外20多万人永久残废的人间惨剧。
——XX百科
(1)根据材料一,促成美国大规模垦殖大平原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美国治理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特点?
由此反映出美国在经济发展方式上有何变化?
(5分)
(2)根据材料二,结合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特点,分析造成其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
《生态灭绝》杂志所说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不得摘抄原文)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该观点的认识。
(5分)
(3)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
请结合材料三分析其原因。
(2分)
(4)通过上述各国环境污染与治理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你得到哪些启示。
(2分)
沈阳二中2017-2018——2017-2018学年度上学期12月份小班化学习成果
阶段验收高三(14届)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1.5分,40题共60分)
1-5BDBCC6-10AACDC11-15CCBAD16-20BBDCA
21-25DACBD26-30AADCB31-35ACDAA36-40BAAAC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40分)
41.(6分)
(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2分)
(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
(2分)
(3)皇权专制空前加强(2分)
42.(20分)
(1)表现:
(4分)文化价值:
儒学发展到哲理化的理学;中国文化对周边国家文化发展影响深远,中华文化圈形成;四大发明的传播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2分,答对其中两点即可)社会制度:
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2分,每点1分)
(2)(6分,史实1分,论述1分)物质层面:
兴起洋务运动,积极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制度层面:
维新变法运动、辛亥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精神层面:
掀起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推动民主思想的发展
(3)努力(6分)政治方面:
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2分)文化教育:
实行双百方针;推动扫盲教育、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积极传播中国文化,创办孔子学院(2分)外交方面: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加入WTO组织等(2分)(至少从三个方面来回答,文化教育方面具体史实每点1分,答对两点即可得到2分。
其他言之成理亦可酌情给分,软实力如果答了经济发展或军事方面,不给分)
(4)(4分)价值观念:
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主权在民(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体制构建:
三权分立、共和制、总统制(2分,答对两点即可得2分。
如果答三权分立的具体内容得1分。
其他言之成理亦可得分)
43.(14分)
(1)(5分)事件:
第二次工业革命。
(1分)特点:
国家干预;转变观念;立法保护;综合治理。
(任答两点得2分)变化:
国家加强对社会经济领域的管理;注重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2分)
(2)(5分)原因:
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严重破坏;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只关注计划,不关注民生、不注重资源的节约与保护。
(2分)观点: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