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0优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24881323 上传时间:2023-06-02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59.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0优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0优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0优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0优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0优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0优选.docx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0优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0优选.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0优选.docx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0优选

统编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复习题(及答案)50优选

一、高中语文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治学(节选)

(魏)徐干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

学也。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民之初载,其曚未知。

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

   学者,心之白日也。

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教以六行;教以六艺;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

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诗》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好学之谓也。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

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是以情性合人,而德音相继也。

孔子曰:

“弗学何以行?

弗思何以得?

小子勉之。

”斯可谓师人矣。

马虽有逸足,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人虽有美质,而不习道,则不为君子。

故学者,求习道也,若有似乎画采,玄黄之色既著,而纯皓之体斯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

   子夏曰:

“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

”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

   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

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

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易》曰:

“君子以自强不息。

   凡学者,大义为先,物名为后,大义举而物名从之。

然鄙儒之博学也,务于物名,详于器械,矜于训诂,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此无异乎女史诵诗,内竖传令也。

故使学者劳思虑而不知道,费日月而无成功,故君子必择师焉。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备:

具备                            

B. 视衮龙之文   文:

花纹,彩色交错

C. 故君子心不苟愿   苟:

随便                                

D.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   赡:

供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譬如宝在于玄室   乃设九宾礼于廷                     

B. 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C. 志者,学之师也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D. 故君子必择师焉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3)用斜线(/)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B.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C.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D. 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4)下列选项对加下划线词的文化常识解读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德:

分别对应六种身份——“义”为君德,“忠”为臣德,“智”为夫德,“信”为妇德,“圣”为父德,“仁”为子德。

B.六行:

六行是西周大司徒教民的六项行为标准——孝、友、睦、姻、任、恤。

C.黄钟:

亦作“黄鐘”。

古之打击乐器,多为庙堂所用。

其声音与“缶”“瓦釜”相近,所以有成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由来。

D.玄黄:

黑色与黄色。

《周易·坤》:

“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

”后也用玄黄指天地。

《千字文》第一句就写到“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刚出生是蒙昧无知的,有如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出,太阳的光辉照进去,各种东西就一目了然,而学习就是这太阳。

B.作者认为资质与志向相比较,志向更重要。

从古至今,求学的人不计其数,学有所成的人寥寥无几。

C.作者认为,学习是君子能够成德立行的原因。

他们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

D.学习上要以博大要旨为首务,不能斤斤计较于训诂名物,寻章摘句,但如果老师选得好,即使致力于训诂名物,也会有很大的成就。

(6)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②敝而不渝,孰知其素欤?

【答案】

(1)D

(2)A

(3)A

(4)C

(5)D

(6)①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

②直到它破烂而黄黑不变,有谁知道它原来的纯白颜色呢?

【解析】【分析】

(1)D项,“学者不患才之不赡”中“赡:

供养”,解释错误,这句话的意思是“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在这里“赡”应该解释为“丰富,充足”。

故选D。

(2)A项,“譬如宝在于玄室”和“乃设九宾礼于廷”中的“于”都是介词,解释为“在”。

B项,“而不闲舆,则不为良骏”中的“则”,连词,就;“于其身也,则耻师焉”中的“则”,连词,却。

C项,“志者,学之师也”中“者”,助词,与“也”构成判读句;“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中“者”,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D项,“故君子必择师焉”中“焉”,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啊”;“积土成山,风雨兴焉”中“焉”,兼词,解释为“在那里”。

故选A。

(3)根据句式对称和虚词的用法特点,可知“如登山焉”和“如寤寐焉”、“动而益高”和“久而愈足”是对称句式,且“焉”字是虚词,放在句末,因此“高”“足”“焉”后应断开。

这样可排除C、D两项;而后面“则”要放在句首,“然”字是形容词词尾,“杳然”不能断开,这样就排除了B项,故选A。

(4)C项,“其声音与‘缶’‘瓦釜’相近,所以有成语‘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由来”表述错误。

“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出自《楚辞·卜居》,意思是黄钟被砸烂并被抛置一边,而把泥制的锅敲得很响。

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黄钟的声音与缶、瓦釜的声音完全不同,选项曲解成语含义与出处。

故选C。

(5)D项,“但如果老师选得好,即使致力于训诂名物,也会有很大的成就”理解错误,根据原文“矜于训诂,摘其章句,而不能统其大义之所极,以获先王之心”可知,致力于诂训名物,只会徒而无功,没有成就。

此项误解了原文的意思。

故选D。

(6)重点注意:

①判断句:

所以,表凭借,是用来;上务,最为看重的事情。

②敝,破旧;渝,改变;孰,谁;素:

素色、白色。

故答案为:

⑴D;⑵A;⑶A;⑷C;⑸D;

⑹①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

②直到它破烂而黄黑不变,有谁知道它原来的纯白颜色呢?

 

【点评】

(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推断文言实词可以运用语境解词法。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另外,文言实词重点还在于平时的分类积累、记忆,以上方法只能是同学们在记忆不牢、拿捏不准的时候,尝试运用。

这些实词全部出自已学过的内容,在平时加强记忆即可。

(2)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

根据句意和对文言文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要根据语境判断在选项中的含义。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句式的辨析能力。

解答本题,可结合着常见的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固定句式等)分析判断。

(4)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

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6)此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的能力。

翻译题是区分度较大的题目,一定要注意直译,注意重点字,还要注意文言句式,如果有考纲规定的“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在翻译中一定要有所体现。

【参考译文】

   从前的君子,能够成就高尚的道德、建立卓越的品行,身体死亡而名声不朽,是什么原因呢?

那就是学习。

学习是用来通明精神、畅达思想、和悦情绪、修养品性的手段,是圣人最为看重的事情。

人刚出生的时候,处于蒙昧的状态,什么也不知道,就好像珍宝放在暗室里,想寻找却看不见,太阳的光辉一照进来,各种东西都一目了然。

   学习,就是心灵的太阳。

学习就好像是修整装饰,器物不加修饰,就无法获得美丽的外观;人不学习,也就无法拥有美好的品德。

具有了美好的品德,才可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器物做得美观好看,才可以供奉给神祇祖先。

   聆听过了黄钟的声音,这样以后才知道叩击瓦罐所发出的声音是多么的细小;目睹了帝王礼服上的绣龙纹饰,这样以后才知道自己所穿的粗布短衣是多么的粗劣;接受过学校的教育,这样以后才知道不学习的困惑。

所以学习这件事,就好像是登山,越走越高;就好像是睡眠,越久越充足;回顾学习活动的来由,就遥远渺茫了,但因为它难而懈怠,这就不仅是认识错误,而且是行为完全不正确了。

《诗经》说: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说的是好学啊。

   倚着器物伫立而想着要到远方去,不如立即行走一定能抵达远方,仰着头想追随鸟儿翱翔长空,不如自己修治翅膀定能实现梦想,孤身独处希望获取智慧,不如努力学习则一定能达到目标。

所以,君子的内心不随便幻想,而是一定要努力学习,自身不轻举妄动,而是一定要追随老师;说话不信口开河,而一定要广泛听取。

因此君子的性情温文有礼平易近人,而美名也会不断的流传开来。

因此君子的性情温文有礼平易近人,而美名也会不断的流传开来。

孔子说:

“不学习哪能有所作为呢?

不思考怎么会有收获呢?

弟子们要以此勉励自己啊!

”能这样就称得上善于从人而学了。

马虽跑得快,如不熟习驾车,也不能成为好马;一个人虽有很好的禀赋,如不学习处世的道理,也不能成为君子。

所以为学的目的,在于学习做人的道理。

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就如绘画时的颜色,把黑色黄色涂上去后,画布原有的纯白就消失了,一直到画布破烂而黄黑色仍不变,有谁知道它原来是纯白色的呢?

   子夏说:

“天天复习,所学的就不会忘记;每日努力,则不会退步;时时听取天下美好的言论,心志就会更高远。

”君子对于学习,其坚持不懈的精神,就好像是天空的运转,就好像是日月的运行,终身勤勉不倦,死后才停止。

   因此,虽然有那样的天赋才华,却没有那样的远大志向,也不能够建立那样大的功业。

志向在学习中起的是主导作用,才华在学习中起的是次要作用。

求学的人不担心自己的才学不充足,而担心志向没有确立。

所以,自古至今致力学习的人成千上万,不计其数,而有所成就的人却寥寥无几。

因此,君子一定要确立他的志向。

《易》说:

“君子以自强不息。

   凡是求学的人,以明大义为先,以物名为后,大义取得后物名也会接踵而来。

然而那些儒生广博地学习,致力于物名,在器械方面有详细的了解,遵循训诂,摘录其中的章句,而不能在大义方面有所成就,最终徒劳无功,不被先王重用。

这和女史诵诗没有什么差别,是宦官传达命令啊。

因此使学者空费心思和精力却不懂道义,花费时间而没有成就。

因此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选择老师啊。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

大历、贞元之间,文字多尚古学,,效杨雄、董仲舒之述作,而独孤及、梁肃最称渊奥,儒林推重。

愈从其徒游,锐意钻仰,欲自振于一代。

元和初,召为国子博士,迁都官员外郎。

十四年正月,上令中使杜英奇押宫人三十人,持香花赴临皋驿迎佛骨。

愈素不喜佛,上疏谏。

疏奏,宪宗怒甚。

间一日,“出疏以示宰臣,将加极法。

裴度、崔群奏曰: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乃贬为潮州刺史。

上欲复用愈,故先语及,观宰臣之奏对。

而皇甫镈恶愈狷直,恐其复用,率先对曰:

“愈终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

"乃授袁州刺史。

袁州之俗,男女隶于人者,逾约则没入出钱之家。

愈至,设法赎其所没男女,归其父母。

仍削其俗法,不许隶人。

十五年,征为国子祭酒,转兵部侍郎。

会镇州杀田弘正,立王廷凑,令愈往镇州宣谕。

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

改吏部侍郎。

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长庆四年卒,时年五十七,赠礼部尚书,谥曰文。

   (《旧唐书•韩愈传》)

   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

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称易治。

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

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

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

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来守是邦。

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

民既悦服,则出令曰:

“愿新公庙者,听!

“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1)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B.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C.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D.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2)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疏,即奏疏,是臣子向皇帝陈述意见的文书,内容多涉及议礼论学、陈述政要兵事、进谏、弹劾等。

B.祭酒,古代飨宴时祭神的长者,后用于官名。

“国子祭酒”是主管匡子学或国子监的教育行政长官。

C.礼部,古代六部之一,主要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外交等事。

D.邦,原指古代诸侯的封国,后也泛指地方。

文中“邦”与“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中的“邦”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韩愈勤奋好学,树立远大抱负。

他跟从当时文坛名士学习,锐意进取,怀有凭借文学振兴一代文风的志向。

B.韩愈忠贞耿直,直言劝谏皇帝。

他上书反对迎佛骨,被贬潮州刺史。

又因谗言被贬到更远的袁州任刺史。

C.韩愈体恤百姓,推出利民举措。

他设法赎回被奴役之人,使其回到父母身边,并除去俗法,百姓深受其益。

D.韩愈推行文教,深得民心。

他死后被潮州百姓奉为神明,朝散郎王涤顺势而为引导百姓,建成新的韩公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愈既至,集军民,谕以逆顺,辞情切至,廷凑畏重之。

②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

【答案】

(1)D

(2)D

(3)B

(4)①韩愈到达(镇州)后,召集军人和百姓,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明白,话语和情感非常恳切,王廷凑畏惧又敬重他。

②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文章和德行,并扩展到普通百姓,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

【解析】【分析】

(1)所给句子主要需要看“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这部分的断句情况。

“岂”常用在句子开头,表反问,其前应断,排除AB项;“伏乞”,意思是“向尊者恳求”,用在句子开头,后面带请求的内容,从语义上看,应该是“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是目的,这部分的意思是“请求对他稍微赐予宽容,以引来谏诤的人”,可排除AC项。

综合看,D项断句正确,原句标点可以是:

韩愈上忤尊听,诚宜得罪,然而非内怀忠恳,不避黜责,岂能至此?

伏乞稍赐宽容,以来谏者。

故选D。

(2)D项,“含义相同”错。

文中“邦”意为州郡,“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中的“邦”意为“国家”。

故选D。

(3)B项,“又因谗言被贬到更远的袁州任刺史”错。

从文中看,选项与“而皇甫镈恶愈狷直,恐其复用,率先对曰:

‘愈终大狂疏,且可量移一郡。

’乃授袁州刺史”有关。

根据知识积累,“量移一郡”是指调到离京城稍近的地方,可知“袁州”不是更远的地方。

故选B。

(4)此题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①“既”:

已经,……之后;“谕以逆顺”,“谕”,告诉,使人明白,句子是介词结构后置句,意思是“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明白”;“切至”,非常恳切;“畏重”,畏惧又敬重。

②“自是”,从此;“笃”,专心;“文行”,文章和德行;“至于”,到,到在;“易治”容易治理的地方。

故答案为:

⑴D;⑵D;⑶B;

⑷①韩愈到达(镇州)后,召集军人和百姓,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明白,话语和情感非常恳切,王廷凑畏惧又敬重他。

②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文章和德行,并扩展到普通百姓,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

【点评】

(1)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文言文断句是翻译的另一种形式,如果不能翻译则采用文字标志断句和语法断句。

一般来说名词代词常作主语或者宾语,因此出现名词或代词就在此前或后断句,还有就是出现的一些虚词,表示语气常句尾,可在此后断句,如果是发语词,常在句首,可在此前断句。

(2)此题考查文化常识的能力。

重要的文化常识是一个高中生必须具有的基本常识。

复习中要注意突出重点,不纠缠于细枝末节,注意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和体系,建立知识树,同时加强积累,注重归纳,分类记忆。

(3)此题考查综合分析的能力。

综合分析题,需要学生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对选项逐一排查,设误常常有时间与发生的事与原文不同,人和事不同,地和事不同,学生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在选项中也可考查某些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4)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是昌黎人。

大历、贞元年间,文字多崇尚先秦诸子的学问,效法杨雄、董仲舒的著述,而以独孤及、梁肃最称深奧,儒士们都推重他们。

韩愈跟随们游学,精心钻研模仿,想振兴一代文风。

元和初年,韩愈被召入任国子博士,升任都官员外郎。

元和十四年正月,宪宗派宦官杜英奇押领三十名宫人,手持香花,前往临皋驿迎接佛骨。

韩愈素来不信佛,上疏劝谏。

表疏奏上,宪宗很恼恨。

过了一天,把表疏拿出来给宰相看,准备对韩愈处以死刑。

裴度、崔群上奏说:

“韩愈冒犯了皇上,确实应该获罪。

然而如果不是由于内心忠诚,不回避罢黜斥责,又怎能如此呢?

请求对他稍微赐予宽容,以引来谏诤的人。

”于是贬为潮州刺史。

皇上打算重新起用韩愈,所以先说到这事,看看宰相怎样回答。

而皇甫鎛憎恨韩愈耿直,害怕他被重新起用,所以抢先回答说:

“韩愈毕竟太狂妄,还是酌情调迁近处的一个郡任职。

”于是授任袁州刺史。

袁州有这样一种风俗,为了借钱把子女抵押在出借钱的人家服,过期无力赎回就被没入出借钱的人家永远成为奴隶。

韩愈到任后,想办法赎出被没收为奴婢的子女,送还给他们的父母。

还废除这种习俗,不准许蓄养奴隶。

元和十五年,韩愈被召入朝授任国子祭酒,转任兵部侍郎。

适逢镇州杀了田弘正,拥立王廷凑。

朝廷命令韩愈前往镇州宣谕。

韩愈到达(镇州)后,召集军人和百姓,将叛逆和归顺的道理给他们讲明白,话语和情感非常恳切,王廷凑畏惧又敬重他。

后改任吏部侍郎。

又转任京兆尹,兼任御史大夫。

韩愈在长庆四年十二月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旧唐书•韩愈传》)

   从前,潮州人不知道学习儒道,韩公指定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

从此潮州的读书人,都专心于学问的研究和品行的修养,并影响到普通百姓。

直到现在,潮州被称为容易治理的地方。

确实不错啊,孔子曾说过这样的话:

“有地位的人学了道理,就会爱护人民;地位低的人学了道理,就容易治理。

”潮州人敬奉韩公,吃喝的时候必定要祭祀他,水灾旱荒、疾病瘟疫,凡是有求助于神灵的事,必定到祠庙里去祈祷。

可是祠庙在州官衙门大堂的后面,百姓以为进出不方便。

前任州官想申请朝廷建造新的祠庙,没有成功。

元佑五年,朝散郎王涤先生来担任这个州的知州,凡是用来培养士子,治理百姓的措施,完全以韩公为榜样。

老百姓心悦诚服以后,便下命令说:

“愿意重新修建韩公祠庙的人,就来听从命令。

”老百姓高高兴兴地赶来参加这项工程。

在州城南面七里选了一块好地方,一年后新庙就建成了。

(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

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于是余有叹焉。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于是余有叹焉                                   于是:

连词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非常:

不平凡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名:

识其本名

D.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学者:

求学的人

(2)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

他们

B.其孰能讥之乎                                   其:

C.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其:

它的

D.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其:

那些

(3)对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以:

因为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以:

而,表转折关系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以:

连词,可译为“来”

D.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以:

“以之”的省略,因此

【答案】

(1)A

(2)B

(3)B

【解析】【分析】

(1)A项中“于是”应译为“对此或对于这件事”,“于”是介词,“是”是代词。

句意:

对于这件事我有所感慨。

故选A。

(2)B项中“其”是加强反问语气的副词,难道。

句意:

难道谁还能讥笑吗?

故选B。

(3)B项中“以”是表并列关系的连词,而、又。

句意为:

平坦而又近的地方,前来游览的人便多。

故选B。

故答案为:

⑴A;⑵B;⑶B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可以根据词语在文言语句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结合语境进行推断。

有的词可分析结构辅助推断词义。

同时要考虑词类活用现象。

除了在平时学习中多积累之外,我们还要注意在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解决方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