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1.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24883740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1.docx

《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1.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1.docx

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1

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1

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宜宾县校本教研阶段成果报告宜宾县教育局2003年宜宾县全面进入课程改革。

2005年3月,宜宾县被省教厅确定为以校为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基地。

宜宾县地处川南的贫困山区,人口103万,幅员3030平方公里,辖26个乡镇。

全县学校492所。

其中,高中7所(普通高中5所,职业高中2所);初中55所;小学426所。

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校本教研进行了调研:

教师树立校本教研意识;构建三级教研网络;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建立校本教研制度;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一、全面树立校本教研意识。

(一)提高教育行政领导干部对校本教研的认识。

我县被正式确定为以校文本交验制度建设实验基地后,教育局立即组织了中心学校、直属学校的领导,召开了的专门会议,专题学习有关校本教研的政策和理论。

各级各类学校重点学习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省教厅《关于进一步较强和改进教研工作的通知》。

教育部王湛副部长对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设教师间互相关爱、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交流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处处长沈白榆对校本教研作了深刻阐述:

以校为本,是以人为本思想在学校教育中的具体体现。

以校为本的教研,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是一线教师在面临新课程时对自己专业发展的呼唤,是保证新课程改革由点向面推进,落到实处的根本保障。

以校为本的教研,重点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实际发生的问题,以教师为主体,强调实践反思、伙伴合作、专业引领的实践形式,是教师将教学实践、教学研究和进修密切结合的探究性、合作性、反思性的学习方式和工作方式。

研究的起点――唤醒教师对自身教学实践的不满;研究的对象――学校教育改革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研究的目的――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研究的过程――通过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再实践,不断更新教师的观念,不断改善教学的行为,不断改进教学的效果;研究的结果――切实解决教师在课程实施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研究的特点――强调实践反思、伙伴合作和专业引领。

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教师只能从教学中学会教学,而学会教学必须经历一个反复实践、反思的过程。

伙伴合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办法。

学校发展必须依靠教师团队的力量。

老师的集体备课,相互听课,互相切磋,取长补短,凝集了集体的智慧,克服了个人经验的局限。

专业引领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教师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除了向周围的同事、学生、家长学习,向书本、实践学习之外,还必须向专业人士和成功人士学习,不断接受先进理论、技术、方法和经验的专业引领。

学校领导干部认识到位了,就解决了校本教研制度的领导保证,才能顺利的、全面的推进实验。

(二)研制下发了我县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实验计划。

计划分三阶段进行实验:

2005年总结过去的有效做法并建立新的教研制度,2006年全面实践并不断完善修正制度,2007年总结提炼并进一步实验制度。

计划的主要内容摘要:

1.建立校本教研管理模式,研究制定校本教研制度。

2.建立提高教师素质方案,开展提高教师素质研究。

3.建立以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的校本教研活动制度。

4.建立开放的校本教研制度,使学校长期处于开放的、学习的状态。

(三)组织教师全面学习校本教研理论。

校本教研理论的学习,由中心校、直属学校组织实施。

县教研室教研员分片联系,指导教师学习。

通过教师对校本教研理论的学习,唤醒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不满,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实现专业成长。

二、切实构建三级教研网络随着课改行进中学校教育教学问题增多,学校的教研需求与日俱增。

面对教研力量单薄、服务教改乏力的教研现实,宜宾县采取三大措施增强教研力量,增强了校本教研的专业引领和助推课改的教研支持力。

(一)壮大县级教研队伍,增强县城核心教研力。

2003年,上百万人口的宜宾县仅有专职教研员8人,课改伊始,经县委、县政府同意,教育局在全市公开招聘7名教研员,初步配齐了中小学学科教研员。

15名教研员中有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9人,其余均是中青年骨干教师。

整合教研力量,增强专业引领。

进入新课改以来,教育局整合了教研室、进修校、教仪站等教研力量,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教仪站提供现代教学手段和技术服务,教研室、进修校联合形成教研集团力量。

(二)成立片区教研组,构筑乡镇横向教研力。

宜宾县地域差异大,乡村学校大多条件简陋、信息闭塞,教师工作量大,教学问题、学习成果、教学经验等难于横向交流。

特别是乡村学校还有不少民转公教师和代课教师,教学、教研能力十分薄弱,乡镇之间教研力量也不均衡。

以此薄弱的师资和教研力量,要攻克极具挑战性的课改难题,难度可想而知。

为了促进优质教研资源共享,丰厚基层教研文化,于1998年建立了5个联合教研组(简称教研联组),2005年取消了联合教研组,组建了5个片区教研组,与联合教研组不同的是片区教研组不仅有3名专职教研员,还配了齐小学、初中所有学科的兼职教研员,由过去的松散型教研组织升级为宜宾县教研室的派出机构,落实了教研经费,每年每个片区教研组的教研经费6万元。

片区教研组经常组织专兼职教研员,到辖区内的学校进行教学调研,给校本教研提供了较为扎实的智力支持和专业引领力量,克服了县教研室教研员几年才能到学校一次的弊端。

实现了乡镇间、学校间的教研资源的共享,教育信息的畅通,促进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

(三)设立学科带头人,增强终端教研服务力。

乡镇中心校和直属学校,统一设立学科带头人(镇、校级兼职教研员),负责乡镇(校)内的教学研究工作,重点指导校本教研工作的开展。

壮大县级教研队伍,增强核心教研力;建立片区教研联组,构筑乡镇间横向教研力;设立学科带头人,增强终端教研服务力。

变线性式教研为立体式教研,有效增强了教研力量,有力促进了校本教研工作务实而有效开展。

三、科学制定校本教研制度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需要有整体的制度要求。

宜宾县总结过去的教育教学管理实践经验,前后用了8个月的时间,经过初步制定――学校讨论――集中修改后,形成了校本教研两大制度《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意见》《中小学教学质量评价方案》。

这两个制度是学校组织校本教研活动的重要依据和教师参加校本教研活动的基本规则。

在两个制度的作用下,各级各类学校创造性的开展了校本教研活动,在活动中形成了学校的各具特色的校本教研制度。

四、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医生的真功夫在临床,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

把校本教研锁定在课堂,是我县校本教研的基本做法。

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学校根据自身实际,选择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进行研究。

全县呈现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效果明显的校本教研活动。

(一)行动跟进式教研。

教师A独立设计教学计划请其他教师(专家)B听课听课后B反馈意见A调整教学计划A改进教学行为后再次上课。

如此循环,使教师A的教学行动不断跟进。

教师AB都在研究过程中得到发展。

县一中、县二中用这种教研方式,打磨青年教师,使青年教师成长迅速,是解决高中教师年轻化的有效方式。

(二)同质反复式教研。

教研活动中,由多位教师均上同一内容的课(也可以是同一位教师接连上几次课),每次上课都进行深入的观察、分析、比较,并提出改进建议,通过不断的实践反思,改善教师的教学行为。

柏溪、安边镇中心校人人都上公开课,就是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的,效果很好,教师课堂教学水平提高明显。

(三)先导小组式教研校长或学校中核心人物接受了一个新的理念,通过建立一个由少数人组成的先导小组方式,先行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带动了更多人的认识,引发了学校更多人的自觉参与实践,最后达成各自的共同长进。

柏溪镇小学宋晓丹老师,接受了快速作文教学理念后,组织学校7个语文教师进行推广研究,后来成果显著,不仅使全校语文教师全部卷入,而且带动了全县小学作文教学的改革。

在全市也产生了影响。

(四)骨干引领式教研。

观音、白花、蕨溪、高场、双龙、泥南、永新、王场等中心学校充分发挥校内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成立学科研究小组,与一般教师组成一个实践共同体,由骨干教师根据其他教师的需要,进行课堂教学展示研究,在面对一个复杂、真实的教学问题的讨论与处理过程中,获得知识、技能与相应的体验。

一年来,全县邀请了全国、省、市著名专家12位来县指导教学研究工作。

凸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

(五)多科组合式教研。

教师作为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知识结构、经验背景及兴趣爱好等,这些具有不同背景教师的组合,能通过合作、交流与分享,完善知识结构,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走进新课程。

县二中的化学(信息技术)教师刘宗清、数学教师罗群星、语文教师陈晓梅与音乐教师张禾组合,共同研究了一节音乐课,这节音乐课后来获得了省赛课特等奖。

这就是多科教师组合的优质产品。

(六)照搬模仿式教研。

教师(含学校领导)外出学习、听课后,回校后必须上传达课(汇报课),凡是上传达课,学校都鼓励教师百分之百的照抄照搬,照搬得越像越好。

从模仿到内化到传达,本身就是教师学习提高的重要过程。

这种教研方式给外出学习的教师增加了认真学习的内动力,也使没有出去学习的教师共同受益。

(七)走教式教研。

主要是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较好的学校,根据周围学校的需要,派出骨干教师,去上课、解读教材,帮助其他教师尽快掌握学科教学方法。

这种教研方式有效地解决了农村、偏远地区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科教师(艺体)紧缺的问题,使村小的孩子受到同等的教育,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力措施。

(八)片联校式教研。

在乡镇内,在一个较小的区域里,由一个条件较好的学校,与其它两三个条件较差的学校组成共同体,统一管理,统一进行教学研究,有效地带动一片学校的发展。

高场镇的黄伞片联校、双谊乡的成中片联校等都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九)校长评课式教研。

校长(中心校所有领导、片区校领导)长期坚持听课评课,每周不少于两节,这已是观音镇中心校的一个制度。

校长评课教研,促使学校领导成员熟悉教学情况,掌握教学动态;促进教师研究教学,奠定教学管理的基础。

(十)家校一体式教研家长作为搞好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的教研活动,教师上研究课,家长参与听课评课。

请家长谈看法和建议,不仅密切了学校同家长(社区)的关系,更体现学校对家长的尊重。

另一方面也给学校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迫使教师研究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柏溪镇中心校的家校一体式教研成绩十分突出。

(十一)教学反思式教研为了搞好教师的教学反思教研,学校要求教师平时要认真总结每堂课的得与失,进行深刻的思考,并作适当的文字记载。

教育局专门举办了教师教学反思文章的评比。

促进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

(十二)交流式教研为了给教师搭建学习和展示的平台,全县利用视频系统开设了名师论坛。

规定特级教师、县级名师必须定期向全县教师交流教育教学经验,并接受全县教师的无记名测评。

任何教师都可以申请进行教学经验交流,或作学术报告。

使全县的教研风气良好,学术氛围浓厚。

五、满足教师专业发展需求教师专业发展事关重大,课程改革最终发生在课堂上。

我们把课堂视为教师生存的重要场所。

教师生存质量的高低,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他课堂教学水平的高低。

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研究作为校本教研和校本管理的主要对象。

试图通过唤醒、改善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来提高教师的生存质量,来满足教师教育教学发展的需求。

经过一年多的实验,我们有以下一些体会。

(一)以课例为载体的校本教研能促进教师迅速成长。

校本教研的实践表明,教师的学习是基于教学实例的学习,这样的学习具体实在,具有极强的操作性。

摒弃了过去一些空的虚的学习形式,因而使教师学有所获,成长迅速。

(二)校本教研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

教师既是研究者又是实践者,教师研究的主人翁精神得到充分发挥,他们不再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主动地参与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心理需要得到满足。

(三)校本教研降低了研究的难度。

校本教研的问题都是教师教学中的真问题,教师都有切身体会。

所以在参与研究的过程中思维积极,发言踊跃,都是适合自己讨论的问题,激发了教师研究的信心和热情。

(四)校本教研促进了部分优秀学校教研文化的形成。

部分学校搞教学研究已基本形成了一种风气,研究的分氛围浓厚。

广大教师逐步具有一双观察的眼睛,一颗研究的大脑,一种理性的思维。

(五)校本教研制度建设实验只是起步。

村级学校的校本教研,由于教师人数少,力量单薄,因此,应该由片区学校来组织实施。

校本教研重在教学的实践过程,重在教师的收获,重在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校本教研反对教研的形式化,教条化,本本化;反对给教师加重无效的负担,要让教师在自主中唤醒,在轻松中学习,在愉快中研究,在研究中提高。

宜宾县教育局二〇〇六年九月八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笔试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