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拿来主义 Word版含答案.docx
《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拿来主义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 拿来主义 Word版含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高一语文苏教版必修3教师用书第3单元拿来主义Word版含答案
拿来主义
本课话题 ——善于借鉴
朗读——课文中的名段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
针对这些情况,对于中外文化遗产,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说“我们要拿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
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
百老汇街一座有77年历史的罗马风格建筑被命名为海尔大厦。
这标志着海尔海外扩张战略的成功。
可谁曾知道,当年的海尔学习借鉴了德国海尔的技术,将其全部消化吸收,于是才有了海尔今天的辉煌。
借鉴他人,海尔集团在世界家电制造业中脱颖而出。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
1.把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他的本事就大了。
——毛泽东
2.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唐太宗
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战国策》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
5.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牛顿
6.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
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
一、单音字
自诩( ) 冠冕( ) 吝啬( )
脑髓( ) 蹩进( ) 徘徊( )( )
【答案】 xǔ miǎn lìn suǐ bié páihuái
二、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冠
(2)倘
(3)给
(4)孱
【答案】
(1)ɡuān ɡuàn
(2)tǎnɡ chánɡ (3)jǐ ɡěi (4)càn chán
2.语境辨析法
(5)很多情况下,我们是中了商家恐吓( )营销的圈套,但这种吓( )唬可能会带来产品销量的飙升,但也可能败坏品牌声誉。
(6)与器量小的人交往,是有风险的,因为这样的心最难忖度( ),而豁达、包容、大度( )是这个世间最让人欣赏和仰望的气质。
【答案】 (5)hè xià (6)duó dù
第2步写字形——奥妙无穷方块字
(1)
(2)
(3)
(4)
【答案】
(1)磕 嗑 瞌
(2)粹 萃 悴 (3)奖 浆 桨 (4)炙 灸
第3步用词语——送你一双慧眼
1.吝啬·吝惜
“吝啬”主要指当用的不用,含贬义;“吝惜”表示珍惜,指舍不得拿出(自己的东西或力量),多为中性。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多数中国人对于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的了解来自课本里“一磅肉”的断章,夏洛克被定义为“贪婪、阴险、凶残的_____________(吝啬/吝惜)鬼”。
(2)社会上对于公义之举,应当既不______(吝啬/吝惜)鼓励,又要提供必要的司法帮助,这样才会使行善之人无后顾之忧,而人性之善也愈加彰显。
【答案】
(1)吝啬
(2)吝惜
2.形式·形势
“形式”所表述的多是事物的具体形状;“形势”所表述的多是事物的抽象状况和态势。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军事科学学会副秘书长罗援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
“随着中俄两国双边合作更加协调,沟通更加顺畅,联合军演已成为中俄两军常态化合作______。
”(形式/形势)
(2)马晓光指出,台湾执政者不要误判_____________(形式/形势),不要被“极独”的势力牵着鼻子走。
【答案】
(1)形式
(2)形势
3.冠冕堂皇·堂而皇之
“冠冕堂皇”前边可以加程度副词修饰,有否定的说法;“堂而皇之”有时侧重在“有气派、广大”上,一般没有否定的说法。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还是放过那些______(冠冕堂皇/堂而皇之)的涨价借口吧。
既然没有话语权,我们何苦再浪费口舌,跟自己过不去呢?
(2)既然人人都不愿意食用地沟油,为什么又要让地沟油长期地______(冠冕堂皇/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人们的餐桌上呢?
难道因为食用者大多都是普通老百姓?
【答案】
(1)冠冕堂皇
(2)堂而皇之
第4步辨熟语——于细微处细斟酌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他说,选民希望他们选的人给人一种“真实美感”,而且还要冠冕堂皇。
( )
理由:
(2)情况十分紧急,险情就是命令,李刚不管三七二十一,顾不上向上级汇报,就跳进了汹涌的江水里。
( )
理由:
【答案】
(1)× 冠冕堂皇含贬义,句子的意思是希望选民选的人表里如一。
感情色彩用错。
(2)× “不管三七二十一”有莽撞的意思。
应改为“当机立断”。
民族之魂——鲁迅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五四运动前后,参与《新青年》杂志的工作,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主要作品有:
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等。
本文写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
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危机,而国民党政府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内实行反革命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做“洋奴”,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革命阵营中一些同志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错误思想和观念。
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主张。
杂 文
杂文以广泛的社会批评、文明批评为基本内容,带有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和思想启蒙色彩。
在艺术上普遍追求说理的形象化和抒情化,一般有较鲜明的讽刺、幽默的喜剧色彩和机智、论辩的哲理品格,有着警世、审丑、益智、移情的多重功能。
鲁迅是中国杰出的杂文作家,他把杂文推到高度成熟的境地。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全盘西化,又反对盲目地排斥和拒绝接受外来文化,主张实行“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指出了正确地继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答案】 ①媚外 ②逃避主义 ③挑选
一、阅读课文第1~4段,回答下面问题。
1.阅读课文第1段思考并回答“闭关主义”的具体做法是什么?
这一做法造成了什么恶果?
“送去主义”都送去些什么?
实质是什么?
【答案】 ①具体做法是“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恶果是造成封闭、落后。
②送去一批古董到巴黎,几位大师捧几张古画和新画到欧洲去,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
实质是媚外、讨好、投降。
2.第1段中“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怎样理解“捧”和“挂”?
【答案】 “捧”为“双手承托”之意,表示郑重、敬慕、媚态可掬;“挂”用得很准确,说明了只有几张画却一路“挂”过去,显得多么寒碜、可怜,颇具讽刺意味。
3.第4段中“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这句话中“抛来”与“抛给”应如何理解?
【答案】 “抛来”是接受的一方有选择的余地,还维持着国际交往的门面;“抛给”即“送来”,则是强迫对方接受,实际上是帝国主义列强有意地对中国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侵略,达到其永远奴役中国的目的。
二、阅读课文第5~7段,回答下面问题。
4.第5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
第6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
第7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答案】 ①摩登、吝啬。
“摩登”是针对一味地“送去”而言的,把卖国媚外的行径说成“时髦”,一味地“送去”说成“赶时髦”,讽刺意味很浓烈。
“吝啬”是针对第3段中“丰富”“大度”而言的,两者鲜明对照,对“送去主义”者进行讽刺鞭挞。
②“送来”是帝国主义对我国进行的经济、文化、军事的侵略和掠夺,是“抛给”的同义语;“拿来”是根据需要自己拿,二者本质不同,内容迥异。
③“运用脑髓”指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指要看得清,有辨别力;“自己来拿”指独立自主地选择。
三、阅读课文第8~10段,回答下面问题。
5.作者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几种错误态度,指出了对待文化遗产应采取的态度,根据第8、9段内容,完成下面两个表格。
(1)错误态度:
三种类型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①
②
③
不加选择
昏蛋
④
放一把火烧光
⑤
废物
⑥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
⑦
(2)“占有”“挑选”的方法:
喻体事物
做法
本体事物
态度
鱼翅
①
②
③
鸦片
④
⑤
⑥
烟枪和烟灯
⑦
⑧
⑨
姨太太
⑩
⑪
⑫
【答案】
(1)①怕被染污 ②徘徊不敢走进门 ③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④保存清白 ⑤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⑥羡慕 ⑦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2)①吃掉 ②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③吸收(使用) ④送药房供治病 ⑤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⑥趋利避害(使用) ⑦留一点,毁大部 ⑧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⑨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⑩散去⑪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淫糜的东西 ⑫剔除(毁灭)
6.文章结尾一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在本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答案】 结尾一句揭示了全篇的中心思想,深刻地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具体阐明了批判继承和创造革新的关系,阐明了批判继承文化遗产是创立无产阶级新文化不可缺乏的前提条件的道理。
话题:
作者在文中对“送去主义”进行了讽刺和揭露。
你认为在今天有没有“送去”的必要,应如何看待“送去主义”呢?
学生甲:
没有“送去”的必要。
我们要实行的是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拿来主义”,要汲取本民族传统文化和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来发展自己,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文化,而没有必要把自己的文化遗产送出去。
“送去主义”是一种媚外行为,应该批评。
我的观点:
【答案】 有“送去”的必要。
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要了解世界,也应该让世界了解我们。
既要对外来文化实行“拿来主义”,也应适当把自己的优秀文化“送去”,以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扩大我国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
“送去主义”有积极的一面。
1.写作特色
运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
对如何对待文化遗产这样一个抽象的话题,鲁迅先生化繁为简,举重若轻,先把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设喻,先反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然后正面设喻阐述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除了整体设喻论述“拿来主义”之外,文章许多地方也采用比喻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写法指导
运用比喻论证“3注意”
比喻论证:
是一种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较抽象道理的论证方法。
运用比喻论证需注意:
(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知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如文中“因为祖上的阴功,得了一所大宅子”,这里就是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这一喻体通俗易懂,为大家所熟知,且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怎样来的。
(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如第八段中,鲁迅用犀利、幽默的语言,嘲讽和鞭挞了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分别用“孱头”“昏蛋”“废物”比喻逃避主义者、虚无主义者和投降主义者。
(3)紧扣观点分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
如文章最后一段中,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从正面说明正确继承文化遗产能起怎样的积极作用。
作者在论证的过程中注意分析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关系,运用了喻理结合的方法来证明观点。
3.迁移应用
请运用比喻论证的手法,谈一谈继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200字左右。
【答案】 (示例)生活中,要想获得成功,创新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缺少了继承,创新便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只有既懂得发扬自己的特色,勇于创新,又善于继承前人的传统,才会更易成功。
继承和创新是鱼与水的关系,没有继承,如同只有鱼没有水,再好的创新也不会有长久的生命力;而只有水没有鱼似乎更能表现出只有继承没有创新的死寂、毫无生气。
只有鱼和水统一在一起,才会变得有生气,正如创新和继承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才会结出成功的果实一样。
创新是重要的,但是继承同样是不可或缺的。
要想获得成功,继承和创新是必不可少的。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没有了继承,创新便是无源之水,而没有了创新,继承便是一潭死水,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会真的“清如许”。
1.课内素材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说“我们要拿来”,“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他怒斥“孱头”“昏蛋”“废物”,主张“占有”的同时要“挑选”,“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之后,“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我所用的拿,不亢不卑的拿。
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外国好的东西、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观点与“拿来主义”是一致的。
【应用角度】 “文化遗产的借鉴与选择”“开放、继承与创新”“与世界接轨”等。
2.精彩应用
近年来,标榜狂欢的西式文化活动在中国日渐风行,每一次都吸引不少眼球,但也引发很多争议。
近日在广东东莞举行的“番茄大战”将这种狂欢节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东西方文化的确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地方将西方狂欢节直接“拿来”,虽然成功上演狂欢一幕,给参与者带来很多欢乐,但也招致骂声一片,使这种舶来的狂欢节出现明显的“水土不服”。
鲁迅先生曾经说,“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
我们学习西方的东西一定要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既要有创新意识,又不能忘了中国传统的精华。
面对日益流行的西方狂欢节,我们应该鼓励的是,借鉴西方狂欢节中的快乐因素来创新我们的节日文化。
与其抵制或者照搬西方的狂欢节,倒不如思考如何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注入更多狂欢的元素,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
囚首垢面的鲁迅
①有人说鲁迅是“一身补丁,一团漆黑,一头直竖”。
补丁指的是他身上的衣裳打着补丁,漆黑是指他皮肤黑黑,直竖当然是指他的头发,鲁迅的一头“冲冠怒发”,无人不晓。
②你见过爱因斯坦头发顺顺的照片吗?
似乎没有。
那是因为他头发总是乱蓬蓬。
他舍不得花时间梳一下头发。
他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让他获得崇高的荣誉,但他看得很淡,生活依然极其朴素。
应邀访问比利时,国王派专车以最高礼节迎接,然而接到的是一个头发乱蓬蓬,拎着一个旧皮箱的老头。
一个对全人类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却要求逝后将骨灰撒在不为人知的地方,不发讣告,不建坟基,不立纪念碑,免除所有宗教仪式,免除鲜花和音乐。
他的心,是一滴清水,无论外界如何烟霭迷蒙,清者自清。
如他所说,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的风尚怎样,人总可以凭着自己高贵的品质,超脱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道路。
③就像鲁迅,对于物质的索求,他是那样的微薄——穿久了的蓝布夹袄破了,要给他换新的,他不肯,补补又穿在身上。
虽然熬夜写作,饭菜也只是一两样普通菜蔬。
不大吃鱼,因为他认为鱼的细骨太多,吃起来太费时,时间浪费在这上面太可惜了。
可是,对于精神方面,他却是“苛索无度”,几至“席不暇暖”。
常常到凌晨二三时才可休息,而且常常是衣裳不脱就这样和衣倒下睡两三个小时,然后醒来抽根烟喝杯茶,继续写作。
鲁迅的许多小说就是这样完成的,他认为写小说是不能断的,一断,人物的气就会接不上来。
他头发长了可以不剪,衣服破了可以不换,但他把书看得比什么都重要,书有点脏了,他会拂起自己的袖子就揩。
朋友来了,别的什么都可以借,就是书不肯借,实在逼得狠了,就干脆将那本书送给朋友。
④唯一的“不正当”爱好是吸烟,但吸的多是用烟叶卷起的廉价烟,偶尔得到一些好烟,也要与朋友一起分享。
即便如此,他也嫌烟头留得过长,有点可惜。
后来用上了烟嘴,烟头短到不能再吸了才丢弃。
⑤鲁迅幼年丧父,靠母亲和姐姐给人洗衣度日,所以物质上清苦点,于他已不算什么折磨,而要让这样一位“我以我血荐轩辕”的人去忍受精神的贫乏与困苦,那是万万不可的,他说,人生最苦痛的莫过于梦醒了无路可走。
所以,他沿着他的梦想一路执着地走了下去——他哪里是天才,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上了,就像一幢巨大建筑,总是由零碎的一石一木累叠而起。
⑥德国哲学家西美尔说,货币只是一条通往最终价值的桥梁,而人,永远无法在桥上栖居。
人最终能够安然栖居的,是自己的心灵。
⑦“囚首垢面谈诗书”,这是鲁迅的写照。
可是,有诗可作,有书可读,就算囚首,就算垢面,又如何?
⑧虽然囚首,虽然垢面,但他们的心,仍是清水一滴。
像爱因斯坦、鲁迅,像那些令人高山仰止的人们。
⑨在愈显物质化的世界里,那滴清水中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令这滴水始终清冽,始终纯美,始终涤着后来者的心。
1.学描写
第①段通过写鲁迅先生的容貌,表现了鲁迅先生对物质的索求是微薄的,性格是倔强的。
2.学衬托
第②段写爱因斯坦生活朴素,成就巨大,淡泊名利,与鲁迅先生极为相似。
用爱因斯坦的形象衬托(烘托)鲁迅先生的形象。
3.学引用
第⑥段中德国哲学家西美尔的这句话揭示:
物质财富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人要实现自己的价值,离不开物质的帮助;可是,物质追求却不能真正给人带来惬意和满足。
如爱因斯坦、鲁迅等人,他们明白这一点,对于物质的索求是微薄的,而把主要精力放在精神的追求上;心灵的追求是人追求的更高境界,只有拥有了精神和信念,才能最终实现自己的价值。
4.学升华
由赞扬鲁迅先生上升到赞扬所有像他一样拥有执着信念和精神追求的人们,从而完成了主题的深化和情感的升华。
5.学结尾
结尾联系现实进一步揭示精神追求的深远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