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教学“产出导向法”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48853 上传时间:2022-10-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8.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语教学“产出导向法”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外语教学“产出导向法”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外语教学“产出导向法”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外语教学“产出导向法”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外语教学“产出导向法”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语教学“产出导向法”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

《外语教学“产出导向法”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语教学“产出导向法”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外语教学“产出导向法”研究的文献综述.docx

龙源期刊网

外语教学“产出导向法”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

本文收集了来自中国知网的近60篇与“产出导向法”有关的文章,其中,2007~

2016年的42篇文章与“产出导向法”密切相关,其余20多篇文章的研究焦点主要在“产出”,且

大多数出自2007年以前,由此可见,“产出导向法”经历了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本文将综述

焦点放在近10年的42篇文章上,发现与“产出导向法”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发展历程、将其应用于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中、对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意义(听、说、读、写课型)、

“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中某一具体理念探析等领域,其中,将“产出导向法”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的论文居多。

通过对研究“产出导向法”的文献进行梳理,笔者期望从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两方面找到新的研究思路。

关键词:

产出导向法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研究思路

我国的外语教学多年来呈现费时低效的现状,而重输入、轻输出的传统外语教学模式是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自Swain提出输出假设理论后,我国学者们就开始关注输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在经历了“输出驱动假设”“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两个阶段之后,2015年文秋芳提出了“产出导向法”(Production-OrientedApproach,以下简称POA),并对其理论体系做了系统的阐述。

POA是由文秋芳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探索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针对我国成人外语学习的教学理论。

该理论体系主要由教学理念、教学假设和教学流程三个部分构成,教学理念主要为“学习中心说”“学用一体说”“全人教育说”;教学假设由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和选择性学习构成;教学流程包括驱动、以教师为中介的促成和评价三个部分。

该理论体系既强调产出过程(producing),又强调产出的结果(product)。

[3]当前学界对POA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产出导向法”的发展历程

在笔者收集的42篇文章中,专门阐述POA发展历程的文章较少,但大多数文章都对其发展历程进行了简要介绍。

早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之前,学术领域深受Krashen的输入假设影响。

Krashen

(1985)认为可理解性输入是二语习得的唯一条件,输出只是输入的自然结果,对语言习得没有直接作用。

而Swain(1985)基于对加拿大法语沉浸式课程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的原因分析,提出了输出假设。

该假设认为,二语习得不仅需要可理解的输入,也需要可理解的输

出。

在此基础上,文秋芳教授根据我国外语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分析职场英语的使用功能和重新认识二语习得输出心理机制,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理论。

“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是文秋芳于2014年3月参加在京举办的大学英语教学发展学术研讨会上提出来的。

这一

假设是文教授在实践经验基础上,对其2008年提出的“输出驱动假设”的进一步完善和修订。

2015年文秋芳将其更名为“产出导向法”,并系统地阐述了其理论体系,产出导向法由此成型。

2“产出导向法”应用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中

“产出导向法”还未真正成型就被国内一些学者应用于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中。

王立松和赵一繁针对我国高校公共英语教学现状,将POA应用于教学改革中,从优化课程设置、教法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教改新思路。

[4]但笔者认为,其研究的科学性和客观性还有待提高。

同年,许薇也提出了一些教学改革反思,但其观点仅仅是基于反思,主观性较强。

在课程改革方面,文秋芳首次将“产出导向法”的原型——“输出驱动假设”应用于课程改革的尝试中,并具体提出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的学时安排及具体的分项教学要求。

[5]其观点清晰明了,操作性较强,为英语专业课程设置改革指明了方向。

此后,方芳和夏蓓洁以能力本位为出发点提出了英语专业课程群建设,两人针对各类单位对英语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素质要求进行了调查,最终得出构建基本技能课程群、翻译课程群、人文素质及应用课程群的构想[6]。

课程群设置打破了课程间互不关联的局面,为英语专业课程重置提供了新的思路,笔者认为,学界可针对这一构想进行实证研究,在实践中完善这一构想。

此外,黄禧凤等人基于大学英语工具性需求将焦点投向后续课程设置,经过调查研究提出一些具体设置要点,如,情境创设、考核体系转变等。

从笔者收集的文献来看,学界对后续课程设置关注不够,而后续课程对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如何优化后续课程设置应该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

3“产出导向法”对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意义

文秋芳在2013年就将POA的前身——“输出驱动假设”应用于外语课堂教学中,并按照

Tyler提出的课程框架四要素——教学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流程与教学方法,重点评估将输出驱动假设与课堂教学结合。

[7]2014年文秋芳又试图从教学目标、内容、组织形式、评估体系几方面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应用于构建大学外语课堂教学理论的尝试中。

[8]潘海英和刘晓波将“输出驱动假设”应用于研究生公共英语教学模式研究中,以直博研究生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对研究生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作用。

[9]齐桂芹也从教学目标、流程、方法与教学评估将输出驱动假设应用于非英语专业研究生英语公共演说课的实践中。

[10]可见,POA不仅被应用于大学外语课堂,研究生外语教学也被列入其中。

笔者认为,研究生阶段也是实践

POA理论的重要时期。

从笔者收集的文献看来,将POA应用于此阶段的研究相对较少,若拓宽其研究领域,相信对POA理论体系的发展会有更加积极的作用。

自POA理论体系成型后,不少学者也将其应用于课堂实践研究中。

张文娟利用电影《刮痧》中的文化冲突,设置法庭辩护的场景,将POA从教学目标、任务设计、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11]。

张文娟将POA系统地用于大学外语课堂中,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科学合理、细致且具有针对性,笔者认为,此文章可以作为POA理论体系在实践中的范本,我们也可以按照此模式尝试在其他场景或科目中检验POA的有效性。

以上是POA在课堂教学理论和实践中的概述,学界也有不少学者以POA为理论基础对大学外语课堂的听、说、读、写课型进行了探索。

POA 理论应用于听力教学时还未展现其全貌。

2011年苏丽琴基于输出驱动假设探讨了英语专业听力教学并提出了建议,如,凸显输出、改善输入,促进输出等[12]。

王虹亮和鲁俐也以“输出驱动假设”为理论基础探讨了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具体任务的设计及改革措施。

POA自成型之后,很少有学者将其与听力教学结合,笔者认为原因之一在于POA理论体系倡导的是综合技能教学法,若单一探讨听力教学反而违背了理论的核心。

任春华和李海艳基于POA理论体系探讨了独立学院英语口语教学,但两人的文章只是一些经验总结,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指导。

至于阅读教学,王洪林于2015年进行了以口头汇报为输出驱动的批判性阅读行动研

究,以期通过开展“批判性阅读——口头汇报撰写——口头汇报”为一体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阅读策略,帮助学生养成阅读习惯,最终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其研究方法对POA理论的应用很有借鉴意义。

同年8月黄珍探讨了“产出导向法”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可行性。

[13]POA在写作课堂中的应用与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一样,也见证了POA的发展历程。

陈文凯于2010年基于“输出驱动假设”探讨了英语专业写作教学改革及建议。

此外,王文琴也以输出为驱动讨论了高中英语写作教学。

王文琴是少数将输出驱动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人,笔者认为此尝试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验证,以期提高高中英语教学效率。

此后王璐又以“输入促成

——输出驱动”为基础讨论了大学外语写作教学改革。

POA成型后,扈玉婷讨论了思维导图式的写作教学,并根据POA的各个环节提出了系统有效的写作课堂实践。

笔者认为她的观点细致、可操作性较强,对于写作教学很有借鉴意义。

同年,翁林颖和吴雯基于POA对写作课堂学习共同体共同愿景的建构进行探讨,并将POA的核心环节和认同愿景、推动愿景、达成愿景结合。

从POA应用于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论文来看,学界对这一领域的关注度较高,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法、实验法,行动研究较少,实证研究几乎没有。

对于POA理论应用于四种课型的文章较多,但大多属于一家之言,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框架或实施路径。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发挥POA对英语教学的指导意义,我们可以考虑以POA为理论基础,把不同课型结合起来以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

4探析“产出导向法”中的某一具体理念

POA 作为完整的理论体系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许多学者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或几个理念进行研究。

文秋芳于2016年探讨了基于POA的新评价形式——师生合作评价,包括课前、课内和课后的评价模式。

[14]2015年杨莉芳把POA中的驱动环节运用于微课设计中,从微课脚本的设计与修改到微课录制,POA的驱动环节发挥了积极作用。

[15]同年,张文娟也对POA的驱动环节进行了教学尝试,张文娟选择“死刑存废”这一话题要求学生书面阐述观点,在此过程中,她将驱动环节融入观点促成、语言促成、结构促成三方面,实验结果非常可观。

[16]此外,侯磊还对“学习中心说”做了拓展阐述。

笔者认为对POA的某一理念进行探析虽不能反映其全貌,却能降低应用它的难度,提高其可操作性,促进POA的传播与发展。

针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学界的研究方法也主要集中在实验法、调查法,在未来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尝试不同的研究方法,同时也可尝试将POA的其他理念与具体课程结合研究。

5结语

“产出导向法”作为新兴的中国特色教学理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笔者通过综述收集到的文章,发现针对此理论的研究方法显得比较单一,大多采用了实验法和调查法,行动研究较少,其他研究方法几乎没有涉及。

从研究视角看来,笔者认为当前不宜将POA理论体系应用于单一的听说读写课堂教学中,因为这样做违背了POA理论的核心思想。

对于POA某一具体理念探析,笔者认为是可取的,并希望对其他核心理念进行研究。

此外,从笔者收集的文献看来,POA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大学外语教学中,笔者认为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并非都集中在大学,尤其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而POA的部分理念对中学英语教学同样有借鉴意

义,若能将其精髓应用于中学英语教学,或许能够得到更好的成效。

POA与语用学有着相通之处,却没有文章探讨过二者的联系,笔者认为将二者进行结合能够促进POA理论体系的发展完善。

参考文献:

[1]Swain ,M.CommunicativeCompetence:

Somerolesofcomprehensibleinputandcomprehensibleoutputinitsdevelopment[A].InS.Gass&C.Madden(eds).Input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C].Row-ley:

NewburyHouse.1985.

[2]Krashen ,S.TheInputHypothesis:

IssuesandImplication[M].London:

Longman,

1985.

[3] 文秋芳.构建“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5(4):

547-558.

[4]王立松,赵一繁.从“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看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新思路[J].课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初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